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们身体)
人教版PEP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PEP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体第一课时:我的身体- 教学目标:- 研究并掌握身体的一些基本部位的名称,如头、手、脚等。
- 能够正确使用身体部位的名称描述自己的动作和感觉。
- 教学准备:- 教材:学生用书、教师用书。
- 教具:图片,实物模型。
-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 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和研究头、手、脚等基本身体部位的名称。
- 让学生自己触摸不同的身体部位,并描述自己感觉到的动作和感觉。
-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询问和回答关于身体部位的问题。
- 结束本节课,复所学内容,并布置作业。
-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触摸并指出他人的不同身体部位。
-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使用正确的身体部位名称来描述自己的动作和感觉。
第二课时:感官- 教学目标:- 研究并了解五种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 能够辨别和描述不同感官的作用和特点。
- 教学准备:- 教材:学生用书、教师用书。
- 教具:图片,实物示例。
-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 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不同的感官,例如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悦耳的音乐、闻到香喷喷的花香等。
- 分别向学生展示各种感官的实物示例(如眼镜、耳机、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感官的作用和特点。
-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描述和猜测不同感官的作用。
- 结束本节课,复所学内容,并布置作业。
-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和感知各种感官的作用,例如倾听自然的声音、品味不同口味的食物等。
...(继续编写其他单元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身体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教学,要向学生们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
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
【学情分析】学生们要了解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
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
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我们的身体”,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到人体从外形上看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第二个活动,“观察身体的内部”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去观察身体的内部,感受我们平时没有注意但是一直存在的身体结构。
第三部分,“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活动的体验,利用气泡图的方式,把多个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这个部分时间安排比较短,主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体验活动,希望学生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感官或一些工具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看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外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身体的内部、外部结构。
【教学难点】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教学准备】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身体》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身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章《我们的身体》,具体内容包括:人体的基本构成、骨骼与肌肉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感觉系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增强对身体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人体的各个系统及其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运作。
重点:人体的基本结构、骨骼与肌肉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感觉系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体模型、骨骼模型、肌肉模型、心脏模型、呼吸系统模型、消化系统模型、眼球模型等。
学具:画有人体结构图的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身体,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人体的基本构成,以及各个系统的功能。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人体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人体的各个部分。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骨骼与肌肉系统的例题,让学生理解骨骼和肌肉的协同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骨骼模型,加深对骨骼结构的理解。
6. 讲解:介绍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及感觉系统的基本知识。
8.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关爱身体的好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我们的身体》2. 内容:人体的基本构成骨骼与肌肉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觉系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人体的基本构成及各个系统的功能。
(2)举例说明骨骼与肌肉系统的协同作用。
2. 答案:(1)人体的基本构成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各个系统的功能如下:血液循环系统: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走废物。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感觉系统:接收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
(2)骨骼与肌肉系统的协同作用:骨骼提供支撑和保护,肌肉通过收缩和松弛实现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互动,使学生对人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科版(3)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运动和相互联系。
学情分析和设计思路:作为四年级学生,《我们的身体》这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内容,对于骨骼、关节和肌肉学生只能感受到却不能直接观察到。
要解决这个难题重点,老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视频、图片和动画,让学生体验、直接观察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从而感受到人体的精密和谐之美。
科学知识: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抓举哑铃动作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体验,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探究神秘而有趣的人体。
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知道骨骼、肌肉和关节相互协调作用,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PPT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中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准备:1、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PPT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
2、小组准备:哑铃50、记录纸。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和动画来学习理解并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互协调运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点击出示图片)采用了最先进的建筑科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建筑。
“鸟巢”上的钢网框架具有怎样的作用呢?生交流回答。
教师接着谈话:与钢网框架一样,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教科版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课件(附目录)

觉得身体不舒服,气闷。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呼吸前后气体的比较
气体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吸进人体 78% 21% 0.03%
的空气
0.97%
呼出体外 78% 16%
4%
2%
的气体
我们发现了: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 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比一比:双手系红领巾和单手系红领巾; 比一比:双脚走路和单脚走路。
对称的身体可以让我们在活动的时候更灵 活,运动的时候保持平衡;另外对称的身体外 形使我们看上去很美。
身体怎样工作
肺 ----------------------肝 -------------------------
心 ---------------------------
心跳、呼吸加快
呼吸是吸进氧气,呼 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人 体运动时需要大量的氧 气,所以会呼吸加快。
认识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形状如 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
人体需要的氧气由 肺吸入后进入血液, 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 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 废物,排出体外。
肺 心脏
毛细血管
问题1: 同学们认为谁会赢得这场比赛呢?
问题2: 当冰雹来临后,谁能够更好的保护
自己的身体呢?
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体结构。 我们人类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呢?
身体的结构
观察我们的身体 身体怎样工作
分组讨论
两人为一组,观察对方的 身体外形,最好按照由上到下 的顺序来观察,我们的整个身 体有哪几部分组成呢?
4.课堂召集令(1.2.3) 1—停止交流 2—看老师 3—微微一笑
教科版科学四上《身体的结构》课件

肌肉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的生长和发育,提高肌肉的耐力和 力量。
肌肉对运动的影响
肌肉是运动的基础,通过收缩产生力量,推动骨骼产生运动 。同时,肌肉还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姿势和平衡来维持身体 的稳定。
05
器官系统与功能
消化系统与营养吸收
消化系统组成
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 肠等部分。
身体内部的奥秘
简要介绍身体内部的器 官和系统,引导学生对 未知的身体内部世界产 生兴趣。
身体的生长与变化
讲解身体的生长和变化 过程,包括青春期、怀 孕期等,让学生了解身 体的奇妙变化。
探索未知的领域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实 验等方式,进一步探索 未知的领域,了解更多 关于身体的奥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营养吸收过程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为小分子 物质,然后被吸收进入血液,为身 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消化系统的重要性
消化系统正常运作是保证身体正常 成长和健康的关键。
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组成
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 肺等部分。
气体交换过程
通过呼吸,我们吸入氧气并排出 二氧化碳,为身体细胞提供必要
教科版科学四上《身体的结 构》课件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身体结构概述 • 骨骼系统与运动 • 肌肉系统与运动 • 器官系统与功能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背景
介绍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帮 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 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究 精神。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骨骼关节和肌肉》教科版

4.2《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四年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内容。
在本课的前面是《身体的结构》,学生已经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
在本课探究中,学生不但会知道骨骼对身体的支撑与保护功能、肌肉的运动功能以及关节的连接功能。
还会在不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动作的。
既对上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深化研究,又对后面的有关运动、呼吸、消化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知识铺垫。
【活动分析】本课开始,利用师生共同完成的一段舞蹈引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一常见活动主要由身体的哪些部位来完成?然后由学生再次实践、感觉,又通过抓举哑铃动作进行观察、体验。
学生会体会到人们做的每项活动,都是通过骨骼、肌肉、关节共同协调完成,它们是人们看不到的亲密合作伙伴。
【设计思路】本课设计采用师生共同完成的一段舞蹈引出探究问题,整个探究过程由浅入深,遵循以人为本的探究教学理念,以发现探究为手段,通过观察、体验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大胆的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测。
在实际活动中自己感觉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
经过反复验证形成正确的科学结论。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努力使探究教学发挥其独到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学情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
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
而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模拟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活动,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之后,又将会感受到人体那种精密、和谐之美。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解释肌肉变化引起的运动,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供学习)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2020年秋季的新版苏教科学教材。
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
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致。
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
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
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螺旋上升式体现了这一组织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二工程实践的指导。
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
为此,在每册教材的后面设有“专项学习”,将有关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含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指导系统化和显性化,在保证过程完整的基础上,将探究和设计要素按年级有所侧重,又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
4.设计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缩写,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
与主要指向概念理解及运用的主题单元不同的是,STEM主要指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5.强调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源的全配套。
教材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有探究性游戏,有科学DIY,有种植和饲养,还有观察与阅读...这些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易做。
为配合学习活动,教材配套了供学生观看的高清视频,供学生动手做的学具材料和供学生记录、课外拓展用的活动手册。
全新的网站还将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6.重视科技史的学习。
为了有助于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教材在主题单元中渗透科技史内容,在专项学习中有专题介绍,在每个年级教材的最后--面,还特别对科技史作概略的梳理,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呈现。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定义、科学家的工作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生物多样性》:学习生物的分类、特征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人体的奥秘》: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功能及其相互协调。
4. 《能量的转换与应用》:探讨能量的来源、转换和利用。
5. 《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地貌及宇宙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多样性、人体器官、能量转换和地球宇宙知识,提高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命尊重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分类、能量转换、地球宇宙知识。
教学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多样性、人体器官、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模型、标本、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图片、模型、实验等辅助教学。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目录:列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重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教学重难点。
4. 图表:绘制相关图表,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的定义和科学探究方法。
(2)列举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并说明其意义。
(3)描述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4)简述能量转换的原理及实例。
(5)介绍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
答案:(1)科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身体》教案大全

【导语】⾝体是⼀个汉语词汇,拼⾳是shēn tǐ,指⼈或动物的整个⽣理组织,有时特指躯⼲和四肢。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1、⾝体的结构 教学⽬标: 1、科学概念:⼈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些⼯具观察到。
2、过程与⽅法:能够应⽤触摸、⼿捏、听等观察⽅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体内部的结构。
能够根据观察⽬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对⼈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对探究⾃⼰的⾝体感兴趣,感受⼈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纸、放⼤镜、尺⼦、⼈体基本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引⼊: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知道青蛙是捕⾍能⼿,青蛙为什么善于捕⾍?⽼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啄⽊鸟为什么能吃到树⼲中的害⾍?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头具有善于捕⾍的特点,肤⾊⽤伪装来保护⾃⼰;⽼鹰有坚硬⽽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适于捕捉⽼⿏;啄⽊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隐藏在树⼲中的⾍⼦,⽖⼦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
3、⼩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有哪些本领?⼈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的⾝体。
⼆、观察⼈的⾝体。
1、观察⾝体的外形。
我们的⾝体由哪⼏部分组成? 让学⽣观察到⼈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四肢⼏个⼤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进⼀步把这些⼤的部分再划分为⼩的部分。
如躯⼲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尖画⼀条线,把⼈的⾝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回答⼈体是对称的。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共24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青岛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共24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青岛版教案第一课:人与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
2. 理解人类对动物的依赖关系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动物标本、PPT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动物,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并引出人与动物的关系。
2. 学习与概念解释(15分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和动物的身体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理解人与动物具有共同的呼吸、进食和移动等特征,但也有不同之处。
3. 组织讨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人类对动物的依赖关系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并组织讨论,并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4. 观察动物标本(10分钟)学生观察动物标本,了解不同的动物种类和特征,加深对人与动物的认识。
5. 知识巩固(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一些常见的动物,提问学生关于动物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 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人类对动物的依赖关系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自然界中最小的单位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2. 理解物质的变与不变。
3. 掌握水和空气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准备:课本、实验器材、PPT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质的性质,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兴趣。
2. 学习与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PPT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由原子和分子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与不变的概念。
3. 实验展示(15分钟)教师进行一些实验示范,比如通过烧纸、燃烧烧杯中的酒精等,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理解燃烧和蒸发等现象。
4. 探究性实验(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和空气的性质及相关现象,加深对物质的理解。
5. 知识巩固(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一些与物质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我们又长大了教学目标: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准备: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我们的身体-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PPT课件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口腔在食物消化中发挥了 什么作用, 是怎样工作的呢?
观察口腔
观察几种不同食物从进入口腔到咽下去之前的变化过程。 在不同的咀嚼时间内, 食物在口腔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口腔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表
原有状态 食物的状态 一块完整的馒
头, 有点干
短时间咀嚼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馒头被分成许多小 碎块, 有一些湿
2018年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进度计划表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
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各单元内容在科学整体框架中的位置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4.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2.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3.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1.天气》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
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
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
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教学重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播放录像。
(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202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2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202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1一、本学期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提问——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用一定的方式表述;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
2、猜想与假设——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能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会根据观察的现象对将来的事件做出初步的推论;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3、观察和实验——能按观察对象的变化,培养细致、敏锐和长期观察的能力;会借助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知道对某些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尝试制定简单的调查、实验或观察计划;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会使用直尺、量筒、指南针等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制作——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
5、数据收集与处理——能读懂浅显的文献资料和简单的二维图表;能根据事物的显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能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地室内采访和室外调查,获取有效信息;能在教师指导下用简单的表格统计处理数据,并用简单曲线图表达。
6、表达与交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能初步构建自己的观点,并能用语言、文字、统计表等方式将自己的研究过程、结果、观点表达出来;知道怎样描述自己的实验;根据观察的结果,尝试对现象做出解释。
7、评价——知道感官在观察中存在局限;能针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针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它的缺点或不完美之处;知道结果可以重复验证;尊重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我们来养蚕”的活动,形成对生命周期的认识,获得珍爱生命的丰富情感体验。
2、从“变化的天气”等单元的活动中,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3、在“冷与热”、“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单元学习中,激发起对物质世界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求证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4、在阅读科技史的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情感共鸣。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知道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素养的培养。
详细内容:科学的概念、特点、与生活的联系;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故事。
2. 《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详细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点;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
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的繁殖方式。
4.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了解动物的特点,认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详细内容:动物的特点;动物的运动、捕食、防御行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5. 《力的作用》:学习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
详细内容:力的概念、分类;力的作用和效果;简单机械的认识。
6. 《电与磁》:了解电与磁的基本现象,学习安全用电知识。
详细内容:电与磁的基本现象;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安全用电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科学探究方法;(2)掌握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存与适应等基础知识;(3)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4)认识电与磁的基本现象,学会安全用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2)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存与适应等知识点的理解;(3)力的作用和效果的理解;(4)电与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1)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2)生物、植物、动物知识的学习;(3)力的作用和效果的应用;(4)安全用电知识的掌握。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特征,能举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2)学习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了解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2)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环保意识,关爱动植物。
二、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身边的科学1. 认识科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基本操作。
2.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第2课:植物的生长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2. 学习植物的适应环境特点,举例说明。
第3课:动物的适应1. 了解动物的适应环境特点,学会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学习动物的保护自己,提高生存能力的方法。
第4课:我们的地球1. 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学会观察地球的自然现象。
2. 学习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方法。
第5课:天气与气候1. 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观察天气变化。
2. 学习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动植物的适应环境特点。
(2)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动植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分析。
(2)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表现。
4.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第6课:人体的奥秘1. 了解人体基本结构,学会观察人体各个系统。
2. 学习人体生理功能,探究人体奥秘。
第7课:物质的性质1. 学习物质的三大属性:固态、液态、气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结果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身体的结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知道练市小学有大课间活动,你最喜欢哪项活动?(原来大课间的活动这么丰富)
一般来说,跳绳时有腿,手,脚,心脏,肺,脑这些主要的器官参与。(出示幻灯片)
2、看来要完成一个工作还得调动身体这么多部位一起来参与,我们再换一个活动(大课间)来找一找吧,选择一个你比较熟悉的活动,可以回忆,也可以适当模拟一下,找一找有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记录在书本第二个气泡图里。
3、指同学到前面汇报,说一说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是怎样参与活动的?
如:写字——手、眼、脑、心脏、肺
玩溜溜球——手、胳膊、眼、脑、心脏、肺
跑步——胳膊、腿、脚、心脏、脑、肺
比较两张气泡图,你有什么发现?
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
如:大脑——负责指挥协调的器官
肺——负责呼吸的器官
心脏——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
胳膊、腿、手、脚——负责运动的器官
(出示幻灯片)
4、人体的器官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类型)可以分为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
课 题:1、身体的结构
备课老师:
徐莲花
课时计划:
1课时
2015年 12 月 9 日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过程与方法:
1、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能做这么多的运动呢?
对,人之所以能做很多的事是与自身的身体结构有关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身体的结构。(板书:身体的结构)
二、探究活动
(一)身体的外形
1、首先我们来观察身体的外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当模特,其他同学思考,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刚才的观察很认真,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找到了哪几个部分的?有不同看法吗?(板书:头、颈、躯干、四肢)
摸:心脏、肌肉、骨骼(也可以摸到心跳,得出心脏;手臂弯曲,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捏到硬硬的骨头)
闻:
5、刚才我们通过看、听、摸等方法了解了一些身体内部器官,但是有还有些器官我们无法观察到,必须借助医学仪器,看,这里有一副“人体内部结构图”。再看一下刚才同学提到的几个器官的功用。(出示幻灯片)
6、小结:看来人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身体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骼,里面包裹着内脏器官。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身体的工作。
3、在活动前老师给你两个温馨提示:(出示幻灯片)
(1)我们把内部限定为皮肤以内的地方。
(2)只能记录你们现在真实感觉到的,不可以凭空想象。
看哪个小组发现的多,开始吧!
4、请学生上来汇报交流:
看:血管、喉咙、瞳孔(修正“经”就是血管,如果喉咙不出现可以提示)
听:心脏、肠(听别人的心跳,得出心脏的位置;饿了,肚子咕咕叫,这是肠在蠕动)
(பைடு நூலகம்)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
刚才我们观察了身体的外形,下面我们研究身体内部。
教师准备一个纸袋,想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2、其实我们的身体就像这个袋子,外面包裹着皮肤,不容易看到里面,怎么知道里面是什么呢?可以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了解身体内部有什么?并且做好记录。
三、总结归纳
在今天的科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 题:2、骨骼、关节和肌肉
备课老师:
徐莲花
课时计划:
1课时
2015年 12月 9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总结外部特点: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出示幻灯片,告诉学生这些部位的规范名称)
小游戏:我说你做
师:点点你的头生:做动作
师:转动你的颈生:做动作
师:举起你的上肢生:做动作
师:动动你的下肢生:做动作
师:弯弯你的躯干生:做动作
2、再来继续观察,我们的身体外形还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对称的呢?
A、你能找到人身体的对称轴吗?谁来指一指?(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往下的一条线)(我们的身体外形就是以这条假想的线为轴左右对称的。)
具体又是如何对称的: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出示幻灯片)
B、左右对称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进行两个活动,进一步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1)一只手系红领巾和两只手系红领巾比赛。(协调)
(2)单腿站立和双腿站立。(平衡)
3、小结:我们的身体是对称的,可以让我们在活动的时候更灵活,运动的时候保持平衡,另外对称的身体外形使我们看上去很美。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很多人身体的残疾,给生活带来了很大不方便。以后,当你在看到残疾人出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啊?同时我们还要为有健全是身体感到幸运,更要珍惜和保护我们的身体,注意安全,不要让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出示幻灯片)
(三)身体的工作
1、首先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老师请一位同学模拟跳绳的动作,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跳绳活动?同时完成课本65页的第一个气泡图。(出示幻灯片)
巡视,指同学到前面汇报,修正。(带好笔和橡皮)
强调除了外部器官外,还有一些内部器官也参与其中,如:脑、心脏、肺,必须把这些器官写入。(如果有同学写出来了,可以提问为何要写入这些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