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电子备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7单元 利用平移解决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7单元 利用平移解决问题

第课时利用平移解决问题1.学生掌握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重点】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移的理解。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请画出小树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平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参考答案】方法一出示: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去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预设生1:长方形周长=(长+宽)×2或长×2+宽×2;长方形面积=长×宽。

生2:正方形周长=边长×4;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揭示课题:如果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图形,我们怎样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利用平移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利用平移解决问题)回顾了旧知识,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后面的学习。

方法二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移的一些知识,利用我们学习的平移知识,还能解决一些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下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板书课题:利用平移解决问题) 通过简单的谈话,直接揭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简单明了地直接导入新课。

教学例4,利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面积问题。

1.提出问题。

师:现在在方格纸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图形,你能够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2.提出要求,独立解决。

师:请你自己求一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在图上标一标,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选取典型案例)3.讨论交流。

师:这里有几位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预设生1:数方格的方法。

数一数这个图形占有多少个方格,当数到不是整个格时,要拼一拼。

生2:算一算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能够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来表示数据,理解其意义。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难点:理解并掌握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统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新课讲解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可以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年龄,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就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数据的表示接着,教师可以用表格或者条形图的形式将刚才收集的数据表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示方式。

3. 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图表的使用场景和特点。

(三)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制作一张关于班级同学身高的条形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以及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然后制作成条形图或者折线图。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统计的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加减法》单元整体备课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加减法》单元整体备课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加减法》单元整体备课设计一、单元系统分析
(三)自然单元内容分析:(横)(四)学生认知理解障碍点及建议3.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具有简便计算的作用。

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初步认
识、简单的小
数加减法
整数加法的运
算定律、减法
的性质及其简
便运算、小数
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乘法、小
数除法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小数位数相同时,学生计算时会迁移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把相同数位对齐,不自觉的就把小数点对齐。

2.在小数位数不同时,已有的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矛盾,可能会受到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容易将小数末位对齐。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小数的意义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无论是整数加减还是小数加减,算理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尽管在表像上我们看到的是,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但究其实质是相同的,小数点对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保证数位对齐。

二、单元整体设计: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整体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七单元第3课时 画平移后的图形|人教版(共14张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七单元第3课时 画平移后的图形|人教版(共14张PPT)
7 图形的运动(二)
第3课时 画平移后的图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新课导入
二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 现象,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 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
一、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下列各个对应点,平移后与平移前的距离都相等。这 个距离,也叫车子的平移距离。
所以要找图形的平移距离,就是找对应 点的平移距离。也就是说图形的平移,实质 上是点的平移。
平移前的鼻子到平移后的鼻子的距离。
平移前的尾灯到平移后的尾灯的距离。 平移前的前轮到平移后的前轮的距离。
二、例题讲解
画出平移后的 图形,再数一 数,填一填。
A′·
4格
A
·
向上平移4格
7格
·
向(左)平移( 6 )格
向右平移7格 向(下)平移( 4 )格
二、例题讲解
如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 1.选点。在原图形上选择1个点。这一点一般在最上面或最 右、最下、最左边。 2.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 的格数。 3.把图形移到点所在的位置。
三、新知应用
1.连一连。
哪两个图形 可以通过平 移重合?
三、新知应用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P86做一做)
9格
·
·
平移(9)格
5格
平移5格
·
三、新知应用
3.把 向右平移 4 格后得到的 色。(P88第1题)
涂上颜
三、新知应用
4.分别画出将 形。 (P88第2题)
向上平移3格、向左平移8格后得到的图
·
8.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再画出这个轴对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备课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七、小篮球队――统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和简单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继续学习“求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比较系统的学习复式统计表,为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方法,一般复式统计表、复式分段统计表。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重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和对两种数量同时进行统计的方法。

难点:复式分段统计数据关键点:让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整理、交流,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学思路从“比较身高”引出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纵跳测试”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复式分段统计表。

教学方法:收集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实物投影仪、资料等学生:资料等课时分配信息窗一:2课时信息窗二:2课时我学会了吗:1课时测试及讲评 2课时合计7课时课题信息窗一:求较复杂的平均数内容教科书第98页至99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预习提纲:见预习提纲资料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等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生:篮球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生: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青岛版(五年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公因数的概念: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2. 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两个数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法、辗转相除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规律。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3.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因数的概念,引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规律。

3. 课堂讲解:讲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备课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单元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P82——P89⼆、单元教学⽬标1、能够进⼀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格纸上画出⼀个轴对称图形的另⼀半。

2、进⼀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轴对称或平移进⾏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轴对称和平移在⽅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的观察能⼒和动⼿操作能⼒,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能够进⼀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格纸上画出⼀个轴对称图形的另⼀半。

进⼀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图形的运动(⼆)2课时第1课时轴对称⼀、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教学⽬标:1、进⼀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格纸上画出⼀个轴对称图形的另⼀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和思维能⼒。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半。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格纸、尺⼦。

五、教学过程(⼀)导⼊新授1、课件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师⽣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动⼿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第七单元 5.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性质(课件)-2022-2023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第七单元 5.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性质(课件)-2022-2023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2.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 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 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同学们, 下节课见!
画出上面方格纸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再量出它的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探索新知
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形状易变不稳定。 防盗钢窗伸缩门,日常生活广泛用。
典题精讲
1.画出下面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15mm
17mm
18mm
20mm
量一量,它们的底 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典题精讲
2. 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打“√”)
辨析:没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含义。
03 学以致用
小试牛刀
1. 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
小试牛刀
2. 在方格纸上分别画一个底4厘米、高3厘米和一个底3厘米、 高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答案不唯一
小试牛刀
3. 28×14题精讲
3. 仔细想,认真填。 (1)平行四边形有( 四 )条边,( 四 )个角。 (2)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 平行 ),并且( 相等 )。 4. 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一条高。
易错提醒
判断。 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辨析: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模糊。
②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无数条高。 ( × )
平行四边形
目录
01 课前导入 02 新课精讲 03 学以致用 04 课堂小结
01 课前导入
情景导入
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02 新课精讲
探索新知
探究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7单元分数加减法(一)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7单元分数加减法(一)

单元备课教学过程复备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24的因数 18的因数24和18共有的因数:1、2、3、6【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3.总结概括(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三、巩固练习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列举法1:12的因数:1、2、3、4、6、12;18的因数:1、2、3、6、9、18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列举法2:教学过程复备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江苏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7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

江苏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7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
四年级数学·下 新课标[江苏] 第7单元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材P96~97)
你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到你所熟悉的图形吗?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内角和是多少度?
四边形可以分为长方形、正方 形、梯形……其中,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4个内角都是90°,其他
四边形的内角无法确定。
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90°,90°,140°, 40°
4个角相加: 90°+90°+140°+ 40°=360°
四边形内角和 是360°
方法二
把四边形分成2个 三角形
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 算出内角和是360°。
两个三角形内角和 是180°×2=360°
四边形内角和 是360°
把多边形分成三角形来求内角和比手动测量角度 来求内角和简便,而且不容易产生误差。
根据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把其他多 边形也像这样分成几个三角形,然后求出它们的内角和。如下表:
图形名称 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七边形 八边形 ……
边数 3 2 3 4 5 6 ……
内角和 180°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2.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五边形可以分 成3个三角形。
180°×3=540° 把五边形、六边形各分成几个三角形后,就能方便地算出它们的内 角和?分一分、算一算。
把五边形分 成3个三角形
3个三角形内角和 是180°×3=540°
五边形内角和 是540°
180°×3=540°
把六边形分 成4个三角形
……
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能够观察和记录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工作。

3.能够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普查和抽样的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进行简单的统计工作。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统计?2.普查和抽样的区别。

3.认识不同种类的物体并进行数数。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物物品进行统计。

2.准备黑板、粉笔或白板标,以便记录学生活动。

五、教学过程1.开学前:复习上一课时学过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的物品,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

3.教学:讲解普查和抽样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两者的作用。

4.操练:让学生到周围物品统计数量,加深认识。

5.引申:通过不同类别物体的统计,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比较。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教学板书设计•统计•普查和抽样的区别•数数不同物品的数量七、课堂练习1.王老师要统计班里男女生人数,她应该进行普查还是抽样?2.请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喜欢体育课。

3.将下面的图案分类统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力,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希朿能够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西师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一、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单元名称:四则运算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内容: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3.乘法分配律4.减法的性质5.混合运算顺序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学会运用减法的性质简化计算。

3.能够熟练进行混合运算,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难点: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加法,那么大家知道加法有什么特别的性质吗?2.学习加法交换律师:我们先来学习加法交换律。

请大家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师:对了,这两组算式都是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但结果不变。

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3.学习加法结合律师:我们再来学习加法结合律。

请大家看这两组算式,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师:很好,这两组算式都是先计算了前两个数或后两个数的和,但结果不变。

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4.练习巩固师:现在请大家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下列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第二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导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乘法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2.学习乘法交换律师:我们先来学习乘法交换律。

请大家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师:对了,这两组算式都是交换了两个因数的位置,但结果不变。

这就叫做乘法交换律。

3.学习乘法结合律师: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

请大家看这两组算式,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师:很好,这两组算式都是先计算了前两个数或后两个数的积,但结果不变。

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4.练习巩固师:现在请大家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下列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单元名称:语言与生活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1.课文《小石头的故事》2.课文《春天的小雨》3.课文《小松鼠的春天》4.习作:我的家乡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调查的概念,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关系。

2.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并用统计图表展示调查结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统计,培养学生的对现实生活更加关注和积极思考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调查的概念。

2.统计图表的绘制。

难点:1.能够正确使用统计图表展示调查结果。

2.学生之间如何协作进行调查并整理数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调查”和“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如“班级里大家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3. 调查准备(15分钟)•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如何进行调查,列出调查问题并准备调查问卷。

4. 调查进行(20分钟)•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调查并记录数据。

5. 数据整理(10分钟)•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整理数据,准备绘制统计图表。

6. 统计图表绘制(20分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绘制柱状图或饼图展示调查结果。

7. 分析与讨论(10分钟)•学生观察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讨论调查结果,找出有趣的现象。

四、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当天课堂所学内容,强调调查和统计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热爱进行一个小小的调查,并用统计图表展示结果。

六、板书设计•调查与统计•调查问题•统计图表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对调查和统计这一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精品教学课件(8课时)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精品教学课件(8课时)
A
C
B
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 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那么第三根木条可以
是多少分呢?(取整分米数)
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哪种?
5 3 3√ 534
3
3
5
535 536
5
5
dog
537
3
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 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段拼成一个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风筝, 一个底角70°,顶角多少度?
180°-70°-70°=40°
180°-70°×2=40°
70° 70°
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是 50°,另一个锐角是几度?
180°-90°-50°=40°
180° -(50°+90°)=40 °
50°
90°-50°=40°
选择
1.下面每组三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内 的是( C )。 A.15° 78° 87°B.55° 120° 5°C.90° 18° 102°
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1=1400,∠3=250,求 ∠2的度数?
1800-1400-250
=400-250
=150
答:∠2的度数为150。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 它的一个底角是700,它 的顶角是多少度?
400
1800-700 -700 =1100 -700 =400
700
700 1800-700×2
1、3cm ,8cm, 5cm (×)
因为 3 + 5 = 8,
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
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 可以围成三角形
在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后面打 √,不能围成的打×。(用手势判 断)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和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2.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能够正确运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物品数量和属性,学会如何进行统计;2.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运用图表和图形辅助理解和展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注重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和洞察力;2.培养学生对数据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重视;3.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数据结果,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2.运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难点1.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解读;2.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教学工具:黑板、图形卡片、计数器等;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统计的基本方法;2.提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1.介绍统计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统计以及为什么需要统计;2.演示统计的基本方法,并讲解如何用图表展示统计数据。

第三步:实践1.小组合作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并绘制柱状图展示;2.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统计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四步:总结1.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反思统计的应用场景,并展示统计图表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数据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数据信息。

六、作业布置1.练习册相关练习题;2.反思今天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第七单元 第3课时 利用平移解决问题(课件)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 第3课时 利用平移解决问题(课件)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2m

(26 – 2) ×(16 – 2)
16 – 2 =24×14

=336(m²)
2m
答:花坛的实际面积是336 m²。
26 – 2
将②先向上平移2 m,再向左平移2 m,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探究新知
presentation
归纳总结:
➢ 观察图形的特点,利用平移的性质,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 为规则的图形。从而求得图形的周长或面积。
20×10=200(cm) (200+180)×2=760(cm) 答:这个楼梯的截面周长是760厘米。
达标练习
practice
5. 下面的长方形土地是由两块边长为4 m的正方形土地拼成的,蓝色部 分种茉莉花,每平方米种8棵。一共能种多少棵茉莉花?
4×4=16(平方米) 16×8=128(棵) 答:一共能种128棵茉莉花。
第3课时 利用平移知识求不规则图
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RJ
01. 学习目标 Leaning objectives
通过运用转化思想,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 1 图形,并能用平移的知识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
积的问题。
在剪一剪,移一移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是思想, 2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这个图形有两条边 都是曲线。
图形凸出来的部分 与凹进去的部分面 积相等。
探究新知
presentation
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 cm
用学过的图形运动 的知识试一试。
小组合作:怎样求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探究新知
presentation
下面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cm
√√ √ √ √√

第七单元 第1课时 轴对称(教学课件)-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 第1课时 轴对称(教学课件)-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3.“连”,按照原图形的形状顺次 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 形的另一半。
探究新知
presentation
轴对称图形画法并不难,找准关键点是关键。 点轴距离要按格算,才能找得准对称点。 依次连接各对称点,轴对称图形准确现。
学习任务四
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达标练习
practice
1. 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答: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课前导入
Lead
in
知识链接
knowledge link
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它们都是一类特殊的 图形——轴对称图形。
这些图案中蕴含着哪些 数学知识,今天我们来 了解更多轴对称的知识!
学习任务一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 对称轴
探究新知
presentation
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力,发展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在活动中欣赏图形的变换美,进一步感受 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02. 重点难点 Leaning points 学习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学习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核心素养 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操作中理解规 律,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达标练习
practice
8.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吗?试一试。
A′ A
B C
(1)找出图形中每条线段的端点,分 别命名为A、B、C、D。
其中A、D两个端点在对称轴上,分别 与其对称点位置重合。
D′ D
教材第82页“练习二十”第7题
达标练习
practice
8.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吗?试一试。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灵活运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能够正确运用小数进行复杂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小数加减法的实例及解析。

2.工具:计算器、小数运算练习册。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学生桌椅整齐摆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几道小数加减法的例题,让学生回顾一下小数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15分钟)•老师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规则,并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分析学生常犯的错误,并纠正。

3. 练习与讨论(2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解决一些小数计算题。

•老师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经验。

4. 拓展(10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应用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小数的加减法展开,通过导入、讲解、练习、拓展等环节,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小数加减法的正确认识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教学中,还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江市鹤湖学校______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
九江市鹤湖学校______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
活动2:讨论月饼的质量,找出“每块月饼的质量×4=380”的等量关系
出示左图:
从图上可以知道:
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400克。

小组讨论:
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写出等式
每块月饼的质量×4 = 400克
如果用X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请同学们自己写在本子上,说说这个等式所表示的意
思。

4 X = 400
生:4 X = 400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400克。

活动3:观察下图,找出“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2000”的等量关系
同桌2人一组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1.观察上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找出水壶、热水瓶、水杯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三者之间数量关系。

讨论后分组汇报:
生1:从图中可以看到水壶内装有2000毫升的水,刚好到满2个热水瓶和1个水杯,水杯能装200毫升水。

生2:水壶、热水瓶、水杯之间存在等量关系。

水壶里装的水与2个热水瓶里装的水加上水杯里装的水正好相等。

生3:可以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个热水瓶的容积+ 1个水杯的容积= 1个水壶的容

九江市鹤湖学校______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
九江市鹤湖学校______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
教学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学科资源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法、学法)备注(修改)
(一)利用天平发现规律
1.师;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
会发现一些规律。

演示一:
现在我们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
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两边相等,5=5。

师:现在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
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天平仍然平衡,算式表示为5+2=5+2.
师: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
什么?请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同学们分别做试验,列算式)
演示二:
师:现在左侧放的砝码质量是x克,右侧放10克砝码,
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请同学们用算式表示这时天平的状态状
况。

生:天平两边平衡,算式x=10表示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师:现在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你们发现
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把天平的状态情况表示出来。

生:天平两边仍然平衡,x+5=10+5.
演示三:
师: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生1:我认为两边都加上10克,天平仍然会平衡,用方程表示为x=10=10+10。

生2:我认为两边都加上12克,天平仍然会平衡,用方程表示为x+12=10+12。

师: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同伴互相交流交流。

生: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

师: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么样?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
生1:我们推想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

我们用的是刚才第一次的试验,5+2=5+2,现在两侧都去掉2克,天平仍然平衡,5+2-2=5+2-2。

生2:我们认为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

我们用的是刚才第二次的试验,x+5=15,先在两边都去掉5克,天平仍然平衡。

X+5-5=15-5。

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内可以相互的说一说。

生: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可以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是多少。

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18=10中的未知数x。

(二)尝试解答
求出方程x+8=10中的未知数。

生:我们组想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方程两边都减去8,方程还成立。

即x+8-8=10-8,x=2。

师:请同学们检查一下x=2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求未知数x
x –19=2 x + 12=20 x –12.3=2.8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九江市鹤湖学校______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
教学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学科资源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法、学法)备注(修改)
(一)观察天平发现规律
1.师;今天我们继续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
将会发现一些规律。

演示一:
现在我们在天平的左侧和右侧分别放x克和5克砝码,这
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两边相等,x=5。

师:现在天平的左侧和右侧同时扩大到原来的3倍。

指针
在中央,天平平衡。

生:天平仍然平衡,用算式表示是3x=3×5
师: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仍热成立。

(同学们分别做试验,列算式)
演示二:
师:现在左侧放2x克砝码,右侧放20克砝码,指针在中
央,天平平衡。

生: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2x=20。

师:现在左侧和右侧同时取下一半,指针在中央,天平平
衡。

生:天平两边仍然平衡,算式2x÷2=20÷2.
师:等式两边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因为0不能作除数),
等式仍然成立。

(二)尝试解答
求出方程4x=380中的未知数。

九江市鹤湖学校______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
九江市鹤湖学校______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
九江市鹤湖学校______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
九江市鹤湖学校______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