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研究框架

合集下载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唯物辨证法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引用
考夫曼的解说之后说:“这位先生把他称为我的 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 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 他描述的方法不正是辩证法吗?”
• 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 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 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资本论》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 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是 《资本论》全书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全书的基础 和核心的理论。
• 马克思将这个表述称为: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2)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 形成的马克思的经济分析范式
•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 •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 在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 • 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 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2)前述经典表述中的“生产方式”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 理由:如果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可以将马克思的表述改 写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很显然,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来 看,这样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都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在第三种 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同样是说不通的。因为这样等于说要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 “经济形态”的外延大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已经将它们包含了。 可见,马克思只能是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 方式”这个概念的。马克思在这个意义的“生产方式”前加上“资本 主义”这个定语,是要表明,他所要研究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交换关系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特定生产方式。我们不能因为“生 产方式”之前有“资本主义”这个定语,就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不少于400字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大师
的社会经济学典范。

究其研究对象,全书主要关注企业家劳动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组成,他具体从货币资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甲质货币资本四个角度,对企业家的劳动及其产生的资本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为其他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认识论的基础。

结构上,《资本论》第三卷共分九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主题清晰。

第一
章用于介绍货币资本的本质;第二章对工业资本的组成讲解;第三章讲述了商业资本;第四、五、六章是甲质资本;第七章是特殊类型的资本;第八章介绍投资的决策;第九章介绍了劳动力的特征。

从方法上看,《资本论》第三卷的构建运用了流程法、货币规律法和步骤法等
多种经济学形式分析法来探讨资本的构成、衰变及资本利润的形成原理等问题。

马克思也运用了时代所发展出来的统计数据、实验观察结果及分析性设置等视角来支持自己的论断。

他的经济分析思维卓越,让作者的理论得以更加系统化,也为未来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研究大众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为企业家劳动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组成;其结构分九章前后呼应,论述主题清晰;其研究方法则依据流程法、货币规律法及步骤法等经济学理论,支持并运用统计数据、实验观察结果和分析性设置来辅助自己的论断。

本书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瑰宝,更是一部重要的古典经济学著作,让人们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经济过程和劳动力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揭开劳动力的神奇。

《资本论》与第二卷的体系结构、研究对象等

《资本论》与第二卷的体系结构、研究对象等
第二卷的三篇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以剩 余价值实现为中心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资本论》第二卷的方法
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第二卷在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
1、动态平衡分析法。第一篇考察资本的循环,侧重分析资本运 动的形态变化以及个别资本在购产销三个环节上按比例分配 的必要性;第二篇考察资本的周转,侧重分析资本运动的速 度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周转过程总各种时间的 比例关系;第三篇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侧重分析资本 运动的规模从简单到扩大,侧重分析资本运动的规模从简单 到扩大,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资本论》与第二卷的体 系结构、对象方法等
《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资本论》是一部长篇巨著,共分三卷 1、第一卷共有7篇序言和跋。前4篇是马克思写的,主
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后3篇是恩 格斯写的,主要说明《资本论》第一卷再版修订情况 和伟大意义。序言和跋说明的主要问题有三个:《资 本论》的写作动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 论》的方法 序言和跋之后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正文。这一卷研究 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运动规律。第一卷包括7篇,可分为三个部分:分 析商品和货币,说明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通过 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剩余价值产生的秘 密;分析资本和积累,说明资本关系产生、发展直至 灭亡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第二卷的体抽 象的分析个别资本从出发点回到出发点的循环过 程,分析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形态变化。资本 的循环不断往复就是资本周转,资本的周转是第 二篇的研究对象。不论是循环还是周转,第一、 二篇的范围都只局限于个别资本。事实上,现实 生活中个别资本的循环和周转都不可能孤立的进 行,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交错的,形成社会总资 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正是第三篇分析的 对象。

资本论

资本论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资本论的基本结构?1、第一卷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当作直接生产过程来研究2、第二卷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3、第三卷是以利润为核心范畴展开分析的一个起点:商品;一个基础: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十个方面的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单个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理论。

一个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3.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价值: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价值不能独立存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价值的使用价值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具体劳动规定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则讲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因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素为果。

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资本论》思维导图

《资本论》思维导图

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二重作用
促进优化配置,提高实体经济效益
• 通过股票债券发行,集中社会闲置货币资金用于大规模 的经济建设(潜在的生产力--现实生产力) • 股票买卖和产权交易,是实现企业重组和经济结构调整 的有力杠杆(僵滞资产--活跃资产) • 减少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 促进资本和劳动力的转移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 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 I (v+m) = II c I (c + v + m) = I c + II c II (c + v + m) = I(v + m) + II(v + m)
《资本论》第三卷的五大原理
商业资本和
商业利润理论 产业资本和
产业利润理论
借贷资本
和信用理论
各阶级收入
及其源泉理论
土地所有权 和地租理论
(三) 《资本论》中的地租地价理论与我国现实
1、土地等级与级差地租
• 对肥沃的土地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收取较多的地租 是级差地租I。
• 而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转化来的级差地租Ⅱ,在租约期内归土地租种者, 在租约期满后收回土地再出租时,提高的地租归 地主所有。 • 根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在我国,级差地租 Ⅰ主要应用在经营城市上;级差地租Ⅱ主要应用 在土地的家庭承包期的长短上。
商品
货币
资本
剩余 价值
资本 积累
资本循环和周转
商业资 本和商 业利润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借贷资 本和股 份公司 土地所 有权和 地租 三种收 入和三 大阶级
产业资 本和产 业利润
“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 个艺术整体”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135页。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讨论《资本论》的结构,探究其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1.引言部分《资本论》的引言部分是对整部著作的概括性介绍,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方法的阐述。

马克思在引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和危机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引起的。

2.商品与货币接下来,《资本论》的第一部分详细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产生和运行机制。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过程的深入剖析,阐明了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概念,并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阐述。

此部分主要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第二部分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马克思详细解释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途径。

此外,他还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4.资本主义积累与扩张第三部分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和积累机制。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目标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

他深入分析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和效应,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危机。

5.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批判第四部分是针对当时流行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

马克思对封闭性的学派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他批评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中存在的种种错误和偏见,并通过自己的研究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资本论》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可能面临的终结和社会主义的崛起。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将取而代之。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和道路。

总之,《资本论》以其严密的逻辑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分析成为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其结构的整洁排版和清晰表达,马克思成功地传达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寄望。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发布时间:2021-12-14T06:43:41.05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2期作者:裴斯怡[导读] 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裴斯怡宁波市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宁波 315100摘要: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文从《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和当代价值出发,同时探讨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最后深入研究《资本论》的体系结构来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资本论》。

关键词:《资本论》贡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现实意义;体系结构一、《资本论》的贡献及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经历的几百年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对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自《资本论》的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学原理和哲学价值仍然有着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一)《资本论》的贡献《资本论》从理论上提供了一个科学复杂的经济体系范本,《资本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论述《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资本论》是伟大导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思想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和跋,《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继《资本论》第一卷之后,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和总结过程的各种形式(即《资本论》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史(即《资本论》第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部分。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一、《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了四篇: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法文版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写了三篇: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情况和伟大意义。

在这里指出了:《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等重要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1867年整理出版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孤立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本身的生产过程,从而使再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马克思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首先撇开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在《资本论》第一卷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资本论结构

资本论结构

《资本论》的主要结构
图一《资本论》的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生产过程)
理论演绎
图二《资本论》研究方式可用下图表示:
《资本论》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一)商品和货币的理论


线
2.货币理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K→m)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1—G—W2;资本流通公式G—W—G’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剩余价值生产;个资本主义工资。

(三)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m→K)
《资本论》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与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买特殊商品)G—W 货币资本职能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生产m)W…P…W’生产资本职能第三阶段出售过程(商品中包含m) W’—G’商品资本职能产业资本循环G—W…P…W’—G’
(二)产业资本周转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
《资本论》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导言:要向现实逐步的逼近。

五级转化:①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即m→p;
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即P→P;
③剩余价值转化为商业利润,即m→h;
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息,即m→r;
⑤剩余价值转化为地租,即m→R 。

各种资本概念之间的联系。

可用下图表示:
不变资本劳动资料固定资本产业资本生产资本劳动对象
可变资本劳动力流动资本资商业资本………商品资本
本流通资本
借贷资本………货币资本
(信用—虚拟资本)
〖资本形式〗〖产业资本职能形式〗。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论述《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资本论》是伟大导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思想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和跋,《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继《资本论》第一卷之后,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和总结过程的各种形式(即《资本论》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史(即《资本论》第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部分。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一、《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了四篇: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法文版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写了三篇: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情况和伟大意义。

在这里指出了:《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等重要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1867年整理出版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孤立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本身的生产过程,从而使再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马克思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首先撇开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在《资本论》第一卷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基本内容

资本论的基本内容
资本论的基本框架及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资本论》介绍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及其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 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 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时, 《资本论》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而是联系生产力和 上层建筑进行研究。
二、《资本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资本论》第一卷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研 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 时呈现的各种现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 以及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 价值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 理论。
2.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2--6篇, 5—20章)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无所有的自由人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将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工资的国民差 异
1.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 3)流通时间(广义) 生产时间 流通时间(狭义) (4)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按照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资本论》完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体系构造上的具体体现。

唯物史观决定了《资本论》第一卷首先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完整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如何从生产力出发,并结合上层建筑的作用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经典范例。

第二卷,将直接生产过程与狭义的流通过程结合起来,完整地考察了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以及实现这个过程的条件。

第三卷在前两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正是在生产与流通相统一的这个总过程中,剩余价值分配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其中。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各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以及土地所有权各自通过何种形式和途径分别占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且系统地批判了依据呈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表现上的现象所产生的各种资本拜物教观念,而“三位一体公式”正是这种资本拜物教的集中体现。

《资本论》是由三大理论卷所构成的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在各个层面的表现,是《资本论》的主旨。

正是根据唯物辩证法,《资本论》详尽地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包括产生的必然性和最终被取代的必然性),这是《资本论》的理论核心。

资本论课件PPT课件

资本论课件PPT课件

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探讨
01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社会总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生产资料用于满足生产消
费,消费资料用于满足个人消费。
02 03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需要满足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个条件。价值补偿要 求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实物替换要求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得 到替换。
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被资 本家强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出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 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剖析
劳动力成为商品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 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被资 本家强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出
资本论定义与核心思想
资本论定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代 表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核心思想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剩余价值理 论,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揭示 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 造的新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01
资本论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
01
资本论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
资本论定义与核心思想
资本论定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代 表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核心思想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剩余价值理 论,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揭示 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课堂PPT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课堂PPT
代表人物是马家驹和蔺子荣、吴易风等人。
马家驹和蔺子荣在《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上发表 文章提出此观点。吴易风在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 期亦发文论证。他指出,在《资本论》中,存在一个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链条,按此链条的逻辑 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不单纯是生产关系 “[1]。
第二讲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二、《资本论》的研究目的
.
1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一)理论界的三种主要观点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个系统构成的,其 中的核心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是把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当成一个整体,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 全部过程中进行的 (四)《资本论》是把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 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的主体或最基本关系来对待的
联系上述观点,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我们 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写下的上 述这一段话,要在理解中解决好下述几个问题。
[1]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 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6期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由一 个系统构成的,其中的核心研究对象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16
第二,《资本论》第一卷的所有制地位
这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直 接生产过程的考察,是以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考 察为开端的(见《资本论》第一卷第四、五章)。 在第四章中,马克思考察了劳动力的资本主义所 有关系;在第五章中,马克思又进一步考察了生 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指出正是这种所有制, 造成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区别于其他劳动过程的 特点,即:一方面是工人要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 督下进行劳动;另一方面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即产 品要归资本家所有。由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直接生 产过程的其他一切特点。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和意义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和意义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资本论还是一部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其次,资本论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命运的革命性学说的著作。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其三,资本论敲响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 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是工人阶级 的圣经。
哲学的终结》
1
马克思为什么要写《资本论》?
2
《资本论》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
第一阶段(1843-1849)
4
第二阶段(1850-1859)
5
第三阶段(1859-1867)
6
第四阶段(1867-1895)
7
《资本论》是马克思四十年科学研究的
成果,是马克思经过千辛万苦写成的著作
8
《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
《资本论》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是相当成功 的
四、《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 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 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第四卷研究剩余价 值学说史。
○ 《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 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
一个起点——商品 一个基础——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剩余价值及 其 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1)劳动价值论;(2)剩余价值理论;(3) 资本积累理论;(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5)社会资 本再生产理论;(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7)商 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9) 地租理论;(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杭烨《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

《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

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

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

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

(2)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

(3)资本积累理论。

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

(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

(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

(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

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

(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

(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

(9)地租理论。

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是:资(上下结构)本(独体结构)论(左右结构)。

《资本论》全书共4卷,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共3册)。

第1卷至第3卷是理论部分,第4卷是理论史。

《资本论》第1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共7篇25章。

按照其中所包括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这7篇可分为3大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狭义劳动价值理论;第2部分由第2、3、4、5、6篇构成,阐述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2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共3篇21章,可分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2部分由第2篇构成,阐述资本周转;第3部分由第3篇构成,阐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1、第2部分以单个资本为研究对象。

《资本论》第3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形式,共7篇52章,可以分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第2篇和第3篇构成,这一部分阐述产业部门中剩余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利润)及其分配规律,包括利润平均化、生产价格以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2部分,由第4、5、6篇构成,这一部分是对以上所述的利润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论述了商业资本所得的商业利润、借贷资本所得的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各种形式;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
在这一篇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明确指出他在政治经济学上的伟大发现--剩余价值转化为一个更高级的理论--利润之上的高级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的研究框架
【目录】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序言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篇工资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序言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二篇资本周转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序言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生息资本
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来,揭示以资本为主体、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商品货币为载体、以市场为运行机制、以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为特征的商品所有权转化以谁投资-谁受益为特征的资本财产权为制度安排依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

”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第四册理论史。

” 现在出版的《资本论》的分卷情况,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不尽相同。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译文校订工作,并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进行反复修改,但由于国际工人协会活动占用马克思大量的时间和他自己身体状况的恶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时出版,
他就逝世了。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竟的事业,把《资本论》“第二册”、“第三册”整理为第二卷和第三卷,并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

恩格斯在世时,曾打算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理论史),可惜他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由考茨基整理它当作独立著作于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

现在仍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但是,考茨基把它作为一部与《资本论》平行的独立著作,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

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1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二重性,
用值和换值,
社会属性
辩证法的使用
价值和价格,相对价格,货币,汇率,利率,租金,
价值和财富
资本,资产,资金,
悖论:钻石和水的价值?边际分析。

价值的实现
市场交换
市场的本质
市场的具体形式。

想象现实中存在的市场:
有形的
无形的
技术、商品和市场的时空性。

相亲公司,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招聘公司,猎头公司,
培训教育机构
机器大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