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分子与原子》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合集下载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1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并且制作了课件动画。

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

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几个演示实验都以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有学生操作。

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

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

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分子和原子》化学教学反思2分子与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也是从这课开始学生要学会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宏观的现象。

所以这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建立微观观点。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想象环节,让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引导学生想象原子的样子,避免学生上完课不知道或乱想。

课堂上举出生活中的事实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了解一些宏观现象如何用微观上的分子原子去解释,反过来再总结下微观粒子的特点能解释什么宏观问题。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交流平等且融洽,让我感觉良好。

下课后一名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你不是说化学后面很难吗?今天我听懂了啊~”学生的话可以看出我的课堂设计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但是这堂课也暴露出我教学上的一些缺点:一、有时候实验的现象很微弱,前排学生能看清,但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粒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在课堂上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和引导。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交流与合作,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巩固。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其他相关知识,如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体积、运动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七、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组织一次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改进:1. 对于理解程度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行课后辅导,加强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

2.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与反思广安市广安区东岳小学蔡立新一、课标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拜托了经念形态,逐渐形成科学的理论.本主题将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宏观到微观, 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本主题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念,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念入手认识物质的微观性,理解有关物质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二、教材分析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的和作用本节课是在物质的变化和混合物、纯净物等宏观概念的基础上,由宏观转微观的开端.本节课开始将会接触到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这为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做了准备・2 .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通过生物和物理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中掌握了 -些探究方法和实念技能,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持.(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望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识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三、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设疑激思,发现问题;启发诱导,确立主题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O 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疑激思,发现问题: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提出研究主题。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教学设计】《分子与原子》公开课与反思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分子与原子》公开课与反思精品教案
[要求]设计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也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实验。
分组实验、讨论、
学生体验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播放视频:
气体压缩
酒精和水的混合
观看并思考
节约时间
板书:3、分子间存在间隔
认真听讲并联想分子间存在间隔的情况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采用了畅言教学系统后,直接把教学内容和课外资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了解学习的内容,由于系统可以直接导入图片、录像视频、动画等各种媒体,比较以前的教学手段更加方便和高效。
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意识到分子存在的可能性
[演示实验]在冷、热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品红,观察现象
提问:温度和扩散的关系,
认真思考并回答
板书:分子和原子
明确课程目标
图片展示: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
观看图像,结合前面的小实验与日常生活常识,真正认识到分子的存在。
通过现代高科技,进入微观世界
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课本第三单元第一节,是在学生有了空气、氧气以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基础上,深入进行化学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可谓水到渠成,学习化学必须要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在今年的继续教育中,通过学习,我从几位专家的讲座中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模式》、《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和《以人为本和高效课堂》等对搞好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等,学习本节内容才能对化学学习中的微观内容等抽象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其价值和重要性都是非常高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空气、氧气等物质的学习,对化学有了一定的兴趣,并为微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在绪言中有关微观知识的简单介绍,为此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因此此时介入分子原子的内容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兴趣,再加上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入这些方面的内容,比如化学式、元素符号的分散认识和记忆等,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学习有了跃跃欲试的激动。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这一概念的前期知识和理解。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常常被书面化的定义所代替,这样会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这一概念。

因此,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前期知识的铺垫,例如通过展示实际的分子和原子模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的结构和组成。

其次,我觉得在教学中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其结构和性质直接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停留在抽象的定义和公式层面,缺乏具体的例子和实际应用的讲解。

我认为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水的分子模型和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的实验来说明溶解现象的原理。

此外,我也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践能力。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虽然抽象,但却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观察。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局限于让学生背诵定义和公式,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

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和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和观察力。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与化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化学领域内的知识和概念,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应用和交叉。

我认为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跨学科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综上所述,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前期知识的铺垫,增加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实验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可以提高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其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意图是:由老师巧设悬念和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和讨论,采用活跃的分组比赛等形式总结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实施当中,主要采用探讨、研究、学生实验、分组比赛等参与教学,效果较好。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活跃的分组比赛形式进行尝试教学。

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和动力。

学生在比赛学习过程中有“比”法,不知不觉中就自己努力发挥,参与到其中来。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学生毕竟是很好强的。

(二)是采用探讨、研究和学生参与实验来进行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自行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能力及结论。

向“民主化”方向发展。

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施行合作学习,交流探讨。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增强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实验得出结论,会比老师讲解和演示来得容易接受和掌握。

因为学生的实验和讨论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现而得到的。

老师应从原来的扮演“演员”的角色向“导演”发展。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探讨方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及联系实际运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

本次教学在联系实际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联系“臭味”微粒运动等环境问题展开,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

使学生热爱美的环境和积极保护环境。

(三)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能巧设伏笔。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存在,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更深刻。

当然,本次课堂缺点和漏洞很多。

比如由于化学实验的成分较多,导致时间把握不好。

对知识的传授有些零乱,深、广度不够等等。

总之,此次教学还不是设想中的理想课堂。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而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关系;(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2)难点: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1)教材或教学资源;(2)多媒体设备;(3)实验器材。

1.6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2)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运动规律;讲解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原子间的结构;(3)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化学、药品制造等;(5)总结:概括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强调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7 作业布置(1)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总结其特点;(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2 教学改进(1)在实验环节,增加实验教师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3.2 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有了加深。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闵芳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特点,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认识分子的存在教学难点:认识分子的特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生活经验引入:闻到气味、糖“消失”、水减少、品红扩散等【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活动】提出设想一一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教师活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就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不仅如此,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可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如苯分子,甚至还能移动原子拼成文字,这些图片充分证明了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同时也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粒子一一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教师板书】一、物质是由微小粒子一一分子、原子等构成的【教师举例】如水、氧气、氮气等【教师活动】今天我们这要来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之分子的特点【教师板书】二、分子的特点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大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这些数据说明了说明?【学生活动】思考,感知分子很小【教师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教师活动】这么小的分子还具有什么特点呢?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教师活动】展示课件,提供仪器药品,完成酚駄溶液滴入水和浓氨水滴入酚駄的实验。

让学生思考使酚瞅变红的到底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教师活动】如果取消酚瞰滴入水的实验合适吗?为什么?【学生实验】思考并讨论【教师活动】实验:将一张用酚瞰处理过的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分析、得出结论【教师板书】2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大家可以用这些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活动】评价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引导】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三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三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

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实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大胆猜想。

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实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运动的实验、蔗糖溶解的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们热爱化学,懂得如何学习化学。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

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

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

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

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___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三)在本次分子和原子教学中,我担任了教师的角色,我主要使用了讲述、示范、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索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神奇”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份子、原子的存在;认识份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运用份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份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份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匡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量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份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份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份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目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份子和原子。

但是,份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份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份子、原子概念是较为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索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索与电脑摹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份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份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份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们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引出本课题,并引起学生思量“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斗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摹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匡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 课例研究综
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 述
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
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分子和原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
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
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 教材分析
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
教学过程 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考性,
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了,为什么现
在仍有清新的气味?
[经过讨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但空气清新剂的清
香仍然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新剂香味的粒子——分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
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 A、B 两个小烧杯
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加入约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
烧杯罩住 A、C 杯,烧杯 B 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实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
子,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 投影]: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 的图象(图 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科目:化学
课题:分子和原子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课本第三单元第一节,是在学生有了空气、氧气以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基础上,深入进行化学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可谓水到渠成,学习化学必须要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在今年的继续教育中,通过学习,我从几位专家的讲座中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模式》、《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和《以人为本和高效课堂》等对搞好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等,学习本节内容才能对化学学习中的微观内容等抽象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其价值和重要性都是非常高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空气、氧气等物质的学习,对化学有了一定的兴趣,并为微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在绪言中有关微观知识的简单介绍,为此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因此此时介入分子原子的内容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兴趣,再加上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入这些方面的内容,比如化学式、元素符号的分散
认识和记忆等,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学习有了跃跃欲试的激动。

从平时的教学中看,一部分学生的化学课外知识也是很丰富的,经常提出一下超前教学阶段的问题,其中很多是和分子原子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从平时的观察中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积极引导,对于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班一些学生,积极参加科技俱乐部的活动,动手动脑能力很强,对于学习新的知识欲望很高。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让学生充分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微观世界,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今年我校采用班班通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2.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花园景色(花香)
学生观看、闻等动作
向空气中喷洒香水
引发学生注意力和学习
思考
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闻到什么气味吗?观察到什
么现象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现象呢?为什么能
闻到香水的气味?
(小结并导入)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
有,请同学再举几个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在很久以前,一些学者已对以上问题做了
很多实验与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学生发言
让学生意识到分子存在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的可能性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微观世界,学习并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种种现象!
[ 演示实验 ]在冷、热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品
红,观察现象认真思考并回答
提问:温度和扩散的关系,
板书:分子和原子明确课程目标图片展示: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
观看图像,结合前面的小实验与日常通过现代高科技,进入微
生活常识,真正认识到分子的存在。

观世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
板书:一、分子的基本性质
(设疑)分子很小,如果分子是乒乓球,那乒
学生更深刻理解分子的乓球就是地球了。

分子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学生思考,感悟分子的大小

积呢?
(练习) 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 ,
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 ×1021 个水分子 (以 20滴
水为 1 mL 计算 )。

如果 3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学生计算,回答,提出感想。

进一步认识分子的大小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
需要数多少年才能数完?
板书: 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 演示实验 ] 取一支试管,倒入 2 毫升氨水,滴
2 滴酚酞试液。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不
观察并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吗?
(学生探究活动)
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学生体验实验,培养学生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分组实验、讨论、的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
作精神
[ 要求 ] 设计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也能使酚酞
试液变成红色的实验。

播放视频:
气体压缩观看并思考节约时间
酒精和水的混合
板书: 3、分子间存在间隔认真听讲并联想分子间存在间隔的情况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采用了畅言教学系统后,直接把教学内容和课外资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了解学习的内容,由于系统可以直接导入图片、录像视频、动画等各种媒体,比较以前的教学手段更加方便和高效。

八、板书设计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2、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九.教学反思
本课位于九年级化学课本第三单元第一节,是在学生有了空气、氧气以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基础上,深入进行化学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可谓水到渠成,学习化学必须要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在今年的继续教育中,通过北京九十六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张湛和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胡玉娇的专题讲座《初中化学“认识化学元素”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学习,我从几位专家的讲座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此内容教学重要性的理解,学习本节内容才能对化学学习中的微观内容等抽象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其价值和重要性都是非常高的。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今年我校采用班班通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采用了畅言教学系统后,直接把教学内容和课外资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了解学习的内容,由于系统可以直接导入图片、录像视频、动画等各种媒体,比较以前的教学手段更加方便和高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子的存在和性质有了初步了解,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尤其是对高科技手段下对分子结构、原子的图片的直观认识,通过课堂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