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释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1课时《法律是什么》说课稿道德与法治六年级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1课时《法律是什么》说课稿道德与法治六年级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1课时《法律是什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法律是什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本单元的第一课。

它是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国家”第十三条“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知道我国颁布的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制意识”编写的。

它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高年级(3~6年级)教学为容相关联。

本课内容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日常生活为基础,通过辩一辩、议一议、采访、案例分析、情景与对应的法律连线、讲法律故事等活动,还安排了阅读角和相关链接,让学生感受法律的作用。

本课共设计了三个板块:“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

“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

“生活与法律”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二、说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经过五年的学习,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的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生活。

他们知道“法律”这个词,但会感觉法律遥不可及。

小学生普遍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联系,法律的存在是为了惩治罪恶。

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与法律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系统地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小学高年级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课稿

小学高年级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课稿

小学高年级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这一讲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对于法律知识了解相对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2.教学难点: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遵纪守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情景模拟: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法律的作用初中历史教案

法律的作用初中历史教案

法律的作用初中历史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认识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3.能够分析和解释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2.认识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分析和解释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材:《历史教科书》
2.教具:PPT、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本课程将讨论的主题——法律的作用,并带领学生讨论法律在他们生活中的体现。

二、讲授法律的定义和作用(15分钟)
1.教师用PPT展示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2.教师向学生解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规范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三、分组讨论(15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1.教师向学生提供几个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向全班分享分析结果。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法律的作用对社会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法律作用的作文。

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和解释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善用法律》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善用法律》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善用法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善用法律》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节内容。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律在维护公民权利、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正确使用法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认识还较片面,理解也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律在维护公民权利、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法律在维护公民权利、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的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法律在其中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认识法律的重要性。

3.知识讲解:讲解法律的作用,解释法律在维护公民权利、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的作用。

4.小组合作:提供一组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作用,引导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维护公民权利2.规范公民行为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法理学初阶第二版教学设计

法理学初阶第二版教学设计

法理学初阶第二版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语言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法学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法理学的发展和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法理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学科内涵,重点讲述法律和道德、法律和政治、法律和逻辑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法律逻辑学这一章主要介绍法律逻辑学的相关知识,分为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形式逻辑的基础、现代逻辑学的主要流派和法律推理和证明法则。

第三章法律哲学本章讲述法律哲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法律的本质、法律的功能、法律的价值等方面内容。

第四章法律伦理学法律伦理学作为法学的重要分支,本章主要阐述法律伦理学的思想体系,重点探讨公正、人权、社会利益等问题。

第五章法律语言学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法律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法,包括纠错、生成、翻译等方面内容。

第六章法律解释学法律解释学是本门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探讨法律和法律解释的关系、法律解释的基本规则和方法、以及差异性法律解释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理论阐述,也注重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研讨和课堂互动等。

四、教学评价本门课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小组研讨、以及期末论文等。

其中,平时表现和小组研讨占总评价成绩的30%,期中占30%,期末论文占40%。

五、教材教材为“法理学初阶(第二版)”(作者:杨伟勇,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同时,还配备了教师自编的相关学习资料作为辅助教材。

六、考核方式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均采取闭卷形式,时间各为2小时。

期末考试允许带一张A4大小的个人书面资料。

七、总结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法理学的基本认知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思维模式,在法学研究和实践中能够独立思考、严谨分析。

经济法知识培训手册及解读教材

经济法知识培训手册及解读教材

经济法知识培训手册及解读教材第1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4)1.1 经济法的基本概念 (4)1.2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 (4)1.2.1 调整对象 (4)1.2.2 调整方法 (4)1.3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4)第2章市场主体法律制度 (5)2.1 企业法人制度 (5)2.1.1 企业法人概述 (5)2.1.2 企业法人的设立 (5)2.1.3 企业法人的组织机构 (5)2.1.4 企业法人的变更与终止 (5)2.2 合作社法律制度 (5)2.2.1 合作社概述 (5)2.2.2 合作社的设立与组织机构 (5)2.2.3 合作社的权益与义务 (6)2.2.4 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与监督 (6)2.3 个体工商户与私营企业法律制度 (6)2.3.1 个体工商户概述 (6)2.3.2 个体工商户的设立与经营 (6)2.3.3 私营企业概述 (6)2.3.4 私营企业的法律制度 (6)2.3.5 个体工商户与私营企业的监管 (6)第3章市场秩序法律制度 (6)3.1 反垄断法律制度 (6)3.1.1 反垄断法律制度概述 (6)3.1.2 垄断行为 (7)3.1.3 反垄断执法机构及法律责任 (7)3.2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7)3.2.1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概述 (7)3.2.2 不正当竞争行为 (7)3.2.3 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及法律责任 (7)3.3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7)3.3.1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概述 (7)3.3.2 产品质量责任 (7)3.3.3 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及执法程序 (7)3.3.4 产品质量纠纷处理 (7)第4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8)4.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8)4.1.1 制定背景与意义 (8)4.1.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8)4.2 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 (8)4.2.1 消费者的权利 (8)4.2.2 经营者的义务 (8)4.2.3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规定 (8)4.3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责任 (8)4.3.1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8)4.3.2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政监管 (8)4.3.3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司法救济 (8)4.3.4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社会共治 (9)第5章合同法律制度 (9)5.1 合同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9)5.1.1 合同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9)5.1.2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9)5.2 合同的订立与生效 (9)5.2.1 合同的订立 (9)5.2.2 合同的生效 (10)5.3 合同的履行与变更 (10)5.3.1 合同的履行 (10)5.3.2 合同的变更 (10)5.4 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10)5.4.1 合同的解除 (10)5.4.2 合同的终止 (11)第6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11)6.1 知识产权概述 (11)6.2 专利法律制度 (11)6.3 商标法律制度 (11)6.4 著作权法律制度 (11)第7章金融法律制度 (12)7.1 银行法律制度 (12)7.1.1 银行法律制度的概述 (12)7.1.2 商业银行法律制度 (12)7.1.3 银行法律制度 (12)7.2 证券法律制度 (12)7.2.1 证券法律制度概述 (12)7.2.2 证券发行法律制度 (12)7.2.3 证券交易法律制度 (12)7.2.4 证券服务机构法律制度 (13)7.3 保险法律制度 (13)7.3.1 保险法律制度概述 (13)7.3.2 保险合同法律制度 (13)7.3.3 保险公司法律制度 (13)7.3.4 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13)7.4 票据法律制度 (13)7.4.1 票据法律制度概述 (13)7.4.2 票据行为法律制度 (13)7.4.3 票据支付法律制度 (14)7.4.4 票据监管法律制度 (14)第8章税收法律制度 (14)8.1 税法基本原理 (14)8.1.1 税法的定义与性质 (14)8.1.2 税法的功能与作用 (14)8.1.3 税收法律关系 (14)8.1.4 税法的基本原则 (14)8.2 增值税法律制度 (14)8.2.1 增值税概述 (14)8.2.2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14)8.2.3 增值税税率 (14)8.2.4 增值税的计税依据 (14)8.2.5 增值税的税收优惠 (14)8.2.6 增值税的征收管理 (14)8.3 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 (14)8.3.1 企业所得税概述 (15)8.3.2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15)8.3.3 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15)8.3.4 企业所得税税率 (15)8.3.5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5)8.3.6 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15)8.3.7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15)8.4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15)8.4.1 个人所得税概述 (15)8.4.2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15)8.4.3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 (15)8.4.4 个人所得税税率 (15)8.4.5 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 (15)8.4.6 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15)8.4.7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15)第9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15)9.1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15)9.2 工资与工时法律制度 (15)9.3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16)9.4 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 (16)第10章经济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16)10.1 经济违法行为概述 (16)10.2 经济纠纷的处理方式 (16)10.3 经济犯罪的认定与处罚 (16)10.4 经济法律责任及其承担方式 (16)第1章经济法基础理论1.1 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经济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法学基础讲义 教案(全)

法学基础讲义 教案(全)

法学基础讲义教案(全)目标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法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他们建立对法学的基本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法学的定义和特点2. 法律的分类和层级3. 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4. 法律的解释和适用5.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程序6. 法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7. 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 理解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辨别法律的分类和层级- 掌握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理解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原则- 了解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程序- 掌握法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了解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演示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实践:设计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法学的应用能力教学评估-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的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教学资源- 教材:《法学基础教程》-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等时间安排共计10周,每周2节课。

教学大纲- 第一周:导论,介绍法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第二周:法学的定义和特点- 第三周:法律的分类和层级- 第四周: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五周: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六周: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七周:法律的解释和适用- 第八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程序- 第九周:法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第十周: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总结参考文献- 张三,法学基础教程,人民出版社,2020年以上为《法学基础讲义教案(全)》的内容。

教案涵盖了法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法学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

法律方法论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教程

法律方法论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教程

法律方法论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教程一、教学内容本教程依据《法律方法论》教材第四章“法律解释的方法与技巧”展开,详细内容包括: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法律解释的目标与标准,法律解释的方法(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以及法律解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目标与标准,理解各种解释方法的内涵与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法律解释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法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法律解释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目标与标准,以及各种解释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解释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介绍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目标与标准,以及各种解释方法的内涵与应用。

3. 例题讲解:以实际案例为例,演示如何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法律解释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

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目标与标准。

2. 法律解释的方法及其应用。

3. 案例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2. 答案:参照教材和课堂讲解,给出合理的法律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法律解释在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如司法解释、立法解释等,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法律解释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案例选择与运用案例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能够引起学生对法律解释问题的关注。

在运用案例时,教师应详细阐述案例背景、涉及的法律条文及争议焦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和方法。

补充说明:1. 案例应涵盖不同类型的法律解释方法,如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以便学生全面了解各种方法的应用。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教案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基本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对国家机关和公民具有约束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宪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具体表现和宪法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法庭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基本原理。
突破方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宪法,培养宪法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核心知识,明确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宪法意识,为培养具有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生动的案例、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6.学生的宪法意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认识到宪法在国家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强化这一点,让学生们真正将宪法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概念及其内涵:明确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解释宪法最高法律效力的具体表现,如宪法对其他法律的约束力、对国家机关和公民的约束力等。
举例:通过比较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说明宪法在法律层级中的优越性。

法律法规培训教材

法律法规培训教材

法律法规培训教材一、引言1.1 目的和背景法律法规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个人和组织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人们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意识,培养合法合规的行为习惯,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材旨在为参与法律法规培训的学员提供相关知识和理论指导。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员清晰明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养正确的法律法规意识。

1.2 目标受众本教材适用于广大需要进行法律法规培训的群体,包括但不限于企事业单位员工、政府工作人员、法律从业者以及其他对法律法规知识感兴趣的人群。

二、法律法规概述2.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规则体系。

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强制力和法治性的特点。

2.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国际、国家和地方的层级划分,法律可以分为国际法、宪法、民法、刑法、商法、行政法等。

按照法律的性质划分,法律可以分为公法和私法。

2.3 法律法规的作用法律法规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

•保障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规范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防止和惩治违法犯罪行为。

三、法律法规的层级和适用3.1 法律法规的层级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具有不同的权威性和适用范围。

3.2 法律法规的适用法律法规适用的范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划分,包括适用于国家、地方、特定行业、个人等。

同时,法律法规的适用也需要根据法律的效力和适用期限进行合理判断。

四、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用案例分析4.1 法律法规的解释法律法规的解释是对法律的含义和规定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解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4.2 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律的作用》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律的作用》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律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探讨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的态度教学内容1. 什么是法律- 告诉学生法律的定义,即规定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则。

- 通过案例和实例解释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功能。

2. 法律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权、公平正义等。

- 分析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3. 研究法律的意义- 启发学生思考研究法律的意义和价值,如保护自己、维护社会和谐等。

- 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法律的途径和方法,如了解法律法规、研究法律知识等。

4. 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如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尊重他人权益等。

- 分析不遵守法律的后果,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行为惯。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案例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视觉教学:运用图片、图表等视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和影响。

- 角色扮演: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对不同角色的影响,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 研究成果: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法律的看法和体会,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提供反馈。

教学资源- 教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案例、实例及相关图片、图表以上为《法律的作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法律的定义、作用和意义,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的态度。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3《法律作用大》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3《法律作用大》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3《法律作用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律作用大》这一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教材中,通过多个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建议,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他们对法律有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对案例分析产生兴趣,但也可能会觉得法律知识较为枯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懂得遵纪守法。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活动卡片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作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提供多个案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法律在这些案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知识讲解:在学生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4.活动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法律作用的理解。

《民法典》学习交流解读研讨素材(教案)

《民法典》学习交流解读研讨素材(教案)

《民法典》学习交流解读研讨素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法典》的基本概念、制定背景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民法典》中的主要内容,如物权、债权、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3. 培养学生运用《民法典》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增强法律素养,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物权法律制度1.1 物权的概念与特征1.2 所有权、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分与联系1.3 不动产登记制度1.4 相邻关系与地役权2. 第六章:债权法律制度2.1 债权的概念与特征2.2 合同的分类与生效要件2.3 违约责任与合同解除2.4 债权转让与债务承担3. 第十章:继承法律制度3.1 继承的概念与特征3.2 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3.3 遗产分配原则与继承人的义务3.4 遗赠与遗赠抚养协议4. 第十一章:侵权责任法律制度4.1 侵权责任的概念与特征4.2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4.3 损害赔偿范围与方式4.4 共同侵权与责任分担5. 第十四章:民事诉讼法律制度5.1 民事诉讼的概念与特征5.2 民事诉讼的管辖与当事人5.3 民事诉讼的证据与证明5.4 民事诉讼的程序与裁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法典》相关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法律规定和案例分析。

2. 案例分析法: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发言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民法典》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民法典》及相关法律解释。

2. 案例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讲解和展示。

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七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课稿

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七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课稿

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七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七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的内容主要围绕法律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展开。

本讲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法律的作用:法律具有维护国家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公民行为、解决纠纷等功能。

3.法律的重要性: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遵守法律,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学情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法律现象,但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案例等,直观展示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5.总结:对本讲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民法学》(第二版)下册参考教学课件07-11民法学-第七编 侵权责任法 第十一章

《民法学》(第二版)下册参考教学课件07-11民法学-第七编 侵权责任法 第十一章
《民法学》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 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第七编 侵权责任法 第十一章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第一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概述 第二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三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法律后果
第一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概述
第一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概述
第七篇 第十一章
《民法学》
第一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概述
(二)第三人过错
第七篇 第十一章
“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 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 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 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民法典》第1250条
《民法学》
第三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法律后果
第七篇 第十一章
“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包括两层含义:
《民法学》
第三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法律后果
第七篇 第十一章
第三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法律后果
《民法学》
第三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法律后果
一、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责任主体
第七篇 第十一章
饲养人、管理人
责任主体包括
遗弃、逸的动物致害时的责任主体
动物脱离了饲养人或管理人的占有处于逃逸的状态,或者动物的饲养人或 管理人遗弃了动物时,该动物致人损害时的责他人损害,包含两层意思:
该饲养动物的行为是导致他人损害的原因,即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该饲养动物导致他人损害的行为是基于该动物本身特有的危险性所引起的
《民法学》
第二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
二、更严格的无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 违反管理规定而使饲养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
《民法学》
第三节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法律后果

法制教育教学教案(通用5篇

法制教育教学教案(通用5篇

法制教育教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1. 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2. 公民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法律意识;2.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作用及如何运用法律维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保障公民权益的思考。

2.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讲解法律在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3. 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公民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等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法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2. 公民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3. 相关法律条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作用;(2)案例分析: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2. 答案:(1)法律对公民生活的保障作用:维护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等;(2)案例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法制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展示;2.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3.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引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展示1. 真实性:案例需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以便学生产生共鸣;2. 针对性:案例需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3. 启发性:案例需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探求欲。

川民版八年级上册家庭社会法治教学教材

川民版八年级上册家庭社会法治教学教材

川民版八年级上册家庭社会法治教学教材本教学教材旨在帮助川民版八年级上册学生全面理解和研究家庭、社会和法治知识。

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和互动的研究方式,本教材旨在激发学生对家庭、社会和法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特色全面涵盖家庭、社会和法治知识本教材通过多个单元的研究内容,全面涵盖了家庭、社会和法治的重要知识点。

学生将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研究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矛盾,了解社会组织和职责,以及法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本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采用了丰富的图表、案例、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和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家庭、社会和法治的理解。

强调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通过案例研究、角色扮演、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将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理解他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强调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本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个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学生将研究如何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遵守法律规定,以及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和维护公共秩序。

教材结构和内容本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家庭、社会和法治的不同主题展开。

1. 单元一: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2. 单元二: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3. 单元三:处理家庭关系和矛盾的方法4. 单元四:社会组织和职责5. 单元五:法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6. 单元六:法律的应用和实践每个单元都包含了主要知识点的介绍、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创设情景:通过故事、情境等方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法律为我们护航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律为我们护航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律为我们护航》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法律的基本观点和作用;
2. 掌握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3. 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培养尊重法律、恪守法律的认识和行为。

二、导学内容
1. 什么是法律?
2.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 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尊重法律、恪守法律的重要性。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
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法律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什么我们要尊重法律、恪守法律?
2. 进修:
a. 什么是法律?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强制性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工具。

b.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 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增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c. 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个人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d. 尊重法律、恪守法律的重要性;
- 尊重法律、恪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3. 活动:
请同砚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进行展示:
- 你认为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 你有遇到过违法行为吗?你会如何处理?
4.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应该认识到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要尊重法律、恪守法律,做一个守法良好的公民。

四、作业
请同砚们以“法律与我”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作文,谈谈你对法律的理解和感悟。

法理学精品课件—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类推

法理学精品课件—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类推
类推适用或比照适用
17
课程
三、实质推理
(一)概念:
法律适用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矛盾的命题 借助辩证思维选择最佳命题 用以解决法律问题
18
课程
(二)实质推理的适用范围
法律规定本身模糊不清 出现法律漏洞或法律空白 出现法条竞合 出现“合理”与“合法”的矛盾
19
第三节 类推适用
课程
一、类推适用的概念与作用
课程
三、法律适用中的类推
可在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中广泛适用 刑法中不能适用
23
立法解释 司法 解释 行政解释
6
课程
2、非正式解释
学理解释 任意解释
7
课程
(二)解释方式、效力范围的不同
1、规范性解释
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个别性解释
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8
课程
五、法律解释的方法 (一)、语义解释 1、语法解释
9
课程
2、字义解释
字面解释 限制解释 扩充解释
10
课程
(二)论理解释
课程
第十八章 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类推
1
第一节 法治解释
课程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一)法律解释即对法律条文所表述的法律规范的 内容了、含义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的理解和 说明
(二)法律解释的主体是确定的主体 (三)本教材主张狭义的法律解释的概念
2
课程
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将抽象的法律规范适用的具体的法律事实的必要途径 对法律统一、准确、权威的理解和说明的需要 弥补法律漏洞的必要手段 调节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之间关系的媒介
系统解释 历史解释 目的解释 社会学解释 比较法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解释
定义
分类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

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
1.正式解释,也称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是指具有解释权的主体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2.非正式解释,是指不享有解释权的主体对法律作出的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

法律解释机关
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下列机关有权解释:
1.全国人大常委会。

其解释被称为“立法解释”。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其解释被称为“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外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

3.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

其解释被称为“行政解释”。

另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可以对有关具体问题的法律询问进行研究予以答复,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权限
1.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2.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1.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

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2005-1-7)
A.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2.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规定:"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09-1-51)
A.该解释是学理解释
B.该解释属于有权解释
C.该解释和刑法本身具有同等效力
D.该解释所采用的是文理解释
立法解释程序
1.提案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

2.草案拟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研究拟订法律解释草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

3.审议修改
法律解释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

4.表决公布
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3.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为使人民法院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请求对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和婚姻法第二十二条“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的规定作法律解释,明确公民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如何适用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请求作出了相应解释。

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该解释的草案,由最高人民法院研究拟订
B.该解释的草案表决稿,由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出
C.该解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参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D.该解释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3.某省人大常务委员会认为一项法律的个别条款在适用上存在某些困难,并认为有必要对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该省人大常委会正确的做法是:(2007-1-93)
A.对该条款直接作出法律解释
B.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C.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就该条款作出司法解释
D.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行政解释
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如公安部的《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公通字〔2006〕12号)。

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权限
1.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

遇有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情况的,应当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关法律的议案。

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了《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对适用刑法的部分罪名进行了补充或修改,取消了原来的"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罪名,修改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8延- 1-53)
A.该规定属于立法解释
B.该规定没有正式的法的效力
C.该规定的效力低于宪法
D.该规定属于正式解释
冲突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备案监督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2.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司法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而其作出机关不予修改或者废止的,可以提出要求其作出机关予以修改、废止的议案,或者提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法律解释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

6.关于我国司法解释,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2014-1-54)
A.林某认为某司法解释违背相关法律,遂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建议,这属于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
B.司法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C.司法解释仅指最高法院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问题的解释
D.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司法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直接撤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