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本位”论评
论“字本位”思想的理论和应用
论“字本位”思想的理论和应用作者:梁莹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2期摘要:徐通锵先生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字”本位理论,认为“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
此理论对汉语研究、计算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研究都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字本位汉语梁代刘勰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字”一直是汉语的基本单位。
直至清代,《马氏文通》依然以“字”作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
章锡琛在为《马氏文通校注》(1954年中华书局出版)作注释时说道:“本书分别词性,皆以‘字’为本位。
”虽然《马氏文通》的“字”,事实上是以词为本位,但马建忠的观点在受到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的同时,仍然承袭了古代语言学的一贯传统。
因此,《马氏文通》可以看作是汉语语法研究由传统“字本位”思想向西方“词本位”思想的一种过渡。
随后,现代汉语研究都以“词本位”为主导,认为语法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词。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结构主义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期,丁声树、吕叔湘、朱德熙等人引进了新的语法单位,如词素、语素、短语等语法单位,并进入研究视野。
20世纪70年代,朱德熙提出了“词组本位”,黎锦熙提出了“句本位”。
对于词组或短语是否能看作一个语法单位,目前仍有争论。
到90年代末,徐通锵先生在《语言论》(1997年)中正式提出了“字本位”的观点,这一理论在重新回到传统汉语语言学观点的同时,又有许多创新。
一、字本位理论的核心概要汉语语言学一直受到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但是西方语言学理论,大都是建立在印欧语言的基础上,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汉语时习惯用印欧语的思维、眼光和分析方法来看待汉语。
印欧语是以词为本位,然而汉语与印欧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汉语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果依然沿袭西方语言学的思路,在现今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及其应用时,就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吕叔湘先生后来曾对汉语中的“词本位”产生过怀疑,他在《语文常谈》中认为,对于印欧语来说,词为基本语法单位是非常明显的,“汉语恰恰相反,现成的是‘字’,语言学家的课题是研究哪些字群是词,哪些字群是词组。
浅谈《马氏文通》的“词本位”
2013.06“本位”这个概念是中国学者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本位”一词本是政治经济学中的术语,指货币制度的基础或货币计算的标准。
汉语语法学借用“本位”这个术语表示以什么为基础描写语法现象。
《马氏文通》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
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语法研究来看,《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建立了第一个语法研究本位。
马建忠本人在其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他的书所体现的语法是何种本位论,自黎锦熙的《新著国语语法》于1924年提出“句本位”的语法观之后,汉语语法学界就把《马氏文通》中的语法视为“词本位”的语法体系。
“词本位”又称“词类本位”,就是指以词法为重点,以词类为基础来描写语法现象的语法体系。
“词本位”中的“词”指“词类”。
在马建忠的书中,词类作为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篇章。
马建忠认为通过对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因此《马氏文通》的成书,正是他的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马氏文通》洋洋数十卷,词法部分就占了八卷,“正名”一卷,“句读”一卷(句法),这样的内容安排,足以见得词本位在《马氏文通》中的地位,也正体现了《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是根据“西方已有之规矩”建立起来的典型的词本位语法体系。
马建忠认为,句子是由词组成的,每个词在句子中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每个词必须能够和句法成分相配,符合它的功能,弄清楚了词的功能和用法、身份,才能讨论句法。
在《马氏文通》中,马建忠把“字”作为最基本的语法单位,他的全部研究都是以汉语是如何“集字成句”为出发点。
《马氏文通》中的字类就是现在所说的词类,因为《马氏文通》中所有采用的材料都是古代的文献资料,而古代书面汉语是以单音节字为基本单位,一字一义,所以古代文献中的一个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相当于现代的一个词。
后来的语法学家将“字类”改称为“词类”。
《马氏文通》明确提出了“字法”的观点,并且第一次将“字”进行了语法分类,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九类。
汉语语法“本位”观
• 他不仅以《“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作 《引论》的标题,而且在《引论》中开言 便说: “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麽?简单说, 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 • 并且在1951 年的《今序》中称“《新著国语文 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 成句子 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 《新著国语文法》虽然用“句本位”作为其 “语法思想的标语”,但仔细推敲,它 所谓的 “句”并不是句子,而是句法。《新著国语文 法》“特重句法”,以句法结构为视点进 行语 法分析。句子成分在其语法系统中具有特殊的 地位,一个句子首先要分析出若干句子成 分, 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确定词类,“以句辨品”。 因此准确地说,它应是“句成分本位”。
• 此外,句子也不能作为基本单位,因为 • 1)句子不一定就是主谓句; • 2)小句和词组是重合的; • 3)汉语中句子和词组的界限不好划分,句子本 身的界限过于松散,句子没有语法上的形式标 志,确定句子也不容易(陆俭明,1993)。 • 马庆株认为,汉语中最小的单位和最大的单位: 语素和句子都不能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因此, 研究只能选择词和词组作为基本单位。
• 从马建忠到朱德熙,都是在用“印欧语的眼光” 来看待汉语,因而其语法体系很难 解决汉语的 问题。“字”,是“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 对应物,是最小的句法单位,具有“结 构简明、 语法功能模糊、表义性突出”等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字”通过结合构成字组,或为“固定字组”, 或为读为句。从徐通锵对“临摹性原则”的肯 定和较多引用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等来看, “字本位”不但受到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和赵元 任后期学术观点的影响,而且也从当代的功能 语法那里受到启发。
• 小句中枢说认为小句处于汉语语法系统的中枢 地位:小句所具备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 小句 跟其他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小句能控制和 约束其他语法实体,因而成为其他语法实 体所 从属所依托的核心,并由此产生了小句成活律、 小句包容律和小句联结律等“小句三律”。
《新著国语文法》语法体系简介及观点
《新著国语文法》语法体系简介及观点《新著国语文法》语法体系简介及评价一、词类分类:(一)分类依据和理由:1依据: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功能,把词归为五大类。
原因2:汉语不同于印欧语系,印欧语系充满了形态变化。
因此,李进喜认为,汉语语法分析的重点是句子,必须“根据句子区分产品”。
(2)词语分类:1实体词:名词、代名词;2述说词:动词(同动词);3区别词:介词、副词;4关系词:介词、连词;5情态词:助词、叹词。
(三)这种词类分类的优点和局限性:1优点:这种词类划分法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因为黎锦熙企图用句法来控制词类,这是对汉语“特质”的一种探索,所以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以至于在今天,它也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如在今天我们区分词类时,也以词在句中经常充当某种句子成分为划分依据之一。
2.限制:(1)在词类划分中,实际上它所根据的是“意义”,而不全是“依句辨品”。
(2)《新著》分出词的类别为“九品五类”,但又说“词无定类,依句辨品”,这是自相矛盾的。
(3)根据“九级五类”,只有动词和同形动词作为陈述词,也就是说,只有这两类动词作为谓语,所以作为谓语的形容词被称为“同形动词”。
这种表述基于英语语法,没有注意到汉语形容词也可以用作谓语的特点。
(4)《新著》把方位词归入副词,表性状的状语也归入副词,使副词较为庞大,另外,它吧数量词归入形容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也归入形容词,使形容词的范围也很宽。
这些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时所不可避免的。
二.句法系统:(一)《新著》确立了短语的概念,即“两个以上的词联合起来,还没有成句的,叫做‘短语’,简称‘语’”。
(二)这本新书在句法上设置了这个句子的“六个组成部分”,即1。
代表完整思想的句子的主要成分包括主语和谓语;2.连接和几个组成部分包括宾语和补语;附加语包括形容词的附加语和副词的附加语。
(三)《新著》在实体词设立“七位”,也就是根据名词、代名词在句中的位置吧它们分为七类,即“主位、呼位、宾位、副位、补位、同位。
汉语语法本位学说论析
汉语语法本位学说论析
汉语5种基本语法结构: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
主谓短语(陈述关系)、动宾短语(支配关系)、偏正短语(修饰关系)、中补短语(补充关系)、联合短语(并列选择递进等关系)
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就是短语的结构分类之一,它由两个成分共同组成。
前一个成分的功能就是明确提出主题,称作主语;后一个成分对主题予以陈述,称作谓语。
主语和谓语形成了主谓关系(或主述关系,即为“主题—陈述”关系)。
述宾短语
述宾短语就是短语的结构分类之一,它就是由两个成分以“支配、关乎”的关系共同组成的一类结构:前面就是从句,后面就是宾语。
宾语就是从句所则表示的动作或现象所支配或关乎至的对象。
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又叫做偏正词组,就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共同组成,结构成分之间存有润色与被润色关系的短语;动词、名词、形容词与它们前面起至润色促进作用的成份共同组成的短语。
名词前的润色成份就是定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就是偏湿处的关系;偏正短语包含的定中短语与状中短语。
举例
偏正短语:野生动物。
述宾短语:砌被子。
述补短语:学得好。
主谓短语:会议结束。
联合短语:工人和农民。
李宇明_汉语语法“本位”论评——兼评邢福义“小句中枢说”
汉语语法“本位”论评——兼评邢福义“小句中枢说”李宇明《马氏文通》问世近百年来,汉语语法研究不仅在挖掘和描写语法事实、揭示和解释语法规律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而且也在不断地探索适合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寻找汉语语法的“本位”或“中枢”,就是探索适合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一种重要体现。
本文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汉语语法学史上提出或表现出的一些“本位”观念、特别是对最近提出的“小句中枢”说进行分析评论,希望以此对认识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有些许裨益。
一语法学史上的五种“本位”观在汉语语法学史上,表现出来的汉语语法本位观念和明确提出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五种:A、马建忠的“词类本位”;B、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C、朱德熙的“词组本位”;D、徐通锵的“字本位”;E、邢福义的“小句中枢”。
1.1马建忠的“词类本位”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法学诞生。
《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本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
《马氏文通》以词类(字类)为纲来建立它的语法系统,洋洋十卷大作,除《正名》一卷外,八卷讲“字”,一卷论“句读”。
当然,篇幅的多少还只是其本位观念的表象,但从本质上看,《马氏文通》也是通过对词类的详细论述来讨论句读的。
论句读是其目的,但词类是其观察、研究语法的起始点,是其语法体系的本位所在。
正如《马氏文通·例言》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
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传统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对于形态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法(特别是构形法)控制着句法,把词类作为语法本位显然有较多的合理性。
但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不是词法控制句法,而是句法控制词法,所以对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显然不是或不宜作为语法的本位。
《马氏文遥》开创了汉语语法学,“导后人以先路”,功不可没,但是它从西洋语法“葛郎玛”中所借引来的“词类本位”观念,显然不大适合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作者:孟冬梅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11期语法研究的宗旨是探索语法形式与语法关系意义两者的条件联系,也就是什么样的语法关系意义在哪种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语法形式呈现出来;反之,什么样的语法形式在哪种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语法关系意义呈现出来。
该条件联系在理论上表现出一种预测性。
优秀的语法理论必须以这些条件联系为基础建造出一个简洁且内部一致的统一框架,所以它可以对不同角度的语法现象和形式给出较为一致的答案。
1现代汉语语法特点1.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现代汉语的语序归类于SVO型语言,其语法通常是:句子成分的排列通常是按主语在前,谓语紧随其后,宾语最后的顺序进行的,名词放在定语之后,状语处于动词与形容词之前,谓语置于补语以前。
平时的书面语里,“的”代表的是定语,“地”代表的是状语,而“得”代表的则是补语,三者全部都处于定语、状语以及补语之后,但是口语中是不分这三个de的。
现代汉语的补语不同于其它语言,它具体的刻画了一般谓语动词和谓语形容词,尤其是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等,补语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谓语主要想表现的行为都在事情发生之前。
语言学家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现代汉语原则的时序性,也就是现代汉语里所说的用来阐明谓词性定语、状语以及连谓句里面许多谓词先后排列所遵守的时间顺序的规则。
1.2现代汉语的基本单位语言学家一般把语素、词、短语和句子作为平时用的四个基础单位,它在现代汉语的探究里有许多失误。
因为现代汉语里的音节一般是和语素相应的,因此在语言单位里,简单的词和词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然而合成词与单纯词却恰恰相反,汉语拼音中的词在写法上连接起来时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相对词的范畴,短语的范畴也很清晰,跟短语相比,比之稍大的单位句子的范畴比较模糊,所以现代汉语句子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具有较强的任意性特征。
2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2.1马建忠的“词本位”按严格意义来说,马建忠创办了汉语语法理论,是中国史上的创始人。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首先,现代汉语语法中存在着严格的词序规律。
汉语是以词序为主要特征的语言,一般采用主谓宾的顺序,即动词一般位于句子的谓语位置,而宾语则放在动词之后。
这种词序规律在汉语中十分严格,通常不允许改变。
此外,现代汉语语法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词序规律,如论元结构、反身结构、主题化结构等,都对汉语句子的词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现代汉语语法注重语义的准确传达。
汉语是一种主观性和暧昧性比较强的语言,意思往往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为了准确传达语义,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词语的搭配和修饰往往非常重要。
例如,名词前的形容词需要与之搭配,动词后的副词或者趋向补语需要与之修饰,等等。
这些规律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被广泛研究,并被视为汉语的基本语法特点之一再次,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注重语用功能的发挥。
语用是指语言在交际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包括信息传递、言外之意、语体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不仅注重句子结构和词序规律的研究,还关注句子的功能和用途。
例如,现代汉语语法中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句子,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它们在语义和语用方面都有所区别。
同时,还研究了语气、语态、时态等语法现象,这些都与汉语句子的语用功能密切相关。
最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重视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法研究已经从分析观念和语言规则的角度转向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借助语料库、数据统计和实验等方法,实现了对大规模语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这些数据的实证研究有助于更客观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变异性。
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是指研究者以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待语法问题,并关注语言与人类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这种观点强调语法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即语法规则应该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理解他人的意思。
从本位观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则的形成和变化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社会背景等密切相关。
语法本位
3、汉语以“ 字”为基础的结构序列是: 字——字组——句子,其中不能分解的字组又叫“辞”,可 以分解的字组叫“块”。 4、汉语以“临摹性”原则为编码基础。(见3,p10有一些 说明)
4、汉语的句子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见2) 可以作为结构框架来考虑的除了“ 主语一谓语” 之外,
还有“ 主位一述位” 和“ 话题一说明” (topic 一
(2)基本句法分析方法很难实施。如: ①字类和结构的问题:由字而组成字组,我们能否建立 起一套语义规则来加以控制,或者说,哪些字可以构成字组, 哪些字不能构成字组,其间遵循什么样的语义规则。 试比较“金手镯”和“金鱼”的组合。 ②向心字组、离心字组的划分及核心字组的确定: 棒球(向心字组)
二、语法本位
“本位”原为金融学术语,指货币制度的基础或货币计算的标准,汉语 语法学借用来表示以什么单位为基础来描写语法现象,构建语法系统。
三、各种语法本位的基本内容 对“本位”的不同选择主要取决于学者对现代汉语基本单位的认识及各 自不同的理论背景。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本位观及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1、马建忠的“词本位(词类本位)”,代表著作《马氏文通》;
(4)单凭意义进行语法分析,给后来的研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句本位(句成分本位) 以黎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为代表。 1、作者:
黎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幼读经书,1911年,毕 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1915年应聘到京,先后在国语讲习所、北京高等 师范、女高师任教。1920年起,在北京高师国文系率先讲授“国语文法”, 经几年教学实践,归纳白话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的语法法则,写成《新著 国语文法》。 2、背景: 以J.C.Nesfield的《英语语法》(English Grammar Series)为蓝本。 3、主张: 句本位的文法,退而分析,便是词类的细目,进而综合,便成篇章、段 落的大观。 ——《新著国语文法· 引论》 4、要点: (1)以句子为基点进行语法分析。 (2)“依句辨品”的词类观。 (3)句法分析采用中心词分析法。
对“词组本位” 句法观的几点疑问
对“词组本位”句法观的几点疑问聂志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汉语没有形态,词无论充当什么句法成分都不发生变化;词组(现在一般称为短语)的构造原则和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因此对句子的描写可以放到词组层面来进行,词组的结构和功能弄清楚了,句子也就清楚了,——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而已。
与传统的“句本位”语法观相对,其倡导者称这种句法观为“词组本位”(朱德熙,1983)。
这种“词组本位”句法观影响很大,在教学语法系统中也为一些部颁高校《现代汉语》教科书所认可:句子就是词组加上语调和语气词(黄伯荣、廖序东)。
这种看法很有道理。
无形态变化的结果只能是词不带任何标记地充当句子成分;而且,汉语的三级语法单位——词、词组、句子——也的确存在着结构的平行性或对称性,如主谓、述宾、补充、联合、偏正、附加等几种结构,三级单位中都存在,而且三级单位基本上都可以归为这几种结构类型。
看到汉语语法结构的这种一致性,是汉语语法学几十年勤求探索的重大进步之一,郭绍虞先生把汉语语法结构的这种特点看作是汉语的一个特性:简易性(郭绍虞,1979)。
有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也吸收了这种看法(张静,1980年)。
不仅词能不带任何标记或形态特征地充当句法成分,就是词组也是如此:他们去北极探险去北极探险一定很有意思他们打算去北极探险去北极探险的人是很勇敢的①“去北极探险”这个谓词性词组无论是作谓语,还是作主语、宾语、定语,也确实都一样,词也一样;“汉语的动词无论在哪里出现,形式都完全一样”(71),而传统语法认为“主语位置上的动词结构都名词化了,只有谓语位置上的动词才是真正的动词”是错误的,“其实这种区别都没有任何形式上的标志,完全是无中生有”(73--74)。
印欧语词有形态变化,动词有定式动词与非定式动词之分,动词作谓语要用定式动词以与主语取得一致性关系,而作别的成分则不能用定式动词而要用非定式动词形式。
因此,在印欧语里,“词——词组——句子”是组成关系,而汉语则不同;汉语汉语中词没有形态标记,词组的结构原则与句子的结构原则一致,所以,汉语中词到词组是组合关系,而词、词组到句子则是实现关系,“句子不过是一个独立的词组而已”。
“字本位”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汉语教 学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反应 , 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词 汉语 字本位 理论 对 外汉语教 学
一
引 言
” 本位 ” 论作为 一种全 新 的汉 语语 言学理 论 , 字 理 自徐 通 锵先 生在 2 O世 纪 9 0年代 提 出之后 , 到 国内外 学术 界 , 外汉语 教学界 和 中国外语 教学界 的关注 , 受 对 引起很 大 的争论 。 同时这种争 论也促 进 了” 本位 ” 字 理论 的发展 , 使其 日臻完 善 。下 面笔者将 从 ” 字本 位 ” 理 论 和” 字本位 ” 理论 与对外汉 语教 学的影 响和启 示两方 面来 进行论 述 。
言学的发展》 19 年发表《 “ ” ; 8 9 说 字 ——附论语言基本结果单位的鉴别标准基本特征和 它与语言理论建设的关系》 之后 19 年徐先生发表 了《 字 ” ; 99 “ 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 制》 “ 和汉语的语义句法》 汉语的特点与语 言共性 的研究》 20 《 字” 《 ; 0年发表了《 本 0 说“ 位” ——字的研究和语言理论建设 》 20 年发表了《 ;0 1 字和汉语语义句法 的基本结构原 理》20 年发表《 ; 2 0 字的语法化的“ 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 对字本位思想作 了进一 阶” ,
语 语言 学观念 的转变 , 是句法 内容 的系统 改造 。它们 提 出了 ‘ ’ 汉语 语 义句 法 的基本 字 是
・
71 ・
结构单位 , 这就从基础上动摇了《 马氏文通》 以来 的‘ 词本位 ’ ‘ 、 句本位 ’ ‘ 和 词组本位 ’ 的 观念 。 ( ” 李瑞华 , 9 ) 1 6 紧接其后,95 9 19 年徐通锵先生发表《 加强 “ ” 字 的研究 , 推进 中国语
从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词法看字本位
典型的是 中国传统 的“ 小学 ” 中的训诂 学 。在 训诂 学 中
所 采用的“ 以形索义 ” “ 、 因声求义 ”训释字义 的方法 , 就
过“ ” 萄” 葡 和“ 这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表 达出的意思 , 虽 然“ ” “ ” 自不 能表 达独 立 的意 思 , 是 , 葡 、萄 各 但 要理 解 “ 葡萄 ” 的意思 还是要落脚 到这两个字上边来。 随着时代 的不 断变 化 发展 , 应 地 , 相 汉语 也 大量 地 出现 了用双音 节字 来共 同表达 一个 整 体意 思 的语 言单 位, 而且 , 在现代汉语 中, 用两个音 节 的字来表达 一个 整 体意思的语言单位 占主要地位 。为了研究 的方便 , 国 中 的语 言学 家们借 用 了西方 语言 学理 论 中的词 法 来对 汉 语进行研究。那么 , 印欧语 系 中的词法 被引用 到 中国来 研究 汉语 , 有没有学术 价值 呢, 如果 有 , 在什 么方 面起 到 什么作用呢?回答 是 , 印欧语系 中的词 法对汉语 的字 本 位的性质 的进 一步 明确 提供 了依 据 。当然 , 初 , 言 最 语
展 ,但这并没有否认 中国 言的字本位的性质 ,而是更进一步推进 了以字为本位的汉语研 语
究成果 。
[ 关键词】汉语 ;字本位 ;现代 汉语 ;词 法
[ 中图分类 号]H 4 [ 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0 3 【09 0 4— 6 3 2 0 )6月 一 3 2 2 9- 从古代研究 的事实来 看 , 人很早 就意识 到 了汉字 古
展 的历史 长河 中, 汉字 的研究 一直处在 学者们研究 的 中 心地位。
代汉语时引入 了印 欧语系 中的词 法 , 但是 , 字” 以“ 为本 位的汉语性质始终 没有 改变。并且 , 现代汉 语 中引入的
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
第一点 凸显的是汉语语法的特色 ; 第二点是偏 重 于语 法研 究 的理论 与方 法 ; 三点 则 体 现 了语 法 第 语法》 《 、 中国语法理论》 14 —14 ) (9 2 94 以及 吕叔湘 研究 的核 心 问题 。所 以 尽 管 该 著作 确 实 存 在 着 这 先生 的《 中国文法要 略》 14 ) ( 92 并列 为汉语语法学 样或那样 的问题 , 但是 , 放在历史发展 的进程 中来 探索时期 (96—14 ) 部最具代表性 的语 法著 13 99 三 考察 , 们 就会发 现 , 我 这些 独 到 的见 解 是很 有 价 值 、 作之 一 。 ( 敬敏 20 ) 邵 06 难 能可 贵 的 。我 们 对 高 名 凯 先 生 以 及 他 的 代 表 作 这部著作奠定 了高名凯先生在汉语语法 学史 应该 给予 公 正 的评 价 , 应该 给 以恰 当的历 史地 位 。 上 的历史 地 位 , 书 的杰 出贡 献 主要是 三个 方 面 : 该 《 汉语 语 法论 》 同 于 王 力先 生 和 吕叔 湘 先 生 不 第一 , 书 运 用 普 通 语 言学 的 原 理 , 试 建 立 该 尝 的两 本著 作 , 它不 是描 写性 的 , 不 是应 用 性 的 , 也 比 个 科学 的 汉 语 语 法 体 系 。作 者 认 为 : 汉语 言 在 “ 较偏 重 于理论 的思 辨 、 方法 的探 究 。本 文无 法 承 担 形态 方 面 比印欧语 言 贫乏 , 在 词 序 的安 排 和 利用 但 起全 面深 入评 价该 书 的重 任 , 能选 择 其 局部 的研 只 虚词 方 面则 比印欧语 言 , 其 是 古 代 的 印欧 语 言 丰 尤 究进 行评 点 。我 们 最 感 兴 趣 的是 该 书 的 “ 型论 ” 句 满真知灼见 的语法专 著 , 跟王力先生 的《 中国现代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以及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法结构、词汇变化以及表达习惯等方面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
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将揭示现代汉语语法的核心特征,并进一步阐述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
这一观念不仅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汉语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汉语的教学、翻译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展开这些讨论,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汉语语法研究视角。
二、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概述现代汉语语法作为汉语的语法体系,既继承了古代汉语语法的传统,又受到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概述。
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复杂对应关系:在现代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如,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还可以作定语、状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还可以作主语、宾语等。
这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增加了现代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量词和时态助词的使用:现代汉语中量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名词都需要与量词结合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
现代汉语还有丰富的时态助词,如“了”“着”“过”等,用于表示动作的不同时态和状态。
动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代汉语中的动词是最为复杂和多样的词类之一。
动词不仅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还可以表示心理活动、存在状态等。
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动词可以重叠使用,形成不同的语法意义和表达效果。
虚词的重要作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在语法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它们不表示具体的概念意义,但可以帮助构成句子的结构和表达特定的语法关系。
语序的重要性: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对固定,不同的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内容。
例如,“我吃饭”和“饭吃我”在语序上不同,所表达的语义也完全不同。
动态性和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流的需要,现代汉语语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问题
三、马建忠的“词本位”
词本位,又称词类本位,就是指以词法为重点, 以词类为基础来描写语法现象的语法体系。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理论上来源于西方传统语 法,因此在马建忠眼里“词类”就是最为重要的 环节,通过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 语语法的规则。 《马氏文通》总共十卷,词法部分占八卷,可见 词本位在《马氏文通》中的地位。他认为,句子 是由词组成的,每个词在句子中都有它特定的功 能,每个词必须能够和句法成分相配,符合它的 功能,弄清楚了词的功能和身份,才能讨论句法 。
七、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邢福义采取“小句本位”,是因为他认为小句在汉 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这一点跟以往的词组 作为中枢地位的观点不同。他还认为在诸语法单位 中,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是语气 、词和短语、复句和句群等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 ”;小句能够控制和约束其他所有的语法实体,是 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语法实体。小句 跟其它的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并且也是其它语 法实体所依托的核心,通过它能够发现“短语常备 因素”、“小句特有因素”、“小句联结因素”等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朱德熙在《语法问答》 中说:“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 主要只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 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 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 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两条 ……每条都概括了汉语语法的一些具体的特 点。”(1985,4页)
(1)
(2) (3) (4) (5)
马建忠的“词本位”; 黎锦熙的“句本位”; 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徐通锵的“字本位”; 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现代汉语》课上讲到的特点是: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他不愿意啊!他不愿意吗? 他不愿意吧?他不愿意呢? 他不愿意呗。他不愿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载《世界汉语教学》1997(1):16-23.汉语语法“本位”论评——兼评邢福义“小句中枢说”李宇明《马氏文通》问世近百年来,汉语语法研究不仅在挖掘和描写语法事实、揭示和解释语法规律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而且也在不断地探索适合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寻找汉语语法的“本位”或“中枢”,就是探索适合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一种重要体现。
本文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汉语语法学史上提出或表现出的一些“本位”观念、特别是对最近提出的“小句中枢”说进行分析评论,希望以此对认识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有些许裨益。
一、语法学史上的五种“本位”观在汉语语法学史上,表现出来的汉语语法本位观念和明确提出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五种:A、马建忠的“词类本位”;B、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C、朱德熙的“词组本位”;D、徐通锵的“字本位”;E、邢福义的“小句中枢”。
(一)马建忠的“词类本位”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法学诞生。
《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本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
《马氏文通》以词类(字类)为纲来建立它的语法系统,洋洋十卷大作,除《正名》一卷外,八卷讲“字”,一卷论“句读”。
当然,篇幅的多少还只是其本位观念的表象,但从本质上看,《马氏文通》也是通过对词类的详细论述来讨论句读的。
论句读是其目的,但词类是其观察、研究语法的起始点,是其语法体系的本位所在。
正如《马氏文通·例言》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
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传统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对于形态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法(特别是构形法)控制着句法,把词类作为语法本位显然有较多的合理性。
但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不是词法控制句法,而是句法控制词法,所以对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显然不是或不宜作为语法的本位。
《马氏文通》开创了汉语语法学,“导后人以先路”,功不可没,但是它从西洋语法“葛郎玛”中所借引来的“词类本位”观念,显然不大适合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
(二)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1924年,黎锦熙的大著《新著国语文法》出版。
《新著国语文法》是以J. C. Nesfield的《英语语法》(English Grammar Series)为蓝本、以“句成分本位”观念为指导建立的一个旨在描写白话文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明确提出要打破“词类本位”的文法,倡导“句本位”文法。
他不仅以《“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作《引论》的标题,而且在《引论》中开言便说:“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麽?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
”并且在1951年的《今序》中称“《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新著国语文法》虽然用“句本位”作为其“语法思想的标语”①,但仔细推敲,它所谓的“句”并不是句子,而是句法。
《新著国语文法》“特重句法”,以句法结构为视点进行语法分析。
句子成分在其语法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个句子首先要分析出若干句子成分,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确定词类,“以句辨品”。
因此准确地说,它应是“句成分本位”。
在形态较为发达的语言中,句子成分同词类大致说来是一一对应的,把词类辨别清楚了,句法的问题也就大致解决了;反过来,把句子成分划分好了,词类的问题也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因此,句成分本位和词类本位一样,比较适宜于处理形态较为发达的语法现象。
但是,汉语的形态很不发达,句子成分同词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或如陆俭明(1993)所说的“一对多”的对应关系。
因此,以句子成分为本位难以较好解决词类问题,“离句无品”这种句成分本位的必然产物多为人诟病,便是明证。
(三)朱德熙的“词组本位”朱德熙虽然在1985年发表的《语法答问》中才正式提出“词组本位”,但是在其前的一些著述中已进行了较多的理论阐述和实践。
1982年,朱德熙发表了《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明确反对把一切句法结构的分析都附丽在句子模型上进行的“句本位”语法观,指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因此“有可能在词组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
同年,很富影响力的《语法讲义》出版。
《语法讲义》是以“词组本位”的观念为指导建立的一个有特色有影响的语法体系。
“词组本位”同句成分本位一样,也是把语法研究的本位放在句法中。
但是,与黎锦熙不同的是,它把本位定在词组的句法结构上,而不是句子成分上。
这种处理比较适合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这一特点,克服了“词无定类”、过多的“词类转化”等弊端,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对揭示汉语的语法特点,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至今仍在发生着重大作用。
(四)徐通锵的“字本位”徐通锵的“字本位”早在1991年发表的《语义句法刍议》中已见端倪,但真正张帜则是1994年连续在《世界汉语教学》发表的《“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大块论文。
徐通锵认为:汉语是以“字”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临摹性(Iconisity)原则为编码基础、可以用“话题-说明”(Topic-Comment)进行结构框架的分析或表述的“语义型语言”,印欧语是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主语-谓语”为结构框架的“语法型语言”,两种语言很不相同。
从马建忠到朱德熙,都是在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看待汉语,因而其语法体系很难解决汉语的问题。
“字”,是“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对应物,是最小的句法单位,具有“结构简明、语法功能模糊、表义性突出”等特点。
“字”通过结合构成字组,或为“固定字组”,或为读为句。
从徐通锵对“临摹性原则”的肯定和较多引用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等来看,“字本位”不但受到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和赵元任后期学术观点的影响,而且也从当代的功能语法那里受到启发。
(五)邢福义的“小句中枢”在1994年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邢福义提出了“小句中枢”说,1995年他在《小句中枢说》一文中对这一主张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在1997年1月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语法学》中实践了这一观念。
《汉语语法学》近40万字,专为纪念《马氏文通》问世100周年而作。
作者在《导言》中明确指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原载《世界汉语教学》1997(1):16-23.‘小句中枢’语法系统”。
小句中枢说认为小句处于汉语语法系统的中枢地位:小句所具备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跟其他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小句能控制和约束其他语法实体,因而成为其他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核心,并由此产生了小句成活律、小句包容律和小句联结律等“小句三律”。
“中枢”也许与“本位”的含义有所不同,但也有相近、相通乃至相同之处,因此,不妨也看作是一种“本位”说。
“小句中枢说”是在对汉语语法的深入考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有着篇章语言学的背景,也特别明显地受到了结合语用、语义研究语法的当代学术思潮的影响。
二、从“句法转折”到“超句法转折”(一)从词法到句法到超句法传统的语法只有“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随着篇章语法、话语分析等语言学科的兴起,超句法的问题被逐渐提了出来。
黎锦熙由马建忠的“词类本位”转变为“句成分本位”,开始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第一次重要转折——“句法转折”。
但是这一转折的最后完成,则是以朱德熙“词组本位”的提出为标志。
词组本位虽然与句成分本位在语法观念、研究方法和对汉语的适用程度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研究基点和研究视野仍囿于句法领域。
黎锦熙所进行的句法转折是在西洋语法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且没有解决好汉语语法的词类和句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这一重要问题则由词组本位较好地进行了处理。
所以说词组本位是句法转折最后完成的标志。
邢福义的“小句中枢”是在包括句法和“超句法”的宏观语法视野中提出的。
小句包括单句和跟单句相当或基本相当的分句,小句这种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既是句法中的最高一级单位,又是“超句法”的最基本单位。
从理论上看,词组、词、语素和句子语气等句法单位,可以通过对小句的切分或再切分得到;复句、句群等超句法单位,可以通过小句的串联得到。
以前的“本位”都不能解决超句法的问题。
所以,“小句中枢说”的提出,可以说是开始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第二次重要转折——超句法转折。
这种超句法转折具有较大的涵盖面和当代语言学的新鲜气息。
当然,徐通锵在论述“字本位”、批评汉语研究的“印欧语的眼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注意到了汉语的超句法问题。
②(二)从结构到话语结构主义大师索绪尔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但是也给语言学留下了一个重要遗憾,那就是把言语的研究排斥在语言学大门之外。
这种遗憾虽然在语言学发展史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然需要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而得到弥补。
词类本位、句成分本位、词组本位,都是在语言的框架中为解决结构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上属于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范畴。
而“小句中枢”则是在语言和言语两个领域中、为解决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本位学说,符合当代语言学的发展方向。
超句法本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构问题,它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话语表达等语用问题。
其实就一般的句法而言,它与语用也有相当的关系。
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是否要较多地依赖语用来解决其语法问题,但是对汉语语法长期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汉语语法是一种与语用联系较为紧密的语法,许多语法现象都需要引入语用的观念进行解释。
正因如此,80年代以来,许多汉语语法学家对语用的问题颇感兴趣,“三个平面”的理论受到普遍重视。
“小句中枢”用“本位”的方式把语用问题有机地引入语法研究,使语法研究扩展到话语。
这种全方位解决语法问题的视野,是对“三个平面”理论的有力推进,是邢福义“两个三角”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也体现了重视语用的当代语言学思想和语言哲学思想。
(三)逐渐切近汉语的特点一部汉语语法史是逐渐向汉语语法特点靠拢的历史。
关于语法研究本位的探索也表现为逐渐向汉语语法的特点靠拢的趋势。
且不论“词类本位”是否适合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但它肯定不大适合形态不发达的语言。
黎锦熙的句法转折,使语法研究向形态不发达的语言贴近了一步。
朱德熙由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发展到“词组本位”,虽然仍是在句法的领域中,但是,由于汉语的句子成分与词类的特殊对应关系,由于汉语的词组构造与合成词和句子的构造基本相似,所以“词组本位”比此前的两种“本位”更切合汉语,是依照汉语特点提出的不同于西方语法学的本位理论,也可以说是汉语语法研究成果对普通语法学的一种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