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上西师大版9.5 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 总复习(五)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
第五单元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的最后一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确定物体位置等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物体位置的确定、综合运用等4部分组成。
本单元教学内容由“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与确定物体位置”两部分组成。
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是“绘制校园平面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综合应用关于物体位置、方向和比等知识,学会选择测量工具,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单元学习目标1.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3.能根据物体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变换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5.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不断克服和解决数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单元重点难点重点:在具体情境中,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课时安排9课时题目: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 1 课时)总课时数________主备教师执教教师学习内容 P64例1,课堂活动第(1)(2)和练习十七的1、2题学习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难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学习方法观察交流、动手操作学习过程备注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课件展示:学校教学楼图片或者学生照片,然后定格在2~3组图片,将几组图片放大和缩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可能性-西师大版
第5课时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可能性【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0页“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可能性”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相关知识的理解,会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等变化,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经历整理与复习图形变化和位置确定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重点难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一、梳理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知识师:我们先复习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板书课题: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师:我们前面学过哪些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知识?引导学生用小组交流的方式积极回忆所学知识,然后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图形变化和位置确定比例尺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图形位置的确定师:我们按照上面梳理的内容一步一步地进行复习。
二、图形变化1.复习比例尺。
师:我们在复习图形变化时经常要遇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我们在描述图形长度时一定要说清楚是图上距离还是实际距离。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师:不管是由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还是由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都要用到比例尺,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吗?学生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教师继续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出示教材第100页第13题。
师:题中有哪些要求?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要求:(1)在地图上量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图上距离;(2)根据量出的图上距离和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实际距离。
师:按题目的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这道题。
小组合作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汇报,重点汇报测量的过程和计算实际距离的过程。
思考:根据比例尺怎样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2.复习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出示教材第100页第14题。
师:要画出这张长方形照片的平面图,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可能回答要知道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这时教师进行追问:你说的长和宽是指照片的实际长和宽还是指画在图上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准确地回答:要知道画在图上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教材分析】:1.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的最后一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确定物体位置等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物体位置的确定、综合运用等4部分组成。
2.各小节间的关系和特点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在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唤起学习的需求并为学习比例尺奠定现实基础。
比例尺的学习,是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为基础,与现实生活情境相联系。
在学生感知比例在生活实际中的需要,唤起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操作活动,引出比例和比例尺的相关概念以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方法,与以往教科书相比,不再只是单纯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练习,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代替了单纯的几何计算,从生活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相关知识。
物体位置的确定,是“图形的位置”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大融合,同时也有延伸和发展。
它涵盖了判定方向、确定距离、比例尺计算、画坐标图、路线图等多项知识。
这些知识,体现了《标准》注重几何直观、弱化图形抽象;注重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思维过程,削弱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几何证明的要求。
【学情分析】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的最后一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确定物体位置等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教学目标】1.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3.能根据物体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变换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单元备课方案◆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单元章前图;②图形放大或缩小;③比例尺;④确定物体的位置;⑤综合实践绘制校园平面图位置等内容。
单元主题图单元主题图从整体上呈现了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认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4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图形放大或缩小,在这一部分中教材一共安排了2道例题。
例1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领会相似图形的特征;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把图形放大或缩小,能画出图形的相似图。
第二部分是比例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可以看作是比的应用。
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学习中,对按一定的比例画图形的相似图也有了了解,这些都是学习比例尺的基础。
在这一部分当中,教材一共安排了4道例题。
例1以在方格纸上画教室示意图的形式,一方面回顾按一定比例把图形缩小的画法,另一方面沟通按比例画图与比例尺之间的联系,为比例尺的出现作铺垫。
例2第(1)小题,让学生认识数字比例尺,理解数字比例尺的含义。
第(2)小题,让学生认识线段比例尺,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并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应用归纳出比例尺的定义。
例3是比例尺的应用。
第1小题是告诉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第2小题是告诉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通过这样的对比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对比例尺的整体认知结构;二是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比例尺的知识。
例4突出比例尺与其它知识的综合应用,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三部分是确定物体的位置,在这一部分中安排了5道例题,例1通过对相同距离不同方向和相同方向不同距离两种情况的探讨,强调要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位置。
例2是通过图上位置确定实际位置,要关注三个最重要的条件:方向(西北),距离,比例尺。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和数字比例尺比有一定的难度。
例3与例2相对,是知道实际位置确定图上位置。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9.5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总复习
的汇报整理比例尺的知识。
2.应用比例尺。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第100页第13题。
找一张中国地图,在地图上量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做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要求:(1)在地图上量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图上距离;(2)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实际距离。
出示2张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
让多名学生说出这2张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是什么类型的比例尺以及它表示的意义。
使学生充分认识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cm。
我们找到了比例尺,知道了比例尺的意义。
接下来按照题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地图合作完成这道题。
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巡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运用的情况。
学生汇报展示计算过程,总结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3.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回顾整理比例
尺的相关知识。
理解题意,交流
比例尺的意义。
感受数学
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
联系,体会
数学的应
用价值.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知识点一、分数乘、除法(第1、3单元):(一)分数乘法1、分数乘法的意义:(1)与整数乘法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强调:根据意义写算式可以交换因数的位置(可列两个算式),但根据算式说意义不能交换因数的位置来说意义,只能像上面那样说。
2、分数乘法的计算: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注意: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这样更简便;遇到整数,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
3、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比较大小,关键看另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大于1,积就更大;另一个因数小于1,积就更小。
4、打折:如一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一,3.5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三十五。
(二)分数除法:1、倒数的认识:(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倒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相互依存的特点,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倒数。
】(2)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若遇到小数、带分数时,要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遇到整数就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
】(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乙数≠0)【①被除数不变②除号变为乘号③除数变为它的倒数】4、两个数的商与被除数比较大小,关键看除数:除数大于1,商就更小;除数小于1,商就更大。
【与乘法恰好相反】二、分数混合运算及解决问题(第6单元):(一)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加减法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为第二级运算)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3、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的。
(二)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1、分数加减法计算:如果分母不同,要先通分,然后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第6课时 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_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第6课时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_西师大版总复习第6课时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的复习。
◆教学提示: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的最后一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确定物体位置等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在整套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总复习中,教材单独作为一个板块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对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等变换,会按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与复习图形的变换和位置确定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按要求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练习本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出示中国地图)教师:怎样由照片的实际长度来求图上的长度呢?引导学生说出:照片的长和宽要缩小成原来的81,就是求原来长度的81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算出图上的长和宽。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全班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按计算出来的长和宽画出这张长方形照片的平面图。
教师:这样就得到了两张照片,一张实际大小的照片和一张缩小以后的照片,(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比较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张照片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第6课时 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第6课时: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西师大版一、学习目标1.能够了解几何图形的位置和方向,能够描述、比较和分类几何图形;2.能够通过旋转、翻转、平移等方式改变几何图形的位置和方向;3.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图形的位置;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图形位置和方向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改变几何图形的位置和方向;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图形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图形位置和方向有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变换前后的图形(如旋转、翻转或平移)让学生猜测它们如何进行变换,初步了解几何图形的变化。
2. 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或板书的形式,对几何图形的位置和方向进行详细地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 示例分析通过展示几个具体示例,逐步讲解如何通过旋转、翻转或平移改变几何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4. 实例练习让学生尝试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与图形位置和方向有关的问题。
5. 巩固练习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一些巩固练习。
五、教学案例案例一小明手中拿着一张纸片,上面画了一个正方形。
他将这个正方形分别做了垂直对称和水平对称,问变换后的位置关系。
解析:做垂直对称和水平对称,正方形会分别对称到自身的上下和左右两部分。
因此,变换后的正方形与变换前的正方形位置重合。
案例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坐标为(1, 2),点B坐标为(4, 3),请问线段AB的长度是多少?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知,线段AB的长度为√[(4-1)²+(3-2)²],即√10。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2.完成作业本上的习题。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几何图形的位置和方向,掌握了如何通过旋转、翻转或平移改变几何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同时,他们还学会了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图形的位置。
在课后的作业练习中,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知识点一、分数乘、除法(第1、3单元):(一)分数乘法1、分数乘法的意义:(1)与整数乘法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强调:根据意义写算式可以交换因数的位置(可列两个算式),但根据算式说意义不能交换因数的位置来说意义,只能像上面那样说。
2、分数乘法的计算: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注意: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这样更简便;遇到整数,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
3、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比较大小,关键看另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大于1,积就更大;另一个因数小于1,积就更小。
4、打折:如一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一,3.5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三十五。
(二)分数除法:1、倒数的认识:(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倒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相互依存的特点,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倒数。
】(2)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若遇到小数、带分数时,要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遇到整数就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
】(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2、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乙数≠0)【①被除数不变②除号变为乘号③除数变为它的倒数】4、两个数的商与被除数比较大小,关键看除数:除数大于1,商就更小;除数小于1,商就更大。
【与乘法恰好相反】二、分数混合运算及解决问题(第6单元):(一)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加减法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为第二级运算)1、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3、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的。
(二)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1、分数加减法计算:如果分母不同,要先通分,然后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复习精讲2
小学-数学-打印版
第五单元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
复习精讲2 同一个事物的实际距离始终不变
例2 小张把一个精密零件画在比例尺是4∶l的图纸上,长度为16毫米,但师傅认为画小了,画出的长度应该达到6cm以上才够精确,请问小张至少应该改用比例尺为多少的图纸才够精确?
分析:零件画在两种比例尺图纸上,零件的实际大小是不变的。
解答:零件的实际长度为16÷4=4(毫米),
由于6厘米=60毫米,
所以比例尺应改为60∶4=15∶1。
答:小张至少应该改用比例尺为15∶1的图纸才够精确。
辅导要领
★通过学习,知道比例尺不同,画同一个物体的大小也不同。
★辅导学生,注意题目中的数字比例尺是后项为1,计算时不要出现错误。
题目中出现前后两种比例尺,但零件的实际大小没变。
这是解题的关键。
小学-数学-打印版。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西师版数学6上 第5单元)
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西师版数学6上】【2018年秋 6年级4班数学学习资料】第一部分:图形放大或缩小一、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1.什么是图形放大:把一个图形各边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且保持图形形状不变,叫图形放大。
2.什么是图形缩小:把一个图形各边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且保持图形形状不变,叫图形缩小。
二、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1.图形不变的基本特征: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变化;比例尺1:1)2.图形放大的基本特征:形状相同,图形变大(比例尺前项>后项)3.图形缩小的基本特征:形状相同,图形变小(比例尺前项<后项)三、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计算方法方法1:原来各边长度×分率=现在各边长度方法2:原来格子数×分率=现在格子数第二部分:比例尺一、比例尺的意义1.图上距离(图距):物体画在图上的长度叫图上距离。
2.实际距离(实距):物体本身的长度叫实际距离。
3.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二、常用的两种比例尺1.数字比例尺:用数字表示图距与实距的关系的比例尺(写成比的形式),叫数字比例尺。
数字比例尺的意义有3种表述法:(1)用比的关系表述:比例尺1:4600000,表示图距1cm相当于实距4600000cm。
(2)用分率关系表述:比例尺1:4600000,表示图距是实距1/4600000(3)用倍数关系表示:比例尺1:4600000,表示实距是图距4600000倍。
2.线段比例尺:用线段表示图距与实距的关系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的意义表述为:图距1cm表示实距20km。
3.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可以互相转化。
三、与比例尺有关的注意事项1.数字比例尺的前项、后项单位必须相同,且一般约定为用厘米作单位;数字比例尺要化简为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化简后的数字比例尺不带单位。
2. 数字比例尺前项为1时(如1:10,前项<后项),图形缩小;数字比例尺后项为1时(如10:1,前项>后项),图形放大。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位置确定教学课件全套
量出图上小红家到学校 的长度是11厘米。 10×11=110(米)
说一说,你能行
学 校 运 动 场 的 长 是 100m , 宽 是 60m , 画 在 方格纸上(如图),说一说这幅图的比例尺。
1cm 1cm
这里1格 的边长表 示20米。
比例尺 1:4000
1km =( 1000 )m 1m =( 100 )cm
1m =( 10 )dm
1cm =( 10 )mm
30m =( 3000)cm 300cm =(30)dm
2km=(2000)m=(200000 )cm 15km =( 1500000)cm
1000000cm =( 10 )km
假如你爸爸要买面积较大的房子,根据图 纸你能帮你爸爸选一套吗?怎样解决?
想:图上每格边 长1厘米,可以 表示实际距离多 少米?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长 9 cm :9m = 1cm:1m = 1:100 宽 6 cm :6m = 1cm:1m = 1:100
我会说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 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复习
一、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
幅图的比例尺。
二、怎样计算出地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或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三、填空。
1. 比例尺1:6000000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6000000 )倍。这幅图上1cm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 ( 60 )km。转化成线段比例尺是( 0 60km )。 2. 把千米数转化成厘米数,就是把千米数的小数点向 (左)移动(五)位,即是原数的( 100000 )倍。把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可能性-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可能性西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可能性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总复习主要涵盖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图形变化,包括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
我将带领学生回顾这些图形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部分是确定位置和可能性,我们将复习如何利用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计算事件的概率。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图形变化的性质和特点,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可能性计算的原理。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变化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坐标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概率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图形变化的性质和特点;坐标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概率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复习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可能性,我将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一些图形模型和图片,以及坐标系板。
学具包括学生用的图形卡片、坐标纸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情境来引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例如,我会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的变化,如旋转、平移和对称,以及一些物体的位置变化。
通过这些情境,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图形变化的性质和特点。
2. 复习图形变化: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性质和特点。
我会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模型的变化,并解释这些变化的名称和特点。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这些变化,加深他们的理解。
3. 复习确定位置:我会利用坐标系板来引导学生复习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某个点的坐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巩固他们对于坐标系的掌握。
4. 复习可能性:我会通过一些实际情境来引导学生复习概率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第6课时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_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第6课时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_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的复习。
教学提示: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是小学时期“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的最后一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确定物体位置等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在整套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总复习中,教材单独作为一个板块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是专门有必要的。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给学生充分提供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猎取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对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相关知识的明白得,能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等变换,会按依照比例尺运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依照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与复习图形的变换和位置确定的过程,进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看生活的适应,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按要求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依照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预备: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学具预备:直尺、量角器、练习本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投影出示中国地图)谈话: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千米,从这张地图上能够看出祖国的概貌。
利用这张地图,我能够专门快的告诉你两地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地图上量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距离,我就能够告诉你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实际距离。
这要用到哪些知识?(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等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期望通过复习大伙儿能加深对本版块知识的明白得、把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引出课题——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整理与复习)【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六年级数学上册五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单元复习提升课件西师大版
体育馆 北
1km 火车站 新华书店
医院
(2)由公园向__东__行驶_0_._8_千米到达中心广场,再向 __南___偏__东__方向行驶_1_._2_千米到达医院,最后向__北__ 偏__东__方向行驶_1_._3_千米到达体育馆。
公园 中心广场 0.8km
1km 火车站 新华书店
医院
体育馆 北
(3)说说11路公交车从体育馆开往火车站的行驶路线。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2时18分48秒14:18:4830 April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2时18分48秒 下午2时18分14:18:4821.4.30
Thank You...
You made my day!
1. 学 校 在 小 红 家南 偏 东 30°方 向 450 米处 ,请 在 图 上画出学校的位置。
北 比例尺:1∶10000
东 小红家
30°
学校
2. 超 市 在 小 红 家 北 偏 东 45°方 向 300米处,请在图上 画出超市的位置。
北 比例尺:1∶10000
超市
45°
东 小红家
3. 市 政 府 在 小 红家正东方向500米 处,请在图上画出 市政府的位置。
公园 中心广场 0.8km
体育馆 北
1km 火车站 新华书店
医院
答:从体育馆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1.3千米到达医院, 向西北方向行驶1.2千米到达中心广场,向西行0.8千米 到公园,再向西南方向行驶1.5千米,最后向西行驶1千 米达到火车站。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4.3021.4.30Friday, April 30, 2021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复习精讲1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
复习精讲1
根据比例尺画示意图
例1 一座综合大楼地基长80米,宽32米,用1∶2000的比例尺画在示意图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画出教学楼地基的平面图。
分析:在图纸上画出示意图,必须求出图上距离且要把图上距离控制在几厘米以内。
解答:由于80m =8000cm ,32m =3200cm ,
则图上的长为8000×
12000=4(cm),图上的宽为3200×12000
=6(cm)。
画图如下。
辅导要领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比例尺的相关知识画出某物体的示意图。
★辅导学生画教学楼地基的平面图时,需要根据比例尺先求出教学楼地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上的长和宽画出示意图。
画出图形后,别忘了还要标上比例尺。
一般说来,画在图纸上的图形,其长度最好控制在几厘米以内比较合适,这就要求选取恰当的比例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5 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总复习(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142页内容,练习二十七第18、19、2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对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等变换,会按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经历整理与复习图形的变换和位置确定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重点】按要求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梳理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的知识
教师:我们先复习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
板书课题: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的复习。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哪些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的知识?
引导学生用小组交流的方式积极回忆所学知识,然后抽学生汇报,教师随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形变换和位置确定图形变换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比例尺
图形位置的确定
教师:我们按照上面梳理的内容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复习。
二、复习图形变换
1.复习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出示第141页第1题。
教师:要画出这张长方形照片的平面图,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可能回答要知道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这时★教师进行追问:你说的长和宽是指照片的实际长和宽还是指画在图上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准确地回答:要知道画在图上的长方形的长的宽。
教师:所以,我们在复习图形的变换时经常要遇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我们在描述图形长度时一定要说清楚是图上距离还是实际距离。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教师:怎样由照片的实际长度来求图上的长度呢?
1,就是求原来长引导学生说出:照片的长和宽要缩小成原来的
8
1是多少。
度的
8
教师:请同学们算出图上的长和宽。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全班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按计算出来的长和宽画出这张长方形照片的平面图。
教师:这样就得到了两张照片,一张实际大小的照片和一张缩小以后的照片,(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下图)比较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张照片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
教师在前面梳理的知识中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面板书:形
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
教师:通过复习怎样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根据实际长度计算出图上长度,然后再按图上长度画出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8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2.复习比例尺。
教师:刚才我们在复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时就用到了两个词: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不管是由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还是由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都要用到比例尺,你们知道什么是比例尺吗?学生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教师在前面梳理的知识中的“比例尺”后面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师:你能不能说出刚才我们把照片缩小时用到的比例尺呢?
1”,就是指照片缩引导学生分析“把照片的各边缩小为原来的
8
小后的各边长度和原来长度的比是1:8,缩小后的各边长度是图上距离,照片原来各边的长度是实际距离,所以这张照片平面图的比例
1。
尺是
8
教师:通过这样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比例尺是有联系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时都要用到比例尺。
教师:这样综合起来分析,我们就能找到这两部分知识的联系了。
出示第141页第2题。
教师:题中有哪些要求?
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要求:(1)在地图上量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图上距离;(2)根据量出的图上距离和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实际距离。
教师:按题上的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这道题。
小组合作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重点汇报测量的过程和计算实际距离的过程。
思考:根据比例尺怎样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三、复习图形位置的确定
教师: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知道那些条件?
引导学生说出: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图形的位置。
出示第141页第3题。
教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1)测量出图上的方向和距离;(2)计算出实际距离后填表。
教师:小组合作完成这道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说说自己测量的过程和计算的过程,重点说一说怎样确定方向的?怎样测图上的距离?怎样由图上的距离和比例尺来计算实际距离?
把学生填写的表格进行展示。
教师:看着这个表格你能描述以街心花园为观测点看到的学校、医院和剧场所在的位置吗?
要求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些地方所在的位置,重点描述这些地方所在的方向和位置。
教师:如果从学校到体育馆,应该怎样走?从学校到医院,又该怎样走?从学校到剧场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从图上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路线怎样走?
引导学生说从剧场到学校、从剧场到医院、从剧场到体育馆该怎样走等问题,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或两人相互交流。
作业:练习二十七第20题。
先让学生说说小林是怎样走的?独立完成问题后,全班集体订正。
四、复习可能性
出示第142页可能性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中注意追问为什么?
作业:练习二十七第1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中追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