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深加工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茶叶加工培训课件

茶叶加工培训课件茶叶加工培训课件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茶叶的加工过程对于保持其品质和口感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茶叶加工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许多培训机构和企业都提供茶叶加工培训课程。
本文将探讨茶叶加工培训课件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茶叶加工的基本知识茶叶加工的第一步是了解茶叶的基本知识。
这包括茶叶的种类、产地、采摘时间等。
不同种类的茶叶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和特点。
例如,绿茶需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而红茶则需要发酵和烘焙。
了解茶叶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加工人员理解茶叶的特点和加工要求。
二、茶叶加工设备的使用茶叶加工需要使用各种设备,如杀青机、揉捻机、干燥机等。
在茶叶加工培训课件中,应该包括对这些设备的介绍和使用方法。
培训人员需要了解设备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维护方法。
只有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使用,才能保证茶叶加工的效果和质量。
三、茶叶加工的工艺流程茶叶加工的工艺流程是指茶叶从采摘到最终成品的整个加工过程。
在茶叶加工培训课件中,应该详细介绍每个环节的步骤和要求。
培训人员需要了解每个环节的时间、温度、湿度等参数,并学会根据茶叶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调整。
只有掌握了茶叶加工的工艺流程,才能制作出口感和品质优良的茶叶。
四、茶叶加工的质量控制茶叶加工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茶叶品质的重要环节。
在茶叶加工培训课件中,应该介绍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要点。
培训人员需要学会通过观察茶叶的外观、闻茶香、品茶味等方式来评估茶叶的质量。
同时,还需要学会使用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如测定茶叶的水分含量、嗅味鉴定等。
只有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茶叶产品。
五、茶叶加工的创新和发展茶叶加工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领域。
在茶叶加工培训课件中,应该鼓励培训人员思考和探索新的加工方法和技术。
例如,可以介绍茶叶的深加工方法,如茶叶粉碎、提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等。
同时,还可以介绍茶叶的包装和营销技巧,帮助加工人员更好地推广和销售茶叶产品。
茶叶深加工学(第三章 超微茶粉加工与应用)

超微绿茶粉的加工(研磨式超微粉碎法)
• 但由于粉碎过程中,有空气参与分级,超 微茶粉的香气和色泽有部分影响,但较气 流粉碎变化要少。
• 因为研磨机是分级式研磨机,被粉碎的茶 粉随气流到达分级区,达到细度要求的茶 粉被收集,不符合粒度要求的,再返回粉 碎室继续粉碎,直至达到粒径所需粒度。
超微绿茶粉的加工(球磨超微粉碎法)
作用原理:压缩空气经过滤干 燥后,通过超音速喷嘴向粉碎 腔高速喷射,在多股气流交汇 点处,物料被反复碰撞、冲击、 剪切而粉碎,在风机抽力作用 下随上升气流运动至分级区, 在高速旋转的分级涡轮产生的 强大离心力作用下,使粗细物 料分离,粗颗粒下降至粉碎区 继续粉碎。
超微绿茶粉的加工(气流粉碎法)
• 气流粉碎法优点:粉碎过程中物料温度低、 时间短;
明清 (1368-1911)
采混 茶煮 作羹 饼饮
蒸煮 青茶 制清 饼饮
团点 散茶 并茗 用战
炒撮 青泡 散清 茶饮
末茶品饮(历1500多年) Nhomakorabea芽叶茶品饮
超微绿茶粉的起源与发展
• 古代抹茶起源于我国魏晋 时期;发展于唐,盛于宋;
• 南宋淳熙年间,抹茶传入 日本;荣西禅师从中国带 走茶树种籽和制作抹茶的 方法,并在宇治山(京都 附近)种下第一颗茶苗。
超微绿茶粉的加工(电动石磨法)
超微绿茶粉的加工(电动石磨法)
• 石磨法优点:粒度细、加工时间短、加工 过程产品变化小、易于操作;
• 石磨法缺点:单台设备产量太小(40g/h), 加工成本高,不便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设备维护较为困难。
超微绿茶粉的加工(气流粉碎法)
超微绿茶粉的加工(气流粉碎法)
• 抹茶曲奇饼干
• 抹茶曲奇做法视频
刘仲华等:创新驱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茶学基础研究到支撑产业发展

刘仲华等:创新驱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茶学基础研究到支撑产业发展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目前,我国茶园夏秋茶占茶叶生物产量的50%以上,大部分都没有被有效利用,而茶叶深加工的重要目标是将中低档茶或弃采的夏秋茶通过提取、分离、纯化而制取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等茶叶功能性成分及速溶茶、浓缩汁等提取物,使茶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因此,中国茶业在这一轮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一定要高度关注茶叶深加工。
在茶叶深加工领域这些年来也有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如在茶汁沉淀控制方面,揭示了茶汁可逆沉淀与不可逆沉淀形成机制,提出了茶汁分类沉淀理论及茶汁沉淀控制方法。
在解决夏秋茶苦涩味方面,揭示了茶汁苦味、涩味及回甘滋味形成机理,构建了茶汁苦味、涩味及回甘滋味强度预测模型,明确了茶汁苦涩味/回甘滋味转化的临界点,为茶汁滋味品质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夏秋茶苦涩味转化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并在产业中广泛应用。
在茶饮料(速溶茶)方面,发明了茶饮料(速溶茶)专用原料加工技术,提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的纯味和调味绿茶饮料用原料加工技术体系,解决了速溶茶浸出慢、品质稳定性差的问题;发明了速溶茶定向制备关键技术,在探明茶汁品质浸出特性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级逆流提取柱,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变量动态逆流浸提—高质化定向收集新工艺;发明了基于单宁酶、蛋白酶等复合酶水解的茶汁苦涩味调控技术,结合水解过程pH的变化规律,实现茶汁滋味品质的在线调控,解决了绿茶汁苦涩味强、品质低的问题;发明了用于高香型速溶茶的茶汁ARS/微胶囊包埋加工新工艺,速溶茶香气品质及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常规对照显著提高,解决了传统热溶速溶茶香气低的问题;发明了基于茶鲜叶固/液态复合发酵的红茶汁加工技术;创新了中空颗粒型速溶茶加工核心技术,突破了喷雾干燥工艺制备速溶茶流动性、溶解性、抗潮性的技术瓶颈,为速溶茶的大众化消费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功能性成分提取方面,创建了以纯水或酒精为溶剂,柱色谱、膜分离等技术相结合的儿茶素、茶氨酸绿色高效提制技术体系,解决了传统技术的安全性与分离效率问题;实现了儿茶素单体制备从实验室克级向吨级的跨越,填补了我国儿茶素单体规模出口空白,使我国儿茶素单体在国际市场具有绝对主导地位;提出了聚酯型儿茶素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制备技术;创建了通过儿茶素进行生物定向合成、分离纯化,最终形成工业化、规模化的茶黄素混合物和单体的茶黄素酶促氧化制备技术体系,突破了茶黄素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这一技术使茶黄素制备成本降低70%以上,为今后茶黄素及其衍生产物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储备。
我国茶业面临这八大问题,传统茶行业要如何发展?

我国茶业面临这八大问题,传统茶行业要如何发展?我国茶园面积稳步扩大,产量和产值逐年增加,产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
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呢?1. 从生产与加工来看,生产规模小、茶叶加工沿袭传统,创新乏力我国茶叶生产,一是生产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经营体系与现代茶业的矛盾还将在相当长时期存在,影响着我国茶业全球化和产业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规模就没有海外市场。
能否解决原料的小生产与产品市场的规模化这一矛盾是制约茶叶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我国茶叶加工工艺长期没有创新,沿袭传统,新产品创新滞后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
国内市场也是如此,茶企基本不懂消费者,更别提技术进步!2. 从流通与销售方式来看,传统而原始我国茶叶交易仍然是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是交易规模小;二是自产自销;三是产品同质化。
茶业全球化要求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来推动。
我国茶业现存的原始的交易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存在,致使我国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销售。
3. 经营主体能力弱,难以实现向全球化经营转型全球经营,要求企业按全球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开展营销。
目前,我们茶叶出口企业面临的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一是茶叶国际贸易人才少,现有人才难稳定;二是经营网络难搭建,全球经营及国际贸易成本高;三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难创新,同质竞争剧烈,效益低下;四是国际化服务难优质;五是传统的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体的管理与组织方式不适应全球化。
不过现阶段很多地方已经在尝试走出去了,中国的一路一带等等战略也提供了机遇。
可是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的劣势,茶行业的人才流动过大,这些都有待改变,茶企的眼界的高低以及眼光的长远决定着它的未来!4. 从茶业产业生态链来看,自身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传统的茶业服务体系表现为没有专门部门和企业从事茶业服务工作。
兼职服务多,专业化服务机构少。
服务活动多,有效服务少。
准政府协会多,企业化实体少,政府支持的少。
茶园面积全球第一,但平均单产倒数第一!刘仲华院士谈深加工

茶园面积全球第一,但平均单产倒数第一!刘仲华院士谈深加工目前,我国茶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不高。
中国茶产业要通过资源创新、加工技术创新等,研发出广受国内、外市场消费者欢迎的茶产品,进而实现茶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茶叶深加工肩负着茶产业发展的责任和希望。
刘仲华院士(茶界第二位院士)是我国茶叶深加工领域带头人,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刘仲华院士在2019年中国(深圳)茶业科技年会主题报告一、中国茶产业与深加工现状1998—2018年,全球8个主要产茶国(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亚、阿根廷)中仅有中国保持了茶园面积和产量持续的增长。
1、中国茶产业现状2017年,中国茶园面积为4272.8万亩,中国干毛茶产量为2,496,411吨。
2018年,中国茶园面积为4395.6万亩,中国干毛茶产量为2,616,002吨。
其中,我国2018年各省茶园面积前5位依次为:贵州(684.3万亩)、云南(666.8万亩)、四川(545.1万亩)、湖北(449.0万亩)、福建(310.8万亩)。
2018年,我国共出口茶类总量为36.47万吨,出口金额为17.78亿美元。
其中,出口花茶(0.69万吨,0.66亿美元,均价9.57美元/kg),绿茶(30.29万吨,12.23亿美元,均价4.04美元/kg),乌龙茶(1.90万吨,1.80亿美元,均价9.52美元/kg),普洱茶(0.30万吨,0.28亿美元,均价9.44美元/kg),红茶(3.30万吨,2.81亿美元,均价8.50美元/kg)。
综上,我国绝大部分茶是国内消费为主。
其中,茶叶消费形式为喝掉、存茶陈化、收藏投资,还有不少成为库存茶。
2、中国茶产业尴尬2015—2017年,世界茶叶生产前12位国家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土耳其、越南、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日本、孟加拉等。
研发创新——现代茶叶企业的发展动力

在 日本、 美欧等国, 大型农业集团的科研实力 , 毫不逊 色于国立科研机构。目前 , 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
支 持茶 叶科 研 。当越 来 越多 的茶 叶 企业 领 导人 意识 到 企
国 内几个 较 大的茶 叶深加 工企 业 , 如大 闽食 品有 限公
司, 深宝华城等 , 都已建立 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每年投入大
量 的科 研经 费 , 不断 开发 新 技 术 , 将 取 得 的新 技 术 引进 并 到实 际生产 之 中 , 著地提 高 了生产效 率 和产 品质量 。安 显 徽省 的黄 山毛峰茶 业集 团 , 了 自己的企业 技 术研 究 中 成立
业要想做强 , 实现长足发展 , 必须重视研发 。如何建立 自
己的技术研 发机 构 , 组建研 发 团队 , 实现成 功 的研 发管 理 , 就 成为 中国现代 茶 叶企业领 导者 的一个 基本 责任 。
业, 均拥有 自己的研究所或研发部门, 每年投入 巨资实行
茶 叶方面 的 自主研 发 。而 我 国多数 茶 叶 企业 不 设 研 发部 门。这表 明 , 部分 企业还 没有 足够重 视研发 创新 。 大
1 9世纪上 半期 , 国开 始 在 印度 、 里 兰卡 等 殖 民地 英 斯
纺织 印染 等行业 推广 应用 。 产 品包装 创新 : 茶 叶 的袋 泡 包装 , 角 透 明尼 龙包 如 三 装等。 茶 叶企业 , 产 品研 发 过程 中 , 可 以考 虑通 过 规模 在 还 制造 实现低 成本 战 略 , 而 以更 低 的价 格 提供 给消 费 者 ; 从 或者 通过 广覆 盖的渠 道 便 于 消费 者 购买 ; 或是 在 铺 货 、 抑 陈列 、 销 、 促 服务 过程 中 , 消费 者获得 品牌体 验 。 让
茶叶深加工方向

国内茶叶深加工现状分析一、茶叶深加工概念:茶叶深加工是指以茶鲜叶、半成品、成品茶或副产品为原料,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及加工工艺,实现多学科、跨领域、集成化、系统化的开发加工;按照预定目的和技术路线,对材料、能量、信息进行改造、变换、加工,使现代工程装备与制茶工程理论实现高度紧密的融合、协同,集成生物化学、营养学、卫生学、微生物学、酶工程学以及机械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等学科的新技术,形成茶叶深加工的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的技术工程模式。
茶叶深加工主要包括茶叶物理深加工、生物化学深加工及综合深加工等。
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开发已突破农产品范畴,而向食品、饮料、医药、保健、日化、农化等领域广泛延伸与拓展。
茶叶深加工是茶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和未来茶产业的发展趋向。
二、茶叶深加工方向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发展到现在,我国茶叶的品种很多,全国能叫出名字来的茶叶就有1000多种。
在这些茶叶当中,有名气的也有很多种,排列前十名的有:杭州龙井,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白毫银针、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普洱茶。
陕西省内的茶叶年总产量仅有7000多吨,可是,茶叶的品牌却高达200多种。
陕西茶叶目前已进入了品牌上的"春秋战国"时代,众多的品牌导致了市场竞争力的下降,使陕西茶叶在市场中处在不利的地位。
有名的陕茶主要有:午子仙毫、紫阳毛尖、宁强雀舌、商南泉茗、定军茗眉、秦巴雾毫、汉水银梭、女娲银峰。
虽然品种繁多茶叶质量标准也比国内部分名茶高,但是陕茶名气还只限于陕西境内,产量低不能形成规模,品牌的整合是解决品牌类目繁多效益低下的有效方法。
目前国内对鲜茶的生产与销售主要有以下几大知名品牌:中闽弘泰、艺福堂、天福茗茶、新益号、西湖、八马、森舟、大益、谢裕大、凤凰山、卢正浩、祺彤香、合壹、尚客茶品、南茗、徽商、中茶、凤山牌。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目前健康饮品的发展趋势是;健康、营养、方便、快捷,科学的生产方法,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过程,严格的产品质量等,才能是未来饮品佼佼者,也是茶叶发展的趋势,而现在制作出的茶叶,制作不规范,营养流失,农药残留,胡乱搀杂,要想改变这种市场混乱的状态,必须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将茶叶进行标准化的加工,制成精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营养成分,农药残留必须降到零,而且饮用起来还要便捷,才能适应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人们,茶叶深加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机械加工这是指不改变茶叶的基本本质的加工方法,其特点是只改变茶叶的外部形式,如外观形状、大小,以便于贮藏、冲泡、符合卫生标准、美观等等。
加强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促进茶产业提升

1 茶 叶深加 工 利用 是 茶产 业发 展 的必 然趋 势
1 1 茶 叶深加 工 利用是 提 高茶 产 业效 益 的途径 .
20 09年我 国茶 园 面积 20 70万 亩 , 叶产 量 14 茶 3 万吨 , 毛茶 产值 43亿元 。而 同期茶 饮料 、 叶 多 酚 1 茶 类和速溶茶等深加工产品产值超过 40亿元 。茶叶 0 深 加工 产 品 的产 值 几乎 与茶 叶的农业 产 值相 当。但
在深入开展茶 叶深 加工技术和产 品开发的 同时 , 要加 强知识产权保护 , 提高茶 叶深加工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关 键词 茶叶; 深加工; 发展趋势; 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 号 :5 1 1 ¥7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578 2 (0 0 0 -8 - 0 7 —9 1 2 1 )20 70 3
I t n iy n e o e sng o a Re o r e n e sf i g De p Pr c sI du t y o Up r de Te n sr
L w n,HAN Jn UO Yi e ig,L ANG Yu rn I eog
生 理活性 物 质 , 大 及 深 化 这 些 物 质 的 利 用 率 。深 扩 加工 综合 利用 是 提 高 茶 叶 资 源利 用 率 、 升 经 济 效 提 益 和企业 核心 竞 争 力 的重 要 手 段 。 据估 计 , 国茶 我 叶产 量 中约有 7 % 的低 值 茶 叶没 有 得 到 合 理 利 用 , 0
茶
叶
Junl f e 2 1 3 ( )8 8 ora o a 00,6 2 :7~ 9 T
加 强茶 叶深加工产 品开发 , 进茶产 业提升 促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是由中国国家农业部主导建设的,旨在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技术体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涉及到了茶叶生产、加工、品质检测、质量控制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为我国茶叶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建立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茶叶产业的面临了多种挑战。
首先,茶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导致产量低、品质差,同时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其次,茶叶行业的营销、品牌打造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这都限制了整个茶叶行业的发展。
为此,建立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国茶叶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茶园技术体系、茶叶品质安全技术体系、茶叶深加工技术体系、茶叶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茶叶标准化体系和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
这些体系覆盖了茶叶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和各个环节,从而确保了茶叶品质的稳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茶园技术体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主要包括茶树种质资源改良、茶叶生产标准化技术、茶树秧苗培育技术等方面。
茶树种质资源改良是茶叶产业的核心,这项技术可以通过种植高产、优质的茶树,提高平均亩产和茶叶品质。
茶叶生产标准化技术则是确保同一生产区的茶叶可以获得一致的品质和口感,这有助于消费者建立品牌信任感。
茶树秧苗培育技术是茶叶生产的关键,促进了茶树的高效生长和茶叶产量的提高。
茶叶品质安全技术体系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主要涉及到了茶叶品质检测、加工技术和安全化管理等方面。
茶叶品质检测可以通过科学化的检测手段来确保茶叶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茶叶加工技术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高效、标准的加工能够提高茶叶口感和品质。
茶叶安全化管理则是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的重要措施,相关负责人需要严格监控茶叶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解决。
茶叶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了茶叶萃取、提纯、加工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开发出浓香、细致的茶叶产品,还可以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增加华丽的茶叶品种。
茶产品创新发展趋势

茶产品创新发展趋势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茶叶的种类繁多,品质也各不相同,因此茶叶的创新发展趋势也非常多样化。
以下是茶产品创新发展趋势的几个方面。
一、茶文化创新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茶产业的重要支撑。
茶文化创新包括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茶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茶文化的融合和创新等方面。
茶文化创新可以通过茶文化节、茶文化展览、茶文化论坛等形式进行,以提高公众对茶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茶叶品质提升茶叶品质是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茶叶品质提升包括茶叶品种的改良和培育,茶叶生产技术的提高,茶叶加工工艺的改进等方面。
茶叶品质提升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建设、标准制定等方式进行,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强茶产业的竞争力。
三、茶叶深加工创新茶叶深加工是茶产业的重要环节,也是茶产业增加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茶叶深加工创新包括茶叶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创新,茶叶加工产品的开发和创新等方面。
茶叶深加工创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等方式进行,以研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茶叶深加工产品,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四、茶产业链创新茶产业链是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茶产业链创新包括茶叶生产模式的创新,茶叶销售渠道的创新,茶叶产业链的整合等方面。
茶产业链创新可以通过产业链协同、信息化建设、品牌联盟等方式进行,以提高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茶产品创新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需要从茶文化、茶叶品质、茶叶深加工、茶产业链等方面进行创新。
茶产业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一、概括随着中国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行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
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茶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亟待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本文将对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高质量发展对策,以期为江苏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江苏茶叶产业正逐步实现机械化加工。
目前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研究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优势农产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茶叶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茶叶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茶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尤其是机械化加工技术的应用。
我国茶叶机械化加工水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江苏省作为中国茶叶产业的重要基地,其茶叶机械化加工水平的提高将对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旨在分析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高质量发展对策。
具体研究意义如下: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江苏茶叶产业机械化加工水平的提升。
为企业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提高茶叶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为茶叶爱好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和发展我国茶叶产业的研究体系,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武夷山茶产业转型情况汇报

武夷山茶产业转型情况汇报武夷山茶产业作为中国茶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武夷山茶产业也在不断进行转型升级。
在此,我将对武夷山茶产业的转型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武夷山茶产业在传统茶叶生产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端茶叶和精深加工方向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提升,武夷山茶产业加大了对高端茶叶的培育和生产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同时,针对茶叶的深加工,武夷山茶产业也在不断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推出了一系列新品种和新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武夷山茶产业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加大对品牌的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力度,武夷山茶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提升。
同时,武夷山茶产业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茶叶展会和交流活动,拓展了销售渠道,拓展了国际市场,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再次,武夷山茶产业在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通过整合资源,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武夷山茶产业实现了从茶叶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同时,武夷山茶产业还积极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最后,武夷山茶产业在政策扶持和产业升级方面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政府为武夷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武夷山茶产业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武夷山茶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拓展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浅析

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浅析摘要:在我国茶叶的产业发展方面,作为大叶茶树的重要原产地,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是遥遥领先的。
但是伴随着我国茶叶的大规模生产,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也日渐明显,比如生产设施齐全设备差,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体系散,没有企业品牌意识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国茶产业的长期发展。
本文对我国茶产业长期发展现状进行了多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制定茶产业长期发展战略方面不断创新,提出了帮助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策略。
关键词:茶产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1世界茶产业和中国茶产业的世纪历程奠基期(1949年—1957年):我国茶叶产品生产、流通和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茶叶产品生产已经开始了初步性的机械化,茶叶国际标准化和样品的研发生产也已经开始重新进行了一次非常富有成效的茶业转型升级尝试;第一第二第三动荡期(1958年—1970年):敏感时期,又再次重新兴起,这让刚刚重新开始起步、正在逐渐恢复苏醒的整个中国茶园和茶叶生产行业再次彻底堕入了低迷动荡期的时期,茶叶行业种植土地产量再次大幅锐减。
第一第二第三黄金期(1971年—1990年):其中,1978年这个时期已经是个中国茶业发展的分水岭,农业土地改革,茶园大部分园区的种植土地到户,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当地茶叶农民的自主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中国茶业市场转型第一涅槃期(1991年—2000年):我国茶叶行业卖方市场逐渐分化转为卖方转向茶叶买方市场,出口茶叶制茶生产市场难以完全彻底放开,出口茶叶制茶生产企业不断出现恶性竞争、自相残杀的局面,国际茶叶市场信誉大幅度的下滑,削弱了我国茶业对其出口产品创汇率的竞争能力。
第二第一第三黄金期(2001年至今):我国茶园茶叶产量和出口茶叶产品出口量屡屡再创新高,茶园茶叶种植土地面积不断大幅度增加。
1.1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晚清之前,中国茶产业保持着稳步增长,无论是产量还是出口量都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

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传统的中国茶道还是现代的休闲茶饮,都离不开茶叶的优质。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名茶之一,贡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深受茶客喜爱。
而中国贡茶的发源地宜兴则是茶叶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区域,它不仅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还不断推陈出新,在传承中注入创新的力量,让宜兴茶叶更加具有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
一、宜兴茶叶的悠久历史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优质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
宜兴茶叶的栽种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茶树种植和茶叶饮用的记载。
在隋唐时期,宜兴茶叶开始被称为“贡茶”,并成为皇室贡品,享有“君子之饮”之美誉。
宜兴茶叶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耕作,逐渐发展成为令人称道的名茶,成为了中国茶叶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宜兴茶叶的传承与创新宜兴茶叶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工艺和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良。
在传承方面,宜兴茶叶的生产工艺主要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环节,都是依靠手工操作和传统工艺完成。
这种传统工艺不仅保持了宜兴茶叶的原始风味和品质,更加体现了宜兴茶叶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宜兴茶叶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品种、茶叶包装等方面都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和创新设计,使宜兴茶叶更加适应现代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三、宜兴茶叶的品牌营销和国际化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宜兴茶叶的品牌营销和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当下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品牌营销方面,宜兴茶叶通过形象设计、包装升级、宣传推广等方式进行品牌建设,提升了宜兴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宜兴茶叶积极参与国际茶叶展览和交流活动,拓展了国际茶叶市场,使宜兴茶叶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际消费者了解和喜爱宜兴茶叶,促进了宜兴茶叶产业的国际合作和发展。
四、宜兴茶叶的文化传播和体验旅游除了茶叶本身的生产和销售,宜兴茶叶还在文化传播和体验旅游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 2004 2006 2008 图 1 2002~2009 年中国茶叶提取物产业规模的变化
茶氨酸作为茶叶的核心品质成分,其独特的功能是在 90 年代后期才引起全球的关注。1998 年, 日本太阳化学株式会社率先向市场推出生物合成 L-茶氨酸 97%, 进而成为 2000 年度美国最热门的天 然产物。湖南农业大学于 1999 年研究从茶多酚萃取后的水层中分离纯化天然 L-茶氨酸获得成功, 并在湖南金农生物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规模化开发纯度为 20%、30%、50%的 L-茶氨酸 系列产品投入国际国内市场。尔后,无锡绿宝、江西绿康等企业先后实施了批量生产。由于受日本 太阳化学在全球范围内关于茶氨酸功能的应用专利的保护,以及我国部分廉价的化学合成茶氨酸产 品对市场的干扰,我国天然茶氨酸的开发一直未能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目前,各种不同规格的天 然茶氨酸的年产总量在 50t 以内。茶氨酸的规模化开发是提高茶叶深加工产业效益的重要环节,也 是茶资源的价值与功能最大化必不可少的一环。 茶黄素是茶叶深加工领域一个颇具开发潜力的产品。由于国内外关于茶黄素在调降血脂、预防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抗病毒、抗氧化、抗炎症等方面的显著功效的发现,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安徽 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一直致力于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 技术研究,并且在茶黄素的制取途径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得茶黄素的工业化制备成本得到大幅度的 降低,有力地推进了茶黄素的产业化进程,无锡世纪生物、长沙飞拓、浙江派诺等企业实施了茶黄 素的工业化生产。但是,与儿茶素相比,茶黄素目前的产业规模还不大,全国年产不同规格的茶黄 素的总量在 40t 以内,还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茶多糖的研究与开发一直受到茶叶深加工领域的关注。安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茶 科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在茶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结构分析、功能评价与应用等各方面作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与茶氨酸类似,茶多糖的开发与茶多酚的产业化开发紧密关联,从茶多酚萃取后的水 层中分离纯化茶多糖才是经济、高效的途径。尽管现有的研究表面茶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降血糖、 降血脂、防辐射等多种功效,但是,与菌类多糖相比,国内外健康食品领域一直未出现对茶多糖的 大量需求。目前,国内只有无锡太阳绿宝等企业批量生产不同规格的茶多糖,出口到日本、韩国开 发功能饮料和健康食品。 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等生物碱是茶叶中一类主要的功能成分。在 90 年代初,我国曾一度流行 从茶叶中提制天然咖啡因,且在全国建立了各种规模的天然咖啡因提取工厂数十家。然而,两个关 键问题制约了当时天然咖啡因的发展速度: 一是由于茶多酚的开发还没有兴起,采用茶叶原料仅仅 提取咖啡因,生产成分太高,茶叶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天然咖啡因的成本无法与合成咖 啡因竞争;二是天然咖啡因是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原料,其生产、销售、采购必须在公安部和 卫生部同时取得合法许可。因此,目前高纯度的天然咖啡因在我国已经几乎不生产,主要是以茶多 酚萃取后的水层提取低纯度咖啡因(30%以下)用于富含咖啡因的功能食品与功能饮料的开发。
2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起步可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湖南和上海率先开展速溶茶提制工艺技术 研究为标志,实现了速溶茶的批量生产并出口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进入 80 年代,中国农科院 茶叶研究所开始进行茶皂素、茶多酚的提制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把中国茶叶深加工的研究转向以 茶的有效成分开发为重点。进入 90 年代,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 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无锡轻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所先后开展了茶多酚、儿茶 素、咖啡碱、茶多糖、茶氨酸、茶黄素等的提制技术研究,在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福建、江 西、湖北、广东、海南等省 30 多家投资规模在 500 -1500 万元的茶多酚提制工厂先后兴建,形成了 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第一波投资热潮,各个工厂的茶多酚年产能力从几百 kg 到 30t 不等。当时, 采用的茶多酚提制技术主要有溶剂萃取法和离子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的主要工艺路线为 : 茶叶水 或低浓度酒精提取过滤浓缩三氯甲烷或二氯甲烷萃取脱咖啡因乙酸乙酯萃取茶多酚浓缩 回收溶剂喷雾或真空干燥。 离子沉淀法的主要工艺路线为: 茶叶热水浸提石灰水沉淀过滤 稀酸转溶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回收溶剂真空或喷雾干燥。鉴于采用三氯甲烷或二氯甲烷脱除咖 啡因时高溶剂残留存在的毒副作用,在溶剂萃取法生产茶多酚时,采用去离子水或低浓度柠檬酸洗 脱乙酸乙酯层以去除咖啡因,以部分地缓解溶剂萃取法的安全性问题。 茶多酚的产业规模与其应用领域的定位密不可分。90 年代初期,我国茶多酚的应用研究重点是 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由于茶多酚的水溶性特点及其不稳定性,尽管茶多酚在植物油、鱼肉制品、方 便面、奶糖等食品领域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功能,但是儿茶素的氧化褐变给所应用产品的色泽带来 了不利的影响。茶多酚这一致命的弱点严重影响了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的规模。尽管许多 研究人员一直试图通过儿茶素的结构修饰改善其脂溶性和稳定性, 但至今未能取得产业化上的突破。 90 年代中后期,国外关于茶多酚、儿茶素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成 果,使得国外以茶多酚、儿茶素为主体的健康食品开发快速升温,国际市场对茶叶提取物的需求量 不断增加。尤其是关于儿茶素具有调节人体脂肪代谢和控制肥胖功能的发现,使得儿茶素一度成为 国际市场上可替代麻黄提取物开发减肥保健食品的主要天然产物之一, 由此也催生了进入 21 世纪后 中国又一轮茶叶提取物产业投资热潮。2000 年以来,逆流提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膜技术、大 孔吸附树脂、逆流萃取、逆流色谱等现代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日趋成熟,并被集成创新融入到茶叶 深加工产业中。这一轮的投资规模比 90 年代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大多数企业的投资规模在 2000 万
中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128)
摘要: 简要回顾了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的历程, 剖析了茶叶深加工领域当前面临的质量安全、 品质、 成本、效益等问题,概述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体系。同时,介绍了依托技术创新,值得开发的10 个颇具市场潜力的新产品。最后,就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茶学;功能成份;分离纯化1
作者简介:刘仲华,男,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E-mail:larkin-liu@ 1
降,茶叶生产成本上涨而茶价下跌。这三大矛盾的实质是全球茶叶的产销平衡与供需平衡问题,产 大于销、供过于求必然引起行业效益低下,茶叶行业必须寻求促进消费和提升效益的有效途径。茶 叶深加工则超越茶叶传统冲饮消费模式的束缚,使茶叶的消费形式、结构和途径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它不仅通过茶叶产品多样化有效地促进了茶叶消费的增长,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近 十多年来,全球茶叶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茶叶深加工是提升茶叶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 径之一。 茶叶深加工是实现茶叶综合利用的必需环节和物质基础。茶叶深加工行业经历近20年的发展, 按照开发产品的类别,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②速溶茶系列固 体饮料;③灌装(瓶装)液态茶饮料;④含茶食品;⑤含茶保健品与药品;⑥含茶个人护理品与生活用 品;⑦动物饲料与保健品;⑧植物保护剂等。不论茶叶深加工产品涉及哪个领域、产品如何多样化, 它们都离不开共同的物质基础:茶叶功能成分、速溶茶粉或浓缩茶汁、超微茶粉。因此,茶叶功能 成分提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茶叶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本文拟在剖析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 展现状及存在的技术瓶颈的基础上,阐述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在茶叶功能成分开发中的应用成果,勾 划出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等功能成分的高效、绿色、安全的 提制技术体系,旨在推进中国茶叶深加工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Technolog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of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 China
LIU Zhonghua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r Botanical Functional Ingredients, Key Laboratory of Tea Scienc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Hunan,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ing cours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y of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 China was reviewed briefly. The key issues which block the progress of this industry, such as quality, safety, production cost and benefit, were also discussed. Author summarized the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extraction,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functional ingredients from tea, which are good for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Meanwhile, ten of new products with good market potential, which are the achievement of above technical innovation, were described. Finally, some viewpoint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keep the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of tea comprehensive processing in China. Keywords: tea science, deodorizing effect, pur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