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120学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doc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doc](https://img.taocdn.com/s3/m/feda1e53c77da26924c5b00c.png)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04003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英文名:Circuit Analysis课程类型:必修课前导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教学安排:总学时90学时(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18学时);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木科生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强电或弱电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基础设、必修课。
本课程不仅木身具有直接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且是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等后续课程的基础设。
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讨论线性、集中参数、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与一般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系统地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木方法;2、提高分析电路的思维与计算能力,初步具备分析典型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的能力;3、掌握一般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初步具备独立进行电路实验操作的能力;4、学习完本课程,具备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能力。
二、课程简介木课程是电了信息工程、白动化专业等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讨论线性、集中参数、非时变电路的基木理论与一般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以便为本科生学习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信号系统等后续课程提供电路分析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需要具备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电磁学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主要讲授电路分析方面的基木理论,有关频域分析和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不在木课程讲授范围之内。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5学时)1、掌握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概念,线性与非线性的概念;2、掌握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时的概念;3、熟练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及功率的计算;4、熟练掌握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的伏安关系及功率的计算;5、了解时变与非时变的概念。
难点:参考方向,受控源,功率计算。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5学时)1、掌握等效与等效变换的概念;2、熟练掌握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方法;3、掌握输入电阻的计算方法;4、了解三角形与星型互换方法。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c1ff1562e3f5727a5e96241.png)
附件2《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Circuit Analysis)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本科院校绿源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并具备进行电工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增强工程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将起重要有作用。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简单电路的不同特性,会用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并且知道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能选择元器件完成的电路安装;能对给定的电路进行电压、电流及功率等参数的计算;会对常用单元电路进行测试和调试,并能排除故障,调试并编制报告;能用仿真软件对功能电路进行仿真实验并编制报告;会使用常用电工仪表和电子测量仪器以及常用工具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规范生产、积极创新的意识和维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电压、电流、电动势、电位等概念并知道参考方向和实际方向; 并能够掌握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及使用方法、戴维南定理、叠加原理解题、支路电流法、网孔分析法、节点电压法分析计算电路中物理量的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所需的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互感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谐振电路等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阅读电路图并能连接电路图,会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压、电流以及线性和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并能够会用不同的形式(解析法、相量法、波形图等)表示交流电。
3、素质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分工、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具有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512ceb050876323012120e.png)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Fundamentals of Circuit Analysis学时/学分:112/6.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电路分析基础》是从事电工、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与计算机技术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是电子、通信、电气、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必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进行电路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分析知识。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电路模型,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电路元件的构造性关系,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源,线性元件与非线性元件,电功率等基本概念。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等。
2.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端口及等效概念:串、并联电阻电路的计算及等电位的概念。
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值变换,实际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值互换,含源支路的等效变换,输入电阻的计算,含虚元件支路的等效变换。
3.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图,结点,支路,树与树支,连支,回路,网孔,割集,平面图。
KCL、KVL的独立性方程,三种基本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回路法(网孔法)、结点法(结点电压法)4.电路定理线性电路的叠加定理、齐性原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最大功率的传输定理,对偶原理。
5.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运算放大器在理想化条件下的外部特性及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的基本原则和计算。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120学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120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1c1169c39ec3d5bbfd0a741f.png)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适用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大)编写单位:信息技术系通信、电子教研室编写人:蒋雯雯审批:李明燕编写日期:2007 年07月修订日期:2011年03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学时数:120学时适应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大)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我院普大“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既是通信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后续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和电子测量仪器等)的基础,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是通信、电子类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的分析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前期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通信、电子类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路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各种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简单的电工测量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踏入社会后的工程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
1.知识目标:简单直流电路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与应用。
2.职业技能目标:电路元器件的识别、测量能力;基本工具的使用能力;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力;电路图识图能力,并能在电工操作台上正确连接电路;能够对实际直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能够对实际交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安全用电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耐心细致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信息获取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f7f81bfa0116c175f0e48d2.png)
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代码:05001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64学分:4制订人:审核:《电路分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一)学习领域定位《电路分析基础》是面向应电类、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以科学分析学院办学定位为前提,通过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调查,形成的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是应用电子专业和通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因而是最重要也是最现行的职业基础课,是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的起点。
在教学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练一体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应电、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认识课程、认识电路、变压器使用与维护、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与维修、认识动态电路、供电与用电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电工仪器仪表、电路设备为载体,按电工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职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8d04ad433d4b14e8524685b.png)
《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相关电子、电气类专业,参考学时:多学时-120学时,少学时-90学时)一、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相关电子、电气类专业所必不可少的基础课。
本门课程主要讲述有关电路和磁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电路分析的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各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以及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电路和磁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建立分析电路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同时针对高职教育和工程专业的特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学、实验和实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工技能,具备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本门课程共包括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直流电路分析(包括电路基本概念、基本物理量、基本元件、基本定律、定理和直流电路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分析(包括单相和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互感电路分析;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线性电路过渡过程分析(包括时域和复频域分析方法);二端口网络相关知识;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磁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包括磁路基本概念、基本物理量、基本定律、磁化过程以及直流和交流磁路的特点、分析和计算)。
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相应的课堂演示实验、实验室学生实验和供配电实训,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四、教学方法本门课程以课堂讲述为主,同时,结合课程,应安排相应的课堂演示实验和实验室学生实验,在整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次单相照明和三相动力供配电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可多在电工工艺多媒体教室结合实物,并适当采用多媒体投影系统来辅助教学。
五、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一)理论教学部分1、教学要求本门课程共包括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直流电路分析1)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2)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物理量(重点、难点)3)掌握电阻元件和欧姆定律4)掌握电感元件及其特性5)掌握电容元件及其特性6)掌握电源元件、全电路欧姆定律和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重点)7)理解和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和运用(重点、难点)8)掌握电阻的串、并、混联特点及其等效变换以及电阻的星——三等效变换9)掌握电源的联接及其等效变换的方法和运用(重点、难点)10)了解受控源的概念和分析方法11)掌握支路电流法(重点)12)掌握回路电流法(重点、难点)13)掌握节点电压(或电位)法(重点、难点)14)了解网络的图及KVL方程的独立性(难点)15)掌握叠加定理(重点)16)了解替代定理17)掌握等效电源定理(重点)18)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重点)(2)正弦交流电路分析1)理解和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和正弦交流量的三要素(重点)2)理解和掌握正弦交流量的相量表示法(重点、难点)3)掌握纯R、L、C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的特点4)掌握RLC串联正弦交流电路(含复阻抗)的分析方法(重点、难点)5)掌握RLC并联正弦交流电路(含复导纳和功率因数及其提高)的分析方法(重点、难点)6)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谐振并掌握其应用(重点、难点)7)掌握二端网络的功率计算方法8)掌握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难点)9)了解实际元件的电路模型10)理解和掌握三相电源的联接及特点(重点)11)理解和掌握三相负载的联接及特点(重点、难点)12)掌握三相功率的测量和计算方法13)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3)互感电路分析1)理解互感的概念2)掌握同名端的判别和特点(重点、难点)3)掌握互感线圈的联接及其等效电路(重点、难点)4)掌握互感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方法(难点)5)了解有关变压器的基本知识(4)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1)理解和掌握非正弦周期信号及其傅立叶级数分解(重点、难点)2)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中的数值3)掌握非正弦周期电路的计算(重点、难点)4)掌握有关滤波器的知识(5)线性电路过渡过程分析1)理解和掌握电路的动态过程及初始值的确定(重点、难点)2)掌握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时域分析方法(重点、难点)3)掌握一阶电路零状态响应的时域分析方法(重点、难点)4)掌握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和三要素法5)了解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难点)6)了解二阶电路响应的时域分析方法(难点)7)理解和掌握拉普拉斯变换及其性质(重点、难点)8)理解和掌握运算形式的电路定律(重点、难点)9)掌握用运算法分析线性网络的方法(重点、难点)(6)二端口网络相关知识1)理解二端口网络的概念2)掌握二端口网络的参数方程(重点、难点)3)了解网络函数4)掌握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等效电路和联接(难点) 5)掌握有关理想变压器的知识(7)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1)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重点)2)掌握图解法(重点)3)掌握小信号分析法(重点、难点)4)掌握折线法(8)磁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1)理解和掌握磁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量(重点)2)理解和掌握物质的磁化过程及特点(重点、难点)3)掌握磁路的基本定律(重点、难点)4)掌握直流磁路的特点和分析计算5)掌握交流磁路的特点和分析计算(重点、难点)2、重点和难点标于上述教学内容后的括号中。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a9905e0172ded630b1cb66f.png)
《电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2027课程名称:电路基础使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计划课时:96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电路基础》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
《电路基础》总学时为120学时,该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备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电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电气技术职业岗位工作必需的电路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电路基础教学以《高职高专教育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各章节知识学时分配上既考虑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基础、突出重点、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重点放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上,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电路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讲、演、练三相结合。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一)教学内容1.1 电路和电路模型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1.3 电路阻元件1.4 电源元件1.5 基尔霍夫定律1.6 路的工作状态1.7 电路中电位分析本章小结及习题课(二)教学要求(1)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基本概念;(2)理解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概念,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掌握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等基本物理量的计算;(3)理解电阻元件的基本概念,掌握欧姆定律,(4)理解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际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5)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的内容,并掌握KCL、KVL定律的基本应用。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电压、电流、电位、电功率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2)电阻元件、电源元件的基本概念及伏安特性,欧姆定律;(3)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7cad6cc680203d8ce2f2477.png)
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代码:Z01开设时间:第1学期建议学时:96一、课程概述本学习领域是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参加实际工作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与技能,并针对电子信息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安全用电、电气线路的安装应用等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同时通过项目引领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
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职业行为养成为一体的思路而设计的。
共安排了5个学习情境:“安全用电”、“指针式万用表的组装和调试”、“日光灯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测试”、“变压器的应用与测试”和“电子产品装配线供电线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等。
注重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一致性,教学做合一。
通过本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安全用电、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交流电路和直流电路的分析应用、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应用、互感与变压器应用等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方法能力;掌握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文字和语言表达、安全与自我保护、环保低碳等社会能力。
本学习领域课程以《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基础,是进一步学习《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等后继课程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1.专业能力培养目标(1)熟练合理地使用常见电工仪器仪表,分析和解决电工技术方面问题的能力;(2)掌握电阻、电容和电感元件的基本特性;(3)掌握基本线性电路的计算方法;(4)掌握运用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的方法;(5)掌握测量端口电压和端口等效电阻的方法;(6)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理解负载对功率因数的影响;(7)掌握示波器的使用方法,能进行电信号的观察和测量;(8)掌握R、L、C电路特性,R、L、C串联谐振、并联谐振条件及频率特性,品质因数Q的概念,R、L、C串联、并联谐振电路的计算方法;(9)掌握互感电路同名端、互感系数以及耦合系数的测定方法,测量、计算变压器的各项参数、绘制特性曲线,能判别变压器各绕组的同名端,能灵活使用变压器;(10)掌握三相电源的基本特性、三相负载星形和三角形联接的方法,以及这两种接法下线电压、相电压及线、相电流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功率因素的测量方法。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5e44a85bb68a98271fefaad.png)
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代码:05001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644 分:学人:制订核:审.《电路分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一)学习领域定位《电路分析基础》是面向应电类、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以科学分析学院办学定位为前提,通过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调查,形成的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是应用电子专业和通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因而是最重要也是最现行的职业基础课,是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的起点。
在教学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练一体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表一学习领域定位学习领域性专业基础课学习领域质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练一体化,注学习领域功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能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前导学习领本学习领域的前导学习领域有《普通物理》域平行学习领高等数学域后续学习领模拟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域(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应电、通信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认.识课程、认识电路、变压器使用与维护、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与维修、认识动态电路、供电与用电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电工仪器仪表、电路设备为载体,按电工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25d42b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4.png)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授课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授课时间:一学期(约16周)二、课程目标1. 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2. 学会使用基本电路元件,熟悉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3. 能够分析简单电路,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良好的电路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基本电路元件和基本电路类型,了解电路的性质和特点;2. 学习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定律,掌握电路的计算方法;3. 学习电源、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等基本元件,了解其特性及使用方法;4. 掌握支路、节点、回路和等效电路等基本电路分析方法;5. 了解电路的暂态分析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电路的暂态分析。
四、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共16周,每周4学时,共计64学时;2. 实验教学:共2周,共计8学时;3. 作业与练习:每周至少一次作业,定期进行练习测试;4. 考试:期末进行考试,试卷难度适中,覆盖面广。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电路图和理论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 结合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讨论;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1. 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考试内容涵盖课程知识点,重点突出;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等。
七、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2. 参考书:《电路分析实践教程》;3. 其他相关资料:网络资源、电子课件等。
八、课程评估与反馈1. 定期进行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及改进意见等;2.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评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3. 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2d2cd79f78a6529647d5399.png)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学分:4计划学时:64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1.前言1.1课程性质《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在学习了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最重要也是最现行的职业基础课,是为后续课程电子技术应用奠定基础的起点。
该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及相关操作技能,也为专业的其它核心课程奠定技能训练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认识课程、认识电路、变压器使用与维护、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与维修、认识动态电路、供电与用电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电工仪器仪表、电路设备为载体,按电工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职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在《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中,充分注重“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确定就业岗位的能力目标(顶层目标),并对该能力目标进行分解,以确定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一级能力目标);在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再对一级能力目标细化分解,确定学习情境教育目标(二级能力目标);再对二级能力目标按工作过程进行细化分解,最终确定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从而保证“目标”的一致性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系统性。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59eb89ad1f34693daef3ea5.png)
《电路分析》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 课程学分 修读学期 执笔人G0400034 理论课程+实验课程 5 学分+ 第 3 学期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 课程学时 80 学时(理论)+16 学时(实验) 适用专业 电类各专业 审核人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1 课程定位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需要特别 着重理论的学习以及具体的实验,达到教学与实验的互动,深刻理解电路基础理论、学 会电路分析计算方法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树立理论联 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为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是 其后续课程。
1.2 课程开发思路 通过电路基础理论教学及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扩展知识面、加强 应用性及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牢固的实践基础。
本课程接合专业的特点,在理论 讲学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实验项目,完成所规定的理论以及实验学时。
通过理论与实验 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及设备的使用,对电路的基础理论 有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巩固和拓展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
学会常用的分析方法,能 独立操作完成电路基本参数的测定和数据处理等。
2.课程目标-1-2.1 专业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和进行实验的初步技能, 并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2.2 方法能力目标 (1)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定理的应用; (2)学会两类约束(KCL、KVL 和元件 VCR)和三大基本方法(叠加、分解及变换域分法); (3)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及设备的使用,并且能够完成简单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2.3 社会能力目标本课程培养学生: (1)团队协作、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风貌; (2)灵活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c3d9e0e719e8b8f67c1cb969.png)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电路分析基础》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门课是研究电学中各种电路模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中的基本定理、定律,掌握各种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会应用各种方法进行电路的稳态和暂态分析,掌握基本实验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电路基础知识。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理论、知识方面:(1)、掌握各种电路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路中的基本定理、定律。
能力、技能方面:(1)、牢固掌握电路中的基本定理、定律的基本使用方法。
(2)、牢固掌握应用各种电路分析方法进行电路的稳态和暂态分析。
四、课程内容第1 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教学要求:基本物理量及其正方向、电功率与能量,电路元件、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KCL、KVL)。
讲授内容:1.1电路和电路模型;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1.3 电功率和能量;1.4 电路元件;1.5 电阻元件;1.6 电容元件;1.7电感元件;1.8 电压源和电流源;1.9 受控电源;1.10 基尔霍夫定律重点、难点: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电路元件特性;基尔霍夫定律作业:第2 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教学要求: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电阻的等效变换,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串并联,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输入电阻讲授内容:2.1 引言;2.2 电路的等效变换;2.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2.4 电阻的Y型连接和△型连接的等效变换;2.5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2.6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等效变换;2.7 输入电阻重点、难点:电阻的串、并联、Y— 变换;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作业:第3 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讲授内容:3.1 电路的图;3.2 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3.3 支路电流法;3.4 网孔电流法;3.5回路电流法;3.6 结点电压法重点、难点:熟练掌握电路方程的列写方法: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适用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大)编写单位:信息技术系通信、电子教研室编写人:蒋雯雯审批:李明燕编写日期:2007 年07月修订日期:2011年03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学时数:120学时适应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大)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我院普大“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既是通信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后续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和电子测量仪器等)的基础,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是通信、电子类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的分析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前期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通信、电子类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路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各种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简单的电工测量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踏入社会后的工程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
1.知识目标:简单直流电路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与应用。
2.职业技能目标:电路元器件的识别、测量能力;基本工具的使用能力;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力;电路图识图能力,并能在电工操作台上正确连接电路;能够对实际直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能够对实际交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安全用电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耐心细致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信息获取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
教学要求:本课程应适应电路内容的知识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着重介绍经典的电路分析方法,力求做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讲清概念,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和经典的电路分析方法,在例题和习题的选取上,适当淡化手工计算的技巧,并根据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在每章中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仿真测量,同时加入16个(包括5个选做)电路的实践操作实验,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教、学、做”的统一。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教学目的:1.了解实际电路、理想电路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理解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的基本概念。
3.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内容:电路与电路模型,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欧姆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仿真。
重点: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的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及关联参考方向,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计算。
难点: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判断,电功率的计算及对电路发出和吸收功率的判断。
第二章直流电路的分析教学目的:1.掌握直流电路的等效变换分析法。
包括无源网络的等效变换法和有源网络的等效变换法。
2.掌握电路的网络方程分析法。
包括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位法等。
教学内容: 电阻的串、并联等效变换,电阻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支路电流分析法,网孔电流分析法,节点电压分析法,叠加定理与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含有受控源电路的分析,直流电路仿真。
重点:等效电阻的计算,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
难点:电阻的星形网络和三角形网络的等效变换,戴维南定理,节点电压法。
第三章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相位差和有效值概念。
2.掌握正弦量的角频率与频率的关系、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
3.学会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与电压定律的相量表示形式。
4. 掌握R、L、C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关系与相位关系,复阻抗的表达式。
教学内容: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正弦交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容电路,正弦交流电感电路,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元件仿真。
重点:正弦量的三要素,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R、L、C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关系的相量表达式。
难点:正弦量的相位的概念,有效值的物理含义,R、L、C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关系的相量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教学目的:1.理解复阻抗与复导纳的概念。
2.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RLC串、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3.学会分析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方法。
4.懂得谐振现象及电路谐振时的特点。
教学内容:阻抗和导纳,R L C 串联电路的分析,RLC并联电路的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图求解法,正弦电路中的功率,串联谐振电路,并联谐振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仿真。
重点:RLC元件的复阻抗,RLC串、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和相量图,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
难点:RLC元件的复导纳,RLC串、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及计算,谐振特点的理解。
第五章互感电路教学目的:1.了解互感现象及耦合系数的含义,掌握互感元件的同名端及互感电压的意义。
2.掌握互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含有互感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3.掌握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及阻抗变换特性。
教学内容:互感元件(互感的概念,同名端及互感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含有互感元件电路的分析,变压器电路,互感电路与变压器仿真。
重点:互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理想变压器的特性。
难点:互感元件的同名端的确定方法,互感耦合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第六章三相电路教学目的:1.理解对称三相正弦量的瞬时表达式、波形、相量表达式及相量图,了解相序的概念。
2.掌握电源及负载的联接方式及对称三相电源和对称三相负载的线、相电压的关系,线、相电流的关系。
教学内容:三相电源,三相负载,三相电路的功率,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三相电路仿真。
重点:不同联接方式的对称三相电源线、相电压关系,线、相电流关系。
难点:对对称三相电源和对称三相负载的线相、电压的关系,线、相电流的关系的理解。
第七章动态电路教学目的:1.理解电路的动态过程及其有关的概念。
2.掌握求解一阶动态电路的三要素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换路与电路初始值,一阶电路动态过程的三要素法,一阶电路的动态过程分析,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RLC串联电路的动态过程,动态电路仿真。
重点:电路的动态过程的换路定律及三要素分析法。
难点: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公式的推导过程,RLC动态电路的分析。
四、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表项目项目内容学时知识目标技能任务理论课内仿真实验项目一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8 4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学会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会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
项目二直流电路的分析22 6掌握常用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如网孔分析法、节点电压法和戴维南定理验证戴维南定理,并会用各种电路分析方法设计不同的电路。
项目三正弦交流电路20 4 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元件相量形式的伏安关系,电路的相量模型、相量图日常生活照明(日光灯的安装与调试)、各类小电器的安装与使用、蓄电池的使用项目四互感电路14 2 掌握互感耦合电路和变压器的相关知识设计简单互感耦合电路和小型变压器项目五三相电路10 2 掌握三相电路的相关知识,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会在实际电路中识别三相电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使用项目六动态电路16 2 掌握一阶动态电路的时间常数、响应变量的初值、终值、三要素解法动态电路的分析及设计小计100 20 总计120课程结束后专周实训一周30 万用表的拆装与调试完成万用表的组装与调试,使其能够正常使用1.学时分配说明: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习题课、复习、机动实数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调节使用,一般应控制在总授课实数的10%-15%。
2. 课程组织安排说明:采用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实践先行,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讲解运用的知识及方法。
完成任务后,归纳总结上升至系统的理论。
最终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应用”。
讲练结合,互动式教学。
五、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1.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2.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电子测量仪器》六、考核方式该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实验成绩作为实践考核成绩单独计算。
理论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回答问题、小测验、课堂讨论等)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计算。
七、教学资源的利用:1.现行使用的教材为:童建华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电路分析基础》。
2.参考书目:(1)朱晓萍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电路分析基础》。
(2)张永瑞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电路分析基础》。
(3)崔金辉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电路基础》。
3.多媒体资源:《电路分析基础》多媒体课件4.实验(训)室利用:电工电子实验室5.校外基地利用:相关电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