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

合集下载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1.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现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话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经(诗三百):相传为孔子所编订,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作品。

《诗经》原名“诗”存目311篇,除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外,实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列为儒家“六艺”之一。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诗经》依《风》、《雅》《颂》分类编排。

《风》即“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共160篇,是《诗经》的精华;《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大都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作品,也有少数民谣;《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质朴,韵律和谐,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诗序:《毛诗》对各诗的解说文,又称《毛诗序》,分小序、大序两种。

小序解说各诗主题,列在各诗之首,篇幅均较短。

大序总论《诗经》全体,列在《诗经》第一篇《关雎》的小序之后,篇幅较长。

《诗序》的解说大多牵强附会,给诗篇强加无根据的政治寓义,但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变风变雅:原出自《诗 "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經》中。

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书经。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构,后人称之为轮辐式结构。

5、“屈原”的“原”是他的字。

6、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7、《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昭的《国语注》。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11、在古代神话中,仓颉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

12、“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13、“《春秋》三传”包括《左传》、《公羊》、《谷梁传》。

14、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5、“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孟子》》。

16、庄子散文提出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指的是寓言、重言、卮言。

1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九辩》》发端。

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七发》》。

20、司马迁,字子长。

21、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淮南子》。

22、《诗》到了__汉______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3、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4、《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高。

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26、成语“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纪传体。

28、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张衡。

29、《乐府诗集》是由郭茂倩所编。

30、《史记正义》的作者是张守节。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鲧禹治水。

32、按音乐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33、孔子生于前551年年。

34、成语“舍生取义”出自《《孟子》》。

35、《国语》的性质是国别史史。

36、《庄子》三言分别是指:寓言、重言、卮言。

先秦两汉文学诗文作品背诵篇目

先秦两汉文学诗文作品背诵篇目

先秦两汉文学诗文作品背诵篇目第一部分:《诗经》1.《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

云何吁矣!词句注释⑴周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一篇。

卷耳:苍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子可入药。

⑵采采:茂盛。

一说谓采了又采。

毛传作采摘解,朱熹 《诗集传》云: 非一采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认为是状野草 盛多之貌”。

⑶盈:满。

顷筐:斜口筐子,后高前低。

一说斜口筐。

这句说采了又采都采不满浅筐子,心思不在这上头。

⑷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感叹,伤叹。

怀:怀想。

⑸寘 zhì):同 置”,放,搁置。

周行 háng):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

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于是眼前出现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

⑹陟:升;登。

彼:指示代名词。

崔嵬 wéi):山高不平。

⑺我:想象中丈夫的自称。

虺隤 huī tuí):疲极而病。

⑻姑:姑且。

酌:斟酒。

金罍 léi):青铜做的罍。

罍,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

⑼维:发语词,无实义。

以:以使,以便。

永怀:长久思念。

永,深长,深陷。

⑽玄黄: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

朱熹说 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就是本是黑马,病久而出现黄斑。

⑾兕觥 sì gōng):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 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⑿永伤:长久思念。

伤,伤怀。

⒀砠 jū):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⒁瘏 tú):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⒂痡 pū):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 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
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
蝶,则必有分矣。此之 谓物化。
庄周梦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 “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出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 成群,草木遂长。”(《马蹄》)
的歌颂,也有对政治腐败的揭露;从形式上说,既有类似《诗经》的诗体
赋,也有类似楚辞的骚体赋,还有汉代发展起来的散体赋;从作家和作品 看,汉代辞赋作家有300多人,比较杰出的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
衡等等,汉代辞赋的作品有3000多篇,形成了汉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
汉朝的政论哲理散文已趋于成熟。比较杰出的政论散文作家有贾谊、晁
《庄子》一书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 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多为门人所著,不完全代表庄
子的思想。
《庄子》一书文学性很强,不仅结构灵活,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而且时常借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之中,
有着浓郁的诗意和开阔的意境,给后世诗人和小说家以无穷的启发
彪》,王粲的《七哀诗》和《登楼赋》等。
第二节 先秦两汉文学成就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作305篇。因所配乐曲
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前 11 世
纪-前6世纪) ,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诗(周初)——诗三百(春秋)——诗经(西汉)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中国的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传文学进行一番史论探讨。

一、先秦史传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起源和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的史传文学主要表现为《尚书》、《春秋》、《左传》等历史著作。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史书,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其简练的文字和严谨的叙事风格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传》则是《春秋》的注解,以其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内容成为古代史传文学的杰作。

先秦史传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史实,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二是文字简练,叙事严谨,体现了古代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三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人物形象塑造,使历史事件更加鲜活。

二、两汉史传文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史传文学主要表现为《史记》、《汉书》等史书。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作者司马迁以卓越的史学才华和文学才华,创作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

《汉书》则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其作者班固在继承《史记》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使《汉书》具有更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两汉史传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史料丰富,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加详尽;二是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生动,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心理分析,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三是文学色彩更加浓厚,不仅注重叙事的生动性,还追求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深刻。

三、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影响与意义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

1.《庄子》文艺观的主要内 容
• A、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 学思想之核心。
• B、“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 C、“得意忘言”论。 • D、《庄子》文艺思想具有浪漫主义和
象征主义特征,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 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均与 《庄子》有着较深的关系。
• (三)《庄子》的道家文艺观
(一)《论语》中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的文艺观
•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 • 2.《论语》的“兴、观、群、怨”
说 • 3.《论语》的“思无邪”说 • 4. 《论语》的“尽善尽美”说 • 5. 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 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 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 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 551~479),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伟大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 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 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 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
一、先秦文论
• ㈠ 何谓先秦
• 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 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包含着几个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 建社会初期)。
• ㈡ 先秦文论的特点
•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各个部门的界限不是很清 楚,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科学 的文学观念。
• [影响]“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 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 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 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 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 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 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 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 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 社会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选读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选读
先秦两汉文学
神话
壹 女娲补天
夸父追日
肆 楚辞 离骚
目录
诗经
贰 击鼓
史记
伍 项羽本纪
论语

古诗十九首


神话
女娲补天 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 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 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 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 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 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 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 林。

诗经
《击鼓》《七月》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论语(三)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 疾之忧。”
论语(四)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五)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六)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 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论语(十五)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 行之哉?”

楚辞
楚辞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椉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桉-2024鲜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桉-2024鲜版
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们 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
方式,也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基础。
12
道家思想在《老子》、《庄子》中体现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 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书中通过许多寓言 和故事来表达道家的思想,如“逍遥游”、“齐物论”等。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7
散文
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以《尚书》、《春秋》、《左传》等为代表,语言简练 质朴,记事翔实。诸子散文则以《论语》、《孟子》、《墨子》等为代表,阐述各家思想学说,语言生动犀 利。
寓言
先秦寓言是先秦文学中的一种独特体裁。它通常以简短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道 理或哲理。先秦寓言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意义。
文学样式的嬗变
03
两汉文学在继承先秦文学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如
汉赋、乐府诗等。
16
汉代赋体文学创作及成就
1
赋的兴起与发展
赋是两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从楚 辞中发展而来,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2
汉代赋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汉代赋的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他们的作品如《子虚赋》、《上林赋》等,展现 了汉代赋的独特魅力。
法家学说是由商鞅、韩非等人创立的,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 性和强制性。法家学说在秦朝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4/3/27
兵家学说主要研究军事战略和战术,代表人物有孙子、吴起等。兵家学 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

大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知识点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形成了以《诗经》、《楚辞》、《离骚》、《庄子》等为代表的古代文学经典,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的知识点。

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纂于先秦时期,包括《风》、《雅》、《颂》等三个部分。

它以其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社会风气。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君王和贵族的《国风》,也有描写平民百姓生活的《民间风》。

其中,《离骚》是《楚辞》中的杰出代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楚辞》的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通过《离骚》等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沉沦和个人命运的悲愤之情。

《楚辞》以其独特的骚体诗风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独角鲸”。

三、《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先秦两汉时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庄子》的作者庄子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提出了“道”、“无为而治”等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观点。

《庄子》通过对寓言故事和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史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编写而成,纪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史记》分为纪传体和编年体两部分,其中《纪传体》以史家的立场,透过个人的经历与命运,展示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塑造了众多历史英雄的形象。

《史记》以其细致入微的记述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以上是关于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的一些知识点的论述。

这些古代文学经典和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而被后世奉为经典,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之一,当时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文体,其中包括诗歌、论著、小说等。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哲学思想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有《论语》、《孟子》、《礼记》等。

这些作品提供了对于当时社会、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并且为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较为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描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 先秦两汉文学的概述先秦两汉文学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论语等,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楚辞、汉赋等。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期有很高的影响力,在后世也都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2.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口头文学,包括传说、歌谣、谚语等。

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诗经》。

《诗经》收集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宗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学作品。

其中有许多传世的名篇,如《大雅》、《小雅》、《周南》等。

另外,先秦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口头文学作品,如《传说》、《歌谣》、《谚语》等。

这些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蕴含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思想。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3.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史记、尚书、周礼和诗经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则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名著,例如《汉书》、《汉武帝传》、《汉魏六朝文》等,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摘要:一、引言二、先秦史传文学的发展1.诗经和楚辞2.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三、秦汉史传文学的演变1.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学变化2.汉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四、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特点1.社会背景的影响2.文学主题和表现手法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史传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演变、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

二、先秦史传文学的发展先秦时期,史传文学主要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存在。

其中,诗经和楚辞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成果。

1.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文化的结晶,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楚辞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形式多样,情感丰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先秦时期,散文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散文的代表。

史传散文主要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主要以《论语》、《孟子》、《庄子》为代表。

这些散文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革。

三、秦汉史传文学的演变秦汉时期,史传文学在继承先秦文学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学变化秦统一六国后,文学创作受到了政治统一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歌颂统一、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

同时,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2.汉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汉代是史传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巨著。

汉代文学以历史为背景,以人物为中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特点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背景的影响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背景密切相关。

先秦两汉文学复习

先秦两汉文学复习
先秦两汉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两汉 魏晋至明中叶 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正德末) 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 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 先秦散文、《诗经》、《楚辞》。 先秦文学的特点:1、创始性。2、综合性。 3、实用性。4、随意性。
二、《诗经》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创 作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为历代诗歌创作所 沿用。 ②章法句式,韵律语言,都成了后世文 人学习运用的范例。
三、《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 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 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两汉文学
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有汉赋、诗歌、散文。 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综合性与统一性。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 的特点在于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汉赋分为 大赋和小赋。形成和发展经历三个阶段:骚 体赋、散体大赋、小赋。

汉代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 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五言诗成就最为显著。 “乐府三绝”,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一)《离骚》的思想内容
1、提出了“美政”理想,要求政治革新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 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世浑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1、塑造了一个高大峻洁的主人公形象 “其志洁”“称物芳”“其行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文学的历史悠久,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出来,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收集了唐代以前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民族史诗、宫廷咏史、爱情诗歌等。

《诗经》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对儒家思想的阐述和发展。

《孟子》以散文的方式写成,内容包
括人性、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

《孟子》对于古代文学的发
展和儒家思想的推广具有重要影响。

两汉文学
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重要成果,它是一部历史
著作,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朝的历史事件。

《史记》通过生动的
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的发展过程。

它不仅对后来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

乐府诗
乐府诗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音乐伴奏而诞生,
因此被称为乐府诗。

这种诗歌形式多以民间故事、咏史赋诗等为主题,内容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

乐府诗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发
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如《诗经》、《孟子》、《史记》和乐府诗等经典作品催生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先秦两汉文学经典导读

先秦两汉文学经典导读

先秦两汉文学经典导读1.引言概述部分可包括关于先秦两汉文学经典导读的背景和意义。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内容:1.1 概述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学经典的诞生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作品问世,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源头和参考。

先秦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录的转变,诗经和楚辞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早期的民间歌谣和诗篇,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了解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楚辞则是楚国地区的文学作品,描绘了楚国特有的风情和民族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两汉时期,则是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时期。

論語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记录的言行录,是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史记是司马迁所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上古时期到汉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具有史官的记载功能,还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叙事风格。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深入了解先秦两汉文学经典对于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脉络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重要。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更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和人文关怀,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和文学演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先秦两汉文学经典进行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重要的文学作品。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主要部分的安排方式。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1.1概述、1.2文章结构、1.3目的)主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和介绍,引入读者对先秦两汉文学经典导读的认识和兴趣。

正文部分分为先秦文学经典导读和两汉文学经典导读两个部分。

先秦文学经典导读部分(2.1 先秦文学经典导读)主要介绍了诗经和楚辞这两个先秦时期的文学经典。

在诗经(2.1.1 詩經)部分,将介绍诗经的起源和特点,以及诗经中的重要篇章。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

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

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

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

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

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

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一.先秦社会形态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

二.先秦文学起源1 .上古歌谣或神话(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娟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上古神话:上古先明对自然地解释而产生了上古神话,对自然的恐惧和未知。

2 .巫觋:记录商事;谛听上帝旨意。

3 .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甲骨文与金文里现存已知最早的文字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 .文学形态或特点1 .文史哲统一2.诗、乐、舞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特点:现诗(文学性)古诗(音乐性、文学性、创造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补充:唐诗一燕乐词牌定曲:四 .先秦作者的流变(身份转变)1 .巫觋T 周公(制礼、作乐) 礼:社会规范、统治制度。

左史记舍,右史记事。

《起居注》记录皇帝私事 左丘是史官“学在官府”礼崩乐坏2 .史官3.贵族4.上阶层五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 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 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2 .《诗经》作者:参与人数众多,既有贵族也有士阶层;十五国风作1.原始文化一夏商文学3.百家争鸣一战国文学 2.礼乐文化一西周春秋文学4.楚地文化一楚辞第一章《诗经》者是平民百姓,多是集体创作。

3 .《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4 .《诗经》来源:公亲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与各地民间之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诗经》编订:孔子为《诗经》正乐,周王朝的乐管在《诗经》的 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先秦两汉文学概述

先秦两汉文学概述

3.文学 包括散文、汉赋和诗歌
二.两汉文学主要内容
(一)散文 1.历史散文 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 历史,创立的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开辟了 纪传文学的新纪元。班固的《汉书》继承 《史记》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2.政论散文 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又名《治 安策》) 晁错:《论贵粟疏》
四.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四)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所谓“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大 抵是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使文章具有形 象性和生动性。这的确是先秦文学的一个明 显特征。这是清人章学诚概括的,章学诚列 举了《诗经》、《离骚》、《庄子》、《列 子》和《战国策》等作品为例证明,其实, 先秦之文,如儒、墨、法各家著作,无不具 有这样的特征。
三.先秦文学的特点
1.创始性:具有开创精神和丰富的想象 力 2.综合性: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 合 3.实用性:反映社会现实 4.随意性:言论自由
四.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一)发愤著书的传统
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说:“诗三 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此人 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 者。”作者遭受困顿,心中郁闷不平,故通过创 作来抒情言志,表达愤懑不平之情。司马迁概括 了先秦各家发愤著书的传统,同时也是他创作 《史记》的动机。唐宋古文运动时,韩愈提出 “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诗穷后工”,都是 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三)诗歌 2.文人五言诗 (2)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 牛星》,通篇通过假想的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 女离别之情,全篇都是写景,而情在其中。 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余味无穷。如《冉 冉孤生竹》开头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 以“兔丝附女萝”喻女子之依恋与柔情,为后文抒 写女子的久别哀怨作了很好铺垫。《行行重行行》 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反。”皆为比兴,含意深远。

先秦两汉文学要点(全)

先秦两汉文学要点(全)

121234 312 3 1 2 31233056123311611141910101021117121010 4471607431314533051077419864751007224812427224682541500450 234967453454209 12 121 2 12251192427123123412123571500172221196 12219 121 21 21 2 31 231210《史记》十表“起始时间”与内容表目开始时间终止时间时代内容三代世表黄帝共和远古社会十二诸侯年表共和孔子去世周王权渐落霸权起六国年表周元王秦二世败诸侯纷争社会剧变秦楚之际月表陈胜起义刘邦建汉秦亡汉兴,社会剧变汉代六表汉朝建立武帝太初国家统一空前鼎盛“书”,《太史公自序》说:“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司马迁从河渠书,平准书。

“世家”,《太史公自序》云:“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肱股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以奉主上。

作三十世家”。

“世家”是指有爵位俸禄时代相传的家族,他们的首封者都是帝王的左膀右臂,他们忠于国家,护卫帝室。

“世家”中大致有二类人,一类是西周建国以来所分封的诸侯国(如齐鲁陈宋),当然也包括西周后期所封的(如郑国),以及战国初期瓜分与篡夺旧国自立,而被已经成为傀儡的周天子所不能不加封承认的一些国家(如韩、赵、魏);另一类则是西汉建国以来历代皇帝所分封的刘姓宗室(如楚元王、荆燕、五宗等),以及协助刘邦开国创业的元勋老臣(如萧何、张良、周勃等)。

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三篇,《外戚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列传”,《太史公自序》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所谓“扶义倜傥”是指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这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

司马迁赞美那些不失时机为国家为社会建功诺诺尸位素餐谨小慎微庸庸碌碌的人,因此,像叔孙通,石奋,石庆等便成为批判讽刺的对象。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史论【实用版】目录一、引言:简述先秦两汉文学的研究意义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先秦两汉文学的主要成就:诗经、楚辞、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三、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及影响四、先秦两汉文论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启示五、总结:对先秦两汉文学史传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进行总结正文一、引言先秦两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论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先秦两汉文学的主要成就先秦两汉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诗经》、《楚辞》、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计 305 篇。

它以朴实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被誉为“诗史之源”。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化的瑰宝,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手法,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

史传散文是先秦两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为主,以叙事和描写为主要手法,如《左传》、《史记》等。

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诸子学派的代表作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如《论语》、《道德经》、《墨子》等。

它们以论述和辩论为主要手法,探讨了哲学、政治、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及影响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其特点。

史传散文以历史为依据,以客观叙述为原则,注重事实的记载和分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诸子散文则以论述和辩论为主要手法,注重观点的阐述和论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奠定了我国散文的基本格局,为后世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

同时,它们也为后世文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想资源。

四、先秦两汉文论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启示先秦两汉文论的发展对我国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两汉文学(总序)一.先秦社会形态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

二.先秦文学起源1.上古歌谣或神话(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上古神话:上古先明对自然地解释而产生了上古神话,对自然的恐惧和未知。

2.巫觋:记录商事;谛听上帝旨意。

3.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甲骨文与金文里现存已知最早的文字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文学形态或特点1.文史哲统一2.诗、乐、舞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特点:现诗(文学性)古诗(音乐性、文学性、创造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补充:唐诗—燕乐(刺激)词牌定曲:工尺谱四.先秦作者的流变(身份转变)1.巫觋→周公(制礼、作乐)礼:社会规范、统治制度。

左史记舍,右史记事。

《起居注》记录皇帝私事左丘是史官“学在官府”礼崩乐坏2.史官3.贵族4.士阶层五.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1.原始文化—夏商文学2.礼乐文化—西周春秋文学3.百家争鸣—战国文学4.楚地文化—楚辞第一章《诗经》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1.《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2.《诗经》作者:参与人数众多,既有贵族也有士阶层;十五国风作者是平民百姓,多是集体创作。

3.《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4.《诗经》来源:公亲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与各地民间之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5.《诗经》编订:孔子为《诗经》正乐,周王朝的乐管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6. 《诗经》分类:风(民间歌谣160首,十五国风地方音乐),雅(士大夫作品,105首。

分大雅31首、小雅74首,贵族的宫廷正乐属官乐),颂(祭神的颂词40首,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周颂31首,鲁颂4首,商颂5首)7.《诗经》用诗和传诗【1】用诗:用于典礼;讽谏;娱乐;教化。

【2】传诗: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

【3】孔子→子夏→荀子→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4】《毛诗序》大序:总序—子夏小序:单只一首—子夏、毛亨二.《诗经》的内容1.婚姻爱情诗(数量多,内容丰富)【1】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2】婚姻家庭诗【3】不幸婚姻带给女性痛苦、弃妇诗2.农事诗3.宴飨诗4.伤感诗定义:感时伤世之作(感叹现实)5.战争诗(正面、战争场面、徭役诗)6.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三.《诗经》的艺术特点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风:“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2】雅:“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

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3】颂:“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4】赋:赋就是铺陈直叙,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词,一般用在是个开端,托物起兴。

托物常常表现为借自然事物引出诗人内心的情感,用于开头或句中。

【7】兴的作用:象征、联想、比拟;创设意境,烘托气氛【8】赋、比、兴的总结:这三种艺术手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艺术,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重要特征。

2.句式和章法【1】句式:《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局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2】章法:《诗经》多重章叠句,《诗经》中多用叠句叠字双声叠韵。

《诗经》重章叠句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反复,增强了抒情效果。

而叠字双声叠韵的使用,增强了诗歌音乐美形象美。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

3.多种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已相当成熟,如对偶。

对偶的使用使《诗经》文字变化多姿,结构婉转流畅,声韵和谐美妙。

夸张的作用:使诗句更富于表现力、感染力,产生了让人感觉更真切,更强烈更深刻的艺术效果。

诗经还广泛运用了,诸如:对比、排比、设问、顶真、哭告、拟人、借代各种修辞手法。

4.风、雅、颂的语言特色雅和颂多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

国风多杂言。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较多,大雅和颂较少,国风中多语兑词,增强了诗歌的实用性和形象性。

雅和颂则较少。

(差异说明:雅和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的是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来自民间,体现的是新声的自由活泼,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第二章先秦叙事散文一.纪事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1.《尚书》简介《尚书》(尚:上古之书):《书》、《书经》——西汉由孔子编订原100篇,现28篇(虞书、夏书、商书、周书)2.《尚书》性质: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

3.《尚书》内容: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致辞、讲话、文告等。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在时间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章结构和规模,更具散文特征。

4.《尚书》影响:《尚书》是记言文之祖,文字古奥,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尚书》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5.《春秋》是周代史书的通称。

6.“春秋”:特指《春秋》一本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所有历史史书采用的结构:纪传体—《史记》,编年体—《春秋》,国别体—《国语》)7.《春秋》采用的是纲目式的记事方式。

正是因为《春秋》采用此方式,所以使得其文字简洁到极致。

8.《春秋》内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日食、地震、水害、灾害等自然现象。

9.《春秋》定义:《春秋》只是标题是记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缺少对人物的性格、行为、事件前因后果的具体描述。

但它却将对人物事件的褒贬评判寓于记事之中。

在修辞技巧上表现了很深的功夫,一字之用可“寓褒贬别善恶。

”这种在谨言的措辞中表现了作者爱憎的处理方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一字置褒贬,微言显大义。

”10.《春秋》局限:文句过于简短,文意隐晦。

11.传述《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12.《春秋》影响:“春秋大义”成为后世政治原则和伦理规范的理论依据,对后代政治伦理思想和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左传》与《国语》1.《左传》的思想倾向:尊礼;重民。

(礼:周代宗法社会为维护统治秩序以及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而制定的道德行为规范)2.《左传》的叙事特征【1】作为编年史,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2】倒叙与叙手法的运用,是叙事的重要特色。

【3】《左传》虚实往往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4】《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5】《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就像一个讲述故事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

2.《左传》描写人物的特点【1】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2】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个性鲜明,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4】《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

3.《左传》的叙事语言特点【1】《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2】《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4.《国语》成书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中所占比例不一,记叙事迹所有侧重,《国语》重在记晋国之事。

5.《国语》思想倾向: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三.《战国策》1.《战国策》卷数和时间:《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2.《战国策》内容: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是秦汉间人所作。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3.《战国策》思想:诸子百家之中《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既有讲权术谋诈,也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4.《战国策》特点【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行行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的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4】《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