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ppt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完整版)ppt课件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 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首联和颈联正面写环境的艰苦和战士们作战的艰
辛。颔联和尾联用典。“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
起了曲子“折杨柳”,引发了对家人的思念;尾联
“斩楼兰”言简意赅,表达了战士们报效国家英勇杀
精选课件
42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⑴用相关事物代所要表达的人或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代富豪之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飞将”代李广,实指唐朝名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风骚”代文学成就。
精选课件
43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固定代称: 战争、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等。 书信——鸿雁、尺素、尺牍等。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楫等。 太阳——东曦、金乌等。 月亮——蟾蜍、蟾宫、玉兔、嫦娥、婵娟、银阙、 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 桂树等。
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 (杜甫)——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 来,遗我双鲤鱼。”
精选课件
34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贺箜篌引》)——“江娥”、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精选课件
35
①明引:
放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 ①以景显“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
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课堂PPT)
作品通过叙写世间愚人和贤人生不同而死相同的情 形,表达对世人不辨贤愚的愤慨,同时也流露出人 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答案 (1)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 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 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另一方面, 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垅,不由抒发生死之悲。 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 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记叙
顺叙 倒叙 插叙 平叙
表达方式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 白描工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 物言志,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
表达 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
表 手法
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 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 反复、反语、引用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对比
真题热身
考点透析
诊断自测
专项再练
【例5】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 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 袖。 简析这首词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思考:后人评价第四句“其妙无比”,你认为妙在 何处?
答:此句使用想象与通感,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 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 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 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 具一格。
表现手法PPT课件
于侧面描写。 两种事物都写。
•
对比:•
相反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照,以共同表 现某种思想。对比的双方不分主次。
• 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二 • 衬托: 者主次分明。
4
小试牛刀:
• 烘托:• 《明湖居听书》中白妞出场前琴师的演 奏
•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 • 衬托: 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
a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b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 感情,使的《春》 • 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
美之情。 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富感染力。
2.《蜡烛》一文写了王老师在烛光的照耀下批改作业。 •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通过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
14
欲扬先抑: a突出了……,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充沛 c形成成鲜明对比,留下深刻的印象; d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如果在文章最
夸张讽刺: 后面出现“扬”)
a突出……人物形象,强化了……感给读者 以鲜明的印象。
b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 判性。
15
大显身手:
• 5.《皇帝的新装》
• 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加强了文章的批判 性,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4.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没文化、睡姿 的难看,后文赞扬阿长。
• 突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无限敬爱之情,使阿长这一人物 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激发了阅读兴趣, 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故乡》中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与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 把二十年前后的杨二嫂相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尖酸刻 薄,自私粗鄙的性格特点;
表现手法及作用精品PPT课件
反衬 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约瑟夫极端势利的父母对约瑟夫叔叔的
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LOREM IPSUM DOLOR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
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
实际上的。”因此,一味地说悲、说乐,未必有多少人感动,而在感情推动 之下,发挥想象,产生了新的形象,那么在新的形象中渗透的感情才能更强 烈地打动读者。
(十二)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 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十三)侧面(间接)描写
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例如 《夜走灵官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父母不畏艰 险、忘我劳动的精神。 •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
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
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 心情。
常 见 表 现 手 法 的 作 用
(十四)讽刺夸张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 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 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 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 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共35张PPT)PPT课件 图文
②化用:将前人的句子改动一些作为自己的诗句。
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杜甫)——化用 《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引用神话传说。例: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贺箜篌 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 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
托物言志,整个诗歌就描写一个事 物,所有诗句围绕一个事物展开 。
借景抒情,描写几个景物,组成一 个场景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留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的蝉住在高大的梧桐树上,饮着清露,唱出婉 转的歌声,不用借助秋风,就能传播很远。 它象征着 立身高洁的人,不用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表达出诗人对内在品格的热烈赞颂和高度自信。
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的典故。
用典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
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 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
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 痛惜伤感之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分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 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 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 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 声”自然烘托雪大。
——借景抒情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 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 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句中“陌上桑” 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诗人在此除了实写 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 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杜甫)——化用 《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引用神话传说。例: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贺箜篌 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 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
托物言志,整个诗歌就描写一个事 物,所有诗句围绕一个事物展开 。
借景抒情,描写几个景物,组成一 个场景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留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的蝉住在高大的梧桐树上,饮着清露,唱出婉 转的歌声,不用借助秋风,就能传播很远。 它象征着 立身高洁的人,不用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表达出诗人对内在品格的热烈赞颂和高度自信。
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的典故。
用典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
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 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
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 痛惜伤感之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分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 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 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 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 声”自然烘托雪大。
——借景抒情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 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 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句中“陌上桑” 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诗人在此除了实写 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 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诗歌表现手法课件(共47张PPT)
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1、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北陂杏花 王安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2 (3)设想的未来之境。
续延伸,动中取静,以动 衬静。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故乡明月”——“乡思情”;
用“长于亭艺折术柳创”—作—,例“惜就别是:情从”正;姜面着夔意描写《。 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
江上看山 (苏辙 )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分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 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
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 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 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修辞方法: 设问、反问
表达技巧(Ⅰ)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结构技巧: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1、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北陂杏花 王安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2 (3)设想的未来之境。
续延伸,动中取静,以动 衬静。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故乡明月”——“乡思情”;
用“长于亭艺折术柳创”—作—,例“惜就别是:情从”正;姜面着夔意描写《。 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
江上看山 (苏辙 )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分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 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
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 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 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修辞方法: 设问、反问
表达技巧(Ⅰ)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结构技巧: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ppt课件
2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 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拿过去 “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 在“惟有鹧鸪飞” 的凄凉景象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抒发了诗 人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 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 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 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 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 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本词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通篇不 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来进行反衬。 在梦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境写得繁华热闹,反 衬出梦醒后的悲哀和凄凉。表达出作者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以及现实中 的亡国之痛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词中,共提到了九种意象,整体构成了一幅 萧瑟凄凉的秋景,呈献给读者的是一种暗淡的色调,在整首词的结尾写到了“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将作者的思乡之苦推向极致,前面的“哀景”就是正衬 了作者的“哀情”。
5
(2)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 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 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 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 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 所说的烘托。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 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拿过去 “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 在“惟有鹧鸪飞” 的凄凉景象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抒发了诗 人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 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 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 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 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 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本词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通篇不 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来进行反衬。 在梦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境写得繁华热闹,反 衬出梦醒后的悲哀和凄凉。表达出作者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以及现实中 的亡国之痛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词中,共提到了九种意象,整体构成了一幅 萧瑟凄凉的秋景,呈献给读者的是一种暗淡的色调,在整首词的结尾写到了“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将作者的思乡之苦推向极致,前面的“哀景”就是正衬 了作者的“哀情”。
5
(2)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 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 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 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 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 所说的烘托。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表现手法》课件
文学作品阅读之
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1)对比;(2)衬托 (3)铺垫;(4)伏笔;P140 (5)抑扬;(6)照应;(7)悬念;(8)讽刺。P144
1、对比:把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XX事物的 特点或人物的XX性格、精神品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P154 《少年的月夜》2.文章多处运用对 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P173十五、《看护父亲的孩子》
• 3.文章多处为西西洛认错了父亲埋下了伏笔, 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3.“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 士领孩子过去。”正是看门人粗心大意才导致西西 洛认错了父亲;“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 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此处很明显在暗示此人有 可能并非西西洛的父亲;“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 要说什么。”他应该是想告诉西西洛,自己并非他 的父亲。
(7)悬念:先把XX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释悬,使情 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的内容。
P157三、阅读文段《手帕土》 2.文章多处设 置悬念,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2.示例:奶奶腿脚不便,两年没去镇上赶圩了, 却忽然说要去赶圩,令人不解。小说这样刻意设置 悬念,使读者顿生疑惑:奶奶究竟要去干什么?这 就起到了吸引读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 塑造了一个深爱孙儿,不辞劳累,可敬可爱的奶奶 形象。
(4)伏笔:文中写的……为下文写……埋下伏笔,是故事情节波 澜起伏,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
读性。 • P166 十、《爱的下策》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2.示例1:“学生们没有‘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手机”为 “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和“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 埋下伏笔。 作用:①交代老师找到了没收学生手机和帮助王桐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发展合 情合理;②表现了王老师负责任、有爱心、机智的特点。 示例2:“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拆包,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 又拆开了一个红包,是100元!”为“王桐查看着埋下伏笔。 作用:①交代王桐接受同学们和老师帮助的方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 表现了老师和同学们富有爱心,体现了集体的温暖,突出了主题。
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1)对比;(2)衬托 (3)铺垫;(4)伏笔;P140 (5)抑扬;(6)照应;(7)悬念;(8)讽刺。P144
1、对比:把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XX事物的 特点或人物的XX性格、精神品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P154 《少年的月夜》2.文章多处运用对 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P173十五、《看护父亲的孩子》
• 3.文章多处为西西洛认错了父亲埋下了伏笔, 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3.“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 士领孩子过去。”正是看门人粗心大意才导致西西 洛认错了父亲;“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 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此处很明显在暗示此人有 可能并非西西洛的父亲;“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 要说什么。”他应该是想告诉西西洛,自己并非他 的父亲。
(7)悬念:先把XX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释悬,使情 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的内容。
P157三、阅读文段《手帕土》 2.文章多处设 置悬念,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2.示例:奶奶腿脚不便,两年没去镇上赶圩了, 却忽然说要去赶圩,令人不解。小说这样刻意设置 悬念,使读者顿生疑惑:奶奶究竟要去干什么?这 就起到了吸引读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 塑造了一个深爱孙儿,不辞劳累,可敬可爱的奶奶 形象。
(4)伏笔:文中写的……为下文写……埋下伏笔,是故事情节波 澜起伏,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
读性。 • P166 十、《爱的下策》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2.示例1:“学生们没有‘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手机”为 “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和“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 埋下伏笔。 作用:①交代老师找到了没收学生手机和帮助王桐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发展合 情合理;②表现了王老师负责任、有爱心、机智的特点。 示例2:“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拆包,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 又拆开了一个红包,是100元!”为“王桐查看着埋下伏笔。 作用:①交代王桐接受同学们和老师帮助的方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 表现了老师和同学们富有爱心,体现了集体的温暖,突出了主题。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景抒情:
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 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 它有喜、怒、哀、乐、愁、怨、 憎、惧,但是这些情绪,而不能 把它们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明 心迹、人生态度及人生感悟。此 “志”指感情、志向、情操、爱 好、愿望等。
象征:
a 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 (事 物)上,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b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 c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 烘托: • 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 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有关区别:
• 通过写别的事物把所要表达的事物写出 • 烘托: 来,是用一个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属 于侧面描写。 • 衬托: • 两种事物都写。
• 对比: • 相反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照,以共同表 现某种思想。对比的双方不分主次。 • 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二 • 衬托: 者主次分明。
表现手法
• 1、常见的:
对比 衬托 象征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讽刺夸张 侧面烘托 动静结合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 2、较常见的:
定义:
1 、对比: • 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矛盾
的双方,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 即为对比手法。
• 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事物 作陪村,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2、衬托 : •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 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 对比
• 衬托
• • • • • • •
a把……和……相对比,突出了…… (主要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a用……衬托……,突出了…… 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c使意义明显。
• 烘托
• a通过对……的描写, • b渲染出……的气氛(心情),或烘托出 ……。
a通过对……的景物描写,抒发 ……的感情, 借景抒情: b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富感染力。
托物言志:
a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b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 感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大显身手:
1.朱自清的《春》 • 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 美之情。 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富感染力。 2.《蜡烛》一文写了王老师在烛光的照耀下批改作业。 •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通过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 人的描绘,颂扬了王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文章 的表现力、感染力。
6.讽刺夸张:
•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 的形象化手法。 • 讽刺是人们针对不合理的、错 误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 手法,突出矛盾所在。
7.欲扬先抑:
• “扬”褒扬、抬高;“抑”按 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 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 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欲扬先抑: a突出了……,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充沛 c形成成鲜明对比,留下深刻的印象; d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如果在文章最 夸张讽刺: 后面出现“扬”) a突出……人物形象,强化了……感给读 者以鲜明的印象。 b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 判性。
大显身手,加强了文章的批判 性,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1.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主席《卜算
子· 咏梅》) 以恶劣的环境衬托梅花的坚强的品质,突出了梅 花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 感;从而使意义更明显。 2.《故乡》中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与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 把二十年前后的杨二嫂相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 尖酸刻薄,自私粗鄙的性格特点; • 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3.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 纷”, • 通过对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 沉气氛。
• 烘托: • 《明湖居听书》中白妞出场前琴师的演 奏
小试牛刀:
•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 • 衬托: 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 凉起来了。”
•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 对比: 有的人俯下为人民做牛马” 。 • 衬托: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答题格式:
4、象征:
• 文章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 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 (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 有共性。)
•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 5、托物言志 : “物”上。(“托”借、假托的意 思) 5、借景抒情: •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
a分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象征: b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可 以象征革命者,也可以象征春的使者 ; c 重在表现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品质。 a 都是整体的; b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松竹梅 托物言志: 高洁的品质。 c重在表现作者的主观思想。 (注:整体的含蓄的象征可理解为托物言志)
4.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没文化、睡姿 的难看,后文赞扬阿长。 • 突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无限敬爱之情,使阿长这一人物 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激发了阅读兴趣, 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运用今天所学表现手法中的任意三 种,写一个作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