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类型及其分布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地球上的冰川是指由积雪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而成的巨大冰体,它们不仅在地理形态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水资源的供应和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冰川的形成、类型、运动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

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上部分区域的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导致积雪持续积累。

当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下面的积雪会受到上层积雪的压力,经过高压作用逐渐变为冰粒,形成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大小、形态和分布,可以将冰川分为冰帽冰川、盖状冰川和谷冰川三种类型。

冰帽冰川是分布在高山或高原上的广大冰体,形成了冰川冰川帽;盖状冰川是形成在具有独特地理环境下的一种特殊冰体,主要分布在冰岛等地;谷冰川是形成在山谷内部,流经山区的冰体,是最常见的冰川类型。

三、冰川的运动过程冰川的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内部的塑性流动和表面的滑移。

内部的塑性流动是指冰川内部的冰粒在巨大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并沿较高的地势方向慢慢流动;表面的滑移是指冰川表面的冰体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熔融或裂隙的形成,向下滑动。

四、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不仅能把地表的石块、泥土和岩屑带到下游地区,还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碛的冲刷和磨蚀作用,能够深度剥蚀岩石,形成冰碛物和冰川地貌。

五、冰川的重要影响冰川对地球的形态演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们能够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如冰川的退缩和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淹没风险加剧;其次,冰川还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冰川融水可以作为重要的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来源;此外,冰川的研究也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未来冰川演化有重要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冰川作为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具有多种类型和运动过程,并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冰川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增加地理学习的广度,也对我们深入理解地球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冰川的形成和类型一、冰川的形成海拔高于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

降到地表多角形的雪花因昼夜温度变化和压力作用,其边缘在白天增温而融化,在夜间又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

当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

粒雪继续增厚,产生更大的静压力,排出空气,结成致密、透明,呈微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具可塑性,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

图12-2新鲜雪、粒雪、冰川冰的转变过程1.冰川的定义冰川(glacier)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和压力使冰川冰流动而成为冰川。

冰川所含的水量,占地球上除海水之外所有的水量的97.8%。

如新疆的天山"一号冰川"是世界冰川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点监测以研究世界气候变化的大陆冰川之一。

图12-3天山一号冰川及冰舌对比(左摄于1980;右摄于2005)2.雪线(snowline)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不能常年积雪,只能季节性积雪。

因此,冰川必须在雪线以上才能形成。

一个地区的海拔高度没有超过雪线,就不可能有冰川。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具有从赤道向两极和自平地向高山递减的规律,所以低纬度地区的雪线位置必然比高纬度和极地的雪线高,例如,南美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高达6400m,是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图12-4),我国祁连山南坡雪线在5000m左右,北坡的在4600m。

地形不仅影响温度,也影响降水分布,如由于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南坡的降水量多于北坡,所以南坡雪线在海拔4400~4600m,北坡的雪线在5800~6000m。

什么是冰川?

什么是冰川?

什么是冰川
冰川是指极地或者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根据冰川的形态可将冰川分为: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和过渡性冰川。

大陆冰川为广大的冰川,指覆盖在大陆或高原区,所有的高山、低谷以及平原全部受到覆盖。

中央部位高,冰自中央向周围任何方向移动,不经融化而直接入海,因其覆盖整个陆地再由陆地边缘直接入海,故称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是冰川的一种类型。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山岳冰川发育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者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

分为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山谷冰川是指在谷地中呈带状缝补的冰川,是规模最大的山岳冰川。

冰川长达数千米至数十千米以上,厚度多为数百米。

山麓冰川也是山岳冰川的一种,往往由多条山谷冰川向山麓作扇形伸展,相互连接而成。

为介于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的一部分。

什么是冰川?

什么是冰川?

什么是冰川?
一、冰川的概念与形成
冰川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由冰雪积聚而成的体积巨大的冰体。

它们通
常形成在极寒的高山和极地地区。

冰川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
气温低,这使得大量的积雪不易融化,二是积雪量大,使得积雪在不
断的堆积之下,逐渐变成了厚厚的冰层。

二、冰川的类型和流动方式
冰川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亚极地和高山型冰川。

前者位于极地和高纬
度的沿海地区,而后者则分布在高山地区。

而冰川的流动方式则主要
有两种:近地面流和内部融冰流。

前者指的是在冰川表层,雪和冰沿
着地形流动的一种流动方式,而后者则是在冰川内部,由于融冰水的
作用下,冰川内部也会产生流动。

三、冰川对环境的影响
冰川在地球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形成和消融都会对全球气
候产生影响。

冰川既能反射太阳辐射,又能缓冲降水,维持水文平衡,以及储存大量的淡水资源。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地球温度的
升高,冰川的面积不断缩小,融化速度加快,这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
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冰川旅游与保护
冰川旅游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但也面临着冰川保护的问题。

部分旅游活动会对冰川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同时也会对冰川的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保护冰川环境,让冰川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

五、结语
冰川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自然景观,它不仅是美丽的风景,同时也与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今天,冰川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保护冰川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之家,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㈡ 侧碛堤
随着冰川的退却,原聚集在冰川两侧边缘的大量 碎屑物质堆积在地表,形成与冰川流向平行的长条形 冰碛堤岗,叫侧碛堤。
山麓冰川
三、冰川地质作用
㈠ 冰川的运动
任何冰川都有运动速度,一般以年为单位,由 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 的突然前进,运动速度十分惊人。这种冰川叫波动 冰川,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 较快的是在冰川的中部,由此向上游和下游都逐渐 减薄。冰川通过陡坡常形成冰瀑布,这里运动速度 最快,因拉伸作用,冰面布满裂隙。冰川运动速度 随季节变化,一般夏季快于冬季,日间快于夜晚。
羊背石的发育
羊背石
冰擦痕
磨光面、擦痕
擦痕
磨光面、擦痕
二、冰碛地貌特征
㈠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 和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 的冰碛丘陵。它们分布零乱,大小不等,丘陵之间 经常出现宽浅的湖沼洼地。冰碛丘陵的形态和分布 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体消亡前的冰川下伏 地形或冰面起伏形态。冰碛丘陵广泛分布于大陆冰 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十米或数百米,如东欧平原, 北美洲的北部。在大型山岳冰川作用区,也能产生 冰碛丘陵,但规模较小,相对高度由数米至数十米。
㈡ 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估计冰川的全部侵 蚀力可超过一般河流10~20倍。冰川本身的搬运力 量极为惊人,大陆冰川可以把大片基岩从原地搬走。 山岳冰川的搬运力也不小,喜马拉雅山有的漂砾直 径可达28m,重量可达万吨以上。
冰川的搬运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漂砾
纯粹的冰川是没有什么侵蚀力量的。冰川所 以能侵蚀地表,主要依靠冰中所含的岩石碎块 (冰碛)。冰碛石愈大,刻蚀力量愈大。冰川底 部在滑运过程中不断挫磨冰床,这种作用叫做刨 蚀作用。另外,冰川还有一种掘蚀作用。冰床上 如果有因节理而已松动的岩块,其突出部分能与 冰冻结在一起,冰川向前移动时即把岩块掘出带 走。一条冰川究竟以刨蚀作用为主还是掘蚀作用 为主,将取决于冰床基岩的岩性。花岗岩节理发 育,有利于掘蚀作用的进行。因此,花岗岩地区 冰碛的漂砾特别多而又巨大。

冰川的分类和特征

冰川的分类和特征

冰川的分类和特征冰川是由大量的积雪和冰形成的,通常位于高山和极地地区。

它们以其壮丽的景观和令人惊叹的冰川动态而闻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冰川的分类和特征。

一、冰川的分类冰川可以分为两大类:冰川和冰盖。

1. 冰川冰川主要存在于高山地区,由于其形态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山地冰川:山地冰川是分布在高山地区的冰川,典型的例子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

这种类型的冰川通常从山顶向下流动,形成冰峡谷和冰川舌。

(2) 冰川脉冰川:冰川脉冰川是由冰川脉堆积而成的冰员体,它们通常位于山脉的脊梁上。

(3) 冰川冰河:冰川冰河是由冰川消融形成的溪流和河流。

它们经常存在于冰川的边缘和底部。

2. 冰盖冰盖主要存在于极地地区,是由积累了数百万年的积雪和冰形成的。

冰盖通常有以下两种类型:(1) 冰帽:冰帽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冰盖,通常分布在高山地区的封闭盆地中。

它们的形状像一个圆顶,覆盖在山峰之上。

(2) 冰架:冰架是与陆地相连的冰盖,位于海洋上方。

冰架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川从陆地上流入海洋并停留在那里。

二、冰川的特征冰川以其独特的特征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冰川的几个主要特征:1. 积累区和消融区冰川通常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两个区域。

积累区是冰川的源头,主要由降雪和冻雨形成。

在这个区域,冰川的增长速度大于融化速度。

而消融区则是冰川的末端,融化速度大于增长速度。

这两个区域之间的平衡线标志着冰川的稳定状态。

2. 冰川舌冰川舌是冰川末端向前延伸的狭长地区,通常延伸到山谷之中。

冰川舌的形状各异,有的像船首,有的像管道,其形态取决于地形的特征。

3. 地磨效应冰川的移动和冰体内的破碎会导致一种称为地磨效应的现象。

冰川表面的冰碎石和颗粒通过摩擦力移动并磨损地表。

地磨效应造成的地貌特征包括锥状斗堆、龟裂状形状等。

4. 冰川流动冰川是一种可流动的冰体,它们的流动速度相对较慢,通常每年几十厘米。

冰川的流动是由重力作用和积雪积累形成的压力驱动的。

冰川的基本类型

冰川的基本类型

冰川的基本类型冰川的分类有按形态分类的,有按地理分类的,还有按冰川的物理性质分类的,分类方法很多,但多不完善。

最早的分类是根据冰川的形态划分的,虽然它不完备,但能在野外的实际考察中直观地进行初步划分,简单又方便,至今仍被较广泛采用。

地理分类是按冰川形态的区域特征划分的,实际上仍属形态分类法的派生,如它常分为阿尔卑斯型,斯堪的那维亚型,土尔其斯坦型等。

目前,从冰川学的角度进行分类的是物理分类方法,它是根据冰川的物理性质来划分的,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分类法,但是,它必须要有足够的实际观测资料才能进行。

下面仅就常用的形态分类和物理分类分别加以简介。

(一)冰川的形态分类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地球上的冰川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1.大陆冰川。

是不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

大陆冰川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冰盖,简称冰盖,国际上习惯把超过50000平方千米面积的冰川才当作冰盖。

目前,世界上主要是南极和格陵兰两大冰盖。

其中南极冰盖最为巨大,包括边缘分布着的冰架在内,总面积达1380万平方千米。

冰盖的平均厚度为720~2200米,最大厚度达4267米(图6-5)。

整个南极大陆几乎都被永久冰雪所覆盖,只有极少数山峰突出于冰面之上,称为冰原石山。

冰盖边缘有一些没有脱离冰盖的大冰流伸向海中,并漂浮于海上,有的可延伸几百千米,虽然冰体是运动着的,但其范围基本是稳定的,这叫冰架,或称冰棚。

比较著名的大冰架有罗斯冰架、菲尔希内尔冰架和罗纳冰架等。

在冰盖边缘的其他地方也常有一些冰舌伸入海上,这就是流动速度较快的溢出冰川。

冰架和溢出冰川都是陆缘冰,它们的前端由于消融而崩解,使大小不等的冰块在海上漂流,称为冰山。

格陵兰冰盖面积170万平方千米,由南北两个大冰穹组成,冰盖最大厚度3411米,其边缘没有大冰架,而溢出冰川甚多。

另外,在南北极地区的一些岛屿上,还形成许多比冰盖规模小得多的所谓冰帽或冰原。

如北极地区的斯瓦巴德群岛、新地岛、北地岛、加拿大极地岛和冰岛,以及南极地区的克尔格伦岛、布维岛等都有冰帽或冰原存在。

中国西部冰川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西部冰川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西部冰川类型及其特点
海洋型冰川(或温性冰川):
平衡线高度上年降水量: 1 000~3 000 mm
平衡线高度上夏季平均温度:1~5 ℃
活动层冰温> –1℃
冰床状况:可能存在融化(压力融点状态)
亚大陆型冰川:
平衡线高度上年降水量: 500~1 000 mm
平衡线高度上夏季平均温度: 0~3℃.
活动层冰温:–1~-10 ℃
冰床状况:压融点/冻结状态
极大陆型冰川:
平衡线高度上年降水量: 200~500 mm
平衡线高度上夏季平均温度: <-1 ℃
冰床状况:冰川底部处于冻结状态
冰川运动:缓慢
中国西部不同类型冰川空间分布
Continental glaciers
Sub-continetal glaciers
Maritime glaciers
分析表明中国西部的冰川平衡线高度上降水-气温组合是决定冰川性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1)除坡度和厚度温度等因素外,运动速度与冰川长度有很大关系: 冰川越长运动速度越大(2)不同类型冰川:海洋型>大陆型> 极大陆型
海洋性冰川: 通常在百米/每年量级,阿扎冰川438m a-1 , 横断山冰川最大可达500m a-1 。

大陆型冰川:一般几十米量级,在观测到的最大速度为珠峰绒布冰川达117 m a-1。

极大陆型冰川:在西昆仑崇侧冰帽测得的4.16 m a-1 。

(3)同一点上:运动速度随时间有变化,暖季大于冷季;随着冰川减薄和退缩,速度减小。

与冰川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与冰川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与冰川有关的知识点总结一、冰川的形成冰川主要形成于地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山地上,这些地区积雪时间长,积雪量大,气温低。

由于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较低,因此积雪堆积得越来越厚,成为冰川。

冰川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寒冷的气候、相对缓慢的气温上升和大量的积雪。

在这些条件下,积雪将逐渐变成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根据冰川的位置和形态,可以将冰川分为以下几种:1.陆地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带,占据的面积和体积最大,是研究冰川的重要对象。

高山冰川一般位于 2000 米以上山脉,由于气温低,积雪积累,经过长期时间,积雪会形成很厚的冰。

这种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地区。

2.海洋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覆盖在南北冰洋的冰盖上,也包括格陵兰和南极大陆的冰盖和冰架。

3.冰川的形态:冰川形态主要分为山脚冰川、山谷冰川、冰原和冰川腐蚀地貌等。

三、冰川的结构冰川的结构是由冰的各种不同物质组成的。

冰川内部结构包括表面冰、内部冰、底部冰以及准粘土。

同时,冰川还有冰顶、冰舌等形态。

冰川经常会发生变化,包括冰面的斑结构、冰洞、冰沟、表面融化、冰屑等。

冰川中还会存在冰蚀谷、泥石流等特点。

四、冰川的运动冰川运动是指冰川在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形变现象,也是地球表面冰雪活动的最突出表现。

冰川的运动受到地球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冰下地形、地表形态、河谷、陡坡、地底深层破碎土壤等。

冰川的运动还受到地球的引力、地壳板块活动、地球自转、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冰川的运动主要包括流动、挤压、拉伸、平衡作用等。

五、冰川的作用冰川是地球的水资源库,对地球水资源的调节和涵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冰川还是地球的气候传感器,由于冰川厚度、动态和作用总是处于变化的状态,所以能够为气候变化提供一些很重要的信息。

此外,冰川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质工程师,它们通过冰蚀和冰积作用,几乎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冰川还能影响地球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资源。

冰川的类型分享

冰川的类型分享
一、根据冰川的形态和运动特性,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 大类 二、按照冰川的物理性质,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两种 三、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一、按冰川的形态、地形条件可以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1.大陆冰川 是不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大陆冰川又叫大陆冰盖,简称冰 盖,国际上习惯把超过50000平方公里面积的冰川称作冰盖。目前, 世界上主要是南极和格陵兰两大冰盖。
角 峰 的 形 成
当山岭两坡发育了冰斗,随着冰斗的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 岭脊不断变窄,最后形成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称为刃脊。 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夹山, 海拔6032米
仙乃日雪山是亚丁景区三大高峰之首,是四川第五大山峰,海拔6032米,巍峨伟丽,端庄祥瑞, 峰 名意为“观世音菩萨”,周围是冰蚀峰林地貌,冰川和冰川遗迹及高山湖泊,峰向北偏10度,西对 北斗星,佛道两家都把北斗星详为吉祥之星。其次整个雪山是个环型冰斗下斜造型,所以我们从两侧 观看时,山峰始终面朝着我们。
高中地理珠峰垂直自然带图下文字说明指出南坡冰川属海洋性冰川,北坡冰 川属大陆性冰川。由于对此教材中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因此学生对海洋性冰川 和大陆性冰川不甚理解。
对比
海洋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
气候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粒雪线 在年降水2000-3000mm地区附近 在年降水1000mm以下的区域 (单位:毫米)
大陆性冰川是大陆性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它的主 要标志是冰川恒温层的温度处于负温状态。
大陆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是对中国冰川的分类,相对应的则为“海洋性冰川”。最早由中国冰川 学家、院士施雅风提出的对冰川分类方法。
这类冰川的冰温低,故又称为“冷性”冰川。由于气候干燥、降雪量少与负温较低而雪 线又较高,大陆性冰川的收入少支出也少,活动性弱,冰舌一般较短,冰川地质地貌作用 也较弱。我国西部和中亚的冰川,大多属这种类型。

冰川

冰川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后退处共同堆积而成的,位于冰川谷两侧,成堤状向冰川上游可一直延伸至 雪线附近,而向下游常可和终碛堤相连。
终碛堤:终碛堤所反应出的是冰川后退时的暂时停顿阶段,若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平衡状态,则冰川的末 端可略作停留于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搬运来的物质,将可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状的堤,称为终碛堤。
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就是在第四纪冰川最盛的冰河时代,冰川规模大大扩大,也没有发育为大陆冰 盖。以前有很多专家认为,青藏高原在第四纪的时候曾经被一个大的冰盖所覆盖,即使国外有些专家仍持这种观 点。但是经过考察和论证,我国的冰川学者基本上否定了这种观点。
地貌
南极洲半岛冰川雪线: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这种临时现象 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天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测定雪线高度都在 夏天最热月进行。就世界范围来说,雪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的。珠穆朗玛峰北坡雪线高度在6000米左右,而在 南北极,雪线就降低在海平面上。雪线是冰川学上一个重要的标志,它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体高度 超过该地的雪线,每年才会有多余的雪积累起来。年深日久,才能成为永久积雪和冰川发育的地区。
冰川运动速度总的来说十分缓慢。但是,有些冰川的脾气却很古怪,它们会在长期缓慢运动或退缩之后,突 然爆发式地向前推进。
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和瓦尔迪兹之间的哥伦比亚冰川长54千米,宽4.8千米,最高点为910米。1999年它 平均移动速度为35米/天,在过去的20年中它的移动速度加快了一倍。
爆发式推进在这类冰川上是周期性发生的,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方式。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冰川的“波 动”,具有波动性质的冰川叫做“动冰川”。
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 物。所谓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沉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 作用的沉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冰积物可分为不成层的冰积物和成层的冰积物 两者:

冰川地理知识

冰川地理知识

冰川地理知识冰川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是分布在高寒地带的冰雪巨兽。

它们的形成是因为极地地区与高山地带年平均温度低于零度,使得降雪得不到融化,积累下来形成密集的雪层,压缩和结冰而形成。

冰川是地球上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拥有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以下是一些关于冰川的地理知识:1、冰川类型:冰川分为山地冰川、平原冰川、水蚀冰川和海洋冰川四种类型。

其中,山地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山带,以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洛基山脉和喀喇崛山脉为主;平原冰川主要分布于极地地区,如北极地区的冰原和南极洲上的冰盖;水蚀冰川主要分布在海岸地区,沿着山谷向下流;海洋冰川则主要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洲的近海区域。

2、冰川的形成和变迁:冰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温度低于零度,因此尽管实际上全球有大量的降雪,但仅有一小部分能够融化或蒸发。

当降雪过多时,形成的厚雪层逐渐被压实,使得其中的空气逐渐挤出,雪结冰成为规模巨大的冰帽,最终形成冰川。

冰川的变迁是受到环境和城市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发生了不同的冰川退缩、融化和增进的现象。

3、冰川的生态系统:冰川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但也非常重要。

范围广泛的冰川生态系统和山谷植物、藻类、虫类等各个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形成了完整的食物链。

冰川也是水资源的来源之一,对人们的生存和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冰川观测和预测:冰川观测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技术已经能够通过遥感卫星监测全球冰川大小、变形和变化情况;通过冰芯钻探和冰川样品,还可多种参数的测试和分析,如大气中的CO2含量、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等,这些信息对于人们了解地球气候变化趋势,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冰川对于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冰川的研究和保护,让它们在经历千万年时光沉淀之后,依然能够展现出它们自然而优美的姿态。

第六节冰川与冰川作用

第六节冰川与冰川作用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1、雪线与成冰作用
就世界范围来说,雪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的。 珠穆朗玛峰北坡雪线高度在6000米左右,而在南北极, 雪线就降低在海平面上。
雪线是冰川学上一个重要的标志,它控制着冰川 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体高度超过该地的雪线,每年 才会有多余的雪积累起来。年深日久,才能成为永久 积雪和冰川发育的地区。
二、冰川的分类
冰盖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
南极冰盖最为巨大,包括边缘分布着的冰架 (ice shelf)在内,总面积达1 380万平方千米, 平均厚度为720—2 200米,最大厚度达4 267 米。
二、冰川的分类
整个南极大陆几乎都被永久冰雪所覆盖,只有极少 数山峰突出于冰面之上,称为冰原石山(nunatak)。冰盖 边缘有一些没有脱离冰盖的大冰流伸向海中,并漂浮于海 上,有的可延伸几百千米,虽然冰体是运动着的,但其范 围基本是稳定的,这叫冰架,或称冰棚。在冰盖边缘的其 他地方也常有一些冰舌伸入海上,这就是流动速度较快的 溢出冰川。冰架和溢出冰川都是陆缘冰,它们的前端由于 消融而崩解,使大小不等的冰块在海上漂流,称为冰山 (iceberg)。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2、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速度取决于冰川的厚度,冰床或冰 面坡度,两者成正比关系。
冰川的流动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肉眼不易觉察。 山岳冰川流速一般为每年几米到一百多米。例 如,中国天山冰川流速10-20米/年;珠穆朗玛峰北 坡的绒布冰川,中游最大流速为117米/年。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山麓冰川
山麓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5)、平顶冰川(flat-topped glacier) 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的一种过渡类型,它发育在

第三章 第三节 冰川【精选】

第三章 第三节 冰川【精选】

冰川冰
• (三)冰川的类型 • 现代冰川规模相差很大,形态各具特征,生成时
代前后不同,冰川性质和地质地貌作用等也都不 一致。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标志划分冰川类型。 通常按照冰川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把 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
• 1.山岳冰川 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山区,由于雪线 较高,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的严格 限制。山岳冰川按形态又可以分为:
天氣好的時候,企鵝們還是會在雪地上開展各種豐富的體育 運動,比如滑雪啦、跳高啦、跳遠啦,熱鬧得很。
雪转变成冰的主要过程
粒雪化 (最小自由能) 机械压密(自重和上覆雪的压力) 烧结 (太阳辐射、机械压密) 塑性变形和再结晶作用:(压力进一步增大,单个气泡) 气泡压缩 (压力进一步增大,气泡变小) 融水作用 (加速成冰过程)
粒雪化过程
新降的雪呈现为多种形态,雪花 降落在冰川上后在表面自由能趋 于最小的自由能稳定原理支配下, 自动向球形颗粒状变化,这一过 程称为粒雪化。
运动特性划分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按发育的水热条
型 件和物理性质
大陆性冰川 海洋性冰川
北极科学家拍摄到的海上冰川
大陆冰川--南极冰盖
大陆冰川--南极冰盖
二. 冰川的运动、积累和消融
(一) 冰川的运动
流速慢,年数十至数百米。 由内部挤压和表面拉张形成。 沿程流向上,坡度大则冰川形成拉张流 ,流速大
4 700 3 200
40°­£ 50°60°­£ 70°70°­£ 80°80°­£ 90°
2 750 1 275 650
25
1 700
0
• (2)降水量——降水多雪线低。赤道附近的雪线比副 热带高压带低,说明温度的影响没有降水大。海洋性气 候区降水多,雪线低。如南半球海洋面积大,雪线高度 比北半球同纬度低。

第三章山地分布特点与冰川分类

第三章山地分布特点与冰川分类

第三章山地分布特点与冰川分类我国西部现代冰川都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或高原上,属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山岳冰川。

由于晚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抬升,除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几个大盆地相对下陷外,西部大部分地方都上升为高山或高原,形成一系列近于纬向分布的山脉和被称之为世界屋脊、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

从北面的阿尔泰山到南部的喜马拉雅山的诸大山脉,包括青藏高原,共同构成了我国西部地貌的骨架。

这种地貌形式,不仅改变了西部水热状况和环流形势,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冰川的分布、规模、性质和类型。

第一节西部高山分布与冰川的关系在我国辽阔的西部,群山叠障,山峰矗立,北起阿尔泰山的奎屯峰(海拔4104m),南抵云南丽江东北的玉龙雪山(5596 m),西起新疆的帕米尔,东达四川北部松潘附近的雪宝顶(海拔5580m)。

在纵横2500km的范围内,北部以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为特点,南部则以青藏大高原为一完整的地貌单元。

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差异,雪线变化幅度达3000m左右,因此,冰川分布形势受到很大影响。

一、各山脉的分布概况(图14)1.阿尔泰山脉:位于中、苏、蒙三国交界处,是我国西部最北边的一列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

在我国境内延长约500km,主峰友谊峰(海拔4374m)与它北侧的奎屯峰构成山脉最高大的山汇,降水较多,成为该山脉主要冰川发育中心。

一般山脊海拔约3200—4000m,西北向东南逐渐减低,而山前地带却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因此,由冰雪融水补给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的上游支流出山口后折向西北流走。

前者流入苏联的鄂毕河,是我国西北区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水系。

后者最后注入乌伦古湖。

2. 天山山脉:是横贯亚洲中部的巨大山脉之一。

北南两翼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习惯上把伸向苏联境内的天山称为西天山,我国境内的天山称东天山。

我国境内的天山绵亘约1700km,西段宽大,达400多公里,向东逐渐收缩,至乌鲁木齐以东宽度仅数十公里。

山脉由二十多条大小不等的山脊组成,山脊间为山间盆地。

水文学第3章第5节冰川运动与补给

水文学第3章第5节冰川运动与补给
暖型 冷型
8
成冰作用
冷型变质: 暖型变质:渗浸成冰过程 • 冷渗浸-重结晶;渗浸-冻结;暖渗浸-重结晶
等 • 我国冰川主要由渗浸冻结或暖渗浸-重结晶成
冰过程形成
冰川的层次
10
3.冰川类型
冰 按冰川形态和
运动特性划分

大陆冰盖 山岳冰川

按发育的水热条
型 件和物理性质
大陆型冰川 海洋型冰川
11
负值:则冰川退缩和减薄; 正值:则冰川前进和增厚。
物质平衡水平: 冰川上平均总积累和平均总消融之差的一半
(绝对值)
由于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常导致冰川物质平衡的 多年变化: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1959—1986年的28年中,多数年份出现负平衡状
态,导致该冰川面积减少0.11平方公里。 气温上升及降水减少所致。
4
希夏邦马峰
5
影响雪线的因素: 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的三个主要因 素同一地点,雪线高度随气候的升降而波动世 界各地雪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6
表中喜马拉雅山和天山、祁连山南北坡雪线高度出现反 相关,为什么?
7
2 冰川的形成
冰川形成三阶段:
雪的沉积 粒雪化 成冰作用形成冰川冰
3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
16
(二)冰川的运动
冰川是一种运动着的冰体; 冰川冰不断地从冰川上、中部向冰川尾端运动
,把大量的冰体从积累区运送到消融区; 冰川运动是塑造地表的重要动力。
冰川运动的主要方式:
1、重力流: 因冰川自重而产生的沿坡向的分力大于冰川槽的阻 力时而引起的运动;
2、挤压流: 由于冰川堆积的厚薄不同使内部所受的压力分布不 均而引起的运动。

关于冰川的形成

关于冰川的形成

关于冰川的形成冰川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地貌,主要由积雪在长时间内经历压缩、融合和晶化形成的大规模冰体组成。

它们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是自然界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冰川的概念冰川是由积雪在长时间内经历压缩、融合和晶化形成的大规模冰体组成。

它们通常是由山谷、冰斗、冰穹等复杂的地形结构组成,其中山谷型冰川是最常见的一种。

二、冰川的形成过程冰川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积雪积累、压缩和晶化。

1.积雪积累:在寒冷的高山地区,降雪不断积累形成雪线,雪线以上的积雪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融合,形成冰川的雏形。

2.压缩: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川雏形逐渐向山谷等低洼地带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冰体受到来自上方和下方的压力,逐渐被压缩成更坚硬的冰川。

3.晶化:在压缩过程中,冰川内部的分子排列更加有序,形成了大量的结晶,这些结晶使得冰川更加坚硬和稳定。

三、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可以将冰川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山谷型冰川:山谷型冰川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山脉和山峰的坡面上,由积雪在长时间内压缩融合形成。

2.冰斗型冰川:冰斗型冰川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等地区的山峰之间,是由多个山谷型冰川汇聚形成的。

3.冰穹型冰川:冰穹型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等地区的低洼地带,是由积雪在长时间内压缩融合形成的大规模冰体。

四、冰川的影响与地貌1.对气候的影响:冰川可以反射大量的阳光,减缓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冰川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它们可以提供大量的水源,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冰川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3.对地貌的影响:冰川在移动过程中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塑造作用,形成各种形态的地貌特征。

例如,山谷型冰川在移动过程中会侵蚀山谷,形成U型谷;冰斗型冰川在汇聚过程中会形成角峰4.和悬谷等特殊地貌;冰穹型冰川则会在低洼地带形成大规模的平原和湖泊。

地理的冰川知识点总结

地理的冰川知识点总结

地理的冰川知识点总结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地形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气候条件是冰川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在寒冷干燥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雪线以下的地区积雪年积年累,形成冰川。

受气候条件影响,冰川的形成需要积雪时间长、雪线低和气温低的地区。

另外,地形条件也对冰川的形成有影响,地势平坦而且山谷间距比较大的地区不利于冰川的形成。

而在高山和高原等地形非常适合冰川的形成。

地质条件也对冰川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层和构造对冰川的形成也会起到影响。

二、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形状和位置等,可以将冰川分为不同的类型。

冰川主要分为山地冰川、冰盖和冰帽三种类型。

山地冰川是分布在高山峡谷附近的冰川,它们是高山地区的主要冰川类型。

冰盖是一种较大的冰川,覆盖在地表上并且面积较大。

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北极以及其他高纬度地区。

冰帽是另一种常见的冰川类型,它们分布在靠近北极和南极的地区。

另外,还有冰川舌和冰川湖等辅助类型。

三、冰川的分布全球范围内,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山、高纬度和高原地区。

在亚洲,冰川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祁连山脉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在欧洲,冰川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脉、挪威和冰岛等地区;在北美洲,冰川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和加拿大的落基山脉等地区。

此外,南极洲和南极洲也是冰川分布的重要地区。

四、冰川的活动冰川主要通过积累、融化和流动等活动来维持其稳定性和发展。

在冰川年积年累的过程中,积雪不断地融化和压缩形成冰川,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川的体积不断增大。

冰川的融化主要受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影响,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都会促进冰川的融化。

冰川的流动主要是由于其内部的高压作用和地表的倾斜度促使冰川会向下流动,通过流动来滑行破坏地形和岩石结构。

五、冰川的景观冰川景观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冰川美景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和冰川湖等。

冰蚀地貌是冰川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包括冰川谷地、冰川融面和冰川地貌等。

冰川湖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湖泊,湖水呈现出湛蓝色,非常吸引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可把我国的冰川划分为三大类:极大陆型冰川、亚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

A. 海洋型冰川(或称温冰川),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和川西、滇西北地区,包括横断山区和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东段及念青唐古拉山的中东段,冰川面积约达13200平方公里,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22%。

这里有丰沛的夏季风降水,冰川区平衡线高度上年降水量达1000—3000毫米,夏季温度为1—5℃,冰温在-1—0℃之间,平衡线较低,因而对气候变暖极为敏感。

小幅度气温升高可导致平衡线大幅度升高和冰川大面积萎缩,但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较差。

B. 亚大陆型(或称亚极地型)冰川,面积是三类冰川中最大的,达27200 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中东段、昆仑山东段、唐古拉山东段、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冈底斯山部分、喜马拉雅山中、西段的北坡以及喀喇昆仑山北坡。

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年均气温-6—-12℃,夏季气温0—3℃,20米深度以内冰温为-1—-10℃。

C. 极大陆型(或称极地型)冰川,分布于中、西昆仑山、羌塘高原、帕米尔东部、唐古拉山西部、祁连山西部、冈底斯山西段,面积约19000平方公里,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32%。

冰川区年降水量为200—500毫米,平衡线处平均温度低于-10℃,曾测得古里雅冰帽10米深处冰温为-19℃,冰面夏季气温低于-1℃。

在极其干燥寒冷的环境下,冰川热量支出以蒸发为主,消融很弱,冰层多连底冻结,冰流速迟缓,由此对升温敏感性很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