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观点看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辩论辩题
社会和谐辩论辩题正方(社会和谐辩手)观点: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前提。
首先,社会和谐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个和谐的社会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社会的稳定性,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正如马克思所说,“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目标。
”其次,社会和谐可以促进人民的幸福感。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定,社会资源更加公平分配,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正如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最后,社会和谐可以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个和谐的社会可以减少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和谐稳定是最大的民生。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反方(社会和谐反方辩手)观点:社会和谐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也不是人民幸福的唯一前提。
首先,社会和谐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着种种不公平和矛盾。
正如马克思所说,“和谐是阶级对立的幻觉。
”其次,社会和谐往往是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的。
在追求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个体的权利和利益,导致社会的不公平。
正如罗素所说,“和谐是个人自由的牺牲。
”最后,社会和谐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的追求和谐可能导致社会的僵化和政治的不稳定。
正如毛泽东所说,“和谐是动态平衡。
”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过度追求社会和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个体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这个辩题中,正方强调社会和谐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引用了马克思、孔子和习近平等名人名句,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反方则提出了社会和谐的负面影响,引用了马克思、罗素和毛泽东等名人名句,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因此,这个辩题的双方都有各自的观点和论据,是一个充分展开讨论的辩题。
辩论辩题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辩论辩题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正方辩手:辩题,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和谐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是国家繁荣稳定的保障。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至关重要。
其次,社会和谐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只有每个人都尊重他人、遵守法律、秉持公平正义,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只有大家都能做到“和而不同”,才能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再者,社会和谐不仅仅是国家内部的事务,也是国际社会的责任。
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础。
正如尼克松所说,“和平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只有国际社会各国能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国际社会的责任。
只有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遵守法律,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世界才能和平稳定。
反方辩手:辩题,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尽管我们认同社会和谐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和谐并非是万事万物的唯一标准。
有时候,社会的不和谐反而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和谐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有时候,社会的不和谐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进取心,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社会和谐也并非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有些矛盾甚至是不可调和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和谐相处,显然是不现实的。
正如尼采所说,“和谐是一种虚伪的美德,它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矛盾。
”有时候,社会的不和谐反而能够促使人们反思和改进。
最后,社会和谐也并非是国际社会的唯一标准。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也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
正如达尔文所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国际社会的和谐并非是通过一味的妥协和让步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来实现的。
辩论辩题对社会和谐的作用
辩论辩题对社会和谐的作用正方辩手:辩题,社会和谐的作用。
首先,社会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其次,社会和谐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能够更加团结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
例如,日本是一个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其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较高。
此外,社会和谐还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繁荣。
例如,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孕育了众多的文化瑰宝,如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
总之,社会和谐对社会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反方辩手:辩题,社会和谐的作用。
首先,社会和谐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社会和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够绝对决定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和谐有时候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追求社会和谐,可能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导致社会不公平。
例如,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虽然强调和谐,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等级制度和社会不公平。
此外,社会和谐有时候也会导致社会的惰性和停滞不前。
在一个过分追求和谐的社会中,可能会缺乏创新和改革的动力,导致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
总之,社会和谐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有时候甚至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够过分追求社会和谐,而应该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对于辩题“社会和谐的作用”从正方和反方的观点进行的辩论,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既然网络有弊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强有力 的发展前景?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出现 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支 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对于支流,我们只要①加强法制建设,加强 管理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 素质加以解决。
《生命中的大石块》
哲理感悟
请你谈一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在观察与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善于 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无论 工作和生活、学习还是经营管理,都存在 “石块”和“沙子”的关系问题,重要的 是“大石块”一定要排在第一位,如果不 分主次,做不到合理有序就不可能把事情 办好!
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一、全面观察和分析问 1、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事物的矛盾 题 2、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片面地看问题的 观点。
二、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分清主次
1、抓重点和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抓本质与主流,看清事物性质 3、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反对主次不分
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如何处 理“石块”与“沙子”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
民生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 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要 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 抓好。
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一、全面观察和分析问 1、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事物的矛盾 题 2、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片面地看问题的 观点。
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和谐与矛盾的关系【范本模板】
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和谐与矛盾的关系为什么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有诸多社会矛盾特别是错综复杂的人民内矛盾需要处理,需要协调。
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正因为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现实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是充满辩证法的,矛盾和辩证法是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的本来客观面貌。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来面貌。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解决矛盾,是科学的方法论.面对今天错综复杂的矛盾局面,一定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诸多社会矛盾。
一定要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现阶段人际关系上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反经验表明,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题,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就和谐,一、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利益和利益矛盾是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利益分析是观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人民内部矛盾,说到底,就是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有五个特点:第一是根源性.利益矛盾也是一切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总根源。
第二是主导性.利益矛盾制约、影响着人民内部其他各类矛盾,是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第三是群体性。
人民内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往往是以群体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是非对抗性.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第五是转化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内部非对抗性利益矛盾可能转化成对抗性。
二、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始终保持领导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领导和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所在.刘少奇认为:“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一切没有办好的事情,领导上都有责任,人民会来责问我们国家、党、政府、经济机关的领导人,而我们对这些问题应该负责任。
辩论辩题的社会和谐
辩论辩题的社会和谐正方辩手:首先,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只有在不同的声音中求得共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且,和谐社会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向往,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人们才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次,社会和谐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就拿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正是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各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最后,和谐社会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国家才能够稳定发展,社会才能够长治久安。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和谐是一切美德的灵魂。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反方辩手:首先,社会和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各种因素都会对社会的和谐产生影响。
正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和谐并不是永恒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调整的状态。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和谐就是一成不变的。
其次,社会和谐也并不是唯一的发展路径。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这些声音和意见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说,“社会和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多元共存的状态。
”只有在多元共存的社会中,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和谐也并不是没有矛盾的。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在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的。
辩论辩题的和谐性
辩论辩题的和谐性正方辩手,和谐性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有序、和睦的社会,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不断加剧,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相反,在不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感到压力和焦虑,生活质量会大大降低。
最后,和谐社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反,如果社会不和谐,国家就会面临着内部动荡和外部威胁,导致国家的发展受阻。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对于社会、个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可忽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和谐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反方辩手,和谐社会并非万能之策。
首先,和谐社会并不等同于没有矛盾和冲突。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和平不等于没有冲突,而是一种处理冲突的方式。
”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其次,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和牺牲。
比如,在一些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可能会采取一些限制个人自由的措施,这并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最后,和谐社会并非一成不变的。
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对于和谐的理解和实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和谐社会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并非万能之策,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和谐社会,不应过分夸大其作用和意义。
在构建社会中,如何看待和谐与矛盾的辩证关系
在构建社会中,如何看待和谐与矛盾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
但矛盾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和谐,因为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结合在一起而实现的。
但不正视矛盾,不正确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必然要导致不和谐。
在新形势下,社会矛盾不是没有了,而是更错综复杂。
所以正确处理社会各种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这里所说的矛盾,不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造成的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也不是人为的矛盾,而是指辨证矛盾。
辨证矛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人们既不能主观随意地制造本来不存在的某种矛盾,也不能主观随意地抹杀本来客观存在的某种矛盾,只能正视矛盾。
二是矛盾的性质、地位、作用也是客观的。
谁也不能想当然地混淆矛盾的不同性质,颠倒矛盾的主次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因此,通往和谐的正确路径是按唯物主义的原则去对待社会生活中的辨证矛盾,分析这些辨证矛盾,从而解决这些辨证矛盾。
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一事物和它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同一的,统一与和谐总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中西方一些哲学家就已从对立统一中思考和谐问题。
赫拉克利特提出:自然是“以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
”毕达哥拉斯虽然是从“数”来说明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但他的和谐思想中也包含了矛盾的观点,他认为“数”的发展是依据十大矛盾而展开:有限与无限、动与静、曲与直、方与圆、明与暗、善与恶、一与多、雌与雄、奇与偶、左与右。
中国古代哲学家讲“和”,主要讲差异中如何包含多样性统一。
公元前806年至770年之间的史伯对郑公论和同就非常典型:“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用矛盾的问题看观点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同一性的作用: •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
的前提和条件; • 2、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
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 3、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
本趋势。 • 斗争性的作用: • 1、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ຫໍສະໝຸດ 三、两点论——一分为二的观点
•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 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 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者不可偏颇,这就是两点论。而一点论与 此相反,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只看到一种 矛盾情况或一个矛盾方面,而忽视甚至抹煞 另一种矛盾情况或另一个矛盾方面。这种观 点从根本上否认了矛盾的存在。
自相矛盾的故事:
• 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 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 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 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 “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 在的。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 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 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 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傲盾问题。
•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 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 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请不要畏惧退缩,搪塞推脱,而应抱 之以乐观与自信
•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请不要狂暴急躁,感情用事,而应抱 之以理智与坦然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和谐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社会和谐正方辩手,应该关注社会和谐。
首先,社会和谐是每个国家和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稳定、安宁的环境中,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和而不同,大同小异”,和谐社会是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能够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其次,关注社会和谐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当社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或者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时,往往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因此,关注社会和谐,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避免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再者,社会和谐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和谐是一切美德的母亲”,和谐社会是一切美德和善行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通过关注社会和谐,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让人们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福利,从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和谐是人类的最高幸福”,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够获得最高的幸福。
综上所述,关注社会和谐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和谐,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反方辩手,不应该过分关注社会和谐。
首先,过分关注社会和谐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忽视。
有时候,社会和谐的表面下可能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果过分强调社会和谐,可能会导致对这些问题的忽视和漠视,进而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其次,过分关注社会和谐可能会导致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侵犯。
在追求社会和谐的过程中,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侵犯,这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社会和谐,而是要平衡好社会和个体的利益。
再者,过分关注社会和谐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停滞。
运用矛盾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东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业论文《运用矛盾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对策》论文所属专业课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运用矛盾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对策》学业论文是我个人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教学站负责人签名:日期:年月日运用矛盾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对策摘要: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
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着和谐社会目标迈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协调好各种矛盾,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改革和建设的实际,对于传统的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认识关键词:矛盾辩证主要矛盾和谐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世界上万物概莫能外,社会主义社会也同样如此,正是存在着的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对和谐社会的指导
对立统一规律对和谐社会的指导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其核心观点是事物
存在着对立面和统一面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强调认识事物不能片面看待,需要全面看待。
在社会生活中,矛盾、对立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党派之间、利益集团之间等等都存在着矛盾和对立。
如何正确看
待这些矛盾对立,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和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
键之一。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要求人们善于化解矛盾、调和对立。
在现实社
会中,各种矛盾对立日益凸显,如急剧增长的贫富差距、日益尖锐的
环境污染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等等。
通过运用对立统
一规律,我们可以善于从中找到和谐的路径和解决的方法,实现各方
共赢,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对立统一规律教导我们学会适应变化、把握规律。
社会是一
个充满变化的复杂系统,矛盾和对立的出现是一种动态的体现。
只有
不断适应这种变化,把握矛盾对立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处理社会
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对立统一规律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
在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现实中存
在的各种矛盾和对立,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希望我们能够在实践
中不断深化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好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者:马永华刘晓莉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试就回顾毛泽东同志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为借鉴以解决新时期具有新特点的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阶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达到此目的的关键则是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就对此做了积极探索,他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启迪意义。
一、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观点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深入阐明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根据对立统一的观点,肯定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存在着矛盾。
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
第二,根据矛盾特殊性的观点,第一次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1]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内部矛盾又分为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的矛盾及各阶层内部人与人的矛盾、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矛盾,包括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民主与集中的、领导与被领导的矛盾;党与非党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等等。
“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2]。
第三,根据矛盾相互转化的观点,阐述了这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毛泽东认为,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具有根本对立的性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质的,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但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用矛盾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社会社会祥和、稳定、协调、宽容、理解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消失。
认识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使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种思想意识处于和而不同的社会,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具体的和现实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在矛盾运动上的表现就是社会矛盾的同一性。
但是,同一性不是脱离斗争性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跨越的进程中,因此,思想上的先进与落后、观念上的前卫与保守、地域间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物质上的贫富差别、城乡对立经济结构的客观存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的不够完善等现状,都必然存在并反映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之中,构成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
和谐社会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认识矛盾,又在对矛盾认识的指导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的。
尽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有所不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矛盾已经消失、已经进入了无矛盾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形而上学视野内的、无矛盾和无差别的绝对等同的社会,而这种社会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针对当代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的特点而提出来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和谐社会主要矛盾的斗争形式是非暴风骤雨式的,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必然是渐进式的改革。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利益上的分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道德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矛盾的存在。
这些矛盾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当运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处理,通过沟通、交流、引导、教育、宽容、理解等方式来解决,以维护社会的和谐性。
社会和谐哲学理论依据
社会和谐哲学理论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矛盾的同一性原理,从唯物论角度上看:物质决定意识,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大理想要从社会客观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方针是正确意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辨证法角度上看: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处理好社会中各种问题,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部分组成整体,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会得到最大发挥。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正确处理大局和部分,团体和个人的关系。
树立全局观,办事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世界是客观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的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一步一步达到和谐社会。
这要求我们注重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进步,前进的。
这要求我们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上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摘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不能因此而将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为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
马克思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是人为设计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没有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对其内涵的科学把握也同样需要建立在矛盾基础上。
从矛盾视角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双赢或多赢的动态的和谐状态。
关键词: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平衡和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了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的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性质,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及特点,正确选择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从社会矛盾的角度去评判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和水平?(一)矛盾的表现形式。
主要是指矛盾的性质和对抗程度。
我们应防止出现对抗性的矛盾,要及时化解容易激化的矛盾,决不能积累矛盾和激化矛盾。
半个世纪前所界定的人民内部矛盾,已因各自的利益差别而逐步转为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经济领域中,是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带来的多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分配不公、失业与就业的矛盾。
政治领域中,是党内矛盾、党政矛盾、政企矛盾、干群矛盾以及宗教民族方面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干群矛盾甚至成为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思想文化领域中,是改革开放中构成的新观念、新思想与各种不适应改革开发的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在全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中求和谐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在全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中求和谐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形成和谐状态的前提,世界的发展是世界形成和谐状态的内在动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驱使着世界发生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现代科学和实践已证明,世界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因,就是世界自身所存在着的对立性和统一性的矛盾关系。
因此,作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动发展中形成的世界的和谐状态,必然与世界自身存在着的对立性和统一性的矛盾关系具有深刻的根源关系。
世界自身存在着的对立性和统一性的矛盾关系就是和谐状态形成的根源。
唯物辩证法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这一客观本性,确立了唯物辩证的矛盾学说。
准确把握这个基本观点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没有矛盾,既无所谓和谐,也不存在形成和谐的内在动因;和谐能够维护矛盾双方的共存,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
人们只有全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就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发展根源的范畴。
矛盾是指对立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关系,即是指反映事物自身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性与统一性及其关系。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
在此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核心主题就是:矛盾双方对立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全面准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关键就在于辩证理解矛盾双方对立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矛盾双方对立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辩证理解矛盾双方对立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矛盾双方对立性和统一性基本内涵的界定。
所谓矛盾双方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所谓矛盾双方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联系和趋势。
这是辩证理解矛盾双方对立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前提。
其次,要明确对立和统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纪念xx《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今年2月27日是xx《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讲话五十周年。
是日,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央党校xx主义研究基金会,邀请北京部分专家学者召开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座谈会。
现摘录部分专家的发言。
王伟光(中央党校副校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命题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
因为有矛盾才要求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不是否定矛盾、回避矛盾。
特别要注意解决以下几大矛盾: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要形成枣核形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正确认识和有效协调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要肯定多元文化存在的必然性。
韩树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xx《正处》一书,不仅在xx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xx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xx比较系统又初步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理论。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当今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矛盾,按照xx《正处》所提出的理论,处理好各类矛盾。
杨春贵(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今天的人民内部矛盾,同五十年前的人民内部矛盾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年的许多具体政策在今天不能简单移用。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有新思路和新办法。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遵循社会和谐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遵循社会和谐正方辩手观点: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应该在各个方面都要遵循社会和谐的原则。
首先,社会和谐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社会和谐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信任。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社会和谐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为了支持我的观点,我引用了名人的名言。
孔子曾经说过,“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这句话告诉我们,和谐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一样,而是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中寻求共同点,达到和谐。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像北欧国家等社会和谐度较高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非常不错,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遵循社会和谐的原则,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们的幸福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反方辩手观点:尽管社会和谐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在现实中,要完全遵循社会和谐对于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首先,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冲突和竞争。
在一个完全和谐的社会中,人们可能会变得懒惰和安逸,失去了进取心和创造力。
其次,社会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和冲突。
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社会和谐可能会限制个人的自由。
为了追求社会的和谐,可能会对个人的言论和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这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为了支持我的观点,我引用了英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名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成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冲突和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社会和谐度较高的国家,其社会发展并不一定比其他国家更好,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盲目遵循社会和谐对于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现实社会和谐的实质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现实社会和谐的实质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谈几点看法,与大家讨论交流。
一、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有人说,改革开放近30年,成绩那么大,为什么问题和矛盾又会那么多呢?这就要辩证地看问题。
邓小平90年代初就讲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
发展起来,问题反而多了,这就是辩证法。
这叫做“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
比如,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贫困率从31%下降到1.8%,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贫困人数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绝对数很少了,但贫富差距拉开了,贫困问题相对突出了。
邓小平还有一句话,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比解决发展的问题还难。
辩证法就是如此,事物的辩证法并不像人们主观想象那么简单。
打天下难,但坐天下比打天下还难。
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解决,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五统筹”。
“五统筹”针对的就是五对矛盾,即城乡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
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发展起来了,有了基础和条件,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有问题、有矛盾,而且因为问题多了、矛盾多了,需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矛盾观点看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提出,渊源久长,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 , 管子提出“畜之以道 , 则民和” , 老子提出“知和曰常 , 知常曰明”即和谐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目标与重要保证。
《论语》中提出“礼之用 ,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 认为和谐是包含了不同的和谐 ;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 认为世间万物 , 在相互包容共处中各自得以发展。
到了近代西方某些思想家也有相似观点,1 80 3 年 ,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的和谐》一书中预言 , 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存制度 , 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
1 84 1 年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 , 把社会主义视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且指新社会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首次完整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指的是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达到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和谐指的是一种发展状态,和谐不是矛盾的消失,是矛盾各方面或者不同事物的矛盾斗争到一定阶段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运动为和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谐是各种事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健康状态。
协调好各种矛盾,达到事物的和谐状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和谐。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发展,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事物的共同发展,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承认矛盾,“和而不同”,重要的是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向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社会。
在这里,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 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 而成为生活的需要。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对和谐社会作出的最经典的诠释。
和谐社会不否认社会依然存在矛盾。
我国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各种矛盾还依然存在, 包括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
当然也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既然还存在各种的矛盾, 就必须运用矛盾学说来认识矛盾, 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 认识矛盾的本质, 为解决矛盾找到正确的办法。
矛盾论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分析法。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社会和谐的根本是社会基本矛盾在运动中的协调。
我们今天讲和谐, 正是针对不和谐说的。
若我们的社会不存在不和谐的问题, 提构建和谐社会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而有不和谐, 就是有矛盾。
正是因为有矛盾, 才要和谐;也正是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社会就是在不断克服和化解矛盾的历史进程中走向和谐。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
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要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由此可见,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正确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不断克服各种不协调、不稳定因素, 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促进和谐发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差异和矛盾的和谐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
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
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的矛盾。
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并且有自己特有的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们实施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是围绕着这个主要矛盾。
同时,这也决定着我们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解决这些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矛盾,需要我们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阶段的特点,来研究这些矛盾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并且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途径。
抓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全面牢固的基础。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优秀文化成果,养精蓄锐,增强综合国力。
同时,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引进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必须防范和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的东西,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这样有利于我们在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处理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实现内外部的和谐,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矛盾是和谐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之间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协调好各种矛盾的关系促进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过程。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等等,每个矛盾的解决都促使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时也要兼顾社会中存在的其他方面的矛盾和出现的各种新矛盾,不断地实现社会和谐。
矛盾是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矛盾的各方面以及各种矛盾会相互作用。
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认识到诸多事物的矛盾并且在诸多矛盾中分清主次、抓重点、统筹兼顾。
处理好了主要矛盾就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兼顾其他的矛盾,就会逐步向和谐迈进,促使社会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得更加和谐。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各种矛盾。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合的状态,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人
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
”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存在着诸多矛盾,矛盾和差异是和谐的前提,矛盾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也是人、自然、社会相互矛盾又统一的过程。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和谐,促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