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
(完整版)(完整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最新版复习试题(40道)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复习题填空题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2.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4. 综合实践活动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
6. 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7.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8. 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9. 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
10. 要充分发挥师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及时总结、梳理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动态生成分年级、分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
11. 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
◆具有以下特征的课程不是综合实践活动 ——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 ——以系统知识的获得为目的 ——以教师讲解为主 ——以书本为中心 ——以书面作业为主
4.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 性发展空间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 的变革(探究、体验、交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图解决的基本问题 ——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符号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关系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关系
2.教师的来源与构成 ⑴谁来担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 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鼓励班主任、科任 教师、学校领导等担任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 ⑵能否配备专职的教师? 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 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 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小组,即所谓 的“T-T(Teachers-Team)”制。 ⑶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学生家长、有关 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政府机构官员等方面的人士, 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①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 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 动场所中开展活动。 ③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 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
4.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
整合 ⑴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 整合。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⑵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 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⑶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 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 纯粹的技能训练。 ⑷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划出直接开设学科性的信息技 术课
教育学 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与设计
4. 劳动与技术教育
•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 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 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 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 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 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 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一)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 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个有 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切入综合实践 活动这个有机整体,需要遵循某些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 •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 1、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 •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 的实践性课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与科学世界相对 应的洋溢着“生动的主观性”的世界。) B、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课程即学习经验,重视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知识。) C、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
•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 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 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 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亦可通过各种方 式(如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
专题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
17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 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力解决问题 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总目标
2.总目标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具有变化性:每个 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活动过程 中会随着教育情景演变,活动过程的 延伸,学生不断出现新问题、新发现、 新解答、新体验,从而获得新发展。
生成目标取向的基本特点:
1.注重学生在活动展开过程的获得的变化过程;
动态性
2.要求处理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与生成发展目标之 间的关系。
7
“课程目标之父” 泰勒的课程目标
教育学家布卢姆三大 领域教育目标
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而设 计的课程目标
a.弊端: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学 生能力培养和素养的提高;目标表 述抽象。 b.改进突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力图对学生 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面的发 展加以具体化,并明确提出了结果 性目标、过程性目标、行为目标和 体验目标。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3.为什么将研究性学习确定为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四大内容领域之一 4.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5.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 6.如何看待研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
26
4.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d.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 e.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 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收集、 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f.培养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1.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普遍的学习方式 2.通过反思,使学生真正在课程中受益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专题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
课程目标的设计在表 述上具有可操作性的 行为特征
如:中秋节主题活动目标:了解闽南中秋节的风 俗;感受节日的乐趣和家人团聚的情感。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目标取向:体验目标取向
13
基本课程资源: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背景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现状、未来的了解和认识 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 特点 强调:学生个性化知识和内在感受的获得 要求:学生能在现实情景中开展实践活动,亲身体 验各种个人的和社会的真实情景,且能从内心上获 得真实情感
b.强调让学习了解、掌握和应用各种发展和提
出问题的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信息 的收集、加工与应用的方法。
注重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培养的整合:
02
04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具体目标
1.具体目标主要是针对既定的活动主题和某阶段的活动项目而设定的,首先要考虑 活动学生的情况;
19
2.设定具体目标时要考虑活动的具体情景及可能发生的意外因素,使目标具有弹性; 3.设定目标时应注意到目标导向性以及多个具体目标的层次关系。
a.有利于激发和保持独立探究和持 续探索的学习兴趣 b.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c.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 人合作的能力 d.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各类知识 并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e.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 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内容要素:研究性学习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3.为什么将研究性学习确定为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四大内容领域之一 4.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5.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 6.如何看待研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
3.处理好实践学习与文本学 习的关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标考试应知应会50题一、填空题1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2、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3、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密切联系、体现的实践性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以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
6、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
7、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
8、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
9、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
10、综合实践活动是由设置、由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1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的学习活动。
1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1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14、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
15、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
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又是活动方案的。
16、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年级
———————————————————————————————— 作者:
———————————————————————————————— 日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教育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一、本文概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是对我国教育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的重要文件。
本文旨在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标准,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参考,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和有效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相对于传统分科课程而言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操作,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课程性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践中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分享、沟通和协调,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现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全面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广泛且富有弹性,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什么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何在?要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首先必须在课程理念上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1、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2、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信息技术教育。
3、性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
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称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为此,我们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产生、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1、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2、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纲要》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做出了如下阐述。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最新)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简答论述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简答论述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
1、小组探究活动中应怎样合作?答题要点: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每个成员主动参与表达自己的活动意见;遇到意见不统一时,少数服从多数;相互谦让,避免发生冲突。
2、进行采访活动应提前做好哪些工作?答题要点:和被采访人预定好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准备好采访工具,对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分工,准备好采访的问题,设计好采访方案。
3、当你在活动中发现,有些学生的研究活动不是自己完成的,你将如何进行评价?答题要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原则是:注重过程、尊重多元、注意反思。
因此当发现学生的研究成果不是自己完成的时,不要急于否定。
要注重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4、简述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答题要点: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
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专题(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提供参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1. 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体验知识的价值。
3. 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1.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例如,针对小学生,可以开设环保、科技、艺术等课程;针对中学生,可以开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课程。
2.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开展社区调查、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1. 多元化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某种理想的人生方式,或可能的生活。
3)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教育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A、教育通过关照人的生活或人生状态,来建立人的某种可能生活;
B、生活对教育具有动力作用—即: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性的决定力量。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生活(个人的,人类的)是教育的需要
教育因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因人类社会生活的变
强的生命力。
(例子,P78,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会了与人交往、与
人合作;运用劳动工具;承受挫折;制定活动方案;关心父母;关
注社会;关爱自然;反思自我;调节自己的言行等,从而学会了生
活,更是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
2、生活具有教育意义。
(1)“自我意向的生活”是人的生活区别于动物生存的 根本特征。
他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也是综合实践课程最普遍的学
习方式。
注重实践与反思,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又一核心
理念。
三、要重视实践与反思
注重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其他各类课程
的根本特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普遍的学习方式。
注重实践与反思,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又一核心理念。
(一)实践的形式及意义。
3)活动的目的。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发展良好的价值观。
外教育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开发相结合,促
进学校特色形成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
综合实问题。所以,联系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
之一。
(一)回归生活 发挥生活的教育意义
1、生活的概念
生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是一切社会历史条
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规则
的告诉者、方法的规定者,而是一个“帮助者”(例,P71)
(二)发挥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开发主体和实施主体。
原因:(P71页处)
1、要明确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中的责任和义务
的时间与空间、学校与社区、与家庭关系的调整、以及其
他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入手,对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与设计。(P72-73)
3、要求学校注重校本老师的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提
升他们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
培训内容:
注重更新教师的课程理念,鼓励教师开发与利用校内
专题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
问题1、为什么要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问题2、为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
问题3、为什么要注重实践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理念(核心理念):
实践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
1、实践的课程观
课程及其实施过程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的一种批判
(4)突出学生主体的具体措施(P69)
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
它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
环节都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2)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
1)综合实践课程准备阶段,最好由学生自主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教育资源,学生此处的社区背
景、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紧密相连,该课程的实
施,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典型。因此,立足校本开发去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中的
责任与义务。
2、要求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规划, 整体设计,系统规划。
学校应从内部管理制度、老师配备与安排、学生活动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生活。
1、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是具有生活意义的教育活 动(即,教育具有生活意义)
该课程源于学生生活。(生活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学
习材料,活动主题,话题等。)在该课程实施过程中,
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获得了最生动的发
展,一旦教育中包容了生活本身,这种教育就具有了极
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
2、生成的课程观
课程意义在过程中的生成,课程内容乃至学习方式在过 程中的形成。这极其注重非预设性,强调师生在课程中的主 体性,强调课程的运行环境和核心的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表现在:
1、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 主动性、积极性。
为人们要不断追求和建构新的可能生活,更优质的生活,更发达的经济,
更文明、更富裕的社会。)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着生活的教育意义。
生活为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提供的是知识背景。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实施中就是学生发展的本质。因为该课程源于学生生活,学生是通
过生活去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材料,活动主题、话题等。)
人的生活是有目的生活,人生活的核心是人的意识生
活。人能够通过意识行为反思人的生命过程、生存状态、
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获得生命感和生活体验,不断更新
个体和人类的生活方式,通过反思,生活成为建构新生活
方式的原型。(而动物则不能,动物的生存是保全生命的
本能活动。)
(2)生活的教育意义体现在生活的全过程中。
件人化的过程,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领域都属于生活的
范畴。
(1)教育与生活的特征
教育从属于生活,教育也是一种生活,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
1)生活具有现实性特征
生活就是人的存在、发展过程,它标示着人的存在状态,人生的
质量,蕴含着人生体验。
2)教育具有理想性、可能性、发展性特征
教育关注人的可能生存状态,可能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时刻追
“担水劈柴皆是道,举手投足皆教育”。这种自然的,
非制度化的学习,仍是为千百万人提供教育的惟一形式。
在生活中,人人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处都是文化传
承的场所,时时都在进行文化传承。
(3)要认识生活的教育意义的目的。
目的:要发挥学校和教育对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 衡作用,更好地联系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
2)由于学生缺乏经验,可由教师提出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但之前教师应 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调查。
3)教师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 好、需要。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例,P70)
4)要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的关系(例,P70)
迁而变迁,没有了人的生活也便没有了人的教育。离开了
人的生活需要,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3、生活是教育的动力源
(1)人的现实生活空间为教育提供了范例。
人的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基。
教育以人为对象,以人的生活为根基,满足了个体发展
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有的生活是教育建构可能生活的
基础和依据。教育的内容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的文化,这
种文化的延伸又能引起教育中对新的文化的创造。
(2)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只有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才有可能建构人的可能生
活——即建构理想的新人生的生活。
(3)教育与生活是互动的
教育中有生活。(生活为教育提供范例)
生活中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因
不可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教育、因为生活具有零散
性、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其中还含有各种消极成分,
除具教育意义外还有其他意义。因此,在生活与教育之
间,仍存在界限。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更清楚的区分、联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就能更好的
把握生活的教育意义的目的。
二、要重视实践与反思
注重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其
▲实践的过程:指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P79
1、学生实践的种类
(1)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 P80
1)活动范围:
包括:发现问题、制订方案、调查、访问、实验观察、统计、信
息收集与处理等。
2)活动形式。
学生模仿研究的一般过程,尝试运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2、突出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
(一)突出学生主体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决定了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 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理由P6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因此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实践和各种操作活动。)
2、突出学生主体的具体措施: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
从而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突出学生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
(1)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P69)
(2)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 (P69)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通过实践 获得发展。(学科课程是“可教的”课程。学生的实践任何 教育者都难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