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的意境_张景业
书法作品的意境与气韵的表达

书法作品的意境与气韵的表达书法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用笔墨勾勒出的文字,传递出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气韵。
在书法作品中,意境是通过线条、笔画的运用以及整体布局来表达的。
而气韵则是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用笔的力度来展现的。
本文将探讨书法作品的意境与气韵的表达,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意境是指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一种情趣或氛围,它通过线条、结构和整体布局来展现。
一幅书法作品如果能够通过笔画的有机结合和布局的合理安排,使人感受到其中的某种情感或思想,那么它就具备了独特的意境。
例如,在一幅山水书法中,通过线条的曲折、疏密的布局以及字体的大小、形态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山水的壮丽和宏伟之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广阔。
而在一幅草书作品中,通过筆势的厚实火爆和字体的欢快有力,可以传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
气韵是指书法作品所要表现的一种生动、有活力的形态,它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用笔的力度来展现。
一幅书法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墨迹的深浅浓淡变化和笔法的运用,使观者感受到其中的生命力和活力,那么它就具有了独特的气韵。
例如,在一幅楷书作品中,通过筆势的铁马河山和墨迹的浓淡变化,可以表现出作者刚毅坚定的性格和内心的丰富。
而在一幅行书作品中,通过筆触的舒展和墨迹的浓淡适度,可以体现出作者的豁达和自由。
意境与气韵在书法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能够使作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当观者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如果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气息,那么作品就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意境与气韵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每个人的书法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而意境与气韵则是表现这些特点的重要途径。
最后,意境与气韵还可以传递出一种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能够传达出深远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为了准确地表达书法作品的意境与气韵,作品的排版非常重要。
在排版时,要注重文字的整体布局和字体的选择。
例如,对于山水书法作品,可以采用左右分阕的布局来表现山川河流等要素,字体则可以选择大篆或隸書以突出其雄浑厚实之感。
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谈谈对书法美的认识

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谈谈对书法美的认识
书法美的认识,可以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进行探讨。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意义,更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书法艺术强调的是“意境”,也就是通过笔墨运用,表现出一种抽象的意境感受,这种感受常常是难以言喻的,但是可以通过对书法美的认识来领悟。
首先,书法美的认识需要从笔墨本身入手。
书法强调“以形写神”,也就是通过形态、线条、笔墨等外在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气质。
因此,书法艺术中的笔墨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体现。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笔墨的运用,才能真正认识书法的美。
其次,书法美的认识还需要从书法作品中领悟。
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些风格和特点往往反映了书法家的性格、情感和艺术造诣。
例如,行书、草书等书法形式中,表现出书法家激情四溢、气势磅礴的一面,而楷书、隶书等书法形式中,则表现出书法家稳健、端庄的一面。
通过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书法美的多样性。
最后,书法美的认识还需要从文化背景中获得。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意义,
更在于其文化背景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只有了解书法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领悟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意境感受。
综上所述,书法美的认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内涵,才能真正领悟书法美的魅力。
对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的理解

对中国书法中所含意境的理解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表达思想的方式。
在中国书法中所含的意境是指通过对字体、笔墨、布局等方面的精心构思和运用,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品格、气质等特征,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这种意境通常由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情绪等因素塑造,并且通过文字的布局、用墨的深浅、笔墨的笔法等手法来展现。
中国书法的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神韵意境神韵是指作品所表现出的气韵、神态和生动性。
在中国书法中,神韵意境体现在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情感力。
通过对墨迹的流动、笔画的跌宕等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动态感和韵律感,给人以无形之中的震撼。
通过笔法的婉转、放纵与收敛,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气质和情感。
2. 意境悠远中国书法常常通过表现自然景物或者历史人物、事件等来展现作品的意境悠远。
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书写,展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书写,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回想和感慨。
这种意境悠远通常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共鸣和对历史、自然的思考。
3. 意蕴隽永中国传统书法强调墨韵、笔力、结构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在书法作品中,无论是篆书、隶书、楷书还是行书,都需要具备深刻的意蕴。
通过行笔的力度、墨色的深浅、结构的优美等方面的处理,使墨迹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内在的美感。
这种意蕴隽永往往能够给人以启迪和静心的感受。
4. 意态飘逸意态飘逸是指作品在表现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时候,所具有的灵动和飘逸感。
通过对文字的布局和结构的处理,使作品在视觉上产生艺术美感,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意态飘逸在传统书法中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美感,而且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
试论书法的“意境”

试论书法的“意境”据说,好的书法就是能让人感到有意境,意境越深远越是好作品,那什么是意境呢?意境看不见摸不着,好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似的,真让人糊涂啊!其实呢!书法艺术的意境就是书法作品的灵魂,形式美构成对于书法意境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意境蕴含于形式美之中,形式美是意境产生的基础。
中国艺术与外国艺术相比,外国艺术重在写实,而中国艺术注重“意”的表达,有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是通过有限的文字或形象,传达给读者的一种美的艺术感受,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融铸的产物。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那么,书法的意境美到底有哪些表现呢?小编研究了很多年,终于明白,原来是终于的。
1、壮美(1)宏大磅礴---典型者莫过于唐代颜真卿的楷书了。
颜真卿为人忠介耿直,刚正不阿。
在朝为官敢于同权贵、奸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以身殉国。
一身正气,为后人敬仰。
其楷书除早年的《多宝塔》尚具唐楷书风拘于点画、结构外,《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东方画赞》等都是雄强之作,给人以宏大磅礴、咄咄逼人之感。
如《勤礼碑》,用笔圆润,横细竖粗对比强烈,筋力丰满,刚劲郁勃。
笔势从传统的“相背”变为“相向”,造成体式开张、宽舒、博大的效果。
《麻姑仙坛记》虽横竖变化不大,但时出蚕头雁尾,骨力挺拔、刚快雄伟,多有隶篆笔意。
其结构则“展促方正、大小合一、多期满格”,重心也明显低移,表现了颜体楷书的典型特征。
(2)森严峻拔---森严是指笔画线条和结体法度的谨严,峻拨是一种挺拔、昂扬的精神面貌。
唐代欧阳询的作品就具有这种意境。
他的《九成宫醴泉铭》被推为以“法”著名的唐楷之冠。
此碑运笔刚劲而凝重,峻利而含蓄,撇捺坚挺,竖弯钩则全用隶法,向右上挑出,气势开展。
体貌似平稳,但平稳中却不失险峻。
他的《仲尼梦奠帖》属行书,郭天锡在跋记中说:“此本劲险刻厉,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二王风气。
《展览中的书法艺术性研究》课题成果展示

《展览中的书法艺术性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作者:徐诗雨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0期摘要:由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徐诗雨同志主持,曹梦博、黄世喆、刘子莹、林潇琪、肖文静共同参与研究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展览中的书法艺术性研究》系教育部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SSKT2502。
本课题2019年9月20日立项,2020年12月2日结题。
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一定的创新性,课题成果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
关键词:SSKT2502;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国家级重点课题《展览中的书法艺术性研究》系教育部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SSKT2502。
本课题由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徐诗雨同志主持,曹梦博、黄世喆、刘子莹、林潇琪、肖文静共同参与研究,本课题2019年9月20日正式立项,2020年12月2日顺利结题。
课题成果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
现将研究成果与大家一同分享。
1书法艺术的历史书法艺术历经千年的沧桑,仍然光辉灿烂,并以不同的风格展现出来。
书法艺术通过笔墨、笔法、布局、章法等技巧,凭藉着曲奇变化的线条,深邃幽雅的意蕴给人以理念和情感上的思考和享受,因而在书学上有"讲究墨法"、"计百当黑"、"动静之美"、"气韵生动"之说。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早在中华文明还处在萌芽时期,书法艺术就已经诞生,从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的转化,走过了数千年后,富有生命力的书法已成为公认的独立的艺术门类。
2书法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式的美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他的艺术性表现在笔墨、结体、布局、神韵、情趣等,因而在书学上有"讲究墨法"、"计白当黑"、"动静之美"、"气韵生动"之说。
2.1"讲究墨法""讲究墨法",才能写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书法。
书法的重要性名言警句

书法的重要性名言警句1.关于练书法的名言警句●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字怕练,马怕骑●字无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练●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2.书法经典名言名句大全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朱文长父母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父母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刘熙载父母挥毫落笔如云烟。
——杜甫杜甫·励志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父母——我是有底线的——3.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有哪些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1、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书法教育在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方 面 它是 教 育 学 、文化 学 ,是人 的价值 观 体 系 , 代表 着 国家和 社会 利益 集 团的人文 倾 向 、价 值立
场 ,有 更 突 出 的人 文 性 质 和 功 能 、更 深 远 的意 义 。” J L因此 ,对 外 汉语 专 业树 立传 统 文化 意 识 、 2 加 强传统 文化类 课程 建 设是 当务之 急 。 中 国传 统 文化博 大精 深 、 内容 浩瀚 。传统 文
因而 ,作 为传统 文化 的推 广者 就必 需具 备 中国传 统文化 的品格 。对外 汉语 专业 的学 生更应 该具 备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品格 ,他 们应 该作 为 中国传统 文 化 的代 表和 象 征 ,站 在 对 外汉 语 教 学 的讲 台上 。 书法 教学最 有利 于培 养 学生 的传统 文化 品格 。中 国 的书法 是 以书写汉 字 为依托 ,而其 实 质却远 远
文 化概 论 。至于传 统文 化技 能课程 更是 一个 空 白 。 有 的学 者 曾经指 出 , 目前我们 在师 资培 养方 面偏 重于 “ 用 语言 学” 教 学法” “ 二 语言 习得 ” 应 、“ 或 第 而 忽 略或轻 视 中国文 化素养 的培 育 ,使 得合 格 的 外 汉 教师 非常 缺乏 L。因此 ,对 外汉 语 专业 不 能 l J 单 纯注 重语 言教 学,更应 该注 重文 化 教学 ,尤其 是传 统 文化技 能教 学 。只有让 学 生在文 化 的大背
化技 能课 课程 有 很 多 ,如 书法 、 国画 、太 极 拳 、 二 胡 、围棋 、剪纸 、 中 国结 等等 ,但最 为 重要 的 就是 书法课 了 。因为书法 是 以汉语 言 的视觉 符号
— —
19 国家教育 部 高教 司编纂 了 《 9 8年 普通 高等 学校
浅谈中国书法意境美 2

浅谈中国书法的意境美王德成一、书法艺术意境美的因素书法为什么美?我认为有两个因素:第一,书写工具是用动物毛制成的毛笔,笔锋柔软富于弹性。
它使书法获得了艺术必须讲究变化的基础。
第二,中国汉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这就使书法具备了艺术必须源于生活和自然、艺术必须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条件。
艺术,正是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在作者的形象思维指导下创造的美。
二、书法艺术意境变化的用笔之美我们先分析第一个因素——毛笔和书法美的关系。
艺术贵变化、贵有个性。
书法艺术,由于它的色彩极为简单—白色的宣纸和黑色的墨,因此,必须善于变化,才能获得艺术的魅力。
这种变化,一则依靠书体的多种多样,如甲骨、钟鼎、小篆、隶、楷、行、草诸体;另外也依靠书家风格的变化。
同是草书,张旭的《古诗四贴》写得逸势奇状,怀素的《苦笋贴》写得飞动圆转,正如虞世南所说:“兵无常阵,字无常体。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书法艺术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点画上,即线条的变化。
书法是通过点画的粗细、浓淡、断续、向背等等变化,来反映作者的审美情趣的。
书法能以有限的点画而致无穷的变化,正是从线条的变化中获得了生命力。
怎样才能做到点画的千变万化,关键就在于书写工具是一枝用动物毛做成的毛笔。
毛笔的最大特点是柔软,并富于弹性。
用毛笔书写,便能令笔听我使唤,随心所欲,运用时既能做到铺毫、收锋自如,又能从而产生轻重、迟速、肥瘦、粗细等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
毛笔柔软而富于弹性的特点,还决定了点画的变化可以通过用笔直接与书法家的审美趣味、情感联系起来。
书法家审美思想的奔泻、外化,是自由自在的,毫无拘束的。
汉末大书法家蔡邕论用笔时说过:“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奇怪”即“变化”,指变化的有生气、有妙笔、有险笔、有绝笔,所以这些点画的奇异变化全在于笔毛之软。
书法强调中锋走笔,视为用笔的法规,要求笔笔中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目的是求点画变化而有重心,静谧中显浮动,使点画之美有立体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书法的意境[摘要]意境是书法艺术不可缺少的审美范畴,是书法作品的灵魂。
意境的创造是书法家毕生追求的目标。
书家的学养在书法意境的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笔墨技法又为意境的创造提供必要的条件;神采和气韵是书法意境的重要内含;虚实结合是创造优美意境的重要手段。
书法中所追求的恬淡空灵的审美境界、朴拙自然的审美意趣、超凡脱俗的审美格调、平中寓奇稳中求险的审美韵味,都体现着书法至高的艺术境界。
书法的意境是形与质、情与理的高度统一。
书法的意境之美是潜藏于作品之内而超于笔墨之外的整体的意蕴之美。
[关键词]书法;审美;意境[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12)10-0195-03张景业(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第31卷第10期Vol.31No.10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年10月Oct.2012[收稿日期]2012-04-21[作者简介]张景业(1964-),男,山东青岛人,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古文字学、书法学研究。
我国古代书论中,虽有“意”、“神”、“神采”、“神韵”等概念,却没有“意境”之说。
唐代张怀瓘《文字论》中曾用到“境界”一词,但没有作进一步的阐述。
“意境”的概念很早出现于我国的诗歌理论中,唐代皎然、王昌龄在诗论中都曾用到这一概念。
近代的王国维则又进一步把意境(境界)作为评价诗词的最高标准。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1]宗白华先生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新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2]进一步指明在艺术创作中意境作为审美意识对象,含有极为丰富的意蕴,它能把人引入一个妙不可言、圣洁而又崇高的人生境界。
那么,何为书法的意境呢?有人将书法中的神韵、神采看作意境。
其实书法的神韵、神采与意境不完全相同。
书法意境的构成因素是情与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是笔墨技巧与文字内容的高度统一。
《兰亭序》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就因为它创造了高妙的意境。
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当时的名流在会稽山阴的兰渚亭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欣然作书为序,遂成传世名作。
作品通篇流动着冲淡、空灵、潇洒、自然的气息,佳境美景流注笔端,创造了深远的意境。
书法的意境是作品整体所表现出来悠远的意蕴,是文字内容与笔墨性情的有机融合,是书家心灵之光的闪现。
书法是以意造境的艺术。
所谓以意造境,就是通过感情的渲染把人引入审美境界。
书法就是通过笔墨结字章法韵律等来抒发情感引人入胜的,故称其为以意造境的艺术。
与绘画的寓情于景有所不同,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但书法中对汉字的书写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符号上,那一点一画的书写无不承载着书家精神气质,折射着书家内心世界,进而成为表达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心灵的符号。
宗白华说书法艺术“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2]。
尽管书法不像绘画一样直接去描摹大自然,但并不等于说书法不需要大自然的养料,它对大自然的汲取更加抽象玄妙而已。
王羲之观察白195··鹅的习性,张旭观察公主与担夫争道,怀素观察瞬息万变的夏云,等等,书家们总以其特有的观察力去领悟大自然并融合在笔情墨趣之中,而使作品有字外风云、字外胸襟,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的优美意境。
笔墨技巧的历练是创造书法意境的必要条件。
苏东坡所谓“退笔如山未足珍”是针对只写字不读书的人而言的。
其实,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都离不开技巧的训练,只有殚精竭虑,下苦功夫,才能掌握技法上的真谛,也才能创造出意境优美的作品。
用笔的方圆疾徐,线条的曲直刚柔,墨法的浓淡干湿,章法的开合收放等等,无不牵扯到意境的创造。
技巧为肉体,意境为灵魂。
没有技巧,意境就无处依附,没有意境,技巧就成了“行尸走肉”。
明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3]明王履也说:“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4]都点明笔墨技巧与意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表里的关系。
因此意境的创造是与笔墨技巧紧密相联的,优美而高妙的意境是建立在熟练的笔墨技巧之上的。
气韵是构成书法意境的重要内含。
书法是律动的艺术,其线条就如音乐中的音符一样具有流动和谐的节奏美。
书家在创作中总是以一种“气息”贯穿于笔墨之间,使欣赏者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仿佛看到了书家创作时挥运的情态。
点画线条的长短粗细,运笔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枯润,结字的宽狭疏密,章法的开合收放无不体现出宛如音乐般的和谐韵律。
一幅作品首字一出,这种“气息”和“韵律”便会通灌全篇,笔虽断而意相连,此所谓“气韵生动”是也。
所以说书法是通过线条的律动所表现出强烈的节奏与旋律来展现书家的情感世界,从而创造出美妙高超的艺术境界的。
因此,宗白华先生说:“书境同于画境,并且通于音的境界”[2]。
神采也是构成书法意境的重要内容。
神采是透过笔墨之形而表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或将其与气韵统称为“神韵”,它与意境关系更加紧密,因为它更加直观而具体。
但神采并不是意境。
谈书法的神采,可以撇开文字的内容,单纯就某个字或某个片段的用笔结体来观察,所以神采可以是局部的。
因为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每一个字甚至每一笔都有神采。
而意境则是作品整体表现出的艺术境界和深层意蕴,若品味书法的意境就必须从作品的整体着眼并且要结合文字内容来进行。
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诗帖》都是传世名作,我们在欣赏时必须从整体出发,不仅品读其用笔结字章法,而且还要品读其文字内容,了解书家书写时的心境,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作品中的笔墨内涵。
神采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一幅作品若无神采更谈不上意境,神采的有无决定了作品格调的高低,从而也制约了意境的高下。
因此,神采首先成为书家所追求的目标。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3]书家的学养是构成书法意境的重要因素。
苏东坡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作为表现艺术的书法,通过笔墨能够表现出书家的精神面貌与气质学识。
有学养未必一定是个好书家,而一流的书家必需是有着丰富的学养的人。
纵观历史,无论是王羲之,还是后世的欧颜柳赵等诸贤,无不有着丰富的学养和艺术修为。
因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笔墨情趣的自然流露,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性情的自然流露是超越于技巧之上的心灵活动,这就必然地与书家的学养胸襟相关照。
汉代书家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就是这个道理。
清刘熙载《艺概》曾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5]书法意境的创造是和书法家的品学、修养、个性分不开的。
虚实结合是书法意境创造的重要的表现方法。
张少康在《论意境的美学特征》中说:“意境作为艺术家所创造的一个境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它必然要以虚实结合为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
”[3]这种表现方法不仅在诗词和绘画中广泛运用,而书法中的运用更加广泛,更能传达着空灵动荡之境。
人们往往称书法为黑白艺术,虚实结合即表现在黑白的处理上。
只有虚实互映互渗、和谐统一,才能创造高妙意境。
书法是线与空白所形成的统一、和谐的艺术美。
所以说书法意境的展现很大程度上在于空白的妙造,在于虚处的显现,在于“无”处的意味,在于白与黑的对比和谐与对立统一。
书法是用线与空白构成了明快和谐的艺术语言,并通过这种艺术语言来创造优美的意境。
196··画家们在绘画中都注意到虚空的运用。
清代笪重光《画筌》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4]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精妙之论“计白当黑”更是一语中的。
书法的造境与绘画是相同的。
一幅字中黑与白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随着书家感情的不同,黑白组合也不相同,因此说对于空白的不同处理,融合了书家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白多于黑时,会使我们感到清远、空旷、宽敞、轻松;黑多于白时,会使我们感到雄强、浑厚、充实而饱满,或者感到沉重、郁闷;黑白平分秋色,会使我们感到平稳安详。
此外,空白的作用也像围棋中的眼位,既为聚气,又为透气,是生命之源。
总之,对黑白的处理是书家根据意境的需要而刻意经营、用心安排的。
白随笔走,节奏自然,笔随意动,让就传情。
唐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里说:“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
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7]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书法的妙境与绘画一样,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
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书法的空灵之美,也体现了书法家对禅境的追求。
空白之处虽无一笔,但在书家看来却与实处同样实在,绝非空无所有。
以禅之观点来看:万物莫不从空中来。
故书法中无字处皆成妙境。
书法艺术中的空白,含蓄无穷,展现了书法的空间审美层次与空灵的艺术境界,成为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
意境是书法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审美范畴。
书法若无意境,便无艺术可言。
意境之高下文野是衡量书法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准。
高妙的境界是历来书家所追求、向往的目标。
读书、修养则是达到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技法又为意境所依存;书法的气韵和神采是书法意境的重要内含,黑白虚实的处理是书法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
书法作品中的空灵之美,自然天成的意趣,古朴稚拙、超凡脱俗的风格都是许多书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书法的意境是形与质的高度统一,是情与理的高度统一。
书法的意境之美虽然摸不着、触不着,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是潜藏在作品之内的、超于笔墨之外的意蕴之美。
[参考文献][1]王国维.人间词话[M]∥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50,362,102.[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40,62,712.[4]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707,814.[5]王气中.艺概笺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441.[6]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7]潘运告,张怀瓘.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25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