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岛效应的形成

合集下载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

杨巧巧环境科学2134122115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1),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2)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4)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

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干岛效应与湿岛效应的产生原因城市干岛:城区由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建筑群密集、高低不齐),又有热岛效应,其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都比郊区强,通过湍流的垂直交换,城区低层水汽向上层空气的输送量又比郊区多,这两者都导致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形成“城市干岛”。

城市湿岛:到了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减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存留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

城区因有热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弱,与上层空气间的水汽交换量小,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乃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

混浊岛效应:它是指城市市区由于厂矿企业集中、机动车辆众多、人口密集,致使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空气中的尘埃等混浊程度都大大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混浊岛”;而尘埃等混浊物恰哈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效应: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增加了雨量。

此外,由于市区建筑物集中、高大,使风速在此大为减弱,强雨带等天气系统在市区上空停留的时间就相对比空旷的郊区更长,也会使总降水量增多。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热岛效应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

3.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4.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在风速小于6 m/s时,可能产生明显的热岛效应,-风速大于11 m/s时,下垫层阻力不起什么作用,此时热岛效应不太明显。

5.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02、,N0x,C0,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至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影响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

表现在:一方面,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如英国伦敦在1952年12月份,因为这个原因死亡4000余人。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温度高于周围乡村和郊区的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城市人口集中、建筑和道路被晒热、工业排放及机动车尾气等因素共同导致的。

城市热岛效应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周围环境和能源消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人口密度大。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大,人口集中在城市中心。

大量的高楼大厦、人员活动、交通等导致辐射热和热排放增加,使城市温度升高。

其次,城市地面的材料和建筑物使热量聚集。

城市地面大多数由水泥、沥青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有较高的热导率,容易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并长时间储存释放。

再者,交通和工业的热排放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工厂的废气和废热都会产生大量的热能,进一步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高温环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特别是老年人、孩子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易受到高温的危害。

高温环境下,人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中容易出现中暑、脱水和心血管疾病等问题,甚至会危及生命。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高温环境下人们更容易疲劳、失眠和情绪不稳定,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除了对人类的影响外,城市热岛效应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高温环境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带来了威胁。

许多动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限,高温环境会导致植物蒸腾速率加快,水分蒸发过多,进而导致植被退化和物种消失。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会影响气候和降水情况。

高温环境改变了城市空气的稳定性,使气溶胶和水汽浓度增加,进而影响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这可能会导致城市地区的水资源紧张和水灾等问题的产生。

最后,城市热岛效应对能源消耗也有重要影响。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温度升高,人们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来降低温度和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空调、冷藏设备和冷冻设备等热能需求量大的设备的使用量明显增加,进而导致能源消耗增加和碳排放的增加。

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布局耦合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布局耦合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与建筑布局耦合分析一、城市热岛效应概述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密集、人口集中、工业活动频繁等因素,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比周边郊区明显偏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城市的气候环境,还可能对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布局和建筑形态等。

1.1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主要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物的热容量:城市中大量使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建造的建筑物具有较高的热容量,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

- 人口密度:高密度的人口活动产生大量的废热,这些热量在城市中累积,导致气温升高。

- 工业活动: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 缺乏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不足,导致城市缺乏有效的自然冷却机制。

1.2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气候的局部变化,增加城市夏季的高温天气。

- 对健康的影响:高温天气可能增加居民患热相关疾病的风险,如中暑、心脏病等。

- 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为了应对高温,城市居民和商业活动可能会增加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从而增加能源消耗。

二、建筑布局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关系建筑布局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通过对建筑的形态、朝向、间距等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城市的通风性能,增加绿化空间,从而降低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

2.1 建筑形态与城市热岛效应建筑形态对城市热岛效应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高层建筑可以形成风道,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而低矮建筑群则可以提供更多的地面绿化空间。

建筑的朝向也会影响其接收太阳辐射的量,进而影响建筑内部和周围环境的温度。

2.2 建筑间距与城市热岛效应建筑间距的合理规划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这些空间可以用来种植绿化,增加城市的自然冷却能力。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热岛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温度升高和城市气候变化等因素所导致的。

具体原因包括:
1.城市化和建筑密度增加: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和人口集聚,
导致城市较周围地区更为密集,进而使城市自身产生了热道效应。

2.交通运输和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和工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
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会导致城市空气温度升高,形成热岛效应。

3.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城市的建筑材料大多都是混凝土、
水泥、沥青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产生了类似钢筋的热效应,使城市的温度提高。

4.城市绿化覆盖率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用地被占用和破坏,导致城市绿地覆盖率降低,减少了蒸发和自然降温的过程,加剧了热岛效应。

5.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随着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城市热岛效
应的强度也逐渐增强。

热岛效应的概念

热岛效应的概念

热岛效应的概念1、热岛效应的概念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会比其它地区高得多,如城市街道、公共设施和工厂建筑等可以使该地区的气温升高,从而形成一个“热岛”的现象。

例如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因为其建筑物很多,光照和雨水很少,大片水面和绿色植被也很少,所以其气温要比周围城市和乡村高出许多摄氏度。

2、热岛效应的原因(1)陆地热量增强:大量建筑物和人流所释放的热量使陆地温度升高,从而使湿冷空气中的水分在高温空气中汽化,形成低温和高湿度;(2)光热延迟效应:日间长时间反射的太阳热量加上建筑物的发热,使得夜晚温度和湿度较高;(3)空气污染:城市大气中污染物的极大增加,可以增强空中热量的吸收,因而使空气的温度提高。

3、热岛效应的影响(1)降低生活质量:由于温度和湿度升高,热岛影响地区居民生活和工作,使居民夏季不得不用电风扇和空调进行供暖,使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加重洪水灾害:因为雨水在高热的城市内变得汽化,蒸发得更多,导致雨水瞬时就减少,城市洪水清理不及时或者效果不佳,加重洪水灾害。

(3)影响动植物生长:因为温度偏高,雨量偏少,空气污染大,动植物不能按期生长,使外来植物把本地植物挤出,从而影响生态平衡;(4)加剧疾病蔓延:夏季高温高湿,可以使蚊蝇繁殖,加剧疾病的蔓延,如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热岛效应的对策(1)增加绿化面积:多栽种树木,提高绿色覆盖率,这不仅可以吸收热量,而且还可以增加氧气,改善环境质量;(2)完善表面建设:尽量增加空气流通性,增加光照,减少建筑物热量散发;(3)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强空气质量检测,严格控制污染源排放标准,减少和控制空气污染物排放;(4)加强雨水收集体系建设:建设雨水收集体系,用于灌溉和再利用,可以减少水的流失,维持城市的生态系统稳定。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城市热岛效应是指人口密集区域温度比其它地区要高出较多,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由太阳辐射、地形和土壤、气溶胶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热岛效应。

以下将围绕四个方面,讨论热岛效应的形成原理:一、太阳辐射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表受到的最重要的热量来源,它尤其明显在雾霾天气和晴天不同,是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它在夏季将地表温度提高,从而影响了这种效应。

城市及其周围建筑物、街道、人行道以及汽车等,因反射太阳光及其热辐射而形成热岛效应,从而导致城市比其周围乡村的温度更高。

二、地形和土壤的影响地形和土壤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很大,例如山谷地形可以使城市里的温度更高,干旱的土壤可以更好地吸收太阳的热量,因此会使城市温度更高。

我们也可以使用粮食作物来种植,这种作物具有消光效应,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城市的温度。

三、气溶胶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城市里的大气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形成气溶胶,将太阳光遮住,从而减少地表温度,因此会影响城市热岛效应。

但是,大气污染物也会将其中的热量反射到地面,从而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空气的环流也会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如地表温度升高,热岛效应就会更明显。

四、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市发展迅猛,人口稠密,促使人们频繁使用机动车,改变地面外观,产生大量的建筑排放,消耗空气的湿度,使空气中含水量下降,加剧了热岛效应。

此外,城市中的热力用电消耗量大,也会使城市温度更高。

综上所述,城市热岛效应是由太阳辐射、地形和土壤、气溶胶和大气环流、人为因素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现象,是城市温度比其它地区高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我们有必要重视和把握热岛效应,建立有效的防控措施,以确保城市气候舒适宜人,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热岛加湿岛效应的成因

热岛加湿岛效应的成因

热岛加湿岛效应的成因
热岛、加湿岛效应这种现象主要受大气层热量输送强烈不均衡及海洋大气热量收支转换的影响,及潮汐,科莫多流,河流及大气层热量输送和动力过程的系统性研究所造成的,热岛和加湿岛的成因在于:
①海洋大气热量收缩倍数:由于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它可以从海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而陆地只能从陆地上释放少量热量。

也就是说,海洋大气热量收缩倍数要远大于陆地大气热量收缩倍数。

②热量稳定强度:海洋大气稳定强度要远大于陆地大气稳定强度,这是因为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海洋中的热量和水分变化得更加缓慢,更能维持大气热量的稳定。

③水的可挥发性:海洋大气的水的可挥发性要远大于陆地大气的水的可挥发性,这是因为海洋大气中有大量的淡水,而陆地大气中的湿气分比较少,所以陆地大气的水的可挥发性远小于海洋大气的水的可挥发性。

④热量输送强烈不均衡性:海洋大气热量输送强烈不均衡性要大于陆地大气热量输送不均衡性,这是因为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所以海洋大气热量输送强烈不均衡性比陆地大气热量输送不均衡性更大,从而导致了热岛、加湿岛效应的出现。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变得越来越严重,并对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1. 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物、混凝土道路和人工覆盖的土地使得城市地表能量吸收增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相比之下,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植被和土地更容易反射太阳能。

2. 人类活动:城市中燃烧化石燃料、交通排放和工业生产等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和热能。

这些热能和废气在大气中积聚,使得城市的温度升高。

3. 城市结构与气候条件:城市密集的建筑物和高楼大厦阻止了冷空气的流动,使热能无法散发。

同时,城市内部的热能储存在铁路、道路和人行步道等人工结构中,难以释放。

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活的影响1. 高温与不适感: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中的温度显著升高,夏季尤为明显。

人们往往感觉比乡村更热,带来不适感,并增加了中暑等热源相关疾病的风险。

2. 能耗与空调使用增加:高温天气导致住宅和商业建筑内部温度升高,人们不得不大量使用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

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电力,还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环境问题。

3. 空气质量下降: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大气中温度升高,加剧了光化学反应的速度,形成更多的臭氧和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

这些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4. 水资源缺乏: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地表水的蒸发速度,导致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增加了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缺乏问题。

此外,降雨在城市中往往排水不畅,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5. 生态系统破坏:城市热岛效应不仅对人类有害,也对城市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许多动植物无法适应高温环境,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生存。

而城市建设和密集化使得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平衡被打乱。

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1. 建筑绿色屋顶和绿化空间:在城市的屋顶和建筑物上种植花草树木,可以减轻城市的温度上升,并提供遮阴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热岛效应的形成

热岛效应的形成

热岛效应的形成
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在近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市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大城市散发的热量可以达到所接收的太阳能的2/5,从而使城市的温度升高。

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

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0%。

热岛效应的原因和措施

热岛效应的原因和措施

热岛效应的原因和措施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较周围乡村地区温度较高的现象。

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建筑物和道路的热扩散能力低:城市地区通常由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硬化地面构成,这些表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并释放热量,导致热量聚集,使城市内部的温度升高。

2. 绿地覆盖率低:城市地区由于规模扩张而导致大量的绿地被建筑物和道路所取代。

相比之下,乡村地区更多的是农田、树林和草地等绿地,它们能够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通过蒸发释放热量。

3. 人为热源:城市地区有着大量的人群、车辆和工厂等人为活动。

这些人为热源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进一步促进热岛效应的发生。

为了减缓热岛效应,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
1. 增加绿地覆盖率:增加城市绿地、公园和广场的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率,能够提供更多吸收太阳辐射和释放热量的表面。

2. 构建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可以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外墙上种植植被,形成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减少热岛效应。

3. 使用反射材料:在建筑物外墙、屋顶和道路上使用具有较高反射率的材料,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从而降低温度。

4. 加强城市通风:通过合理规划建筑和道路布局,以及增设绿化和水体,提升城市的通风性,促进空气流通,减少热量积聚。

5. 管理人为热源: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和交通枢纽,减少对热量的贡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气废热的产生。

6. 宣传节能环保: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鼓励节能和环保行为,减少热岛效应的产生。

总之,减缓热岛效应需要从提高绿地覆盖率、使用反射材料、增强城市通风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理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城市地区比周边农村地区温度更高的现象。

一般来说,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物、道路、交通、工厂排放等因素所造成的。

以下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理:1.建筑物和硬质表面的比例增加:城市区域一般都由大量高楼大厦和硬质表面(如混凝土、沥青)构成。

建筑物和硬质表面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能,使得城市表面温度升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则以绿地和农田为主,这些植被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和散发大量的热量。

2.热量积累和释放:城市区域由于建筑物、道路和其他人造结构的多样性,会导致过剩的热量积聚在城市内部。

这些结构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在夜间迟缓地散发热量,使得城市温度一直较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则由于植被的作用,能够更快地释放热量。

3.能源消耗和热排放: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经济活动的集中,能源消耗量较大,从而导致大量热能被产生。

这些热能主要来自于家庭、工厂、商业建筑和交通等活动,通过燃烧燃料或电力的方式产生。

大量的热能被排放到城市的大气中,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温度。

4.湿度和降水减少:城市区域的建筑物和硬质表面会影响水的蒸发和循环。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有更多的绿地和植被,能够提供更多的水分,并通过蒸腾作用增加湿度。

城市地区缺乏足够的植被和水体,导致湿度降低,进而影响着城市热岛效应。

5.大气流动和热量再分配:城市地区的建筑物和人造结构会改变大气层的流动模式。

建筑物造成的遮挡和阻挡效应会使得大气流无法顺畅穿过城市。

这会导致热量在城市内部积聚,难以散发,增加了城市温度。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诸多影响。

例如,高温条件下会导致空调和冷却设备的工作强度增加,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影响人类的舒适度和健康,使得城市居民更容易受到热波、热应激和健康问题的困扰。

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增加绿地和湿地: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湿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植被和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来吸收和散发热量,降低城市的温度。

热岛效应解决措施

热岛效应解决措施

热岛效应解决措施一、背景介绍:热岛效应是我们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大城市或密集地区,由于建筑物覆盖率较高,以及行道上的铺装物,使其热能作用、多种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等现象逐渐集中,形成局部高热聚集度,远超过周边环境的现象。

热岛效应尤其由汽车、高楼大厦及路面等人类活动引起,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也会由气象条件明显影响。

二、热岛效应产生原因:1、建筑物覆盖率增加:现代建筑物使用的建筑物覆盖面积远远大于传统建筑物,从而限制热量的散发,使整个城市出现热聚集的现象。

2、路面铺设:路面多以混凝土铺设,混凝土的绝热性质较强,使本来就分散的热能聚集成为一体,逐渐形成热流团,从而容易形成局部热岛现象。

3、汽车:随着车辆保有量的增加,尤其是汽油车排放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热量,使大气热量增加,从而加重了热岛效应的浓度。

4、高楼:随着高楼的建立,很多高楼都采用汽车封闭技术,将楼外的热量由室内逐渐聚集,从而加剧了热岛效应。

三、热岛效应的危害:1、对大气的危害:热岛效应会造成大气温度的极大升高,它会引起气候变暖,大气动力学模型和水文模型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极端气候天气现象,比如热浪,暴风雨和洪水等。

2、对社会的危害:热岛现象会影响整个地区的居民休闲生活,使城市天气更热,使社会受到极大影响,比如老弱病残的人会容易受到热损害,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受到影响等。

1、控制建筑物覆盖率:控制大量建筑覆盖的现象,减少建筑的厚度,改变建筑的外形进而降低热岛的产生,同时采用植物来替代混凝土建筑地面,可以减少地表辐射从而减轻热岛现象。

2、控制汽车污染和限定汽车使用数量:加强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特别是限定汽车使用数量,从而减少空气污染,减少热聚合效应的影响。

3、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城市规划,降低某些地区的建筑物覆盖率,让城市内建筑物分布更均衡,避免产生热岛效应。

4、增加绿地面积:增加绿地面积可以降低当地温度,绿地在蓄水、调节空气温度、净化空气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中,公园、绿色空间、湿地湿地占有重要的位置,能够极大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

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乡村地区存在较高温度的现象。

市区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集中、建筑物的密集和交通运行等因素,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产生比周围乡村更高的“岛屿”状温度分布格局。

这种现象不仅对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威胁,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建筑物和人口密度:城市中建筑物和人口的密度较高,而建筑物的混凝土、玻璃等材料对太阳辐射的热吸收和储存能力明显大于乡村地区的植被覆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2.能源消耗:城市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废热,直接或间接地释放到城市大气中,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3.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建筑用地为主,导致大量的地表被混凝土、沥青和建筑物覆盖,植被覆盖率较低,无法有效地吸收和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量。

同时,建筑物和道路的表面会吸收太阳辐射,形成热量的释放源。

4.空气流动:城市中高楼大厦密集,地形、建筑物和道路布局的不合理会导致空气流动的阻碍,影响热量的扩散和对流,使得热岛效应加剧。

1.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中的气温相对较高,特别是在夏季,使得人们容易出汗、血压升高,并可能产生中暑和热衰竭等热相关疾病。

2.能源消耗增加:高温气候使得人们需大量使用空调和电风扇等制冷设备,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碳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暖化问题。

3.大气污染加重:高温环境中,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速度减慢,浓度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致使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相关疾病增加。

4.水资源过度利用:城市部分地区的高温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紧缺状况。

为了缓解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增加绿地和植被: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增加树木、花草等植被的种植,以便吸收太阳辐射和固定二氧化碳,同时提供阴凉和蒸发散热功能。

2.优化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应优化建筑朝向、外墙和屋顶的保温性能,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储存。

空调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空调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空调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UHI)是城市地区相对于周边乡村地区温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人为活动:城市地区的人为活动产生大量的热量,如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暖气排放、空调使用等,都会释放大量的热能,导致城市地区温度升高。

建筑密度:城市地区建筑密度较高,建筑物和道路的热吸收能力较强,容易吸收太阳辐射,并长时间保持热量,使城市地区的温度升高。

水泥和沥青:城市地区铺设大量的水泥和沥青路面,这些材料的热吸收能力较强,将太阳辐射的热量转化为热能,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地区的热岛效应。

绿地减少:城市地区绿地面积相对较少,绿色植物具有良好的蒸散作用,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

而城市地区的建筑和道路占据了大部分土地,使绿地减少,导致蒸散作用减弱,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热排放:城市地区的暖气、空调、冷却设备等热排放设施较多,产生大量热能,使城市地区温度上升。

空调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和人类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如加剧城市热浪、增加能耗、影响空气质量等。

因此,采取有效的城市规划和绿化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为活动产生的热量,有助于缓解空调热岛效应的问题。

热岛效应的原因和措施(一)

热岛效应的原因和措施(一)

热岛效应的原因和措施(一)热岛效应的原因和措施热岛效应的原因热岛效应是城市中温度明显高于周围农村地区的现象。

它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1.城市建筑和道路的热容量大:城市中大量的混凝土和石头建筑物和道路具有较高的热容量,会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2.缺少植被:城市中建筑物和道路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导致植被覆盖率低,缺少蒸腾作用和阴凉的效果,进一步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

3.人为热源:城市中的人口密度高,机动车辆和工业活动等大量产生热量和废热,也是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

热岛效应的措施为减轻和遏制热岛效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加绿地覆盖率1.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的面积,提高绿地的覆盖率。

2.在建筑物上加装绿化屋顶,利用屋顶空间进行绿化。

3.在建筑物周围开辟绿化带,增加植被密度和多样性。

推广低碳建筑1.建筑物应采用高效隔热材料,减少热量吸收。

2.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热量排放。

3.建筑物设计应兼顾自然通风和遮阳,减少空调和人工照明的使用。

建设智能城市1.使用智能交通系统,优化城市交通流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2.建设智能供热系统,减少传统供热方式带来的热岛效应。

3.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建筑和道路,减少热岛效应的形成。

加强生态保护1.保护和扩大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减缓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加强河道、湖泊和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增加水体面积和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蒸腾作用和气候调节能力。

3.限制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减少对空气和水体温度的影响。

这些是减轻和遏制热岛效应的一些措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以建设更宜居、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热岛效应是什么 产生原因有哪些

热岛效应是什么 产生原因有哪些

热岛效应是什么产生原因有哪些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

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热岛效应是什么1热岛效应的原因1、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

2、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3、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

4、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2热岛效应的危害一方面,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如英国伦敦在1952年12月份,因为这个原因死亡4000余人。

第二方面,大气污染物还会刺激皮肤,导致皮炎,甚而引起皮肤癌。

有的物质如铬等,若进入眼内会刺激结膜,引起炎症,重者可导致失明。

汞的含量较多,可损害人的肾脏,引起剧烈腹痛、呕吐。

汞慢性中毒还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第三方面,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区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给城市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说不尽的烦恼。

在我国素有“火炉城市”之称的南京、武汉、重庆等许多大城市在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以上这些现象,所以,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应正确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方面,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

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如2012年美国1/6的电力消费用于降温目的,为此每年需付电费400亿美元。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

第五方面,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C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C,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名词解释 热岛效应

名词解释 热岛效应

名词解释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

形成的原因: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

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
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

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
三是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

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

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岛效应的形成城市热岛的形成,与城市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延明将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的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比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成巨大的热源,烘烤着周围的大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怎么能不热呢?二是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三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四是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

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气象专家、南京大学余志豪教授说,受热面的大小,受热材料的差异,是造成城郊温差的主要原因。

“同样一万平方米的地面,在郊区,可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吸热慢,温度上升慢;而在市区,高楼密集,建筑物顶面和侧面都成受热面,受热面积要远远大于郊外。

而钢筋、水泥等建材,热容量小,一旦受热,温度上升很快,并向四周大量散热,带动周边气温升高……”现在气象学家在城市规划中暂时缺位。

城市建设常常缺乏基本的生态设计常识,给城市的环境和生态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城市大面积的“水泥化”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水泥化”是泛指使用混凝土、沥青、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硅酸盐等建筑材料来硬化城市的现象,硬化的表面包括地面、墙面、屋顶和水体。

这种硬化设计的初衷本是希望减少城市粉尘,增加建筑的美感,提高水体的清洁度等。

然而,这类硬化设计带来的真实效果却是加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粉尘治理的难度,使水体水质恶化,使雨水资源流失,使城市植被不健康,使城市的噪音污染加剧,使城市的居住舒适度变差。

与其他因素相比,“水泥化”给城市环境带来的问题所涉及的方面是最广、最为多样的:(1)水泥化建材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在夏季的阳光下,混凝土平台的温度可比气温高8℃,屋顶和沥青路面高17℃,因此,水泥化会使城市热岛效应重,悬浮颗粒物沉降难,使空气质量难以改善。

(2)水泥化表面会反射辐射热和噪音,进而加重城市的热效应和噪音污染,直接影响城市居住的舒适度和居民的健康。

(3)水泥化衬砌河道、河岸和湖体会使水体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水体因此而丧失自净功能,其结果是水质下降,水体出现发绿发臭,甚至病菌和蚊蝇大量滋生等问题,使水体污染加重。

(4)水泥化铺路会使城市地面吸收雨水和雪水的机会被阻,城市的地下水位回升难。

这样的地面不下雨时极为干燥、尘土飞扬,而一遇下雨就满地积水,地表径流污染严重,进入雨水排放口后,这些污染的径流会直接进入河道或湖体,从而污染河水、湖水。

在冬季,水泥化地面易结冰,引发行路和行车的安全问题。

为化雪需要大量使用融雪剂,使雪水受到污染。

因此水泥化会严重危害城市的水资源。

(5)水泥化铺路还会减少土地中微生物的生存机会,因而毁灭地表生态,减少地面土层补充有机质的机会,从而加重城市土地的沙化。

(6)水泥化铺路还阻断了城市地面的生物通道,对城市的生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十分有害。

硬化的铺地方式会直接影响城市植被的根系发育。

在栽种了树木的地面进行水泥化铺设会使树木最终因树根不能呼吸而死亡或倒伏。

(7)水泥化城市难以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景观。

热岛效应的危害环保专家余志豪说:“城区温度高,就容易造成空气上升,而郊区较冷的空气又流向市区。

如果郊区有工厂,那工厂中排出的污染物就会一并集中到城市的中心。

这种…城市风‟的出现会加重市区的大气污染程度。

”中国环境学会大气环境学委会副主任李宗恺认为,这种温差之大足以影响到市民的居住条件,使城市中心越来越不适宜生活。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天气变化的幅度正在加剧,出现的频率和灾害力度也令人关注。

这主要是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加而引起的关联气象效应。

比如由“热岛效应”带来的城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等等。

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环境温度高于28度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

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有害化学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

在这些有害气体的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用“绿岛”拯救“热岛”国内外许多专家都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例如可将城市建筑物表面颜色由深变浅,以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在路边、花园和屋顶栽种上花草树木;加强城市规划,选择合理的城市结构模式,统筹安排工厂区和居民区;将城区分散的热源集中控制,提高工业热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热量散失和释放,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专家呼吁:城市规划要增加气候论证,立体绿化更是治本之策。

既然城市中人工构筑物的增加、自然下垫面的减少是引起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那么,在城市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然下垫面的比例,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绿地是城市中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热岛强度越低,因此,建立规模化的集中绿地是最能直接削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做法。

据科学统计,每公顷绿地平均每天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的制冷作用;平均每天吸收1.8吨的二氧化碳,显著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

此外,每公顷绿地可以年滞留粉尘2.2吨,将环境中的大气含尘量降低50%左右,可有效抑制大气升温。

“热岛”时代的城市绿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增加。

中国林学会理事、南京林业大学汤庚国教授强调,一个城市绿化怎么样,不仅要看绿地率、人均绿地率以及绿地覆盖率,更要看绿量——树上每片树叶的面积之和。

单纯追求绿地率,容易急功近利。

“弄几吨草种撒一下,过几天,就能增加一大片绿地。

”这样的“地毯”很漂亮,但从生态价值来看,难与树木相比,“十亩草相当于一亩树”。

一个合理的城市绿化体系,应该层次丰富:在城郊建森林。

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均已开始行动。

南京在周边准备投入100多亿元,培植140万亩的连片林地。

当然,这个森林物种搭配比例要合理。

在29平方米空间内,一般栽1棵乔木,6棵灌木,20平方米草坪。

汤庚国强调,各个城市一定要保护现有的大树。

“像树冠很大的梧桐树,有的城市最多曾有2万株,因为给城市建设让路,现在只剩2000多株。

这里面损失的绿量难以计算!”其次,城市中间,不仅要见缝插绿,而且尽量多栽树木,形成几百亩哪怕是几亩大的森林。

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绿地才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热岛面积可减少3/4;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热岛效应才能基本被控制。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余志豪提出,“减少热量排放、增大绿化面积是减弱热岛效应的根本途径”。

园林专家介绍说,立体绿化“能吸收大气污染物、增湿、滞尘、降噪,遏制…热岛现象‟加剧,变…热岛‟为…绿岛‟,降温效果好,如地毯式的屋顶或爬满常春藤和爬山虎的墙壁在盛夏可使室内温度下降2℃~4℃,节约空调耗电量20%~40%。

经计算,屋顶绿化相当于地面绿化效益的60%。

”风、水面等自然因素也可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风是热岛效应的“天敌”,当风刮起来的时候,热岛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通过大气环流,热岛与周围地区的空气进行交换,以此降低自身的温度。

水面不仅构成了城市美丽的景观,当温度升高时,它的蒸发作用能冷却空气,使环境温度降低。

因此,使建筑低层化和合理分散化、市内道路宽敞,从而畅通城市的“通风道”,并尽可能扩大城市水面,是改善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

缓解热岛效应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加强城市规划,选择合理的城市结构模式,树立城市生态学观念,尤其是要加强绿化,增加植被面积,通过植物吸收热量来改善城市小气候,河湖净化、空气质量监测等生态建设活动,一样都不能少。

城市热岛效应英文名称:The city hot island effect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摄氏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

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

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拖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

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

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

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