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
二、具有情景交融的构思 园林意境的创造,首先具有情景交融的构思。在此基础
上,运用设计者的想象力去表达景物的内涵,才能使园林 空间由物质空间升华为感觉空间。
例如苏州的耦园,耦园的主人沈秉成是清末安徽的巡抚,
丢官以后,夫妇双双来到苏州隐居。“耦园”的典型意境 在于夫妻真挚诚笃的“感情”。 “耦”与“偶”相通,在
●园林意境特征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 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 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 “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 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 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如杭州的“平湖 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 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 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 术的综合。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 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 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 的内在魅力。
这里寓指夫妇两人隐居归田一起耕作相与终老的意思。故 园中造景、题名,处处突出一个“耦”字,抒写了一对双 隐归田的佳偶的情操与生活。
如苏州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表达了“与谁同坐? 清风、明月、我”的孤芳自赏的思想。
又如镇江焦山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小屋三间,门上联 云:“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抒发简朴幽雅的情景。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十大意境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十大意境古木葱茏,亭台相瞩,山石嶙峋,水光滟涟,中国传统园林中无处不充满着诗情画意。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达着一个民族对美,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与追。
自然诗意的居住一直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
无论是老庄自然之道的产生,还是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
这种观念在今天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仍然极其可贵。
向中国传统园林学习,贵在学其神韵,而非简单的形式抄袭。
回归景观最朴实的本真模样,在回归中重新发现自我,从而超越自我。
一者山水之乐其乐无穷中国的文化, 包括哲学, 文学, 与艺术具有鲜明的自然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传统园林的掇山理水不仅是构建园林空间骨架,更是在为整个园林的氛围定下基调。
唯有源于自然的景观才能让人长久品位,而不觉厌倦。
这正是山水之乐,其乐无穷。
二者自然与居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居住形式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大部分的亭台楼阁应该理解为有功能需求的建筑,而其他的都是主要是以山、水、及植物为主的自然元素。
人工与自然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从来都不是对立冲突的,而是和谐互补的元素。
园林不是单纯的视觉游赏空间,而是生活的容器,是具有诗意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功能与形式 (名与实)满足苛刻的功能要求与丰富的情感需要是中国传统造园的基础; 搜尽奇峰打草稿,移天缩地与君怀是中国传统造园设计方法。
春晨起,点梅花汤,课奚奴扫曲房、花径。
阅花香,护阶苔。
禺中,取蔷薇露浣手,熏玉蕤香,读赤文绿字。
晌午,采笋蕨、供胡麻,汲泉试新茗。
午后,乘疑马,执剪水鞭,携斗酒、双柑,往听黄鹏。
日晡,坐柳风前,裂五色菚任意吟咏。
薄暮,逸径,指园丁理花,饲鹤、种鱼。
夏晨起,芰荷为衣,傍花枝吸露润肺,教鹦鹉诗词。
禺中,随意阅老壮数页,或展法帖临池。
晌午,脱巾石壁,据匡床,与忘形友谈齐谐山海。
倦则取左官枕,烂游华胥国。
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
园林意境美的创造及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是源于造园者创造园林意境的得道,以及对自然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意境表现的得道。
从中国园林意境的含义着手,阐述了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和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方法。
标签:中国园林;园林植物;意境美;创造;表现一、中国园林意境的含义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意境的渊源十分久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可见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情与景的结晶体,即只有情景交融,才能产生意境。
园林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的思想可以溯源至东晋到唐宋年间,随着当时崇尚自然的文艺思潮而出现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继而影响了园林创作的指导思想,园林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园林设计者寄情于山水,使得园林这样一个自然的空间境域内涵超出了构成造园要素的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之实体及其构成的境域事物,给感觉者以余味和遐想的余地,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
”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二、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方法1.小中见大、以少代多的方法我国园林善于模拟自然,运用浓缩和提炼的手法,结合风景园林构图基本规律,控制物象、组织空间,使景物的大小、色彩、质感迎合人们传统审美的要求。
在我国风景园林中,当游人看到某些小型山石、水体时,常常会有“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感受。
2.不同的园林植物合理的配置,产生不同的意境利用植物造景,能使游人产生联想,增加园林意境美。
如规则栽植的乔木给人以整齐、庄重、雄伟的感受;自然配置的树木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一)山—园林的骨架
山和水是园林造景中的主要手段,山具有丰富的审美作用 1、分割景致。山的体积高大,可以将园林分割成不同的空间或坡面,通过布置适当的景物,营造出不
同特色的风景点或环境氛围。例如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南坡排列着排云殿、长廊、智慧海和青晏 舫等建筑,造型美观,体量巨大,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华丽,营造出恢弘华美的气氛;于此相反, 北坡布局以幽深宁静为主,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与南坡的开阔明朗形成鲜明对照 。
充分吸取山水诗、山水画中的意境精髓 ,将自然山峦进行典型化处理,力求再 现自然山峦的种种形态和神韵,追求艺 术上的自然真实。 2、瘦、透、漏、皱、丑。瘦是山石要秀, 要棱骨分明,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是指 山石玲珑多孔,光线能够通过;漏是要 求山石上下左右相通;皱是指山石表面 有凹凸的这周,外形起伏不定,有明暗 变化而又富有节奏感,才具有真山之气
二 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 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 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 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一)借景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 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目的则在于把各种在形态、声音、气味上能增添艺术情趣、 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原本的景色空间中来,使的原本的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 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二)分景
中国园林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而闻名于世,究其原因不外乎园林空间的分隔与组合。 所谓分景就是以山水、植物、建筑及小品等在某种程度上隔断视线或通道,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 景,岛中有岛的境界。分景的作用在于增加景色的量和质,使园景虚实变换,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分景可以把游人的注意力缩小到一定空间范围内,使其能集中精神细致观赏,分景依功能与景观效果 的不同,可分为障景与隔景。
形容中国园林的意境的诗词
形容中国园林的意境的诗词1. “园林如画美,曲径通幽处,那感觉就像漫步在梦幻之境。
就好比你走进了一幅绝美的画卷,不是吗?例子:拙政园的小路弯弯绕绕,真让人陶醉啊!”2. “亭台楼阁立,诗意韵无穷,这不就是中国人心中的诗意家园嘛!像不像我们心中一直追寻的那个宁静角落?例子:留园的亭台在阳光下特别有韵味!”3. “水榭映碧波,宁静而悠远,哇,这是多么让人惬意的场景呀!就好像躺在温暖的怀抱中一样。
例子:颐和园的水榭与湖水相互映衬,太美啦!”4. “假山石嶙峋,妙趣自然生,这不是大自然的奇妙馈赠吗!难道不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跟我们捉迷藏?例子:狮子林的假山让人玩得不亦乐乎!”5. “花草树木繁,缤纷如画卷,这简直就是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呀!不就如同走进了花的海洋?例子:沧浪亭的花草让人赏心悦目。
”6. “廊腰缦回处,韵味别样浓,哎呀,这是多么独特的风情啊!像不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例子:承德避暑山庄的长廊韵味十足。
”7. “月洞门中景,别有洞天来,哇塞,这也太神奇了吧!是不是感觉发现了新大陆?例子:个园的月洞门后总是让人充满期待。
”8. “古木参天长,岁月留痕迹,这是多么沧桑又迷人的呀!不正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讲述过去的故事?例子:豫园的古树见证了多少岁月变迁。
”9. “园中小径弯,步步皆诗意,这不是让人的心都变得柔软了嘛!就像走在浪漫的诗行里。
例子:网师园的小径让人步步生情。
”10. “园林意境深,心灵得休憩,这真的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啊!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向往的地方?例子:瞻园的宁静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
”我觉得中国园林的意境真是独一无二,妙不可言,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欣赏和品味。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与营造手法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3期作者简介杜贞星(1969-),女,山东郯城人,硕士,工程师,从事园林植物应用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1-12-16近年来,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认知不足,在意境营造时,都是依照诗词韵文作表面文意,未深入追溯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创造。
在新时期的今天,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仍然有必要进行研究分析。
1园林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指抒情表意在歌舞、画、诗、戏剧及园林等艺术中的审美境界,是情与景、心与物、意与境的交融,其为中国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
周谷城先生曾经说过: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就成为历史,在艺术作品中实现,就叫做意境。
2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2.1色境色境是指以园林景物的色彩巧妙地通过构图的方式将特定的意境表达出来。
如长沙岳麓山爱晚亭,其在色境方面应用得较好,周围遍植枫树,形成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艺术境界。
大片枫树、樱花传达热烈、欢快的动境;断桥残雪传达恬静、清幽之意(图1)。
2.2香境香境是指因植物的芳香而达到的意境。
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其在香境方面的应用较好,其前有荷花池,在花开时节,清香四溢,红裳翠盖,因此荷池的周围布有“香洲”一景,更有“荷风四面亭”等以荷香为主题的景观,将一幅怡人的自然风光展现在游人面前。
2.3声境声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所擅长利用的意境类型。
利用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或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声响,如雨声、树声、风声、水声、钟声、鸟声等,使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动感,成为静态景物空间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意境创造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对水声的利用。
中国园林中,对树声、风声等进行利用,以创造意境的实例很多,其经典之作有苏州拙政园留听阁、杭州市的“柳浪闻莺”等。
2.4朦境朦境是以星月云雾等气象景观形成朦胧美之意境。
园林中的美与雨是分不开的,雨是云的化身,烟雨朦胧,犹如仙境,具有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远离尘世的意境[1],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嘉兴南湖烟雨楼皆属此类。
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
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摘要】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所具有的特征及其表达方式,中国古代造园的意境之美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它由诗画创造而来,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展现自然的景色,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1-0131-21.园林意境的定义意境,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由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情调或者境界,中国美学中这种“意境”之说是西方美学未涉及的,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是从诗与画的创作而来的。
园林意境,就是园林设计者寓情于景,把自己的情感色彩充实在园林之中,使欣赏者触景生情,产生联想,两者产生共鸣。
中国古典园林的独到之处,就是结合中国文化,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创造出“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
2.园林意境的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山石,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和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
造园不仅要有优美秀丽的自然山水风景构图,更要像吟诗作画一样,讲求有隽永的深刻立意,使诗、画、园三位一体融于一炉。
文化是园林的灵魂,特色为风景的生命,园林作为其造型艺术出现,应有其“道”作为灵魂。
这个道指文化层次而言。
对于园林来说,它的功能是以观赏和游憩为主的,从游赏者的审美观赏运动出发造景,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
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
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
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中国古典诗词和园林意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jiao yu jiao xue107中国古典诗词和园林意境的研究◎张宁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把绘画、诗歌、建筑、雕刻、花木集于一身。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特点和诗词文字的表达方面,在不同的时期作用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分析园林不同时期的诗词和意境,希望能为当下的园林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诗词;古典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诗词意境一、古诗词意境与园林设计的来源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发展阶段分别为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四个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台”和“囿”是园林早期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皇帝打猎娱乐的场所称之为囿。
囿中的建筑称为台。
在中国封建皇权统治下,皇家园林最初占据统治地位,文人、官员退居后,私家园林逐步兴起。
(一)建筑与诗词——秦汉时期的园林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
其中以建筑为主,如长乐宫、阿房宫等,它们大多采用自然发展模式。
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保留了“囿”的狩猎功能,园林范围非常广阔,面积可达数百里。
二是建筑组群非常宏伟,宫中有苑、苑中有宫,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一一相连。
园林以建筑为主,对诗歌的描写主要是基于宫殿的气势和规模。
(二)山水诗、山水画——魏晋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追求时代背景和自然风光相一致,多采用模仿自然的手法去营造环境。
中国古人崇尚自然风光,不仅在诗画中描绘河流、山川,表现园林的自然景观,还参与了园林景观营造技法的创作。
如以隐逸乡村悠闲安逸生活的陶渊明为代表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园林种植花木、远山、植物配置的自然景观。
(三)写意诗词——唐宋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便是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园林景观的表现特点是,在小区域内表现自然景观,追求诗意的园林环境,形成写意的园林景观。
王维是写意诗人的代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在园林和诗画方面都能表现出意境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8园林的意境
第八章园林的意境一、意境概念(一)历史溯源中国园林中“意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园林创作也产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
《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会心处不必在远,豁然山林,便有濠濮间想。
”他在游览自然景观时联想到当年庄子与惠子的“鱼乐”辩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游赏园林而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记载。
在随后年间,虽我国园林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期,创造了许多极富意境的园林,但都没有直接提到“意境”一词。
到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描写“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
”(二)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园林意境(Poetic imagery of garden):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通过创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光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和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接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解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
(三)中国园林的艺术审美境界园林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特构,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世上其他园林的内存魅力。
意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宗白华学者在《中国意境的诞生》一文中说:“艺术境界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
”1、园林景象指由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等因素构成的具体物象。
它是一种感性形式,是直观感相的模写,可称为表层结构。
它源于现实,经艺术加工后,又高于现实,蕴藏着造园家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古典园林意境体现方式
古典园林意境体现方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意境,在整个的园林建筑与环境中加入各种与意境有关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使园林的可游性、可赏性大大提高。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的获得,需要依靠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方式,同时文字也是中国园林“意境”表达的重要方式。
1通过视觉信息表达意境古典园林讲究一种体悟,这种体悟就是园林中的意境。
园林中的“意境含蕴”虽然不能说是中国独有的,但也只有中国将“意境”真正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
这种意境的感觉需要欣赏者具有深厚的文化涵养,并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视觉感受主要是对园林造景要素的形态、色彩、明暗等的观察,直观地感受到造景要素及其光影的形态;这种形态就是“物境”。
而这种直观的感受最能引发人的联想,欣赏者的这种联想可以称为“情景”;由于联想与环境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或者引发了精神的向往,这就是“意境”。
视觉形态上的意境表达在园林景观的形态上,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要素的形态多变,讲求自然。
地形要依据自然审美的原则对原有地形进行整理与改造,山水皆为自然形态;植物的形态不作人工修饰,追求植物枝干的形态变化;建筑物尽量使用曲线的造型,并且本身的空间通透,使整个园林空间符合自然的审美意趣。
色彩上的意境表达在色彩上,中国古典园林在植物运用中以常绿树作为自然背景,点缀各色花卉;其“为养性谈书之所”,应以清净为主,故常以白壁、粉墙、灰瓦为纸,古木、怪石为笔,一幅幅古朴雅致、自然潇洒的水墨画别见灵幽。
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色彩上,南方以粉墙黛瓦为基本色调,以浅绛淡色为主,显得恬静自然、古色古香、优雅清新。
从色彩学来说,彩色较黑、白更为真实,常常是过于真实,让你停留在此时此地而已,而不能给人以更深刻、更抽象的形象。
中国园林建筑的这种浅色、灰色调的特点能使人感到安静与闲适,整体的颜色雅洁、淡彩,真正符合中国园林意境的美学境界。
这种色彩处理能体现整个园林的轻巧外观:以灰白的江南特色、秀茂的花木、玲珑的山石、柔媚的流水进行配合、调和,能给人淡雅、幽静的感觉;也只有这种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色调,方能引发人的联想,产生各种想象,并得到不一样的精神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84撰文/廖舒婷,顾橙铖,刘 帅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在这颗明珠中,最受人瞩目的便是其中的“意境”构成。
简单来说,意境即视觉表达了园林的色、形、布局,体现园林设计中虚实相生的意境;触觉的营造能够使人们直接地感知环境,改造环境;听觉、嗅觉、味觉的复合感受带给观者更进一步的感受。
这种感受都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情画意所形成的,带给人们感受自然、欣赏自然等不同的心理暗示,只有深刻体会园林设计中的意境,才能够引起心理的共鸣。
中国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不同朝代的社会、经济等情况,还暗含着中国人自然观念、人生态度等的演变,同时蕴含了许多的诗词歌赋以及哲学思想、山水花鸟绘画等传统艺术,凝聚了中国古代文人及工匠的智慧。
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是意境,“意”为园主的思想感情,“境”为园林景观。
其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道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乃至唐佛学的本体论。
从本体论演化到“意境”之中,可以解释为五感再加上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
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与中国特有的文化,园林设计通过对五感的精心布置,具象化地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
只有在深入了解造园的意境之后,才能在之后设计园林时掌握正确的造园意象。
意境初感——视觉感受造园讲究“可观、可游、可居”,可见视觉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呈现意境运用的手法之一。
我们在游览园林的时候,能从中体会造园者在设计中所呈现的意境。
通过布局、色、形等体验到造园手法中体现的视觉艺术。
古典园林的布局借由对景、借景、框景等布局总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景物与建筑之间错落有致,营造了无限的意境空间,能让人感悟大自然的浩瀚。
园林中色彩丰富,色与色之间相互影响。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
北国园林,以翠竹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
江南小园,小阁临流,粉墙低压,得万千形象之变。
”园林中色彩之间相映成趣,通过造园者的和谐调配,营造园林的景点和意境。
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
04
园林意境的营造技巧
运用色彩
总结词
色彩是营造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通过运 用不同的颜色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 感。
VS
详细描述
在园林设计中,色彩可以通过植物、花卉 、建筑、水景等元素来体现。例如,绿色 可以给人带来平静、舒适的感觉,而红色 则能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活力。通过合理的 搭配和运用,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色彩效果 ,从而营造出不同的园林意境。
运用声音
总结词
声音是营造园林意境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不同的声音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详细描述
在园林中,声音可以通过水流声、鸟鸣声、风吹树叶声等元素来体现。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创造出安 静、喧闹、悦耳、嘈杂等不同的声音效果,从而营造出不同的园林意境。此外,还可以通过运用音乐或音效等 手段来增强园林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堆山置石
定义
堆山置石是指通过堆砌假山和放置石头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自然、野趣的园林景观。
描述
堆山置石的手法包括将山体分成若干层,呈现出高低错落的形态;利用石头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创造出一种自然、野趣的 效果;结合植物和水景等元素,增强整个园林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实例
苏州的“狮子林”和“拙政园”等园林中都运用了堆山置石的手法,创造出了自然、野趣的园林景观。
THANK YOU.
植物配置
定义
植物配置是指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创造出四季不同、层次分明的园林景 观。
描述
植物配置的手法包括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种类;根据四季变化的需要,配 置不同花期的植物;利用植物的高度、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考虑植物 的生长习性和生态效益。
实例
北京的“颐和园”和上海的“豫园”等园林中都运用了植物配置的手法,创造出了优美、 四季不同的园林景观。
意境美在园林美学中的作用
意境美在园林美学中的作用
园林美学中的意境美是指观察者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情感、联想、理解等审美活动获得的园林景观内在的美。
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在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
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则是指通过植物特有的形、色、质、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情感、思想、哲理等。
中国园林的美,不仅仅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或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意境之美。
中国园林追求的是自然之美,曲折多变,情景交融的意境,显得含蓄、内敛而深沉。
这种意境就是突破有限的对象,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
例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如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更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意境美的创造和应用,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个观赏的场所,更是一个能够引发人们深入思考和感悟的地方。
它蕴涵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中驻足,并通过景物中的题咏使其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
总之,意境美在园林美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个视觉的享受,更是一个心灵的洗礼。
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1.引言1.1 概述园林意境是指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构思,将园林空间打造成具有独特情感和美学价值的艺术境界。
它旨在利用自然的元素,如水、石、树木、花草等,结合建筑、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意境,使人们在其中产生身心愉悦的体验。
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景观布局、材料选择、色彩搭配、造型表现等方面的技艺。
景观布局是园林意境创造的基础,它通过设计人工环境的组织方式和空间布局,打造出一种独特的景观效果。
材料选择则是指在园林建设中选用具有特殊意义或独特美感的材料,如特色石材、纹理丰富的木材等,以增强园林的艺术感。
色彩搭配是园林意境创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同的色彩组合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浅蓝色和浅绿色的搭配可以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感觉,而红色和金色的搭配则可以营造出热烈、奢华的氛围。
造型表现是园林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法,通过使用不同形状的建筑、雕塑、花卉等元素,可以打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例如,运用曲线造型的小径、独特设计的建筑形式等都可以让人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
总之,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巧妙地运用景观布局、材料选择、色彩搭配、造型表现等技巧,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情感和美学价值的园林空间。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需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总体的概括和组织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
在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的安排如下:2. 正文:2.1 第一个子章节:园林的自然元素创造手法2.1.1 要点1:植物的选择与布局2.1.2 要点2:水景的设计与运用2.2 第二个子章节:园林的人文元素创造手法2.2.1 要点1:建筑的结构与样式2.2.2 要点2:装饰物的选用与摆放在第一个子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园林中自然元素的创造手法。
园林意境及其创造和表达方式
园林意境及其创造和表达方式摘要:所谓意境,从美学的角度讲,它是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审美过程中所获得的美感境界,它来源于艺术形象,但又有别于艺术形象。
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观点,是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它滥觞于南朝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巨著《文心雕龙》一书,其在文学上的表现便是景与情的结合。
写景即是写情,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虽只字未见提及诗人的感情,但是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使读者清晰地见到帆船早已远去,而送别的人还伫立江边怅望的情景,浓厚的友情溢盈于诗表。
因此,以景抒情,情更真,意更切,更能引起欣赏者感情的共鸣。
关键词:意境园林创作一、园林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思想独特而卓越的贡献,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所以,就园林艺术而言,意境就是由物境(园景形象)和情境(审美感情、审美评价、审美理想)在储蓄的艺术表现中所形成的高度和谐的美的境界。
例如:在我国传统园林的意境表达上,植物造景就有松之坚贞、梅之清高、竹之刚直不阿、兰之幽谷品质、菊之傲骨凌霜、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在山水创作方面更有观拳山勺水如神游峻岭大川之说。
一般说来,凡园林均有意境,相对于西方园林,意境涵蕴更是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要的特点和创作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并不是孤立的园景之美,而是艺术意境之美。
它融会了诗情画意与形象、哲理等精神内容,通过游人眼前具体的园景形象而暗示更为深广的优美境界,实现了“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总之,写景是为了写情,情景交融,意境自出。
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们处在园林这种有“情”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不同深度的联想,最后概括、综合,使自我感觉升华,成为意境。
二、园林意境的创造1、情景交融的构思。
园林中的景物是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以物兴、情以物迁,只有在情景交融的时刻,才能产生深远的园林意境。
唐诗园林山水意境
唐诗园林山水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意境产生于具体的三度空间的境域的这一基础,园林以植物、地形、山石、水体、道路、建筑等为物质实体,其形象又随气候、时间、季节等因素而变动而影响作用于人的感觉感官,唤起游人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在游赏园林的过程中,人的欢乐、意愿、失望、忧虑等情绪不在客观对象上,其根本在于游人自我的内心活动,人的心理精神是可以突破身观局限,游于天地,以致无穷尽。
造园者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以获得园林的意境,包括人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从而形成园林的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自然景观的美,不仅表现为外在形貌的雄奇幽旷,而且以它缤纷的色彩多样的姿态悦耳的声音和诱人的香气愉悦于人。
”【36】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
诗人们寄喻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唐时期将山水诗的表现的发展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胜境,同时园林主人直接把这种山水素材和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运用到园林建设和园林欣赏这中。
表现出园林离不开山水,山水塑造了园林;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唐诗、园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
如《过王逸人园林》:谷口何时住,烟霞一径深。
水声离远洞,山色出疏林。
雪彩从沾鬓,年光不计心。
自言人少到,犹喜我来寻。
“中华民族将与自然山水亲和统一感应交融视之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中华哲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宇宙的观察”【37】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感应交融首先表现为山水的生态价值。
如李约瑟说“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植树木和竹林以防风,强调流水近于房屋的价值。
虽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份,遍中国农田,居室,乡村之类,不可胜收。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十大意境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十大意境随着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园林意境的表现也日益增加了更多的关注。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它不仅在艺术上还具有着更深层次的哲学、文化和思想内涵。
为了更好地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十大意境。
一、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天人合一被认为是一种哲学意境。
在这种意境下,人们将天地自然和人造物融为一体,在园林中创造出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通过运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营造出一个和谐、整体的空间。
二、物我两忘物我两忘是中国园林中的另一种重要意境,它所传递的信息是美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人们会在园林内创造出让人们丧失自我,融入到自然中的环境。
三、雅静致远雅静致远指的是静寂、宁静和远离世俗喧哗。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通过营造优美、宁静的空间,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彻底放松的环境。
四、山居云水山居云水是中国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景象,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形态和布局,也可以是树木、岩石、山水等。
通过山居云水的意境,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师们在园林中创造了与真实自然美景相似的景象。
五、淡泊名利淡泊名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它倡导人们应当淡泊名利,不被外界的目光所干扰,要在美景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淡泊名利的主题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设计不在乎园林的价值评估,而是注重园林中美景的观赏和感受。
六、文房雅趣文房雅趣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意境。
它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营造书画的境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欣赏文化的空间。
七、诗意人生诗意人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的是真正的人生,是真正的精神境界。
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人们可以通过营造以诗意为主题的环境,在园林中感受到诗意人生的情趣和精神气质。
八、情境交融情境交融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境,它指的是不同景象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完美的环境整体。
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
04
现代科技在园林意境创造中的 应用
现代科技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01
02
03
促进设计创新
现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设 计工具和软件,有助于设 计师实现更具有创新性和 想象力的设计。
提高设计效率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等技术,设计师可 以更快速地完成设计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优化设计方案
现代科技提供了各种模拟 和分析工具,帮助设计师 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 质量。
气候变化
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合理利用 自然光、风、雨等气候资源,营 造出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园林空 间。
时空变化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丰富景观体验
通过时空变化,使园林景观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呈现出 不同的面貌,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感,丰富了游人 的观赏体验。
营造意境
时空变化能够引发人的情感共鸣和联想,有助于营造出特 定的园林意境,使园林空间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 术价值。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氛围和意境。
输入 植标物配题置
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香味等特征,进行合理的配 置,营造出四季更替、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增强园 林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氛围。
空间布局
水景设计
通过设计各种小品和设施,如亭台、假山、雕塑等, 增加园林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休息、观
赏和娱乐的场所。
小品与设施
利用水景的变化多端、流动不息的特点,创造出不同 的水景效果,如溪流、瀑布、池塘等,增强园林的灵 动感和生机。
园林意境的创造案例分析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其设计精巧、意境深远。通过分析苏州园林的空 间布局、植物配置、水景设计和小品与设施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园林意境的创
导游词颐和园的园林意境欣赏
导游词颐和园的园林意境欣赏首先,欢迎大家来到中国的著名景点之一——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典范,享誉世界。
它是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最具规模和艺术价值的一座。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颐和园的园林意境并带领大家一同欣赏。
颐和园的园林意境主要体现在布局、建筑和景观三个方面。
首先,颐和园的布局讲究“一水一山一室一轩”的理念。
水体是整个园林的灵魂,而山石则是其骨架。
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和万寿山交相辉映,构成了独特的山水风光。
其次,园中的建筑以清代皇家建筑为主,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例如,大观园、宜芸馆、翠拥轩等建筑融入了自然景色,使得园林与建筑完美结合。
最后,颐和园的景观包括山水、假山、花木、雕塑等多种元素,构成了独特的园林氛围。
在颐和园的园林意境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它独特的山水风光。
颐和园是中式山水园林的杰出代表,它以山水相依、树木繁茂为主题,营造了一种幽静、宁谧的意境。
在园中的水榭、醉翁亭等建筑常常与湖水、山石相映成趣,形成了颐和园独特的山水画卷。
尤其是昆明湖和万寿山,作为整个园林的主要景观,它们的渗透、呼应和交汇,使得园林景观更加醇厚、典雅。
在春天,湖水湛蓝,映着四周的山石和花草,宛如画中仙境。
夏日湖面荷花盛开,色彩斑斓,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秋天,山林渐染一层金黄色,湖水泛起微波,更添一抹诗情画意。
冬日,湖水结冰,万寿山披上白袍,给人一种宁静的冬日氛围。
另外,颐和园的园林意境还可以从建筑上进行欣赏。
颐和园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技巧,如四合院、廊亭、堂殿等,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思想和美学。
这些建筑在园中错落有致、与自然景色相交融,构成了一种融汇中西、古朴典雅的景观。
其中,大观园是颐和园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它以金黄色琉璃瓦为顶,椭圆形的建筑中心为主要空间,四周被各种花卉树木所环绕,形成了与自然景色和谐统一的意境。
宜芸馆和翠拥轩则是以水面为基座,建于湖中,通过廊桥与岸上的建筑相连接,使整个建筑与水景融为一体,呈现出别样的园林意境。
表达园林意境的诗句
表达园林意境的诗句园林亦称“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创作而成的、供人们游览观赏的环境。
园林的基本概念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宋代,都市园林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极注意修建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使之与湖山、林泉相映衬。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极盛。
同治年间(公元1862— 1874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就曾营造了全国著名的“曾园”。
20世纪以来,我国园林得到迅速发展,传统风格的园林逐渐被更加注重环境的园林所替代,因此,保持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园林显得更为珍贵。
元代,世祖忽必烈(1260— 1266年),欲在大都城中兴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规划设计者周学熙(约生于1241年)建议将城市平民居住区扩大,选择朝阳门外一处坡度较缓的地方,将草地改造成大片水面,凿池引水,栽植树木,疏浚河道,形成既有水景,又有树木、草坪的游息空间,这便是我国第一个皇家园林--燕京御园,也是最早的都市园林。
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现代园林的发展概况: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经过几千年的沧桑,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在现代社会中,它仍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艺术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现代园林中,除了要继承其历史上的造园思想和手法以外,还需体现出时代特征,使现代园林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并有机地融合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去。
现代园林强调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的统一,即根据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求经济而实用,做到适地、适时、得体,并富有自然情趣。
现代园林主要分为两大类型:自然式与规则式。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形式的分类,依照其立意,可分为如下几类:依照配置的立意,可分为:①以植物为主题的主景式;②以植物为主景的衬景式;③以植物为衬景的背景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
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历史溯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
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
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
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园林意境特征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
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
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
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
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
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
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
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
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
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创作方法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
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
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
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物”的过程。
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
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
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
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
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
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
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
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
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
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
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
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
《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
“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
“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2.相地原是中国踏勘选定园林地域的通俗用语,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专论踏勘选定园址的《相地》一章。
相地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
计成在《相地》章的起首一节,介绍了他做相地工作的实际经验,突出了勘察中的关键事项,归纳为五个方面:1,园基选择不拘朝向,其重点应着眼于造景的有利条件,例如是否有山林可依?是否有水系可通?能不能与交通繁忙道路有一定的隔离?以及有无利用原有大树、植被等条件。
2,必须在勘察过程中同时展开造景构图的设想,不仅注意地形(如方、圆、偏、正),而且要注意地势(如“环曲”、“铺云”等动向趋势),以及“培高控低”利用的可能性,克服地形、地貌上的缺点来筹划方案等。
3,必须重视水文和水源的疏理问题,尤其是园林建筑布局必须联系园林理水,建筑才能获得有水面配合的优越性。
4,选地也必须考虑建园的目的性。
城市土地虽不是很好的造园环境,但鉴于便利园主兼享城市生活,还是可以选用;如选乡村土地造园,要便于眺望田野景趣,如选定不利于野眺的地位,就是相地的失败。
5,要十分重视原有大树等的保存和利用。
《相地》一章还把园址的用地归纳为六类即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进行评价。
计成认为最理想的用地是山林地,所谓“园地惟山林最胜”;最讨巧的用地是江湖地,只要“略成小筑,足徵大观”;最需要运用造园技法加以改造的,是村庄地,主要是地形的改造,所谓“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在郊野地中,以选“平冈曲坞”的丘陵地形而又有“叠陇乔林”的处所为佳。
至于城市地和傍宅地上选址建园,是为了“护宅”、“便家”的生活功能。
计成在论述其建园适宜的内容和设计意境等,都服从明确的功能目的。
3.布局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园林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廓的确定,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的位置、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安排等。
布局时须综合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使全园结构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
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确定合适的布局方案,然后再作深入的设计。
布局是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
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
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
各国园林有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风格,式样上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
布局时采取何种艺术形式,要随建园意图和基地环境而定。
一般说来,一个园的艺术形式应该统一和谐,如果用混合式,在不同形式的过渡衔接上要处理得顺理成章。
有时可用“园中园”手法或集锦式方法,把不同的形式风格布置在一个整体园林中。
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
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
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穷之景,不尽之意。
风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静观效果,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使游人在行进中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任何公园的布局都要首先考虑实用功能上具有共同性的一些问题。
例如出入口的位置与外部交通的衔接,人流的集散,车辆的停放,行政管理区的位置,运输车辆的车行道,杂物堆放场等必须选址合适。
为游人提供停留、坐憩、饮食、公厕等的各种设施也要周密安排。
4.造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概述“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
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
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
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
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
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
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5.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
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
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
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