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痿论

合集下载

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四篇痿论(44.1)

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四篇痿论(44.1)

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四十四篇痿论(44.1)第四十四篇痿论第一节骨痿、筋痿、脉痿、胞络绝我们今天介绍痿论,这个痿论在《黄帝内经》是第 44 篇。

介绍痿论之前,先给诸位一个观念,顾名思义,痿就是萎缩,你眼睛看过去,这个人都萎缩掉了,手臂肌肉萎缩掉了,就是痿。

那这一篇就是讨论痿从哪里来?如何去治疗痿,如何做诊断判断。

我们跟这个,前边我们讲咳论,专门讲咳嗽,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的讲说,咳首先犯肺,也就是说你这个人没有肺的话就根本没有咳嗽。

咳嗽一直在那边咳,表面上都是肺,咳久了才会传到什么肝咳、脾咳、肾咳、心咳,脏传完了再去传腑。

可是归根结底还是肺,所以你如果治病在初,一开始有咳嗽,你一剂下去咳嗽好了,就不会传了。

痿症它发病在热上面,通篇是一个热。

中医讲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篇讨论的热讨论的很多,热也是很特殊的一种方法。

临床上我们在治痿症的时候,时间都会耗很多的时间,因为痿下去以后,我们要去把它补回来的时候,真的要一段时间才有办法把它恢复过来。

不是不可治,可以治,就非常的耗时了。

那你如果了解痿症的成因,我们所谓防微杜渐,病一开始的时候你就下手,就不会有痿症出现,所以这篇的重点在这里面。

一开始黄帝问歧伯了,五脏会让人产生痿症,为什么?这个歧伯就回答了。

肺,首先讲肺,肺主身上的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对不对?为什么讲筋膜?皮和毛要分开。

我们前边读过,如果毛整个卷曲这个是死掉,是气的末梢,气之于为毛,血之于为发。

那心主血,血跟脉属于心,你不能把它分成血脉,血跟脉都是属于心,中国以前的文言文文字,我们以前写文言文也有道理,因为以前是刻在竹简上。

那你写一本书你刻竹简你刻刻看,你当然越简单越好,对不对?不像现在打字很快,手写很快,不能怪他,以前用手刻。

肝主身的筋还有膜,筋,在前边就读过的,这个筋会阳明。

为什么说筋会阳明?膝盖这个地方,对不对?为什么不会在别的地方?因为筋会阳明,就是因为肝精的精气到这里,所以阴症出现的时候,阴寒症的时候,脚怎么冰冷怎么冰冷,一直到膝盖就停掉了,因为再来是筋在管了。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便提及了治疗痿病症状的方法,“治痿独取阳明”,这成为了古代治疗阳痿病的重要理论。

阳痿病是指男性在性生活中出现勃起无力、不能持久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古代医学认为,阳痿病的发生是阳气不足所致,因此治疗阳痿病时需要通过调理阳气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而“治痿独取阳明”,则是强调了通过调理阳明经来治疗阳痿病的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阳明经是脉络系统的主干,它主管人体的阳气。

由于阳明经与身体的阳气紧密相关,因此在治疗阳痿病时,可以通过调理阳明经来增强阳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阳痿病的目的。

《内经》中还提到了“法以顺治”的理念,即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阳痿病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以恢复身体的阳气运行,从而改善阳痿病的症状。

具体来说,治疗阳痿病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内经》的理论,可以采用温补的食物来调养阳气,如姜、红枣、艾叶等具有温补作用的食材。

还可以适当补充蛋类、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身体的阳气。

2. 药物调理:根据《内经》中关于药物的记载,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药物来调理阳明经,如人参、黄芪等中药材。

还可以配伍一些调理脾胃的药物,以促进体内阴阳平衡。

3. 运动调理:根据《内经》中的理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气血运行,有利于调理阳明经,增强阳气。

可以通过适量的锻炼来改善阳痿病的症状。

除了以上方法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针对性地采用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来调理阳明经,从而达到治疗阳痿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痿论》

《黄帝内经--痿论》

《黄帝内经--痿论》
《黄帝内经--痿论》是一部古代重要的中医经典,对于我们了解中医学的思想理念和治疗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中医学对疾病的判断和治疗手段之独特,以及它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视。

痿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常表现为肢体无力或者不能动弹,而《黄帝内经--痿论》把痿病分为真痿和假痿两种。

真痿是由于脊髓或脑部缺血、神经损伤及外伤引起的肢体瘫痪。

假痿则是由于身体虚弱或器官功能不良引起的肢体无力、瘫痪。

中医认为痿病是一种由脏腑系统机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需要通过激活脏腑功能、调整人体经络来治疗。

在书中,黄帝提出了“上工下效”、“治其本末”、“明道惟正”等很多理念。

它们强调了中医治疗痿病需要重视整体性治疗,从病因、病理、病机等方面全面分析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也重视个体化治疗,它尊重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可根据患者的特定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康复目的。

总之,《黄帝内经--痿论》这部经典是中医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深刻地阐述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所强调的整体观念、个性化治疗、自我调节等思想,在现代医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阅读本书可增加我们对于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关心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内经·痿论篇》:“治痿独取阳明”之临床验案

《内经·痿论篇》:“治痿独取阳明”之临床验案

《内经·痿论篇》:“治痿独取阳明”之临床验案痿证以肢体筋肉痿软无力,自主运动功能减退甚至丧失为主的一类病证。

其病因除创伤外,多由五脏受热,导致有关的筋骨、肌肉、皮毛、血脉失却濡养而成病,但正虚邪盛(阴虚与湿热之邪蕴蒸)是发病的主要病机,而病之成又与阳明经气失调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因阳明胃腑为水谷之海,是生气化血之处,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盛则气血充盈,宗筋润;胃气衰则宗筋弛纵。

故有“阳明无病不成痿”之说。

《内经·痿论篇》正是根据脏生理病理变化而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法。

这对指导临床实践,很有现实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因湿热蕴蒸阳明、肺热熏灼或肝肾亏虚而致痿的三个主要证型的治疗,主要是参照《内经》治痿的原则。

个人认为,治痿除注意调理阳明气机的同时,应按照不同证型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地运如病痿热用。

如热象仍存,属肺热所致,宜先清热养阴;胃热则需清热化湿热;邪已尽可用调胃与养阴并进。

而对肝肾亏损致痿,则可治以调胃与滋补肝肾。

在施治过程中,应结合健脾、养血通络法,针药并施,这对调和脏腑虚实,疏通经络气血,促进痿疾康复,很有裨益。

病案1973年,余治一黄姓男孩,12岁。

因咳嗽、发热5天而成痿。

诊见:神情怠倦,面色白,仍低热,咳嗽,咽痛,右足痿软,不能站立、提举,食欲不振,小便黄,大便溏,舌尖红,苔薄黄腻,脉濡数。

症脉合参,病由温热之邪灼烁肺金,阴液耗损,致筋脉失于濡润而成痿躄。

投以养阴清肺汤加减,滋肺金之阴而清阳明之热,针刺孔最、足三里穴,用平泻手法,以疏通手太阴与足阳明经络气血。

三诊热退,咳嗽与咽痛除,食欲增进,患足则稍可提举,苔转薄润,脉稍数。

热象已除,肺阴得养,阳明气机始复,仍旨原意续治二天后,改用健脾胃、养阴血之剂,补针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交替用梅花针叩刺肺俞,脾俞,肾俞,肝俞及足阳明经下肢循布区,隔日治疗一次。

十诊后足可步行,食欲佳,神态活泼,面色转红润。

此乃经治后肺热清则阴液能下荫肝肾,肝得血则筋舒,肾得养则骨强,脾胃气机得复则血气生化有源,宗筋得润而流利关节,脏腑阴阳得调,经络气血和顺,故痿疾已除。

《黄帝内经》素问 ● 痿论篇第四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 ● 痿论篇第四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导读:【原文】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原文】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译文】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

所以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成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躃;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着地行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脾有邪热,则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肾有邪热,热浊精枯,致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变生骨痿。

【原文】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裴衰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十七、《素向、痿论》-黄帝内经

十七、《素向、痿论》-黄帝内经

三,痿证之治疗原则 针剌原则 (一),针剌阳明经穴位以治痿,乃 ),针剌阳明经穴位以治痿, 针剌阳明经穴位以治痿 治痿关键"治痿独取阳明" 治痿关键"治痿独取阳明". (二),补荣穴通俞穴,调治有关的 ),补荣穴通俞穴, 补荣穴通俞穴 脏腑经络. 脏腑经络. (三),按脏腑所主旺时取穴论治, ),按脏腑所主旺时取穴论治, 按脏腑所主旺时取穴论治 似属后世子午流注一类治法. 似属后世子午流注一类治法.
筋痿(肝痿):面色苍,爪枯, 筋痿(肝痿):面色苍,爪枯,口 ):面色苍 筋拘急而挛,男则滑精, 苦,筋拘急而挛,男则滑精,女则带下 肉痿(脾痿):面色黄而肉蠕动, 肉痿(脾痿):面色黄而肉蠕动, ):面色黄而肉蠕动 口渴, 口渴,肌肉不仁 骨痿(肾痿):面色黑而齿槁, ):面色黑而齿槁 骨痿(肾痿):面色黑而齿槁,口 足不任身, 渴,足不任身,腰脊不举 五脏之痿症状虽不尽相同,但必须 ※五脏之痿症状虽不尽相同 但必须 具肢体痿弱, 具肢体痿弱,无力举动之共症方可称其为 "痿".
二,痿证的症状及鉴别 据各脏与体表组织的不同联系及其在病 变时所表现的症状,按五脏分类: 变时所表现的症状,按五脏分类: 肺痿,皮痿):面色白,毛败, ):面色白 痿躄 (肺痿,皮痿):面色白,毛败, 足痿废 脉痿(心痿):面色赤,络脉溢, 脉痿(心痿):面色赤,络脉溢,四 ):面色赤 肢关节如枢纽之折而不可提挈,足胫纵 足胫纵, 肢关节如枢纽之折而不可提挈 足胫纵,溲血
[原文内容 原文内容] 原文内容 一,痿证之病因病机 ※ 致痿原因 内 情志太过, 情志太过,气郁化热 房事不节,阴伤精耗 房事不节, 外 , 化热 五脏气热,外合之 五脏气热, 五 , →痿 痿
劳 ,伤 耗
※ 痿证病机 五脏气热皆可致痿,然尤以肺为关键 然尤以肺为关键,首 五脏气热皆可致痿 然尤以肺为关键 首 重肺热叶焦. 重肺热叶焦. 分析 生理上:肺主气,朝百脉,居五脏之上, 生理上:肺主气,朝百脉,居五脏之上, 敷布水谷精气以养全身筋骨经脉, 敷布水谷精气以养全身筋骨经脉,若雾露 之溉. 之溉. 病变时:七情内伤,气郁化热, 病变时:七情内伤,气郁化热,肺热叶焦 精气津液不能敷布,高源化绝,五脏失养, 精气津液不能敷布,高源化绝,五脏失养, 四肢不用,手足痿弱无力,发为痿证. 四肢不用,手足痿弱无力,发为痿证.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60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60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60《素问.痿论》(二、五脏痿的病机)【原文】帝曰:何以得之?歧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第一段是讲五脏痿和五体痿的问题,或者说五体痿的原因是由于五脏之热。

第二段讲的是,五脏痿一些具体的病机,或者说它的传变过程,一开始是怎么得的,又从什么发展成为的、发展而来的,下面就深入讲这个问题了。

下面接着,“帝曰:何以得之?”- 进一步讨论这个痿证的病机、病因问题。

“岐伯答曰:肺者,脏之长也,”- 脏之长是@ 从肺朝百脉、主治节,这个角度来谈的。

由于肺朝百脉,又主治节,所以气血营卫它的布散都从肺开始,从这个角度讲,说是脏之长。

@ 同时呢,还有一个肺脉起于中焦的问题,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为血。

@ 再有呢,我们大家过去学过的,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就是水谷之精微有脾胃化生之后,要想能够布散到全身去,而发挥其营养作用的话,它需要从脾把津液上输到肺,再由肺的宣发作用,才能到达全身各处,当然,也才能到达于五脏六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了讲,说“肺者,脏之长也。

”@ 如果是从营气的运行,十二经脉来说,肺也是第一条开始运行的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营气运行的第一条经脉是肺经。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痿論》略解原文部分使用的是粗体繁体字。

有些字在输入法中没有,一律在()内注明。

解释部分使用小号非粗体字.《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此篇大论实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运用典范。

释痿:痿是一种古中医病名。

《说文》:“痿,痹也。

”《康熙字典》引《前汉-哀帝纪-痿痹注》:“如淳曰:两足不能过曰痿。

”《诸病源候论-虚劳风痿痹不相随候》:“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病在于阴,其人苦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忧虑所为。

”在《内经》中痿痹经常连起来用,说明这两种病有很多共性,比如在病位(多表现为四肢运动障碍)、症状(不仁或者不用)、诱因(外邪或者精神因素)等。

而且两者可以相互传变,如本篇就有:“发为肌痹,传为脉痿”的话。

但是《内经》又把两种病单独分篇讨论说明两者还是有很多不同。

又,《太素》:“痿者,屈弱也。

以五脏热,遂使皮肤、脉、筋、肉、骨缓痿屈弱不用。

”吴昆:“痿与萎同,弱而不用之意。

”《吕览》:“多阳则痿。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1),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2),則皮毛虛弱、急薄(3),著(4)則生痿躄(5)也。

(1)筋膜:《素问考注》;“筋与膜同类而异形,所以连缀脏腑,维持骨节,保养(月困)肉,为之屈伸自在者也。

”(2焦:通僬。

憔悴的憔,困顿委靡的意思。

(3)急,《说文》:“褊也。

”《增韵》:“迫也。

”薄,《楚辞注》:“林草不交错曰薄。

”《诗-周南》:“薄言采之。

”又轻也。

综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为:因肺有热,耗伤津液使肺叶困顿委靡,皮肤毛发失却滋养。

(4)著:《孔子家语-注》:“著,居也。

”此处引申为长期,或者一段时间存在(肺熱葉焦。

皮毛虛弱、急薄)这种情况。

(5)躄:《释文》:“两足不能行也。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1),虛則生脈痿,樞折挈(2),脛縱而不任地也(3)。

黄帝内经:素问第44章 痿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44章 痿论

痿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翻译】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原文】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翻译】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

所以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成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躃;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着地行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脾有邪热,则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肾有邪热,热浊精枯,致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变生骨痿。

【原文】帝曰:何以得之?【翻译】黄帝问道:痿证是怎样引起的?【原文】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翻译】岐伯说:肺是诸脏之张,又是心脏的华盖。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痿论篇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痿论篇01

五味学苑:黄帝内经痿论篇0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蹶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六七门,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

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一、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导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在中医理论中,痿证多与肺热叶焦、津伤失润,或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或脾胃亏虚、精微不输,或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等有关。

虽然痿证不一定都直接由上部脏腑引起,但肺热叶焦作为痿证的一个重要病机,确实与上部脏腑(尤其是肺)密切相关。

二、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喘证的发生多与肺失宣降有关,而肺为华盖,居于上焦,因此喘证多责之于肺,即“上”部脏腑。

当然,喘证也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引起,如肾不纳气等,但在此语境下,“皆属于上”更多地是强调肺在喘证中的重要性。

三、呕证
呕证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一种病证。

虽然呕证主要涉及的是中焦脾胃的功能失调,但在中医理论中,也有“胃气上逆”的说法,且肺胃之气相互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如肺气不降、肺胃不和等,也可能导致呕证的发生。

因此,“皆属于上”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上部脏腑(尤其是肺)的功能失调对呕证的影响。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一观点在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上部
脏腑(尤其是肺)在痿证、喘证和呕证中的重要地位。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其中关于治疗阳痿病的方法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内容。

这部经典中有一句话说“治痿独取阳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疗阳痿病的关键在于调养阳明经络。

下面我们详细来论述一下如何根据《内经》的原则来治疗阳痿病。

要了解阳痿病的病因。

《内经》指出,阳痿病是由于肾气不足或是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治疗阳痿病的关键在于补肾益气和调和脾胃功能。

要找到治疗阳痿病的具体方案。

《内经》中提到了三种主要的治疗方法:针灸、草药和调理饮食。

针灸是治疗阳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改善阳痿病的症状。

在治疗阳痿病时,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关元、气海、命门等。

草药在治疗阳痿病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内经》中提到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如补肾益气汤、四物汤等。

这些方剂可以帮助补肾益气,调和脾胃功能,从而改善阳痿病的症状。

调理饮食也是治疗阳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内经》中强调了饮食调理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治疗阳痿病时,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核桃、花生、海参等,来改善阳痿病的症状。

根据《内经》的原则,调节情绪也是治疗阳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治疗阳痿病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这对于恢复身体健康很有帮助。

《内经》中指出,治疗阳痿病的关键在于补肾益气和调和脾胃功能。

针灸、草药、调理饮食和调节情绪都是治疗阳痿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阳痿病,恢复身体健康。

我们也要注意,治疗阳痿病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随意尝试。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内容,主要是讨论男
子阳痿、泄精等病症的诊治原则。

其中提到了一些治疗原则,如下:
1. 辩证求因:对痿证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将痿证分为寒痿、热痿、虚痿、实痿等四类,针对不同类型进行治疗。

2. 重视调摄:强调调理身心,调摄筋骨,调节气血阴阳平衡。

通过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性欲过度,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3. 药食同源:在治疗中强调食疗的重要性。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鹿茸、山药、枸杞等,以辅助治疗。

4. 针灸疗法:针灸是治疗痿证的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温阳补肾、扶正固本的穴位进行治疗,如肾俞、气海、关元等。

5.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选用一些具有温肾壮阳、扶正固本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补肾益气汤、肾气丸、肾阳久痿丸等。

总的来说,治疗痿证的原则是辩证求因、调摄身心、药食同源、
针灸疗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内经》论痿证

《内经》论痿证

《内经》论痿证《内经》论痿证痿证,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肌肉逐渐萎缩致痿或者拘挛致痿。

痿者,萎也。

杨上善云:“以五脏热,遂使皮肤、脉、筋、肉、骨缓痿屈弱不用,故名为痿。

”《内经》又称为“痿躄”、“痿疾”、“痿易”。

其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四肢肌肉运动、知觉丧失相类似。

《证治准绳·杂病》记载:“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

”病因病机《内经》认为,痿证多由于五脏热盛,熏灼五脏之阴,津枯液燥,影响到五脏所合的筋骨、肌肉、血脉、皮毛而成。

《素问·痿论》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说明在痿证形成过程中肺热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张介宾亦云:“观所列五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脏之证又总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

”可由水湿、湿热或寒湿等外因所致,亦可由七情太过、远行劳倦、房劳伤肾、阴液内竭、脾胃气虚等内因造成。

外因《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气交变大论》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论述了水湿、寒湿之邪所致之痿证。

因此,就外邪而言,《内经》认为主要有湿热、寒湿伤人所致。

内因《素问·痿论》云“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悲哀太甚”,“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方面,强调情志所伤、气郁生热而成痿病。

《灵枢·本神》亦指出:“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

”形劳过度,耗气劫阴,阴不制阳,阳亢生热致痿,如《素问·痿论》云“远行劳倦”者。

因此,就内因而言,《内经》认为痿证主要由于情志内伤或体虚劳倦等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不足、气血亏少、肺热叶焦等伤人所致。

总之,痿证实证常因热邪、湿热或者寒热所致,虚证常因脾胃虚弱、七情内伤、肾精亏损、气血亏虚所致。

病位涉及五脏,以肺脾肝肾为主。

《证治准绳·杂病》云:“是用五志、五劳、六淫,从脏气所要者,各举其一以为例耳。

若会通八十一篇而言,便见五劳、五志、六淫,尽得成五脏之热以为痿也。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痿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痿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痿论》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痿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

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

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

”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摠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帝曰:善。

翻译:黄帝问曰:黄帝问道:五脏使人痿,何也?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对曰:岐伯回答说: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黄帝内经---痿论---课件

黄帝内经---痿论---课件
(思考:为什么肺热叶焦所致痿证不叫“皮痿”而称 “痿躄”?)
情志所伤,气郁化热 劳倦太过,伤阴耗液 湿邪浸淫,久而化热 触冒暑热,伤津耗液
阳亢生热,五脏气热
除肺热叶焦致五脏阴精亏虚,肢体组织失养而生痿躄 外,其它情志过激、劳倦过度或湿热浸淫亦能伤害五脏 精气,致相应的体表组织失养而痿废不用.
三、五脏气热致痿的证候特点
素问 ·痿论
题解及题要
本篇对痿 、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机、症状 及治疗进行了全面的说明,是讨论痿证的专篇。
目的要求
1、掌握痿证的概念、病因、病机。 2、掌握“治痿独取阳阴”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3、熟悉各类痿证的症状及分证要点。 4、了解痿证的针刺原则。
经文分析
一、五体痿的病机和证侯
(一)概念
(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 和逆顺——辨证论治
按五体所合之五脏及其连属之经脉,分经论治 (亦指针法,但调补五脏以养五体的原则亦适用 于药物治疗)
(三)各以其时受月:分别以各脏所主季 节进行针刺治疗——因时制宜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痿证的概念、病因病机。 2、试述五体痿的病机及症状。 3、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阴”?
挛)
脾气热(脾主肌肉)——胃干而渴,肌肉失养——肉痿(肌肉不仁) 肾气热(肾主骨髓)——骨枯髓减——骨痿(腰脊不举)
痿证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内热薰灼,脏精亏虚而致.病变部位虽在体 表组织,病根却在五脏(五脏使人痿)——虚证、热证(与痹证之不同 处)
二、五痿证的具体病因病机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肺朝百脉,宣发舒布水谷精微于五脏六腑、全身组 织. 肺热叶焦——宣发舒布功能失常——五脏得不到水谷 精 微 滋 养 —— 五 脏 阴 精 亏 少 —— 五 脏 所 主 的 五 体 失 养——四肢痿软无力,足不任地——痿躄. 多数痿证的病机关键.

痿论篇第四十四之一五脏使人痿

痿论篇第四十四之一五脏使人痿

痿论篇第四十四之一五脏使人痿对于痿症,现在人们通常强调肌营养不良症,其它的就很少谈到了,古哲在五行思想的指导下,从五个方面寻找观察痿证,提出了五脏皆可使人发生痿证的观点。

很值得现代人注意。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黄帝问,为什么说五脏都可以使人发生痿症呢?都可以使人发生痿软无力的症状呢?歧伯回答,因为五脏各有所主。

肺主身体中外在的皮毛,皮毛的好坏从根本上讲决定于肺的健康状态。

心主身体中的血脉,血脉的健康状态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心脏的健康状态。

肝脏主身体中的筋膜,筋膜的弱强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肝脏的健康状态。

脾主身体中的肌肉,肌肉的肥瘦从根本上取决于脾脏的健康状态。

肾主身体中骨骼系统的好坏,骨骼系统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肾也就是生殖系统的健康状态。

古哲这种认识是阶段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获得的真知。

是对身体中内外组织器官之间紧密联系的一种准确认识。

我通过实践验证也坚信了这一条。

第一,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所以说,肺脏受到热邪侵犯,肺叶处于焦热状态,则人的皮毛就会虚弱,就会急薄,就会干枯不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痿躄,腿脚无力。

第二,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心脏部位受到热邪侵犯,则在下的血脉就会逆而向上行,向上行就会引起下部的血管虚弱,下部血管虚弱以后就会引发脉痿,也就是关节松弛如解脱一样,胫骨松弛而不能支持行走。

第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肝气受到热邪侵犯,人就会发生胆汗泄而口苦,引起筋膜干燥,筋膜干燥则筋急而抽搐。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筋痿。

第四,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脾脏受到热邪侵犯,就会引起胃干而渴,这时候肌肉就会麻木不仁,久而久之,就附形成肉痿。

第五,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肾脏受到热邪侵犯,则腰脊疼痛孙能挺直,导致骨干枯而骨髓减少,久而久之,就会发生成骨痿。

五痿论证分治

五痿论证分治

五痿论证分治【原文】筋者,所以束骨而利机关者也。

骨所以张筋,干以立身也。

设使筋骨如常,痿于何有。

惟其筋失束络,骨失支持,痿证于是平成矣。

夫筋骨岂能自痿缩弱战,良以冲脉虚而血不荣,督脉弱而作强失也,冲督虚弱又带脉不引之故,带不引,则宗筋纵,诸经弛缓矣。

然带之不引,又阳明之虚也,阳明虚,则运化滞,精微少,诸经失养矣。

经所谓: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者是也。

由此观之,痿之多热少寒明矣。

故经又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盖言,外因之邪致荣卫失常,阴阳不治,热郁于中,宗筋失润也。

五脏之痿果由此成、然皆不脱阳明虚宗筋弛缓也。

试再论五脏之痿。

夫肺主气,外养皮毛,肺体热,则气之达者亦热,内之肺叶有热烁,外之皮毛无津润,肺叶有焦躁之象,皮毛有急薄之虞,久而肺气不升,肾阴虚,筋骨不养,则肺痿成矣。

心主血脉,气平则血运而下交,气热则脉虚而上炎,上炎则下厥,血虚则脉痿,于是枢折之筋不挈,胫纵自难任地,脉痿成矣。

肝合于筋,胆于邻附,热则胆火起,热盛则胆汁溢,且肝脏血之藏也,所以养筋脉,滋润膈膜者也,肝胆热炽,则血液被耗,而筋膜不润,其燥摩,热所必然,故筋痿之证,胆泄口苦,筋膜干,而筋急也。

牌主肌肉,之精微以养,一阴一阳,相资为用,脾热则阴虚,胃燥于斯盛,胃干燥则律饮,脾阴虚则血难荣养,故口于作渴,而肌肉不仁也,人苟不能自受其肤,其肌肉之痿废可知矣,此肉痿也。

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其合为骨,精赞分注于骨空,总窠于腰脊,若肾家有热,阴精必伤,则腰脊之作强失,遂失阴墙之援助,彼总干既已耗伤,而分条岂得独完,故始也腰脊不举,继也精以日减,阴以渐消,骨空遂虚无以养,终亦必枯而已矣,骨枯髓减,于是乎痿,以核千之作用失也,此为骨缕,总以诸痿。

若见色白毛败,肺热之痿也。

色赤络脉溢,心热脉痿也。

色苍爪枯,肝热筋痿。

色黄肉蠕动,脾热肉痿也。

色黑齿槁,肾热骨痿也。

要皆不外热盛伤阴,以致伤及宗筋,宗筋弛缓,带脉不引,冲督虚弱,故令成痿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痿者,獨取陽明”机理: 治痿者,獨取陽明”机理:
阳明经主润宗筋: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 阳明经主润宗筋 :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 , 五脏六 腑之海, 其气血营养滋润宗筋, 腑之海 , 其气血营养滋润宗筋 , 宗筋主束骨利关 节. 阳明经为十二经脉之长:统领十二经及奇经八脉 统领十二经及奇经八脉, 阳明经为十二经脉之长 统领十二经及奇经八脉, 关系密切.连属于带脉 督脉、 连属于带脉、 尤其与带 尤其与带 、督 、 冲 关系密切 连属于带脉、 督脉 、 调节宗筋运动。 且阳明经与冲脉合于宗筋, 调节宗筋运动 。 且阳明经与冲脉合于宗筋 , 渗灌 滋养宗筋. 滋养宗筋 故调阳明经可调节全身经脉气血, 故调阳明经可调节全身经脉气血,治痿注重取阳明 经。
3.鉴别
面色 ; 五体 皮毛 络脉 爪甲 肌肉 牙齿
4.痿的治则
4、1.治痿独取阳明 重视○ 独 :单独 , 注意 重视○ 4、2.辨证论治
虚 实 补法 通( 泻 法) 荥穴 俞穴
4、3.因时制宜
5.痿痹的比较 5.痿痹的比较
外因为主 痹证 ( 外因为主 ) 外因 内因 病机 风寒湿三气杂至 居处阴暗潮湿; 居处阴暗潮湿;情 志过激; 志过激;饮食不节 营卫气血运行不利 风胜易已 预后 在皮肤间易已 在筋骨间疼久 入五藏- 入五藏- 死 痿证(内因为主) 痿证(内因为主) 为主 湿邪 热邪 情志过激; 情志过激;房劳 劳倦 ;痹久 五藏气热 肺热叶焦: 肺热叶焦: 致津亏精虚 , 血少 髓虚 ,五体筋脉失 养。 临床观察 慢性病
1.2总病机 总病机
五 脏 气热 肺 热 叶焦 伤 耗 , 亏 枯 减 津 液 精 血 髓 筋 肌 皮 等 养 膜 肉 毛 失




及其症状 五 痿及其症状
症状病证 痿躄来自病机 肺热 叶焦 心气 热 肝气 热 脾气热 肾气 热
兼见症状 色白; 色白; 皮毛虚弱急 薄 色赤; 色赤; 络脉溢 色苍; 色苍;口干 苦 筋膜干 色黄; 色黄;口干 而渴 色黑; 色黑;齿槁
主症 痿躄
共同症状
脉痿
枢折不挈(脉 枢折不挈( 痿) 筋急而挛 拘挛性瘫痪 肌肉不仁 腰脊不举
四肢 痿废 不用
筋痿 肉痿
骨痿
2.痿的病因
悬念: 悬念:与痹的 病因相比, 病因相比,有 何不同? 何不同?
①有所 失亡, 所求不 得
志意不 遂,郁 久化热
肺 热 叶 焦
不能敷 布津液 气 血
痿 躄
②悲 哀太 甚
2010-9-4
痿 素 问 痿 论
2010-9-4
概论
古文中痿的字义 痿的字义 痿证的概念
2010-9-4
病机发病和症状
1.1.发病规律
五藏 五体变化 (内 外) ;
痿躄:躄 两腿行动不便 两腿行动不便.后 痿躄” 痿躄 躄,两腿行动不便 后“痿躄”引申为四肢痿 废 临床上指各种痿病。 不用 ,临床上指各种痿病。
痿证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肺热叶焦-清燥救肺 清热养阴 清燥 肺热叶焦- 救肺汤 湿邪(以水为事 伤肾-清热燥湿 二 湿邪 以水为事) 伤肾- 以水为事 妙/三妙丸 三妙丸 肝肾不足-补肝肾 滋阴 虎潜丸(健 肝肾不足- 虎潜丸 健 步丸) 步丸
2010-9-4
[
] 医案讨论
要点回顾
1、痿证的病因病机和传变 、痿证的病因病机和传变 2、五痿的鉴别诊断 3、痿证的治疗 、 独取阳明 辨证论治 4、痿与痹的比较鉴别 、
痿痹的比较
痹 五体痹证 五体痹证外 传变 规律 五藏六府痹 五藏六府痹内 五体痹证以肢 体关节疼痛痛 沉重, 沉重,屈伸不 利为主,感觉 利为主 感觉 障碍为主 障碍为主 痹 五体痿废外 五体痿废 以肢体的肌 肉萎缩枯槁 运动功能障 碍为主 → 痿 痿 五藏内热 五藏内热内
症状
痿痹的比较治疗 痿痹的比较 治疗 痹证
2010-9-4
内因: 内因: 过劳( 房劳) 情志过激 、过劳(远行劳倦 /房劳) 房劳 外因: 外因: 感受外邪(湿/热) 感受外邪( 热 其它: 其它: 痹证传变而来
小结: 小结: 对痿的发病,《素问痿论 更强调“内因” 对痿的发病,《素问 痿论》更强调“内因” ,《素问 痿论》 。
2010-9-4
针刺循经取穴 针刺循经取穴 祛风散寒除湿 祛风散寒除湿 通利营卫 、补 通利营卫 温经。 益营卫 、温经。
痿证
治痿独取阳明 : 燥实) 胃府不通 实(燥实)-泻其府 三承气汤 虚 -补其藏 补中益气汤
痿痹的比较治疗 痿痹的比较 治疗 痹证
行痹: 行痹:蠲痹汤 痛痹:乌头汤 痛痹: (黄芪 白芍 黄芪 白芍) 著痹: 著痹:薏苡仁汤 (薏苡仁 苍术 当 薏苡仁 川芎) 归 川芎
心包 络阻 绝不 通
阳 气 内 动
迫 血 下 行
大 量经 出脉 血空 虚
脉 痿
③所 愿不 得+入 入 房太 甚 ④以水为 事,居处 相湿
肝之 精气 受损
筋脉 失养
筋 痿
感 受 湿邪
肌 肉 濡渍
肌 痹
肉 痿
2010-9-4
⑤ 远 行 劳 倦+大 热
阴 津 亏 损
阳 气 内 伐
骨 枯 髓 虚
骨 痿
痿的病因特点? 痿的病因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