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讲义和笔记;•平行线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示意图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思考。

2. 定义和性质(20分钟)2.1 定义 -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2 性质 -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性质: -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 平行线分别与同一条直线相交,内角和外角相等; - 平行线分别与同一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 - 平行线分别与两条截线相交,对应角相等。

3. 判定方法(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 - 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截断,同位角相等; - 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截断,内角和外角相等; - 两条直线被平行线截断,对应角相等。

4. 运用与实践(2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

例如:问题一: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与给定线段平行的线段?问题二:若两条平行线分别与一条截线所成的内角和为60°和120°,求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下一节课的拓展内容进行预告。

鼓励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提供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互相平行。

(2) 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直尺、圆规、白板、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教学卡片展示平行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直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平行线的定义。

2. 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的交角,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测量并比较平行线间的距离,总结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平行线的性质,强调平行线互相平行、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交角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互相平行。

2. 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双轨火车、电梯等。

2. 探讨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七、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平行线布局的图形、计算平行线间的距离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性质的应用规律,提高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利用平行线性质求解角度或线段长度。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规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强调平行线在几何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3.结合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尝试证明以下几何问题:在三角形中,若两边平行,则这两边所对的角相等。
4.完成一份关于平行线性质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性质及应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要求学生从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平行线性质,提升学生的几何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设计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求解。例如: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条跑道和两条平行的跳远沙坑,如果已知跑道的宽度为w米,求跳远沙坑的宽度。
6.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疑惑,不断提升自己的几何素养。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年___月___日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直线c与它们相交.
(1)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图中8个角的度数.
(2)说一说:由测量的结果,你发现∠1与∠5、∠2与∠6、
∠3与∠7、∠4与∠8、∠3与∠6、∠4与∠5、∠3与∠5、
∠4与∠6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想一想:(2)中的各对角分别是什么角?
(4)议一议: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得的同位
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
探究点:平行线的性质
问题1: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
条截线c与a、b相交,标出如图所示的角.
(1)度量所形成的8个角的度数,哪些是同
位角?它们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说出你的猜想.
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
(2)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3)如果两直线不平行,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问题2: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问题3: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
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
巩固新知:观看微课总结所学
四、典例精析
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五、导学点拨
思考: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性质和判定的条件与结论互逆。

六、巩固提升
校本作业
七、课堂总结
平行线的性质几何语言图示
如图,已知∠ABC.请你再画一个∠DEF,使DE∥AB,EF ∥BC,且DE交BC边与点P.探究:∠ABC与∠D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性质的推导与理解;(2)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行线的性质;3. 直观展示: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平行线的性质;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实例,如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每组汇报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直观展示:(1)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平行线的性质;(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4.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概念巩固: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加深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2. 性质练习:完成课后习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 拓展延伸:探究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规则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合作学习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内错角相等。

(4)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同位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小组交流:学生之间分享探究成果,讨论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4. 教师讲解: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操作:提供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平行线的性质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思维训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多篇)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多篇)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4月6日在我校召开了一场有关于高效课堂的研讨会,应区教研室要求,我上了一节示范课。

本节课我选择了一节有关于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课。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正确引导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说一说,利用课本例题1对平行线判定的方法进行复习,增加了自己提问同伴回答的环节,提高了对本例题的要求,从方法、观察图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环节,应用知识——做一做,利用课本中的例3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复习,增加了求任意夹角的环节,为进一步的两到三步证明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总结方法——辨一辨,总结方法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像,明确每个图像中角与线的位置关系。

第四环节,深化提高——想一想,尝试用两步证明去解决一道关于命题的证明,让学生从中体验逻辑推理,一题多解,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五环节,层层递进——考一考,对学生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在书写过程中体会证明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书写格式加以规范。

反思: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能够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效果较好。

需要改进的方面:在第一环节中的讨论应更具有多样性,给出例1的图形后应该将这道题目彻底放开,学生通过观察图像,自然得出由角相等得到线平行,或者由线平行得到角相等。

老师应将学生回答的问题在黑板上板书并按性质和判定两类分开,按这样的方式比之前的设计应该更好一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 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概念。

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出平行线,观察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分组讨论,分享各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与应用:(1)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2)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5.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反馈: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线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制)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八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分析:
前面三节《角》《相交线》《平行线的识别》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简单说理技能,学生对平行线的识别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探究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本课的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活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设计理念:
贯彻新课程提出的“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仅仅抓住实验探究这个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从而达到对平行线特征的理解与掌握。

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会利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并能利用平行线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平行线的识别和特征的综合利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许多的现象和过程都是可逆的,着在平行线中也存在,在学习时注意识别与特征的异同点。

3.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多角度的,即可以由角的关系得出平行,同样也可以由平行得出角的关系,这种知识上的循环大大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

五、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特征
难点:特征(1)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动向探索法”
七、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篮球场地;③横格纸。

2.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同位角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评价从而得出特征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在特征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 ∥b 因为a ∥b 所以∠1=∠2 所以∠1=∠2 又 ∠1=∠3 又 ∠1+∠4
所以∠2=∠3 所以∠
2+∠4语言叙述:
特征2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培养探究能力,养成合作精神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 、CD 被直线AE 所截
a 、若∠1 = 110°,则∠2 =_____°。

理由:________
b 、若∠1 = 110°,则∠3 =_____°。

理由:________
c 、若∠1 = 110°,则∠4 =_____°。

理由:________(2)如图,由AB ∥CD ,可得( ) (A )∠1=∠2 (B )∠2=∠3 (C )∠1=∠4 (D )∠3=∠4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 )
(A )同位角相等 (B )内错角相等 (C )同旁内角互补 (D )无法确定
(4)如图,直线a∥b,
∠1=105°,∠2=1400,则∠3=()
A、550
B、600
C、650
D、700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形状的玻璃ABCD的下半部分打碎了。

若量得上半部分∠A=1230∠D=1100,你能知道下半部分∠B和∠C的度数吗?并说明理由。

3、探究研讨:
如图所示,平行光线AB与CD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
∠1=∠2,∠3=∠4,那么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平行吗?说明理由。

(四)及时合理评价,共享探究成果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作业第175页1、 3、4、5.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