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通用5篇)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通用5篇)小学《秋天》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秋天》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秋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朦胧的情感美。
2、运用想像、联想,揣摩、欣赏诗中精彩的画面美。
3、以诗解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悟自然的诗情美。
教学难点:对诗歌感情的体悟。
(突破方法:以诗解诗,戴望舒的诗句)教学重点:对诗歌画面美的感受。
(突破方法:以老师范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已是冬天,可我还珍藏着秋天的几枚落叶,每当看到他们,我就想到了我所钟爱的秋天,在寂静的林荫道上,那金黄的落叶在微凉的秋风中翩跹起舞。
同学们,当你回望秋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呢?老师:哦。
你眼中的秋天的飒飒的秋风里。
你眼中的秋天在粼粼的波面上你眼中的秋天在南归的大雁身上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欣赏何其芳眼中的《秋天》。
二、检查预习,朗读纠错。
请三个学生,一人一节读诗。
学生互相纠错。
老师读一遍,大家在课文上标注一下没找出来的读错的音。
学生明确易读错字(撒、背等),老师帮助辨析。
三、感知内容,读出感受。
刚刚大家读的和老师读的,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比如用什么样感情?语调激昂还是柔和呢?节奏是快速还是舒缓呢?集体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把它读一遍,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四、品味第一节,练习朗读,想象画面。
想要读得更好,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诗歌。
当代诗人徐志摩在他的诗作《私语》里,认为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那么请问第一节中,何其芳眼中的秋天在哪里?大家找到的这些是极具农家特色和秋天美感的物品。
那何其芳可不可以就直接写,可不可以这样写?似乎更简洁呢。
1、大家可以出声地读一读,比一比。
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轻盈。
《秋天》教学设计 3篇_教案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3篇本文是关于《秋天》教学设计 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目标(一)学科教学目标:1.巩固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那么”、“熟了”、“黄澄澄”等词,了解“金子、运动场、电报”所比喻的事物。
2.按从上到下,由远到近顺序,仔细观察秋天图画及录像,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听读训练,想象画面,体会秋天的美景。
(二)、美育目标:1.初步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秋天及大自然的美。
2.初步能通过听再用语言展现图画,并进行初步审美想象。
3.初步感受课文描写出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视点:知识点:秋天的一些特征。
审美点:秋天美关键词:高、蓝、黄澄澄、金子、黄叶、落三、教学重、难点:1.要让学生通过听的训练看图、学文,掌握秋天的特征。
2.金子、伞、运动场、电报指的是什么?四、教学材料:(一)典型材料:欣赏、感知《秋天》课文录像。
(二)延伸练习材料:观察秋天景色的图片和录像,体验秋天的美。
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做“传话兵游戏”)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征。
春天草长莺飞,夏天枝繁叶茂,而秋天的特征呢,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了解的。
秋天到了,让我们一起进入秋季,领略一下秋天的风采。
(读课题:秋天)(二)听朗读,初步进行审美感知、欣赏1.请闭上双眼,用你们的乖耳朵听一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放录音)(仿佛看到蓝蓝的天、白云、黄澄澄的稻子、落叶、鱼儿、蚂蚁、燕子)(觉得天很美,丰收了)2.让我们一起去看录像,看看你脑中的图画是否同画面上一样,听听你讲述的是否同教师说的一样再放录像,抽生回答。
(天、树叶、稻子、池塘……)(过渡)课文又是用怎样的词语来描写这迷人的秋色呢?(三)进行审美理解1.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2.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习典型材料)(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2)听师读,看师的表情,想,写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天)你听出了秋天的天怎么样?你对天空有什么感觉?(高、蓝)(看图片帮助体会秋天天高云淡)(3)你能够读一读这美妙的语言吗?(教师指导)(过渡):多么好看的蓝天和白云啊!蓝天下怎样呢?3.同法学习第二自然段(进行审美延伸)(1)、请一、二组的同学读,其余的小朋友比赛谁的耳朵最灵敏,最先听出第二自然段写了秋天的什么?(稻田)读后提问,什么地方的稻田?(蓝天下)稻田怎么样?(一眼望不到边)这个词什么意思?(广、多)说明了什么?(丰收了)指导读。
《秋天》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秋天》教学设计(优秀5篇)《秋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查阅秋天的相关作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畅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2、细致观察秋天的特点,用心体验秋景唤起的思绪,情景交融的进行习作。
【教学重点】:读秋感秋【教学难点】:写秋画秋【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法【教学过程】:引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年年岁岁有秋季,岁岁年年秋不同。
就算是同一个地方的同一个秋天,在不同的人眼里,也会感觉景致迥异——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去寻找属于我们的那一季“秋天”!一、读秋1.小组头脑风暴:看看哪组说出的咏秋诗句多。
2.将头脑风暴中说出的诗句归类,看看哪些诗句包含的作者的。
感情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3.总结归纳:情调积极的诗句通常写到秋天的哪些景致?情调消极的诗句通常又写秋天的哪些景致?4.小组交流:说说你读过的关于“秋”的散文名篇,其中哪一篇写得最好,是怎么写的。
二、感秋由老师统一组织或某个休息日由家长陪伴,走向大自然,去感知“秋”,寻找属于自已的秋天。
要留心观察这个季节与春、夏、冬三季有什么不同,注意观察山、水、天空、树木、鸟兽、空气、人的着装等等,将自己所认为的这个季节最大的特点或自己最大的感受记录下来。
三、写秋1.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秋景有选择地写下来。
2.读读自己笔下的秋景,看看这些景物的色调是冷的还是暖的,你对秋的倾向是褒还是贬。
然后想一想,你观察秋景或描写秋景时的心境怎样,这种心境对你描写的秋景有无影响。
3.修改你的文章,试着让它表达一种情感,或体现自己的一种感慨、表达自己的一种认识。
四、画秋1.欣赏课本前的《山行》图及其它关于“秋”的图画。
2.选取恰当的景致,选择恰当的色调,将自己心中的“秋”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寻找自己的秋天一、读秋二、感秋三、写秋四、画秋【教后反思】《秋天》教学设计篇二一、课题:秋天二、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秋天》优秀教案与板书设计(通用6篇)
《秋天》优秀教案与板书设计《秋天》优秀教案与板书设计(通用6篇)《秋天》优秀教案与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什么季节?(秋季)你能回忆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吗?(枯藤老树昏鸦、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文人那里,秋天是忧伤的、哀怨的、令人顿生惆怅。
可在劳动者的眼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庆的日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
二、范读课文,注意下列问题1、找出诗中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3、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明确:1、诗中写了露珠、伐木声、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瓜果、江面、冷雾、网、乌桕叶、桨、草野、蟋蟀、溪水、牛、牧羊女。
2、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抒发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略。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1、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答案参考: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飘”字贴切传神。
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
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4分钟
下载网络课件并加以修改
品味语言
通过品味语言
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ppt课件
含有文本的图片
G
G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
3分钟
下载网络课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 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D
D
通过听音频、划分节奏、练读,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读成诵。
5分钟
下载网络课件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描 绘画面、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ppt课件
出示思考题,展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及所拟定的标题(每幅图配有相关的诗句)
I
B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描绘画面,感知课文内容, 领会秋天特征。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 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秋天》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天》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天》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引言】秋天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季节,柔和的日照和凉爽的气温,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循环和变迁。
秋天不仅充满了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季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天的奥妙和精髓,教师需要设计相关的教案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让学生:1. 理解秋天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感知能力;2. 掌握秋天的诗歌、歌曲及气象知识,学会用文字、图像和语言表述秋天的美好;3. 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兴趣;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了解秋天—独立思考1. 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论秋天的印象,如:“树叶变黄了” “麦田金黄色的麦浪” 等等。
2. 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
让学生自己想,秋天有哪些特点?比如,有些树木叶子会变色,一些动物会迁徙,天气变得凉爽,白天缩短,晚上变长等等。
3. 针对以上特点,让学生组成小组,自行选择一个特点,阅读相关资料并分享。
4. 整理秋天的文化内涵,涵盖气象、诗歌、歌曲等方面。
比如,“白露”,“清明”,“菊花”等等。
第二部分:阅读和写作1. 杨红樱的《秋天》,为学生阅读材料。
2. 学生暂停阅读,集中精力思考秋天,学习秋天的特点、颜色、气味等方面。
3.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故事和记忆,撰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4. 学生们将自己的文章交给老师,当班会议上进行展示。
【教学计划】第一节课:引入:老师展示秋天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主体教学: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自由讨论。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秋天的特点,进行资料查找和分享,从秋天的天气、植物、动物等方面展开述说。
3.总结秋天的内涵和文化价值,主要涵盖气象、诗歌、歌曲等方面。
作业:要求整合家庭照片,设计一张关于秋天的海报。
课文《秋天》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秋天》。
(2)能够理解课文《秋天》的大意,了解秋天的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秋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观察、思考、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秋天。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秋天。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秋天》的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3. 学生字典或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与秋天相关的物品或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如天气、树叶、果实等。
2. 阅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秋天》。
(2)学生互读,检查理解情况。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 学习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合作意识。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表达与实践:(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秋天。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描述。
(3)学生展示自己的描述,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秋天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搜集更多关于秋天的诗歌、故事或其他文学作品。
2.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搜集到的作品,并简单介绍其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这些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尝试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秋天。
2.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秋天》教案优秀6篇
《秋天》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秋天》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仿写歌词。
2、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学探究感知目标(一)说秋大家昨天收集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到不同作家笔下的秋天,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成果与大家共享。
从大家的朗诵中我们既感受到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肃杀,也感受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更感受到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二)相互交流,了解作者通过预习,关于作者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将你所收集到的信息与大家分享。
譬如作者的生活年代、主要作品、作品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等等。
(通过此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三)读秋感受诗歌,较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对,是朗读。
快速回忆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朗读应注意什么呢?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出朗读的四大要点,即:1、划分节奏(停顿,语速)2、标出重音(理解词意)3、注意细节(拖音、语调、抑扬顿挫)4、体会情感(诗人、自己)5、全班配乐齐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5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读“稻”、“藏”、“催”三个字。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秋天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熟塘报落岸”。
2、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秋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秋天的录像片,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跟秋天有关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秋天,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
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蓝天池塘岸边电报运动场熟了当作底下金子往下落(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蓝: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监”字第一笔是竖。
注意与“篮”字区分。
塘: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唐”字。
“唐”字的第七笔是竖,要出头。
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熟: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上是一点一横,左中是口;左下是“子”,第三笔要写成提;右上是“丸”字;下面是四点底。
报:左右结构,右边的笔顺是:横折钩竖横撇捺落: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洛”字,这是一个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动手书空。
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秋天》教案(精选7篇)
《秋天》教案(精选7篇)《秋天》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简说:《秋天》一诗为写景之作,语言清新活泼、富有诗情画意。
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因此,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成为突破本文的关键。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说、品、绘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领会诗歌活泼自然的语言美,清丽温润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绝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说“秋”情景导入:(播放秋季美景图后)大自然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尤其是秋天,更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
你知道哪些咏秋的诗文呢?(生“引”秋)你眼中或心中的秋又是怎样的呢?(生“谈”秋)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都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让老师对秋也充满了憧憬与留恋。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的美妙多彩吧!二、读“秋”1、有人说,读诗读出情感就必须懂得诗或懂得诗的情感。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告诉大家,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下文品味诗歌作铺垫。
)2、宋代词人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我要求同学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朗读时做到:①字正腔圆②有板有眼③有情有味(生自由读)3、生自告奋勇选读诗歌片断,师生点评、指导。
4、师生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的感情和节奏。
三、品“秋”师述: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要真正领略她的魅力,不仅要读,更要用心去“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品秋论诗”环节。
1、师配乐朗读诗歌,生闭目聆听并展开想像的翅膀,尽量想像文中所呈现的画面。
2、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头脑中所呈现的画面或景象。
《秋天》教学设计通用15篇
《秋天》教学设计通用15篇《秋天》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或者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而不能走动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样的残酷。
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充满怀念的秋天。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加点的字注音。
瘫痪(tānhuàn)憔悴(qiáocuì)仿膳(shàn)侍弄(shì)诀别(jué)整宿(xiǔ)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瘫痪: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诀别:不再相见的分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原籍河北涿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二)整体感知1.请概括__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材《秋天》教案设计
《秋天》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秋天》,了解秋天的自然特征、景物变化,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悟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时光的价值观,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秋天》是一篇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作者对秋天的热爱。
2.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秋天》,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秋天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诗句理解秋天的景象特点。
难点:感悟作者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语感。
3.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3 写作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诗歌,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秋天的印象,从而导入新课。
4.2 教学内容(1)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解读诗句,分析秋天景象特点。
(3)讨论诗句,感悟作者情感。
4.3 课堂小结第五章:作业布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对学生掌握秋天景象特点、作者情感以及朗读、讨论、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6.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如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表达是否清晰等。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7.2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优秀教案
《秋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秋天》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描绘出秋天的景色。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中抽象的意境描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秋天的诗歌。
(2)简介诗人毛泽东及其作品《秋天》。
2.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聆听。
(2)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4.感悟诗歌意境(1)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秋天景色。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描绘。
5.观察秋天,创作诗歌(1)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秋天元素,如落叶、秋天的画作等。
(2)教师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7.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诗歌《秋天》。
(2)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的景色,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在创作诗歌环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展示了他们的文学才华。
4.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但仍需在诗歌欣赏和创作方面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附:诗歌《秋天》原文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地凉爽,金黄的稻谷,一片片地成熟。
树叶黄了,飘落在地上,秋蝉在枝头,哀婉地歌唱。
秋天来了,果实累累,收获的季节,喜悦的心情。
秋天来了,农民的笑容,丰收的景象,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句诗背后的意象,如“金黄的稻谷”象征着丰收,“秋蝉在枝头,哀婉地歌唱”传达了秋天特有的哀愁。
《秋天》教学设计(精选22篇)
《秋天》教学设计(精选22篇)《秋天》教学设计(精选22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天》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自由自在地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2、能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3、别人讲话要注意听,逐步培养认真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难点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普通话清楚地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法、谈话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挂图、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出教室观察秋天1.带学生到校园里或山坡上、田野里、果园里去观察,让学生实地去观察秋天的景色,捡拾秋天的落叶,找出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好,为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2.观察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己推选出组长,然后由老师交代活动要求:⑴注意安全;⑵爱护花草树木、庄稼;⑶边观察边交谈。
课堂上交流:秋天来了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的要求一定要低,即学生刚才看到什么秋景就说什么,说一句行,说几句更好,目的是鼓励学生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秋景说出来。
敢说,愿意说,有兴趣说。
班上交流。
要引导学生围绕秋天的情景说话,要求发言的同学用普通话说,态度自然大方。
同时,注意听别人讲话,能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
3.教师小结。
针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情况进行总结表扬。
同时告诉学生一年有四享,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
冬天、春天、夏天也各有各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季节的变化,探究各个季节的特点。
二、课外作业用捡到的树叶贴一幅画,或把今天看到的秋天的特点讲给家长听。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设计(精选8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设计(精选8篇)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学重点: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1、板书课题:秋天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秋高气爽秋风红叶秋水长天秋风萧瑟秋虫啾鸣秋实累累秋桂飘香霜叶知秋秋雨绵绵秋风习习枫林尽染落叶萧萧秋山如洗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秋风落叶)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
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
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
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
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课文《秋天》参考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天》。
(2)理解课文《秋天》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描绘和赞美。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
(3)通过观察和描绘,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秋天的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天》。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描绘和赞美。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秋天的景象。
1. 课文《秋天》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教学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秋天》。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卡片或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和书写。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
(2)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描写和赞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秋天的景象。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秋天》的内容,并背诵给家长听。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3. 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片或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秋天》叙述式教学设计
《秋天》叙述式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秋天》是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一篇课文。
通过该课文的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和理解,同时积累一些秋天的相关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堂课程设计的教学序列:前课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能够独立进行阅读的习惯。
本课是对《秋天》这篇课文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秋天的特点和魅力,并能够用朴实的语言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表达出来。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秋天》的课文内容;2.学习秋天的特点和魅力;3.掌握一些描写秋天的词汇。
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一段文字的意思,提取出关键信息;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描述秋天;3.能够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和喜爱;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感知生活中的变化;3.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秋天》的主要内容;2.能够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描写秋天。
教学难点:1.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将《秋天》的文字画面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你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对秋天的感受。
2.阅读课文并理解(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与学生共同解读课文内容,提醒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3.分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描写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每个小组朗读自己的描写,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参与并给予指导和评价。
4.课堂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再选择一位代表,将小组的描写结果汇总到黑板上。
学生互相学习并讨论,在汇总阶段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秋天》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概述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
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对学习语文较感兴趣,但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语感较差,语文素质参差不齐。
2、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两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有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描绘图画、品味语言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3、根据教学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课前教师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2、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媒体播放美丽的秋景图画。
2、导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
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
3、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音频。
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试着配乐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
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
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
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
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
羊儿的咩咩声
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课件)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5、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
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及课堂的表现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
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