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案新人教版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七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2技法突破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七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2技法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a46a67d5a6c30c2258019e49.png)
专题七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考点一扩展语句“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是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丰富句子的内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往往要求以所给出的材料(词语、句子)为基础,扩展为符合考查要求的一句或几句话。
做到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文句通顺,还要符合情境,有逻辑性,恰当运用修辞等。
或者以古诗词的意象为中心,根据其意境进行扩写。
“扩展语句”考查形式灵活多变,常见的考题形式主要有:(1)联词设境型;(2)丰富句意型;(3)续写补充型;(4)再现情境型;(5)话题扩展型。
题型一联词设境型该题型往往要求运用所提供的几个词语,发挥合理想象,揣摩词语之间的联系,创设一种情境写一段情景交融的话,或阐发一种哲理。
有的要求围绕某个中心,有的要求有明确的重点,还有的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手法。
[例1] 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尤其是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围绕“溪”“海”“潭”,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答案可多种多样。
要注意表意完整,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表达出某种感悟。
答案:(示例)人生不过是为了尽力展示生命独特的美丽,如同一条山间小溪,可以越过高山投身辽阔的大海,也可以随遇而安,化成一汪碧绿的清潭。
联词扩展“三步走”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尤其是那些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陈述对象、感情倾向、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及字数限制等。
第二步:探究清楚词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这些寻找解题的突破点(即扩展点)。
第三步:检查分析,完善答案。
考生组织出答案后,还要检查一下题目中显性与隐性的要求是否都一一落实,有无遗漏的地方。
[即时小练]1.(2020·天台中学模拟)请把“生命、季节、年轮”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五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课件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五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261f8431b765ce04081431.png)
第二十一页,共八十八页。
答案 (示例)镜头三:姑娘突然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 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 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12/9/2021
第二十二页,共八十八页。
解析 做题时要仔细品味诗句,充分发挥想象力,构 建诗歌意境,想象主人公的动作、表情,力求体现主人公 的心灵世界。作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按照诗意来设 计场景;二是要描写出诗中人物的神态动作。
第1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五 扩展语句(yǔjù)、压缩语段
12/9/2021
第一页,共八十八页。
考纲在线
考情透析
学法指导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在近几年的全
国卷中并没有涉及,但仍是一个重
全国卷《考试说
要的考点,且更倾向于与图文转
明》对该考点提
1.熟悉扩展语
换、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出的要求是
句、压缩语段
12/9/2021
第十一页,共八十八页。
解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根据所给词语展开丰富的 想象,创设出一个具体的情境,然后进行描写。创设情境 时,还必须顾及试题给出的四个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初 冬”点明季节,“疾风骤雨”是“银杏树”“凋零”的原 因。在进行描写时,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 修辞方法。
12/9/2021
第十八页,共八十八页。
12/9/2021
第十九页,共八十八页。
2.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 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
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 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 40 字。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压缩语段、扩展语句 (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压缩语段、扩展语句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7bb480bd64783e08122b87.png)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压缩语段、扩展语句考查内容卷别压缩语段扩展语句2019年全国卷Ⅰ√2019年全国卷Ⅱ√2019年全国卷Ⅲ√2018年浙江卷√√2017年浙江卷√2017年天津卷√最新考向从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来看,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多样。
虽然一般都采用主观题型考查,但其设问形式富有变化。
(2)材料富有时代特色。
(3)压缩语段有单独设题考查的,也有与应用类文本结合考查的,具体考查考生语言运用与建构的能力;扩展语句主要考查选词扩展。
(4)这两个考点也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结合起来考查,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微案一压缩语段微点突破一概括要点概括要点型压缩是指提取材料主要内容,对所给材料进行概括。
根据所给材料的表达特点,可以分为记叙类压缩、描写类压缩、说明类压缩和议论类压缩等形式。
解答概括语段要点类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审查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速读语段材料,确定材料的文体。
第三步,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压缩。
如:1.说明类语段——层次切分法说明类语段往往层次清晰,结构分明。
因此,在压缩语段时为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运用“层次切分法”。
具体如下:给语段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要点→比较整理概括→查看验证是否达标2.议论性语段——关键语句突破法对议论性的语段压缩必须运用“关键语句突破法”。
具体如下:有中心句把中心句确定为语段的主要内容无中心句查找对语段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对其进行“翻新改造”如果是将提取的有效信息整合成句,要注意语句的通顺,如果是将提取的有效信息整合成几个关键词,注意看一下关键词中内容有无重复之处。
典题演示(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
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运用复习“压缩语段”课件30张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运用复习“压缩语段”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b0821d1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2.png)
【“关键词提取”知识链接】
关键词指的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提取关键词其实是 压缩信息类题型的变式,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善于运用恰 当的词语表达。
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用压缩的方法,概括成一句话或几句话。 ②提取主要的词语:主语、谓语、宾语等 ③将目标词语选定后,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如能大体表达文段的主 要内容,即可敲定。
压缩是阅读的关键能力 1.、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南北长百里,东西宽十余里,就放在它前面。 苍山,这扇彩色锦屏,高达八里,宽百余里,就竖在它背后。 2、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 ,攻击开始了。不 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3、同学对他都畏之如虎,但他实际上很爱他的同学。
【“下定义”知识链接】
“下定义”的几个注意事项: ①定义必须相称:外延相等,不可“过宽”,也不能“过窄”,如“知识分子是受过 高等教育的精英”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 的人”一般都可称为“知识分子”。 ②定义不能循环:如“魔术是一种……魔术”。 ③定义不能否定:如“浪漫主义不是唯美主义”,也不能比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 工程师”。 ④下定义一般是单句。 做题时注意审题,要注意与“以……开头写一段话”区分开。
【典型例题·写出关键词】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万卷“敦煌遗书”就有 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 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 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 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全国通用含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全国通用含](https://img.taocdn.com/s3/m/52d43e3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c.png)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导学案: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全国通用含专题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感受脉搏][真题体验]1、〔2022湖南高考〕根据开头句和结束句,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填入中间段落。
大约100字。
苍天有裂,补天迫在眉睫;苍生有苦,女娲忧心如焚!面对万公民的翘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看到了广阔的绿色世界,世界的崛起,万物的春天,人们载歌载舞。
答案(示例)女娲端坐于云间,双手合十,凝神静气,聚天地万物之正气,凝结五彩之石以补苍天,顿时山呼地应,熊咆龙吟,正气升腾,逆气下沉,彩石凝结。
正气凝结愈快,苍天裂痕愈大,最后关头,女娲用银河之心堵住裂口,天地澄澈。
(补充文本必须与上下文和自然关联相关联。
)解析补写时要联系上下文提供的情境,上文是女娲补天的原因,下文是女娲补天的结果,要补写的部分应该是女娲补天的过程。
表述时,语言要连贯得体,与上下文风格一致,注意字数限制,想象合理。
此外,要注意题干中的一个要求,即“有创意地补写”,不能平铺直叙,简单介绍。
2.[2022年山东高考]阅读以下段落,从“志愿服务”开始,总结志愿服务的作用。
要求:① 综合要点;② 不超过50个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
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文文字运用专题3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语文文字运用专题3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b20c5c336c1eb91a375de5.png)
答案:(示例)(1)我们的想象也随着林中的雾气弥漫开来,虽然 到处朦朦胧胧, 但是我们依然能遥看瀑布, 倾听泉声, 品嗅百草…… (2)倾听着泉水幽幽的哀鸣,身边缠绕着如愁绪般不散的雾气, 你说,我们忧郁的心中怎能容下想象翅膀的翻腾? 解析:题中提供了两种情景,扩展时要根据规定的情景展开合 理的联想和想象,使这些情景变得生动形象,丰富饱满;只要与这 两种情景相一致,且分别融进提供的三个词即可。比如用三个词表 达欢快情绪,可设想一个自然环境,在白雾缭绕的林间,倾听大自 然的声响,心情愉悦……表现忧愁可运用比喻的修辞,写一个人心 头的迷雾,心情的沉重……
考向二
话题阐发型
话题阐发型扩展是指给出“主题”或“中心句”, 或是一段 新闻材料、一幅图画,要求对其进行阐发的一类试题。 [典例剖析] [典例 2](2013· 湖北卷)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 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方略] 联词扩展“三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确要求 审题时,要明确题干中的具体要求,包括陈述对象、感情倾 向、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字数限制等。如例题题干中的“写一 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 不超过 60 字)”。
第二步:探究特点,分析关系 考生要明确词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根据 这些关系来寻找解题的突破点,进而组织语言,完善答案。如例 题中的四个词语“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首先应该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初冬”时节,“银杏树”这一陈述对 象, 经受了“疾风骤雨”的洗礼(情景)后“凋零”(事件的行为结 果)。其次,“银杏树”是设置情境中的描述主体,也是扩写的 重点。
答案:[典例 1](示例)曾经在春夏时节欢唱、摇曳的银杏树在 初冬疾风骤雨的侵袭下,枝叶凋零,如同干瘪的老妇人。 解析:本题以组词成句的形式考查扩展语句、正确运用常用 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首先确定扩展的中心对象是 “银杏树”,然后,把其他的几个词语糅合进以“银杏树”为描 写对象的句子中。 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不要写成议论性或说明性的文字;二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 法;三是注意字数上的限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核心知识二PPT精品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核心知识二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14e7b7240c844769eaeed3.png)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 单元语 言文字 应用第 四节扩 展语句 压缩语 段核心 知识二 (共37 张PPT)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 单元语 言文字 应用第 四节扩 展语句 压缩语 段核心 知识二 (共37 张PPT)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 单元语 言文字 应用第 四节扩 展语句 压缩语 段核心 知识二 (共37 张PPT)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 单元语 言文字 应用第 四节扩 展语句 压缩语 段核心 知识二 (共37 张PPT)
1.把握语段中心 任何语段,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要读懂语段是 围绕什么展开的,即语段的陈述对象是什么。陈述对象即 关键词之一。记叙类语段抓叙述的对象(人、事),议论类语 段抓中心论点或中心话题,说明类语段抓说明对象。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 单元语 言文字 应用第 四节扩 展语句 压缩语 段核心 知识二 (共37 张PPT)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 单元语 言文字 应用第 四节扩 展语句 压缩语 段核心 知识二 (共37 张PPT)
3.拟写一句话新闻 拟写一句话新闻,主要抓两点:一是充分利用新闻的 导语。导语如果满足了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等方面的要求,只需对其进行适当压缩就可以写成一句话 新闻。二是整合新闻主体信息。有时候,新闻的主要信息 在导语中并不呈现,在新闻中也没有明显的层次表现,这就 需要我们认真结合新闻主体的具体内容,标出新闻的内容 要点,再根据新闻“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的 要求,对内容要点进行整合。其思路可概括为:何人于何 时在何地做何事,怎么样。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面面 俱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要保留的是“何人做何 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0be65f25c52cc58bd6bea9.png)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专题1.4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并没有涉及,但仍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且更倾向于与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考点综合起来考查。
此外,扩展语句还与修辞手法、仿写相结合来考查,压缩语段与分析概括结合起来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本考点是语言创新的重要部位,备考时应特别关注。
1.形式多样。
(一)“扩展语句”的命题形式主要有:(1)依照给定词语,连词扩充成句;(2)给出话题,丰富式,或给出概括句,展开式;(3)给出主干,扩写式;(4)给出语句,续写或补写式。
(二)“压缩语段”常考题型主要有:(1)整合提供的信息给概念下定义;(2)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3)填充式概括(含总起句、总结句、评价句、过渡句等);(4)新闻概写(含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主体、拟写结束语);(5)提取关键词。
2.题型创新。
这种创新不只是形式创新,同时内容也更富有新意,更加贴近时代和学生的生活。
一、扩展语句扩展语句主要有四种题型:(一)联词扩展型、(二)主题扩展型、(三)续写补充型、(四)诗词素描型。
(一)联词扩展型题目给出一定数量的词语,按要求把它扩展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描写一种情景,或阐发一种哲理等。
有的要求围绕某个中心,或要求有明确的重点,或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手法。
【典例解析】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不超过60字)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及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等能力。
将所给的4个词语连成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充分展开联想,创设一种情境,恰当地表达一个主题。
注意语意完整,合乎情理,符合字数要求。
(示例):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不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只得华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在初冬的晨光里,如同云霞般金黄、耀眼。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语言文字应用 第四节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语言文字应用 第四节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fdef479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c.png)
第四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对应学生用书p481.(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
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晩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2.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要运用第三人称,要有心理描写。
另外,描写要结合诗句中的意象展开,发挥联想和想象,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
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回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
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3.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
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案新人教版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d50398a216147916112870.png)
第四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对应学生用书p48 1.(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
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晩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2.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要运用第三人称,要有心理描写。
另外,描写要结合诗句中的意象展开,发挥联想和想象,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
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回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
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3.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
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五语段的压缩核心突破二掌握关键的压缩能力讲义202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五语段的压缩核心突破二掌握关键的压缩能力讲义202](https://img.taocdn.com/s3/m/7ad2648fddccda38366bafe5.png)
核心打破二掌握关键的压缩才能——读懂为要,答题有别1.(2021·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
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展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根底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展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
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假设轻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外表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台基高,出檐大。
②内部可通可隔。
③构件艺术美观。
④涂有油漆以防腐。
解析题目要求“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答题时要提炼每句的关键信息。
首先阅读句子,圈定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①保存“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保存“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展装修分隔〞。
③保存“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根底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展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
④保存“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复习指导教案(精编版)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复习指导教案(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a550dcbd64783e09122bf9.png)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复习指导教案第6讲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XX考纲解读】《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关于“扩展语句”部分的要求,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特点是“变简为繁”;“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地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特点是“化繁为简”。
能力层级为d。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交互出现,是目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较好形式,值得高度重视。
本考点在考试能力层级中为d(应用能力层级)。
这类试题一般与写作实践和社会生活结合较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对生动表达、形象阐述、信息准确、全面的提取与概括的要求都很高。
在命题上,综合考查了理解、分析、阐发、引申、筛选、概括等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是近年高考考查的一项重点。
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压缩语段的题目明显多于语句扩展。
扩展语句的特点是题目新颖,与情景再现联系紧密,同时向衔接和仿写融合;压缩语段的考查没有太大变化,但涉及题材较广泛,多采用反映当前科学成就、环保、重大时政热点等方面的事例,材料的字数一般在200字左右。
【必备知识梳理】一、知识概述扩展语句扩展语句即根据明示的或隐含的要求对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加以扩展,以丰富、完善其表达内容。
其考查功能有三点:①对文句的理解能力;②根据提示进行联想、想象的能力,即创新能力;③语言的应用表达能力。
扩展语句的形式1、组词成句:这类题一般是提供三五个词语,要求将这些词语或短语组成一个意思连贯完整的句子或段落。
一般有字数要求。
2、使语句具体丰满:这种类型的扩展,一般原句只有主语、谓语、宾语几个主干成分,为了使语句更加具体丰满,答题就要添加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但添加的成分要符合一定的情景或情形。
3、使语句具体生动。
这类扩展题,原句一般只有对事件的概括的交代,没有作细致的生动的描绘,要求答题者进行生动的描绘,或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之情境化,使之更加真实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对应学生用书p48 1.(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
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晩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2.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要运用第三人称,要有心理描写。
另外,描写要结合诗句中的意象展开,发挥联想和想象,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
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回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
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3.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
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逐段概括”,二是“房屋的特点”,三是“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具体作答时,应先分别抓住古代木构房屋的基本构造,然后从中提炼关键词概括其特点。
如第①句中,要抓住房屋的基本构造“台基”“出檐”来概括其特点。
第②句中,要抓住房屋的内部构造来概括其特点。
第③句中,要抓住房屋的“构件”来概括其特点。
第④句中,要抓住房屋的外观“涂上油漆”及目的来概括其特点。
[答案](示例)①台基高,出檐大。
②内部可通可隔。
③构件艺术美观。
④涂有油漆以防腐。
对应学生用书p49“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这一考点在全国卷中沉寂多年之后,于2019年重新出现,2019年三套全国卷中均考查了对新闻报道进行关键信息提炼这一题型。
因此,这一考点理应成为我们备考的重点。
本考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筛选概括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考查时会与其他考点融合在一起,有的与修辞运用相结合,有的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相结合,有的与应用文相结合,题型趋于综合化。
对应学生用书p49“扩展语句”考查学生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根据命题者提供的语言条件和情境,对指定的语言单位进行扩展。
考生要做到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文句通顺,还要有逻辑性,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
词语连缀型该题型提供一组(一般挑选若干)有联系或看似没有联系的词语,要求考生揣摩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在联想、想象的基础上扩展成一段意蕴丰富的话。
有的要求围绕一定的中心,有的要求有明确的重点,有的要求充分运用所提供的词语,还有的要求使用指定的修辞手法,采用特殊的表达方式(或议论、或记叙、或说明)。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为: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中那些明确具体的要求,就是答题过程中容易漏掉的得分点,只有抓住了这些要求,才能把握住扩写的重点。
第二步:分析词语,寻找联系。
探究清楚题干所给的词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根据这些特点与关系寻找扩展的突破口,进而组织语言材料,构造出恰当的语境,营造恰当的氛围,拟写出答案。
第三步:根据题干,检查答案。
检查分析拟写的答案,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就是题干中明确提出的,如以什么为重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要补充哪些内容,字数要求等;“隐性”要求就是题干中没有明确指出而隐含在所提供的具体语境中的要求,如体现怎样的情感,表现怎样的情、景、理等。
后者最容易被考生忽视,而答案的优劣又与之息息相关。
1从下面所给的第①组词语中任选1个,从第②组词语中任选3个,将它们连缀成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要求:观点鲜明,语意完整,逻辑清晰,80个字左右。
①文化协作发展②筷子马车足球快递刀叉高铁互联网云计算共同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要求。
题干中的“第①组”“任选1个”“第②组”“任选3个”“议论性的文字”等关键信息必须准确把握。
第二步,分析词语,寻找联系。
仔细分析两组词语可以发现,第①组为抽象概念,第②组除个别词语外,其他的都为具体概念;联系“议论性的文字”这一要求,可以推出命题人意在考查考生用典型事例(对应第②组选出的词语)论证抽象道理(对应第①组选出的词语)的能力。
循着这一思路,我们根据第①组所选的词语确立观点,并从第②组中筛选出能够论证观点的三个词语。
至于论证思路,可以先提出观点,再展开论证;也可以先展开论证,再总结观点。
答案拟写完毕后,我们根据题干要求一一检查落实即可。
[答案](示例一)不同的文化各有特点、各有所长。
中国人吃饭时用筷子,西方人吃饭时用刀叉,吃起饭来都很顺手。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各种文化理应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组成造福人类的文化共同体。
(示例二)协作才能成事,生活中处处有协作。
两根筷子动作协调,才能顺利夹起美食;赛场上的足球队员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精彩的进球;快递公司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将物品及时送到客户手中。
(示例三)从古到今,人类社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马车时代早已远去,高铁时代正呼啸而来,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正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必须及时自我更新,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诗句扩充型顾名思义,这种题型即指对古诗词或现代诗歌的扩写,命题者给出若干诗句,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想象,对其进行情境式扩写或赏析式扩写。
当然,扩写时不能改变原诗句的格调、主旨和意境。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为: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读透诗歌,准确理解提供的材料。
把握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做出合理的想象,构造出合理的场景。
第三步:想象联想。
展开合理想象,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组织语言进行扩展描写。
第四步:整合答案。
对想象的内容进行整合,写成完整的一段话,修改润色使之语言生动。
2根据下面的小诗,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1)运用第一人称和心理描写;(2)语言连贯、准确、生动;(3)不少于100个字。
在家/窗前的桃花都是三月开/离家之后/冬月的夜里也绽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根据“小诗”描写“一个场景”的提示。
其次,成功描写一个场景,需要透彻理解这首小诗。
“在家/窗前的桃花都是三月开”二句不难理解,意为在家里每年都能看到窗前的桃花在三月盛开;而“离家之后/冬月的夜里也绽放”二句稍微让人费解,因为桃花怎么会在冬天的夜里绽放呢?仔细推敲,方知并非真的有桃花在冬天的夜里绽放,而是故乡的桃花即使在冬天的夜里也会在诗人的心里绽放。
故乡的桃花是诗人思乡的寄托。
通过对小诗的解读,我们便会知道应该立足于“离家之后/冬月的夜里也绽放”二句进行想象,从诗人的心理上加以描写。
[答案](示例)冬夜如诗,临窗而坐,遥望家的方向。
想到自己离家数载,四处漂泊,不禁悲从中来,思乡之愁不知何处安放。
月光朦胧之中,似乎看到了家乡,看到了家中窗前的那片盛开的桃林,那一朵娇艳欲滴,这一枝繁花似锦,弥漫着无限的思念。
那桃花盛开处,才是我心灵的港湾……续写补充型续写补充型扩展语句,常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提供的具体语言环境续写或补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续写或补写的句子必须做到与原句文意相通,中心一致,语境和谐,语言风格一致。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为:第一步:读懂题目要求,准确把握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第二步:把握题目所提供的语段或语句的文脉,以此为扩写源头,确定扩写的突破口,搞清整个语段或语句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步: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推导合理,主旨一致,修辞、句式、意境、感情色彩等符合要求。
要从试题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扩展。
要注意避免只顾形式不顾内容,或者只顾内容不顾形式,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等错误。
第四步:检查扩展后的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
3根据下面的情景,在横线上续写相关内容,以构成完整的语段。
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个字。
居于小城,我总是怀想故乡卤汀河里自由穿梭的渔船,喜欢聆听小提琴曲《渔舟唱晚》。
每当音乐响起,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意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意画面”这个总写句。
它规定了续写画面的中心:渔民在夕阳下唱着渔歌划着渔船,满载而归。
当然,续写时也不必拘泥于这个总写句所呈现的画面中心,我们可以展开联想、想象,合理地增添意象以丰富画面,但必须围绕这一画面中心。
同时,考生也要注意题干中“情景”一词隐含的以描写为主的要求,以及“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的要求。
[答案](示例)夕阳下,一群野鸭排成一行,在河水中倒映出一道漂亮的剪影,那是它们正在结伴而归。
暮色中,渔人满载一船余晖,摇着轻快的船桨,唱着欢快的渔歌驶向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