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关于小学生的利他行为的培养,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话题。
尽管在校方和家长们的重视下,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代社会,小学生的利他行为的培养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困难和挑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困境:1.小学生自尊心强,容易自我中心化:在人类的心理学中,自尊心是一个人自我认知、自尊感和自信心的核心。
小学生由于处于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自尊心比较强,容易自我中心化。
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去占据别人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这就使得他们只关注自己而不关注他人的利益。
2.小学生好奇心重,容易产生猎奇行为:好奇心是小学生的重要特质之一,但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产生一些猎奇行为。
比如,看到路上有人摔了一跤,他们会围观、哈哈大笑,而不是伸出援手,帮助他。
长此以往,小学生的猎奇心理会逐渐形成,他们就会忽视他人的痛苦和需要。
3.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孩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但是,在现代社会,不少家长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或者过分溺爱孩子,放任孩子致力于网络游戏、电视剧、动画片等虚拟世界的娱乐和消费,严重影响了孩子的道德修养。
4.校园文化氛围的不完善: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
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些学校注重学科竞赛,忽视品德修养,导致校园文化氛围不够优秀。
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只注重成绩、排名,而忽视了对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这就让孩子容易形成一种“目的性”的价值观,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别人。
二、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困境的原因:1.传统教育模式未能跟上时代发展。
2.家庭挫折缺乏教育和情感教育。
3.孩子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
4.缺乏社会参与意识,自我意识太强。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引言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是指在行为中考虑他人利益、乐于助人的行为表现。
然而,目前在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方面存在一些困境。
本文将对这些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1. 教育体系的缺失目前,小学生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却关注不足。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小学生在利他行为方面的培养受到限制。
2. 家庭教育的挑战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许多家庭教育存在着挑战。
家长工作繁忙,缺乏时间与孩子交流;家庭可能存在着过分重视私利的观念,导致小学生缺乏对他人利益的关心。
3. 社会环境的压力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当前社会存在的竞争压力和个人主义倾向,使小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发展,而忽视了利他行为的重要性。
4. 学校评价体系的局限学校评价体系通常以学习成绩为核心,忽视了对利他行为的评价。
因此,小学生在追求好成绩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利他行为,从而导致其培养受到限制。
5. 心理压力和焦虑一些小学生面临着心理压力和焦虑的困扰,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他们关注自身而忽视他人的需求。
这给利他行为的培养带来了困难。
6. 缺乏激励机制在学校或家庭中,缺乏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激励机制。
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认可和奖励,无法形成对利他行为的积极反馈,从而减弱了其培养的动力。
7. 兴趣导向的教育方式现今的教育方式过于强调对个人兴趣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他人关爱和帮助的重要性。
这使得小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利他行为的培养。
8. 价值观念的缺失部分小学生缺乏积极的利他行为价值观念,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影响力认识不足。
这种缺失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利益关注不够,难以形成利他行为的习惯。
结论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面临着诸多困境。
教育体系的缺失、家庭教育的挑战、社会环境的压力、学校评价体系的局限等原因使得小学生在培养利他行为方面受到限制。
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一、引言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意识和行为方式始终是以他人的利益为重,乐于帮助他人,乐于付出,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幸福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中,利他行为被广泛认可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利他行为的培养却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1.个人主义观念的影响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许多小学生被灌输了个人主义观念,强调个体的利益和个人的价值。
这导致他们在行为中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缺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2.教育方式的限制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储备,而忽视了对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
学校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使得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成为难以突破的困境。
3.社会环境的冷漠社会环境中的冷漠态度也成为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困境。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和信任逐渐减少,社会大众之间的关联度减弱,让小学生产生了利己思维,缺少了利他行为的机会。
三、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困境的原因分析1.基因因素研究发现,人类的行为和性格特征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过程中,基因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天生更为自私,需要通过教育和环境的改变来进行引导。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利他行为的重视和培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缺乏这方面的触发和引导。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对于小学生的利他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社会环境冷漠、不关心他人,小学生就难以培养出利他行为的品质。
4.学校教育学校对于小学生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责任。
如果学校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品德教育和利他行为的培养,小学生就难以形成利他行为的意识。
四、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策略1.家庭教育中的引导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利他行为的起点,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利他意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总结(共5篇)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总结(共5篇)第一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总结《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总结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
”这就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
也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于是我校开展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的各种活动。
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以下是自从我校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来,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的工作总结:一、抓好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1、规范常规制度,强化学生遵纪守规意识,是养成教育的前提保障。
我校以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首先,我们将守则内容发悬挂在每个教室,班主任经常性组织学生学习,要求做到熟记于心。
2、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给学生讲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
我班充分利用班队会、板报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同时,明确了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
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重抓养成教育”的氛围。
3、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卫生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4、教给方法,反复练习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它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多多实践。
道德领域中的利他行为及其育成研究
道德领域中的利他行为及其育成研究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其中利他行为是一种关注他人福祉、无私奉献的行为。
在社会与人际关系中,利他行为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与信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道德领域中的利他行为及其育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利他行为的育成研究关注于如何培养和发展个体的利他意识和行为倾向。
首先,家庭教育是培养利他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和关心能够为孩子树立积极的利他价值观念。
父母在生活中的榜样作用以及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于培养其利他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利他行为育成的重要环节。
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需要,并培养他们的利他情感和行为。
例如,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推行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利他意识和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个体的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在一个互助、公平和信任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
因此,社会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弘扬利他精神,并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和奖励利他行为,以推动整个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
最后,个体内部的因素也对利他行为的育成起到重要作用。
人类天生具有一定的利他倾向,但其程度和表现形式存在个体差异。
个体的性格特征、道德认知和情感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利他行为的表现。
因此,个体自身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培养利他情感和行为。
总之,道德领域中的利他行为及其育成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内部因素都是培养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利他精神的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研究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社会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层次。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给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影响,对于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更是带来了挑战。利他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阶段,它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注重品行培养,养成良好习惯。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利他行为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品行的提高,有助于其人格的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分析社会转型对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结合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做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考。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基本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导论和第一章)。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写作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利他行为、利己行为、互利行为)的界定和明确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明确了本研究的问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二部分,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及其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童)。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重要性。本研究主要从助人、合作、分享、捐助四个方面来了解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总体水平比较乐观,在调查的四个方面,选择会实施利他行为的小学生人数都占到了总人数的80%以上。小学生利他对象更倾向于家人、朋友等比较熟悉的人。在“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捐赠行为”及“与人分享”四个方面,小学生“与他人分享”的水平最高,占到了总人数的95.8%,捐赠行为最弱,只有85.7%的学生选择会实施捐赠行为。从调查数据来看,小学生对利他行为的内涵把握不清,更倾向于实施与人分享和帮助他人的行为,小学生各个角度的利他行为水平存在不平衡性。另外,小学生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在利他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身份特征的不同(比如是否是班干部)在利他行为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策略分析(主要包括第四章和结论)。在这一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调查结果,运用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面提出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策略。国家、社会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落实法治,发展社会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之成为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适宜土壤;学要转变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育观念,要形成以培养“成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家长要树立榜样,营造民主的家庭生活,为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培养创造条件。
利用正、反面情境培养幼儿利他行为的研究报告
利用正、反面情境培养幼儿利他行为的研究报告利用正、反面情境培养幼儿利他行为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利他行为是一种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它是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的基本行为之一。
幼儿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加上又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多元化的、健康的社会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
这一行为如不加以引导,将有碍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无法培养幼儿成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高素质的人。
国内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类特有的社会行为大多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结果而习得的。
而个人的利他行为与当时的情境有关。
如果一个人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这可能是一种从众行为,也可能是模仿或受暗示。
由此看来,通过正确规范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幼儿面前,可以逐步让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形成良好的利他行为。
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单对幼儿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单纯地运用正面教育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纠正幼儿的不良的行为习惯,我尝试运用了正、反面情境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这里的“正面情境”,也就是正面情境全程化,指的是教师创设正面规范的行为过程,用语言描述行为的结果。
而“反面情境”则有两种:一种是反面情境全程化,指的是创设错误的不规范的行为过程,仅用语言描述行为结果;另一种是反面情境结果化,指的是创设错误的、不规范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仅用语言描述行为过程。
二、研究对象、时间、方法:研究对象:中班三十名幼儿。
研究时间:2002年3月——6月。
研究方法:情景诱导法、自然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三、研究目标:1、运用不同的情景教育方式,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促进利他行为的养成。
2、培养幼儿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初步体验给予他人方便所带来的快乐。
3、激发幼儿的交往欲望,促进社会文明人基本素质的养成。
四、研究过程:(一)调查与分析:1、调查内容:在大带小的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利他行为。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首先,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存在一定的困境。
首先,学校教育主要注重个体竞争和成绩评价,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们在追求高分和排名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其次,课堂教育缺乏利他行为的培育方式,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关于乐于助人、分享和合作的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利他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家庭教育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影响了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
首先,部分家长对于小学生的教育目标存在偏差,在追求个人或家庭的利益过程中,忽视了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育。
其次,部分家庭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溺爱,导致小学生缺乏与他人合作和互助的机会和动力,使利他行为的培养受到影响。
最后,个体意识也是影响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竞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普遍高涨,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益,忽视了他人的需要。
小学生作为个体的社会角色,也受到了这种价值观的影响,缺乏乐于助人、分享和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此外,小学生在认知发展、心理需求方面的不成熟,也导致了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
针对上述困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开设利他行为的教育课程等。
其次,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小学生的教育,给予关爱与鼓励,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最后,小学生本人应该通过培养社交能力,参与群体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利他意识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主要来自于教育环境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体意识的局限。
通过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可以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认知研究
5~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认知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利他行为”是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而付出自己的利益。
它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理念之一。
幼儿期利他行为的形成对人际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这种行为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研究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认知特征,对于推动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社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5~6岁幼儿利他行为的内隐认知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在进行利他行为时的内心认知过程是什么?2.幼儿的内隐认知特征是否与其利他行为的表现有关?3.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幼儿是否存在内隐认知方面的差异?研究方法受试对象本研究选取了6所幼儿园的152名5~6岁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大多数幼儿来自城市中产阶级家庭。
测量工具本研究使用了利他行为测量工具、内隐认知性格量表和家庭背景调查表。
利他行为测量工具本研究使用了经典的利他行为测量工具-人们的故事。
该工具由研究人员编写,一共包含20个故事。
每个故事都与不同的利他行为相关,例如分享玩具、帮助别人等等。
每个故事有三个问题,其中包括了一个利他行为的理解问题。
幼儿需要回答问题,以表现其利他行为表现。
内隐认知性格量表内隐态度是指人们自己没有察觉到的、对事物的非意识自动反应,它反映了个体对事物的喜好、态度、信念等方面的认知特征。
该性格量表包含了10种不同的情境,每种情境下都有5个描述可能的性格特征的单词,受试者需要选择与自己最相似的单词。
家庭背景调查表该调查表包含了受试者的性别、年龄、家庭结构、父母教育程度、产生问题时所在的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实验流程每位受试者在实验室内跟研究人员一起完成实验,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做家庭背景调查表。
2.完成内隐认知性格量表。
3.讲述故事,并回答故事中的问题。
4.分别对每个故事的利他行为进行得分。
实验在一周内完成。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小学阶段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在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困境,本文将对这些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一、困境一:家庭环境的变化如今,家庭结构的改变成为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一大困境。
过去的大多数家庭都有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并注重道德教育。
然而,随着父母工作压力的增加、离异率的上升、家庭模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导致利他行为的培养困难。
其原因有三:首先,工作压力导致父母无暇顾及孩子。
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许多父母为了生活需要不得不忍受长时间的加班,致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受到限制,难以培养其利他行为。
其次,离异率上升导致家庭稳定度下降。
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被父母离异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不良行为,难以培养其利他行为。
再次,家庭模式的多样化让孩子的教育金字塔失去坚实基础。
如今的家庭结构趋于多元化,包括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等,不同的家庭模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
这种多样化导致孩子缺乏明确的道德教育指导,使得利他行为难以形成。
二、困境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是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困境之一。
如今,社会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人们更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他人需求。
这种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小学生难以理解和培养利他行为。
原因在于:首先,现代社会强调竞争导致个人主义盛行。
在当前高压竞争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都认为只有注重自我利益,才能获得成功。
这种竞争意识使小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利他行为的重要性。
其次,现代媒体的影响加剧利他行为的困境。
现代媒体普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和成功者的形象,通过大量渲染,让小学生形成“个人英雄主义”的观点。
这就导致小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缺乏对他人关怀的意识。
三、困境三: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环境的变化也成为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困境之一。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摘要】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困境主要来自家庭环境、同龄群体、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社会价值观和个人认知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也存在消极因素。
同龄群体的影响可能会对小学生的利他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不能只侧重于学术成绩而忽略了品德教育。
社会价值观对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扬尤为重要。
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采取一系列策略,提升教育引导工作,建立正面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困境、家庭环境、同龄群体、学校教育、社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培养策略、教育引导、正面社会环境1. 引言1.1 利他行为的定义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出于无私的动机,主动为他人或集体谋取利益,不求回报或回报较少的行为。
它是一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行为,体现了个体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其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孩子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不仅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利他行为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教育和引导来促进小学生的利他行为的培养。
1.2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重要性小学生利他行为的重要性在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通过利他行为,小学生可以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共享快乐,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这些能力和品质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商,还可以为他们将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利他行为还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友善,使他们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共赢。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困境及原因分析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培养尤为重要。
然而,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困境。
本文将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分析这些困境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物质主义盛行,导致人们更关注个人利益。
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影响,忽视了利他行为的重要性。
友善、乐于助人等利他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很容易遭受同龄人的嘲笑和歧视,这使得一些小学生害怕展现利他行为。
二、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孩子品质养成的第一课堂。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
父母过多关注孩子的成绩和物质需求,缺乏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满足其一切需求,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另外,家庭中存在的亲子关系矛盾和冷漠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利他行为的培养。
三、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重要社会环境,对于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一些学校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追求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品德教育。
其次,学校中存在的一些暴力行为、欺凌现象等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养成。
当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暴力和欺凌时,他们可能会采取自保的行为,而忽视他人需求和利他行为的表现。
四、解决困境的对策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社会环境的引导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发展和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宣传利他行为的重要性,激励小学生展现利他行为,并树立他们的榜样形象。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2. 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需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通过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思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乐于助人的品质。
儿童利他行为培养研究综述 (3)
儿童教育心理学论文姓名:桑英惠学号:1311110521学院:师范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班级:B1105日期: 2013 年 11月 12日儿童利他行为培养研究综述摘要:儿童利他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从国内外近年来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影响儿童利他行为因素以及关于如何培养儿童利他行为进行了综述,并在文章最后部分探讨了儿童利他行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引起引起人们对儿童利他行为培养的重视。
关键词:儿童;利他行为;培养利他行为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它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揭示儿童利他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是品德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儿童利他行为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幼儿逐渐克服自私自利的行为,发展和谐、友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有利于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幼儿的健康成长。
利他行为是维持人际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形成儿童良好品德的重要条件。
一、近年来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近年来,中外心理学家对儿童利他行为作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
有研究表明,儿童最早有可能表现出类似成人利他行为的举动大约是在1周岁。
Tiedemann早在1787年就已观察到1周岁的婴儿会与别人“分享”他感兴趣的活动或玩具(Murchison&Langer,1927)。
[1]但被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仍然是: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表现出利他行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Eisenberg就发现儿童在小学期间享乐主义倾向逐渐消失,7—8岁儿童已经逐渐能以他人和社会准则来处理面临的问题利他主义行为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2]Stabu.E(1979)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5至8岁期间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而9至12岁期间的助人行为呈下降趋势。
儿童利他行为研究简述及培养策略
儿童利他行为研究简述及培养策略作者:李安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利他行为的界定、理论依据、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进行简单回顾,并从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移情训练三个方面对利他行为的培养策略进行梳理,以期为培养儿童利他行为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利他行为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移情训练1、利他行为的界定一般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D.E.Papalia,S.W.Olds,1985)。
也有学者持反对态度,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把行为动机看作确认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Daniel.Bat等人认为利他行为的助人者必须是自愿的,具有利于他人的意向,关注的是行为本身的结果而非外部奖励。
如果这样考虑利他行为就不能等同于亲社会行为,因为亲社会行为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动机因素。
虽然从动机方面界定利他行为更加严谨,但是却给我们确定哪些行为是利他行为带来很多麻烦,它有可能导致诸如“真正的利他行为是否存在”的无休止争论(J.P.Rushton,1985)。
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在界定利他行为时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把它定义为一种对他人有益处的行为。
2、利他行为的理论依据2.1 本能论本能论由社会生物学提出。
他们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动物的利他行为,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先天的,通过遗传获得,对动物的生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由此推论人类的利他行为也是由本能决定的,通过遗传获得,对人类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
2.2 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
该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通过观察学习强化而得到巩固的,榜样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周强等的研究发现,榜样作用会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榜样的表扬强化则有利于利他行为的习得。
国外很多研究都支持强化和榜样作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小学生行为规范现状调查研究 汇报材料
《小学生行为规范现状调查研究》活动实践汇报交流郧西县香口乡六斗小学徐世海一、活动课题的提出背景1、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做起,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2、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更是一语道出了儿童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3、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
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
二、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1.调查研究我校学生行为规范现状;2.懂得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3.初步研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4.通过调查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5.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6.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三、学生分段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三年级活动目标:1. 养成讲卫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学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3. 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走进自然、走进科学。
4.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四年级活动目标:1.探讨应培养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2.通过观察、调查问卷等形式发现学生中存在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并进行归类;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4.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
五年级活动目标:1. 探讨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哪些。
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与研究
几个 人同时想玩一个角色的情况 ,教师就抓住时机 ,引
其 次 ,组 织 参 与 园 内环 境 的 创设 ,让 幼 儿成 为 环 境 导幼儿协商解决,作 出努力,克服 自己的欲望,心中容 中 的小 主 人 。幼 儿 园是 幼 儿 生 活 、学 习的 主要 场 所 ,幼 进他 人 ,为 他人 着 想 ,最终 合 理 解 决 问题 ,让幼 儿 在 轮
教师可 以利用这些教材教会幼儿 最初 的关心和 爱。比如 意识 。
他 们 喜 欢 的小 动物 ,为 它 们 喂食 ,根 据 季 节种 植 各 类 蔬 验 。开 展 “ 带小 ”系 列活 动 ,如 “ 是 哥 哥姐 姐 本领 大 我 菜 、花 卉 , 引导幼 儿 每 天 浇 水 、施 肥 ,并 记录 它 们 的 生 大 ” ,组 织 中大 班 幼 儿 为小 班 弟 弟妹 妹 穿 衣 、叠 被 、洗 长情 况 ;设 立 的 自然 角 ,将 广袤 的大 自然 中 的动 植 物 搬 手等 ; “ 带 弟弟 妹 妹 游 园去 ” ,让 大 班 幼 儿与 中小 班 我 到小 小 的活 动 室 ,在 这 里 , 幼儿 尽 情 地 挥洒 自己对 大 自 幼儿 自主选 择 、一 对 一 结伴 参 加游 园活 动 ; “ 乐 的 自 快 然 中小 生 灵 的 热 爱 ,喂 食 、 换水 、浇 水 、 捉 虫 …… 总 能 助 餐 ”活 动 则 由大 班 幼 儿带 领 小班 幼 儿 选 择食 物 、共 同
/ 教学研究 /
1 . 9 9 j i s . 6 1 4 9 . 0 1 1 . 2 0 36 /. sn 17— 8X 2 1. 90 1
幼儿 利他行 为的培 养 与研究
唐英芸
摘 要 幼 儿利 他 行为 是幼 儿期 社会 性教 育 的重 要 内容 ,培养 幼儿 的利 他 行为 也是 未来 社 会 对 人才 培 养 的要 求 。从 激 发幼 儿 健康 的情 感入 手 ,有 效 调动 多 种 因素 ,积 极 探 索培 养 幼儿 利他 行为 的方 法和 策 略 ,为孩 子 心中撑 起 一方 爱 的晴 空。
幼儿利他行为与家长利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调查 教育文档
幼儿利他行为与家长利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调查内容提要:利他行为是一种出于自愿的,不追求回报的有利于他人的亲社会行为。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利他行为的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一是不同年级幼儿利他行为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二是家庭利他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形成的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也是合作的世纪。
培养幼儿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育方面,如今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却对利他行为的培养谈之甚少。
利他行为是一种出于自愿的,不追求回报的,有利于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阶段,可以表现为助人、谦让、分享、抚慰、仗义等方面。
这些行为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替他人着想”,使别人获得了利益和方便,同时,不追求回报。
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利他行为使同伴的关系变得协调。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应该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所以,往技能。
.要课程。
自1979年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至今已经30多年了。
现在在园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成长,不少家长在教养子女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家长身上的不良言行影响着孩子,促使一部分幼儿只知索取,而不知给予。
这无论是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未来事业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还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利他行为的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家庭的家长在家庭利他教育的观念、态度、行动上也各有不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有效实施幼儿园教育以及幼儿园有效实施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前提。
本研究拟解决的具体问题是:(1)不同年级幼儿利他行为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2)家庭利他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精品论文】小学生问题行为研究综述
小学生问题行为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我国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有很多,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很多量表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订的,是否还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部分研究结果不一致,这说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行为量表一、引言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相对不成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各种不良因素,例如不良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同伴关系不良等都会导致小学生在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即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behaviordisorder)又叫做行为问题、行为异常、行为障碍、偏差行为等,研究者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它下了不同的定义。
柯克(1972)年指出,行为异常指的是与年龄不相适宜的偏离行为,它显著的妨碍儿童的成长于发育,也妨碍他人的生活。
朴永馨等人(1995)认为,情感和行为障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学习困难,但又没有智力、感觉和健康方面的原因;②不能与同龄人及老师建立并保持一种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常情况下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④持续的不高兴或有抑郁情绪;⑤出现与个人或学校适应不良有关的身体疾病、疼痛或恐惧。
池丽萍、王耘(2002)把问题行为界定为违反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不成熟的行为。
吕勤等(2003)认为,儿童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
余强基把问题行为界定为,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游戏中,经常发生的异常行为。
它既不是躯体症状,也不是某种精神疾患症状,而是指那些偏离了正常群体儿童的行为,即正常儿童没有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称作适应不良行为。
主要发生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并且以小学生发生的概率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摘要:利他行为是个体道德发展到较高层次的外显行为,如果发展顺利,利他行为有助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助于个体社会关系形成,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查阅、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发展规律、特点、影响因素及培养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利他行为;综述
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及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为社会化打下了基础,为利他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多在探讨其产生条件、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上,分析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特点,进一步提出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具体方式。
一、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
“利他”最先由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他认为人存在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前者强调利己,后者强调利他。
二者的协调发展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
国内较早提出小学生利他研究是陈淑芳。
她发现80年代受教对象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种利他意识。
并提出,应采取家校合作的策略以培养学生利他意识。
1.1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发展规律。
Posid,T.,Fazio,A.,& Cordes,S.指出小学生的利他行为与年龄存在正相关。
这与国内胡雁波、姜杨慧、谢金等人得出的结论有所出入,国内学者发现儿童的利他行为存在一个转折且关键的时期,他们认为十岁左右儿童的利他行为水平有明显下降。
这可能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此年龄段的儿童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1.2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特点。
利他行为受利他意识的影响,但存在利他意识不一定做出利他行为。
利他意识是一种直觉,有明显的内隐倾向。
Lozada认为儿童利他行为可塑性极强。
张海霞发现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总体处于偏高状态。
进一步将利他行为分为:友善慷慨、分享合作、爱心助人、奉献帮助四个维度。
其中奉献帮助水平最高,友善慷慨水平最低。
在各维度中,农村、郊区的学生普遍比城市学生高。
姜杨慧发现女生利他行为的发展要快于男生,这可能与性别的角色期待有关。
二、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利他行为并非完全依赖于遗传,还受着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于影响小学生利他行为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
2.1个人因素
一是年龄,姜杨慧、谢金等人认为利他行为的卷入程度水平由深层向浅层发展。
二是遗传,生物学流派认为,利
他性是人性的一种基本成分,它假设合作性的利他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将利他基因传给下一代。
三是动机与小学生利他行为间的关系,Ben-Ami发现小学生做出利他行为是为了减轻某种痛苦而发出的。
四是认知水平,根据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可知,小学生处于以需求为指导或是社会刻板印象和赞同导向的水平。
说明小学生并未形成统一稳定正确的道德认知及推理能力,而道德推理能力不成熟的人不理睬他们不喜欢的人的需要。
五是移情能力,从7~9岁开始儿童能够设身处地的推断他人观点,能理解自己移情反应产生的原因,Decety,J指出这种理解有助于利他行为的行成。
六是人际信任度,于妍发现人际信任度与外显利他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前者能预测后者。
此外,还有学者发现利他行为的发出受个体心情的影响。
2.2环境因素
一是文化环境,西方某些国家较亚洲国家的小学生利他水平较低的原因在于,亚洲国家崇尚集体主义,强调合作共赢。
二是已有资源与消耗资源的对比。
可利用资源数量,及求助者数量都会影响利他行为。
三是受助者特点。
包括受助者的数量、人际吸引力。
四是情境因素,包含旁观者效应、物理环境以及时间压力。
三、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方式。
小学生利他行为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
家庭和学校
作为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起到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小学阶段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特点,弓仲冬指出低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概念尚未掌握,要求家长积极帮助孩子适应各种社会交往环境。
胡雁波指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景讨论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利他行为。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别人对其行为好坏的评价和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很大,他们主要通过观察习得,要求教师及家长保持言行一致、不能简单地鼓励某种利他行为,要尝试帮助学生结合事件背景、道德标准综合分析、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协调师生及生生关系,父母积极协调亲子关系、教师家长双向沟通等,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利他认知和行为准则。
此外,培养儿童共情能力、班级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信任度、发展学生的积极经验、干预性会话都能促进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
四、小学生利他行为研究的建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对小学生利他行为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尚存不足。
为了更好的挖掘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发生原因,对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4.1研究视角
结合多种角度探究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成因。
一方面,国内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多从学生本身入手。
虽然研
究方法丰富多样,但很少有人从影响学生行为表现的其他方面入手。
如,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家庭因素考虑。
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多以研究小学生与同学、陌生人等底层社会关系的人,对深层次的与家庭成员内部探讨个体在较高层次社会关系中利他行为表现的研究较少。
4.2研究范围
范围上可拓宽至少数民族及特殊人群学生的利他行为研究。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前人已经发现社会文化会影响到学生的利他行为,那么应考虑民族文化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研究。
4.3发展阶段
经过搜集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小学阶段的利他行为表现存在转折点,如何在转折期实施更贴切可行的培养措施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淑芳.培养学生的“利他”意识[J].四川教育,1984,11:5-6.
[2]胡雁波.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3]姜杨慧. 7-9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张海霞.小学生利他行为及其干预研究[D].天津
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