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增强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态度,认识到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
3.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d)结合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了解他们对解放战争胜利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段历史。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解放战争是什么吗?这场战争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3.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解放战争的时间背景、国共两党的战略方针。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国共两党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具体战役的深入分析、战略布局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原因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片面理解等现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5.观看一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800字。观看纪录片或电影,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第4单元第17课 解放战争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含解析第17课解放战争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从时空观念及史料实证角度把握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影响。
2.从时空观念角度归纳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突出对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特征的理解,认识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的影响。
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概况: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3)成果:签署“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4)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未能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3.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内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具有必然性,因为蒋介石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其必然反共反人民的面目.而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以实现民主政治、推翻国民党军事独裁统治为目标,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4.粉碎敌人的进攻(1)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成功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2)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知识点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背景: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概况战役时间概况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首先攻占锦州,到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以徐州为中心,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攻克张家口、天津后,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解放战争胜利的多元原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解放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共产党的策略等,阐述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的经过、特点和意义。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战士们的英勇奋斗等,强调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2.尊重历史,尊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3.坚定信仰,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解放战争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加之初中阶段对此部分内容的涉及有限,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如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等,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吗?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思考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指出中国在抗日中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作出的巨大贡献,为中国在二战后期赢得了四大国的地位,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面临民族复兴的极好机遇。
然而接踵而来的内战又使中国与这次绝好的机遇失之交臂。
下面我们来学习解放战争这一课。
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请学生看书找出国民党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目的,老师归纳。
(1)目的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结果:签订《双十协定》(3)协定内容:提问:在重庆谈判中有哪些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学生回答: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
所以后来又召开政协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老师提问: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那么国民党首先进攻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战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解放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解放战争》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解放战争(教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进攻;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国共北平和谈;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能力培养⑴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⑶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⑷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内战的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第17课解放战争)讲授新课一、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提问: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是如何阴谋发动内战的?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寻求美国援助,积极准备内战。
(运兵、借款、物资)玩弄假和平的阴谋---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提问:蒋介石为什么要三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认识蒋介石通过两面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利益出发,尽一切努力制止内战,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
另一方面,用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势力。
毛泽东一行到8月底到达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a.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b.开展“讲述解放战争故事”的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整理、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家庭作业:
a.请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家族史,了解家族长辈在战争中的经历和贡献,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认识。
2.学生在合作学习、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分析。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总结解放军取胜的关键因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历史题目,检验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方法: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3.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作答,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b.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5.课后反馈:
a.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b.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解放战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下列基本史实: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3)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抗日战争,包括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日这两方面。
学习这段历史,教师要设法将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中,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积极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再次严重践踏了中国的主权,从而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合作抗战,最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借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深刻认识到“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重点难点1.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与自制的历史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运用“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3、突破方法:以“纲要信号”来引导学生阅读并记忆教科书的有关内容,用层进式教学法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出示图片2005年“胡连会”(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其破冰之旅时提到:“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不容易”。
为何他说当初走得不容易?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从而导入解放战争。
展示课题《解放战争》(板书)第17课解放战争(板书)一、内战的爆发(板书)(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板书) 1、重庆谈判(1945.10)(问题探究1)(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材料一:毛泽东先生钧鉴:倭寇投降,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急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计,事关国家大计,临电不胜迫切悬念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第17课解放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程。这一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多变,战略策略层出不穷,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深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解放战争的爆发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斗争、战略决战、和平谈判及其破裂、解放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史论结合,以丰富的史料支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教师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小组合作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历史必修1人教新课标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教案
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掌握,故又是一难点。
老师:1945年8月29日,蒋介石为谈判拟定了三项原则:(1)不得于现在政府法统之外来谈改组政府。(2)不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3)归结于政令、军令统一。这三项原则与中共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是完全违背的,共产党提出“先政治民主化,后军队国家化”,而国民党则坚持“先军队国家化,再谈政治民主化”。最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双十协定》,《双十协定》的内容有哪些?
【内战的爆发】
1、战后的国内国际形势(采用史料研习的方法)
老师:战后,中国的政治形势面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局势。在中国版图上存在的主要政治力量除了国共之外,还活跃着美国和苏联的势力,同时,作为中间力量的民主党派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各方的态度对战后中国的政治的走向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同学们来看几则材料,思考各方对中国局势的态度。
材料一: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之合法政府。杜鲁门总统敦促在中国召开一个包括中国主要政党的国民会议,以期解决中国内争,即不仅要结束内争,并且要使全国团结一致,使各重要党派人士在中国政府里均有公平有效的代表参加工作。
——《美国对华关系白皮书》
材料二:中共领袖来渝共商进行,如毛泽东过来则可使其就范,如其不来,则中央可以昭示宽大于天下,而中共将负破坏统一之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 1 第四章第 17 课《解放战争》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1.(1)课标要求 :①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②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 .(2)教材地位: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近代中国近代百年来的辱没史最后终结,又迎来新中国的发展史。
(3)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终结,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基本成功,同时为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基础 ,此后新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一致的道路。
2.中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在学生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概略基础上,从而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从而使学生领会中国共产党最后领导中国人民获得革命的成功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二、学情剖析1、学生认知发展剖析:经过教师主观剖析,得悉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掌握认识放战争的史实,而且具备了必定的认知能力和剖析能力,要点是着重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
要形成本节内容应当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2、学生认知阻碍点:经过问卷检查,得悉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意义和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难以理解。
三、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庆谈判、战略反扑、三大战斗、渡江战斗等史实。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矛盾剖析法、问题研究法、归纳总结法3、感情态度价值观:(1)中共为争取和平所作的努力,表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实代表人民的利益。
( 2)三大战斗的成功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成功。
(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功是历史的必定。
四、教课要点和难点1、要点及解决举措:重庆谈判和《双十协议》。
经过矛盾剖析法、问题研究法得出公民党和共产党各自代表的阶级属性不一样。
2、难点及解决举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粗心义。
指引学生思虑、总结,并得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五、讲堂教课过程构造设计(一)、导入新课 (3 分钟 )教师:利用赣州中学红色班特有的文化,让学生叙述他们祖辈的革命故事。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课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情分析高一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方法,引导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生的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生的疑惑,使教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思考: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国际形势怎样?国共两党分别采取了什么策略?为什么?结果如何?2.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初(2)地点:重庆(3)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内战的爆发(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秋)1.经济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军事行动: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意义: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三)三大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战果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5万,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中原地区。
歼敌52万,华北全境解放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四)胜利阶段(49年1月-49年10月)1.北平和平谈判思考: 1945年4月,国共两党为什么要举行北平和平谈判?结果怎样?2.渡江战役(1)时间:1949年4月21日——4月23日(2)东、西起点:东起江苏的江阴,西到江西的湖口。
(3)结果:解放军占领南京。
(4)影响:①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②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我国解放战争的过程。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既是我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时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一学生,年龄大约在16-17岁,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
1.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胜利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实质理解困难,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3.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分析不够客观。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生动展示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解放战争相关的故事,如“渡江战役中的英雄事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①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②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内战爆发(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①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学思之窗] (见教材P79)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
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所防备。
(3)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知识点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先后歼灭黄维和杜聿明集团军。
(3)平津战役:东北和华北解放军共同作战,傅作义率军投诚。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4)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1)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解放区更加巩固。
(2)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举行战略反攻,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基本胜利(1)1949年元旦,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北平和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国民政府覆灭。
2.胜利意义(1)国内:结束了近代一百多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轻巧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两个改变: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一个必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阶段。
探究点一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材料一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材料二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行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1)根据材料一,指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提示:为避免内战,共商和平建国。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提示: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
材料一反映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和平局面”“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八月十四日”是关键信息。
材料二反映了国民党北平谈判的目的,根据省略号把材料二划分成三层。
深化拓展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1)政治斗争①通过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共产党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
②在1946年的政协会议中,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冲破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军事斗争①1946年,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④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统治覆灭。
论从史出——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探究点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材料一这位在重庆上飞机时只有油条吃的接收大员,到了北平,一下飞机立即被接去大吃二喝。
看着鱼翅端上桌,金专员惊喜之余,心里还来了首四句联:“登机吃油条,下机吃鱼翅,日本不投降,怎能有此事?”不消多等,从“吃油条”变成“搬金条”的接收大员就伙同老北平汉奸开始强占民宅,或逼人贱卖或接管、转卖日本人的房子及其被没收的珠宝财物。
不多久,接收大员也弄了三个女人,有戏仔,也有良家妇女。
——长篇小说《五子登科》材料二自1946年至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
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
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专员”的所作所为暴露了什么?提示:国民党反动派的贪污、腐化、不得人心已经完全暴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解放区农民为何有如此高的积极性?提示: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材料一反映国民政府的腐败,注意关键词“只有油条吃”“下机吃鱼翅”“搬金条”。
材料二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农民支援前线,“翻身的农民”是材料二的关键信息。
深化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论从史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规范解题]例[2019·济宁市高一年级统考]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是三大战的结果,而不是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可排除;反攻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并不是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可排除;是三大战役的意义与题干材料无关,可排除。
答案:B审题干:由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可知是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
验结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随堂检测]1.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漱溟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注意时间“1946年10月10日”关键信息“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分析判断正确选项。
[尝试解答] __A__,2.[2019·河南洛阳高一统考]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
”这一“创举”()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这一“创举”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尝试解答] __B__3.某一时期,大部分人呼吁总统赋予内阁全权,召开全国和谈大会,并要求:改组内阁,网罗全国和平民主人士充实和平阵容。
他们甚至计划发动国人,一致拥护和平。
该事件是指( )A.1912年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对清廷的呼吁B.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共产国际所提建议C.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美国对国民党的希望D.1949年国共和谈期间,政界对国民党的建议应注意分析“大部分人呼吁总统”要求“充实和平阵容”“一致拥护和平”等关键信息,判断正确选项。
[尝试解答] __D__4.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做出该判断的背景是( )A.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B.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依据题干时间1947年以及材料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分析判断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