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地方高校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基地。华北理工大学作为河北省地方骨干院校,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集中优势资源,累计投入400 多万元,于2013年建设完成了2500 平方米的以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是以秉承“创新、创意、创造”三创理念,鼓励学生们“勤学、勤思、勤辨”三勤精神,采取学校统一资源配置、实验室自主管理、校院共同建设的运行模式,以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为核心,建设具有先进教学理念、资源优化、功能集约、开放合理、运作高效的创新实验中心。

1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平台

1.1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对于科学进步、知识传承、人才培养意义深远,以组建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创新团队为纽带,精心设计综合性研究项目,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团队合作项目训练,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以

升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涵盖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艺术学、数学、矿业工程等30多个专业,每年能容纳500 余名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中心目前建有机电创新类、设计创新类、软件开发类、实践创新类、模拟仿真类等共16 个实验室。中心融合了多学科在一个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因而可以更加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现。

1.2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实现中心按学科分为五大类,

其中学科交叉融合既包括同类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前者体现在相同或相似学科类别不同专业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融合、后者体现不同学科类别专业实验

室之间,通过设计创新实践项目,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科研训练,

实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1.3同类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如机电创新类平台面向机械类、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推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引导的组织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教学内容的融合,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自动化等方向多

学科教学实践内容。通过共同设计创新项目、共同开展创新课程、共

同培养创新人才、协作参与科技竞赛、共同组织项目验收,从而实现了

同类学科间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全面融合。

1.4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多体现在不同学科之

间的交叉融合,华北理工大学作为集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更多的构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其中文

理融合、工科和艺术类融合、工科和管理类融合等。如工科实践类与设计创新类学科融合案例:基于工科类的矿业创新实践作品工作室与

基于艺术类动画工作室共同合作,完成了“竖井多绳提升与井底车场动漫演示模型”创新项目,将动画艺术与矿井运输与提升过程相结合,用动画艺术演绎传统实践作品的魅力。在本项目中,项目成员运用Maya等软件,以矿山实际提升与运输系统为基础平台,对矿山竖井多绳提升与环形井底车场系统等进行了建模,以竖井多绳提升与井底车场的演示动画模型的展示效果,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矿业实践作品大赛中获奖。

1.5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心探索将创新实践教育有效纳入本科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将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以科研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双驱动的培养模式。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实践课程为载体,以科研项目训练、学科竞赛为双驱动,通过开展各种创新项目训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以创新课程为载体,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协调、沟通、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人才。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发符合中心各实验室特征的创新实践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创新课程针对小班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新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学生们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给他们在就业和后续学习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以校院共建、学生自主管理、开放运行的管理模式

3.1校院共建管理模式中心实行“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创新教育建设团队”管理模式,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其它成员由教务处副处长及相关学院教学副院长、专家组成,负责中心各实验室运行情况的指导、督导、评价和验收工作。创新教育建设团队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人由教务处领导担任,成员由各实验室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中心及各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协调解决相关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室相关的创新活动。规范有序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中心

3.3 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模式

中心建立三开放的管理模式,即人员开放:中心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打破了传统班级建制,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通过选拔考核后即可进入实验室;时间开放:全天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出入实验室时间;项目开放:基于项目式的中心管理模式,使学生的自研项目在实验室开展创新活动,有助于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

4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中心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4.1建立实验室教学质量运行保障体系为保障各实验室教学活动的高效运转,中心建立了日常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制度,严格执行实验室负责人每月例会制,每学期进行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坚持开展每学期教学检查制度;实施实验室年终考核制度,采取各实验室的年终工作汇报的形式,结合专家现场打分结果,评选出优秀、良好和合格实验室,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实验室予以奖励与表彰,激励师生共同建设实验室。

4.2建立实验室激励和管理保障制度为激励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出台了《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为更好的开展工作和进行激励,正在拟出台《中心自培育创新项目管理办法》、《中心学生参与竞赛活动学分置换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结合中心的各相关规定和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