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点规划理论学说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利用规划学-居民点用地规划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利用规划学-居民点用地规划5

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 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 度、硬度、水温以及动态等条件。地下水常常是 硬度、水温以及动态等条件。 居民点用水的水源,在远离江湖或地面水水量不 居民点用水的水源, 够、水质较差的地区,勘明地下水源尤其重要。 水质较差的地区,勘明地下水源尤其重要。

的设防标准。 的设防标准。

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以便制定各项建设工程 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有基本烈度与设计烈度之分。 地震烈度有基本烈度与设计烈度之分。前者通常是 以百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烈度为准,它是设防的依据。后 以百年一遇的最大地震烈度为准,它是设防的依据。 者则是在地区基本烈度的基础上, 者则是在地区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地区内的地质构 造特点、地形、水文地质、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所出 造特点、地形、水文地质、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 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 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 小区域烈度标准。 小区域烈度标准。
冲 沟
由于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 由于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 冲沟切断用地,对土地使用造成不利的影响。 冲沟切断用地,对土地使用造成不利的影响。道路的 走向世界往往受其控制而增加线路长度和跨沟工程, 走向世界往往受其控制而增加线路长度和跨沟工程,尤其 是冲沟发育地带,水土流失严重,给建设带来问题。 是冲沟发育地带,水土流失严重,给建设带来问题。所以 在选择时,应分析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与否, 在选择时,应分析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与否,弄清冲 沟的发育条件,采取响应的治理措施, 沟的发育条件,采取响应的治理措施,如对地表水导流或 通过绿化等方法防止水土流失。 通过绿化等方法防止水土流失。
矿 藏

1.居住区规划理论与规划结构

1.居住区规划理论与规划结构

第二节 城市发展与居住区规划理论
一 空想社会主义
1.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太阳城:康帕内拉 3.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 1817年在美国印第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4.法郎吉:傅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
二 “田园城市”理论
霍华德 英国 1898年《明天: 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 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 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 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 归公众所有。实质:城市和乡 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 (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 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 是农业用地。布局:圆形,中 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 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 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 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 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一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 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优良,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公用设施较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 为主的用地 公用设施一般,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的用地 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3.居住用地组成为 住宅用地 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宅地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 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 车库的用地。 公共绿地 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
三 理性功能主义
柯布西埃 法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 规划方案:300万人口的城市。中部为中 心区,处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 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价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 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 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 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 20世纪50年代印度 昌迪加尔规划。 另一方面,赖特 美 1935年 “广亩城市,一个新区的规划” 强调居住中人的个性,反对集 体主义。家庭之间应有足够的 距离,电话与汽车会使大都市 死亡。

[VIP专享]第九章 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VIP专享]第九章  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

第九章居民点社会调控规划一、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含义与重要意义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项规划。

它以保护风景区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风景区多功能、多因素协调发展为目的,主要对风景区内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包括当地居民和直接服务、维护管理的职工人口),如涉及的旅游城镇、社区、居民村(点)和管理服务基地等在人口规模、居民点、经济发展、生产布局、劳动力结构等方面提出发展、控制或搬迁的调控要求,对居民社会进行整体的控制、调整和布局。

通过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对风景区内的常住人口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其与风景区协调发展,成为风景区建设发展中兼有游赏吸引力的积极因素。

但若忽视当地居民社会这一现实问题,在规划中回避、在管理中放任,则开山采石、毁林开荒、伐木建房、变卖风景资源材料等现象将不断发生。

这时风景区的居民社会将成为极大的消极因素,对风景区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风景区的其他各种规划将失去意义,风景区的基本性质将最终改变。

因此,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风景区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根据风景区的特点、主要功能和风景区规划的总体原则,风景区居民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

2、建立合理的居民点或居民点系统。

3、引导淘汰性产业的劳动力合理转向。

根据以上原则,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在常住人口发展现模与分布中,需要控制人口规模;在社会组织中,需要建立适合风景区特点的社会运转机制;在居民点性质和分布中,需要为建立具有风景区特点的风土村、文明村配备条件;在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中,需要引导和有效控制淘汰型产业的合理转向。

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风景区范围内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定各种常住人口的规模及其分命的控制性指标;根据风景区需要划定无居住区、居民众减区和居民控制区。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供地不足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居民点布局空间的理论基础
• 区位理论 • 规划理论 • 农村深层结构 原理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分级布置形式,也可以看做 由分散到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 以一个比较大型的居民点如集镇、 中心村为中心,周围带几个小村, 这种布局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把现状 和远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从现有 生产水平出发,又可以照顾到生产 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心布局的现要求。 便于村庄分布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
自然条件的制约 传统文化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得推动
国家政策的改革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 • • • • • 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功能不齐全 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无序建设严重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 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 土地执法力度不够 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浪费严重
目 录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大小居民点分布成条状, 沿交通线而立,如串珠一般, 如沿铁路干线、公路、河流 分布。两条或更多交通干线 上的枢纽,往往形成较大的 经济中心,如形成集镇等。 在农村,有时沿一条山坡、 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形成许 多居民点。
同一级居民点集中于一处 的布置形式。平原地区由于地 形平坦,便于集中。在一个村 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可以 使布局紧凑,用地节约,工程 投资少,也有利于改善居民文 化物质生活。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的主要措施
•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科学合理进行规划 • 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用地管理 • 加快中心村的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 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这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 最广泛的布置形式。尤其在山 地、丘陵地区,受到地形的限 制,很难找到面积较大的平地 来建设居民点。有的便于耕作, 在自己耕作田块附近建造房屋, 有的村民根据地形布局,高低 错落,有的是满天星式不规则 分布。
布局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人均用地大 • 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无序,结构不紧凑 •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住宅用地比重偏大
——《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布局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渠霓(硕士)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特大城市 人口>100万
城市 大城市 人口50-100万
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城市居民点
小城市 人口20万以上

县城
民 点
城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制镇 集镇
农村居民点 中心居民点 一般居民点(基层村,自然村)
研究意义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供地不足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 和乡村两大类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研究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研究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研究摘要:人多地少、国土资源非常紧缺是我国人地关系的主要特点。

根据现有国家政策来看,国家将土地作为尤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着手实施“紧缩地根”政策。

从土地市场来讲,既保证经济发展,又同时保证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赖于改善土地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

上升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看则需要“开源”和“节流”并行,各类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和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

而农村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土地资源;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1我国居民点的概念、类型居民点是人们定居的场所,是配置各类建筑群、街道网、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地类,也是工商企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劳动力集中的场所。

1.1 居民点体系的发展及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

但其绝不就是放开让农民涌进城。

他是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为基础的,从而生产、生活方式、观念向城市文明的转变。

城市化的真正含义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他实际上是一个工业、人口集聚过程。

1.2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

主要有三种类型:大体合适;稍微滞后型;隐性超城市化型严重滞后型。

在这其中片面倾斜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长期形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乡隔离政策限制人口向城市转移。

②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在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道路分类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城市重点论“龙头战略”,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凸起战略“,小城镇重点论“遍地开花战略”。

在这些理论当中,都对小城镇的作用予以了肯定,小城镇就是3万人以上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镇。

他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连接城乡两个市场,吸收农业劳动力。

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一个金字塔型的。

文章认为我国城市化道路应该走优化布局,改善质量,全面推进和立体发展之路。

小议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分析

小议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分析

小议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分析摘要以汉川市马口镇为例,选取NP、LPI、PD、MPS、Fi为指标,对该镇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实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范村庄建设、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民点布局;景观分析法;因素;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纲领文件强调了村镇布局和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在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下,新农村必须依托城镇发展。

因此,科学编制村镇布局规划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于村镇布局规划原则问题,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论述。

金其铭认为村庄选址原则应该是节约耕地、尽量利用旧村址、接近耕作区以便于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等。

传统中国乡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地缘,一是血缘。

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庄凝聚力和子孙后代的发展。

该文对于村镇规划所要考虑的要素有自然条件、交通、耕作半径、社会文化、基础服务设施等。

通过居民点增减钩挂平衡,使用原有的零散布局转为集中成块布局,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

结合参与的孝感市土地规划、汉川市土地规划,以及各个县级乡镇规划经验,该文以汉川马口镇规划为例,总结乡镇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设置,以期为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提高乡镇生产、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马口镇地处汉水下游,位于汉川市东南部,处江汉平原腹地,东邻武汉,北沿汉水,属汉川市襄南重镇,也是汉江平原重要的物质集散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金马”和“小汉口”的美誉,被国家农业部、建设部分别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南合作示范工业小区、全国小城镇规划建设试点镇。

马口镇位于江汉平原东部边缘,是汉川的低丘地带,辖区国土面积62.68km2。

全镇范围内小丘、山岗林立,属于陇岗残丘地区,中间有大小不一的湖叉。

二、研究方法以第2次土地更新调查数据库为依据,选取5个重要景观指标,运用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马口镇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分析,其指标表述如下。

3.1 详细规划-居民点用地规划

3.1 详细规划-居民点用地规划
地下水按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成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其中,对居民点意义重大的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基本上是深入成因,大气降水是其补给的来源,所以潜水位及其动态与地面状况有关。承压水是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受地面影响较小,也不易污染,因此往往是主要水源。
地下水按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成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其中,对居民点意义重大的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基本上是深入成因,大气降水是其补给的来源,所以潜水位及其动态与地面状况有关。承压水是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受地面影响较小,也不易污染,因此往往是主要水源。
反磁力吸引体系布局的原理:组建地区性生产综合体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的布局,目前在世界各国已有初步的尝试。在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等世界特大城市,尝试了建立反磁力吸引的卫星城。这些卫星城镇功能各异,但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卫星城镇功能的发展看,经历了卧城、半独立的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三个阶段。在卫星城镇发展中,必须防止城镇的不断蔓延,造成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连成一片,达不到预期的反磁力效果。
在居民点规划布局中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生活居住区的危害,一般工业区按当地主导风向应位于居住区的下风向。
分析、确定居民点主导风向和进行用地分布是,特别要注意微风与静风频率。在一些位于盆地或峡谷的村镇,静风往往占有相当比例。如果只按频率大小的主导风向作为分布用地的依据,而忽视静风的影响,则有可能加剧环境污染之害。
避免在强震区别建设城市。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需特殊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在居民点规划时,应按照用地的设计地震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适宜的城市设施。如在地下有断裂带的地面上,设置100米宽的居住区卫生防护带等。

住宅区规划的基本知识

住宅区规划的基本知识

居住区规 划总用地
居住区用地 (100%)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不参 加百分比平衡)
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础占有的 用地及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住宅 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家务院)。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只与居住人 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如居住服务和使 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础 地及所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的停车 场等。
社区与人的健康发展
第五节
系统与居住区用 地构成
一、住宅区系统构成
住宅用地
物 质
道路停车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住 宅
公共绿地



生活保障系统

区 系
育才就业系统
统 交流参与系统
运营系统
二、居住区用地构成(物质系统)
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 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 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如何解决?
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 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内部设 置服务设施
■邻里单位
1、邻里中心 2、商业和公寓 3、商店或教堂 4、绿地(占1/10的用地) 5、大街 6、半径1/2英里
■邻里单位
•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 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 部车辆穿越。一般应该采用尽端式,以 保持内部的安静、 安全和交通量少的 居住气氛;
第二节 国内外 城市住宅区的 发展过程
城市住宅和城市同时产生,开
始时,它和城市中的其它房屋作 坊、酒馆、客栈、商店等混杂在 一起。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各类房屋的自由发展日益暴露其 明显缺陷时,住宅才从综合性的 城市建筑群中逐步分离出来,单 一地建在专门的地段上,产生了 住宅区。住宅区及其规划是随着 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的,更确切地 说,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 发展的。

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

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

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成为了关乎城市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课题。

合理的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还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一、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的重要性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可以减少通勤时间和交通拥堵,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规划商业用地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良好的用地规划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规划过程中,可以预留出足够的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而且,合理的规划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不同收入群体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和设施。

二、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规划应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出行方式、文化娱乐需求等。

要提供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创造舒适、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

2、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划方案。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风貌。

4、整体性原则将城镇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居住、商业、工业、公共服务等各类用地的相互关系,实现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

三、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影响因素1、人口因素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是影响用地规划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居住用地需求的增加,同时不同年龄段和收入水平的人口对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类型的需求也不同。

2、经济发展因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会影响用地的需求和布局。

居民点的布局PPT课件

居民点的布局PPT课件

13
精选课件
谢谢!
L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如长沙市、株洲市、 湘潭市为三角形。
沈阳市、鞍山市、本溪 市和抚顺市为四边形。
5
精选课件
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6
精选课件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服务半径:城镇在组织社会生产和居民 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服务影响的地区范 围。
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居民点的布局
L/O/G/O
精选课件
1
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居民点布局是最重要的规划 项目。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居民点 的性质、规模和类型决定的,随着各地自然、经济 条件、人口密度和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变化。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时,纪要考虑到居民便于到工 厂、商店上班,又要便于下地劳动。
9
精选课件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目前我国的多数居民 点都普片表现为规模 小、布局分散,兴建 住房时求大求宽,多 占耕地。这样就违背 了《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需求。
10
精选课件
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1、指标比较 法
在居民点布局时,要结合当地的具体 情况,合理确定居民点的经济服务范围。 并且一个区域的居民点布局,必须从区域 经济建设的远景出发,使全区居民点形成 一个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相互协调的有 机体。
7
精选课件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综述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综述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综述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

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

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 omorrow: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

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CitiesinEvolution:AnintroductiontothePlanningMovement andtheStudyofCities)一书,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现代城市规划中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几个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中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几个理论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突变时段,新一轮城市 大发展的现实,借鉴发达国家各类市场型和现代化的结 构理论精髓,和倡导适应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规程理 论的革新,对构建新形势下的具有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 论体系有重要意义。
第2页/共19页
二、区位学说与总体学说
现代经济不同层面经济运作形成
微观经济 宏观经济
第14页/共19页
五、多功能的综合区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这一理论就是两个宪章:雅典宪章 (1933 年) 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秘鲁)
提出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提出多功能综合区,批评雅典宪章 不应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
拼凑在一起,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
个综合体、多功能的环境。如把居
民区、行政、文教、商场结合起来。
第15页/共19页
综合区优越性: ①能充分发挥建筑空间的协调作用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集 体化作用,缩短往返路程,方便生活。 ②通过高效能的交通设施,把若干个具有特色的综合区沿城市 轴线联结在一起,形成带形城市,即为现代城市发展趋势。
第16页/共19页
六、多心开敞结构和带形城市理论
目前单心封闭的城市结构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是多
城市规划核心
对未来城市的憧憬
即对当今城市总体形态演变和未来城市结构发展走向 研究。如:上海市21世纪现代化城市结构模式课题研究 等。
第6页/共19页
3、城市总体规划的规程理论 1)由传统的形体规划过程转向建立在系统、控制论 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基础上的社会经济过程。 2)强调规划成果在“有约束的合理性”上形成一个 控制和引导政策系统,而不是一张形体方案。 3)认为任何规划成果都是各种互相冲突的利益协议 的成果,倡导民主规划和公众参与原则。

浅谈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与优化对策

浅谈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与优化对策

浅谈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与优化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但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依然是未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建设出现代化的村庄,使农村居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我国对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但是整体来说,我国农村的空间规划以及布局存在较大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思想比较封建,没有及时的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所以农村居民居住点并不集中,没有高效的对土地进行利用,很多村庄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不利于我国大力倡导的农村现代化建设。

本文基于此,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规划布局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量、布局现状以及居住点构建原则,并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给出了一些优化策略,让我国农村居民点的空间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对策;江口县引言: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持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

对此,我国必须要将农村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非常迅猛,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农业发展,要通过以工促农的发展方式,将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提高[1]。

我国一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主要包括农村发展规划以及居住环境,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农村居民对于改善居住环境,将较分散的传统居住环境集中都持积极态度,这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间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可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农村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管理人员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所以部分经济较落后的农村依然是无规划、无秩序的状态[2]。

本文基于此,对江口县的农村居民地空间规划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当前江口县农村居民居住点现状,给出一些优化措施,以此提高江口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相关概念概述(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四个理论:①人居环境理论,这个理论是我国学者林志勤等人在上个世纪末研究城市化问题时出现的,主要讲述的是人和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居民点规划理论学说

居民点规划理论学说

带形城市理论
►带形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于19世纪,当时西班牙的萨尔达及索利亚依麦达 两人于188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相 应的提出了带形规划城市理论。 ►基本主张: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可构成封闭环式,以利公共 交通的运转。环状城市的中间是公共绿化地地带,使交通安全而流畅。 环状带形城镇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城镇,各环状带形城镇可由区域公路连 贯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城镇群,以利于区域发展。(该理论主要为一个 构想,现代基本未采用该形式。)
多心开敞结构理论
►单心封闭式的城市结构过时,代之多心开敞式结构 ►多心开敞式结构属于既相对独立,又相对集中的分散集团式,包括卫星 式城市和星座式城市等。它们要求建立几个中心来减轻市核心的负担, 并采用开敞式的空间组织,以解除交通拥挤情况 卫星式城市:一般为200万人口的聚合体 星座式城市:一般为250-500万人口的聚合体
多功能的综合区理论
►这一理论在两个宪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雅典宪章(1933年雅典) 提出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满足人的四大活动: 居住、工作、休憩与交通的功能关系)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秘鲁) 提出多功能综合区,批评雅典宪章不应把 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凑在一起,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体 、多功能的环境。如把居民区、行政、文教、商场结合起来。 ►综合区优越性: 1,能充分发挥建筑空间的协调作用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集体化作用, 缩短往返路程,方便生活。 2,通过高效能的交通设施,把若干个具有特色的综合区沿城市轴线联结 在一起,形成带形城市,即为现代城市发展趋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居民点规划理论介绍
门槛理论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多功能综合区理论 多心开敞结构理论 带形城市结构理论
门槛理论

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内容提要】部门用地规划是在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主要用地部门用地进行现状分析,需求预测,供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各部门的用地在时间、空间上作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其关键是确定各部门的用地土规模,用地位置,用地时间,做到定性定量,定位,是贯穿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成果的体现。

本章主要介绍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居民点用地问题、城镇体系、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居民点用地布局等。

【重点内容】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基本理论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理论依据,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的确定和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华中农视频)一、居民点(一)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或称“聚落”,是指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点。

它是由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以及其它设施等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体。

居民点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劳动分工的加剧,都对居民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原始游牧狩猎村落城市城镇体系2.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城市是由乡村演化而来的。

两者的本质区别是高度集中与相对分散。

乡村是广袤的面城市是散布其间的一些人口高度密集的点3.居民点的发展:人类住区人类住区:指人类拥有的一切由自然和人工因素所组成的人类聚居实体。

人类住区:强调外在形式人类聚居:重视本质内容居住区:指某一具体的,仅用于日常起居或家居式生活的建筑物群体。

农村居民点:日本农村居民点日本农民都是散居的农民住宅风貌依旧保持原有的形态,在旧有的建筑基础上配备现代化生活设施。

村落中农户的比例日渐缩小,1970年为48%,2000年仅占11%。

韩国“新村”韩国1970年开始新村运动。

住宅小区规划理论概述解析

住宅小区规划理论概述解析

三、社区理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形成社区四个条件: 1、有一定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 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 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工作 居住 交通 游憩 社区的居住空间与丰富多样的具有网络结构 的邻里生活相适应,向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回 归。
The end
南极冰站长原创作品
谢谢!
二、邻里单位的理论和实践: 邻里单位理论探索 美国建筑师佩里于1929年扩大原有较小的住宅街坊, 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基本单位,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用地 规模的 1、邻里单位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 道路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 穿越。一般应采取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来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 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为5000人左右(4)邻 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服务设施一起设置在中心公共 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5公顷】,每英亩10户, 保证儿童上学的距离不超过半英里【800米】(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 应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佩里邻里单位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1)突破传统习俗的束缚,体 现时代发展的脉络(2)居住区规划设计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3)遵 循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客观发展规律(4)突出环境意识和 环境设计在居住形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雷德明规划方案‛汽车时代的城镇 邻里单位实践应用——魏林比卫星城
60年代以来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发展
居住区规划理论含义及其发展
西方近现代居住理论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城市居住形态的变化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历程

第七章 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

第七章 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
不同规模城市数及占城市总数比重的变化 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 5.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居民点规模
一、居民点规模的衡量
1、居民点人口规模
综合特征,有三种计算标准
2、居民点用地规模
分建成区、规划区、行政区用地规模
3、居民点活动规模 4、居民点辐射规模
经济活动规模或产业活动规模 居民点的影响范围或吸引范围
10万以上 10万以上
①2000人、 ①3000人、 非农占50% 非农占70% ②1000人、 ②2500人、 非农占75% 非农占85%
1984年
10万以上
县政府所在 地; 乡政府所在 地,按人口
1986年
6万人,2 亿元产值
未变
1993年
分类指导 原则
基本为变
第一节 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
②居民点划分层次:城市—城镇—乡村三 层次组成
S=2(A/N)1/2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二)世界城市化
• 1.城市化开始于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发达的工业国向发 展中国家扩展。
• 2.当今世界城市化
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 城市化趋势明显。
• 3.发达国家郊区城
市化或逆城市化的出 现。
• 4.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 民为主的形式,即生 计城市
城镇体系
2、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
3、居民点的发展
人类住区
第一节 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
(二)居民点的分类 1.国外的分类:没有统一的城镇划分标准,一般以人口下限数量、
职业构成和人口密度等指标中的一项为标准加以划分,但具体数值 不具有可比性。
2、我国的分类
①划分标准历经数次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民点规划பைடு நூலகம்论介绍
门槛理论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多功能综合区理论 多心开敞结构理论 带形城市结构理论
门槛理论
门槛理论是波兰学者在讨论居民点规规划经济问题著作《城市建设经 济》一书中提出的。 门槛理论认为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 ►地理环境条件(用途不宜改变或投资太大) ►基本工程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如水电数量限制人口上限、房 屋附设等线性增长、水电路规模投资非线性突增) ►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因人口增加、标准提高而生) 应用效果:太小城市的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服务设施,而太大城市 居民, 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恶化,继续发展所需造价越来越高。 理论的指导意义:对认识城市发展进程,确定城市的规划方向;对居 民带的布局规划;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等。
带形城市理论
►带形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于19世纪,当时西班牙的萨尔达及索利亚依麦达 两人于188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相 应的提出了带形规划城市理论。 ►基本主张: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可构成封闭环式,以利公共 交通的运转。环状城市的中间是公共绿化地地带,使交通安全而流畅。 环状带形城镇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城镇,各环状带形城镇可由区域公路连 贯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城镇群,以利于区域发展。(该理论主要为一个 构想,现代基本未采用该形式。)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概念:这个学说是把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之为磁力吸引。而把为摆脱这 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之为反磁力吸引体系 ►基本特征: 1,城市和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每个城市都有与它相应的地区 吸引范围,且城市必然为区域的中心 2,城市是其周围地区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的枢纽,是各项物质要素的集合 点,也是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各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地区内各城市之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即城镇居民点体系 4,城镇居民点布局,要注意:均衡地分布生产力和人口,根据农业。交通运 输及其它事业的需要,在分析各城镇建设条件及利用原有城镇基础上,确定 主要城镇性质和方向,把区域内的城乡居民点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要使城镇群成为反磁力吸引体系 1,建立构成系统基础的地区性产综合 体,以此作为反磁力吸引体系的组建条 件。 2,组建行政、文化和科技服务中心体系,并使整体系具有多种功能,各个组 成部分具备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特色,以便从中划出主要城市,发挥多功能中 心的作用
多功能的综合区理论
►这一理论在两个宪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雅典宪章(1933年雅典) 提出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满足人的四大活动: 居住、工作、休憩与交通的功能关系)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秘鲁) 提出多功能综合区,批评雅典宪章不应把 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凑在一起,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体 、多功能的环境。如把居民区、行政、文教、商场结合起来。 ►综合区优越性: 1,能充分发挥建筑空间的协调作用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集体化作用, 缩短往返路程,方便生活。 2,通过高效能的交通设施,把若干个具有特色的综合区沿城市轴线联结 在一起,形成带形城市,即为现代城市发展趋势。
多心开敞结构理论
►单心封闭式的城市结构过时,代之多心开敞式结构 ►多心开敞式结构属于既相对独立,又相对集中的分散集团式,包括卫星 式城市和星座式城市等。它们要求建立几个中心来减轻市核心的负担, 并采用开敞式的空间组织,以解除交通拥挤情况 卫星式城市:一般为200万人口的聚合体 星座式城市:一般为250-500万人口的聚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