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

合集下载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4、与被助者的仪表服饰有关。仪表较庄重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反之,如果一个人
穿了奇装异服,招摇过市,当他发生困难时,不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反而容易被看笑话。

5、与被助原因有关。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由于某些大家认为合理的原因(如疾病、意外事
故等)而陷于困境的人,而不愿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遇到麻烦的人。

影响利他行为 的因素
• 一、利他者的主观因素: • 1、一般来说,利他行为与年龄成正比。因为年龄大一些的个体接受社会教育
多,更懂得利他合乎社会规范要求,更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 2、性别对利他行为有一定影响。一些国外研究表明,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 男性强,但女性不如男性善于帮助别人。
利 爱他
金 秀
行 为
2020/5/29
目 录
壹贰叁






















肆伍



利 他
行 为 的
参 考 文 献



什么是利他行 为
• 利他行为指一种不期望任何社会报偿而出于自觉自愿地助人行
为,其中包括援助、救济、安慰、同情等。比如在生活中把方便 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奋不顾身跳下水营救素不相识的落 水者;帮助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等。如果上述行为是为了取得回 报,或为了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这种行为就不是真正利他的。
• 2、利他行为按发生情境不同,可分为非紧急情境利他和紧急情境利他。
• 非紧急情境指生活中常见的、一般的、可预见的不带威胁生命财产的情境,如 公共车上让座、帮邻居照看小孩、打扫公共卫生等。非紧急情境利他不会感到情绪 紧张,没有明显的心理或环境压力,不需采取紧急措施。紧急情境指日常生活中少 见的、独特的、不可预见的带有威胁生命财产的情境,如有人失足落水、突然触电、 发生抢劫、忽然病倒、失火等。紧急情境利他往往措手不及,甚至惊慌失措、踌躇 不前,常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或特殊手段。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实验表明:提供好的榜样,比提供对坏榜样的惩
罚,宣传效果更好。
“以前的游客拿走了不少树木化石” “以前的游客从来不拿树木化石”
3、让更多的人了解冷漠行为的原因 人们一旦了解为什么群体会抑制帮助, 他们在群体情境下帮助的可能性就会 增加。
(四)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被要求去捐款和自己主动捐款。哪种行为的 快乐度要高一些? 过高的奖赏会削弱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
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
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 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 却坐视不理,袖手旁观。
1、午夜独自回家,路遇高个男性坐在地上呻吟。
2、闹市中看见一群人持凶器追打一个人。
3、遇到数十人围观的车祸现场。 4、经常打架的邻居夫妇晚上又打了起来。 5、参加研究生考试途中遇老人摔伤,而开考只剩2 分钟。
研究发现,以下行为会提高利他的机率: 1、彼此交谈,互相介绍姓名、年龄; 2、之前有过目光的接触和友好的微笑; 3、以后有可能再度碰面; 4、明确的个人请求; 5、想办法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意识的方法:
贴上姓名标签、让对方感觉到被观察和评价 (摄影机、领导在场)等。 有实验表明,让被试之前看过自己的相片、 录像、或照过镜子,都会大大提高其实施利 他行为的机率。
四、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 (二)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 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移情导致的利他行为的优点:
1、更容易产生实际的帮助行为 2、抑制攻击行为 3、增加合作 4、改善对弱势群体的态度
移情导致的利他行为的缺点: 1、偶尔产生伤害性的后果
有时候会因此献身;有时可能产生无意识的 伤害和羞辱
㈢得失评估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有三种典型的表现:
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作出某种牺牲。

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
姐妹之间相互帮助。

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因此有
人称它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 alt~isn¨
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进化
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Hamilton.1963) 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熬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
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佯装受伤把猛禽引向自己。

在这一
行为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能因此丧生,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有l/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因遗传频
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母作出牺牲就是值得的考虑到年幼
子女丧生的几率要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因
此.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都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

随着亲缘
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
亲缘利他的得失和强弱。

(Hamil Lon,1964)根据这个理论,生物学家还成功地解释了膜翅目昆虫比如蜜
蜂和蚂蚁的利他行为在这方面.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
去好象总在没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

有人曾经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美国博物学家》刊载的文章进。

专题五_利他行为

专题五_利他行为

• (四)社会交换理论
• 霍曼斯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全部社 会行为。人们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 而且还交换非物质性的知识、友情、信息、 爱、满足等等。在助人行为上,社会交换理 论认为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对于接受 者而言,得到了帮助,而施予者得到的报偿 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 (五)社会规范理论
– – – –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完全自愿的行为; 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 助人者的意图是判断利他行 为的重要标准。
• 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 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 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 • 会真正存在纯粹的利他主义吗?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 (一)进化理论 • 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 (Wilson)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 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 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 人类本性中的天生部分,是毋须学习就 会的一种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专题五社会心理学之专题五prosocialbehavioraltruismhelpingbehaviorprosocialbehavior在社会心理学界最早使用亲社会行为一词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lgwispe他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用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来代表所有与攻击欺骗戕害等人类的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分享协助慈善捐款自我牺牲等
– 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 的,即“我为人人”; – 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 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 以我要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的定义
•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 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 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 特征:

第七讲 利他行为

第七讲 利他行为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助人者的因素 • 1、家庭的影响和父母榜 样的作用 • 2、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 3、性别差异:女性渴望 得到帮助,但不爱帮助 别人 • 4、心境的作用。积极心 境还是消极心境能导致 更多的利他行为产生? • 社会规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影响利他行为的 环境因素
• 晴朗的天气愿意助人, 而寒冷等恶劣的天气 较少助人 • 噪音会减少人们的利 他行为 • 优美的环境会助长人 们的利他行为
第四节 如何促进利他行为
• 一、促进旁观者干预 • 二、促进志愿者服务
几点启示: 1、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2、任何人都逃不脱与他人交往,所以人 际关系是一种社会生存空间,而利他行 为是扩大个人社会生存空间的交通工具。 3、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是有距离的, 关键是如何缩小这种距离。
•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境因素 •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 事件的紧急性 • 时间压力 • 社会文化
紧急事件的特点
• 1、突然或出乎意料的发 生 • 2、当事人可能或已经受 到伤害 • 3、随着时间的推移,情 况会越来越严重 • 4、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 当事人 • 5、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 事人帮助

第三节 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 一 进化心理学的 解释 •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 基础:在自然选择
过程中,有利他天性 的生物更有可能使他 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主观利他,客观利 己)
• • • • •
利他的产生是由于: 1 亲属选择 2 互惠规范 3 学习社会规范 4 选择配偶的影响
• 二、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 人们的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本 最小化。利他行为是助人者对未来 的一种投资。期望日后自己需要的 时候提供相应的帮助。 • 给予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利他行为
有强烈赞同需要的人更可能作出利他 行为。
五、环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 的反响,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 是不同的。由于他人的在场,个体会抑 制利他行为。 原因:责任扩散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利他行为的典范能 促进利他行为。
3、噪音、气候、时间等的影响
2004年新年伊始,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 例?在北京全面实施,而一度被树立为“少 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 被摘下,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学校各种活 动照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和伟人名人的照 片。赖宁照片被摘掉的消息传出来之后,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议论 纷纷,有的说,应该让孩子们学习赖宁这 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有的表示反对,他们 认为赖宁这个孩子们见义勇为的典型已经 过时;还有的说,让孩子了解赖宁,并不 一定要让孩子去做。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源自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二、代价的权衡 三、求助者的特点 四、助人者的特点 五、环境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五个根本的步骤: 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第三步:假设自己有责任帮助 第四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
噪声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天气〔天气好的话,更愿意填写问卷,在 露天餐厅更愿付小费〕 社区大小,社区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时间充裕才易帮助:
第三节 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一、生物学根底
利他行为也许出自本能,许多动物的 利他行为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它 们无法意识到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而人类 那么不同。
二、代价的权衡
一次交通意外后,伤者躺在地上但肇事者却 逃逸了.多人围观但也是没人帮助.一位路过 的司机看不过去,连忙把伤者抬上车送到医 院。但是那些围观的人怎么指责他呢?家属 怎么说他呢?他们都说:"肯定是你撞的!!你 要负起全部责任!!不是你撞的你怎么这么好 心送伤者到医院去!!!"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

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名词解释生态学

利他行为名词解释生态学

利他行为名词解释生态学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整个群体的利益而采取的行为。

利他行为在生态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在维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中起作用,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起到积极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从个体与群体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以及利他行为的进化机制等方面对利他行为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进行解释。

首先,个体与群体利他行为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利他行为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助,从而使得整个群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资源竞争。

例如,在动物群体中,一些个体会放弃自己的繁殖机会,而帮助其他个体繁殖。

这种利他行为不仅使得个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也有利于整个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在植物界中,植物可以通过共生现象来互相帮助,如树木与真菌的共生就能够提高它们的营养吸收能力。

其次,利他行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取决于其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他行为可以促进种群之间的互利共生和互惠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中的平衡。

例如,蚂蚁可以通过互相合作建立和维护庞大的社会结构,不仅使自己生存得到保障,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利他行为还能够增加物种多样性,促进物种间的互动和合作。

最后,利他行为的进化机制是理解生态学中利他行为重要性的关键。

进化生态学中的“亲属选择”理论解释了个体为什么会表现出利他行为。

根据该理论,个体之间的亲属关系是促使利他行为出现的重要因素。

因为亲属之间存在共同的基因,通过帮助亲属或同一基因型的个体,个体能够间接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增加自己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

此外,相对于非亲属个体,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也能够增加被帮助个体的生存机会,进一步提高利他行为的频率。

综上所述,利他行为在生态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与群体的利他行为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助,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

利他行为的四个基本特征

利他行为的四个基本特征

利他行为的四个基本特征利他行为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无私奉献、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和倾听他人。

无私奉献是指一个人在行为中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把他人的需要放在首位。

这意味着不仅要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还要愿意为他人付出时间、精力和资源,甚至可能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或个人享受。

无私奉献是利他行为的核心特征,因为只有真正无私的奉献才能使他人受益。

关心他人是指对他人的情感关注和情感投入。

一个关心他人的人会关心他人的感受、需要和利益,并通过表达关心的话语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关心。

关心他人不仅意味着关注他人的表面需求,更意味着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关心他人还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和珍视,不将他人当做工具或玩物来对待。

帮助他人是指主动提供帮助,满足他人的需求或解决他人的问题。

一个乐于帮助他人的人会留意他人的需求,并主动提供援助。

帮助他人可以是具体的行动,如帮助他人做家务、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等;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支持,如倾听他人的困扰、给予鼓励和建议等。

帮助他人是利他行为的具体表现,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为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体验和发展空间。

倾听他人是指认真聆听他人的意见、观点和感受,尊重他人的声音和主张。

倾听他人不仅意味着听得进去他人的话语,更意味着理解他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需求。

倾听他人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理解,也有助于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倾听他人还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总之,利他行为的四个基本特征无私奉献、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和倾听他人是构成这一行为的重要要素。

无私奉献使我们能够放下自我,把他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关心他人让我们能够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与他人产生情感联系;帮助他人使我们能够主动提供帮助,并为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体验和发展空间;倾听他人使我们能够认真聆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并尊重他人的声音和主张。

这四个基本特征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利他行为的核心。

第四节利他行为

第四节利他行为
▫ 社会案例 ▫ 房间充烟实验 ▫ 癫痫发作实验
四、旁观者效应
• (二)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 1、责任扩散 ▫ 指某种需要给予帮助 的场合,帮助他人的责任 扩散到每个人身上,从而 对利他行为产生干扰作用 。
2、情境错觉
▫ 在有旁观者在场的情况下 ,人们对情境的知觉、解 释和判断往往参照他人的 反应,特别是在情景不明 确的情境下。(多数的忽 略)
• (一)利他者的特点 ▫ 1、年龄 利他行为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稳定 上升,自私行为随 着年龄的增长而明 显下降。 短片欣赏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一)利他者的特点
▫ 2、性别
女性的人道主义思想比男性强,但女性的利他行 为不如男性多。(詹姆斯.布朗实验)
▫ 3、人格
个体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判断水平、移情能力、 信念、价值观等和利他行为之间有密切关系。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 习得论: 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 后天习得的行为,而非与 生俱来的。儿童的利他行 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婴 儿是没有利他行为的,利 他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增多。在学习过程中, 强化和模仿都非常重要, 儿童会模仿父母和他人的 利他行为,并把它融入到 自己的行为之中。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二)被助者的特点
▫ 4、相似性
与自己相似的人,比如来自同一群体、种族、
国家,态度和看法相同,年龄相同等,都会导致助人
行为的增加。从人际吸引的角度来看,彼此相似的人
有更强的吸引力,而且我们都愿意帮助一个自己喜欢
的人。
▫ 5、被助者对困境应承担的责任
目前的困境不是被助者自己造成的,容易得到他人
的帮助。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一)利他者的特点

第八章 利他行为

第八章 利他行为

• 雷锋是孤儿又是单身汉,在工厂有 工资,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后来, 他把100元钱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 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 阳市委。雷锋入伍当年每月有6元钱 的津贴,全用于做好事。自己的袜 子补了又补,平时舍不得喝一瓶汽 水。
• 2002年,还是大学三年级学生 的他就到贵州省大方县一所岩 洞小学进行支教。2003年,高 分考取学校公费硕士研究生后, 延迟两年入学,到贵州山区继 续他的支教事业。他四处奔波, 为改善当地办学条件争取援助, 在当地建成了两所希望小学; 开设华农贵州支教基金网,建 立红杜鹃爱心社。
(二)社会学习理论
• 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 习的结果,具体来说是通过强化 和观察学习来实现的。利他行为 (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而 建立的。
• 当儿童帮助母亲干家务活,将好吃的东 西留给别人,或在别人难过时试图进行 安慰,父母可能会用赞扬的话、糖果甚 至钱来奖励他们,父母对他们的赞扬就 是一种社会性强化。同样,如果儿童不 愿意帮助别人则会受到父母的指责甚至 惩罚。按照学习理论,儿童将重复那些 已经得到过奖励的利他行为,并去除自 私的行为,这就是强化的作用。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涵 义 利他行为是一 种自发形成的把 帮助别人当作唯 一目的的,且不 期望任何外在酬 赏的社会行为。
1、利他行为的特征
•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 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主 要特征) • 自愿的 • 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2.利他行为种类

以情境划分 • 非紧急情境 • 紧急情境 以取向划分 • 自我性利他主义 • 纯利他主义
2、当时的心境
• 当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会更愿 意给予帮助,积极的心境可以增 加利他行为的要较大体力或不适合女性 性别角色的时候,女性的利他行为 比男性少。 • 年龄:利他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利他的字面意思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帮助了别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

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

利他者认为帮助别人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利他的原因(1)社会生物学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

(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

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独自一个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导致责任扩散。

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3)时间压力:时间紧张时会难于利他。

(4)利他对象的特点:被帮助者与利他者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让人产生利他。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行为。

(2)内疚: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补偿,以减少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

(3)人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力也与利他呈正相关。

利他行为名词解释生态学

利他行为名词解释生态学

利他行为名词解释生态学利他行为名词解释生态学【引言】在当今社会中,自私和竞争意识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模式。

然而,一种名为“利他行为”的概念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尤其是在没有直接利益回报的情况下。

在生态学领域中,利他行为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并被认为是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利他行为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主体部分】1.利他行为的定义和特征利他行为是指个体为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尤其是在没有直接利益回报的情况下。

这种行为表现出对他人或环境的关心和关怀,以及对整体利益的追求。

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无私性:利他行为是出于对他人或环境的关心,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2) 非交换性:利他行为不要求或期待直接的回报,而是出自对他人或环境的善意。

(3) 合作性:利他行为通常需要个体与他人或集体进行合作,以实现共(4) 长期性:利他行为不仅是一时的举措,更是一种长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2.利他行为在生态学中的作用利他行为在生态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具体来说,利他行为对生态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物种多样性维持:利他行为有助于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增加。

通过合作和互助行为,物种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外部威胁,从而保持种群的稳定和多样性。

(2) 能量流的平衡:利他行为对能量流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共享食物资源、互相捕捉猎物和协作繁殖等方式,物种之间实现了生态位的分工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持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平衡。

(3) 营养物质循环:利他行为在营养物质循环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某些物种通过利他行为来帮助其他物种分解和分散有机物质,促进营养物质的再利用和循环。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利他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合作和互助行为,物种可以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增加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和压力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他行为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我们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

中文名利他行为外文名altruistic behavior应用学科心理学应用范围社会心理学目录.1什么是利他行为.2利他行为的特征.3巴特森分类.4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5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利他行为的唤起.▪助人的得与失.▪求助者的特点.6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人格因素.▪利他者的性别差异.▪利他者心境的作用.7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境因素.▪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晌.8利他行为理论分析.▪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9利他行为的促进.▪培养移情能力.▪强化利他行为.▪提供榜样示范.▪学习助人技能.10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什么是利他行为编辑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对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我们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征编辑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

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1]巴特森分类编辑巴特森(Batson)认为,利他行为应该指那些不图日后回报的助人行为,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取向与纯利他主义取向。

当一个人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既有可能产生专注于自我的内心焦虑,也有可能产生专注于他人的同情情绪,因此,可能产生两种相对应的利他行为取向;一种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助人行为,这种情况的动机是为自我服务的,助人者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者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可以称之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取向;另一种情况是受外部动机的驱使,因为看到有人处于困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这种情况才是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取向。

既然自我利他主义行为的目的是自我报偿(self-reward)。

另外,根据利他行为所发生的情境特点,还可以将之划分为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和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编辑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的研究涵盖了许多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①人们在看到陌生人陷于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助人行为;②人们制止或干预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能够帮助受害人,另一方面能使犯罪人无法得逞或遭到惩罚;③个人约束自己不做出越轨的行为,这种行为通过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的效果;④偿还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回报他人的恩惠或补偿自己曾经使别人蒙受的损失。

社会心理学不但研究利他行为的各种类型,还要研究下面这些问题:利他行为对于利他者和受助者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后果呢?为什么现实的社会生活必须要有利他行为的存在呢?为什么有人会见死不救呢?等等。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经历过别人需要他伸出援手的情况,在选择了利他的行为方式之后,人们通常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感到骄傲或者自豪,一般情况下,受助者会心存谢意,局外人也会对利他者给予赞扬和鼓励。

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在有些情况下,受助者并不感谢助人者,有时候反而以怨报德;利他者也怀疑自己的助人行为是否适当;局外人也没有赞赏利他者的表示。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利他行为会产生这种消极后果呢?研究表明,在如下的两种情况中利他行为会产生消极的后果:①当利他行为对利他者有利时,②当利他行为对受助者有伤害时。

首先,根据我们在前面所作的描述,利他行为是需要助人者付出一定代价,同时没有希望借此换取个人利益的行为。

但是,人的动机很少如此简单,利他者往往会期望得到奖励或者回报。

利他行为常常使利他者沾沾自喜,并能够满足他自我价值感的需要,使他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利他行为也有可能是利他者对自己从前所犯错误的一种补偿,使他由此减少罪恶感,或恢复他原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不过,利他者也是以自己的动机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如果他很清楚自己动机不纯,带有个人自私的目的,那么,在事后,他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会很高。

因此,一旦利他行为对利他者有好处,就会被认定为有利他者有所企图的行为,进而带来消极后果。

其次,有时候利他行为对受助者来说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受助者就会因此而消极地看待利他者。

例如,对于某些自尊心非常强的人来说,如果贸然地提出借钱给他,以解决他日前的困难,就有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因此,利他行为、助人行为都要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来。

[2]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编辑利他行为的唤起有些心理学者认为,观者在决定是否作出利他行为之前,会作出一系列的判断。

他必须观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当事人是不是需要帮助?这种帮助是不是非常紧急的?自己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借助什么办法完成这一行动?因此,人们在作出助人的决定之前,有许多事需要考虑,尽管在一些非常迫切的情况下,某些人很快就作出了反应,但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他柄在决策之前,通常会逐个地考虑到如上几个问题。

经验表明,在旁观者认为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对当事人施予帮助。

为了研究哪些情况会被定义为“紧急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兰斯·肖特兰德(L. Shotland)和泰德·哈斯顿(T.Huston)曾作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者事先把“事件的紧急程度”区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级是非常紧急的情况,第二级是比较紧急的情况,如此递减,第五级被定义为最不紧急的情况。

他们列举了一系列事件(如表12-1所示),让69名女大学生和21名男大学生对它们的紧急程度加以评价。

结果发现,紧急事件有如下特点:①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②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⑧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④没有其他人竒以帮助当事人;⑤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

随后的几项实验纷纷证明:无论是什么事件,如果人们将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如何,决定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

因此,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也会影响他助人与吾的决策。

如果求助者的困境严重到没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的话,那么,旁观者很可能不会提供帮助;反之,如果旁观者感到有能力帮助求助者,就很有可能给予实际的帮助。

例如,当一位心脏病人突发病症,摔倒在街上时,想要帮助他的人只需要打一个急救电话,或者拦车送他上医院就可以了,多数人都能做到,所以,会有很多人乐于帮助他。

助人的得与失当紧急情况非常明显,而且人们也有能力提供帮助时,为什么还有人见死不救、漠然视之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观者考虑到了帮助他人的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

例如,当两个人非常凶狠地动手打架时,旁观者一般不会贸然插手干预,因为大部分人担心受到伤害。

当一种助人行为不会威胁到旁观者的身体安全时,仍然会有人畏惧不前。

当旁观者看到有人跌倒在马路旁边时,他会想到如果他去帮助此人的话,就会浪费许多的时间,假如他没有什么急事,或许会上前相助;反之,就会减少的可能性。

其次,如果救助这位跌倒的路人需要花自己的钱,那么代价就更大了。

再者,如果需要帮助的人非常肮脏、浑身是血,那么,与他的近距接触有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体验,这也是助人的代价之一。

但是,当旁观者考虑到帮助此人有可能会带来奖励时,他就很可能会提供帮助。

求助者的特点人们不愿意帮助一个喝得醉熏熏、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的酒鬼。

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予帮助的重要因素。

一般说,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必须求得帮助的人。

例如,迷路的小孩比迷路的大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尽管现在世人对女人的看法有所改变,不再像从前那样认为她们没有能力自助,但是,人们仍然认为女人应付困难的能力比男人低,因此,我们会感到有责任去帮助一个遇到麻烦的女人。

我们也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另外,如果有人由于外在的、大家也认为合理的原因(比如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陷于困难的话,他们会比那些自已造成困难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拒绝帮助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或不适当的行为而遇到麻烦的人,例如酗酒者、粗心大意而酿成大错的人,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哈沃德和威廉,克雷诺(W。

Havard&W.Kurleno,1974)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进行了一项有关的现场实验,说明了求助者的性别、旁观者与求助者的交往等因素与旁观者助人与否的关系。

研究者让一位实验助手扮演“求助者”,“求助者”的角色是一位大学生,他与其他几位同学(这几位同学并不知道他们已经进入一场实验之中)坐在图书馆的一张桌子旁边看书。

研究者再让另一个人扮演“小偷”,“小偷”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肮脏不堪,他走进图书馆,匆匆地看了一眼围坐在这张桌子周围的人之后,就远远地坐在另外一个地方。

当“求助者”离开阅览室之后,“小偷”拣起了一本“求助者”的书就消失了。

当“求助者”返回时,因为他的书不见了,所以,他表现出非常吃惊的样子,并请求其他人帮助寻找。

不一会儿,“小偷”也回来了,但手里没有那本书。

研究者想知道,坐在附近的那些学生会帮助“求助者”捉住这个“小偷”吗?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求助者”是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如果“求助者”在离开阅览室之前和周围的人聊过天,哪怕是问问时间,也会提高得到帮助的可能性。

这说明,聊天这一短暂的交往使“求助者”与旁观者之间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联系,增加了旁观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和愿望。

许多事实和实验研究还证明,外貌有吸引力或者是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相反,如果某人的外表令人讨厌的话,会大大地减少人们帮助他的可能性。

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样是一个跌倒在路边的行人,如果他手里拿着一根拐杖,人们就相对愿意帮助他;如果他手里拿着一个酒瓶,就很少有什么人愿意帮助他。

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编辑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有些心理学家在采访助人者的过程中发现,早期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对成年以后的利他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