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合集下载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唯物辨证法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引用
考夫曼的解说之后说:“这位先生把他称为我的 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 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 他描述的方法不正是辩证法吗?”
• 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 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 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资本论》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 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是 《资本论》全书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全书的基础 和核心的理论。
• 马克思将这个表述称为: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2)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 形成的马克思的经济分析范式
•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 •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 在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 • 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 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2)前述经典表述中的“生产方式”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 理由:如果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可以将马克思的表述改 写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很显然,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来 看,这样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都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在第三种 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同样是说不通的。因为这样等于说要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 “经济形态”的外延大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已经将它们包含了。 可见,马克思只能是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 方式”这个概念的。马克思在这个意义的“生产方式”前加上“资本 主义”这个定语,是要表明,他所要研究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交换关系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特定生产方式。我们不能因为“生 产方式”之前有“资本主义”这个定语,就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结构和学习的意义汇总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结构和学习的意义汇总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结构和学习的意义 3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 北京 100872摘要 :学习《资本论》不能教条主义地学习 , 而是要运用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研究和分析现实问题。

本文批驳了人们对《资本论》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 , 并讨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逻辑结构。

关键词 :《资本论》 ; 研究对象 ; 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 :F0-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2 11-26-07一、学习《资本论》的意义当前 , 在一些高等学校或在一些理论研究单位 , 有很多人认为《资本论》已经过时 , 没有重新学习的必要。

由于受到某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 社会上也出现了《资本论》过时论。

有些人还认为 , 《资本论》或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破坏旧世界的一种革命的学说 , 而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 , 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必要去学习和研究它。

那么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 学习《资本论》有什么意义 , 这一问题需要首先加以说明。

从大的方面来说 ,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 我们的整个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总书记在“ 七・一”讲话中 , 有几个地方谈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意义。

比如 , 他说“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 ,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 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 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 ,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批判旧世界的革命的强大武器 , 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在另一个地方 , 江泽民总书记又说:“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 否则 , 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 就会归于失败。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杭烨《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

《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

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

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

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

(2)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

(3)资本积累理论。

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

(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

(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

(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

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

(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

(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

(9)地租理论。

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

对《资本论》几点看法

对《资本论》几点看法

对《资本论》几点看法——陆凤林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性的要求二、《资本论》的体系结构《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书共分四卷。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阐述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剩余价值的分配程。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

《资本论》的前三卷,马克思称为理论部分。

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抽象法。

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统一。

数量分析方法。

说明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变化。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区别四、为什么要学习《资本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习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五、《资本论》的方法理论启示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最主要著作的方法论,亦可视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这部著作的创作是以科学的研究现实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逻辑作为基础的。

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具体方法。

《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它的方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资本论》的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它可以分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两部分。

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把世界的发展看做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两部分,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社会本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主观辩证法则指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

《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马克思引用的考夫曼的话,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从事经济科学的研究就在于发现和揭示经济规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一般精神生活,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要正确认识经济规律的特点和性质,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有的规律;经济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阐明一定社会形态的发生、生存、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及它为什么必然由更高级的社会代替。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不少于400字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大师
的社会经济学典范。

究其研究对象,全书主要关注企业家劳动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组成,他具体从货币资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甲质货币资本四个角度,对企业家的劳动及其产生的资本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为其他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认识论的基础。

结构上,《资本论》第三卷共分九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主题清晰。

第一
章用于介绍货币资本的本质;第二章对工业资本的组成讲解;第三章讲述了商业资本;第四、五、六章是甲质资本;第七章是特殊类型的资本;第八章介绍投资的决策;第九章介绍了劳动力的特征。

从方法上看,《资本论》第三卷的构建运用了流程法、货币规律法和步骤法等
多种经济学形式分析法来探讨资本的构成、衰变及资本利润的形成原理等问题。

马克思也运用了时代所发展出来的统计数据、实验观察结果及分析性设置等视角来支持自己的论断。

他的经济分析思维卓越,让作者的理论得以更加系统化,也为未来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研究大众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为企业家劳动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组成;其结构分九章前后呼应,论述主题清晰;其研究方法则依据流程法、货币规律法及步骤法等经济学理论,支持并运用统计数据、实验观察结果和分析性设置来辅助自己的论断。

本书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瑰宝,更是一部重要的古典经济学著作,让人们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经济过程和劳动力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揭开劳动力的神奇。

《资本论》导读 导论(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导论(马工程教材PPT)
• 二、《资本论》的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 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 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 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 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第二节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构
目录
PART 01
《资本论》的协作与问世
PART 03
学习意义和方法
PART 02
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构

Part 1
《资本论》的写作 与问世
第一节 《资本论》的写作与问世
• 一、《资本论》写作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一)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工人阶级发展 成为争取社会解放的积极的政治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及 其代表性的经典巨著《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理论背景
《资本论》选读
导论
考核方式
• 课程成绩=期末成绩*50%+过程性考核*50% • 期末考核方式:论文或者开卷考试 • 过程性考核成绩=考勤*20%+课堂作业*40%+读书心得
*20%+课堂展示*20%
•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不朽著作。在这部著作中,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进 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律,阐明 了资本主义必然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取代的历史趋势 和历史条件,科学地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而 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 产主义指明了方向。
(二)科学的抽象法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 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 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 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 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讨论《资本论》的结构,探究其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1.引言部分《资本论》的引言部分是对整部著作的概括性介绍,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方法的阐述。

马克思在引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和危机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引起的。

2.商品与货币接下来,《资本论》的第一部分详细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产生和运行机制。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过程的深入剖析,阐明了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概念,并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阐述。

此部分主要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第二部分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马克思详细解释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途径。

此外,他还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4.资本主义积累与扩张第三部分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和积累机制。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目标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

他深入分析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和效应,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危机。

5.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批判第四部分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

马克思对封闭性的学派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他批评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中存在的种种错误和偏见,并通过自己的研究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资本论》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可能面临的终结和社会主义的崛起。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将取而代之。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和道路。

总之,《资本论》以其严密的逻辑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分析成为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其结构的整洁排版和清晰表达,马克思成功地传达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寄望。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发布时间:2021-12-14T06:43:41.05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2期作者:裴斯怡[导读] 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裴斯怡宁波市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宁波 315100摘要: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文从《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和当代价值出发,同时探讨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最后深入研究《资本论》的体系结构来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资本论》。

关键词:《资本论》贡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现实意义;体系结构一、《资本论》的贡献及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经历的几百年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对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自《资本论》的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学原理和哲学价值仍然有着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一)《资本论》的贡献《资本论》从理论上提供了一个科学复杂的经济体系范本,《资本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
技术经济内在具有技术的科学化和创新主导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差异之间的特殊矛盾并且由此形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科学技术的生产和系统分类应用为内容以生产技术进步规则和比例关系为原则的技术经济规律及其创新机制产生了统一的社会生产技术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技术经济组织体制规则和秩序体系
Wellboy制作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论》第一、二、三卷内在逻辑关系的说明,"《资本论》理 论部分是由资本的生产过程理论、流通过程理论、社会生产总过程理论三大部分 构成的。其逻辑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为中心范畴和逻 辑主线,按照“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 整体逻辑结构,具体安排各个范畴的逻辑顺序。#马克思之所以采取这种逻辑构 造,是由两个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提供了科学认识研究 对象客观逻辑的根本出发点。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和基础,同时是人们必须进行的第一种历史活动。而“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 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 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 来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所提供的逻辑出发点, ” 就是对社会经济有机整 体的观察和研究,只能从生产和再生产运动出发,把它作为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和 再生产系统。其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的逻辑规定,也只能是“由生产什么、怎样 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在特殊矛盾及其 发展运动的客观逻辑,提供了认识和决定具体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的特殊逻辑规 定。 第一, 在社会经济交往和物质变换上, 普遍采取了一种商品交换的物化经济形式, 形成了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最一 般、最普遍的系统组织形式。商品经济形式内在具有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特 殊矛盾,并且由此形成了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为内容,以价值 基础上的等价交换为原则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机制, 产生了统一的商品经济的社 会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市场经济组织体制、规则和秩序体系。 因此,商品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一个典型的社会规定和经济特征。不仅占 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 素形式,而且劳动力也普遍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和作为资 本的生产要素被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之中。 第二,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结合上,普遍采取了一种物质基础主体化的资 本经济组织形式,形成了资本经济的生产方式。资本生产、资本流通成为社会生 产和再生产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系统组织形式。 资本经济内在具有生产社会化与 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特殊矛盾, 并且由此形成了以资本的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生产 为内容,以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为原则的剩余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产生了 统一的资本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资本经济组织体制和资本规 则、秩序体系。因此,资本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另一个典型意义的社会规 定和经济特征。 资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个根本的生产要素结合的独特的 社会形式和组织,成为“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资本价值的自我增殖即剩余价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二、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关系 (一)社会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剩余价值总和等
于利润总和。 (二)商品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偏差会互相抵销,应把这一点
理解为一种长时期发生作用的趋势。 (三)计算生产价格总和时,必须注意剔除利润的重复计算。
商品成本价格含义的修改。 (四)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化的基础的变化。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产生,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与劳
(一)前言:说明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 (二)第一、二节分别考察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剩余价值
率对利润率的影响。
(三)结束语: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本章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拟定的题目补写。
(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 构成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任何缩短都会提高 利润率。
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 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 级的经济关系。
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 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 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 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 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 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 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
(四)现象反映本质往往是颠倒的。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它们的具 体形式中获得了迷惑人的性质,人 的关系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了。在 第三卷中,随着逻辑的不断展开, 马克思不断地揭露资本的拜物教性 质,科学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的辩 证关系,马克思把对资本的批判和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有机 地结合起来。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 2.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 ❖ (1)从历史上看,最早的资本形式是商品资
本和高利贷资本,它们都采取货币的形式。 ❖ (2)从现实情况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
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后 再从事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 区别:
❖ (2)运动内容不同 ,前者以社会两种不同使用价 值的商品的等价交换为内容,后者交换两极的货币是 同一性质但不同数量,以增殖为内容 ;
❖ (3)运动的界限不同 ,商品流通以满足需要为界 限,资本流通是无休止地价值增殖运动;
❖ (4)运动主体不同,商品流通以商品为运动的主 体,资本流通以价值为运动的主体。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 ) 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
❖ 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 ❖ 法学和社会改革家 ❖ 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小结:
❖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关键,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第一,劳动力商品理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史上长期 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 基础。
C劳动资料作用:P79
❖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第一、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 第二、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发展程度的标志 ❖ 第三、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
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3、劳动过程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
❖ 为什么称为资本总公式?
❖ 适合于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1卷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引言第二至第六篇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因此,首先应当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考察。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剩余价值无非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方法与结构2.基本内容剩余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即要素的特定的社会结合方式。

这一篇与第七篇第24章第1——6节从逻辑与历史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问题。

方法:比较分析、矛盾分析。

结构:首先分析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分析资本运动形式中产生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167——168.1)。

2.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P168.2——177.2)。

货币的运动形式与资本的运动形式(两种不同的流通)。

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两种流通在内容上的区别3.资本总公式(P177.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P177.5——179.1)。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P179.2——186.2)。

[对四种典型情况的分析。

“零和博弈”。

]3.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现代基本形式(P186.3——188.1)。

4.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P187.5——188.1)。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解决条件(188.2——189.1)。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P189.2——190.2)。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论述《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资本论》是伟大导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思想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和跋,《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继《资本论》第一卷之后,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和总结过程的各种形式(即《资本论》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史(即《资本论》第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部分。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一、《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了四篇: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法文版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写了三篇: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情况和伟大意义。

在这里指出了:《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等重要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1867年整理出版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孤立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本身的生产过程,从而使再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马克思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首先撇开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在《资本论》第一卷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图解资本论》

《图解资本论》

1起点是存在
图解劳动的二重性:财富和价值的关系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2 1存在 具体劳动 关系 形式 时间 劳动的 二重性 供需影响 价值实现 本质 两分法
财富和价值 的矛盾关系
观点是抽象结论 逻辑是具体结论
形式 三段式
生产力决定 着生产效率
抽象论述 随着物质财富的量 的增长,它的价值 量可能同时下降。 这种对立的运动来 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条件 生产效率提高,社 会必要劳动量下降 会导致价值量下降
关系属性
矛盾性
自身属性
认 2过程 识 间接反 是观点 能 思 和理论 力 不 层次阶梯 断 直接性:劳动产品 提 花费的劳动时间不同 升 劳动技能和制作工艺不同 直观反映
本质性 社会地位 物质利益 间接性 社会必要劳动量 供需矛盾的影响 人与人社会关系
认识对象:物,自身属性-使用价值 相互交换:关系属性-价值与价格
马克思采用了描述和比喻的方法,图解则是逻辑分析方法
交换形式与矛盾形式之间的关联
从形式到属性
商品和货币 属性 矛盾:两极形态 本质 产品和商品 对立:本质矛盾 思维口诀 过程是三 属性是一 形式无矛盾 本质有矛盾 属性是矛盾 同一是隐藏,差别是显露 对立是本质,矛盾是属性 结果
物和产品 显露 差别:属性对立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和属性
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整体:总和的或 扩大的价值形式 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
逻辑规则 形式对立本质同一 两个层次对立统一
本质属性:3总和的或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 或=2盎司金或=1/2吨铁或=其他:辩证逻辑形式:抽象和具体的同一律

26417278_阿尔都塞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结构性探讨

26417278_阿尔都塞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结构性探讨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常读常新的研究话题,国内学界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争论主要聚焦于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说明:“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这里理解起来最为困难的就是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从国内学界主流观点看,《资本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生产关系”,但问题是如何理解这里的“生产方式”。

国内许多学者通常把生产方式等同于生产关系,但这种“等同”显然会发生“同义反复”的逻辑矛盾(如此时的研究对象就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有学者主张前者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而后者是狭义的,借以取消前后的表述矛盾。

但也有学者主张重新理解生产方式。

这种“重新理解”主要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生产方式的统一说,认为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二是生产方式的中介说,即生产方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起着中介性作用;三是生产方式的劳动说,把生产方式理解为一种劳动方式;〔2〕四是生产方式的生产资料(工具)说,把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资料或工具。

而比较有趣的是,这四种理解方式都有着马克思的文本支撑。

总体而言,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是大多数学者所坚持的(即使内部仍有争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数字劳动的批判性研究”(项目编号:20FKSB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璐,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李弦,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摘要:《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一直是国内外学界重点讨论的基础性问题。

阿尔都塞认为,任何一门学问都是通过其研究对象而获得前提规定的,这也是阿尔都塞阅读《资本论》的独特切入点。

他以哲学的方式解读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考察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同质性空间及其人本学基础,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这里面又包括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事实、上层建筑等区域性的结构,这些结构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但又有着层次性的区分,即“质”的规定性,因此,也迥异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最典型的国家}英国的 无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也十分尖锐;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给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而且反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调 查材料和统计资料也比较齐全。从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分析中,能够得出一系列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规律对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普遍 的意义。“

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 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 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 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 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 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 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 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 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 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 的机体。说明社会变革趋势是阻挡不了的。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马克思在阐述商品货币理论之 后,写作了《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关 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 和货币的学说》的理论史附论。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对这一结构形式作了一些变动。 他决定在《资本论》理论部分论述结束之后, 再用专门一卷论述“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 洽经济学理论史。

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巨著。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 宣言》等著作里。这些著作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 可调和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人的工作房和宿舍

资本论导读-导论

资本论导读-导论

2023/3/13
导论
3
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尖锐化,1825年英 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人阶级发展成 为争取社会解放的积极的政治力量,19世纪40年代欧 洲出现三大工人运动。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 性的经典巨著《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2023/3/13
导论
5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写作历时 40年,几乎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精力。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 进行后续创造。但直到逝世,也没有能按计划继续出 版。后来恩格斯花了近10年时间整理马克思的遗稿, 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023/3/13
《资本论》导读
导论
第一节《资本论》写作简史
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1.历史条件:《资本论》的产生与16—19 世纪西 欧国家的社会条件变化,以及反映这种变化各种社会 理论和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 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欧国家成熟 起来。伴随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 也逐步暴露出来。
导论
6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还承担着指 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繁重任务,因而遭到欧洲各国 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常常衣 食无着,债务缠身,还要忍受反复发作的病痛的折磨。
2023/3/13
导论
7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来到巴黎,参与《德法年 鉴》的创办和编辑工作,同时开始了最初的政治经济 学研究。

资本论

资本论
本论》的整个体系,是以资本为主题,以资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过程 为基础,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而形成的,即按照资本主义现实的生产过 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客观运动所反映的客观现象而形成的理论 体系:
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
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题。
四、怎样学习《资本论》
1、掌握精髓思想,既不僵化教条也不全盘否定。马克 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教义。 2、完整准确地把握基本理论。不强加、不曲解、不死 报、不误传。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要把握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和精神实质,必须学习《资本具体的方法
四、地位和意义
恩格斯:“关于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 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
三 《资本论》对象、体系和方法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研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 和灭亡的规律。 2、《资本论》的中心和结构: 3、《资本论》的方法: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还有研 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典型分析法和抽象法。
中心和结构
《资本论》共四卷,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资
《资本论》总介绍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是马克思用毕生精 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的科学巨著。 全书共4卷,4690多页,300多万字。其中,前三卷是 剩余价值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和意义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和意义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资本论还是一部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其次,资本论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命运的革命性学说的著作。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其三,资本论敲响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 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是工人阶级 的圣经。
哲学的终结》
1
马克思为什么要写《资本论》?
2
《资本论》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
第一阶段(1843-1849)
4
第二阶段(1850-1859)
5
第三阶段(1859-1867)
6
第四阶段(1867-1895)
7
《资本论》是马克思四十年科学研究的
成果,是马克思经过千辛万苦写成的著作
8
《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
《资本论》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是相当成功 的
四、《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 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 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第四卷研究剩余价 值学说史。
○ 《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 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
一个起点——商品 一个基础——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剩余价值及 其 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1)劳动价值论;(2)剩余价值理论;(3) 资本积累理论;(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5)社会资 本再生产理论;(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7)商 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9) 地租理论;(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是:资(上下结构)本(独体结构)论(左右结构)。

《资本论》全书共4卷,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共3册)。

第1卷至第3卷是理论部分,第4卷是理论史。

《资本论》第1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共7篇25章。

按照其中所包括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这7篇可分为3大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狭义劳动价值理论;第2部分由第2、3、4、5、6篇构成,阐述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2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共3篇21章,可分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2部分由第2篇构成,阐述资本周转;第3部分由第3篇构成,阐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1、第2部分以单个资本为研究对象。

《资本论》第3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形式,共7篇52章,可以分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第2篇和第3篇构成,这一部分阐述产业部门中剩余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利润)及其分配规律,包括利润平均化、生产价格以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2部分,由第4、5、6篇构成,这一部分是对以上所述的利润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论述了商业资本所得的商业利润、借贷资本所得的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各种形式;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
在这一篇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明确指出他在政治经济学上的伟大发现--剩余价值转化为一个更高级的理论--利润之上的高级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马克思将这个表述称为: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范式
•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 •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 在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 • 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唯物辨证法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引用
考夫曼的解说之后说:“这位先生把他称为我的 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 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 他描述的方法不正是辩证法吗?”
• 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 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 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 林岗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的表述
《资本论》第一卷“序言”:“我要在本 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 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 是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
2、“生产方式”的含义
(1)马克思大致在以下 三种含义上使用这个范畴
• 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2)前述经典表述中的“生产方式”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 理由:如果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可以将马克思的表述改 写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很显然,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来 看,这样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都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在第三种 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同样是说不通的。因为这样等于说要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 “经济形态”的外延大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已经将它们包含了。 可见,马克思只能是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 方式”这个概念的。马克思在这个意义的“生产方式”前加上“资本 主义”这个定语,是要表明,他所要研究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交换关系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特定生产方式。我们不能因为“生 产方式”之前有“资本主义”这个定语,就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
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关于《资本论》 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解读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 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 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 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形 态。
• 这里的生产关系,是狭义的,即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 的关系。这种解读是与作为《资本论》的方法论原则 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一致的。 按照这个原理,研究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必须首先 研究作为其根基的生产力。这里需强调的是,经济学 不是工程和工艺研究,也不是科学技术史考证。马克 思的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的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体现 在新的生产资料上的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组织的演化, 以及这种演化如何引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2、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指南
(1)指导马克思经济学 研究的总的原则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 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 些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 关系和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 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 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 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 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 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已经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是在生成 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3、理论思维的一般规律 和理论演绎的方法
(1)抽象与具体
• 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
• 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演绎方法

抽象法不是经济学特有的研究方法
(2)历史与逻辑
决定理论阐述中各种范畴出现顺序的 ,是这些 范畴所反映的 经济关系。这是理论演绎过程应当遵 循的 原则。
三、《资本论》的结构
1、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 写作计划和篇章结构的变化
• “四卷设想”(19世纪50年代初):政治经济学
批判+政治经济学史+社会主义者+批判之外的东西 • “五篇计划”(《〈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857-1858手稿) • “六册计划”(其中第二分册叫做《资本论》)
2、《资本论》的结构
• 完整的《资本论》 =前三卷+理论史(剩余价值学说史),共四卷
• 《资本论》前三卷:“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 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次要影响。但是, 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 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 册研究的对象。在第二册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 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 个第三册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 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 生产方法或劳动方式,即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 通过什么样的劳动组织进行生产。这是在生产力 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
• 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狭义的生产关系特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范 围内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例如资本主 义生产机构中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广义 的生产关系则指包括生产、流通在内的整个社会 经济关系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