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汉代史传文学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文学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

《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

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

《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中国文学理论史精义(一)汉代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理论史精义(一)汉代文学理论

第二章汉代文学理论第一节《乐记》《乐记》是戴小(圣)《乐记》中的一篇,由十一篇论乐的文章组成。

《乐记》是汉以前儒家礼乐论的总结,既总论了礼乐的关系和作用,又兼论到乐器、歌唱和舞蹈。

《乐记》立论基础及核心:乐本论。

乐记认为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人类表达感情的需要。

音乐反映出时代政治的治乱兴衰,通过“审乐”可以“知政”。

音乐还会影响政治。

《乐记》主张统治者应该重视音乐,把“礼、乐、刑、政”四者配合起来运用,“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借以达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政治目的。

《乐记》认为人的感情不可放纵,乐应该成为节制人的感情的一种手段。

论乐的标准应把政治放在首位。

划分音、乐的界限不仅在于艺术上雅与俗的不同,而且在于政治上正与淫的区别。

《乐记》的中心思想:从“乐本于心”出发,阐明音乐和政治的关系,强调乐和礼应相辅相成,相须为用。

“乐和同,礼别异”。

“乐内礼外”乐发自内心,其特征是感情;礼加于外貌,其特征是文饰。

乐重在陶冶性情,礼重在修饰仪容。

“乐本论”包含两个论点:(1)“本于心”,即本于情,(情本说);(2)“感于物而动”,(物感说)。

情本说接触到了文学艺术的本质问题,突出了感情的重要性;物感说阐明了文艺与现实、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礼治重视“治人情”,即对思想的统治。

制礼用以节制行事,修乐用以引导情志。

将诗、礼、乐、情、志看作不可分割,“五至”是儒家描绘礼治的最高境界。

六艺六教:《诗》、《书》、《乐》、《易》、《礼》、《春秋》。

诗教影响(消极)最大。

第二节《诗大序》汉儒传《诗》,原有齐(辕固生)、鲁(申培公)、韩(韩婴)、毛(毛苌)。

一、情志《诗大序》提出“吟咏情性”,把情作为诗歌的重要因素。

《诗大序》接受了情本说,却没有吸收物感说。

《诗大序》突出诗的教化作用,指出要以礼仪来节制感情。

二、六艺风、赋、比、兴、雅、颂。

《诗大序》只说明了“风、雅、颂“三义。

后人对六艺的解释:(1)“体用说”,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第 二 章 史传文学

第 二 章 史传文学

一、《左传》诞生二、《左传》思想倾向三、《左传》人物形象四、《左传》叙事写人与语言艺术五、《左传》战争描写第二章史传文学第一节《左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这个时期,出现了全新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一大批崭新的散文著作,这就是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性的散文早就出现,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就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史文中记言记事的不同体例。

它们可以说是史传散文的雏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史传文学,已摆脱了史学发轫期的稚嫩的形态,摒弃了像《尚书》、《春秋》那种言事分纪的方式,向着更加文学化的方向迈进,并形成了鸿篇巨制,其奠基之作,就是《左传》。

一、《左传》的诞生1、《左传》的作者及其他。

《左传》,西汉人称为《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序》: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后来班固赞同司马迁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中援用了此说。

《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源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由此可知,向、歆父子也是持此看法的。

唐代以后开始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清代刘逢禄和康有为等人甚至认为是刘歆据《国语》伪造,殊为无据,已为众多学者所驳斥。

不过,正如许多先秦典籍一样,由于时代的变迁,聚散无常,加之古代长期转写流传及印刷条件之不备,以手抄写,难免后人增损窜入,甚至发现与原书抵牾矛盾之处。

所以持怀疑论者虽提出了一些证据,然终因文献不足征,难以使人信服。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也是聚讼多年的问题。

集中到一点,即《左传》是否为《春秋》作“传”。

司马迁、杜预、孔颖达等人都认为《左传》为解释《春秋》而作。

但是,因为又存在许多“有经无传”和“有传无经”的现象,以及经、传思想观点对立的地方,遂使许多学者反对《左传》为“传”经之作,认为《左传》为一部独立的史书,与《春秋》不存在依附的关系。

第二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汉代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汉代的文学批评

二、围绕屈原及其作品的论争
屈原评论是汉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 西汉前期,贾谊、刘安、司马迁等都给屈原以极高评价 。 东汉的扬雄、班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对赋的内容、风 格,乃至屈原的人生准则和生命态度,进行了多方面的非难 。 王逸是汉代第一个对楚辞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他 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肯定屈 原人品和作品,批评了扬雄、班固对屈原的指责。
第三节
《诗大序》:儒家文 论之总结
课时编号:07
学习目标
掌握《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背诵重要段落。
一、大小序诸说及作者问题



汉代独尊儒术,《诗经》获得崇高地位,出现了一批皓首穷经的儒生。在解 诗、传诗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集中反映在《毛诗序》中。 1、大小序 四家诗、三家诗、毛诗。《毛诗序》是《关雎》题目下的一段较长文字,共 491字,通常称《诗大序》;而各篇题目下,都有一段段文字,点名诗的主旨, 作者的背景,通常为小序。 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旧说,认为从开始,到“用之邦国焉”,这段文字是 解释《关雎》的,称为小序;自“风,风也”起,到篇末,叫做大序。 2、关于作者 1、子夏;2、卫宏;3、子夏、毛公合作;4、子夏、毛公、卫宏合作;5、诗 人自作。6、孔子;7、国史;8、毛公门人。其中子夏作,影响大。
6、王逸的评价
《楚辞章句序》: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 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帝高阳之苗裔, 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嫄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 佩玉琼琚也。昔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故 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 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 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肯定屈原的人品,驳斥班固的评价,用类比方法,说 明屈原作品,完全符合儒家经典。肯定屈原的影响。

第二章__汉代史传文学概论

第二章__汉代史传文学概论
第二章 汉代史传文学
汉代“万岁”瓦当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1、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 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临黄河,北面50里 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又有 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 治水。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 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 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司马迁的童年 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 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 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 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 的豪迈灵秀之气。
2、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 110),知识广博,身为太史令,但 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 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 惯,据《太史公自序》的陈述:“年 十岁则诵古文”,从10岁开始诵读 用籀文写就的文献。他还转益多师, 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后来 担任太史令,他又利用工作上的方便, 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 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 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 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 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 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 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多为战将和谋士
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 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 家庭的兴衰史
《汉书》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课件(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课件(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 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为后代文学的 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 ▲ 体裁和叙事方式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小说, 并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 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 高峰; ▲ 是古代散文的楷模,被后代推崇为“古文” 的崇高典范,使我国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二、《史记》创作的目的:
• 1、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 关系。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 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 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天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 的联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 学正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 2、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 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对 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 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注意历史事 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苏武牧羊
清•任 伯年作
3、《汉书》的写作风格
① 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 示吉凶。如《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中对霍、金 二人的刻画。 ② 对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特别加以强调,有 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 叙事的力度。 ③ 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 且一以贯之。如凡属传闻类的小故事全部置于 篇末,为所写人物作一生的总结,避免了平铺 直叙,增加了波澜起伏。
• 例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战斗、 开国的经历,写他的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 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 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刘邦性格中 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 物的传记中表现。《项羽本纪》不仅通过范增 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并且写了 刘邦的无赖和无情。此外,《萧相国世家》还 写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等。这样,通过本传和 其他人物的传记补充叙描,刘邦完整的经历及 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现出来。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第二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第二章笔记

第⼆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 第⼀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综合运⽤: ①司马迁的⽣平和创作⼼态。

⼀、司马迁,字⼦长。

司马⽒曾长期担任史官。

⾄西汉,他的⽗亲司马谈重为太史。

司马谈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倾向道家,其撰著史书的夙愿,对司马迁产⽣了重⼤的影响。

⼆、史官世家的出⾝,对司马迁的⼀⽣影响甚巨。

⼀⽅⾯,家族浓厚的⽂化⽓氛,使他从⼩就得到了优良的⽂化熏染。

另⼀⽅⾯,“司马⽒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豪。

司马迁曾有⽬的地漫游各地,⾜迹⼏乎遍及全国。

这为《史记》的写作做了资料上的准备。

三、司马迁的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的著史的强烈愿望,因为“圣⼈”情结,⽽升华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存的命脉所在。

四、司马迁继其⽗为太史令。

初任时,司马迁便阅读、整理国家图书馆的史料,开始了写作《史记》的前期⼯作。

五、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武帝⼤怒,囚禁司马迁并施以腐刑。

这件事给司马迁的打击巨⼤。

他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

六、综上所述,从司马迁的出⾝、经历、思想⼼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

基于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

和他胸怀⼤志的“圣⼈”理想,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情绪,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②《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1.古史和档案。

2.⼝碑史料。

3.司马迁遍览经史,亲⾃调查,罗⼀切可以获取的史料,考核编排。

《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是全书的纲领;⼗表,依年⽉摘记⼤事;⼋书,载录⽂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物或集团。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部分,他们以本纪为中⼼,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表、⼋书则分别从不同的⽅⾯形成对核⼼的补充。

二、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二、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由于司马迁对人物有深刻的观察,对人性有 强烈的体验,加上出色的文学手段,这些人 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3、《史记》的文学价值
⑥《史记》的语言艺术,历来受到推崇,视 为典范。它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 了汉代文人普遍采用的铺张排比的手段,形 成了淳朴简洁、疏宕从容、通俗流畅的散文 语言风格。根据不同的场景、心情,语言有 时短促,有时舒缓,有时沉重,有时轻快, 有时幽默、有时庄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史记》的文学价值
②《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史记》中很多传记是由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构成,在尖 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各种人物按照故事进程和叙事逻 辑粉墨登场,依据人物自己的立场、性格和能力,各显 本色,又彼此对照,个性表现得格外鲜明,引人入胜。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为此,《史记》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段,在取得辉煌的史学成就 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很高的美学水平。
3史记的文学价值史记的人物描写不是通过道德图解来进行的而主要是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中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在人物命运的变化中在不同人物的对比中完由于司马迁对人物有深刻的观察对人性有强烈的体验加上出色的文学手段这些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一、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两汉史传散文成就最高的为: 司马迁的《史记》 班固的《汉书》
所记述的人物遍及于社会各阶层,包括社会中下层人 物和非政治性人物:帝王、诸侯、官吏、农民领袖、 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巫医、男宠、卜 者等等,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而又共同组成 缤纷的历史画卷。

中国文学通论1第二讲 两汉文学

中国文学通论1第二讲  两汉文学

不同:赋以铺陈手法体物描写(直露)
辞以比兴手法抒情写意(含蓄) 早期骚体赋很难与辞赋相区别:贾谊赋
2.赋体与散文(形式)
赋体韵散相间,句式整齐,讲究节奏 散文无拘无束,自然流畅
㈢汉赋渊源
1.楚辞:问答体,铺陈排比手法
2.荀子赋:名,主客问答,铺陈 叙写,内容体物 3.先秦诸子散文:雄辩,铺陈排 比、夸张、言辞华丽(《战国策》)
汉赋与楚辞
楚辞《招魂》:问答体,讲述楚国以外,东、 南、西、北、天上、地下(幽都)的险恶, 与楚国衣锦、饮食、音乐、家庭的美好形成 对比,使用铺叙手法 枚乘《七发》:楚太子与吴客问答体,有条 理地铺陈叙写音乐、车马、饮食、游宴、畋 猎、观涛、听方术之士讲道理等七件事。
荀子赋
荀子赋: 《礼》《知(智)》《云》《蚕》《鍼》 荀赋堪称赋体雏形:
特点: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带“兮”
字调;
类于楚辞,虽有散文化的因素,但仍
旧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

2.汉武帝—东汉中(200余年)(兴 盛期)
汉大赋流行
散体大赋: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
度散文化的文体。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
《上林》;西汉扬雄《长杨》《羽 猎》;东汉班固《两都赋》;东汉 张衡《二京赋》。
3.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汉 文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相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 览人物。” (《西京杂记》卷二)
4.汉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 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汉代形成了五言诗,孕育了七言诗。
汉代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先秦其他文学的
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历史有了新的 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 了这部空前的巨著。

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例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战斗、 开国的经历,写他的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 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 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刘邦性格中 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 物的传记中表现。《项羽本纪》不仅通过范增 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并且写了刘 邦的无赖和无情。此外,《萧相国世家》还写 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等。这样,通过本传和其 他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传记补充叙描,刘邦完整的经历及其 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现出来。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 本章重点:《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 一般掌握: • 1、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主客观因素 • 3、《史记》的体例 • 4、《汉书》等其他历史散文的特色
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节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前145-?),字子长,夏 阳(今陕西韩城)人。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 始终”。 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 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 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为咏怀之作。
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2、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 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对于历史上出现 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在研究历 史时,注意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
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3、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 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 会、政治思想。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 秋》寄寓理想于其中,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事 实的叙述来体现的。
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第二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第二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第二版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学者和读者。

本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补充,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准确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先秦文学1.1 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从远古时代至秦朝末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散文和寓言故事为主要形式,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哲理性质。

1.2 诗歌先秦诗歌的代表作品有《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楚辞》则是中国南方楚地民歌的总称,以屈原的作品最为著名。

1.3 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等,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

诸子散文则以阐述哲学思想为主,如《论语》、《孟子》等。

1.4 寓言故事先秦寓言故事以《庄子》、《韩非子》等为代表,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来传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汉代文学2.1 概述汉代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散文和辞赋为主要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2.2 诗歌汉代诗歌的代表作品有《乐府诗集》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集》收录了汉代民歌和宫廷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古诗十九首》则以抒情为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感慨。

2.3 散文汉代散文以史传文学为代表,如《史记》、《汉书》等,这些作品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描写。

2.4 辞赋汉代辞赋是汉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以司马相如、扬雄等人为代表。

辞赋作品以铺陈华丽、手法夸张为特点,展现了汉代文学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3.1 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220年至589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散文和辞赋为主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貌。

3.2 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品有《陶渊明集》和《庾信集》等。

汉代史传文学

汉代史传文学

司马迁在写作人物传记时,还尽力避免一般的 梗概的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 人物的活动,以突出人物的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如《魏公子列传》,作者围 绕着信陵君救赵存魏这一主要事 件,亲切地在一篇传记中使用了 147次“公子”一词,生动地叙 述了信陵君怎样不顾当时的等级 观念,与夷门监者侯嬴、屠者 朱亥交往以及“从博徒卖浆者游” 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叙述,突出 了他仁而下士、勇于改过、守信 重义、急人之难的性格,也正确 地表现了信陵君在游士、门客的 帮助下,得以抵制秦国侵略、救 赵存魏、使诸侯振奋的历史作用。
司马迁还采用描写人物的生活琐事,以表现人物 的性格,虽然着墨不多,却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李斯列传》写李斯少时见厕鼠、仓鼠的感叹。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 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 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 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於是李斯 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 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
项羽是摧毁秦朝暴力统治的中心 人物,司马迁从本纪的要求出发,在 《项羽本纪》中除了勾勒出秦末、楚 汉之间的历史发展的轮廓外,主要的 是集中一系列重要事件突出了项羽的 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形 象十分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至 于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他个人的缺 点、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作者只 在篇末评语中简要点明。 司马迁正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选 择、剪裁和集中,使《史记》的人物 传记既正确地反映了他们在历史上的 活动和作用,又突出了他们思想和性 格的主要特征,塑造了完整的鲜明的 人物形象。
如《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受胯下之辱,都是以琐事写人 物性格特征的生动例子。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 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 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 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 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 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 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 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概述◆第一章论说散文及辞赋◆第二章史传文学◆第三章汉乐府民歌◆第四章文人诗概述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初步开始自觉的时期。

秦代虽然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因其国祚甚短(仅15年),加之以法家思想治国,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因而在文化文学上成就甚微。

传世的作品仅有极少数的诏令奏疏法律文书及刻石文等,尽管也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然总体上内容狭窄,无甚文采,较有成就的作家不过李斯一人。

汉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

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文化呈多元综合形态,文人用世之情高涨。

武帝时汉帝国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际统治思想。

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大乐府机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

文士激情荡漾,视野开阔,心括宇宙。

昭、宣之世,史称“中兴”,然终趋衰败。

成帝、哀帝,荒淫昏庸。

王莽托古改制,欲挽倾颓,但已无济于事。

此时古文学派兴起,文学上亦呈现出一股复古之风。

东汉初建,刘秀重建封建集权思想,大力提倡谶纬,文化学术深受其影响。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祸大兴,豪强兼并,政治黑暗,文士的政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清议风气形成,儒家思想衰微,老庄思想抬头,文士在矛盾痛苦的思想挣扎中,转向注重表现个人的生活和情志,抒情文学得以复苏。

汉代文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

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

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

汉代散文主要有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二编汉代文学第一章汉代文学的历史背景第一节汉代的历史脉络一、西汉:1.汉高帝、汉惠帝、汉高后、汉文帝、汉景帝2.汉武帝(前141-前87年共54年)、汉昭帝、汉宣帝、3.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

二、东汉1.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

2.汉和帝、汉殇帝、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

3、汉桓帝、汉灵帝、汉献帝。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及审美倾向一、汉代文学的文化背景1、汉代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影响了文学的创作。

解读“五经”解读“楚辞”(楚国文化的影响)2、汉代考选制度影响了献纳辞赋的风气。

推荐(孝廉、茂材、贤良方正、文学、明经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考试(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郡国学校、私学等)3、乐府、兰台、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4、游学游宦的兴盛。

二、汉代文学的基本审美态势1.推崇“巨丽之美”的艺术追求。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4.批判和赞颂的更迭。

5.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6.从浪漫到现实。

第二章史传散文第一节史传散文和历史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大多是以记言或者记事为主,按照时间或国别的先后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人物描写只是在记事记言过程中兼而为之地现象。

史传散文是在汉代兴起的一种散文,出现了形式上的变化,它是以“传”的形式来记叙当时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塑造人物形象。

“传”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

第二节《史记》一、司马迁生平:司马迁,(前145-?)。

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

1、出生地为现在的陕西韩城,人杰地灵。

2、家学渊源以及师承:(1)家学:司马迁远祖世代做天官和世典周史官。

父亲司马谈是著名的史学家、天文学家及思想史家。

其父亲的成就与功绩:经学上:博学刻苦,通习儒道二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创作了著名的《论六家旨要》;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天文学上: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天文学著作《天官书》;史学上:决心创作《太史公书》,恢复制定了封禅仪。

第二章 史传文学

第二章 史传文学

第二章史传文学史传文学是由司马迁开创的。

司马迁的时代,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史书。

又在春秋战国以来社会遽变中,“士”阶层活跃,大批历史人物涌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比较突出,为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历史提供了丰富材料,并使他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另外,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创作经验,为他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借鉴。

在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他融入自己的经历情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

其后班固学习《史记》体例写就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著作。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司马迁(前145,一说前13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北)人。

史官世家出身。

其父司马谈精通天文、历史和诸子之学,尤好黄老,著有《论六家要旨》,武帝初为太史令。

他的学识和道家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司马迁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左右诵读古文。

约十七岁时,又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向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

二十多岁南游江淮,北至齐鲁,复转而南游,过梁、楚以归。

三十岁左右为郎中。

三十五岁曾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过川、云、贵的一些地方。

36岁又曾侍从武帝泰山封禅。

这些经历,使他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为他日后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司马谈有志于“史记”,未就而卒。

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业,做了太史令,遍览皇家所藏史料、图籍和档案。

42岁时,正式开始《史记》的写作。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司马迁称言李陵之功,因而以“诬上”下狱。

家贫无以自赎,交游莫救,出于创作《史记》的考虑,他被迫接受腐刑。

这使他对武帝的横暴,法吏的残忍,上层社会的冷酷等,有了深切体会,生死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认识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他发愤写作《史记》增加了动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 (4)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 (4)

Copyright © 2000-2010.Huaxia Dadi Distance Learning Services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华夏大地教育网版权所有1 第二编 秦汉文学重点:1、《史记》成书的原因、内容、体例、艺术特色,思想内涵。

2、汉代辞赋的形成阶段、主要作家作品以及艺术特色。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4、汉乐府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一章 秦汉散文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 李斯与秦代散文一、理解:(一)《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例如:《察今》,讲“因时变法”的思想,先后使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侧重于“时”、“地”、“人”不同的方面,全面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变法主张。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

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文采不足。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二)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二)

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二)第三节班固和《汉书》一、识记:1、班固的生平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聪慧好学,博贯载籍,凡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父死后,班固以为《后传》所续前史不详,于是潜精研思,开始了撰写独立史著的工作。

有人上书汉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班固遂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为之辩白,明帝因而阅读了班固的草稿,非常赞许,召班固为兰台令史,即令其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

不久,擢升班固为郎,典校秘书,并诏令他继续修史。

从明帝永平中受诏著史,到章帝建初中,班固用二十多年时间,写成了《汉书》的大部分。

其"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固的妹妹班昭和学者马续补作。

建初四年(79)十一月,章帝效仿西汉宣帝于石渠阁论儒家五经故事,诏令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聚集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

班固当时为玄武司马,受命撰集论议之言,写成《白虎通德论》。

和帝永元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军败,班固受牵连,下狱死,享年61岁。

所著除《汉书》、《白虎通德论》外,尚有政论、诗、赋、诔、颂等41篇。

有辑本《班兰台集》17卷。

2、《汉书》概况《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自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

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

全书100篇,包括12本纪、8表、10志、70传。

二、应用:1、《汉书》的文学价值《汉书》没有《史记》那样深浓的情感,行文也不像《史记》那样富于变化、挥洒自如,但是,《汉书》叙事平实稳健,文章组织严谨,语言典雅凝练,不失为史传文的典范。

即使从文学角度说,《汉书》也有不少人物传记,能够在短幅片段之中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

【例题·单选】在写作上,班固《汉书》的特色是()A.融注深情B.照录史实C.发愤指弊D.清议时政隐藏答案【答案】B【解析】此题考察的是《汉书》写作的特点,属于应用的层次。

汉代史传文

汉代史传文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1、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
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道逢得孝惠、鲁元, 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 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选86)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 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 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 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 羹。”(选87)
3、叙事安排有详有略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 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 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 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 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 鼠,食谷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 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 自处耳。’”(《李斯列传》) 4、纯熟的叙事语言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贵宝妇女以千数,意欲 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 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 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且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 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留侯世家》)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 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 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 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 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 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 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 说。(《萧相国世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博览群书与漫游 交往
长途漫游使司马迁直接感 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 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 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 解,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 的人物, 的人物,从他们那里得到许 多历史知识。 多历史知识。进一步丰富了 史记》的材料来源, 《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 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 理解, 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维 妙维肖,富有生活气息。 妙维肖,富有生活气息。
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2、浓郁的悲剧气氛 3、强烈的传奇色彩
史记》 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 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 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 记事为《 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 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 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 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 战国策》 但是, 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 史记》的出现, 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 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2、先秦文学传统的 继承融汇
《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 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 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史记》指次古今, 《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 诗经》 楚辞》 骚,对《诗经》和《楚辞》 均有继承,同时, 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 那种酣暢淋漓的风格也为 史记》所借鉴, 《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 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 统的融汇。 统的融汇。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 多基本手法, 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 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从唐传奇到 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 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 以见到《史记》的痕迹。 以见到《史记》的痕迹。 史记》 《史记》的许多故事 在古代广为流传, 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 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 象。
班昭(约49—约120),一名姬, 约 ),一名姬,
之女, 之妹, 字惠班,班彪之女 班固、班超之妹 字惠班,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 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 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人们又称 曹大家” 其“曹大家”。 《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 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 公卿表》 第六志《天文志》 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 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 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 固的名字。 固的名字。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 马融,曾跪在东观藏书阁外, 者马融,曾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 昭的讲解。 昭的讲解。 她除汉书外, 她除汉书外,赋,颂,铭,诔,哀 论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 辞,书,论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 大都失传。 大都失传。 所作《东征赋》一篇, 所作《东征赋》一篇,被昭明太子 萧统编入《文选》 保存了下来。 萧统编入《文选》,保存了下来。
4、从立言不朽到 发愤著书
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 史令, 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 神圣的使命,可惜壮志未 神圣的使命, 酬而与世长辞。 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在 与父亲生死诀别之际接受 了修史的嘱托, 了修史的嘱托,修史的决 心从此下定。三年后, 心从此下定。三年后,司 马迁继任太史令。太初元 马迁继任太史令。 ),他在参与 年(前104),他在参与 ), 制定太初历以后, 制定太初历以后,就开始 太史公书》 了《太史公书》亦即后来 称为《史记》的写作。 称为《史记》的写作。
第四节 《论衡》和《潜夫论》
1.《论衡》的选材 《论衡》 2.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3.王充的论辩方式 王充的论辩方式 4.《论衡》的局限性 《论衡》 5.《潜夫论》的批判 《潜夫论》 精神和文风特征 6.东汉碑文和游记 东汉碑文和游记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汉书》、《吴越春秋》、《越绝书》、 名词解释: 汉书》 吴越春秋》 越绝书》 《论衡》、《潜夫论》; 论衡》 潜夫论》 史记》的叙事艺术; 2、《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3、《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4、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举例分析《史记》 汉书》的不同特点; 5、举例分析《史记》与《汉书》的不同特点; 6、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 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 史记》 对举,为什么? 书》对举,为什么? 举例分析《吴越春秋》的艺术特点; 7、举例分析《吴越春秋》的艺术特点; 分析王充的论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 8、分析王充的论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
田单救主
第 班 固 和 《 汉 书 》 节 二
班固(公元32~92) 班固(公元32~92) 32 字孟坚, 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 阳东北) 班彪之子。 阳东北)人。班彪之子。在班彪续补 史记》之作《后传》 《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 汉书》 至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写《汉书》,至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 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章帝在白虎 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 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 自裁决(见白虎观会议)。 )。班固以史 自裁决(见白虎观会议)。班固以史 官兼任记录, 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 白虎通义》 又称《白虎通德论》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 89),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 宪奉旨远征匈奴, 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 随行,参预谋议。四年, 随行,参预谋议。四年,窦宪在政争 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 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 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 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 于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 于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 都赋》 幽通赋》 都赋》、《幽通赋》等。
2、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 (?- 110),知识广博,身为太史令,但 ),知识广博 ),知识广博,身为太史令, 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 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 太史公自序》的陈述: 惯,据《太史公自序》的陈述:“年 十岁则诵古文” 十岁则诵古文”,从10岁开始诵读 岁开始诵读 用籀文写就的文献。他还转益多师, 用籀文写就的文献。他还转益多师, 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后来 担任太史令,他又利用工作上的方便, 担任太史令,他又利用工作上的方便, 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董仲舒
1、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 2、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 3、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李陵、 4、精密的笔法 、 5、对起始事件的交待 、 6、篇末的轶闻逸事 、
第三节 《吴越春秋》
1、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 2、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 、 3、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 、 4、《吴越春秋》和《越 、 吴越春秋》 绝书》 绝书》的异同及其与 吴越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 汉代史传文学
汉代“万岁” 汉代“万岁”瓦当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司马迁与《史记》
1、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司马迁( -?),字子长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 -?),字子长, 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临黄河,北面50里 )。南临黄河 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临黄河,北面 里 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 是著名的龙门山。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又有 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 治水。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 治水。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 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 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 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司马迁的童年 是在家乡度过的, 耕牧河山之阳” 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 太史公自序》 与农夫牧童为伴, 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 太史公自序 ),与农夫牧童为伴 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 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 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 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 的豪迈灵秀之气。 的豪迈灵秀之气。
4、后代散文、小说、 后代散文、小说、 戏剧与《史记》 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 系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 史记》 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 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 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 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 特点, 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 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 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 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 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 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 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 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
史家之绝唱,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人文精神的弘扬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 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 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 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 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 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 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 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史记》 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 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 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 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 鼓舞和启迪。 鼓舞和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