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
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 缚将来!”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
不起!”
反对拜谒,语言粗俗不堪,不计后果。说明 他暴躁、鲁莽。
烘云托月: 又叫衬托、映衬。用跟主体性质相似、相近的衬体来陪衬 叫正衬;用跟主体性质相反、相远的衬体来陪衬叫反衬。
课题导入
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曹操、董卓、 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 个个求贤若渴。当时有一位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 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 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曹操、董卓、孙权他 们都想请到诸葛亮当自己的谋士,可是这位人才最终却为 刘备所用。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公元207年,随同刘备、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强化补清
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和诸葛亮相关的回 目(第四十、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九、八十四、 九十、九十六、一百零三回等)。
23
板书设计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写
茅
侧面烘托
庐
诸葛亮:智慧卓绝、淡泊名利
关羽、张飞一同前往隆中。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三顾茅庐
罗贯中 《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 本 ,字 贯中 , 号 湖海散人 , 元末明初 小说家、 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代表作《三国演义》;其它主要作 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 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
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精品课件
本文可分两部分 1. 司马徽再荐名士(第1-3自然段)
2. 刘玄德三顾草庐
合作探究
人物的出场艺术:
小说创作对人物的正面刻画,是以人物 的出场为起点的。优秀的古代小说作家都非 常重视人物的出场处理,力争人物一出场就 能显示出自己的性格基调,为作者刻画人物 找到一个恰当的起点。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 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 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一方面写出诸葛亮的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 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 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选自《出师表》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 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 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 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 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 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写法探究
描写次要人物的作用? 1、表现了次要人物的**精神性格; 2、(对比)衬托了主要人物的**精神性格。 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1、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环境; 2、衬托人物的**心情、性格; 3、推动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呼应上文; 4、深化**主题;渲染**气氛。
归纳
三顾茅庐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23* 三顾茅庐
1. 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 文章内容。(重点)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完美版)23 三顾茅庐
5.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玄德、关 公、张飞、孔明的形象特点。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 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 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 人之甚也!”
关公
稳重、顾全大局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 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张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沔(miǎn) 璋( zhānɡ) 吴会( kuài) 拜谒( yè ) 愧赧( nǎn ) 存恤( xù ) 纶巾( ɡuān) 鹤氅( chǎnɡ 状元成才路 ) 贵胄( zhòu) 箪食壶浆( dān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词语解释
拜谒: 拜访谒见。 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过盛浆。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
茅
庐
诸葛亮:雄才大略 处世谨慎
刘备见诸葛
玄 德: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诸葛亮草庐拜 访诸葛亮,并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 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状元成礼才路 贤下士的精神,同 时也赞扬了诸葛状元成亮才路 非凡的政治才能。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层层渲染,烘托形象。
古代小说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 式出场之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在正式出场 后,再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 点得到更鲜明的表现。 文章写刘备拜访诸葛亮, 层层烘托,反复渲染,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便呼 之欲出。
2. 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层 状元成才路 层渲染、反复烘托的写作手法。(难点) 状元成才路
3. 感受古代白话小说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会以诚待 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重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 想。
导入新课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 名青史。这篇课文在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 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
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心请诸葛亮出山,辅 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确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旷世奇才。
作业设计
1.阅读《三国演义》,全面了解刘备和诸葛亮。 2.以“刘备,我想对你说”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同学们,下节课见!
局部探究
探究“隆中计策”
5.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知刘备进一步应该
怎么办?
(1)准备: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②民 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③ 外交上联合 孙权,共击曹操;④ 内政上革新政治。
(2)行动:待天下有变,兵分两路,向宛、洛,出秦川,这 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可 结为外助。
局部探究
探究“隆中计策”
4.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刘备来说,
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为什么?
荆州和益州。 荆州: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必要性;刘表无能,又有可能 性。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奇妙地将 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必要性;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 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36张PPT)
做了铺垫。
当堂练习
刘备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这一情节的作用是 什么?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 诚的表现,【人物塑造】体现了刘备的礼 贤下士的诚意;【结构】使小说的情节发 展富有波澜。
英雄
第3自然段中,怎么突出诸葛亮这个形象的?
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自信聪明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淡泊名利
英雄的书写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 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 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 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文
体
【历史演义小说】
知
识
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
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 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
暴躁、鲁莽
三顾茅庐汇英雄•刘备
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 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 玄德徐步而入 玄德拱立阶下。 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 恭敬诚恳
三顾茅庐汇英雄•孔明
三顾茅庐
罗贯中
使君 若称英雄 必 须胸怀大志 腹有 良谋 有包含宇宙 之机 吞吐天地之 志 上知天文 下知 地理 方为英雄也
青梅煮酒论
英雄
三 顾 茅庐
(刘备) 拜访 茅草屋 (诸葛亮)
文题直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描述的是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后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历史演义小说的相关 知识,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 等刻画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历代英雄,争做 当代英雄。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第六单元 三顾茅庐
24*三顾茅庐设计说明《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章节,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也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此文在刻画人物时,描写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应当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并指导学生将其运用于实际写作中,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熟悉字词,读通课文。
2.简要概括小说内容,梳理情节脉络。
3.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4.感受中华传统礼仪之美,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小说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2.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三国演义》。
2.影音素材:电视剧《三国演义》(1984年版)。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陈寿在《三国志》中用寥寥数语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之事,但小说《三国演义》却把它演绎得生动曲折、趣味横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感受经典故事的魅力。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胄.(zhòu)沔.(miǎn)璋.(zhāng)殆.(dài)吴会.(kuài)拜谒.(yè)愧赧.(nǎn)鹤氅.(chǎng)bǐ(鄙)贱存xù(恤) ɡuān(纶)巾如雷ɡuàn(贯)耳dān(箪)食壶浆顿开茅sè(塞)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因羞惭而脸红:愧赧爱惜,体恤:存恤用箪盛饭,用壶盛浆:箪食壶浆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如雷贯耳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的人:经世奇才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
形容求贤心切:思贤如渴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忽然理解、领会:顿开茅塞3.文学常识。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解析版)含答案
第24课三顾茅庐一、夯实基础1.识音拜谒( ) 纶巾( ) 末胄( ) 愧赧( ) 倾颓( ) 存恤( ) 殆尽( )疏懒( ) 鄙贱()如雷贯耳()顿开茅塞()【答案】拜谒(yè) 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倾颓(tuí)存恤(xù)殆尽(dài)疏懒(lǎn)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 顿开茅塞(máo)【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窗外日迟迟 (2)未审得入览否(3)不胜愧赧(4)屏人促席(5)奸臣窃命(6)而不知存恤(7)总揽英雄(8)惟将军图之【答案】(1)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2)审:明白,知道(3)愧赧:因羞惭而脸红(4)促:靠近(5)窃命:篡夺国家权力(6)存恤:爱惜,体恤(7)总览:广为延揽(8)图:考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3.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作者,名,号湖海散人,人,该小说以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答案】《三国演义》罗贯中本元末明初三国矛盾斗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
二、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拜谒(jié) 侥幸(jiǎo) 应诺(nuò) 昼寝(qǐn)B.拱立(gǒng) 傲慢(ào) 侍立(sì) 半晌(shǎng)C.纶巾(lún) 鹤氅(chǎng) 愧赧(nǎn) 鄙贱(bǐ)D.金帛(bó) 箪食(dān) 存恤(xù) 倾颓(tuí)【答案】D【解析】A.谒yè。
B.侍shì。
C.纶gu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昼寝 侍立 倾颓 峨冠搏带 如雷贯耳B.鄙贱 傲慢 失礼 安帮定国 经世奇才C.庸懒 拱手 诸侯 民殷国富 箪食壶浆D.教诲 草庐 仰卧 功盖寰宇 思贤如渴【答案】D【解析】A.搏→博。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说课教学课件学习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 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 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 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 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 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烘托、铺垫: 通过刘备、张飞的对话、关羽、张飞的不悦以及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 步行”“拱立阶下”等行为衬托诸葛亮是似姜子牙一般的“大贤”。千呼万唤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半晌,先生未醒”,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最后终于大梦初醒,抱膝长吟,见其优雅; 问是否有俗客来访,可见自视甚高,自垫自衬,又妙在皆是日常随意之举。到 此,诸葛亮终于出场了,且一出场果然不负众望“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 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谈吐儒雅,思路清晰,未出茅庐,已 定三分天下。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笑”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在对刘备诸多不动声色的考验之后,感到十分满意。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1)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 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张飞鲁莽。这一 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2)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 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 的敬重。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课件 第24课《三顾茅庐》
张飞 直爽、莽撞、义气
深层探究
1.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谁?为什么?
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 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 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 原出力。
2.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 分析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策略: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 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大下 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 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 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2)见面前
“下马步行” “徐步而入” “拱立阶下” “又立了一个时辰”
从这些重点细节描写可感悟到刘 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
3.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 诸葛亮与刘备见面 后谈论天下大事, 让刘备顿开茅塞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 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 性格特征。
刘备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 抱负、做事有恒心
(1)熟读课文 (2)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课文小结
三顾茅庐
前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如鱼得水
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2 生字难词
(1)字音 纶巾( guān )
(2)词义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
诸葛亮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走近作者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打听后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之中,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的人才。于是刘备专程到隆中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1)
“自董卓造逆以来……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
(2)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运用语言描写,“美玉”指司马德操和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表现了诸葛亮谦虚的性格特点。
理清结构
(1)开端
(2)发展
(3)高潮
(4)结局
欲三拜诸葛亮——
刘备茅庐中拜谒碰壁
刘备茅庐问计
诸葛亮接受拜请——辅佐刘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_0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24、三顾茅庐
明确:人物的出场的艺术。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③ “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诸葛亮的出场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 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 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前,为什么详细描
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
关公反对
玄德 欲见大贤
张飞无礼
玄德 怒叱责备
通过鲜明对比:凸显刘备求贤 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特点。
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 一、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
用?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
荆 州
地形有利,
抚彝越 物产丰富,
军事要塞, 刘表无能
贤能为之用
可为援不可图:友来自认真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从诸葛亮交代诸葛均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 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这一番 话中,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受刘皇叔之恩, 不容不出
知恩图报
待我功成之日, 即当归隐
求贤若渴,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
四、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 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 么?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怀疑,所以仍然以 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 辅佐的人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五、你认为使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 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 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 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4三顾茅庐
zhānɡ
kuài
yè
nǎn
xù
ɡuān
chǎnɡ
zhòu
dān
跟读三遍
标注原文
8
拜谒:愧赧:
拜访谒见。
因羞惭而脸红。
经世奇才:箪食壶浆:顿开茅塞:
治理国家的杰出才能。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本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也说茅塞顿开。
9
暂停做笔记。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
19
举例
分析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知恩图报,淡泊名利
20
刘备
礼贤下士、恭敬诚恳
诸葛亮
智谋过人、淡泊名利
21
作者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各有怎样的作用?
(请在文中标注。)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刘备和诸葛亮的动作和语言,以及诸葛亮的外貌。 作用: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诸葛亮的儒雅风范和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
诸葛亮才智过人,却身居茅庐,淡泊名利,遇到赏识自己的主公能知恩图报,死而后已……
生动的人物,有趣的故事,可贵的品质。
14
15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这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正确预见。
这段话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盖世才能和惊人智慧。
再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概括诸葛亮的性情特点。
16
可暂停播放。
举例
分析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由由然有神仙之概。
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替换《隆中对》的原因分析: (1)内容上:依照《隆中对》来写,但增加了三顾的 内容,更丰富; (2)情节上:一波三折,设制悬念,更吸引读者;
24 三顾茅庐
பைடு நூலகம்体感知
➢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 不理解的语句。
➢ 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刘备三顾茅庐 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字词学习 yè
拜谒
意为“穿,贯通”,注意 与习惯的“惯”区别开。
失礼
傲慢
nǎn
愧赧
bǐ
鄙贱
ɡuàn
如雷贯耳
思贤如渴
dān
读shí。
sè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shǎnɡ
例句
玄德拱立阶下。半晌, 先生未醒……又立了一 个时辰,孔明才醒……
分析 等待时间长
例句
分析
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言语谦卑,其时刘备已
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 年过40,孔明才27岁,
耳。昨两次晋谒,不得 刘备自称“愚夫”,却
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 称孔明为“先生”,并
未审得入览否?
称这次见面为“晋谒”
虽淡泊名利,但更关心 人民疾苦,忧念天下
举例
嘱咐诸葛均不要荒芜田 地,“功成之日,即当 归隐”
分析 淡泊名利
➢ 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 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智慧卓绝 淡泊名利
素养提升
➢ 请分析作者在塑造他们时,哪些属于 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各有 怎样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会详略得当、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简介及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
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1)高风亮节。
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2)仁心爱人。
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3)聪睿过人。
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1)仁心爱人。
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2)诚心求贤。
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3)虚心求教。
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4)待人宽和有耐心。
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四)精彩段落研读,解读“隆中对”内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
【教学提示】
“隆中对”的内容极具谋略性,可引导学生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体会运用军事谋略的趣味。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五)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术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六)拓展延伸,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
试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明确:1.《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
2.《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
【教学提示】
该部分照应教学导入,教师可提供适量材料,方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刘备三顾茅庐,阶下恭候表诚意刘: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刘备向孔明问计——相见恨晚孔:雄才方展
刘备邀请孔明出山辅佐,如鱼得水
教学反思
介绍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降低了难度。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特色等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
由于部分学生对名著本身未进行全文阅读,对“隆中对”中的谋略不能详尽知悉,是一大遗憾。
对于本文语言特征,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做更细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