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

合集下载

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断

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断

胃早癌内镜下诊断
萎缩的胃粘膜可见明显的凹陷病变
可见明显的分界,里面有异常血管扩张、异常的腺 管扩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没有明显分界,血管和腺管开口未见异常扩张。
有明显分界,病变里面见异常血管扩张
胃早癌内镜下诊断小结
病变可见分界线 病变里面可见异常血管 病变里面可见异常腺管开口 不能判别早癌浸润的深度
有马分类,型非肿瘤,型肿瘤
病变血管扩张、密度很高、有扭曲 井上分类型,的结果是粘膜层 第一层的鳞状上皮癌
井上分类型,可见有深层的尾巴一 样的血管
井上分类型,可见一条较粗血管
食管早癌内镜下诊断小结
食管里使用碘染色比较容易找到病变 可以通过血管形态区分肿瘤性或非肿瘤
性 对于肿瘤性还可以判别早癌浸润的深度
大肠早癌内镜下诊断
早癌内镜诊断步骤
第一步是找病变 第二步是区别病变的浸润深度 第三步是区别肿瘤、非肿瘤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诊断分析
.
人只会看到他所认识的。
食管早癌内镜下诊断
碘染色更容易找到病灶
正常食管粘膜图像
的形态:扩张、扭曲、直径变粗、变细 都是早期癌的表现
血管密度不高,活检病理提示乳头状瘤 所以是非肿瘤
血管密度高,直径变粗,是早期癌
井上分类,血管不同形态,病变处 于不同浸润深度

内镜诊断食道癌早中晚期

内镜诊断食道癌早中晚期

内镜诊断食道癌早中晚期引言食道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效果与早期诊断相关性极大。

内镜检查是目前常用的诊断食道癌的方法之一,通过内镜检查可以观察到食道黏膜的变化,进而判断食道癌的早中晚期。

食道癌的发展过程食道癌是起源于食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食道癌在早期通常表现为食道黏膜上的轻度异型增生,形成的癌前病变称为食道上皮内瘤变(ESD)。

内镜下可以观察到粗糙不平、颗粒状的瘤体或黏膜增厚。

•中期:随着病变进展,食道癌可扩展进入黏膜肌层和浆膜肌层,形成食道肌层浸润型癌,这一阶段患者可能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等症状。

内镜下可见肿瘤呈现边缘隆起、溃疡形成、溃疡底凹陷等特征。

•晚期:食道癌进一步侵犯淋巴结、周围组织和器官,可能发生食管穿孔、食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内镜下可见较大的肿块、浸润性溃疡、局部坏死等病变。

内镜诊断食道癌的方法内镜检查是诊断食道癌的重要方法,通过内镜下观察食道黏膜的变化,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常用的内镜检查方法包括白光内镜、荧光内镜和窄带成像内镜。

•白光内镜:白光内镜是最常用的内镜检查方法,通过光线的照射观察食道黏膜的表现。

早期食道癌表现为食道黏膜上的不规则黏膜增厚、颗粒状或结节状的病灶。

中晚期食道癌可见到肿块、溃疡、坏死等病变。

•荧光内镜:荧光内镜是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上加入了荧光染料,通过荧光染料的吸收与发光,观察食道黏膜的变化。

荧光内镜对于早期食道癌的诊断更加敏感,在黏膜上可观察到有无粗糙不平、颗粒状的瘤体或黏膜增厚等病变。

•窄带成像内镜:窄带成像内镜是通过使用特殊的光源和滤光片,突出某一特定波长的光线,增强食道黏膜表面和血管的对比度,从而更好地观察细微病变。

窄带成像内镜尤其适用于早期食道癌的诊断,能够清晰地显示黏膜上的细小病变。

食道癌早期内镜表现食道癌的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通过内镜检查能够帮助早期发现食道癌,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

癌症早期食管癌筛查与内镜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1、本文概述癌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早期食管癌症通常无症状,难以及时发现。

一旦出现症状,通常处于中晚期,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我国食管癌症早期筛查及内镜诊治的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本文首先综述了癌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及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内镜检查在食管癌症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内镜检查的适应症、操作技巧、诊断标准和并发症的处理。

本文还探讨了食管癌症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并比较了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

本文总结了癌症早期筛查和内镜诊治的专家共识,并就筛查策略、内镜检查流程、治疗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这些共识对于提高我国早期食管癌症的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有助于推进食管癌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癌症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癌症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癌症食管癌是全球第八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原因。

在中国,食管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很高。

特别是在河南、山西等地区,食管癌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多发于中老年人。

癌症食管癌的发生与地理、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地理分布来看,癌症高发区多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南、山西、河北等省。

这可能与当地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有关。

吸烟和饮酒: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和饮酒是食管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刺激食管黏膜,增加患食管癌症的风险。

酒精可能会破坏食道黏膜屏障,从而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

不良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以及过量摄入腌制、烟熏、烧烤等加工食品,都与食管癌症的发生有关。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
早期食管癌:目前国内公认定义是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 黏膜下层,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
整理课件
4
食管癌前病变。一项随访13. 5 年的队列研究[11]提 示,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癌变率分别为25%和 50%左右,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约为75%。
食管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指与食管癌相 关并有一定癌变率的良性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 Barrett 食管、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 反流性食管炎、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管良性狭窄等。
整理课件
39
内镜筛查技术——放大内镜:
可将食管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有利于观察组 织表面显微结构和黏膜微血管网形态特征的细微变化, 尤其是在与电子染色内镜相结合时,对黏膜特征的显 示更为清楚,可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性,指导 治疗方式的选择[62]
整理课件
40
IPCL
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 血管袢(IPCL)和黏膜微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 区分病变于正常黏膜以及评估病变侵润深度, 已成为早期食管癌内镜精查的重要手段。
碘染色:正常鳞状上皮内富含糖原,遇碘成深棕色
甲苯胺胺蓝染色: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富含核酸类物质易着色(国内不常用)
联合染色:
整理课件
21
碘染色
碘染色: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内富含糖原,遇碘可 变成深棕色,而早期食管癌以及异型增生组织内 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呈现不同程度的淡染或 不染区[58]。 根据病变着色深浅、范围以及边缘形态进行指示 性活检,可提高高危人群早期鳞癌和异型增生的 检出率[59-60]。如出现不染色区/浅染色区, 特别是在此区见到糜烂、斑块、粘膜粗糙、细小 结节时,于此处取活组织极易发现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摘要】食管癌是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且患者常因缺乏典型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因而治疗的难度较大,预后相对较差。

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其在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就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内镜诊治【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005-021.前言早期食管癌指的是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发生的一种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食管癌前病变指的是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恶化危险。

早期食管癌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为内镜检查偶然发现,且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高,所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早期检查、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和生存时间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2.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2.1 共聚焦显微内镜(CLE)CLE是一种传统电子内镜与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组合构成的检查技术,在患者的内镜检查过程中,能够适当放大图像,进而实现消化管黏膜组织的显微实时成像,并对其进行类似组织病理学的诊断。

食管黏膜细胞发生瘤变后,其CLE图像可表现为以下特征:管径粗细不等、毛细血管形态迂曲及细胞排列不规则[1-3]。

2.2 电子染色方法电子染色指的是利用特殊光学成像技术,提高异常粘膜与正常粘膜之间的对比度,从而对粘膜进行更加直观清晰的观察,现阶段,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I-Scan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内镜系统(FICE)以及窄带成像技术(NBI)等[4-6]。

2.3 内镜普通光观察早期食管癌患者大部分能够经普通光检查得以确诊,其粘膜改变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血管纹理变化,即正常的食管黏膜较为光滑,黏膜下存在清晰的血管纹理。

第二,形态变化,即食管黏膜出现结节、糜烂和粗糙等变化,或是同时发生几种变化。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消化道早癌是指发生于消化道黏膜上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如果及时发现并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都较高。

内镜诊断和治疗是消化道早癌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将对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行科普介绍。

一、消化道早癌的分类和分布消化道早癌包括食管早癌、胃早癌和结直肠早癌,其中以胃早癌最为常见。

根据组织学类型,消化道早癌可分为腺癌、粘液癌、平滑肌瘤等。

根据病变形态,消化道早癌可分为隆起型、扁平型和凹陷型。

不同形态的早癌治疗方案也略有不同。

二、内镜诊断消化道早癌内镜检查是消化道早癌的首选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深度,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

内镜检查还可以同时进行活检、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等治疗操作,一次检查既可以明确病变,又可以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内镜检查前的准备内镜检查前,患者应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是空腹检查,患者应在检查前6小时内禁食,并在检查前2小时内禁止饮水。

其次是肠道准备,如果是结肠镜检查,需要进行肠道准备,一般是采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液进行清洗。

最后是心理准备,内镜检查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感,患者应做好心理准备。

2.内镜检查操作步骤内镜检查包括进口镜检查和出口镜检查,进口镜检查是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胃、十二指肠进行检查,出口镜检查是通过肛门进入直肠和结肠进行检查。

下面以胃镜检查为例介绍内镜检查的操作步骤。

(1)患者取坐位或左侧卧位。

(2)给患者喉部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喷雾,减轻喉咙疼痛感。

(3)将内镜插入口腔,顺着食管进入胃部。

(4)检查胃黏膜表面,观察病变形态、大小、位置、边界和颜色等。

(5)如发现疑似病变,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6)根据病变的形态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三、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内镜治疗是消化道早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黏膜下层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切除术(ESR)等。

全面解析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全面解析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全面解析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了!前些日子,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办的“2016年上海食管疾病诊治论坛”在交大医学院隆重召开。

在会议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宛新建教授作了《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疗》的报告,对早期食管癌内镜诊疗进行了非常精彩的介绍,小编在这里简要整理,以飨读者。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作者:橙子审稿:赵洪礼什么是早期食管癌?早期食管癌 (early esophageal cancer):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定义指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如何分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分型依照 2002 年巴黎分型标准和 2005 年巴黎分型标准更新版,表浅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Type 0) 分为隆起型病变 (0-Ⅰ)、平坦型病变 (0-Ⅱ) 和凹陷型病变 (0- Ⅲ )。

0-Ⅰ型又分为有蒂型 (0-Ⅰp) 和无蒂型 (0-Ⅰs)。

图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分型(巴黎分型,2005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病变层次分类病变仅局限于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者,为M1(原位癌/重度异型增生;Tis);早期食管癌分为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黏膜内癌分为M2和M3;M2 指病变突破基底膜, 浸润黏膜;M3指病变浸润黏膜肌层。

黏膜下癌根据其浸润深度可分为 SM1、SM2、SM3, SM1指病变浸润黏膜下层上1/3;SM2指病变浸润黏膜下层中1/3;SM3指病变浸润黏膜下层下1/3。

对于内镜下切除的食管鳞癌标本,以200 μm作为区分黏膜下浅层和深层浸润的临界值。

病变内镜下形态与病变层次的关系黏膜内癌通常表现为0-Ⅱb型、0-Ⅱa 型及0-Ⅱc型,病灶表面光滑或呈规则的小颗粒状;而黏膜下癌通常为0-Ⅰ型及0-Ⅲ型,病灶表面呈不规则粗颗粒状或凹凸不平小结节状。

我国学者将早期食管癌病理形态分为隐伏型 (充血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型 , 隐伏型多为原位癌;糜烂型大部分为原位癌,部分为早期浸润癌,癌细胞分化较差;斑块型最多见,大部分为早期浸润癌,癌细胞分化较好;乳头型主要为早期浸润癌,癌细胞分化一般较好。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

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

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超过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有食管癌家族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

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 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期诊断。

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55]。

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56]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做推荐。

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图5。

内镜精查(一)检查前准备1.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2. 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唾液,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 检查前10~20 min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酶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改善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4. 检查前5 min给予1%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或l%利多卡因胶浆5~10 ml含服,或咽部喷雾麻醉。

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食管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针对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食管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为进一步规范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食管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食管癌新发22.40万例,死亡18.75万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4.64%和7.28%。

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87/10万和13.28/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

食管癌预后较差,近年来我国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病史及遗传因素等。

保护因素包括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膳食钙摄入、蔬菜和水果摄入。

二、高风险人群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一)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

(二)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

(三)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

(五)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三、筛查(一)筛查对象食管癌高风险人群,无上消化道癌病史,年龄一般在45~74岁之间,无内镜检查禁忌证,能配合内镜检查。

(二)筛查方法食管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可根据当地医疗条件,选择但不限于如下方法:普通白光内镜、色素内镜,对于发现的可疑病灶可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

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

具体检查方法和操作流程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食管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诊疗指南)。

食道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

食道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

论文题目:食道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摘要:食道癌是一种常见但危害巨大的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文综述了目前食道癌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的主要进展,包括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生物标志物和新兴技术的应用。

重点讨论各种方法的优势、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1. 引言食道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提高食道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2. 影像学检查2.1 X线造影检查传统的食道癌筛查方法之一是X线造影检查,可以发现食管内腔的异常病变。

尽管X线造影检查简便易行,但其对早期病变的敏感性较低,不适合作为唯一的筛查手段。

2.2 CT扫描和MRI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CT扫描和MRI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食道结构图像,有助于发现食管壁的异常增生、溃疡或肿块。

这些技术在早期食道癌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尤其适用于评估深度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3. 内镜检查3.1 食管镜检查(ESG)食管镜检查是目前诊断食道癌最为常用和准确的方法之一。

通过食管内窥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颜色、形态和表面结构,及时发现病变和异型增生,进行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3.2 改良的内镜技术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如窄带成像(NBI)和荧光内镜技术,能够提高对早期食道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NBI技术通过优化光谱特性增强血管和黏膜结构的显影,荧光内镜技术则利用特定荧光染料标记异常组织,提高了早期病变的可见性和诊断准确性。

4. 生物标志物4.1 血清标志物血清标志物在食道癌早期筛查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如糖类抗原CA19-9、食管癌相关抗原SCC-Ag等,尽管其单独使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但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可以提高筛查效果。

4.2 组织标志物组织标志物如p53、Ki-67等在食道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可以作为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早期食管癌、胃癌内镜下表现及分型

早期食管癌、胃癌内镜下表现及分型

早期食管癌、胃癌内镜下表现及分型1、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分型。

根据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进行分型,IPCL 形态可反映组织的不典型增生和肿瘤浸润的深度。

AB 分型:Type A(7-10μm)血管形态没有变化或变化轻微正常;Type B 血管形态高度变化 SCC;B1(20-30μm)扩张、蛇行、直径不同、形状不均一的环状血管,浸润深度EP、LPM;B2 难以形成环状的异常血管,浸润深度 MM、SM1;B3(>60μm)高度扩张形态不整的血管(周围B2的约3倍),浸润深度SM2;Avascular area(AVA)type B 包围的无血管区域AVA-small <0.5mm浸润深度EP、LPM;AVA-middle 0.5mm-3.0mm浸润深度MM、SM1;AVA-large>3.0mm浸润深度SM2。

2、早期胃癌内镜下分型。

根据2002年巴黎分型,早期胃癌即type-0型胃癌,根据病变的形态特征可分为息肉状及非息肉状两大类。

息肉状病变在内镜中表现为形态隆起高于其周围黏膜,手术标本显示其隆起高度超过周围黏膜厚度的两倍(>2.5mm)。

此型尚可分为有蒂及无蒂两类,通常以0-Ⅰp及0-Ⅰs表示。

非息肉状病变可分为平坦型和凹陷型两大类,分别以0-Ⅱ和0-Ⅲ 表示,根据病变与周围黏膜的高低差异0-Ⅱ型可进一步区分为:0-Ⅱa,平坦隆起型;0-Ⅱb,平坦型;0-Ⅱc,平坦凹陷型。

此外,还有混合型,如 0-Ⅱa+Ⅱc 等。

根据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数据,临床常见的早期胃癌多表现为0-Ⅱ型,而0-Ⅱ型中又以0-Ⅱc及0-Ⅱc为主的混合型最为多见(78%),0-Ⅱa与0-Ⅱb少见(17%),0-Ⅰ型与0-Ⅲ型最少见(分别占3%与5%)。

0-Ⅰ型与 0-Ⅱa 型的区别在于病变隆起的高度不同,大致可以根据活检钳闭合时的厚度进行判断。

0-Ⅱc型与0-Ⅲ型的区别需要根据手术标本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准确判断,但内镜下可根据病变的凹陷状态进行大致判断,当上皮层出现明显的断裂时,可判断病变已浸透黏膜肌层即为0-Ⅲ型早期胃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区多属欠发达地区,鳞癌占90% 以上;而在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国家,腺癌比例则超过半数,且呈持 续上升趋势。
流行病学现状(我国)
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据 2009 年数据显示,其发病率为22.14/10 万,同期死亡率为16.77/10 万, 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4 位。
高发省份为河北、河南、山西、福建,其次为新疆、江苏、甘肃和安徽等。男女比例接近2∶1,农村发病 率及死亡率比城市高约1.7 倍。
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 1)胃黏膜萎缩患者罹患食管鳞癌的风险比常人高出2 倍; 2)头颈部及上呼吸道鳞癌及食管鳞癌同时或异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4%、3%,对头颈部鳞癌患者常
规内镜筛查可提高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 3)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展为食管鳞癌的风险是常人的16~33 倍; 4)胼胝症患者食管鳞癌风险显著升高; 5)14% 的食管癌患者有吞服酸、碱等导致的食管腐蚀性损伤病史。
中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
流行病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状(国际)
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8 位,在2012 年约有45.6 万新发病例,占全球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的3%。 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6 位,2012 年死亡病例约40 万,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5%。 最主要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鳞癌多位于食管中、上段,腺癌多位于食管下段。食管癌高
癌。
定义及术语
食管癌病理组织学分型 : 常见病理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鳞状细胞癌亚型包括基底细胞样鳞癌、疣状癌、梭形细胞
鳞癌(肉瘤样癌)等; 其他少见类型包括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腺鳞癌、涎腺型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
癌等来源于食管腺体); 鳞癌和腺癌根据其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比例超过90% (共识正文如未特殊说明, 食管癌均指食管鳞癌)。 早期食管癌所占比例低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按伤残调整寿命年计算,我国食管癌负担沉重,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 倍。
定义及术语
癌前疾病:指及食管癌相关并有一定癌变率的良性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 食管、食管白斑症、食管 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管良性狭窄等,为临床概念;
定义及术语
残留() :术后6 个月以内原切除部位及周围1内发现肿瘤病灶。 局部复发( ) :术后6个月以上原切除部位及周围1内发现肿瘤病灶。 同时性多原发食管癌( ):内镜治疗后12 个月以内在原切除部位1 以外发现的新食管癌病灶, 可能源自
治疗时遗漏的微小癌灶。 异时性多原发食管癌( ):内镜治疗后超过12 个月在原切除部位1 以外发现的新食管癌病灶。
危险因素
人口学因素: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 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可能及患者具有共同的遗传背
景有关,也可能因患者及家属共同暴露于特定的环境因素所致。国外研究尚未发现食管癌尤其是食管 鳞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可能及食管鳞癌患者部分染色 体、基因异常有关。 感染因素 :人类乳头瘤病毒() 感染是一些食管癌高发区的重要致病因素,尤其是16 及食管鳞癌发生 呈正相关, 感染者罹患食管鳞癌的风险比常人升高近3 倍。
危险因素
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食物真菌污染(多为不同菌株的混合污染,作用机制包括产生促癌毒素或促进食物中
亚硝酸胺的合成并及其协同致癌)、腌制食品及红肉类、高温食物、辛辣和油炸食品等。 2)吸烟和饮酒因素: 吸烟导致食管癌的可能机制包括对食管细胞的基因毒性作用及长期吸烟所致的
亚硝酸胺累积效应。重度饮酒者发生食管鳞癌的风险明显升高。分析结果提示,吸烟及饮酒可协同作 用,进一步提高食管鳞癌发生率。 3)口腔卫生因素:多数居民易发生龋齿或缺齿,口腔内细菌滋生,亚硝胺类物质含量,增加罹患食 管鳞癌的风险。此外,不良口腔卫生可及萎缩性胃炎协同增加食管鳞癌发病风险。
定义及术语
食管: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有肠上皮化生。 表浅型食管癌( ) :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T1a 和T1b 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 ) :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定义指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
筛查(对象)
符合第1 条和2~6 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1)年龄超过40 岁; 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 3 )有上消化道症状; 4 )有食管癌家族史; 5 )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 6 )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 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定义及术语
整块切除( ) :病灶在内镜下被整块切除并获得单块标本。 水平/垂直切缘阳性:内镜下切除的标本固定后每隔2 -3垂直切片,若标本侧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称为
水平切缘阳性,若基底切缘有肿瘤细胞浸润则称为垂直切缘阳性。 完全切除( 0 ) :切除标本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 治愈性切除( ) :切除标本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为阴性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
癌前病变:已证实及食管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 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是鳞癌的癌前病变, 食管相关异型增生则是腺癌的癌前病变,为病理学概念。
定义及术语
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 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一项随访13.5 年的队列研究提示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癌变率分别为25% 和50% 左右,重度 异型增生癌变率约为75%,所以部分中国病理学家仍主张使用三级分类方法,将食管鳞癌的癌前病变 分为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建议病理报告中同时列出两种分级标准的诊断结论。
报警症状
包括胸骨后疼痛不适、进食通过缓慢并有滞留感或哽噎感、进行性吞咽困难、上腹部隐痛不适、消瘦、 消化道出血( 呕血、黑便等) 等 。
在我国,报警症状并不能作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必要性的决定因素。 考虑我国内镜检查费用较为低廉、普及率较高的国情,对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建议及时行内镜检查
以降低肿瘤漏诊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