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合集下载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现实意义作者:薛富兴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3期【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尽毕生精力所浇铸的一部伟大科学巨著,是诠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重要的文本依据。

本文阐述了《资本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并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角度论述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研究对象现实意义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句话说得十分明白缺又十分含蓄概括。

所谓“含蓄概括”,是指马克思没有给我们讲得十分详细和具体,没有把这里讲得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内涵、外延及三者间的关系交代清楚。

有的学者把研究对象直接确定为生产关系,有的把生产力也包含在内,还有的人把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有的人还从语言-德语以及翻译的角度进行分析。

胡陪兆、孙连联系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从《资本论》的内容来考察,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里只是指“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而言,将马克思在序言中的话理解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研究的范围限在资本义生产方式之内;二是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林岗将认为《资本论》中不同语境下的生产方式的含义有三种:第一是指生产方法和劳动方式,即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通过什么样的劳动组织进行生产。

这是在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

第二是指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特质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范围内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则指包括生产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体系。

第三是指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林岗认为马克思在序言中的所讲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意义上的,他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解读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复习纲要(最全面,最实用,最详细)

资本论复习纲要(最全面,最实用,最详细)

资本论复习提纲第一讲:绪论一、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对象和目的1、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资料)* 科技(高科技 n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政治、法律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2、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离来理解。

”三、《资本论》的阶级性——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恩格斯在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影响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讲:劳动价值论复习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4、讨论:如何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中,抽象为一个使用价值集合与一个价值集合的统一体,形式表示为:商品={使用价值,价值,……},这里的“使用价值”是指“使用价值集合”,“价值”指“价值集合”,非特别指出皆省略“集合”二字。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谈 点 粗浅 看 法

《 资本 论 》 的研 究 对象

只 能 是资 本主 义 的 生产 关 系

这 从 政 治经 济学 都 可 以 证 明这一
,
《 资本 论 》 的 内容
《 资本 论 》 的 结 构和叙 述 方法 以 及 马 克 思 本 人对 《 资本
,
论 》 研究 对象 的 说明 和 其 他经 典作 家对 《 资本 论 》 研 究对 象的 论 述 中 点

政 治经济 学是 在生 产力 和 生产 关系 质 资料生 产 中人 与人之 间 的社会 关 系 题
, ,
经济 基 础 和 上层建 筑 的矛 盾 运 动 中

来研究 物
,
即生 产 关系 的

关 于 政 治经 济学 这个 研究 对 象 问
: “
马 克 思 主 义 经典 作家 都有 过 明确 的论 述
,
以 劳动生 产物 为媒 介
,
而 由资 产 阶级 与工 人 阶级 结成 的阶级 关系
,

他们 的相 互 经 济 关 系 和 相 互 利 益 矛盾 关 系形成 的 社 会 经济结 构 会 的一 切关 系 的 基 础 依 以 旋转 的轴 心

。 。
这种生 产关 系则是 该社
,
恩 格斯 指 出 :

资本 和 劳 动的关 系
,
必然 会
表 现 出各 种不 同 的发 展 阶段 自 己 的 特 殊 运 动规 律

这 些 不 同 的 发展 阶段 各 自都 有其 特殊 矛 盾
,
因而 也就 都 有 而是 要研 究人
政 治 经济 学的 主 要 任务 不 是研 究一 般的 生产 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5.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的量。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 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论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 二篇,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 第三篇,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 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 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 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 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 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 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 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在分割剩余价值上的关系。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如果把使用价值抽象掉,他就只剩下一个属性,那就是劳动产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撇开,那么作为劳动产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也必然被撇开了。.
因此,一个商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抽取,那就只剩下凝结在它里面的相同的人类劳动,那就是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人类劳动和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根据上述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本片共分3章,第一章商品,第二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疏通。在第一章里是对单个商品的分析,即“解剖”。不过这里不是用手术刀,而是运用思维抽象力。通过分析发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由于价值是这个矛盾统一体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马克思主要是对价值本身进行考察,揭示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以及价值的形式和价值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性质。
第一卷 资本的生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目录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他的经济运动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有简单上升到复杂,因为具体的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种规定的统一题,不是凭借表面的观察就能认识的,只有先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组成它的尽可能简单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一一加以研究,找到他的内在联系,发现这些要素的共同基础,然后再从这个共同基础出发,逐步进行综合上升到它的具体总体。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remium Design
Design Inspiration
TEXT HERE
马克思就是这样从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了价值,价值实体由此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质的规定。明确价值的质,价值的量的决定也就明确了。既然价值实体是相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这就确定了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的特殊的劳动耗费决定。而是只能由平均的或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张衔老师《资本论》练习题及答案

张衔老师《资本论》练习题及答案

张衔老师《资本论》练习题及答案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B)A.从具体到抽象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B.商品的资本形式C.商品的货币形式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B.分析商品开始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B)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D.关系不确定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B.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表现着社会分工C.各种具体劳动与社会形式、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D.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1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以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因为(A )A.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数B.复杂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C.复杂劳动的需求大于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的耗费低于平均劳动耗费14.x 量商品A =y 量商品B 是( A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B.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A )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A )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18.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A )A.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B.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决定的C.交易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决定的D.契约形式决定的1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 )A.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B.货币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C.货币的出现才使商品可以通约D.货币没有价格20.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 ( B )A.货币B.劳动时间C.抽象一般劳动D.交换价值21.商品流通公式是(B )A.G W G --B.W G W --C.G W G '--D.W G W '--22.商品价格由( D )A.供求关系决定B.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C.商品价值决定D.商品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3.马克思用“一起抓住,一起绞死”来比喻如下哪种现象( C )A.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社会为生产某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D )A.商品B.生产设备C.劳动力商品D.货币25.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 A )A.G W G '--B.G G '-C.W G W --D.W G W ''--'26.就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而言,交换( A )A.使双方都能获得利益B.使双方都不能获得利益C.使买方获得利益,而使卖方受到损失D.使卖方获得利益27.货币所以能够执行资本职能是因为( C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是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28.雇佣工人出卖的是( C)A.劳动B.劳动时间C.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D.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所有权29.劳动力的买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C )A.自由、平等的法权关系B.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为基础的交换关系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D.互利、互惠关系30.必要劳动时间是( B)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 D)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32.商品生产过程是(A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A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C )A.资本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形态变化的特点C.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资本损耗的不同方式35.反映资本剥削程度的精确公式是( B)A. mvm+m+ D.()vv B.vcm C.)v36.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C )A.无关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C.成正比D.成反比37.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D )A.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B.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C.生产商品所预付的价值的补偿D.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38.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 D)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3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A.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C.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D.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40.工资是( D)A.劳动的价值B.劳动的价格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41.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D )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C.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D.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42.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是( D)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C.三种职能形态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4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 )A.丝毫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B.否定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改变了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违反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44.资本主义占有方式( C)A.违反了价值规律B.触犯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C.没有触犯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所有权D.否定了商品生产和一般规律45.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 D)A.违反了价值规律B.取消了价值规律存在的基础C.与价值规律相矛盾D.没有违反价值规律4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B )A.已经被剩余价值规律所取代于B.仍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C.不再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D.只对流通过程起调节作用47.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A )A.剩余价值B.社会进步C.增加就业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48.相对过剩人口是( A)A.资本积累的产物B.工资提高的产物C.工资降低的产物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49.“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 C)A.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股份制C.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D.个体私有制50.资本是( C)A.一定量的货币B.各种机器设备C.一种社会生产关系D.各种投资品1.C2.A3.A4.B5.A6.B7.D8.A9.A 10.B 11.D 12.D 13.A 14.A 15.D 16.A 17.A 18.A 19.C 20.B 21.B 22.D 23.C 24.D 25.A 26.A 27.C 28.C 29.C 30.B 31.D 32.A 33.A 34.C 35.B 36.C 37.D 38.D 39.D 40.D 41.D 42.D 43.A 44.C 45.D 46.B 47.A 48.A 49.C 50.C。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思考题导言思考题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2.《资本论》的方法。

3.《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4.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分析资本主义为什么从商品开始?)2.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是怎样分析商品使用价值的?3.马克思是怎样从交换价值这一现象出发揭示出其中隐藏的价值的秘密的?4.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5.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存在什么关系?6.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两因素的关系怎样?7.为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8.为什么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9.什么是价值形式?价值表现两极的规定性是什么?10.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辩证关系怎样?11.商品价值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得到表现的?12.等价形式有哪些特点?分析等价形式有什么重大意义?13.商品内在矛盾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而表现为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的?页脚内容114.为什么商品的相对价值量不能完全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15.商品形式如何掩盖了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和根源是什么?)16.什么是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在商品上的表现怎样掩盖了生产者的社会关系?17.试从价值形式的发展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8.怎样理解价值这个范畴?19.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怎样形成的?20.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2章复习思考题1.第2章与第1章第3节的关系怎样?2.商品交换要具备什么条件?3.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4.如何理解交换过程的矛盾?它同商品内在矛盾的关系怎样?5.为什么说“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6.为什么说“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第3章复习思考题1.概述货币的五种职能以及五种职能之间的历史发展和逻辑关系。

《资本论》Ⅰ

《资本论》Ⅰ

中心和结构
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共7篇25章; 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共3篇21章; 第3卷:资本生产总过程,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分割, 共7篇52章; 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共3 册。
《资本论》第1卷介绍
一、《资本论》第1卷对象和中心
讨论内容:1、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2、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能不能跳跃
研究对象与任务
1.生产关系
2.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1)生产方式的理解:是生产形式,还是生产技术方式? (2)任务是揭示规律:价值规律和价值增殖规律 价值规律归根到底是价值(生产关系)以反比例形式表现生产 力变化的规律;价值增殖规律则是以提高生产力作为手段所达 到目的的规律(第一卷第10-14章)。
(二)《资本论》的写作
1.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2.马克思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的过程 马克思用了40年,恩格斯用了10年。 (1)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准备写作6册,即资本、土地所 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并以《政治经济学 批判》为名。其中,资本分册分为4篇,即资本一般、资本竞争、 信用、股份资本。而第一篇资本一般又分为3部分,即资本的生产 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 (2)1861-1863经济学手稿改变计划,决定以《资本论》为书名, 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副题写作、出版全部著作。全书分为四个 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 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理论史。 3.马克思遇到的困难及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贡献。
背景资料
理论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资本论》习题答案

《资本论》习题答案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因为投资额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是为了在价值形式上增殖即获得利润,从而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的投资额就成为资本.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在竞争中占领市场,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增殖或获得利润.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因为资本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及人才的竞争,资本的生产经营只有力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势必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新旧交替.这在现代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资本论》就是从这些必然性中展开论述的.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1.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这一观点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而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分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地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确实"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2.实践意义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人类社会从原始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并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经历何等曲折过程,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界定商品的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4个方面界定了商品的含义.①一个物品成为商品,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作为劳动产品由劳动形成价值.②一个物,虽然是劳动的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但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则不是商品.③要成为商品,必须为交换而生产,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④一个劳动产品,如果是废品,没有使用价值,其中包含的劳动,不能形成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前提.总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商品.四,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实现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而盈利,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盈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较好地处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使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亏损企业则没有按商品二因素的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因而经营的商品,物不美价不廉.五,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1.劳动二重性原理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实践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六,试述商品生产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1.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有了社会分工,才有产品交换的需要.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力方面的原因.第二,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这是指原始共同体之间和内部产生的商品交换的萌芽."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指商品交换萌芽出现以后几千年都存在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关系.考虑到马克思的这两段话,不能得出私有制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而只能得出条件之一是不同的所有者关系(包括不同的私有者关系,也包括不同的公有者关系),这是产生商品交换的生产关系的条件.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各方是不同的所有者,对各自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才决定产品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从而形成商品经济关系.2.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产生根源的分析方法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部分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关系,这类商品关系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得到了原则的说明.然而,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关系.从实践来看,这种商品关系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劳动还具有特殊的谋生性质,人们付出劳动要计较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一客观的,特殊的性质,不仅表现在个人劳动上,还表现在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联合劳动上,这就必然要求实行按劳分配,要求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结合我国的情况,商品关系产生的共同的原因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利益主体关系.这样,就可以更加完整地,深刻地认识包括公有制内部商品关系的一切商品关系,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全面性和长期性.。

资本论

资本论

1.《资本论》第一卷研究对象: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关于“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

此过程的结果是商品,它的决定性动机是剩余价值。

“一切次要影响”:这里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鼓励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

我们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资本在流通领域所经历的形势变换和物质变换被假定为前提,而没有进一步加以论述。

我们假定一方面资本家按照产品价值出售产品;另一方面,他在流通领域找到使过程重新开始或连续进行所必须的各种物质生产资料。

我么在哪里需要考察的流通领域中唯一的行为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的额劳动力的买和卖。

2、第一卷的重要意义:资本论第一卷占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1)资本的生产过程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决定意义。

(2)剩余价值的秘密完全揭露出来,这样,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的最大功劳。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发生、生存、发展到死亡的辩证规律在这一卷被生动的揭示出来,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思想武器。

(4)劳动力买卖这个特殊流通形态,工资这个特殊分配形态分别当作资本生产的起点,当作资本得以完成的根本环节,放在讨论资本的生产过程中来处理,这样:①完全符合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际,完全把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与劳动这个轴心关系明确的显示出来。

②使体现在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关系显示出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

③要不是在第一卷对劳动力的买卖,对工资做了科学的处理,第二卷就难以说明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流通,第三卷更不能说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卷是一部相当完整的、独立的著作。

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3.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靠自己的自然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这种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

第三讲(一) 《资本论》

第三讲(一) 《资本论》
首先,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同样有其自然规 律。对人类来说,自然规律不仅是不以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而且是强制性的。其实,类似这 种自然规律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而经济社会 形态的发展过程则表现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就开宗明义 地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 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 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 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 轻分娩的痛苦。”

3、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涉及到 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因此是一门阶级 性最鲜明、最强烈的科学。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 历史过程?


“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是多义词。 就《资本论》整个内容来说,“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是指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 有制为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采取雇佣 劳动和资本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和它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指人们在 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和交换过程中 形成的关系。
《资本论》的写作目的
《资本论》庞大的过程稿和手稿群:

1、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 1857-1858年草稿 3、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4、 1861-1863年手稿 5、 1863-1867年手稿 6、 《资本论》第一卷 德文第一版 7、 《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 8、 《资本论》第二卷 9、 《资本论》第三卷 10、《剩余价值学说史》


其次,不能人为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在经 济关系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中,作为中 间环节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跳过的,也是不 能以法律的形式或者超经济的手段取消的。

《资本论》复习思考题

《资本论》复习思考题

《资本论》复习思考题《资本论》第一卷复习思考题1、《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2、《资本论》的方法。

3、《资本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4、为什么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5、使用价值的特点有哪些?6、什么是价值实体?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怎样?8、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9、具体劳动的特点有哪些?10、抽象劳动是不是一个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表现在哪些地方?1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怎样?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关系怎样?12、怎样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来说明货币的起源?1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货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14、为什么商品的神秘性是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15、什么是商品拜物教?16、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7、为什么在非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不存在商品拜物教?18、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19、怎样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系价值的各种谬论。

20、商品拜物教消亡的条件是什么?21、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2、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间的关系怎样?23、在第一篇中,马克思关于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论述,对于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实际意义?24、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5、怎样从商品交换的个人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矛盾来说明货币的产生?26、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27、货币材料的历史演变过程怎样?为什么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28、批判资产阶级的货币“名目论”和货币“金属论”。

29、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0、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怎样?31、为什么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发展为现实的条件是什么?32、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33、纸币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纸币流通规律?34、什么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它如何加剧交换过程的矛盾的发展?35、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资本论

资本论

《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的科学巨著。

全书共4卷,4690多页,300多万字。

关于《资本论》和他的作者《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研究成果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的一个律师家庭。

18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去世。

一、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一)主观原因: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马克思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的研究,并走向社会主义。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因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物质利益问题①林木盗窃问题②摩塞尔河农民问题③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争论2、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工人中的传播,马克思认为这些思想是“肤浅的言论”但他无力回答。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提出:“财产就是盗窃”“对于蒲的智慧的作品,则不能根据肤浅的、片刻的想象去批判,只有在不断的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二)客观因素:《资本论》写作出版的历史背景1《资本论》是时代的产物从阶级矛盾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从意识形态看,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至少有两个问题不能解决:①资本与劳动相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②平均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2《资本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工人运动亟需理论的指导3《资本论》是在批判中产生的批判了古典经济学,但又吸收了其中精华的部分:古典经济学首先提出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将其吸收并创造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三)马克思写作出版《资本论》的经过第一阶段、1843—1851年1843年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51年马克思到达英国,并被允许进入英国图书馆。

《资本论》思考题

《资本论》思考题
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
1、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研究对象: “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 ” 目的: “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 2、 《资本论》的方法。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 “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方法的运用,是通过科学抽象法和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而得到和具体贯彻的。 ” a)在形式上,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不同 b)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 建立的基础不同(马克思——唯物主义;黑格尔——唯心主义) 本质特征不同(马克思——革命;黑格尔——保守) 矛盾分析法——分析&综合;现象&本质;形式&内容 3、 《资本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 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运行、 发展以及被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同时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以及人 类社会普遍使用的经济规律, 并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基础上, 符合逻辑地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 实际意义:在今天,无论是从事现代资本主义研究,抑或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以《资本论》所阐明的基本 原理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1
5、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A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的。 ①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 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劳动,也没有价值; ②一种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不体现人类劳动,也是没有价值的; ③同时,一种物品即使有使用价值,也只是劳动产品,如果它不是用来交换,就不能成为商品,耗费在其中的劳 动就不形成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又是互相排斥的。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正相反的运 动。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为了获 得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6、具体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首先,具体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 其次,虽然生产商品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分工的体系,但是不能反过来说,不形成社会分 工,具体劳动就不存在了; 最后,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必须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各种使用价值。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7、抽象劳动是不是一个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表现在哪些地方?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因为有商品生产才有抽象劳动,因此,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抽象劳 动的历史性。抽象劳动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劳动才表现为抽象劳动,在 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加充分。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反映在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区别,矛盾之处表现在: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而商品的劳动价值量同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②这种对立来自于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都存在的永 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劳动才表现为抽象劳动,在 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他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8、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怎样?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关系怎样? ①商品的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之间价值关系的量化表现,是价值的体现形式; ②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 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互相排斥。 这两种形式总是由两种不同的 商品来承担的。 相对价值形式处在等价形式的左端, 是主动地要表现价值, 起主动作用; 等价形式位于等式右端, 起被动作用。 9、怎样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来说明货币的起源? ①价值形式首先体现为简单的、 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偶然的物物交换中体现在另一种 商品上; ②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交换的种类和范围得到发展, 简单价值形式也发展为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③随着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 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 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 换的媒介。交换中的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扩大了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的价值形式; ④当等价物终于固定在最具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 由金银来固定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体, 这就是货币价值形 式,于是货币就产生了。 10、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货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在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事实上彼此等同,从而事实上转化为 商品。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为了交易,需要 这一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求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 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转化为货币,因 此,商品的历史性就决定了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和意义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和意义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资本论还是一部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其次,资本论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命运的革命性学说的著作。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其三,资本论敲响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 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是工人阶级 的圣经。
哲学的终结》
1
马克思为什么要写《资本论》?
2
《资本论》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
第一阶段(1843-1849)
4
第二阶段(1850-1859)
5
第三阶段(1859-1867)
6
第四阶段(1867-1895)
7
《资本论》是马克思四十年科学研究的
成果,是马克思经过千辛万苦写成的著作
8
《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
《资本论》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是相当成功 的
四、《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 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 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第四卷研究剩余价 值学说史。
○ 《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 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
一个起点——商品 一个基础——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剩余价值及 其 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1)劳动价值论;(2)剩余价值理论;(3) 资本积累理论;(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5)社会资 本再生产理论;(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7)商 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9) 地租理论;(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而且也是全部经济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要学习好《资本论》,首先要对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清晰地认识。

《资本论》;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结构1学习《资本论》的意义《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而且也是全部经济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已有的经济理论成果,特别是古典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作的。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研究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资本论》对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生产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

从商品的二重属性入手,运用科学抽象法,逐渐深入到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本质,进而论述了劳动价值论。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把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阶级对立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通过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还原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指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利息等式怎样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的。

由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早期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现象,而资本主义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经很不相同,所以西方有些人认为《资本论》已经过时了。

但最近几年,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学者和政府重新开始重视对《资本论》的研究,认识到马克思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于研究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进行深刻严密的经济学思维训练:从事经济学研究,分析解决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离不开深刻的经济学观察力。

要取得这种观察力需要经历深刻严密的经济学思维训练。

[1]学习《资本论》,我们不仅是要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更是要训练经济学思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经济理论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和数学推导,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维,会使我们逐渐养成这种严密的思维习惯,对于我们学习其它的经济学知识和进行经济学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授课对象:全院2009级研究生 主讲教师:郭镇方 开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第二讲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二、《资本论》的研究目的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一)理论界的三种主要观点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个系统构成的,其 中的核心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是把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当成一个整体,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 全部过程中进行的 (四)《资本论》是把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 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的主体或最基本关系来对待的
2、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以资本主 义的生产力为基础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关著作中所作的论述, 生产关系不是凭空产生和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 定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就必然会使生产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 以特定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也就必然会具有 一定的历史暂时性。这种暂时性说的是,任何一 种生产关系都必须以其产生和存在的客观经济条 件为转移。因此也就不存在永恒的生产关系。这 正是我们要在特定的生产力基础上来认识和理解 生产关系的原因。
第三,《资本论》第二卷的所有制地位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考察资本的流通 过程,同样是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放在包括资本的 生产过程在内的资本的流通过程来考察的。马克 思对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是怎样流通的、对剩余 价值转化为资本的独特运动、对由单个资本总和 起来所构成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进行了深入的 考察。这些考察都是把资本主义所有制即资本家 对资本、对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 前提、作为它们实现的过程来对待的。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 指出: “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 8页
(一)理论界的三种主要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 这里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代表 人物在国内是王学文、田光、杨长福等人。王学文在 1961年《经济研究》第1期、田光在1980年《经济研究》 第5期、杨长福也在《经济研究》1980年的同一期上,撰 文论述这一点,1996年崔朝栋,1997年与2000年 胡钧, 1998年奚兆永亦撰文坚持这一观点。
3、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要以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任何一种生产力都 有它特定的构成要素。大体上,可以把这些要素 归结为人的方面和物的方面这两大领域。这两个 方面没有结合起来的时候,是不能构成现实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 实际的生产力。而二者的结合方式,就是生产的 社会方式。这里所谈到的生产方式,就是本来意 义上的或原初意义上的生产方式。确切地讲,生 产方式是生产各要素的结合方式。在这一结合的 基础上,才能产生诸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经济 关系。
(3)怎样认识生产关系的第三项内涵
按照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中的论述,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 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和实现。正是由于这 一基本关系,决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要 首先在第一卷中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 生产关系,在第二卷中,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 产过程怎样在连续不断的生产与流通交错中继续 的过程;在第三卷中,要在前两卷的基础上,对 资本主义分配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马克思通 过这三卷的研究,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分 配关系的全部结论。这就是:
[1]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由一 个系统构成的,其中的核心研究对象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不能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由于《资本论》的宗旨是论资本,而资本 是一种关系,因此,从根本上看,《资本 论》的研究对象不能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 关系,必须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自 己的研究对象。但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就 仅仅从生产关系自身来研究生产关系,还 需要进一步来分析。
(一)理论界的三种主要观点
2、第二种观点: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由生产关 系和生产力这两者统一而构成的生产方式 主要代表人物是周冶平、张建民、萧冬荣等人。 周冶平在1980年《暨南大学学报》第2期上刊载的一篇文 章中提出此观点。1995年,张建民在其所编著的《新编 政治经济学教程》[1]以及为此书写书评的萧冬荣[2],重 新坚持这一观点。
(1)怎样认识生产关系的第一项内涵
第一,马克思的所有制观。在生产关系内涵的上 述三个组成部分中,居于基础地位的是第一项,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 位,决定了产品的分配方式。正因为如此,在生 产关系的内涵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了生产 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全部生产过程的实质。马克 思在批判蒲鲁东时曾经讲过,要想给资产阶级所 有制下定义,不过是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重新 描述一番。这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准确概括。所以,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考察,自始至终都是放在对资本主义生产 过程的考察之中的。
第二,资本家各集团之间的分配
资本家各集团之间的分配是按照资本投入量的大小和等 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规律进行的。 这一规律在同一部门内部得到实现的方式,是在同部门 中,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不同的资本家企业,通过竞争 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然后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 分配各自应得到的那一部分。 在不同部门得到实现的方式,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 间的自由转移,形成一个平均利润率,然后各不同部门 的资本家企业,按照这个平均利润率分配给它的部分, 来得到它应得到的那一部分。 在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 本分别按照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得到产业利润和商业利 润;生息资本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样, 资本主义条件下“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也就 得到了实现。
第四,《资本论》第三卷的所有制地位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对于由产 业资本家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通过剥削工人而得到 的剩余价值,商业资本、生息资本、土地所有者 集团都分别要获得一个相应的部分,由此也就形 成了剩余价值的所有权要在上述各资本家集团之 间进行分割的过程。其分割的方式是通过生产要 素的实际投入这种经济上唯一认可的活动进行的。 商业资本家只有通过商业资本投入才能获得商业 利润;生息资本家只有为实业资本提供借贷资本, 才能获得借贷资本的利息;最后,土地所有者只 有为实业资本提供地产,才能获得地租。这再一 次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权关系不过是 经济关系的实现和体现而已。
5、生产关系在研究对象体系中的地位
从上述各点,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关系既不能脱 离生产力而凭空形成和独立存在,也不能脱离生 产方式而形成并存在。因此,要研究生产关系, 也就必须要研究生产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研究生产方式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对生产方式 的研究,来认识和把握生产关系。因此,可以这 样说,对生产方式的研究,是对生产关系研究的 途径。或者进一步说,要通过研究生产方式来得 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第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表现在,工人用自己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量来获取消费 品即工资;而资本家则通过资本投入的多少来取得利润; 土地所有者却是通过他租出的土地数量来从土地使用者 那里获得地租。这种情况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得出了一 个表面上的结论,即劳动获得工资、资本取得利润、土 地取得地租。这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亚当•斯密开始, 经过萨伊公式化以后而得出的“三位一体公式”。马克 思则对此进行了批判。指出,工人不得不通过劳动来获 取工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资本 家通过他所投入的资本来获取利润,则是商品的所有权 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必然,实际上,资本家 所获得的利润,是他不付任何代价而无偿获得的。“三 位一体公式”只不过是一种从表面上看问题而得出的肤 浅结论。
6、《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是就对象体系的核心而言的
显然,从上述各点所得出的结论是,《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个系统组成的,其中处于核心 位置的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把《资本论》的核心研究对象确定在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上,是一种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 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马克思 在《资本论》中,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研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物与物关系 的地方,看到并揭示出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的。
(2)怎样认识生产关系的第二项内涵
既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是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关系决定的,那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归资 本家所有,工人不仅没有这种所有权,而且他自身的劳 动能力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归资本家所有,结果就必然是: 资本家在生产中居于领导地位,行使管理、监督的权利; 而工人也就不得不居于被领导、被管理的地位。这是经 济条件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发生作用 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得出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不合理性结论,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 动的分析,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在《资本论》1——3卷 的所有关于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上,马克思都是从他们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地位的差别上进行分析的。
第二,《资本论》第一卷的所有制地位
这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直 接生产过程的考察,是以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考 察为开端的(见《资本论》第一卷第四、五章)。 在第四章中,马克思考察了劳动力的资本主义所 有关系;在第五章中,马克思又进一步考察了生 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指出正是这种所有制, 造成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区别于其他劳动过程的 特点,即:一方面是工人要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 督下进行劳动;另一方面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即产 品要归资本家所有。由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直接生 产过程的其他一切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