8拿来主义
8.《拿来主义》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
使用尼采这则材料有什么作用? 以类比的方式揭示了送去主义的 危害,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4—6段
阅读这三段,讨论“抛来”“抛给” “送来”的意思和区分。
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犯, 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 化等的诡计罪行。即文中所说的"送来"。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弄掉,或无代价的 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 企图。这与怀有企图的“抛给”是不同的。
课文解读·第九段
姨太太: 糟粕中的糟粕;没有任何价值,遣散, 销毁。
第十段
本段共五句话,每句话都阐述了一层 意思,请分析。
①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拿来 ②拿来主义者怎样区分对待文化遗产 ③实行拿来主义的积极意义 ④拿来主义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4) 送去主义(媚外) 拿
写作特色
1.锋利的讽刺语言。 2.形象的比喻论证 3.精致的文章结构
写作特色
前6段为何要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 义”? 1.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 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 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 2.对照衬托。“闭关主义”和“送去主 义” 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把 “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注音
孱头 càn
自诩 xǔ
字
蹩进 bié
词 积
剔除 tī
累
脑髓 suǐ
锋利 xī
给予 jǐ
改错
国萃
粹
辩别
辨
残羹冷灸 炙
冠免堂皇 冕
礼上往来 尚
瞌头
磕
议论文的逻辑思路: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要拿来) (什么是拿来主义) (怎么拿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课件 (共32张PPT)
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 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 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 光”。 捧,挂,发扬国光 ---------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
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
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 影响。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 《故事新编》 散 文 集:《朝花夕拾》
散 文 诗 集:《野草》 杂 文 集:《华盖 集》、《坟》、《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文体介绍
•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 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 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 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 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 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 这一类。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 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 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 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 思想混乱.
中国伟大的文化战士
鲁 迅
鲁迅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算是 进步--------“进步”实为倒退。意思是:用 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 愈烈的一种表现。
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 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 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
丰富 大度---------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 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因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课件
• 类比论证:将尼采自诩为太阳,只知给予而不 知取得,最后发了疯的事例进行类推,论证国 民政府如果只知道“送去”不知 “拿来”, 终将也会“发疯”。
• 对照论证:文章8、9段一正一反,有力地论证 了该如何“拿来”。
• 因果论证:即因为那样的原因,可以顺势得出 这样的结论。
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 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道贺,讨一点 残羹冷炙做奖赏。”
• 正因为具备了“拿来”精神,积极学习中国大唐文化,日本才有 了今天独一无二的日本文化;正因为具备了“走出去,引进来” 的“拿来” 精神,中国才有了如今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成绩;正 是借了“拿来主义”的光,一直被人诟病的网络游戏现在才能堂 堂正正地出现在我们大学的课堂……
•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同学们, “拿来主义”无时不有,无处不 在。只要我们能借助好“拿来主义”这双翅膀,青春的我们就能 “海阔千里凭鱼跃,天高万丈任鸟飞”!
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 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 和观点,鲁迅写了这篇杂文,阐明 了批评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 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 确主张。
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 要指“五四”以来,那种精辟、 锋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 论文章。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 其创作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 刺向黑暗势力”。
作品介绍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 《坟》《二心集》《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佳作评析
假如你是周树人的老师,请从文章 构思和语言特点两方面举例点评周 同学写的这篇《拿来主义》。
要求: 1.前后位组成小组进行评析; 2.时间为6分钟; 3.每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展示评析成果。
第8课拿来主义
第8课拿来主义鲁迅是一个狂人,所以他手中的笔像一把利剑直刺封建遗老的心脏,冷目像一道闪电直劈卫道士的头颅。
他冷傲,孤峻,敢怒,敢言,文章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他的文章虽不过几百篇,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他是一个封建礼教思想的批判者,一个封建婚姻的背叛者,一个曾沉陷于失望之中的彷徨者。
⊙课内素材“拿来主义”新内涵针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含义。
没有广泛地拿来,兼收并蓄,又怎能消化吸收,又如何能创造、创新?可见,只有先拿来,广泛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优点,才能最终有所创造。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电脑、汽车、影视文学、生活观念等事物如潮般涌入我们的生活和视野中。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开动脑筋,擦亮眼睛,勇敢地来占有、挑选、利用。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国外的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运用角度]“文化”“民族自信”“继承与创新”“取与舍”等。
⊙运用示例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有一次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在任何时代,人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汲取营养成分,否则要发展不可能,要生存也会成问题。
假如我们的生存与外域隔离,与历史断绝,我们就会回归为一群茹毛饮血的怪物。
8《拿来主义》
鲁 迅 全 身 像
留 学 日 迅本 时 的 鲁
鲁迅全家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 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 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 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 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 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 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 外思想”。
问题(4)
阅读末段,完成下面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 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怎样的素质? 答: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 创新 目的是为了 ?(限填两字)
课文总结
问 题 3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 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而锋芒毕露! 比喻说理: 形象生动, 幽默含蓄,
鱼 鸦 翅 片 吃掉 送药房 送,毁掉 走散
大宅子里的遗产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 )
喻文化精华姨 太 太
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 的?
古董展览
闭关主义
枪炮打开大门 碰了一串钉子
送去主义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卖 国 主 义
提问: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
辛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语境,揣 摩起其感情色彩。
(1).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 何。 ——在调侃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2). 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 。 (3).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 是反语,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课件8:第8课 拿来主义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 媚外丑态的?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嘲讽情感的词句体会。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 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 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 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 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 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 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嘲讽和鄙视。
拓展探究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 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 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 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 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能 举出实例吗?
鲁迅杂文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 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 就深刻提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 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 国主义的险恶居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 “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 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 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5句话82个字,集 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 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 “送去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一味奉行“送去主 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8 拿来主义
摇 头 丸
摇头丸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 有 很强的精神依赖性,使用数次后即可成瘾,过 量使用会产生急性中毒。严重时可产生惊厥、 脑出血、循环性虚脱、昏迷、死亡。
文章小结:
阅读欣赏:绝大多数是好的
1、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 “拿来主 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2、为什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什 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3、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 4、“闭关主义”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一笔带过, 他重点评价了“送去主 义”,请同 学们仔细阅读 课文有关“送去主义”的文字,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 “送去主义”的?
拿来主义
读准字音
给与 脑髓 国粹 冠冕 蹩进 自诩
jǐyǔ
nǎosuǐ cuì guānmiǎn bié xǔ
鱼翅 chì
磕头 kē 孱头 càn
倘使 tǎng 譬如 pì 残羹冷炙 gēng zhì
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 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 (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 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 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 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 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 呢?
鲁 迅
引出课文
⑴小说: 《故乡》、 《社戏》 《孔 Nhomakorabea己》 、 《祝福》
⑵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⑶书序: 《藤野先生》 ⑷杂文:
《〈呐喊〉自序》
《论雷峰塔的倒掉》 《“友邦惊诧”论》
拿来主义
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且介亭杂文》。20世 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 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 “全盘西化”.鲁迅先生有段时期躲在上 海租界区,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 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 成思想混乱.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 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学生版】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第8课拿来主义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鉴赏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3.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作者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创作背景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
对外,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对内,蒋介石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8拿来主义
念。在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上, 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割断历史——全盘否定;拜倒在古人、 洋人脚下——全盘接受。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 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 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 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三单元
6.开阔视野
(1)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西方现代派文学中重要的流派之一。“象 征主义”一词首先见于1886年诗人莫雷亚斯在巴黎《弗加 罗报》上发表的文学宣言,这篇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的产 生。波特莱尔和特雷亚蒙是象征主义的先驱。象征主义于 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后,传布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到20世 纪20年代,酿成一场国际性的现代派文艺运动,20年代到 40年代盛极一时,至今仍有影响。象征主义以20世纪20年
人 教 版 语 文
《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和散文诗。
第三单元
“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
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
写作了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记的记念 》 《“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理、法捷耶夫等
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
人 教 版 语 文
送去外国,当作崇洋媚外的工具。
第三单元
买办文人跟着吹捧帝国主义文化,文化界反动文人的
复古主义逆流使中华民族文化面临严重危机。为了促进革
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 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
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糊涂的观
第三单元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8.《拿来主义》课件
鲁迅
(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 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 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 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 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 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文中的穷青年,对祖上阴功而来的“大宅 子”,有多少种态度呢?
大宅子
文化遗产
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比喻论证)
孱头
“怕给他的东西 染污了,
(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语言艺术
• 讽刺辛辣, 妙趣横生
• 诙谐中见讥 讽,憎恶溢 于言表
反语:
•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 ,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 了。”
•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 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
讽刺:
•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 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 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关于杂文
杂文古已有之,到20世纪 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 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 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 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 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 丑陋,针砭时弊,求索真理, 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 为“匕首”或“投枪”。杂 文的特点:迅速反应现实生 活;短小锋利;幽默感和灵 活性;议论形象化。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精练含解析新人教必修
8 拿来主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和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8 《拿来主义》课件
思考讨论
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 存放—(鸦片)送到药房里去,(烟具) 送一点给博物馆。 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 请它们各自走散。
思考讨论
1、作者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
“送 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的?为 什么要这样论述? 古董展览 枪炮打开大门 闭关主义 碰了一串钉子 送去主义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媚外主义
作者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基本 涵义的?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抛来、抛给=送来 拿来主义
(“所以”之前是原因—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因果论证 )
感悟生活
本文在30年代起到了澄清思想的作用,在二 十一世纪的今天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指导意 义呢?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课
鲁 迅
黔阳一中语文组杨利铭
知识平台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 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主要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 编》,杂文集《且介 亭杂文》、《南腔北 调集》等。
知识平台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的一篇杂文,后由作者收 入《且介亭杂文》。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以来,反动统治总是一贯奉 行卖国主义政策。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围剿的 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这样,封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 等错误思潮泛滥一时。在进步文化界,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 题上,认识也很不一致。有人偏激的认为:采用旧形式,就等于 投降,就是机会主义。总之在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怎样正确对 待文化遗产这一重大问题上,思想界相当混乱。就在这样的背景 下鲁迅批判了各种错误倾向,阐明了正确继承文化遗产 的基本原则。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2学情分析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从必修三开始学生就已经接触议论文的写作了。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简短、精练的杂文,可以借助学生对议论文的认识和理解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有可以操作和分析的东西,既提高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又可提升其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说理能力。
3重点难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2【讲授】背景及文体介绍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当时“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由此可以。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
拿来主义教学内容概述本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的杂文和随笔单元。
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我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
第一课《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
这篇文章具有和强的针对性的批判性。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本文脉络清晰,阅读本文要从理清思路入手,从而抓住文章的观点。
理清思路,可以从分清内容重点入手,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列出文章的提纲。
本文是一篇杂文,阅读本文要抓住杂文形象性说理的特点。
一是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二是应用对比和反衬;三是讽刺性强,不失幽默感。
阅读本文,要联系时代背景。
一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也有人采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情况撰写的。
二是作者在当时的黑暗势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
学情分析虽然搞新课改已经好几年了,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依然较弱,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深入。
另外,我们的学生对鲁迅先生仿佛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觉得先生的文章严肃、古板、说教味太强。
其实不然,这篇文章就很能代表先生的杂文的特点:形象生动风趣且说理性强,在嬉笑怒骂中做到了“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疾常取类型”。
我想我应该自己要深刻反思了。
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多设疑问,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对待中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方法——批判地继承,并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一些实际问题;2、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政府的媚外卖国本质,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深刻认识到民族自强自主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 必修4 8 拿来主义 鲁迅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
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
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拿来主义”。
第8课 拿来主义
[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对的打“√”, 错的打“×”) (1)表面上冠.冕.堂.皇.的人或有声望的家庭,却有着骇 人听闻、多年不让人知道的秘密,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在 小说里读到。( ) (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暂定 4 月中旬 访问台湾。民进党声称,这是礼.尚.往.来.,并希望他到绿营 执政县市走走。( ) 答案:(1)× “冠冕堂皇的人”说法不对。 (2)√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 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上,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糊涂的观念。在革命文艺阵营内 部,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 割断历史——全盘否定;拜倒在古人、洋人脚下——全盘 接受。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 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 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 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这篇杂文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写的。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 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 和文化“围剿”。1934 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巩固其反动统 治,大肆鼓吹“尊孔读经”。同时,接连将祖国文化遗产 送去外国,当作崇洋媚外的工具。买办文人跟着吹捧帝国 主义文化,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使中华民族文 化面临严重危机。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憋 (4)磕 瞌 溘 蓦 募
3.成语积累 [识记] (1)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错点提醒:注意感情色彩,含贬义。) (2)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 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3)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在文中借指权贵的施舍。
[课件]第8课拿来主义
剔除 毁灭
旧 的 文 化 渠 道
烟枪
鱼翅——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 的吃掉。(吸收) 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 “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批判地吸收)
烟具——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 以毁掉的了。(绝大多数应清除)
姨太太——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坚决抛弃)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该怎样“拿来”?
重点字词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往来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 髓(suǐ) 蹩(bié)
⑥“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 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 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阴谋罪恶。“抛来”是指 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偿送人或施舍。 “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 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⑦作者是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拿来主义”的? 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 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 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 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 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 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 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 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 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 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 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 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 “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 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 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 第8课 拿来主义
青年时期的鲁迅
15
中年时期的鲁迅
16
晚年时期的鲁迅
17
鲁迅生活过的地方
18
鲁迅手稿
19
鲁迅手稿
20
比
喻
论
鱼翅
证
占有
鸦片
正面做法
挑选
烟枪灯
姨太太
6
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总结?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拿来”!
怎样“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拿来”有何意义? 怎样才能“拿来”?
建设民族新文化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创新
7
4、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 是什么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13
6、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 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 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 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 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所以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主义
11
闭关主义
破
送去主义
对
比
对立
论
证
拿来主义
立
先破错误的观点,再提出相对的正确的观点,先破后立。
12
小结层次 第一部分(1—4):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 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 第三部分(10):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胆识和品质,以及 “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