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相关形态之辨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相关形态之辨析作者:钟山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1期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形式化、校本化的情况,致使综合实践活动完全或部分分解掉。
针对于此,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制析,对活动课程给予清楚定位。
以廓清实践工作者本体认识误区的迷雾。
关键词:综合实战活动课程;相关形态;辨析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1-0018-02目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实验的一个方面在许多实验学校开展着。
从实验的状况看,对于这一课程形态,实验区的教师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致使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被学科化、形式化、校本化的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在逐渐失去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从本体上对活动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以利于大家把握实践的方向。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对各学校的走访中,笔者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教育实践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依然与预期的目标不甚相符。
第一,存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的倾向。
有的实验区出现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还有的实验区用学科课程中的活动教学替代活动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实验等。
这些活动课程的开设只是延伸和加深学科课程,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单独的课程,不是在学科教学中分散实施的一项活动。
第二,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式化、感性化。
单纯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唯兴趣、喜好出发;依赖、套用课外活动,把原来课表上的“课外活动”换成“活动课程”,其教学模式、活动方式和评价方法均出自课外活动实施的经验提炼;“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中小学生课程表之位,但实际是流于形式的自由活动。
第三,新课程提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属于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有个性的一面,跟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雷同。
13综合实践活动中常见的问题你我谈
综合实践活动中常见的问题你我谈(主题十三)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系统的问题目前,从实践层面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教师培训部门的、有教育研究部门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教师层面的,总之,是个系统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方面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些地方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政策,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等。
(2)、没有建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
一些学校虽把课程安排进了课表,实际却形同虚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随意被学科课程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督导评估时,只监控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导致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不重视。
(3)、对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研究人员、指导教师的配备、安排比较随意,大多区县没有综合实践活动专门的教研人员,即使有的配备了,也是身兼数职。
( 4 )、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缺乏整合,全国各地大部分存在培训、教研机构两条线现象,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需要教研部门的指导。
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则由培训部门负责。
一些培训部门只负责教师培训,却不参与研究,研训不能很好结合,影响了培训效果。
(5)、有的地方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有的地方虽然将其纳入了,效能却很低。
2、教研部门的问题教研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部分教研员身兼数职,而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视为副业,因而没有真正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与研究,缺乏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
(2)、个别地区还没能及时转变职能,扎扎实实地扎根学校进行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而是一味采取行政手段推进,对学校专业引领意识淡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再探重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再探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几个春秋,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学科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但它在实施中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
再次讨论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探究怎样处理二者关系以及如何进一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等问题仍具有重大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1、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
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逻辑前提设置课程,每门学科课程都是该门学科知识发展的缩影,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结构”来组织课程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学科课程则相对封闭固定。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学科课程主要由专家统一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一定时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对固定的。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取向的,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
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单一学习活动。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
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促进认知发展,离开了间接经验或理论知识的习得,学科课程就不复存在。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的,学科课程的内容则是以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的。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活动选题、计划拟订,到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开展,无不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2020年第3期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王兰云摘要:有效的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利用种种内外变量的影响而发生的内在逻辑的变化,是“认知闭环”的认识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梳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路径,是一种基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联系区别;整合路径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单项知识的传授,通过不断的复习与巩固,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新的教学观主张,课堂教学是不能够独立于“课堂”这个特殊情境之外的,而是应将单纯的知识传递逐步转化为知识的建构。
因为有效的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利用种种内外变量的影响而发生的内在逻辑的变化,是“认知闭环”的认识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梳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路径,是一种基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联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联系。
1. 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推动基础学科建设,最优化地挖掘基础学科教学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学科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多元化发展,提高探究能力。
2.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究课题为中心,为使课程深入有序地开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可利用和开发的各种课程资源是对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打破了一般课程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界限,使课程资源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动态的构建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
2、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 _个性发展_ 的需要,又适应了_社会发展的需求_ 。
3、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__ 。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 __生活__的联系,推进学生对 __自然、社会和自我_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 __创新能力_ 、_实践能力_ 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5、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_自然__的关系;学生与_他人_和 _社会_ 的关系;学生与 __自我_的关系。
6、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__兴趣、爱好与特长__;体现每一所学校的 _特色_ ;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 __特色_ ;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__探究课题或问题__ 。
7、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_延伸_、_综合_ 、_重组_ 与 _提升_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 __拓展_和 _加深__;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_打通_ 进行。
8、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流程是 _发现问题阶段_、_总结问题阶段_、_总结交流阶段。
这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交互推进。
9、初中研究性学习依据学生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_课题研究类_和项目设计类。
1、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_》,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_试行_。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_结构性_突破,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__课程形态_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_现代新课程观念_的形成。
3、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_成果展示_、_研讨答辩_、_访谈观察_、_成长记录_等。
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_综合实践能力_、_态度、情感_、__价值观_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课程简介本专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明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一方面阐明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相互联系,通过案例中二者的相互转化、延伸与渗透等来揭示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说明二者整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归纳对比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内容、方式等各自的特点,揭示二者的区别,说明二者整合的必要性.本专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探讨实现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条件与操作要领。
学习本专题的主要目标:使老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与联系;领会二者的整合对于深化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意义;掌握二者相互结合、渗透或延伸等的方法。
本专题的特色:以案例分析为主体,配合专题讲座、问题讨论等多种课程形态构成一个理论性和情境性、学习思考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原则的课程体系,它不仅有助于教师通过案例学会处理类似情景下的教学与活动,实现近迁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教师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相呼应中能够举一反三,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原理,实现远迁移。
学习要求1 、学思结合:( 1 )认真收看专题讲座,理解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联系与区别,领会二者整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思考促进二者整合的条件,回答思考题,并积极参加讨论。
( 2 )认真收看案例及评析,思考案例中的实践经验,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还可以改进的。
如果由你来设计,你会怎样做。
回答思考题,并积极参加讨论。
( 3 )阅读参考资料,通过有关论文与案例的学习,开阔眼界,丰富思路,掌握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知行统一:结合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运用自己在本专题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则教案体现学科教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延伸、综合、重组等;或体现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得到提升、拓展和加深的教案。
然后交流、改进,并力争加以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陈爱苾“概述"和“具体操作”两个专题在理论和实施层面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讨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
2、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_个性发展_ 的需要,又适应了_社会发展的需求_ 。
3、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__ 。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__生活__的联系,推进学生对__自然、社会和自我_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__创新能力_ 、_实践能力_ 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5、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_自然__的关系;学生与_他人_和_社会_ 的关系;学生与__自我_的关系。
6、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__兴趣、爱好与特长__;体现每一所学校的_特色_ ;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__特色_ ;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__探究课题或问题__ 。
7、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_延伸_、_综合_ 、_重组_ 与_提升_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__拓展_和_加深__;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_打通_ 进行。
8、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流程是_发现问题阶段_、_总结问题阶段_、_总结交流阶段。
这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交互推进。
9、初中研究性学习依据学生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_课题研究类_和项目设计类。
1、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_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_》,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_试行_。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_结构性_突破,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__课程形态_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_现代新课程观念_的形成。
?3、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_成果展示_、_研讨答辩_、_访谈观察_、_成长记录_等。
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_综合实践能力_、_态度、情感_、__价值观_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招考新课标题
5、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1、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本概念题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4、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
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12、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
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1]。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主要内容以及与相关课程形态的关系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③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④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区别和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区别和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区别和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国家课程,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决定。
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
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二者的区别重点从学科的意义和目标来界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它的目标在于弥补传统学科课程泾渭分明、知识零碎的不足,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技术能力,因此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鲜明的特征。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设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它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变课程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的模式,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管理领域权力下放的趋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
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教育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1.5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16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及功能,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学会进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和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技能;通过设计实践,初步形成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领悟课程与教学理论思想,并养成将课程与教学技能提升为理论,自觉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态度;增强参加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查找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的指导纲要和典型案例,以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提高理论水平。
具体从三方面看:(1)树立正确教学观,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及重要意义有正确的认识。
(2)学生不仅能掌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任务和操作要领,还要知道如何指导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
(3)模拟实践,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发性、生成性,环节众多,教师的决策、应变是活动实施成功的基石。
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经历多种实践途径,体悟并掌握教学策略。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研究方法》。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的重点在于如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技术层面的具体任务和操作要领。
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教学策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能力。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自学辅导、设计实践练习、小组讨论与情景体验相结合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理念(2学时)1.教学内容(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背景与课程定位。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2.重、难点提示(1)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性质与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作者:丰登坞我…文章来源:成长博客点击数:909 更新时间:2011-4-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1.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让学生学习多少课本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能尝试解决问题。
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一个深层的、而且也是首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能否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所以在本单元利用较大的篇幅安排了第一个活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用书首先通过学生讨论的场景给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示例,这些问题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领域,接下来是学生讨论问题从哪里来的场景,这些问题有的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察,有的来源于教科书,有的来源于关于自我的思考。
示例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以及提出问题的方向和方式,接着给出了两个记录表,不仅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问题,还要关注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要表述这些问题是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得来的。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体现相互交流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认可他人正确观点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学习获得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建议教师组织全班分成几组,5~8人为宜,各组采用头脑风暴法提问题,其过程是这样的:各组每次由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以不重复他人问题为原则,循环往复,直到再无新的问题出现。
2.将问题按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人的不同领域进行分类是对问题进行整理的第一步。
学生用书设计这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它突破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为后面单元的活动选题打下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探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探讨作者:金秀英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12期【内容摘要】作为新课程方案中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显得尤其大胆和创新,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照本宣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跳过原有的知识总结,学习者通过回归生活,结合自己原有认知对自然人文以及社会进行探索,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寓教于乐,再引导学生得出经验并进行整合和系统归类,从而达到获得自我思考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文从综合实践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本质,两种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是否能协同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来探讨两种教学方式的关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两者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项新开设的独立性课程,无论是在教学本质,教学过程方式,还是在教学目的上都可以说是新时代的模范教学模式。
当今国内外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知识技能竞争,在促使着每一个拥有自主教育权的国家去思考和尝试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加大人才储备,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了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不同,教学内容方式的跳跃性和授教对象存在的差异,导致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面临了诸多问题。
相比于传统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强调综合和实践的同时,还提倡自主和自由,两种方式既有相同之处,又互相对立,下面我们将进行简单分析,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能否相互交融。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成果。
由原来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向以学习者为主导的方式转变,学生通过接触更多的学科背景,结合生活和科学,亲身经历,去探求知识和自我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能发展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兴趣,通过结合生活常识,生活经验等知识,对问题现象进行发现和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通力合作,明白道理,增强学生的发现能力,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独自面对并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LLDH/KCZC/200701/1544.html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
人们容易产生一些疑惑:既然各门学科取向的课程都强调实践,为什么还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结合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它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而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生发展,但其逻辑前提是体系化、理论化的间接经验,即知识体系。
它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与发展自我提供了系统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但任何学科课程的教学,首先都必须保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并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
因此可以说,是面对学生的“经验世界”还是面对学科的“符号世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直接分野。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不同于学科综合性的课程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
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首先,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科综合,它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跨学科的学习,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综合性的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您的位置:首页 > 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一、 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二、 对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案例,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课型进行简单分析。三、
以一个具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例,说说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的理解。 作者:温照东 时间:2012-07-27 16:01:08
一、 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二、 对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案例,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课型进行简单分析。三、 以一个具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例,说说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的理解。果实网
果实邮箱
果实热点 留学中国1921影视剧场我的太阳空中课堂早期教育手机报感知生长走进童心世界家校社区外语社区果实工具
两者的联系是: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课型分析如下:
问题导入——生成问题——分解问题——初定活动方案
4、综合活动的自主性特点,活动从二十七团的调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等等步骤,都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题的主人。
5、综合实践的综合性特点。二十七团的环境调查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调查的内容包括水资源,大气等等。涉及各学科的知识。 友情链接
关于果实网| CETV介绍|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合作加盟| 站点地图| 招贤纳士
©2010 中国教育电视台 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62号 京ICP证101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国新网1012010001)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20030站长统计
果实下载2.5D课堂3D课堂实时课堂移动课堂果实微博分享书窝练学测 学习社区新闻社区创意社区登录 收藏 指南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跨界统整中奠基儿童完整的未来
智识专题聚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1]。
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抓手,并迅速成为一线教师研究与实践的新议题。
为此,应当正确理解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根本动因跨学科主题学习之所以被正式纳入课程方案,且在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有外部形势的推动,也有内部问题的驱动。
(一)立德树人:源于教育格局的召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可见,新时代中国的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教育人更应理性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努力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应有的智慧,而如何更好地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时代新人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学科关联:源于课程方案的要求《方案》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2],“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3]。
《方案》对于新时代的课程改革和学科教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跨界统整中奠基儿童完整的未来*吴林飞*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主题统整下的儿童跨界阅读课程实践研究”(项目编号:QN2021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抓手,并迅速成为一线教师研究与实践的新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既有外部形势推动,也有内部问题驱动,具有多科性、研究性、实践性、生长性等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
_个性发展_ 的需要,又适应了 _社会发展的需求_ 。
3、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实
_______ 。
4、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 __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 —自然、社会和自我_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与体验,发展学生的 —创新能力_、_实践能力_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5、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
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学生与_自然—的关系;学生与_他人_和
社会_的关系;学生与—自我_的关系。
6、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 —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 _特色_ 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 —特色_ ;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 —探究课题或问题 —。
7、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_延# _、综合_
_重组_与 _提升_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
—拓展 和_加深__;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 _打通_ 进行。
8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流程是
发现问题阶段、总结问题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这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
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交互推进。
9、初中研究性学习依据学生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
课题研究类
和项目设计类。
1、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
试行。
结构性 突破,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 课程形态 的诞生,更重 访谈观察、 成长
记录_等。
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 综合实
学生_为核心,主要围绕 人与自我_、 人与社会 和 人与自然_的关系三条线索
弹性课时制_。
即将每周 3课时_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做到
课时安排、师资配备_、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8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
组织和规划_、管理和指导 等方面的能力、实效。
9、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要的
是标志着_现代新课程观念_的形成。
3、 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 成果展示、研讨答辩 践能力_、一态度、情感_、—价值观一进行综合评价。
5、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
进行。
6、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
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_相结合。
7、 对学校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 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基本理念。
答: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1、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此外,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2、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答: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圄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主题,原本指文艺作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泛指文章的中心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指实践活动的主导价值取向,如主要问题、核心技能、预期的实质性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