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安塞腰鼓复习资料(7)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读读写写拼音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读读写写1.《社戏》/鲁迅(1)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pi ān p ì( )的,临河的小村庄。
的,临河的小村庄。
(4)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q ī w ǔ( )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
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
(5)母亲却竭力的zh ǔ f ù( )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
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
(7)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d ài m àn(),是待客的l ǐ sh ù( )里从来所没有的。
里从来所没有的。
(8)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cu ān duo( )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我高兴了。
去。
我高兴了。
(11)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ji ā ju àn( )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
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
(12)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 ǎo ji é( )。
(14)最惹眼的是y ì l ì( )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3.《安塞腰鼓》/刘成章(1)火花一样,是闪射的t óng r én( )。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 án j ìng( )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k àng f èn( )了。
了。
(3)明晰了又hu ì àn( ),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d à ch è d à w ù( )!(4)容不得sh ù f ù( ),容不得j ī b àn( ),容不得b ì s è( )。
(5)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r ǒng z á( )的观众的心上……的观众的心上……(6)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y án j ùn( )的思索……的思索……(7)它zh èn h àn( )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社戏》和《安塞腰鼓》,了解两个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价值。
2. 分析《社戏》和《安塞腰鼓》的艺术特色,如语言、形象、情节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中所展现的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 学习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夸张等,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教学内容1. 《社戏》:《社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农村社戏的热闹场景和作者在其中的见闻。
通过分析作品,了解鲁迅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2. 《安塞腰鼓》:这是一首描述安塞腰鼓表演的诗歌,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学习这首诗歌,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将《社戏》和《安塞腰鼓》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个作品在表现民间文化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实践操作法:邀请安塞腰鼓表演者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社戏》,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第3-4课时: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分析《安塞腰鼓》诗歌的艺术特色。
3. 第5-6课时:对比阅读《社戏》和《安塞腰鼓》,讨论两个作品在表现民间文化方面的异同。
4. 第7-8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 第9-10课时:邀请安塞腰鼓表演者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
6. 第11-12课时: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表现手法创作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表现,考察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表现手法。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 复习要点
03 安塞腰鼓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骤(zhòu)雨瞳(tóng)仁恬(tián)静严峻(jùn)
烧灼(zhuó)磅礴(páng bó)耳畔(pàn)束缚(fù)
闭塞(sè)震撼辐射渺(miǎo)远
亢(kàng)奋:极度兴奋。
晦(huì)暗:昏暗。
这里指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jī)绊:牵绊,束缚,缠住不能脱身。
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
冗(rǒng)杂:繁杂。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或觉悟。
二、文学常识
《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的抒情散文。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气势恢宏的安塞腰鼓,表现了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磅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壮阔、豪迈气概和精神的赞扬。
四、知识点
1、节奏疾猛,排比激昂,语句铿锵,富于气势。
2、结构精巧,从安静始,至演奏高潮,以寂静止。
3、语言具有地方特色。
后生、咝溜溜、红豆角角老南瓜。
4、表现手法——以动衬静。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安塞腰鼓》复习 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内容透析全套课文内容透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
这种产生于黄土高原的民间文化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本文就是围绕安塞腰鼓来写的、(二)、谋篇立意这篇抒情散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写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以诗载情,融入想像,呈现出安塞腰鼓恢弘、磅礴的演出场面,热情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30个自然段,按表演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表演前的预备阶段,蓄势待发。
第二部分(5-27自然段):写安塞腰鼓的表演。
按所写的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5-13自然段):宏伟的场面。
第二层(第14-17自然段):雄壮的场面。
第三层(第18-22自然段):击鼓的后生。
第四层(第23-27自然段):奇丽的舞姿。
第三部分(第28-30自然段):写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深远。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本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语言铿锵激越。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尤其是“……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等句,几字一顿,频频出击,节奏紧凑,使语势自然激越,热烈昂奋。
2、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
《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赞美的词语,直抒胸臆。
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
文学常识
刘成章
结构层次
安 塞 腰 鼓
(较慢) (沉稳有力) 安静 ) (一)1-4:打鼓前的( (二)5-27: 隆隆隆隆的腰鼓 (较快) (高昂激越) 5-13:宏伟的( 场面) 14-17:雄壮的( 响声)
后生) 18-22:击鼓的(
23-27:奇丽的( 舞姿) (三)28-30:结束后的( 寂静 )(舒缓)
中西画对比
西洋画重写实,像照相,无论是形状色 彩,尽量与原物一致;而中国画重写意, 像符号,重神韵。
婆罗多舞是印度最流行、
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同 时也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髓。 舞者衣裙华丽,姿态优美,戴 半圆形花环,耳环和鼻饰闪烁, 光彩照人,演员的手、眼、身、 法、步严密配合,面部表情的 喜怒哀乐瞬息万变。 一场完整的婆罗多舞蹈的 表演,至少包括 6段,通常只 由一名女演员表演。每一场表 演少则3小时,多达5—6小时。
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歌颂了什么?(主题) 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了什么?
歌颂了生命和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 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 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 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 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 这一切束缚的力量。
世俗剪影
社戏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 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 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 做“社戏”。
安塞腰鼓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
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 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黄土高原的产物, 其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地理风貌、民风民情浑然一体 。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 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 “天下第一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融舞 蹈、音乐、武术于一体,具有队行多变、刚劲、 豪放的特点。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 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最后一课》《社戏》《安塞腰鼓》
第七课《最后一课》复习重点1、文体_________、作者________( __________国人)。
文中主人公__________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祈祷.( ) 哽.住(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
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
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
B、前呼后应。
C、以小见大。
D、烘托手法。
重点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 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情节:本文“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社会环境:_________________;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文24-29段(从“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到结束)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第十六课《社戏》复习重点一、1.文体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线索____________。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2篇)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2篇)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2篇) 安塞腰鼓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本事。
教学难点: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学生谈观感。
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
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今日我们来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2、听课文的录音;请学生自我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朗读全文。
能够模仿合唱的形式。
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
527自然段主体部分教师朗读。
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5、分清结构层次:全文能够分成三个部分。
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可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闹秧歌、农民画、 剪纸、泥塑……
五、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地方民歌,本是一种随心所 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小曲子”,它渗透进陕北人的日 常生活: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年节用歌声来庆祝,婚嫁 用歌声来助兴。信天游使用的自然是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示了浓郁的陕 北民俗风情。总体上说,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扣人心弦,回肠荡气,充 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其歌词是以七字句式为主的变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 手法见长。《回延安》就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词句之中多方言风 味。
撺cuān掇duo
怠dài慢
漂piāo渺miǎo
家眷 惮dàn 凫fú水 桕jiù树
船篷péng 归省xǐng 絮xù叨dao
乐土:安乐的地方。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四、作家作品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 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 《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 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 等。
陕北文化:
六、课文结构
七、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歌颂了生命之奔腾的力量,让人感
受到黄土高原所蕴含的壮阔以及当地人民豪放的气概和精神。 八、拓展阅读——排比修辞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三个或三个以上) 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其作用是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使之有感染力。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3课 安塞腰鼓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03课安塞腰鼓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安塞腰鼓是陕北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春秋以前,表演时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表现力极强,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题目直接交代了文章描写的对象,又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刘成章(1937—)当代诗人、散文家。
陕西西安人。
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特色。
代表作有散文集《黄土情》《羊想云彩》,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略有改动。
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旋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
而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令他怦然心动。
这些景象随即转化成刘成章日日在感悟的“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既“安塞腰鼓”。
因此他写下此文,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咝.(sī)晦.暗(huì)困倦.(juàn)瞳.仁(tóng)捶.(chuí)戛.然(jiá)烧灼.(zhuó)亢.奋(kàng)羁.绊(jī)恬.静(tián)冗.杂(rǒng)束缚.(fù)淋.漓(lín)骤.雨(zhòu)磅礴..(páng bó)2.词义:瞳仁:瞳孔。
恬静:安静,宁静。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
文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闭塞:堵塞。
蓦然:指突然,猛然。
冗杂:繁杂。
严峻:严厉、严肃,严重。
烧灼:指高温炙烫。
文中比喻安塞腰鼓强烈地感染着观众。
磅礴: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淋漓:形容畅快、酣畅。
社戏、安塞腰鼓练习题及答案
16.社戏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归省.()悠.扬()弥.散()蕴.藻()漂渺.()旺相.()撮.着()桕.树()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哄.骗(hǒnɡ)闹哄.(honɡ)起哄.(hònɡ)哄.(hōnɡ)笑B.潺.潺(chán)怠.慢(dài)不惮.(dàn)船橹.(lǔ)C.撺.掇(cuān)凫.水(fú)桕.(jiù)树旺相.(xiànɡ)D.皎.洁(jiāo)归省.(xǐnɡ)絮.(xù)叨晌.午(shǎnɡ)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绝壁膝盖恼怒欺侮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C.叛徒诚肯鉴别宛转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4.下列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B.委实:实在行辈:排行和辈分弥散:弥漫消散C.自失:丢失了自己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依稀:隐隐约约旺相:茂盛5.下列句子的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宛转愉快自失消失B.宛转悠扬沉静自失弥散6.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省________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本文体裁是________,“社戏”是指________。
7.根据规定的情境,以“绿”为重点扩展一段话。
(不少于30字)情境:初春,公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安塞腰鼓的知识文题解读《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歌颂了生命奔腾的力量,这力量正是通过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的。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与羁绊。
安塞腰鼓,正表现了他们身上具备的那种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亢kàng奋晦huì暗羁jī绊蓦mò然冗rǒng杂戛jiá然而止2.解释下列词语。
1亢奋:极度兴奋。
2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3蓦然:突然,猛然。
4冗杂:繁杂。
5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6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重点难句解析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又有谁想束缚,又有谁能羁绊呢?生命化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伟大、雄浑、激昂、粗犷,也许有点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呢?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句话把南方与北方作了对比。
南方秀美,适合轻柔的丝竹;北方壮美,适合充满力量的安塞腰鼓。
这句话突出了作者对雄浑有力的鼓声的赞美。
比喻贴切形象。
3、“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因为鼓声是在最急骤、最热烈、最高亢、最火爆的时候突然停止的,对比之下,世界显得格外静;人的情绪也正处于最亢奋的状态,想象力最活跃的时候,鼓声停止了,人的思维却还停留在想象的世界中,一时无法与眼前的现实世界接轨,故而对现实有陌生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因为太静,所以才能听到“渺远”处的鸡啼,隐隐约约的鸡啼反而使得周围的世界更加寂静。
5、你是怎样理解“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句话的?过前句对后生们的动作的描写,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使你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生命的旺盛、强劲与活力。
《安塞腰鼓》的说课稿(精选20篇)
《安塞腰鼓》的说课稿(精选20篇)《安塞腰鼓》的说课稿(精选2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所学的五篇都是有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阅读这些可以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从修辞、写法、用词、句式等方面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安塞腰鼓》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以动人心魄的语言描写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本课可以学习语言品味的方法、体会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场面描写、布局的方法、体会短句是使用的妙处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士的有益启示,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本带的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给本课设计的目标是:一、品味语言题和安塞腰鼓的特点。
二、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篇散文,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是散文阅读的核心,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你品味语言,体会安塞腰鼓的震撼美。
由于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体会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课的特点,为了完成本课的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用情景导入法、点拨法、诵读法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课教学。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育课堂中的引领示范是不可或缺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堂中我会在学生诵读和品味语言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示范及方法的指导,从而规范他们的课堂语言,强化他们的阅读习惯。
为此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分两个课时进行。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生字词复习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生字词复习第1课《社戏》偏僻(piānpì):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或远离交通要道偏僻的住所。
行辈(hángbèi):辈分。
照例(zhàoIì):遵照常例。
欺侮(qíwǔ):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宽慰(kuānwèi):可做动词,表示宽解安慰;也可做形容词,表示宽畅欣慰。
嘱咐(zhǔfù):叮嘱,吩咐。
怠慢(dàimàn):淡漠;不恭敬。
礼数(lǐshù):礼节。
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fúshuǐ):游泳。
潺潺(chánchán):形容流动的样子。
踊跃(yǒngyuè):指形容情绪激烈,争先恐后,比喻做某事积极。
屹立(yìIì):高耸挺立。
家眷(jiājuàn):眷属。
皎洁(jiǎojié):形容很白很亮。
一般指月亮。
好歹(hǎodǎi):好坏。
第2课《回延安》登时(dēngshí);形容事物的发展脑畔(nǎopàn):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眼眶(yǎnkuàng):眼睛周围的部位。
第3课《安塞腰鼓》瞳仁(tóngrén):指眼珠。
恬静(tiánjìng):形容为人闲适,安静。
亢奋(kàngfèn):极度兴奋。
晦暗(huìàn):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束缚(shùfù):指被拘囚。
羁绊(jībàn):缠住不能脱身,東缚。
闭塞(bìsè):指堵塞不通;交通不便;偏僻。
冗杂(rǒngzá):繁杂。
严峻(yánjùn):严厉、严肃,严重。
震撼(zhènhàn):震动;摇撼。
《安塞腰鼓》《社戏》复习
刘成章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 本文描写了一场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震撼 人心的安塞腰鼓表演。歌颂激荡的生命和 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阅读第5-13小节,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的中心句是?
•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 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本段开头“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中的三个加点的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 Eg:容不得……容不得……容不得……(层层递 进,写出陕北汉子的粗犷 恰当。因为后生的身体的强健正如石头的 坚硬,形象的写出了身体强壮的后生击鼓 时的矫健和忘情。
5、作者由腰鼓联想到什么?作用?
• 联想到落日照大旗,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 大悟。用虚写方式表现安塞腰鼓矫健的舞 姿形象,以增加文章的内涵。
• 并非戏好看,豆好吃,实在是故乡的景美、 人美,以及乡亲淳朴、善良、真挚的情感 让我难以忘怀。
• 所以“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 豆”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 年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2、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因为“我”在这里是客人,可以到“优待”; 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可以钓虾、放牛, 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乐趣。
阅读4-9段,回答下列问题
1、看社戏前,“我”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
• 盼望——沮丧、难过——欢欣 2、双喜说服祖母的三个理由是什么?从中可以 看出双喜怎样的品质特点?
6、11段:从哪些感官写景?尝试赏析。
• 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 比喻、拟人。写出了船行之快和看戏的急切愉快心 情。以动词“踊跃”写静态的山,写出了船在行走 时,远山在后退的动态,把静物写活了。(以动写
八年级语文下册字词考点一遍过
八年级下册语文读读写写注音及解释第一课《社戏》钳qián:1.夹东西的用具。
2.夹住;约束。
撮cuō(zuǒ):[ cuō ] 1.聚合;2.用簸箕等把散碎的东西收集起来;3.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拿起来;4.摘取(要点);5.吃:我请你上馆子~一顿;6.容量单位。
10撮等于1勺。
1市撮合1毫升;7.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一~盐。
一~芝麻。
b)借用于极少的坏人或事物:一小~坏人。
[ zuǒ ] 成丛的毛发:一~胡子。
偏僻piān pì: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的山区。
行辈háng bèi:辈分:他~比我大。
照例zhào lì:按照惯例;按照常情:春节~放假三天。
欺侮qī wǔ:欺负:备受~。
~弱者。
宽慰kuān wèi:1.宽解安慰:她用温和的话语~着妈妈。
2.宽畅欣慰:儿子总算理解了自己的苦心,嘱咐zhǔ fù: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再三~。
怠慢dài màn:1.冷淡:不要~了客人。
2.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之处,请多包涵。
凫水fú shuǐ:游水。
潺潺chán 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踊跃yǒng yuè:1.跳跃:欢呼~。
2.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参加。
屹立yì l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家眷jiā 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jiǎo jié:(月亮等)明亮而洁白好歹hǎo dǎi:1.好坏:这人真不知~。
2.指危险(多指生命危险):万一她有个~,这可怎么办?3.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时间太紧了,~吃点儿就行了! 4.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她要是在这里,~也能拿个主意。
行辈:辈分。
礼数lǐ shù:礼节。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社戏》复习资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①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②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便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2分)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2分)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4,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2分)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5,'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分)用排比句能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6,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4分)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宁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后: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7课文中在大量运用排比的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和短句,它们对描写场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8.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为“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反衬安塞腰鼓的气势和震撼力9.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动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眼花缭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
10、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
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浑厚的鼓声、深厚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广阔的时空写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力量,以及作者对它无限神往。
11、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这句话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和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
它震撼人心,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1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的深情。
13、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1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为什么?14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二)《社戏》甲:①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 轻松)了,身体也似乎( 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 跳)下船,双喜( 拔)前篙,阿发( 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点)开船,在桥石上一( 磕),( 退后)几尺,即又( 上前)出了桥。
于是( 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
甲:夏夜行船,乙:月夜归航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以“踊跃”写山有何效果?“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的什么心情?)这是比喻说法,以“踊跃”写山,将静的山写活了,同时也反衬出船行之快。
“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的急于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3、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A、作用: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快的心情。
B、作用: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4、“甲”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并找出相应句子。
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5、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
“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6、“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与“自失”在这里如何理解?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8、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运用嗅觉、视觉、听觉等,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9、两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甲段:本体起伏的连山喻体踊跃的铁的兽脊表达效果:把连山比作兽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
乙段:本体航船喻体大白鱼表达效果: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化静为动,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又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高超的架船技术。
10、“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11、作者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戏也真的好看吗?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检测题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2分)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2分)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4,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2分)①;②5,'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分)6,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4分)7课文中在大量运用排比的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和短句,它们对描写场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8.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为“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9.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10、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
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11、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1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13、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1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为什么?《社戏》1、“甲”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并找出相应句子。
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3、“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与“自失”在这里如何理解?4、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两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分析其表达效果甲段:本体起伏的连山喻体踊跃的铁的兽脊表达效果:乙段:本体航船喻体大白鱼表达效果:。
6、“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7、作者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戏也真的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