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描写鼎的诗句

描写鼎的诗句

描写鼎的诗句《臧哀伯谏纳郜鼎》[先秦]左丘明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先秦]左丘明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鲁欲使柳季。

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曳鼎歌》[唐代]武则天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宝鼎现·春月》[宋代]刘辰翁红妆春骑。

踏月影、竿旗穿市。

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

《庚子冬至祭鼎阁差充太祝致斋於内西廊待漏院》[宋代]晁说之至日为客昔人叹,况乃客次在斋宫。

斋宫所寓有火禁,冰食霜寝多凄风。

丰屋高悬日不到,未信一阳生是中。

尝闻鼎以大祭祀,未闻祭鼎陈笙镛。

《泗鼎行赠戴水部》[明代]陈束君不见周德中衰天命变,彝器飘零散区县。

郏瀼之鼎淮泗流,一没千祀无人收。

秦皇得国心泰侈,虎视雄图志未已。

已访仙源并海沂,还望瑶光浮泗水。

《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宋代]苏轼鼎在耳二首人去山空鹤不归,丹亡鼎在世徒悲。

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

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

时有世人来舐鼎,俗随鸡犬事刘安。

《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宋代]苏轼人去山空鹤不归,丹亡鼎在世徒悲。

可怜九转功成後,却把飞升乞内芝。

《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宋代]苏轼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

时有世人来舐鼎,欲随鸡犬事刘安。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5.桓公元年、二年 臧哀伯谏纳郜鼎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5.桓公元年、二年 臧哀伯谏纳郜鼎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
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 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 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 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 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 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 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 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 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 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 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 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 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 而不敢易纪律。
臧哀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桓公二年 春,宋督攻孔氏,杀孔氏而取其 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 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 曰:“司马则然。”以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 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 皆有赂,故遂相相公。

先秦散文《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原文及鉴赏【导语】:夏四月①,取郜大鼎于宋②,戊申,纳于大庙③。

臧氏的又一位诤臣—臧哀伯谏纳郜鼎第六

臧氏的又一位诤臣—臧哀伯谏纳郜鼎第六

臧氏的又一位诤臣—臧哀伯谏纳郜鼎第六左传·桓公二年名言警句摘抄: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历史背景分析:宋国的华督弑杀宋殤公,怕诸侯来讨伐自己,于是贿赂周边国家,将郜鼎送给鲁桓公,而桓公却将赂器置于太庙,章孰甚,于是贤臣哀伯力劝桓公,万不可做这样灭德立违的事情,君王的举动是人民的表率,而将赂器置于太庙,造成的影响就很大了。

文章特点:第一是国名,郜国,周代诸侯国,姬姓、伯爵,周文王第十一子郜叔封于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宋国,周朝诸侯国,国都在商丘,公爵,国君子姓、宋氏,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宋国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文化的发祥地。

第二是人名,臧哀伯,臧僖伯之子,本名臧孙达,姬姓,臧氏,名达,谥哀,为鲁国正卿;宋华督,子姓,华氏,字华父,名督,春秋时期宋国人,因贪宋国司马孔父嘉妻子的美色,散布谣言杀害孔父嘉,夺其妻子,致宋殇公大怒,华督畏殇公,而杀之。

第三是七昭令德以示子孙,一是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二是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三是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四是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是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六是鍚鸾和铃、昭其声也;七是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这里的生字很多,并且涉及到很多古代的衣物饰品。

以下引用二吴的注解,清庙就是肃然清净之庙,茅屋就是以茅饰屋;大路越席,大路是祀天车,朴素无饰,越席就是结草为席,大羹不致,就是祭祀用的肉汁没有加盐等任何作料、朴实无华,粢食不凿,粢是黍稷,凿指的是精米,用以上的贡品来做祭祀,并不加过多的加工、制作,唯心诚也,说明古人的祭祀原本是不过多重视形式,而重视祭祀的内涵,贡品的厚薄倒在其次,这是为了昭示帝王的节俭。

衮冕黻珽,衮是画衣,冕就是帽子,黻是蔽膝的,珽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拿的笏板,带裳幅舄,带是革带,裳是下衣,幅(音壁)是行縢,就是裹腿的,舄是複履,就是一种布鞋,衡紞紘綖,衡是维持冠的,紞、紘是缨从下而上者,綖,是冠上覆者,这些穿戴是为了昭示不同的官阶等级。

优美诗词-备战高考-高考作文必备_gok

优美诗词-备战高考-高考作文必备_gok
1
一组关于劝谏的诗词
2
百 官 于 是 乎 戒 惧, 而不敢易纪 律。 今灭德立 违, 而置其赂器于大 庙, 以明示百 官。 百 官 象 之, 其又何诛 焉? 国 家 之 败, 由 官 邪 也; 官 之 失 德, 宠 赂 章 也。 郜 鼎 在 庙, 章 孰 甚 焉? 武 王 克 商, 迁九鼎于雒 邑, 义士犹或非 之, 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 庙。 其 若 之 何? 公 不 听。
2、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作者: 刘启 朝代: 汉
雕 文 刻 镂, 伤农事者 也; 锦 绣 纂 组, 害女红者 也。 农 事 伤, 则饥之本 也; 女 红 害, 则寒之原 也。 夫饥寒并 至, 而能无为非者寡 矣。 朕 亲 耕, 后 亲 桑, 以奉宗庙粢盛祭 服, 为 天 下 先。 不 受 献, 减 太 官, 省 繇 赋, 欲天下务农 蚕, 素 有 畜 积, 以 备 灾 害; 强 毋 攘 弱, 众 毋 暴 寡, 老耆以寿 终, 幼孤得遂 长。 今岁或不 登, 民 食 颇 寡, 其 咎 安 在? 或诈伪为 吏, 吏以货赂为 市,
一组关于劝谏的诗词
6
万 石 虡。 天 下 之 士, 仁义皆来役 处; 辩 士 并 进, 莫 不 来 语; 东 西 南 北, 莫 敢 不 服。 求 万 物 无 不 备 具, 而 百 姓 无 不 亲 附。 今夫士之高 者, 乃 称 匹 夫, 徒步而处农 亩, 下则鄙野、 监门、 闾里, 士 之 贱 也, 亦 甚 矣! ” 斶对 曰 : “ 不 然。 斶 闻 古 大 禹 之 时, 诸 侯 万 国。 何 则? 德 厚 之 道, 得贵士之力 也。 故舜起农 亩, 出 于 岳 鄙, 而 为 天 子。 及 汤 之 时, 诸 侯 三 千。 当 今 之 世, 南面称寡 者, 乃 二 十 四。 由 此 观 之, 非得失之策 与? 稍 稍 诛 灭, 灭亡无族之 时, 欲为监门、 闾里, 安 可 得 而 有 乎 哉? 是故《易 传》 不云 乎。 ’ 居上位, 未 得 其 实, 以喜其为名 者, 必以骄奢为 行。 据 慢 骄 奢, 则 凶 中 之。 是 故 无 其 实 而 喜 其 名 者 削, 无德而望其福者 约, 无功而受其禄者 辱, 祸 必 握。 ’ 故 曰 : ‘ 矜 功不 立, 虚 愿 不 至。 ’ 此皆幸乐其名, 华而无其实德者 也。 是以尧有九 佐, 舜 有 七 友, 禹 有 五 丞,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和翻译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和翻译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臧哀伯谏纳郜鼎作者或出处:左丘明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锡、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译文或注释: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

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

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

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

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

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

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

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原文[1]夏四月,取郜(gào)大鼎于宋,纳于大庙。

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

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kuò)席,大(tài)羹不致,粢(zī)食(sì)不凿(zuò),昭其俭也。

衮(gǔn)冕黻(fú)珽(tǐng),带裳幅(bì)舄(xì),衡紞(dǎn)纮(hóng)綖(yán),昭其度也。

藻率(lǜ)鞞(bǐng)鞛(běng),鞶(pán)厉游(liú)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fǔ)黻(fú),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yáng)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寘(zhì放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luò)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

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

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⑴宋国太宰华督弑殇公,拥立公子冯,害怕诸侯来讨伐,所以大肆贿赂诸国。

鲁国得到的就是郜国的鼎。

郜鼎本于宋灭郜时没入宋国,已经是非礼之物。

⑵夏四月:指鲁桓公二年(前710年)夏季四月。

⑶臧哀伯:鲁国大夫,又名臧孙达,是臧僖伯之子。

⑷昭德塞违:昭:显扬。

德:道德。

塞:堵塞,防止。

违:邪恶,错误。

⑸临照:本谓天日之照耀。

多喻指君王的仪范或恩德。

⑹或:有时。

⑺令:好,善。

⑻清庙茅屋:清庙:肃然清净的庙,即太庙,古代帝王的宗庙。

茅屋:以茅草装饰庙的屋顶。

⑼大路越席:大路,祀天的车,朴素无装饰。

越:通“括”,结,束。

左丘明《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译文鉴赏

左丘明《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译文鉴赏

左丘明《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译文|鉴赏《臧哀伯谏纳郜鼎》出自《左传·桓公二年》。

其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且“纳于大庙”的“非礼”行为。

这篇谏辞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气势恢弘,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一起学习这篇古文吧!《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

臧哀伯劝谏(桓公)说:“做国君的,应当发扬道德,阻塞邪恶,以(更好地)管理和监察百官;还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发扬美德给子孙后代做示范。

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上用蒲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调料,饼食不用精粮,这是为了昭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裙衣、绑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纮、綖(等各式各样的带子和饰物),这是为了昭示等级制度;玉器垫儿、刀剑套、佩刀刀鞘上的饰物、束衣革带、飘带、旌旗饰品、马鞅,这是为了昭示(尊、卑)礼数;(在礼服上绣的)火、龙、黼、黻花纹,这是为了昭示文采;(在车服和其他有关器物上)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天地万物的形貌绘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这是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并非虚设;(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各种铃铛)钖、鸾、和、铃,这是为了昭示动辄有声;在旗帜上绘上(日、月、星)三辰,这是为了昭示光明。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

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②:“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③,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④,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⑤,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⑥,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⑦,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⑧,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⑨,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⑩,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11),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 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①郜 (gao):国名,姬姓,在今山东成武东南。

鼎:原为炊具,多用青铜铸成。

古代常以鼎为立国重器。

②臧哀伯:名达,鲁大夫。

③清庙茅屋:清庙用茅草盖屋,以示节俭。

清庙,即太庙。

大路:路又作辂。

天子祭祀所乘的车子。

越席:用蒲草编结成的席子。

大羹:祭祀用的肉汁。

不致:指不用五味调和,煮熟而已。

粢(zi) 食:黍稷等祭祀用的主食。

凿:将糙米细舂加工成精米。

④衮(gun):古代天子及上公所穿的礼服,祭祀时用之。

冕:古代大夫以上所戴的礼帽。

黻(fu):用皮革制成的蔽膝,用以遮蔽腹膝之间,是礼服上的重要佩饰。

珽(ting):天子所持的玉笏,又称大圭。

古代从天子到士,朝见时都要执笏。

带:束腰的大带。

裳:古人上衣下裳,裳犹裙子。

幅(bi):裹脚布,即绑腿。

舄(xi):一种双层底的鞋,与礼服相配。

衡:固定冠冕用的横簪。

紞(dan):礼帽上用以系瑱的绳子。

纮(hong):从颌下挽上系在簪子两端用以固定冠冕的绳带。

綖(yan):覆盖在冠上用黑布包的板子。

优美诗词-语文高考-高考作文必备_作文高分_引经据典7-23buswy

优美诗词-语文高考-高考作文必备_作文高分_引经据典7-23buswy

优美诗词-高考作文必备备战高考一组关于寓人的诗词1、臧哀伯谏纳郜鼎作者: 左丘明朝代: 先秦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2、北风吹作者: 于谦朝代: 明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

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树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3、晚次乐乡县作者: 陈子昂朝代: 唐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4、蝉作者: 虞世南朝代: 唐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咏白海棠作者: 曹雪芹朝代: 清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6、白云泉作者: 白居易朝代: 唐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7、金明池·咏寒柳作者: 柳如是朝代: 明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古文观止(卷一)

古文观止(卷一)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周郑交质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左传全集《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原文赏析与注解

左传全集《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原文赏析与注解

左传全集《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原文赏析与注解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桓公二年)【题解】靠贿赂就能把罪恶洗刷清吗?当然不能。

当鲁桓公非常高兴地把郜的大鼎运回鲁国,放置进太庙时,臧哀伯义正词严的进谏,就表明了公道自在人心。

【原文】二年春,宋督攻孔氏[1],杀孔父而取其妻。

公怒[2],督惧,遂弑殇公。

【注释】[1]宋督:宋国第11个国君戴公的曾孙,名督,字华父。

孔氏:指孔父嘉,宋国第5个国君闵公的玄孙(4世孙),名嘉,字孔父。

[2]公:指宋殇公,名与夷。

【译文】二年春季,宋卿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了孔父还占有了他的妻子。

宋殇公发怒,华父督恐惧,就把殇公也杀了。

【原文】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

会于稷以成宋乱[3],为赂故[4],立华氏也[5]。

【注释】[3]会于稷:指当年三月,鲁桓公、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在宋国稷邑集会。

成宋乱:使宋国动乱的局面平稳下来。

成,平定。

[4]赂:本指赠送财物,引申指贿赂。

[5]立:使成立,有承认的意思。

华氏:指华父督。

【译文】君子认为华父督心里早已没有国君,才产生这种罪恶行动,所以《春秋》先记载“弑其君”。

鲁桓公和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在稷地会见,商讨平定宋国的内乱。

由于接受了贿赂的缘故,便承认了华氏政权。

【原文】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6]。

孔父嘉为司马[7],督为大宰[8],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9]:“司马则然[10]。

”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11],以亲郑。

以郜大鼎赂公[12],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注释】[6]不堪:不能忍受。

命:指出军赋和服兵役的命令。

[7]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

[8]大宰:也作太宰,掌管国内外事务的官。

[9]宣言:这里指散布流言。

[10]则:乃是,才是。

然:如此,指造成连续的战争。

[11]庄公:指公子冯(píng),穆公之子。

[12]郜: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春秋初年或以前为宋国所灭,其大鼎遂为宋所有。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道理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道理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道理臧哀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贤明的官员,他和主人公郜鼎之间的故事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

在这个故事中,臧哀伯通过自己的谏言和行动,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利益和道义的高度敏感和责任感。

这篇文章将探讨臧哀伯谏纳郜鼎的道理,从中找到对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道德和责任感的深度思考。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20年,鲁国国君萧望之时。

郜鼎因为鲁国内乱战争的原因,得以通过投机取巧的手段被任命为军事将领,这引起了臧哀伯的极大关注。

获悉这一消息后,臧哀伯深深感到不安,他意识到这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来担当如此重要的职责。

他明白,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对于整个社会的运转至关重要。

因此,他决定采取行动来保护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家。

他首先与郜鼎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他以忠诚和真诚的态度,向郜鼎提出了他的担忧和顾虑。

他没有冲动和傲慢地批评郜鼎的能力,而是用理性和客观的角度来剖析他的不足之处。

臧哀伯从历史上类似的情况中找到了借鉴和教训,向郜鼎详细地阐述了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具备的各种品质和技能。

他的观点不仅考虑到郜鼎个人的利益,也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

尽管臧哀伯的劝说没有改变郜鼎的态度,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决定为了国家的福祉,放弃自己的舒适和安逸,主动请辞了自己的职位。

这个举动不仅仅是为了示范自己对于国家责任的态度,更是为了醒起郜鼎对于自己职责和能力的反思。

他希望郜鼎从他的行为中找到信心和勇气,主动放弃那个职位,以让更合适的人来领导国家。

臧哀伯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郜鼎最终明白了他的错误,并接受了臧哀伯的建议。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臧哀伯谏纳郜鼎的道理。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的行为对于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安危有着巨大的影响。

臧哀伯以自己的努力和决心,为整个国家的未来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就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生动体现。

其次,我们要明白道义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臧哀伯从始至终都站在道义和责任感的立场上。

春秋左传集解释翻译

春秋左传集解释翻译

《春秋左传集解释要》翻译隐公第一隐公元年秋七月,周平王派宰咺来赠送惠公、仲子助丧之物。

惠公葬得晚,并且子氏还没有死,所以才这样说。

天子死后停尸到第七月下葬,所有的诸侯国都得来参加葬礼;诸侯死后停尸到第五月下葬,四岳之内的同盟国一定得来参加葬礼;大夫死后停尸到第三月下葬,同为大夫的人要来参加葬礼;士死后停尸一月后下葬,赴吊以葬节远近为差。

赠送助丧之物没有等到下葬,向生者吊丧没有赶上葬后的安神礼。

预兆着有凶事,不合礼制。

冬十月,郑国发生了公叔段之乱,公孙滑逃奔卫国。

卫国人为他讨伐郑国,夺取廪延。

郑人率领周天子的军队、虢国的军队进攻卫国的南部的边邑。

郑国向邾国请求军队,邾子派人私下向公子豫请师,豫请求前往,隐公没有答应,于是公子豫就自己走了,与邾人、郑人在翼结盟。

《春秋》没有记载,因为不是隐公的命令。

隐公三年宋穆公得了重病,召见大司马孔父而嘱托立殇公,说:“先君放弃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记恩德。

我能够死后得个全尸,如果先君问起与夷,我该用什么话来回答他啊?请你们侍奉他,来主持国家大事,我即使死了,也觉得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孔父回答说:“群臣希望侍奉公子冯。

”穆公说:“不可以。

先君认为我贤能,让我来主持社稷,如果放弃贤德不让给与夷君位,这是废先君举贤的原则,怎么能说是贤能呢?发扬昭显先君的美德,怎么能不做呢?你们还是不要废弃先君的功德吧!”让公子冯离开去郑国避居。

八月庚辰,宋穆公死。

宋殇公即位。

君子说:“宋宣公可以说是了解人啊。

立了兄弟穆公,他的儿子能得以继承了君位,这是他的遗命出于道义的缘故。

《商颂》说‘殷王传授天命都合于道义,所以承受了各种福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秋,诸侯再次去讨伐郑国。

宋公派使者来请师,隐公拒绝了他们。

羽父请求率领军队去会师,隐公不答应,坚决请求而行。

所以书上说“翚率领军队”,是厌恶他。

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夺取禾然后撤军。

隐公五年九月,仲子的庙落成,打算执羽跳舞庆祝。

隐公问众仲执羽人数。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臧哀伯谏纳郜鼎-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卷一 周文 臧哀伯谏纳郜鼎-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卷一周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题解】本文选自《左传·桓公二年》。

这一年(前710年)的春天,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司马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艳”的妻子。

宋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父督害怕,就干脆把殇公也杀了,另立宋庄公。

华父督为了取得各诸侯国对此事的默认,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贿赂。

鲁桓公接受了宋国送给的郜鼎,并把它安放在太庙里。

鲁国大夫臧哀伯认为这样做“非礼”,会导致官员腐败,甚至导致国家败亡。

于是对桓公进行劝谏。

【一段】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纳于大庙②,非礼也。

【注释】①郜(ɡào):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

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

大(tài)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译文】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

【二段】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③;犹惧或失之,故照令德以示子孙④。

是以清庙茅屋⑤,大路越席⑥,大羹不致⑦,粢食不凿⑧,昭其俭也;衮冕黻瑛⑨,带裳幅舄,衡紞纮綎,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注释】③临照:管理和监察。

临,统管,治理。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作为古代著名科学家,他的智慧和贡献被历史上的无数代人们
所传颂。

作为一名科学大师,他博览群书,勤学苦练,写出了古籍中重要的一部书籍——《臧氏春秋》,以及《天文学略》《乐天津》等多部著名著作,这些都是今天科学家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此外,臧哀伯谏纳郜鼎是一位哲学家,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考影响
了古代国家的政治运作,也影响了很多古人的思考方式。

他提到的礼仪,奉公守法,爱护他人就是很多古代人的生活准则,而有关社会发展的文献,为古代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思想指导。

此外,臧哀伯谏纳郜鼎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
艺术家。

作为一位古代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充满魅力,而且寓意深邃。

尤其是他最著名的《郜鼎》,以高雅的语言来描述智慧和勤劳的国家,表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算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综上所述,臧哀伯谏纳郜鼎是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他的智慧
和贡献被历史上的无数代人们所传颂。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化和文明的认知,而且为当今社会提供了无尽的精神启发。

臧哀伯谏纳郜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作品将永远流传在人类历史的海洋中!。

古文观止译注

古文观止译注

古文观止译注版权信息•编委会•古文观止译注上•前言•卷一•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郑庄公戒饬守臣•臧哀伯谏纳郜鼎•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受胙•阴饴甥对秦伯•子鱼论战•寺人披见文公•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卷二•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齐国佐不辱命•楚归晋知罃•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祁奚请免叔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革对灵王•子产论政宽猛•吴许越成•卷三•祭公谏征犬戎•召公谏厉王止谤•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叔向贺贫•王孙圉论楚宝•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郑伯克段于鄢•虞师晋师灭夏阳•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曾子易箦•有子之言似夫子•公子重耳对秦客•杜蒉扬觯•晋献文子成室•卷四•苏秦以连横说秦•司马错论伐蜀•范雎说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颜斶说齐王•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论幸臣•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鲁共公择言•唐雎说信陵君•唐雎不辱使命•乐毅报燕王书•谏逐客书•卜居•宋玉对楚王问•卷五•五帝本纪赞•项羽本纪赞•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年表•孔子世家赞•外戚世家序•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酷吏列传序•游侠列传序•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序•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卷六•求贤诏•议佐百姓诏•令二千石修职诏•求茂才异等诏•过秦论(上)•治安策(一)•论贵粟疏•狱中上梁王书•上书谏猎•答苏武书•尚德缓刑书•报孙会宗书•光武帝临淄劳耿弇•诫兄子严敦书•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卷七•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北山移文•谏太宗十思疏•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滕王阁序•与韩荆州书•古文观止译注下•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陋室铭•阿房宫赋•原道•原毁•获麟解•杂说一•杂说四•卷八•师说•进学解•圬者王承福传•讳辩•争臣论•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与于襄阳书•与陈给事书•应科目时与人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送杨少尹序•送石处士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祭十二郎文•祭鳄鱼文•柳子厚墓志铭•卷九•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辨•箕子碑•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愚溪诗序•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待漏院记•黄冈竹楼记•书洛阳名园记后•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谏院题名记•义田记•袁州州学记•朋党论•纵囚论•释秘演诗集序•卷十•梅圣俞诗集序•送杨寘序•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相州昼锦堂记•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管仲论•辨奸论•心术•张益州画像记•刑赏忠厚之至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卷十一•上梅直讲书•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潮州韩文公庙碑•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槐堂铭•方山子传•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读孟尝君传•同学一首别子固•游褒禅山记•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卷十二•送天台陈庭学序•阅江楼记•司马季主论卜•卖柑者言•深虑论•豫让论•亲政篇•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信陵君救赵论•报刘一丈书•吴山图记•沧浪亭记•青霞先生文集序•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徐文长传•五人墓碑记是否关闭自动购买?关闭后需要看完本书未购买的章节手动确认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

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

【原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出处:《左传》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

纳于大庙②,非礼也。

臧哀伯③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④,大路越席⑤,大羹不致⑥,粢食不凿⑦,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⑧,带、裳、幅⑨、舄⑩,衡⑾、紞⑿、纮⒀、綖⒁,昭其度也。

藻率⒂、鞞⒃、鞛⒄,鞶⒅、厉⒆、游⒇、缨(21),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22),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23),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24),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25),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26),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27),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28)?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29)!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30),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①郜:gào,去声。

1。

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

故都在山东成武东南。

春秋时为宋所灭。

2。

姓。

②太庙:天子或诸侯的社庙。

③臧哀伯:鲁大夫。

臧喜伯之子。

④清庙:周人祭祀祖先的地方。

取肃穆清静的意思。

⑤大路:亦作“大辂”,天子乘以祭天的车子,朴素无装饰。

越席:越地产的草席。

(可能就是今天宁波地区的蔺草席子吧?)也有人认为,越读huó,是结蒲草为席。

⑥大羹:肉汁。

不致:不另加调味品。

⑦粢:zī,阴平,谷类总称。

凿:zuó,去声,舂糙米为精米。

不凿:不再加工。

⑧衮:gǔn,上声,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祭祀宗庙时穿的礼服。

冕:礼帽。

黻:fú,阳平。

通“韨”,古代祭服的蔽膝,皮革制成。

珽:tǐng,上声。

帝王的玉笏,即大圭。

⑨幅:bī,阴平。

绑腿布,行縢(téng,阳平)。

⑩舄:xì,去声,通“舃”。

古代的双层鞋,布底下面加块木头以防水防泥。

⑾衡:系帽子和发髻的横簪。

⑿紞:dǎn,上声。

古代帽子上用来系瑱(tián,去声,古人帽子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的带子。

⒀纮:hóng,阳平。

古代帽子的系带。

由颌下挽上系在笄的两端。

⒁綖:yán,阳平。

古代帽子上面覆盖的布,通常为黑色。

⒂藻:垫玉用的彩色板。

藻率:放玉的衬垫,熟皮制成。

率:通“繂”,缉边。

⒃鞞:bǐng,上声,通“韦卑”,刀鞘。

⒄鞛:běng,上声,通“琫”,古代佩刀鞘上的饰物。

⒅鞶:pán,阳平。

古代皮做的束衣带。

⒆厉:腰带的下垂部分。

⒇游:líu,阳平,通“斿”,“旒”,古代旌旗的下垂饰物。

(21)缨:套在马颈上的革带,驾车时用。

又作"鞅",yāng,阴平。

(22)火龙:古代衣服上所绣的图案。

黼:fǔ,上声。

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黑白相次,为斧形。

黻:fú,阳平。

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青黑相次,为(弓+反弓)形。

黼黻: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也泛指花纹文采。

(23)五色:古代器物上的五种颜色,象征天地四方,即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黄。

玄不为正色,所以仅称五色。

比象:象即是中所指的四象。

比即比照。

(24)锡:yáng,阴平,通“钖”,马额头上的金属饰物,走时发声。

鸾:luán,阴平,通“銮:,古代的一种车铃。

和:古代车上的铃铛。

(25)旃:zhān,阴平,亦作"旜",纯赤色的曲柄旗。

古代画一对龙的旗帜称为旜,画熊虎的称为旗。

(26)登降:增减。

指礼的变通。

(27)灭德立违:德,指合礼义的事;违,指违命之物。

宋大夫华督杀掉宋殇公,另立宋庄公,恐怕诸侯讨伐,取了郜国所造的鼎贿赂鲁国,鲁桓公接受了他的贿赂,默认了此事,并同意华督为宋相。

这是灭德立违的所。

(28)象:模拟,仿照。

诛:责备。

(29)章:通“彰”,表彰,彰明。

(30)雒:通“洛”。

三国时,魏改雒为洛。

三辰:指日月星。

有名联曰:四诗风雅颂,三光日月星。

【翻译】鲁桓公二年夏天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事。

臧哀伯进谏道:“作君主的人,应该发扬美德,堵塞违礼的行为,来为百官做出表率,就是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所以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

因此,宗庙使用茅草盖的房子,朴素的车子,草编的席子;肉汁不调五味,粮食不加工成细粮,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

祭祀的礼服、礼冠,皮做的蔽膝、玉制的朝板,腰带、下衣、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都是表明尊卑等级制度的。

皮做的衬玉器、刀鞘上的装饰、束衣的布带、下垂的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丝绳,这也是表明尊卑等级的礼数。

礼服上绣的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

用五色绘出模仿天地四方的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

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

所谓美德,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上下尊卑有礼数,并用纹彩和颜色、器物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把这些摆在百官面前,百官才感到警戒和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

现在摈弃美德,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大鼎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

如果百官都来效法,又有什么理由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

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

现在,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什么比这更显眼的?武王灭了殷商,将九鼎搬到洛阳,当时的义士尚且认为他做的不对,何况把明显的违德招乱的贿赂物放在太庙里,又将怎么办呢?”桓公不听。

周王室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虽然违背了礼制,他却不忘用昭德塞违的道理去劝谏他。

”【讲解】本文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

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

所以,删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联系古今关于礼的界说和孔夫子这些关于礼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作为鲁大夫的臧哀伯为什么非要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向他“发表”这篇谏辞了;也就不难理解本文一开始就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了。

臧哀伯这篇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不对,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然后,话锋一转,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上来。

并在指出这一事件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后,还用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

这篇谏辞如此行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而且气势显得特别恢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至于谏辞中用了近乎后世才产生的赋的手法,铺叙大量我们今天颇感陌生的具体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这些事物都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许多或厚或薄的积淀层,而每个积淀层都会或深或浅地打上它的时代烙印。

因此,在阅读和欣赏此文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审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分析,去感悟,抛弃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

可以肯定地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内核”还有很好的垂诫作用和警示作用。

【赏析】这一篇算是对现实生活有了相当的借鉴作用了。

鲁桓公把郜鼎放在太庙,跟前两年某个安徽的市长搞阅兵式是同一个案例:僭越,腐败,张扬,无礼。

这篇东东另外一个主旨就是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跟我们的政府近五到十年来宣扬的廉政建设也特别合拍。

在我们的政府提倡廉政建设的时候,说明腐败已经成了一个硕大的毒瘤,再不割掉就非常危险了。

腐败的泛滥,廉政建设的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证明了两点:其一是象臧哀伯魏征这样的贤臣太少,第二是象鲁桓公这样的当官的太多。

合二为一,廉政建设之艰难就不难想象了。

给当官的想得再多也没用,这篇东东的另一个对于普通人可以启示的道理是:做人要低调,少显摆。

不要把自己的好东西都拿出来给别人看,不要在别人跟前夸耀自己的长处。

做人越低调越安全。

这里想说说古人的穿戴。

我把这篇东东完全读懂的时候,一个先秦时期的大官的形象也终于可以完整清楚地站在我的面前了:头戴木头做骨架的高帽,帽子顶部覆盖了一块黑布,帽子是用一根簪子跟头发系在一起的,帽子两侧分别用带子系着一块小玉塞耳朵(为什么要塞耳朵啊?难道那玉是耳机?)。

浑身上下穿着青黑色为底调的礼服,上面绣着火啊龙的图案,腿上还系着绑腿布。

手里拿着大玉,上上下下的饰物叮叮铛铛象风铃一样曼妙悦耳。

系好衣带,佩上装饰精良的宝刀利剑。

这大官乘上一辆装扮得花里呼哨的马车,就呼拉拉地上朝去了:所过之处,万人空巷,老百姓噤若寒蝉,怎一个威风了得!还要说说鲁桓公这个没用的萎君。

桓公继隐公的大位,本身就有弑父的大逆之举,又受公子翚的胁迫,这个背景本身就注定了他只能是个庸君。

宋郑构兵,桓公想做个和事佬,却两头不讨好,把自己的面子和鲁国的地位都毁得厉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