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58173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西方音乐史是指西方世界中音乐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是指源自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约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
它以它对称、和谐、对位法和较为规范的音乐形式为特征,作曲家包括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等。
2. 巴洛克音乐(Baroque music):巴洛克音乐是指大约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音乐,它以装饰性复杂、宏伟和宗教意义为特点。
巴赫和韦瓦第是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3. 浪漫音乐(Romantic music):浪漫音乐指19世纪音乐的风格,它强调个人情感、唯美主义和自然的表现,同时也注重对乐器的技术和音色的探索。
肖邦和舒伯特是浪漫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4. 声乐(Vocal music):声乐是指以人声为主要演奏工具的音乐形式。
在西方音乐史中,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圣歌和合唱曲是最重要的声乐形式。
5. 交响乐(Symphony):交响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四个乐章的大型乐曲。
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写作了许多重要的交响乐作品。
6. 管弦乐(Orchestral music):管弦乐是指由管弦乐团演奏的音乐。
它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不同类别的乐器。
7. 协奏曲(Concerto):协奏曲是指由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共同演奏的音乐作品。
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团之间的对话和竞技是协奏曲的特点。
8. 轻音乐(Light music):轻音乐是指通俗音乐,常常用于娱乐和放松。
它包括爵士乐、流行音乐和电影配乐等多种风格。
9. 篇章(Motif):篇章是音乐中的一个小节或乐句,其被重复使用以创造主题或主要动机。
10. 复调(Polyphony):复调是指多个独立的声部同时演奏,它是巴洛克音乐中的一种特色。
11. 调式(Tonality):调式是指西方音乐中音乐中心音和音乐结构的关系。
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复习

西方音乐史1.古希腊音乐的一般特点: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变化音,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2.古希腊主要有弦乐与管乐两种乐器:里拉:演奏常与祭太阳神阿波罗联系。
阿夫洛斯管:常用于敬奉酒神。
3.荷马史诗:古希腊公元前9-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伊里亚特》、《奥德赛》这两部最早大型史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包括音乐生活。
4.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
在祭祀酒神活动中,人们化妆在阿夫洛斯管乐声中载歌载舞。
后逐步演化成悲剧表演,在后来发展中,悲剧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保留了合唱、舞蹈等形式。
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受到古希腊戏剧的影响。
5.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人称为和谐论,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可以最好的说明宇宙现象。
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
6.四音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
7.完整音列体系:若干四音音列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列。
大完整音列体系(由四个相同结构四音音列构成,既下行完整的两个八度),小完整音列体系(由三组四音音列构成既下行十一度)。
8.古希腊调式体系:是以古希腊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它们分别是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及各种变体。
9.古希腊音乐功能学说(音乐教化学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音乐充满了伦理价值的取向,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调式的使用可以影响人的道德情感。
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乐也可以使人品行不端。
10.圣咏: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中期开始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11.格里高利圣咏: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
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2、康塔塔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
康塔塔传入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3、受难曲根据《圣经》中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谱写的音乐体裁,形成于4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受难曲呈现“清唱剧受难曲”的特点,在德国发展蓬勃,泰勒曼、马特松等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4、抒情悲剧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5、组曲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
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题材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
法国作曲家库伯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6、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
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伴奏。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音乐家们以真实主义文学为鉴,向现实生活索取题材,以下层小人物作为歌剧的主人公,以他们生活作为舞台表现的中心,产生了真实主义歌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是意大利人对瓦格纳乐剧的一种反抗。
真实主义歌剧具有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它反对歌剧采用虚幻的神话题材,也反对篇幅无限制地扩展以及音乐的重蚀繁杂的夸张,主张取材与现实生活,特别是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力求简洁明快的手法,组织起强烈的戏剧场面。
真实主义歌剧也具有局限性,它侧重对现实生活作直观的反映,没有触及社会矛盾的本质,与真实主义文学相比还缺乏思想深度。
真实主义歌剧的出现,以它的真实和朴质,动人的的特点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抵抗了瓦格纳的影响,使意大利歌剧重新走上了传统之路。
(代表人物:普契尼,马斯卡尼)。
二:无终旋律,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一种音乐手法。
在以这种音乐手法所写成的戏剧中,音乐没有咏叹调、宣叙调的之分,自始至终不停向前发展。
声乐富有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三: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
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四:交响诗(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 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
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
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
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
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名词解释勃艮第乐派15 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 世纪~16 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
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游吟诗人:12 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
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
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
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
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
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
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
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
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
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 曲以上。
山东省考研音乐学复习资料西方音乐史概述

山东省考研音乐学复习资料西方音乐史概述山东省考研音乐学复习资料——西方音乐史概述概述西方音乐史是研究西方音乐发展历史和演变趋势的学科,覆盖了从古希腊时期到当代音乐的各个时期和流派。
在山东省考研音乐学的复习中,对于西方音乐史的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西方音乐史的概述进行介绍。
古希腊音乐与中世纪音乐古希腊音乐是西方音乐史的起源,它是以古希腊诗歌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音乐理论主要围绕着模式(mode)和节奏(rhythm)展开,通过不同的模式和节奏形成了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
中世纪音乐是指从古希腊音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发展。
在这个时期,教会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著名的音乐形式有赞美诗、圣咏和宗教剧等。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音乐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中的重要时期,它标志着音乐从宗教音乐向世俗音乐的转变。
文艺复兴音乐注重人声音乐和器乐音乐的结合,以及对声乐和器乐演奏技巧的追求。
巴洛克音乐则是文艺复兴音乐的延续,在音乐技巧和风格上更加复杂和华丽。
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巴赫和亨德尔等。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注重对称、平衡和清晰的结构。
著名的古典主义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
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向于情感表达和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创造和表达的自由。
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有肖邦、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等。
现代音乐与当代音乐20世纪至今被称为现代音乐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包括印象派、表现主义、序列音乐、迷幻音乐等。
现代音乐以对音乐语言的突破和创新为特点,开创了许多新的音乐表达方式。
当代音乐则是指20世纪末至今的音乐,追求个性和独创性,不拘泥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融合了各种音乐元素和技术手段。
结语西方音乐史是音乐学领域的基础课程,通过对不同时期和流派的音乐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和演变。
对于山东省考研音乐学的考生来说,熟悉西方音乐史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日课,弥撒,记谱法,经文歌,拉丁歌曲,方言歌曲,新艺术,兰迪尼终止式,勃艮第地区的音乐,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威尼斯乐派,通奏低音,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协奏曲,喜歌剧,艺术歌曲,标题性序曲,交响诗,无词歌,夜曲,日课:基督教教仪活动的一类,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
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弥撒:是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用面饼和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来祭祀天主记谱法:古希腊记谱法在中世纪失传,最早的中世纪记谱文献见于9世纪的圣加尔修道院。
僧侣规多总结的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文歌: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演唱解释《圣经》的复调合唱歌曲。
“克劳苏拉”是经文歌的前身拉丁歌曲:大约11世纪拉丁歌曲开始盛行,拉丁歌曲以拉丁诗词作为歌词,开始或许与宗教活动有某些联系,后来逐渐与世俗音乐活动融合。
拉丁歌曲有孔杜克图斯、戈利亚德歌剧方言歌曲:中世纪欧洲各个国家地方语言的歌曲,最早的方言歌曲称“英雄业绩歌”,是以民间说唱形式诵唱。
还有法国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新艺术:14世纪初,法国音乐在各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标志着新艺术音乐革新的开端。
但人们习惯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为新艺术兰迪尼终止式:13—15世纪,作品的收束在上声部音阶七级音与主音之间插入六级音,被称为“兰迪尼终止式”。
(六度到八度终止式的变化处理)???勃艮第地区的音乐: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第一代作曲家叫勃艮第地区乐派。
勃艮第宫廷音乐家流动性很大,音乐带开放性的“国际性”。
勃艮第依次不具有民族、国家的含义,更多的是一个时期的地理文化。
勃艮第乐派主要有三大代表人物:英国的约翰·邓斯泰布尔,法国的纪尧姆·迪费,法国的吉尔·班舒瓦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
1300至1650年。
文艺复兴一词是法文,愿义为“再生”。
从狭义上,文艺复兴是一场意在回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然而文艺复兴的成就很快就超过了古希腊、罗马的影响范畴。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1.古希腊音乐
以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
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是只记旋律的单声部音乐。
已存在支声,几乎全是即兴表演。
2. 抒情诗
原指和着里尔琴而唱的诗歌。
分为:笛歌(阿夫洛斯管伴奏)
琴歌(里尔琴伴奏)
自弹自唱
有阿尔凯奥斯诗体、萨福诗体。
3.颂歌
为重大仪式而写的诗歌,运用华美的合唱形式,伴有舞蹈和乐器伴奏。
*太阳神颂歌
是祭献太阳神阿波罗的合唱体,风格庄严,基萨拉伴奏。
*酒神颂歌
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所唱的诗歌,风格狂放,阿夫洛思管伴奏。
后发展为悲剧和独唱曲。
4.悲剧[希腊]
由酒神颂歌发展而来。
是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合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式。
包含:戏剧表演合唱抒情。
取材于神话传说。
5.喜剧[希腊]
源于酒神祭典上的狂欢歌舞,最初只是滑稽剧,不像悲剧那么严肃。
分为:旧喜剧,中喜剧,新喜剧三个阶段。
6.笑剧[罗马]
是一种综合性的滑稽表演。
可模仿日常生活或悲剧中的情节,中间插入歌曲和舞蹈。
7.哑剧[罗马]
表现神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荷马史诗:古希腊公元前9-前8世纪,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伊里亚特》、《奥德赛》这两部最早大型史诗,反映
了当时社会生活包括音乐生活。
2.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
在祭祀酒神活动中,人们化妆在阿夫洛斯管乐声中载歌载舞。
后逐步演化成悲
剧表演,在后来发展中,悲剧内容扩展到希腊神话中的其他悲剧人物和事件,保留了合唱、舞蹈等形式。
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受到古希腊戏剧的影响。
3.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人称为和谐论,古希腊的音乐理论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可以最好的说明宇
宙现象。
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是完美的协和音程,因为他们具有最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
4.圣咏: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在中世纪中期开始使用于基督教罗马教会仪式,以着名教皇
格里高利一世命名。
5.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
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
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
6.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主调和声织体。
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
成。
这种织体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音部和高音部,它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通奏低音。
作曲家只写出两个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需要由演奏者即席演奏,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
7.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器乐伴奏。
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在歌剧中,音乐需
要和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等其他姐妹艺术相融合。
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13世纪法国游吟诗人的田园剧,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歌剧的最直接的来源是16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的幕间剧。
第一部歌剧的产生是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活动直接有关的。
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尤丽迪茜》。
它与1600年10月6日上演。
8.25.清唱剧:是巴洛克早期产生于意大利的大型声乐体裁。
通常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他有一个叙
述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
合唱很重要,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
9.26.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
唱与合唱组成。
即可用宗教题材,也可用世俗题材。
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康塔塔;另一类是大型的,除独唱,还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
10.27.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体裁。
公元5世纪到14世纪后半叶,群众开始用单声部齐唱来代
表。
这种由单声部的圣咏构成的受难乐也叫做“素歌受难乐”。
第二个阶段,复调手法大约从15世纪被运用。
1650年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受难清唱剧”阶段,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清唱剧式的新型受难乐。
巴赫代表,把受难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顶点。
11.博洛尼亚乐派: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器乐的创作和表演非常兴盛,博洛尼亚是这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
心,以弦乐为主的独奏、合奏艺术。
代表维塔利和科雷利。
12.奏鸣曲:在巴罗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1660年后来,作曲家们开始把奏鸣曲分为教堂和室内奏鸣曲。
教堂奏
鸣曲是在教堂演奏的,它一般有四个乐章,速度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
音乐表现比较严肃、内在。
13.协奏曲:在16世纪是指独唱与合唱、特别是人声与器乐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的作品,到了17世纪,
指近代独奏者或乐队之间的协奏。
14.喜歌剧:18世纪的20~30年代,欧洲各国出现了一种新型歌剧,歌剧内容不再是神话或历史的英雄,而表现着日
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唱词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意大利喜歌剧延用清宣叙调的传统形式,而法国英国,德国的歌剧都直接以本国语言进行对白。
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他是一个幕间剧,1733年首演于那不勒斯。
剧情生动有趣。
15.交响曲: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序曲“快——慢——快”独立为三个乐章成为交响曲。
前古典时期与巴罗克
时期一样,管弦乐队的乐器配置并不固定,到18世纪60~80年代海顿的乐队也不到30人,但突出的进展在于管乐已成乐队的必备乐器。
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主要乐器声部,羽管键琴弹奏通奏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萨马尔蒂尼,德国、奥地利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早期的维也纳的作曲家。
16.曼海姆乐派:斯塔米茨的特点:管弦乐队造成音色多变的声浪并给人以流动音响的快感,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控
制力度的能力以及突强的运用,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逐步完善乐队编制。
北德乐派如CPE巴赫他们都为交响曲发展作出了贡献。
17.特性小曲:一些曲子定名为即兴曲或音乐瞬间是出版商的主意。
特点:强调无准备的、突然而来又瞬间即逝的灵感,
每曲结构不同,简单自由,旋律如歌。
肖邦李斯特舒曼等的同类作品都受到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