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研究科学方法的反思
文学研究方法骆洪笔记
文学研究方法骆洪笔记篇一:文学研究方法骆洪笔记文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文学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工具。
骆洪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其研究生涯中深入探索了不同的文学研究方法。
以下是骆洪笔记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1. 文本分析: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对文本的深入分析。
骆洪认为,通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和风格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他强调了文本分析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要避免主观臆断和情感色彩的干扰。
2. 历史研究:骆洪主张将文学作品置于其历史背景中研究,以了解作品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关联。
他认为,历史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的思想倾向,从而揭示出作品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3. 比较研究:骆洪强调了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出它们的文学价值和作用。
他提出了“联系研究”和“批评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对比,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4. 批评评论:骆洪认为,文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描述和分析上,还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评论。
他强调了研究者对作品的主观评价和评论的科学性,要注重批评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偏见和情感色彩的干扰。
5. 学科交叉:骆洪主张将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他认为,文学作品与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骆洪的研究方法鼓励研究者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他的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学研究领域,也对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运用骆洪提出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发现和理解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深意。
篇二:骆洪是中国文学界的重要学者,他对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总结对于后来的学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骆洪在他的笔记中对于文学研究方法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评价 定位 , 不 有 文 学 思潮 研 究的 变化作 为 重 要 无
背景 。之后 , 对 “ 文 学” 倡 导 到“ 文精 神 ” 从 纯 的 人
注特殊 和“ 外” 发 现主 流 思 潮 外 作 家创 作 的特 例 ,
殊意义。
的讨 论 ; 对“ 现代 派” 从 伪 的判 断 , 到对“ 大叙 事” 宏
立 的现 象 中, 表 明 文 学价 值 观 念 逐 渐 开 阔 、 既 多
样、 开放 的 态势 , 表 明 当代 文 学思潮 内涵的 日益 也 复 杂化和 研 究者观 念 的重要 变化 。
关键 的和深层 的社 会 、 文化 、 学和 艺术观 念 等 问 哲
题 。另外 , 还要 注 意 到 文 学思 潮 与 文 学 成 果之 间
思 潮文 学背景 相 关联 , 现 一 定 阶 段 文 学 的主 要 体 趋势, 同时 又影 响具 体 的 文 学创 作 和 作 家群 体 状 对 象也 在 变化 。 比如 , 以前 主 要 关 注 的是 现 实主
态。文 学思潮研 究可 以从 一 个方 面认 识 中 国现 当
义文 学思 潮 , 来 关 注现 代 主 义思 潮 和 启 蒙 主 义 后
一
步 分析和评 价 作 家作 品 的价值 奠 定基 础 。 文学
现 当代 文 学思潮 和 流 派 的研 究 , 直 是 文 学 史研 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反思与重构——评王泽龙教授的《反思与重构》
、
经典 化 的文 学史 观
值观等外在于文学本体属性的东西。倡导文学研究 的经典化 , 突出的就是要求经典性 的文学作品, 必须 具有独到的审美 品格和独创 的艺术价值 。四是有利 于学科资源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对现代文学研究对
象优化 , 就是材料资源 的比较选择 , 去粗取精 , 淘汰
《 综论》 认为, 3 0年的现代文学整体上是 中国文
取得进步。而学术研究的经典化倡导的正是强化文
学的主干性 、 特殊性 、 门性的研究 , 专 只有在研究的
学科的发展就是在 不断的反思 中重构 的历史过程 。 华中师范大学王泽龙教授 的著作 《 反思与重构—— 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综论》 以下简 称《 ( 综论》 新华 出 , 版社 20 年 7 05 月出版) 对近十年来现代文学研究 中
野不是文学视野 , 是一种外 在于文化本 质的非文学 视野。文化视野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带来 了丰富的 收获 , 但是它依然是一种文学外 围的批评 , 它所关心 的是文学作品所 蕴藏的思想文化方面 的意义 , 它并 不是直接关心研究对象所 内含的文学审美意义。同
究成果 。显然 , 用现 代性 的视 野观照现代文学的历 史, 比阶级论更为全 面、 深入地切人 了现代文学的实
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反思与重构评王泽龙教授的反思与重构
维普资讯
2O O6年 4月 第2卷第 2 7 期
湛江 师范学 院 学报
J RI L O HA JAN NO OU F Z N I G RMAL C l ,GE O J E
Ap . O 6 r2 O
18 3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第 2 卷 7
相互碰撞、 相互激荡 的交流过程 中产生与发展的这 总体特征 , 而且体现 了知识分子 的人文关怀精神 。
关于“大学语文”课中现代文学的教学反思
一
而忽视 了文学 的审 美 价值 。虽然 “ 大学 语 文 ” 教 学集
人文教育与道德教 育于一 身, 但是文学毕竟 不是历 教 学 中强调 历史 的纵深 感 的 目的是 什 么 ?应该 为 “ 大学 语文 ” 作为 - I ' 1 文学课 , 其重 要 内容是 阐释 史 , 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 那么现代文学部分对于当代大学 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做铺垫 , 所以现代文学 教学 无疑 应该 坚守文学 立 场 。 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竞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推进现代 文学教 学?新教法是否符合现代 文学教 学实际?这 些都 是值得研 究者反思 的重要
问题 。
[ 关键词 ]大学语 文; 现代 文学 ; 价值 ; 新教 法; 反思 【 中图分类号 ]G 4 2 7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3 ) 0 2 - 0 1 1 6 - 0 3 [ 收稿 日期 ]2 0 1 2—1 2—1 6
第2 9卷
Vo l _ 2 9
第 2期
No. 2
兰州教 育 学 院学报
J OUR NAL OF L AN Z H0U I NS T I T UT E 0 F E DUC A T 1 0N
2 0 1 3年 2月
F e b. 2 01 3
关于 “ 大学 语 文 ’ ’ 课 中现 代 文 学 的教 学 反思
郝 超, 苏 燕
(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中文 系,黑龙江 大庆 1 6 3 3 1 8 )
[ j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商 要 ]新世 纪高校教育转型后 , “ 大学语 文” 中现代 文学部 分的教 学举 步维艰 , 大学生 中普遍有 忽视 , 甚至 否定现代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的探索
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e c2010第24卷第6期J ou r nal of H ubei U n i ver s i t y o f E co nom i cs(Phi l o sophy&Soci al Sci enc es)V01.24N o.6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的探索宫秀丽,舒耘华(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将研究性学>-/引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有利于转变大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学>--j自主性,使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超越教材,培养大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既拥有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社会的发展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师范生是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学习思想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对其未来的教育工作影响巨大。
因此.顺应时代的发展.两年来我们在师范类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握培养目标,突出人文素养和创新研究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
心中明确装载三级水平目标。
第一级水平目标是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较高文化修养、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适合基础教育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教师。
第二级水平目标是课程目标。
师范类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目标是使学生系统了解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理解和把握各历史阶段重要文学流派的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掌握各类作品的文体特点和艺术特色;具有作家、作品研究的基本知识.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名家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具有独立分析和综合讲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三级水平目标是教学目标。
描述的范围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
这一现象在国外已引起文化学家、社会学以及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的广泛关注。
eduardodefuente 在题为《社会学与美学》(‘socioloyandaesthetics’,发表于《欧洲社会理论杂志》2000年5月号,第239247页)的一篇文献综述中对此进行了富有参考价值的概述。
他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最新趋势,指出:西方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过程,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品。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开始把审美化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并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学与美学的关系。
他纵览最近10多年来的西方社会学、美学著述后指出:许多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与美学家都一致认为: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
审美化这个论题的一个主要倡导者维尔什(wolfanwelsch)在发表于《理论,文化与社会》的《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aestheticization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andprospect’)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
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
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
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
”维尔什所说的“审美化过程”实际上不仅限于城市装饰、购物中心的花样翻新、各种城市娱乐活动的剧增等表面的现象。
维尔什(以及其他的一些学者)实际上是把审美化看作是一个深刻的、经过媒介而发生的、体现于生产过程与现实建构过程的巨大社会文化变迁。
这种变迁使那些把审美仅仅看作是“蛋糕上的酥皮”的社会学家感到震惊。
维尔什理解的深层的“审美化过程”意味着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变迁过程,它对于社会学或社会理论具有核心的意义。
“赛先生也成了赛同志”——当代文学的科学叙事及其思想内涵
在此意义上,鲁迅式的文学拥有接近鬼神的视
“结果”则是如今展开反思的立足点,同时也构成我
角,因而能从“外部”追问现实世界。文学也由此
们已有的认知框架。在科学故事中,关于“动力”
而且尤其看重先进武器的力量,“赛先生”的形象亦
野”。讲述动力、故事主体、行为方式与历史后果,
随之有所变化,更偏重于物质层面。“赛先生”既可
也可被视作“文本田野考察”的若干“参数”与
以是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同时也可以代表强调物
“座标”,并借此勾勒社会结构与历史逻辑的变化过
质、工艺的科学,其间的思想差异不可谓不大⑩。那
学家则应该努力发现新的人、
负载众人之幸福、社会之进化的艰巨
新的生活准则。
使命。它既落实为理性主义与科学方
—— 靳凡 《公开的情书》
后记 (1981)
③
法,又承载了从宇宙观到社 会 观 、
政治观进而到人生观、道德观的全
20 世纪以来,“科学”这一概念
方 位 变 革,最终发展为一种最为权
民众的生活世界。开篇所引三则,便
观〉 序》(1923) ①
大兴的努力,正直,热
园艺学家尤大兴来到“树华农场”,
满心希冀“科学救国”,却因不通人
情世故而四处碰壁,直至“科学家”
诚,使自己到处碰壁。他所接
三个字沦为嘲讽之语;第三则,选自
触到的人,会慢慢很巧妙地把
靳凡 (刘青峰) 为自己的书信体中篇
他所最珍视的“科学家”三个
小说 《公开的情书》 所作后记,道出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
题》(1943)
②
今天的文学家与科学家有
学”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深
广影响。在“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转
现代文学研究科学方法的反思
现代文学研究科学方法的反思(2)现代文学研究科学方法的反思王国维是一位堪与梁启超比肩的现代文学批评大师。
按照温儒敏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的说法,王国维1904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破天荒借用西方批评理论和方法来评价一部中国古典文学杰作,这其实就是现代批评的开篇。
王国维在1905年所写的《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还特别提到方法问题。
王国维指出: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吾国人之所长,宁在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那么以具体知识为满足,至分类之事,那么除迫于实际需要之外,殆不欲穷究之也。
……故我中国有辩论而无名学,有文学而无文法,足以见抽象之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而我国学术尚未达自觉(Selfconsciousness)之地位也。
1911年,王国维在为罗振玉创办的《国学丛刊》所作的“序”中还进一步指出了科学、史学和文学的区别。
王国维已经明确认识到文学的特点是情感和想象,因此研究文学的方法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但从总体上看,王国维的方法还掺杂了许多传统的非科学的研究方法。
他后来所作的《人间词话》那么进一步回到传统的印象式评点方法。
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在20世纪初期,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也还不被多数人所了解和理解。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要到稍后的“五四”时期才得到更为自觉的开展。
此后,鲁迅在1908年发表《摩罗诗力说》,蔡元培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均表现出在西方新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逐渐形成。
特别是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立足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学开展的需要,着眼于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大声呼吁“精神界之战士”,“别求新声于异邦”,表现出明显的世界性眼光和现代性视野,成为中国现代早期具有现代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代表作之一。
211047580_跨学科研究的“跨”与“返”
2023年第1期跨学科研究的“跨”与“返”*张均有幸参加此次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5届年会暨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学科研究论坛”,受益良多。
因我自己此前并没有认真地、系统地在方法论层面思考跨学科研究的可能与路径,故听到各位专家、学者有关“跨学科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言与讨论,尤感深受启发。
再以之对照自己过往研究中的尝试与不足,愈发感到跨学科研究之于现当代文学研究其实是兼具积极意义与方法陷阱,都有值得思考、检省之处。
从会上诸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来看,无人对现当代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持不同意见。
刘勇教授以郭沫若研究中“半个郭沫若”的现象,批评当前学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薄弱。
依他之见,郭沫若是自由跨界的大家,文史并长,然而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又有几个懂得甲骨文、青铜器呢?就是想跨学科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多年研究所得其实只是“半个郭沫若”而已。
与此相似,徐志摩对“诗”与“歌”的兼通,余华小说与音乐的共生,村上春树写作与甲壳虫乐队的隐秘关联,都对研究者提出了“跨”的要求。
可见,“跨”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必须解决之事。
当然,跨学科研究也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学术趋势,吴俊教授、吴晓东教授即以文体研究、风景研究为例,阐释了当前文学研究科际整合的必然。
我自己这些年做研究,惭愧没有达到这样的方法自觉。
不过若以“跨学科”眼光回顾,也可说是不自觉地使用了某些跨学科研究方法。
比如,在本世纪初做“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时,因为材料分散、零碎,并无现成“资料集”可以直接使用,所以阅读了几乎所有当时我能找到的与之相关的回忆录、日记、年谱、书信(并不限于作家所著)。
整个研究过程,也变成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的过程,经此过程,我自己也变得比较依赖史料。
现在看,这至少是“跨”在了文学与历史学之间。
此后做“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本事研究(1949—1976)”两项研究时,爬梳史料如故(本事研究还增添了到地方档案馆发掘历史档案资料的工作),但对媒介理论的引入,将史料考订与叙事学、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等域外理论资源整合成现代本事研究方法,无疑需要进一步地跨越不同学科、进行适当科际整合。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构的教学反思
同时 , 又提出新的命名方式 , 以期打破现代文学与当 代 文学 的界 线 , 将 二 者汇融 为一 个整体 , 模 糊二 者之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6— 0 3
个 固定 的时 间段 , 即所 谓 的 现代 文 学 三 十年 。 随
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持续发展 , 现代文学在现当代文
学 时段上 所 占的 比例 就会 越 来 越小 , 最终 可 能缩 小
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时间点。诚然 , 现代文学
2 0世纪 8 0年 代 初 , 这 种 命 名 方 式 受 到 了新 时
期从 事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的学 者们 的普 遍 质 疑 , 认 为 这种 命名 方式 缺乏学 科构建 的合 理性 与科学性 。笔 者 也在 多年 的教学 实践 中 , 有所 体会 , 将 一 门课 人 为 地划 分 为相对 独立 的 两部 分 进行 讲 授 , 在 一 定 程 度
关键词 : 现 当代 文 学 ; 学科建构 ; 教 学 反 思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3 7 1 5 ( 2 0 1 3 ) 0 4— 0 0 9 4— 0 3
目前 , 在 国 内的大 中专高等 院校 的 中文 系 , 中 国 现 当代 文学是 教学 中必不 可 少 的主 干课 程 , 同时 也 是 汉语 言文学 专业 在学科 建构 上不 可或缺 的重要 组 成 部分 。在 中 国现 当代文 学这 门课 程 的具 体教 学上 是 分为 两个 相对独 立 的部分 进 行讲 授 : 现代 文 学 和 当代文 学 。 为什么要 将 中 国现 当代文 学分 为现代 和 当代 两 个 相对 独立 的 部 分 进 行 讲 授? 何 谓 现 代 ?何 谓 当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摭谈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摭谈作者:张相宽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35期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重镇之一,其丰厚复杂与纷纭变化对研究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要想独具只眼,在乱花迷眼的文学表象下探索其本质就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与科学的方法。
深潜文学传统,汲取民族营养,开拓世界眼光,借鉴世界经验,着眼当下,了解前沿,同时认准方向,聚焦深入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立根之本与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重镇之一,作为在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学基础上成长起来又有了百年历史的复杂而丰富的文学样态,作为深受世界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影响而由传统向现代嬗变的文学样态,它的丰厚与变化对研究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要想独具只眼,在乱花迷眼的复杂的文学表象下探索其本质就不能忘了传统,这是我们文化、文学的根。
世界越来越小,中国现代文学受世界文学思想、艺术技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成熟和强大,它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受人瞩目,所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也需要有世界眼光,掌握世界特别是西方文学理论,熟悉其文学现象。
当然,作为一个学者,着眼当下,了解前沿是必不可少的意识和基本素养。
同时,更要掌握基本的学术要求,认准自己的方向,聚焦深入,小题大做,口子可以开得小一些,但要作深作透。
一、深潜文学传统,汲取民族营养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紧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些文学先驱者们更是在1919年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文学革命推向高潮,而中国文学也由此迈上了现代化的征程。
“时人争论五四文学革命的功过得失,有责其‘断裂’,有赞其‘再生’,主要依据都是五四作家激烈的反传统言论。
但运动的实际进程跟发起运动者的宣言乃至演讲有很大距离,没有理由在这两者之间划等号。
如果说‘断裂’,那也是一种‘脐带式的断裂’,如果说‘再生’,那也是一种‘凤凰式的再生’。
在学科化与反思学科化之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二律背反
2021年第5期No.5,20212021年5月May,2021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在学科化与反思学科化之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二律背反口黄平内容提要论文在“作协体制”与“学院体制”的观照下讨论“批评化”与“历史化”这两组概念范畴与研究方法的变动$在总结“历史化”相关研究优势的基础上,论文也借助海德格尔等理论,指出需要深入理解“学科化”与“科学化”,警惕史料工作背后的科学主义来统领人文学科研究。
在此基础上,论文区分三个彼此关联的概念即“重返八十年代”、历史化、史料研究$论文认为“重返八十年代”是问题意,历史化是研究方法,史料是研究基础$论文后借助对文学史料工作的讨论,指出当下需要“史料的思想”和“想的史料”$关键词学院体制“重返八十年代”历史化史料研究作者黄平,华东范大学中文、博士生导师。
(上海200062)一、“学院体制”的崛起对于当代文学研究史料学转向的讨论,往往会回溯到程光炜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
在这篇写于12年前的文章中,程光炜在文章第一段,首先承认了当代文学学科的两个独特性:与“当代”的纠缠、与“当前作品”的纠缠$①与“当代”的纠缠,也即当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政治内涵,不惟当代文学独有,现代文学、世界文学、古典文学的研究,乃至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的研究等同样如此,只是当代文学学科对此表现得比较明显。
与“当前作品”的纠缠,是当代文学学科的独有特色,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没有“当前作品”;世界文学研究固然有“当前作品”,但对于世界文学中的“当前作品”的研究,不存在当代文学学科和“当前作品”的复杂关系,也即不存在论、研讨、、经典化等等$当代文学学科和“当前作品”的,于中独特的作家协会$与作对应,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这一转向,肇始自“学院”的浮现与强化一正如程光炜这篇文章标向的,讨论的是当代文学这个“学科”的历史化$学院在世交开始强化:1999年大学,比1998年增加52,160,48%,这「招年$与学的是学科,研究学的$是在1999年,学《中文社会科学文索引》(CSSCI),的等级与的数量化始强化;也是在1999*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期文学起源阶段史料整理与研究"(16BZW155)、华东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启动费项目(2019ECNU-HLYT003)的阶段性成果$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年这一年,从当年7月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所名校陆续签署985协议,成为第一批985高校,高校之间的等级化进一步强化;从2002年开始,财政部对中央直属高校的预算核定模式改革为“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指的是“985工程”专项经费等;也是在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金额暴增到一个亿(前一年是六千万);2002年还展开了第一届国学科;项目而言,“学”在2004年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此各类人才项目遍地开花。
从“判断批评”走向“想象批评”——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反思
从 “! - : 断批评 ” 向 “ 走 想象批评 ”
对现代文 学批评 的反 思
莫 先 武
( 苏州大学 文学院 , 苏 苏州 25 0 ; 江 106 南京晓庄 学院 人 文学院, 南京 2 17 ) 11 1
摘 要 : 当前 学 界 文 学 批 评 模 式 主要 是 判 断 批 评 , 表 现 形 态 主 要 有 两种 , 其 一是 政 治 、 德 判 断 , 是 智 性 分 析 道 一
一
把文学批评看作社会生活的反映, 虽然他们承认文学的形象 性、 审美性 , 但在创作实践与批评实践中, 都将社会生活狭隘 为阶级斗争生活 , 从而将文学视作反映阶级斗争生活的镜 子, 使文学彻底沦为政治的附庸, 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文学 的审美特性丧失殆尽 ; 意识形态论视野中文学批评的标准是 政治性与道德性 , 审美性无立足之地, 批评成为一种政治判
看成活生生的审美体验。阅读现代的文学批评, 可以见出各 种理论各种方式的丰富与多彩 , 但这种丰富多彩, 并不是来 源于文学本身的解读, 而是将文学作为各种范畴与理论的演 绎与操练, 走的不是从文学到批评的道路, 而是从批评到文 学的技术分析路线。 比如, 维柯认为, 《 伊利亚特》 中的阿喀流 斯代表早期古希腊社会奉为理想的勇猛,奥德赛》 《 中的俄底 修斯代表晚期希腊社会奉为理想的智谋; 法国的丹纳把 自 然 科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学的研究 , 提出了种族 、 环境和时代三 要素决定论 , 认为种族 、 环境和时代是决定艺术的三个要素, 同时也是艺术创造的三个“ 原始力量”俄国什克洛夫斯基则 ; 将丰富的童话归结为3种功能。这种科学分析的方法, 1 似乎 具有文本分析的客观性 , 但恰恰忽略了文学活动的审美体验 特征 , 往往是有利于所谓批评家的技术分析, 而对文学的直 观感悟并没有提供什么帮助。 二、 想象批评的提出 可以说, 判断式的批评是扼杀创造性活动的文学鉴赏与
“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
“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内涵、价值及其局限性,以期在反思中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文章首先将对“文学是人学”命题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分析其在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文章将探讨该命题的积极意义,包括其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等领域的指导作用。
文章也将指出该命题的局限性,如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时的无力感和片面性。
在反思过程中,本文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以全面而深入地剖析“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各个方面。
文章还将结合当前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对该命题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以期在推动文学理论创新的为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二、文学与人学的历史渊源“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并非凭空而来,它深深扎根于文学与人学的历史渊源之中。
自古代至现代,文学始终以人为核心,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精神追求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体验。
在古代,无论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还是中国的《诗经》《楚辞》,都体现了对人性、人情的深入刻画。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深入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进入中世纪,随着欧洲宗教文化的兴起,文学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灵魂与信仰。
无论是但丁的《神曲》还是弥尔顿的《天堂失落》,都以宗教为背景,探讨人的救赎与自我完善。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文学对宗教文化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文学对人性、人情的持续关注。
到了现代,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学开始更加全面地反映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再到后现代文学,文学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如何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的描绘,引发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我对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解与问题
我对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解与问题摘要对于现代文学系统的历史考察,开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
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现代文学的最初尝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期间鲁迅、茅盾等大家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到了1978年后,许多著作力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现代文学史上纷纭复杂的文学运动、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作出科学的评价,并著力于揭示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线索,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达到的新的水平。
而理解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与“当代性”问题也是着重点。
如今,对现代文学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随着“全球化”而来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性当代性我对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解与问题对现代文学的普遍定义是,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发端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一、现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已有了好几十年历史,但还是比较年轻的。
对于现代文学系统的历史考察,开始于二十世纪二十末三十初。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及其他理论著作,鲁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及他为一些现代文学作品所写的序言及有关论述,茅盾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及一系列作家论,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以及冯雪峰的《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等,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现代文学的最初尝试。
在此之前胡适于1923年发表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同时期出版的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等著作,在学术界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温儒敏:文学研究中的_汉学心态_
温儒敏・文学研究中的 “汉学心态”
不过, 如果模仿竟然成为风气, 成为某种盲目逐新 的心态, 甚至左右了学科的发展, 那就需要检讨了。 就如一袭华美的时装, 刚面世大家都很赞美欣赏, 如果群起而仿作, “撞衫” 泛滥而腻味了。汉 那就 , “ 学心态” 就是蜂拥 “跟进” 是学界的 , “追星” 失去 , 了自己的学术个性与自信。前些时候美国一位很 有成就的汉学家提出“压抑的现代性” 认为现代 , 性特征早在晚清就出现了, 并非五四之后才有,没 “ 有晚清, 何来五四” ?这位研究者的论述是有些道 理的。 在晚清小说和文学翻译中, 比如狭邪、 公案、 谴责、 科幻等等, 的确可见某些可解释为现代性的 因素。大概这位华裔汉学家是看到五四传统太强 大了, 被神圣化了, 就来点质疑, 往五四前面追溯, 结果发现现代性在晚清就产生了。他要颠覆以往 过于强调的五四传统,借此模糊从晚清到五四的 历史界限, 不免也有 “过度阐释” 之嫌, 不过总的来 说, 他还是立足于文本分析和原始材料的调查, 没 有脱离文学,也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这个汉 学家的观点当然值得讨论,事实上现在也有人在 批评他的论述 “过犹不及” 。问题不在于这位汉学 家, 而在于许多蜂拥 “跟进” 的模仿者。 “仿作” 多数 的路子大同小异, 就是抓住某些 “个案分析” 并不 , 顾及 “个案” 的代表性, 便从中 “提拔” “现代性” 所谓 因子, 证说预设的命题, “穿鞋戴帽” 有点 。很少有 人注意到汉学家提出 “压抑的现代性” 初始的含义 及其学理背景,也全然不顾在当今国内出现贬抑 五四传统的风气之下,这种思路是否利于深入探 讨问题。一时间竟有那么多人都在谈“压抑的现 代性” 都在彼此 , “克隆” 。这难道不是心态出了问 题? 现在许多 “仿汉学” 的文章, 看上去很新鲜、 别 致, 再琢磨则有共同的一个毛病, “隔” 缺少 就是 , 分寸感,缺少对历史的同情之理解。就像听外国 人讲汉语, 总觉得少了某些韵味, 不是那么回事。 而可笑的是有些 “仿汉学” 的文章并不掩饰其 “仿” , 反而标示其“仿” 连语气格调都很像是翻译过来 , 的, 是那种比较生硬蹩脚的翻译, 它要的就是那个 翻译味, 这类文章可以称之为“仿译体” 。大概以 为这也是一种标新立异的 “创新” 吧。汉学的套路 并非不可借用, 但总还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投入, 有
跨学科研究的史料问题——关于寻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的生长点的思考
理论便潮水般地涌人中国——精神分析批评 、 英美
新批评 、 受美 学 、 接 结构 主义 、 原型批 评乃 至系统 论
收 稿 日期 :0 1—1 0 21 2— 4
作者简介 : 刘进才 (9 7 ) 男 , 16 一 , 河南省汝南人 ,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 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 中国现代 文学研究 。
批颇 为丰厚 的研究 成果 。但 另一方 面 , 人遗憾 的 让 是 , 种在 2 那 0世 纪 8 代 即 已形 成 、 味摭 拾 西 0年 一
而言 , 是否在学科史料方面完成了伟大而系统的工
程, 是否 形成 了从 事本学 科研 究必 备遵循 的学 术研 究 范式 , 更是 衡量 这一 学科成 熟 与否 的标 尺—— 而 这 常常 被许 多研究 者忽 视 。 以此为 参 照 , 我 们 简 要 回顾 一 下 改 革 开 放 让 3 0年来 中国 现代 文学 研 究 的 曲折 历 程 , 讨 现 代 探 文学研 究 的得失 , 在此 基点 上寻求 中 国现代 文学研 究 新 的增长 点 , 我们 的学科 真正 成熟起 来 。 使
第2 7卷第 1 期
21 0 2年 2月
平顶 山学院学报
J un lo ig igh n Unv ri o ra f n dn sa iest P y
V0 . 7 No 1 12 .
Fe 2 2 b. 01
跨 学 科研 究 的史 料 问题
— —
关于寻 求 中国现代 文学研 究新的生长点 的思考
就我 的 阅读 所 及和视 野所 限 , 目前 在现代 文学研 究 领域 中 , 少有 人看 重这 些刊 物 。研 究者 不是 不知 很 道 这些 刊物 , 也许 只是 把 这些 刊物看 作是 和语文 教 学 或语 文研 究有 关 , 实质 上 , 中小 学 国文教 学 与 现 代 文 学有 紧密 关 联—— 这 一 问题 钱理 群 先 生 曾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一现代文学研究对于所谓科学方法的追求早已成为不言而喻的目标。
这甚至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研究区别于传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文学研究中科学方法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以及文学研究中科学方法是否有自己适当的范围的问题实际上并未得到很好解决。
新时期以来对西方文学研究新方法的广泛吸收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对中国现代以来文学研究中的所谓科学方法的反思势在必行。
有关“现代”(modern)的话语来自西方。
因此,要讨论现代文学研究科学方法的问题,也应当从西方文学研究说起。
按照韦勒克在《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的概念》和《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两文中的说法,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发生,始于19世纪初德国施莱格尔的《戏剧艺术与文学讲演录》、史达尔夫人的《论德意志》、歌德的《谈话录》,以及英国柯勒律治的《文学传记》、华滋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版序言》和雪莱的《诗辩》等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论文。
在这些文论中,对于文学的理解从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再现转移到对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现。
这实际上预示着现代文学研究主体性的开始。
而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发生,则是从现实主义开始的,包括法国作家尚夫勒里1857年出版的《现实主义》论文集,以及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和左拉的《戏剧上的自然主义》等,而且左拉该文算得上现实主义方法的一个典范描写:“自然主义意味着回到自然;科学家们决定从物体和现象出发,以实验为工作的基础,通过分析进行工作,这时候他们的手法便意味着自然主义。
相应地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它是直接的观察、精确的剖解、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
”①概括地说,这种现实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实证的方法,而这正是现代文学研究科学方法的开始。
此外,韦勒克在他的《近代文学批评史》一书中还提到,法国批评家圣伯夫是科学批评的创建者。
这主要是因为圣伯夫的思想深受孔德实证论的影响,着重于对文学现象背后的相关因素的考察,主张文学批评的任务就在于发掘和研究有关文学家、文学史的种种确实的、可以实证的事实。
圣伯夫还在他评论泰勒《英国文学史》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了文学研究应该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我们这些主张在文学中应用自然科学方法的人,按照各自的局限,来应用这个方法;我们这些同一门科学的工作者和服务者,都在争取使这门科学尽可能的准确,因此就让我们继续拒绝那些模糊概念、空泛言词的诱惑,观察、学习和检验那些以不同理由而著称的作品所具有的各种情况,以及天才所表现的无限变化的形式。
”②除圣伯夫外,西方19世纪文学研究中自觉追求科学方法的代表人物大多都集中在法国,其中最重要的有泰勒和左拉。
泰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历史学家,著有《拉?封丹和他的寓言诗》、《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
其中特别有影响的是他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提出著名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论。
泰勒确信这些要素之间有着某种逻辑上的因果关联,而且人是可以发现和揭示这些关联的。
这正是对于文学的一种实证研究。
所以,泰勒在西方批评史上实际上有两大贡献,一是他是某种社会学文学论的创建者,二是他也是实证的文学研究方法较为自觉的实践者。
左拉与泰勒大体上是同时代人。
但也许由于时代风气使然,左拉在追求所谓科学批评方面比泰勒走得更远。
左拉的批评著作最重要的有《戏剧上的自然主义》、《实验小说》。
左拉在《实验小说》中把小说比作医学,并借此表达了一种追求“科学真理的严密性”的理想。
左拉试图证明:如果实验方法可以获致物质生活的知识,它也应当获致感情生活和智力生活的知识。
这只是同一道路上的程度问题,这条道路从化学通向生理学,接着又从生理学通向人类学,通向社会学。
实验小说就是目标。
正是抱着这样的理想,左拉把文学看作是一种类似实验报告之类的东西。
上述西方文论对于所谓科学性的追求,反映出近代以来的一种倾向。
西方现代以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为标志的所谓科学方法,不过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印象式的评点方法,也有考据和注释的方法。
前者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人文主义方法,后者则具有科学方法的某些特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从传统的印象式的评点方法发展为现代的科学的批评方法,是一个值得特别加以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大致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是受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大约在16世纪,中国学者开始把英文“science”翻译成汉语中的“格物致知”,简称“格致”。
直到1885年,康有为在翻译介绍日本文献时,才首先把“科学”一词引入中国③。
而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对于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自觉始于梁启超和王国维。
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观点。
他认为,小说之所以可以影响人和支配人,在于有“熏”、“浸”、“刺”、“提”四种力。
他还认为,“此四力者,可以卢牟一世,亭毒群伦,教主之所以能立教门,政治家所以能组织政党,莫不赖是。
文家能得其一,则为文豪,能兼其四,则为文圣。
有此四力而用之于善,则可以福亿兆人;有此四力而用之于恶,则可以毒万千载,而此四力所最易寄者,惟小说。
可爱哉小说!可畏哉小说!”梁启超于是得出结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梁启超的这些论点不仅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小说提出了要求,而且较为深刻触及到小说艺术的基本特征,大大提升了小说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直接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四种力连同其境界说,立足于对读者审美心理的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阐说了小说艺术魅力的深刻根源。
其理论形态已明显有异于传统文论惯常的感受、思维和表达方式,而偏向于理性的推论与演绎”,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④。
王国维是一位堪与梁启超比肩的现代文学批评大师。
按照温儒敏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的说法,王国维1904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破天荒借用西方批评理论和方法来评价一部中国古典文学杰作,这其实就是现代批评的开篇。
王国维在1905年所写的《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还特别提到方法问题。
王国维指出: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吾国人之所长,宁在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知识为满足,至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需要之外,殆不欲穷究之也。
……故我中国有辩论而无名学,有文学而无文法,足以见抽象之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而我国学术尚未达自觉(selfconsciousness)之地位也。
1911年,王国维在为罗振玉创办的《国学丛刊》所作的“序”中还进一步指出了科学、史学和文学的区别。
王国维已经明确认识到文学的特点是情感和想象,因此研究文学的方法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但从总体上看,王国维的方法还掺杂了许多传统的非科学的研究方法。
他后来所作的《人间词话》则进一步回到传统的印象式评点方法。
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在20世纪初期,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也还不被多数人所了解和理解。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要到稍后的“五四”时期才得到更为自觉的发展。
此后,鲁迅在1908年发表《摩罗诗力说》,蔡元培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均表现出在西方新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逐渐形成。
特别是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立足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学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大声呼吁“精神界之战士”,“别求新声于异邦”,表现出明显的世界性眼光和现代性视野,成为中国现代早期具有现代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代表作之一。
到了“五四”前后,以胡适、周作人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蔚为大观,使得现代文学研究新的范式得以正式确立,并产生广泛影响。
在“五四”时期的现代文学研究中,追求科学方法成就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是胡适和他的《〈红楼梦〉考证》。
胡适在他的《〈红楼梦〉考证》的“结束语”中还明确提到他在科学方法上的追求:我觉得我们做《红楼梦》的考证,只能在这两个问题上着手,只能运用我们力所能搜集的材料,参考互证,然后抽出一些比较的最近情理的结论。
这是考据学的方法。
我在这篇文章里,处处撇开一切先入的成见;处处存一个搜求证据的目的;处处尊重证据,让证据做向导,引我到相当的结论上去。
我的许多结论也许有错误的——自从我第一次发表这篇《考证》以来,我已经改正了无数大错误了——也许有将来发见新证据后即须改正的。
但我自信:这种考证的方法,除了《董小宛考》之外,是向来研究《红楼梦》的人不曾用过的。
我希望我这一点小贡献,能引起大家研究《红楼梦》的兴趣,能把将来的《红楼梦》研究引上正当的轨道上去;打破从前种种穿凿附会的“红学”,创造科学方法的《红楼梦》研究!胡适当时所理解的文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主要就是指的考据的方法。
而且他比较注意把这种考据的方法说成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方法。
但实际上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并不限于考据的方法,而是还包括具有考据精神但比考据范围更大也更有宏观性的现实主义实证方法、统计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解释学的方法等。
甚至可以这样说,现代文学研究区别于传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研究方法的自觉。
一方面,传统的印象批评所采用的体验的方法在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仍然被普遍使用,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了科学思维的内涵。
另一方面,现代文学研究更突出的现象是考据的、实证的和系统分析的方法以科学的名义得到大力发展。
但这些方法为什么是科学的以及它们对于文学研究的适宜性问题却并未得到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