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复习[1](汇编)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西方音乐史是指西方世界中音乐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是指源自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约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
它以它对称、和谐、对位法和较为规范的音乐形式为特征,作曲家包括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等。
2. 巴洛克音乐(Baroque music):巴洛克音乐是指大约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音乐,它以装饰性复杂、宏伟和宗教意义为特点。
巴赫和韦瓦第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3. 浪漫音乐(Romantic music):浪漫音乐指19世纪音乐的风格,它强调个人情感、唯美主义和自然的表现,同时也注重对乐器的技术和音色的探索。
肖邦和舒伯特是浪漫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4. 声乐(Vocal music):声乐是指以人声为主要演奏工具的音乐形式。
在西方音乐史中,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圣歌和合唱曲是最重要的声乐形式。
5. 交响乐(Symphony):交响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四个乐章的大型乐曲。
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写作了许多重要的交响乐作品。
6. 管弦乐(Orchestral music):管弦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音乐。
它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不同类别的乐器。
7. 协奏曲(Concerto):协奏曲是指由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共同演奏的音乐作品。
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之间的对话和竞技是协奏曲的特点。
8. 轻音乐(Light music):轻音乐是指通俗音乐,常常用于娱乐和放松。
它包括爵士乐、流行音乐和电影配乐等多种风格。
9. 篇章(Motif):篇章是音乐中的一个小节或乐句,其被重复使用以创造主题或主要动机。
10. 复调(Polyphony):复调是指多个独立的声部同时演奏,它是巴洛克音乐中的一种特色。
11. 调式(Tonality):调式是指西方音乐中音乐中心音和音乐结构的关系。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1]
奥尔加农是欧洲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公元9世纪,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音乐家开始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
于是,这个所加的曲调与原来的旋律就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复音”形式。
这种“复音”形式就是“奥尔加农”。
后来,世俗音乐的繁荣促进了宗教音乐的发展,奥尔加农这种“复音”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在圣咏旋律的上方加八度、四度、五度音程。
到12、13世纪,经巴黎圣母院的作曲家的发展,“奥尔加农”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就是增强了各个声部的独立性。
由于声部的独立性加强,原来的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已不再是音乐的主线条了。
随着旋律也变得复杂起来,声部之间的对位逐渐严格。
于是,复调音乐就正式产生了。
“奥尔加农”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复调音乐的发展。
游吟诗人中世纪后期除拉丁文学外,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等方言文学日渐普遍。
12世纪以前方言文学都是以英雄史诗形式出现,《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和《熙德》,这些史诗的主题是英雄主义,荣誉和忠诚。
骑士的最高理想是为封建领主在战场上建立功勋。
12、13世纪由于文化的进步及撒拉逊文明的影响,骑士文学出现了新的思想、行为准则。
发源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游吟诗人( troubadour ) 的歌曲是这时期骑士文学和音乐的代表。
游吟诗人的艺术是封建贵族阶级的一种世俗艺术,他们既是诗人又是作曲者,有的还自己演唱。
游吟诗人的歌曲除了战争内容、日常生活内容以外大多是爱情歌曲。
一度被僧侣和教会著作家视为罪恶化身的妇女成为骑士制度颂扬的对象。
游吟诗人对于封建宫廷中的爱情带有崇高、神秘感,以至成为一种崇拜。
法国南部留存下的2600首游吟诗和260首游吟诗人歌曲。
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称为tronvere,留下2130首诗和1420游吟诗人歌曲。
标题音乐: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起渊源可上溯至16世纪以前..19世纪上半叶因欧洲浪漫音乐家的提倡而大胜..名称由此产生..重要的标题音乐作曲家有柏辽兹.李斯特.. 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
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2、康塔塔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
康塔塔传入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3、受难曲根据《圣经》中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谱写的音乐体裁,形成于4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受难曲呈现“清唱剧受难曲”的特点,在德国发展蓬勃,泰勒曼、马特松等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4、抒情悲剧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5、组曲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
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题材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
法国作曲家库伯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6、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
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伴奏。
西方音乐史复习1
欧音史复习名词解释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使用罗马教会礼拜仪式,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
在西方音乐史上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
其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日课:于6世纪本笃创立修道院时设立,是修道院规定每个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日课在时间和进行顺序上都有严格的规程,每天八次,日课音乐主要有吟诵诗篇、交替圣歌和赞美诗。
弥撒:产生于6世纪左右,在9、10世纪逐渐发展演化成一套比较定型的礼拜仪式,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
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专用弥撒随年历的不同时节,每一条目的具体歌词内容发生变化;常规弥撒的歌词一般不发生变化,有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附加段:起源于9、10世纪,即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者插入新的材料,形成一个扩展,意在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引申。
附加或插入的材料可以是新的歌词,也可以是新的旋律材料,或者两者同时附加。
继叙咏:产生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由诺特克创造。
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称为一个独立的形式,也被称为“哈利路亚附加段”。
宗教剧:10世纪末从格里高利圣咏的附加段演变而来,包括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
最开始由神父在教堂的讲经台上表演,后走出教堂庭院,在传教的过程中逐渐用世俗化的方言取代拉丁语,而且民间艺人常常参与到戏剧表演中。
由于这样的做法对基督教教规有所破坏,后被禁止在公开场合表演。
奥尔加农:起源于公元9世纪,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因此被称为奥尔加农。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音乐家们以真实主义文学为鉴,向现实生活索取题材,以下层小人物作为歌剧的主人公,以他们生活作为舞台表现的中心,产生了真实主义歌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是意大利人对瓦格纳乐剧的一种反抗。
真实主义歌剧具有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它反对歌剧采用虚幻的神话题材,也反对篇幅无限制地扩展以及音乐的重蚀繁杂的夸张,主张取材与现实生活,特别是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力求简洁明快的手法,组织起强烈的戏剧场面。
真实主义歌剧也具有局限性,它侧重对现实生活作直观的反映,没有触及社会矛盾的本质,与真实主义文学相比还缺乏思想深度。
真实主义歌剧的出现,以它的真实和朴质,动人的的特点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抵抗了瓦格纳的影响,使意大利歌剧重新走上了传统之路。
(代表人物:普契尼,马斯卡尼)。
二:无终旋律,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一种音乐手法。
在以这种音乐手法所写成的戏剧中,音乐没有咏叹调、宣叙调的之分,自始至终不停向前发展。
声乐富有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三: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
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四:交响诗(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 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
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
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
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
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1)
延续到后事。
• (3)古希腊出现的悲剧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这已音乐形式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音乐中歌剧的产 生与发展。 • (4)古希腊音乐中对于乐器的发展和重视,为西方音乐中器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里拉琴与阿夫
洛斯管作为弦乐与管乐的前身,推动了西方管弦乐的发展
• • 5)古希腊音乐中合唱的高度发展,在奠定了主调风格的同时为复调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6)古希腊的音乐同其他艺术的蓬勃发展,共同构建了西方文明的基石。
• •
•
•
• •
二、简答题 1、古希腊音乐文化对后世有那些影响?
•
答:(1)古希腊音乐向我们展示了非凡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和谐学与伦理学的角度上都对音乐 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其音乐理论成为一个具有非凡统一和逻辑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的音乐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2)在音乐形式上,希腊音乐已包含有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两种因素,这种音乐的发展轨迹始终
用的伊奥尼亚调式,允许变音、半音的使用。它已含有记叙曲、回旋
曲等结构的雏形,比起宗教音乐要亲切、质朴、自由得多。内容多反 映骑士的战争和爱情以及贵族的生活。世俗性题材。而宗教音乐开始 是单声部形式,但后期发展为复调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常为无伴 奏的纯人声形式,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节基础上,不使用伴音和变音, 在音乐风格上,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内容服从宗教礼 拜活动,主要取材于圣经。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希腊时期音乐资料
• • • • • 一、填空题 1、古希腊常见的乐器有哪些? 答:拨弦乐器有:里拉、基萨拉。 管乐器有:阿夫洛斯管、西林克斯管。 2、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 里庇得斯 3、古希腊记谱法:字母谱、符号谱 4、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 音乐现象的人,通过弦长比发现八、五、四度是协和音程。 5、古罗马音乐特点:实用性和娱乐性增强,集体性的军 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与古希腊音乐的重要区 别是音乐的职业化,古罗马在音乐的繁荣方面不亚于古希 腊,但却失去了希腊艺术的高尚和纯真成为一种纯粹的娱 乐。 6、特色乐器:大号、水压管风琴、大型基萨拉琴
西方音乐史复习1
欧音史复习名词解释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使用罗马教会礼拜仪式,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
在西方音乐史上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
其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日课:于6世纪本笃创立修道院时设立,是修道院规定每个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日课在时间和进行顺序上都有严格的规程,每天八次,日课音乐主要有吟诵诗篇、交替圣歌和赞美诗。
弥撒:产生于6世纪左右,在9、10世纪逐渐发展演化成一套比较定型的礼拜仪式,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
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专用弥撒随年历的不同时节,每一条目的具体歌词内容发生变化;常规弥撒的歌词一般不发生变化,有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附加段:起源于9、10世纪,即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者插入新的材料,形成一个扩展,意在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引申。
附加或插入的材料可以是新的歌词,也可以是新的旋律材料,或者两者同时附加。
继叙咏:产生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由诺特克创造。
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称为一个独立的形式,也被称为“哈利路亚附加段”。
宗教剧:10世纪末从格里高利圣咏的附加段演变而来,包括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
最开始由神父在教堂的讲经台上表演,后走出教堂庭院,在传教的过程中逐渐用世俗化的方言取代拉丁语,而且民间艺人常常参与到戏剧表演中。
由于这样的做法对基督教教规有所破坏,后被禁止在公开场合表演。
奥尔加农:起源于公元9世纪,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因此被称为奥尔加农。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标签:曲式定旋律清唱剧声部康塔塔法国文化分类:音乐艺术赞美歌(Anthen)以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
由赞美诗发展而来。
取《圣经》或其他教会文字为歌词。
在基督教会中举行奉贤仪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唱歌。
其中包含独唱的,称为“独唱赞美歌”;无独唱的,称为“合唱赞美歌”。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的赞美歌相当于旧教中的经文歌。
音乐史上写赞美歌的著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赛尔、亨德尔、韦斯利等。
咏叹调(Arj)以器乐伴奏的独唱曲或二重唱。
出现于十七世纪初,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是声乐部分加入难度高的演唱技巧。
由于追求结构上的高度完整,常忽略与剧情的关系,而单纯致力于音乐上的独立发挥。
在声乐作品中常以宣叙调表明情节,咏叹调继其后,使表演者可以充分抒发情感,展现其演唱水准。
巴赫、韩德尔、莫扎特等人的咏叹调则是声乐曲目中的珍品。
波尔卡波尔卡(Polka)舞曲。
较快的2/4拍子。
十九世纪初发源于波希米亚。
后来风行于全欧洲及美国。
小夜曲(Serenade)小夜曲历来是男子晚上在他情人的窗下唱的,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古典作曲家在写作小夜曲时,总是设法创造这种气氛。
十八世纪用于晚会的小型乐队的作品。
浪漫曲浪漫曲(Romanza)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
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
其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
圆舞曲(Waltz)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
分快慢两种。
十七、十八世纪在维也纳宫廷流行后,开始成为社交中的舞蹈。
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
现在通常所说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1.古希腊音乐
以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
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是只记旋律的单声部音乐。
已存在支声,几乎全是即兴表演。
2. 抒情诗
原指和着里尔琴而唱的诗歌。
分为:笛歌(阿夫洛斯管伴奏)
琴歌(里尔琴伴奏)
自弹自唱
有阿尔凯奥斯诗体、萨福诗体。
3.颂歌
为重大仪式而写的诗歌,运用华美的合唱形式,伴有舞蹈和乐器伴奏。
*太阳神颂歌
是祭献太阳神阿波罗的合唱体,风格庄严,基萨拉伴奏。
*酒神颂歌
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所唱的诗歌,风格狂放,阿夫洛思管伴奏。
后发展为悲剧和独唱曲。
4.悲剧[希腊]
由酒神颂歌发展而来。
是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合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式。
包含:戏剧表演合唱抒情。
取材于神话传说。
5.喜剧[希腊]
源于酒神祭典上的狂欢歌舞,最初只是滑稽剧,不像悲剧那么严肃。
分为:旧喜剧,中喜剧,新喜剧三个阶段。
6.笑剧[罗马]
是一种综合性的滑稽表演。
可模仿日常生活或悲剧中的情节,中间插入歌曲和舞蹈。
7.哑剧[罗马]
表现神化。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简答题:1.古希腊的音乐理论成果——(1)音程和音节理论: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他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与宇宙天体存在类似,因此音乐可以很好的说明宇宙现象,他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的比例关系。
(2)四音音列:阿里斯多赛诺思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的基础之上。
分为:自然音列、变化音列、更细微划分的四音音列。
(3)完整的音列体系分为两种:大完整音列体系和小完整音列体系。
(4)调式:以氏族部落命名的七种调式—副多利亚、副弗里几亚、副利第亚、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以多利亚为核心。
(5)记谱法: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除了有表示音高的记号外,还有表示引得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
2. 格利高利圣咏的横向扩展——附加段和继叙咏。
①附加段是在原基础之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兴于9、10世纪。
附加位置:圣咏前或中。
附加手段:歌词或旋律。
附加目的: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
②继叙咏是产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
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了哈里路亚的一个独立形式。
诺特克是继叙咏的创造者。
曲式为a,bb,cc,dd……n.16世纪后,大部分继叙咏被禁用于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
3. 格利高利圣咏的纵向扩展——①奥尔加农:产于9世纪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以格利高利圣咏为固定调。
分为:平行奥尔加农—在上方或者下方加上一个平行五度或四度的声部;自由或反向奥尔加农—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开始平行,最后结束汇合于同音;花唱(华丽)奥尔加农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复调的两个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量奥尔加农—运用六种节奏模式,都为三拍或六拍。
(完整word版)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奠基人。
他是数学家,认为“一切皆数”,因此音乐也与数学密不可分.在他看来,音乐由数学决定,并体现了宇宙的和谐.也就是说,音乐在微观世界中反映了统治宇宙的协和法则.他把音高关系(音程)与数字的比例联系起来。
2.四音音阶四音音阶是整个音乐系统的基础。
他自上而下排列。
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两个音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
多利亚,弗利吉亚,里底亚,混合里底亚,副多利亚,副弗利吉亚,副里底亚都是一四音音阶为基础。
连接方式有两种,“衔接式”“分离式”。
四个四音音阶可以连成一个由15个音构成的较大的音阶,叫做“大完整体系”三个衔接式四音音阶构成的较小的音阶,叫做“小完整体系"。
3.里拉琴里拉琴是最重要的弦乐器,类似小竖琴,在一个碗状的,抱着兽皮的共鸣体(最初用龟壳制成)上有两根弯曲的支柱,在支柱的横档上系着5至12根羊肠弦,用手或拨子弹奏,是供业余演奏者使用的比较简单的乐器。
它的一种变体叫基萨拉琴。
4。
《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单声部织体,没有和声或对位;表演中可能有即兴产生的支声复调,音乐的节奏与诗歌的节奏一致,《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就体现了这些古希腊音乐的基本特点.第二章1.弥撒:弥撒是基督教会主要仪式,是对耶稣最后的晚餐的象征性再现,中心内容是圣餐仪式,用象征基督的鲜血和肉体的葡萄酒和面饼献祭和分享.其中的特定弥撒为特定的宗教节日所用,歌词可变,形成较早,常规弥撒的歌词固定不变,形成较晚,14世纪后形成作曲家创作的复调套曲。
这两类弥撒的音乐部分各有五段。
2.教会调式系统:中世纪圣咏的调式系统,也称教会调式系统,是在7~9世纪之间形成的.由法兰克人在整理和记录圣咏时归纳而成,整个调式系统在11世纪基本完成,并在随后的很多世纪中被当作音乐理论的基础。
这个调式系统包括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和混合利第亚这四种基本调式(称为正调式),和它们的变格形式(比正格低四度,称为副调式),共有八种调式。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1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1.四音音阶古希腊音阶的基础是四音音阶。
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音程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自然音的Mi-Re-Do-Si半音的Mi-#Do-Do-Si等音的Mi-Do-↓Do-Si2.《音乐的体制》中世纪早期哲学家波依蒂乌的著作,书中对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对中世纪的音乐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些理论包括了关于音、音程、音阶和调式的重要概念。
3.圣咏大部分现有的中世纪音乐都是基督教(实际上是天主教)的仪式音乐,这些音乐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它可以被称为平咏、素歌、格里高利圣咏或者只叫圣咏。
4.朱比勒斯花腔"哈利路亚"用于弥撒仪式的升阶经和读福音书之间,用花腔式的和应答圣歌的唱法由独唱与唱诗班轮流演唱。
它有反复和长拖腔,构成三部性结构:哈利路亚-诗节-哈利路亚,在哈利路亚一词之后的长拖腔叫做"朱比勒斯花腔"。
5.特罗威尔十二世纪中叶,在特罗巴多的影响下,法国北部也形成了一个游吟诗人聚集的中心。
这些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威尔",他们用现代法语的前身(奥依语)写作,在歌曲的形式和内容上几乎是完全模仿特罗巴多,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这些歌曲盛行于1170-1240年间。
6.奥尔加农九世纪末,正当圣咏的记谱开始增多时,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了。
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
它被看作一种特殊的演唱实践,这种实践最初似乎是在成人与儿童同时演唱圣咏时自然地产生的。
人们发现,一首圣咏可以通过下方增加一个平行四、五度的声部得到装饰而使之显得突出,音响也可以通过上下方八度的重叠而变得更加协和。
7.佩罗坦佩罗坦是巴黎圣母院复调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他是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作有很多三或四声部的作品,以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克劳苏拉段落为主,取代了过去的两声部奥尔加农。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复习
西方音乐史1.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主调和声织体。
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
这种织体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它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
作曲家只写出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需要由演奏者即席演奏,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
2.意大利喜歌剧:25.清唱剧:是巴洛克早期产生于意大利的大型声乐体裁。
通常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他有一个叙述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
合唱很重要,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
26.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
即可用宗教题材,也可用世俗题材。
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康塔塔;另一类是大型的,除独唱,还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
43.D.斯卡拉蒂:前半生在意大利,后半生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作品主调为多复调为辅。
最重要的作品是大约555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特点:他的写作有教学目的,每一首奏鸣曲都类似一首练习曲,解决一定的技巧运用和音乐解释方面的问题;艺术表现力也很强使听众心醉神迷。
;在结构上实际已经是古典奏鸣曲式的萌芽;已经显示出18世纪新的主调音乐风格。
44.巴赫: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在巴赫的器乐曲中是非常重要的作品。
它们各有24首前奏曲与赋格,合起来共有48首。
意义:教学目的是钢琴复调音乐的典范之作;展示十二平均律,可以在任何一个调上自由地转调,因此被后人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在创作上推动了大小调动能和声的发展。
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展示他写作大协奏曲的技巧。
巴赫的这部作品规模较大,使用了多种多样的独奏乐器的组合,展示了绚丽多彩而又富于独创性的对比,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技法,以及活跃而宏伟的旋律,巴赫用这首作品把大协奏曲这种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西方音乐史常考的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常考的名词解释音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常常被考察,对于理解和欣赏音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这些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与演变。
一、调性(Tonality)调性是指音乐中基于音阶的音高组织方式。
在西方音乐史上,调性的出现和发展贯穿了几个世纪。
最早的调性体系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期,以调式音阶为基础。
而在古典和浪漫时期,调性逐渐发展成更为复杂的形式,如变调、转调和复调。
调性在音乐中起到了统一和稳定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对情感表达的追求。
二、和声(Harmony)和声是组织声部之间关系的学科,也是西方音乐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西方音乐史上,和声的演变与调性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巴洛克时期,和声起初是由简单的和弦进行组成,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和弦进行,如七和弦和九和弦。
而在浪漫主义时期,和声更加自由地运用于音乐创作中,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三、音乐形式(Musical Form)音乐形式是指作品内部结构的组织方式。
在西方音乐史上,音乐形式的发展伴随着艺术创作的不断演进。
最常见的音乐形式之一是奏鸣曲形式,该形式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快速的第一乐章、慢速的第二乐章和活泼的第三乐章。
除此之外,还有交响曲形式、序曲形式和变奏曲形式等。
不同的音乐形式赋予作曲家以自由创作的空间,同时也为听众提供了一种可以理解作品结构的方式。
四、音乐风格(Musical Style)音乐风格是指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所选择的特定风格和风格的组合。
在西方音乐史上,音乐风格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革新。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以丰富的装饰和复杂的音乐结构为特征,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个性化。
此外,还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变迁,也展现了作曲家个人的创造力和风格。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复习[1]
西方音乐史1.古希腊音乐的一般特点: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变化音,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2.古希腊主要有弦乐与管乐两种乐器:里拉:演奏常与祭太阳神阿波罗联系。
阿夫洛斯管:常用于敬奉酒神。
3.荷马史诗:古希腊公元前9-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伊里亚特》、《奥德赛》这两部最早大型史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包括音乐生活。
4.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
在祭祀酒神活动中,人们化妆在阿夫洛斯管乐声中载歌载舞。
后逐步演化成悲剧表演,在后来发展中,悲剧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保留了合唱、舞蹈等形式。
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受到古希腊戏剧的影响。
5.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人称为和谐论,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可以最好的说明宇宙现象。
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
6.四音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
7.完整音列体系:若干四音音列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列。
大完整音列体系(由四个相同结构四音音列构成,既下行完整的两个八度),小完整音列体系(由三组四音音列构成既下行十一度)。
8.古希腊调式体系:是以古希腊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它们分别是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及各种变体。
9.古希腊音乐功能学说(音乐教化学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音乐充满了伦理价值的取向,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调式的使用可以影响人的道德情感。
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乐也可以使人品行不端。
10.圣咏: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中期开始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11.格里高利圣咏: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Revised on July 13, 2021 at 16:25 pm2015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1.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形成于约公元前8世纪的两部大型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由盲诗人荷马记载编纂而成..荷马史诗以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取材精要;叙述生动;反映了公元前12世纪一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采用扬抑抑格六音步诗行写作;节奏感强烈;由行吟诗人边弹里尔琴边诵唱;进行口头传播..2.抒情诗抒情诗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独唱歌曲;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由抒情诗人自创自唱;诗人即音乐家..一般分为笛歌和琴歌两种;笛歌是用阿夫洛斯管伴奏演唱的诗歌;琴歌是用里尔琴伴奏演唱的诗歌..代表诗人有阿基罗库斯、泰尔潘德、阿尔凯奥斯和女诗人萨福等..3.颂歌颂歌是为重大仪式写作的诗歌;以华美的合唱形式演唱;格律较为自由;唱时伴有舞蹈和乐器演奏..分为太阳神颂歌和酒神颂歌两种;前者用于赞美太阳神;用基萨拉琴伴奏;后者是在酒神节上演唱的狂野的歌舞;用阿夫洛斯管伴奏;是悲剧的前身..创作合唱颂歌的诗人有阿尔克曼和品达罗斯..中世纪音乐4.格里高利圣咏罗马教会圣咏;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是中世纪天主教会音乐最重要的体裁;它是无固定节拍、无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于圣经;由教堂唱诗班以拉丁文演唱;在日课和弥撒仪式中应用..附加段、继叙咏和教仪剧;是圣咏的衍生物;在9世纪以后得到发展..5.游吟诗人中世纪的贵族阶层诗人音乐家;发源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南部游吟诗人称为“特罗巴杜尔”;北部游吟诗人称为“特伦威尔”..他们写作单声部世俗诗歌;内容常是爱情、时事评判和英雄史诗;运用田园恋歌、破晓歌、挽歌、维勒莱、回旋歌、叙事歌等体裁写作..德国的游吟诗人称为“恋诗歌手”..6.奥尔加农中世纪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和作曲手法;约见于公元10世纪的音乐记载中..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上方写作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形成复调形式;由最初的“平行奥尔加农”、“反向和斜向的奥尔加农”;发展到带花唱的“华丽奥尔加农”;及有节奏模式的“有量奥尔加农”..7.经文歌形成于13世纪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体裁;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形成..通常为三声部;低音固定调采用格里高利圣咏曲调;拉丁文演唱;上方第二和第三声部自由创作;用法语演唱宗教或世俗内容歌词..13世纪经文歌的代表作曲家有佩罗坦、弗朗科等;14世纪等节奏经文歌的大师为维特里和马肖..8.巴黎圣母院乐派巴黎圣母院是12—13世纪欧洲教堂音乐的中心;发展复调音乐的重要基地;聚集了大批出色的作曲家;使这一时期的欧洲复调音乐臻于登峰造极的境地..莱奥南和佩罗坦是巴黎圣母院乐派仅有的留下名字的两位巨匠;前者被称为“最伟大的奥尔加农作曲家”;后者则有“最杰出的迪斯康斯作曲家”的美誉..详情可访问中公教师考试网。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标题音乐: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
其渊源可上溯至16世纪以前,19世纪上半叶因欧洲浪漫派音乐家的提倡而盛行。
标题音乐的名称也因此产生。
重要作曲家有柏辽兹、李斯特等。
它比没有标题的音乐表现力更尖锐、生动、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因而在器乐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动机:音乐术语。
通常指主题中一些富于个性的音调。
它是音乐机构中最小的单位,每个动机必须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重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音。
它是主题音乐的核心,是主题或乐曲发展的基本素材。
3、幻想曲: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曲。
原指一种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
十八世纪末叶起,成为独立的器乐曲,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均有钢琴幻想曲。
格林卡运用俄国民间音乐写成的管弦乐曲名为《卡马林斯卡亚》幻想曲。
4、主导动机:音乐术语,也称“主导主题”,适用于浪漫派中期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标题音乐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境界、概念等音乐动机或主题。
如柏辽兹《幻想进行曲》中的“情人”主题;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舍赫拉查达》中代表讲故事的女主人公的主题;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中的“漫步”主题等都属于主导动机。
其含义与所谓“贯穿音调”、“固定乐思”相仿。
5、随想曲:原指十七、十八世纪时一种复调风格的键盘乐曲。
十九世纪以来,指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器乐曲,如帕格尼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钢琴随想曲。
某些随想曲与幻想曲并无严格区别,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
此外,还有专供小提琴技巧练习的随想曲。
6、狂想曲:一种技术艰深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
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段,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
其特征富于名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调,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7、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又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来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完整word版)西方音乐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Gregorian chant 格里高利圣咏。
罗马教会使用的圣歌,节奏自由松散,旋律庄严朴素,用纽姆符号记谱,内容上以罗马传统圣经为基础,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和应答轮唱等多种形式。
早期的圣歌是单声部的.2、Organum奥尔加农。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最初的Organum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Organum的附加声部,是一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
3、Discantus 狄斯康特。
12世纪宗教音乐的演唱方式。
当定旋律声部也用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声部常常会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种织体写作被称为discantus风格。
4、Motet经文歌.13世纪指上方声部有独立歌词的复调声乐曲。
(最典型的是三声部,上文是法文歌词,下方是拉丁文圣咏)5、16世纪Madrigal16世纪意大利的牧歌.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
它是以著名诗人的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作曲家对歌词的处理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对音乐的影响.6、Choral众赞歌。
16世纪经过宗教改革的礼拜歌曲,是新教的礼仪音乐,由马丁·路德倡导全体会众用本国语同唱.众赞歌的音乐不再是错综复杂的复调体,而是简朴、明朗的和声体。
7、Chanson尚松。
15~16世纪的尚松泛指所有的世俗复调歌曲。
文艺复兴时期的Chanson强调曲调合于诗歌的韵律,节奏鲜明轻快,多为四声部织体。
8、Recitative宣叙调.音高和节奏随着歌词的抑扬顿挫而变化,音域不宽,音调简单,介于说白与旋律之间的吟唱,是一种仿效古希腊悲剧的单声音乐风格。
9、Cantata康塔塔。
Baroque时期的大型声乐体裁,是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的声乐套曲.10、Basso continuo通奏低音。
主调和声织体,强调两端声部的旋律线条.独立的低音部持续整个作品,中间和声不写出,用相应的数字标示和弦,留给演奏家即兴处理。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音乐史1.古希腊音乐的一般特点: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变化音,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2.古希腊主要有弦乐与管乐两种乐器:里拉:演奏常与祭太阳神阿波罗联系。
阿夫洛斯管:常用于敬奉酒神。
3.荷马史诗:古希腊公元前9-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伊里亚特》、《奥德赛》这两部最早大型史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包括音乐生活。
4.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
在祭祀酒神活动中,人们化妆在阿夫洛斯管乐声中载歌载舞。
后逐步演化成悲剧表演,在后来发展中,悲剧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保留了合唱、舞蹈等形式。
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受到古希腊戏剧的影响。
5.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人称为和谐论,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可以最好的说明宇宙现象。
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
6.四音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
7.完整音列体系:若干四音音列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列。
大完整音列体系(由四个相同结构四音音列构成,既下行完整的两个八度),小完整音列体系(由三组四音音列构成既下行十一度)。
8.古希腊调式体系:是以古希腊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它们分别是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及各种变体。
9.古希腊音乐功能学说(音乐教化学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音乐充满了伦理价值的取向,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调式的使用可以影响人的道德情感。
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乐也可以使人品行不端。
10.圣咏: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中期开始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11.格里高利圣咏: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男声歌唱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
根据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情况,又可以分三种类型: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
12.巴洛克:从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文,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首先被用于建筑。
巴洛克音乐是一种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的艺术。
强调情感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它又非常注重装饰性。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从1690到1750年是最后一个阶段,也可称为巴洛克盛期。
这时,歌剧诞生,器乐崛起,以巴赫与亨德尔为代表的音乐大师们将百年来的音乐发展推向了辉煌的顶点。
13.古老风格:以帕莱斯特利那的音乐风格为代表的16世纪的作曲规则,只承认某种程度的不协和音也称“严谨风格”。
14.现代风格: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为了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能更好地表现歌词内容,对旧规则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也称为“装饰风格”。
15.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
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
16.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主调和声织体。
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
这种织体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它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
作曲家只写出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需要由演奏者即席演奏,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
17.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器乐伴奏。
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歌剧中,音乐需要和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等其他姐妹艺术相融合。
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13世纪法国游吟诗人的田园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歌剧的最直接的来源是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的幕间剧。
第一部歌剧的产生是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活动直接有关的。
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尤丽迪茜》。
它与1600年10月6日上演。
18.法国歌剧:法国早期歌剧的主要代表是吕利,他增添了一些新的舞蹈,并把它们发展成带有序幕与合唱尾声的戏剧性的壮观场景,后来法国人对歌剧要求舞蹈场面大。
开始用法语演唱的宣叙调和短小的咏叹调。
爱用二重唱,合唱,特别是壮观的场景。
豪华的机关布景和芭蕾舞场。
吕利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慢板,第二部分是快板,并以开头的慢板部分的简短再现结束。
19.英国歌剧:普塞尔是英国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迪多与伊尼》作为一部真正的歌剧,最集中和充分地展示了普塞尔的音乐戏剧才能。
20.德国歌剧:许茨是德国宗教音乐的重要作者,汉堡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是凯泽。
除了他们,马泰松、泰勒曼和亨德尔也在汉堡歌剧舞台上显身手。
21.蒙特威尔第:是巴洛克早期的一位最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
1607年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上演,作品追求清晰而准确地表达歌词和歌词中的情感,并没有完全放弃复调的写作。
在这部歌剧中并没有模仿佩里的《尤丽迪茜》,纯粹的宣叙调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大量运用了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和各种器乐形式和序曲。
器乐在每场的前奏、间奏或后奏中表达了场景和气氛的变化。
为了使音乐更好地打动人的情感,他还首次在作品中运用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两种演奏手法。
虽然不是最早的歌剧,但却是早期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他的作品总体来说豪华和壮观,体现在布景,服装上22.蒙特威尔第和佩里比较:共同表达情感。
不同佩里学者研究型,没有更多考虑剧场效果,喧叙为主,少用复杂复调较单调。
蒙特威尔第宫廷作曲家,多用重唱、合唱形式,作为歌剧各种元素具备。
23.圣卡西亚诺剧院: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
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尤利西斯还乡记》也是在这座剧院里上演的。
24.那不勒斯乐派:17世纪末,这里的歌剧创作和演出活动达到高峰,形成了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标准形式。
首先是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唱宣叙调,通奏低音伴奏。
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乐队伴奏。
返始咏叹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ABA)给歌手提供炫技空间,促进了美声发展但是却相对忽略戏剧性表现。
A`斯卡拉蒂使歌剧基本成熟,在他的歌剧中,咏叹调用得很多,返始咏叹调已很普遍,他的歌剧序曲包括三个不同的部分,速度的顺序是“快——慢——快”,这种歌剧序曲也称“意大利序曲”,它被认为是后来的交响乐的一个主要的前身。
25.清唱剧:是巴洛克早期产生于意大利的大型声乐体裁。
通常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他有一个叙述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
合唱很重要,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
26.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
即可用宗教题材,也可用世俗题材。
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康塔塔;另一类是大型的,除独唱,还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
27.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体裁。
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后半叶,群众开始用单声部齐唱来代表。
这种由单声部的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做“素歌受难乐”。
第二个阶段,复调手法大约从15世纪被运用。
1650年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受难清唱剧”阶段,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清唱剧式的新型受难乐。
巴赫代表,把受难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顶点。
28.博洛尼亚乐派: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器乐的创作和表演非常兴盛,博洛尼亚是这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心,以弦乐为主的独奏、合奏艺术。
代表维塔利和科雷利。
29.奏鸣曲:在巴罗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1660年后来,作曲家们开始把奏鸣曲分为教堂和室内奏鸣曲。
教堂奏鸣曲是在教堂演奏的,它一般有四个乐章,速度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
音乐表现比较严肃、内在。
30.室内奏鸣曲:是在宫廷娱乐的场合或私人的音乐会上演奏的,它包括一组风格化的舞曲,如:阿拉曼德等。
实际上它已是种组曲。
31.三重奏鸣曲:17世纪后半叶的奏鸣曲通常是为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记谱上是三行乐谱。
32.独奏奏鸣曲:需要一个高音乐器和两个通奏低音演奏者合作。
33.巴罗克时期(德国)的键盘乐器:包括管风琴和古钢琴两大类。
17世纪管风琴音乐最发达的地方是德国,主要体裁有三种: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技巧性比较高),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还有少量的舞曲。
34.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家和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扎豪,巴赫。
35.古钢琴:拨弦古钢琴(也叫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
体裁最重要的是主题与变奏和组曲两种。
组曲是17世纪最后25年间定型的,来自意大利的室内奏鸣曲,由四种风格化的舞曲为核心有:德国阿拉曼德舞曲、法国库朗特舞曲、西班牙萨拉班舞曲、基格舞曲。
36.古钢琴音乐代表人物:德国作曲家弗罗贝格。
37.法国键盘音乐的代表人物:F.库普兰,古钢琴。
38.意大利键盘音乐的代表人物:弗雷思科巴尔第。
39.协奏曲:在16世纪是指独唱与合唱、特别是人声与器乐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的作品,到了17世纪,指近代独奏者或乐队之间的协奏。
40.巴罗克的器乐协奏曲:分三大类:1.大协奏曲,是一个独奏者组成的小组与乐队之间互相抗衡;2.乐队协奏曲,没有独奏、只有乐队部分的协奏曲;3.独奏协奏曲是为一个独奏乐器和乐队而作的。
41.维瓦尔第:维瓦尔第和托雷利对巴罗克协奏曲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意大利作曲家。
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共有500多首,独奏协奏曲大约有350首,著名的《四季》4首分别为春、夏、秋、冬的小提协奏曲。
它的大部分协奏曲也是三个乐章(快-慢-快)乐队全奏部分的回归与独奏部分的插段不断交替,构成典型的回归曲式。
42.拉莫:法国18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理论家和键盘乐器演奏家。
理论著作《和声学》于1722年在巴黎出版,《音乐理论的新体系》在1726年问世使拉莫成为著名的音乐理论家。
拉莫的歌剧从吕利的传统中继承了很多东西,为了加强戏剧效果他的每幕合唱和歌舞场面篇幅更大。
他的合唱与娱乐性的歌舞场面篇幅更大,推动剧情是,他往往用大乐队伴奏的和更旋律化的宣叙调。
他的理论著作是与他的作曲时间紧密联系的,试图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解释和声,他的功能和声理论不仅对当时的作曲实践做了总结,而且对后来和声理论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