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电路分析》课程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能够运用电路分析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2.掌握电路的分析方法,如等效变换、电路模型、电路定理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电子电路设计、电力系统的分析等;4.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定律的介绍和应用;2.电路的分析方法:包括等效变换、电路模型、电路定理等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3.直流电路的分析:包括简单电路的分析、复杂电路的分析、动态电路的分析等;4.交流电路的分析:包括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等;5.电路的暂态分析:包括换路定律、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二阶电路的暂态分析等;6.实际工程问题应用: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介绍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组织学生参加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5.采用分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电路基本概念、定律、分析方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电路基础课程标准简介该文档旨在为《电路基础》课程制定一套标准,以指导课程教学和研究。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理解电路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熟悉常见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能够利用电路工具进行电路模拟和实验;- 培养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内容1. 电路基本概念- 电荷与电流- 电压与电势差- 电阻与电阻率- 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欧姆定律)2. 电路元件与电路图- 电源- 电阻器- 电- 电感器- 理想电压源和电流源3. 串联和并联电路分析- 串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混合电路的分析方法4. 电路定理与方法- 克尔霍夫定律- 戴维南定理- 诺顿定理- 瞬态分析方法5. 交流电路基础-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交流电源与交流负载的匹配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体系。

-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展示电路基本规律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计算仿真: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分析,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法- 课堂测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测试,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等。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 设计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电路设计项目,评估其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 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教材- 《电路分析基础》(作者:张三)- 《电路理论与实验》(作者:李四)以上是《电路基础》课程的标准内容。

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电路原理,掌握基本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掌握电路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基础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基本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理解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电路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正确运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电流分流定律、电压并联定律等进行电路分析;2.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和电流、电压的分配规律;3.了解电阻、电容和电感的基本特性和到电路中的应用,能够计算电阻、电容和电感的等效电路参数;4.理解交流电路的基本特性,掌握正弦波的表示方法和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5.能够利用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进行电路的转换和简化,掌握主要理论和分析方法;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电路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大纲1.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1电路的概念和分类1.2电路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1.3电流分流定律、电压并联定律1.4数值计算与电路符号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1串联电路的基本特性和计算方法2.2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规律2.3并联电路的基本特性和计算方法2.4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规律3.电阻、电容和电感3.1电阻的特性和计算方法3.2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3.3电容的特性和计算方法3.4电容与电路中的应用3.5电感的特性和计算方法3.6电感与电路中的应用4.交流电路分析4.1正弦波的表示方法4.2交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关系4.3交流电路的电抗和功率因数4.4交流电路中的相量和复数表示法5.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5.1戴维南定理的概念和思想5.2戴维南定理的应用:转换电路和简化电路5.3诺顿定理的概念和思想5.4诺顿定理的应用:转换电路和简化电路6.实际电路分析案例6.1直流电路的分析案例6.2交流电路的分析案例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电路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计算方法;2.实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展示电路分析和计算的实际应用;4.互动讨论:开展小组讨论和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

附件2《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Circuit Analysis)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本科院校绿源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并具备进行电工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增强工程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将起重要有作用。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简单电路的不同特性,会用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并且知道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能选择元器件完成的电路安装;能对给定的电路进行电压、电流及功率等参数的计算;会对常用单元电路进行测试和调试,并能排除故障,调试并编制报告;能用仿真软件对功能电路进行仿真实验并编制报告;会使用常用电工仪表和电子测量仪器以及常用工具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规范生产、积极创新的意识和维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电压、电流、电动势、电位等概念并知道参考方向和实际方向; 并能够掌握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及使用方法、戴维南定理、叠加原理解题、支路电流法、网孔分析法、节点电压法分析计算电路中物理量的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所需的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互感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谐振电路等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阅读电路图并能连接电路图,会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压、电流以及线性和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并能够会用不同的形式(解析法、相量法、波形图等)表示交流电。

3、素质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分工、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具有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120学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120学时)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适用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大)编写单位:信息技术系通信、电子教研室编写人:蒋雯雯审批:李明燕编写日期:2007 年07月修订日期:2011年03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学时数:120学时适应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大)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我院普大“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既是通信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后续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和电子测量仪器等)的基础,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是通信、电子类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的分析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前期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通信、电子类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路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各种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简单的电工测量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踏入社会后的工程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

1.知识目标:简单直流电路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与应用。

2.职业技能目标:电路元器件的识别、测量能力;基本工具的使用能力;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力;电路图识图能力,并能在电工操作台上正确连接电路;能够对实际直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能够对实际交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安全用电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耐心细致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信息获取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电路分析基础》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门课是研究电学中各种电路模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中的基本定理、定律,掌握各种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会应用各种方法进行电路的稳态和暂态分析,掌握基本实验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电路基础知识。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理论、知识方面:(1)、掌握各种电路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路中的基本定理、定律。

能力、技能方面:(1)、牢固掌握电路中的基本定理、定律的基本使用方法。

(2)、牢固掌握应用各种电路分析方法进行电路的稳态和暂态分析。

四、课程内容第1 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教学要求:基本物理量及其正方向、电功率与能量,电路元件、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KCL、KVL)。

讲授内容:1.1电路和电路模型;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1.3 电功率和能量;1.4 电路元件;1.5 电阻元件;1.6 电容元件;1.7电感元件;1.8 电压源和电流源;1.9 受控电源;1.10 基尔霍夫定律重点、难点: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电路元件特性;基尔霍夫定律作业:第2 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教学要求: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电阻的等效变换,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串并联,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输入电阻讲授内容:2.1 引言;2.2 电路的等效变换;2.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2.4 电阻的Y型连接和△型连接的等效变换;2.5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2.6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等效变换;2.7 输入电阻重点、难点:电阻的串、并联、Y— 变换;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作业:第3 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讲授内容:3.1 电路的图;3.2 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3.3 支路电流法;3.4 网孔电流法;3.5回路电流法;3.6 结点电压法重点、难点:熟练掌握电路方程的列写方法: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代码:05001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64学分:4制订人:审核:《电路分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一)学习领域定位《电路分析基础》是面向应电类、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以科学分析学院办学定位为前提,通过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调查,形成的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是应用电子专业和通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因而是最重要也是最现行的职业基础课,是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的起点。

在教学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练一体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应电、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认识课程、认识电路、变压器使用与维护、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与维修、认识动态电路、供电与用电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电工仪器仪表、电路设备为载体,按电工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职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代码:05001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644 分:学人:制订核:审.《电路分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一)学习领域定位《电路分析基础》是面向应电类、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以科学分析学院办学定位为前提,通过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调查,形成的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是应用电子专业和通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因而是最重要也是最现行的职业基础课,是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的起点。

在教学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练一体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表一学习领域定位学习领域性专业基础课学习领域质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练一体化,注学习领域功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能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前导学习领本学习领域的前导学习领域有《普通物理》域平行学习领高等数学域后续学习领模拟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域(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应电、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认.识课程、认识电路、变压器使用与维护、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与维修、认识动态电路、供电与用电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电工仪器仪表、电路设备为载体,按电工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稿)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电磁学和数学基础知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I’一阔的_f程背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部分1.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基本内容)1)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2)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电功率、能量。

4)基尔霍夫定律。

5)电阻元件及欧姆定律。

6)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源。

7)线性和非线性的概念。

(可选内容)8)时变与非时变的概念。

9)有源与无源的概念。

2.电阻电路的分析(基本内容)1)等效的概念,串、并联电阻电路的计算,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含源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支路分析法,回路分析法,节点分析法。

3)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5)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可选内容)6)图论的基础知识。

7)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

3.动态电路的分析(基本内容)1)电容元件、电感元件及其电压一电流关系,电容、电感的贮能,初始状态的确定。

2)一阶电路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时间常数,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暂态和稳态的概念。

3)阶跃函数,单位阶跃响应。

4)二阶电路方程的建立,固有频率。

5) RLC电路中响应的振荡和非振荡情况,LC电路的自由振荡。

(可选内容)6)冲激函数,冲激响应。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授课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授课时间:一学期(约16周)二、课程目标1. 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2. 学会使用基本电路元件,熟悉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3. 能够分析简单电路,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良好的电路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基本电路元件和基本电路类型,了解电路的性质和特点;2. 学习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定律,掌握电路的计算方法;3. 学习电源、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等基本元件,了解其特性及使用方法;4. 掌握支路、节点、回路和等效电路等基本电路分析方法;5. 了解电路的暂态分析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电路的暂态分析。

四、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共16周,每周4学时,共计64学时;2. 实验教学:共2周,共计8学时;3. 作业与练习:每周至少一次作业,定期进行练习测试;4. 考试:期末进行考试,试卷难度适中,覆盖面广。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电路图和理论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 结合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讨论;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1. 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考试内容涵盖课程知识点,重点突出;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等。

七、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2. 参考书:《电路分析实践教程》;3. 其他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电子课件等。

八、课程评估与反馈1. 定期进行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及改进意见等;2.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3. 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简介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简介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2. 学会使用电路分析工具,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以及电路图、等效电路等方法。

3. 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如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等。

4. 培养实际工程应用能力,能够根据电路图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

三、课程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介绍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概念。

2. 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讲解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特性和作用,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3. 电路图和等效电路:介绍电路图的绘制方法和等效电路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等效电路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

4. 支路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讲解支路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根据电路图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5. 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介绍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定理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

6. 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讲解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7. 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资源1.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多种形式展示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 实验和实践教学:安排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3. 线上学习资源: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包括课件、视频、案例分析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4. 互动交流:建立课程交流群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学分:4计划学时:64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1.前言1.1课程性质《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在学习了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最重要也是最现行的职业基础课,是为后续课程电子技术应用奠定基础的起点。

该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及相关操作技能,也为专业的其它核心课程奠定技能训练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认识课程、认识电路、变压器使用与维护、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与维修、认识动态电路、供电与用电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电工仪器仪表、电路设备为载体,按电工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职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在《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中,充分注重“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确定就业岗位的能力目标(顶层目标),并对该能力目标进行分解,以确定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一级能力目标);在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再对一级能力目标细化分解,确定学习情境教育目标(二级能力目标);再对二级能力目标按工作过程进行细化分解,最终确定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从而保证“目标”的一致性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系统性。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 课程学分 修读学期 执笔人G0400034 理论课程+实验课程 5 学分+ 第 3 学期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 课程学时 80 学时(理论)+16 学时(实验) 适用专业 电类各专业 审核人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1 课程定位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需要特别 着重理论的学习以及具体的实验,达到教学与实验的互动,深刻理解电路基础理论、学 会电路分析计算方法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树立理论联 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为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是 其后续课程。

1.2 课程开发思路 通过电路基础理论教学及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扩展知识面、加强 应用性及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牢固的实践基础。

本课程接合专业的特点,在理论 讲学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实验项目,完成所规定的理论以及实验学时。

通过理论与实验 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及设备的使用,对电路的基础理论 有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巩固和拓展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

学会常用的分析方法,能 独立操作完成电路基本参数的测定和数据处理等。

2.课程目标-1-2.1 专业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和进行实验的初步技能, 并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2.2 方法能力目标 (1)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定理的应用; (2)学会两类约束(KCL、KVL 和元件 VCR)和三大基本方法(叠加、分解及变换域分法); (3)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及设备的使用,并且能够完成简单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2.3 社会能力目标本课程培养学生: (1)团队协作、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风貌; (2)灵活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
课程代码:05001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64
学分:4
制订人:
审核:
《电路分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
(一)学习领域定位
《电路分析基础》是面向应电类、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以科学分析学院办学定位为前提,通过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调查,形成的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是应用电子专业和通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因而是最重要也是最现行的职业基础课,是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的起点.
在教学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练一体化,注重理论及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应电、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认识课程、认识电路、变压器使用及维护、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及维修、认识动态电路、供电及用电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电工仪器仪表、电路设备为载体,按电工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职学院课程建设及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建立突出职
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在《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中,充分注重“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确定就业岗位的能力目标(顶层目标),并对该能力目标进行分解,以确定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一级能力目标);在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再对一级能力目标细化分解,确定学习情境教育目标(二级能力目标);再对二级能力目标按工作过程进行细化分解,最终确定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从而保证“目标”的一致性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系统性。

这个工作需要企业及学校合作完成,发挥各方优势,使培养目标符合岗位要求,凸显课程的职业性。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
1。

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
(2)树立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4)形成学生如何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途径。

2. 社会能力目标:
⑴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工作作风。

⑵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

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3. 专业(职业)能力目标:
⑴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电工工具等。

⑵能阅读简单电气原理图、电器布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

⑶具有查阅手册等工具书及产品说明书、设备铭牌等资料的能力。

⑷具有简单电路的实验及仿真能力.
⑸具有检测、调试及维修一般电路的能力。

二、学习领域(课程)描述
学习领域描述包括学习领域名称、学期、参考学时、学习任务和学习领域目标等,见表二:
表二学习领域的描述
3 / 14
4 / 14
三、学习情境划分及描述
(一)学习情境设计
表三学习情境设计
(二)学习情境描述包括学习情境名称、学时、学习任务、及其他情境的关系、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流程、学业评价。

(一)教材选用
书名:《电路分析基础》
主编:付玉明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二)教材编写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思想。

教材要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

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典型产品或服务的选择要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文字表述要求。

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其结构如下:
咨询(问题情境):日光灯电路组装及故障维修
任务3:日光灯电路故障维修
决策(问题分析): 1.引导文、讲授、演示、讨论法、项目法;
2.以项目任务为指导,教师协调下的学生自愿分组,明确分工;
3。

提出资讯建议,提供获取资讯的方法及途径信息;
4。

重视电路连接的正确性。

计划(任务设计): 1、交流电路及功率测试,安全用电常识;
2、日光灯电路安装及功率因数改善测试;
3、日光灯电路故障维修
实施(任务实施):
1。

班级学生自由组合为若干个实验学习小组,各实验学习小组自行选出组长.
2. 组长召集组员利用课外时间认真分析实验操作规程,制订实验实施计划,并填写任务工单相关内容。

3。

各实验小组按照实施计划在电工实验室完成实验工作。

4. 各实验小组针对实施过程中的误操作进行讨论、修正,并填写实验总结分析卡和完善任务工单
检查(任务总结):
1.专业能力考核:依据十四个项目的实践考核评分标准进行专业能力综合考核,包括:工作过程、工具使用、操作技能、展示交流、出勤纪律、方法、团队意识等,考核分值占60%。

2.知识目标考核:以专业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采取口试、答辩、提问相结合、笔试的方式,将应知应会及技能相结合进行考核,考核分值占40%。

评估(思考训练):自评、互评、总评
(三)其他资源开发及利用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学习领域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

注意收集现场实践中机器零部件作为设计对象,并能动员学生一起收集,丰富资源,进行网上共享,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
3.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观摩、实训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适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4。

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五、其它说明
1.本课程标准由电子通信教研室合作开发。

2。

完成时间:2014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