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

合集下载

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整理

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整理

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整理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那么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质疑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的逆向思考,对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师应当切实的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并且借助于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出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完善及改正。

比如,在《司马光砸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们的朋友掉入河中,你们会怎样做?这时,有的学生会说“跑回去叫大人”,有的会说“下河救人”,而有的学生则会考虑周全后说“量力而行,先通知大人,而后拨打120和110。

”对于这样的回答,很多学生会感到不满,因而教师贝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示认同该做法,然后从自救及安全等方面,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将问题解决。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大力倡导学生的质疑,要将问题敢于提出来。

只有在不断的质疑中勇于探究,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雪莱曾说:“想象就是创造!”没有想象,谈何创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材料,调动他们知识库存,让其展开想象。

拓展其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大瀑布的葬礼》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读完课文,而后简单的说一下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接着,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闻名的赛特凯达斯大瀑布是如何葬送的?”这样的提问就会引发学生的激烈争论,可谓众说纷纭,各执观点,同学们给出的结论大致有:1、上游水电站的建设;2、周围工厂不节约用水;3、乱砍滥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听完学生的自由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大家说的都很正确,就是因为人们不懂得保护环境,才导致大瀑布逝世了,那么,它留给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谈下自己的想法。

创新人格自我培养的途径

创新人格自我培养的途径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能力之一。

培养创新人格需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和积极的学习实践。

以下是一些培养创新人格的途径:
1. 开放思维: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和固有思维模式。

与人交流时,主动聆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 多元知识: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经济等。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和创新,激发新的灵感和想法。

3. 勇于冒险:培养创新需要敢于冒险和承担失败的能力。

不怕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并积极尝试新的方法和做法。

4. 鼓励好奇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停地提问和追求答案。

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边界。

5. 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格的核心。

通过解决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和创造性的思考来培养创造能力。

可以参加创业活动、参与艺术创作、阅读创新类书籍等来激发创造性思维。

6. 团队合作:创新往往需要团队协作。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和实现创新的目标。

7. 持续学习: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参加培训、研讨会、读书等活动,积累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创新人格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坚持。

通过以上途径的实践和自我反省,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勇于探索、敢于冒险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创新人格。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方法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方法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方法方成杰(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0电信2班)摘要: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

造性人格,如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坚强的意志,能够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导向作用。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不是随意的,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任何创造性活动的成功与否都受个体个性的极大制约,个体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具有创造的个性。

个体的个性和特点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一般有三种方式: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早期教育,教育原则,创造氛围,人格培养。

1 什么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

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

同时也是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2 创造性人格的作用创造性人格对个人的成才,对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起导向作用、内在动力作用、长期坚持最终成功的作用。

2.1导向作用创造性人格,如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坚强的意志,能够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导向作用。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1881-1936)的成才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1902年他被选派到日本东京留学,攻读医学。

由于他当时初步树立了主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当他看了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后,深受刺激,深感医治人们的精神比医治人们的肉体疾病更重要,因为如果思想不觉悟,体格再健壮也无济于事。

他认为,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的只有文艺。

于是,他弃医改学文学。

后来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从非智力因素着手培养创造型人才

从非智力因素着手培养创造型人才

从非智力因素着手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是人类的本质特征。

创造性思维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前提,贯穿于整个创造性活动过程中。

创造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简言之,是一个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创前所未有的思想(理论)和发明新事物,这就是创造。

创造又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即能够摆脱习常思维的束缚,独创性地探索新领域、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思维涉及的因素非常广泛,不仅和智力性因素有关,还与大量的非智力性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就将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归纳为:好奇心、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想像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喜欢试验、坚强而有韧性、爱幻想等;我国学者将其归纳为: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的责任感、一丝不苟、孜孜不倦。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创造水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不过,对创新训练现状的研究发现,在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非智力因素着手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一、创造型人才培养中的非智力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具有不同于习惯性思维的特征,因此,用智力来衡量创造力或用提高智力来提高创造力的办法,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现代心理学研究还总结了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习惯性思维特征的四个方面,即新颖性、灵活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此延伸出创造型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非智力障碍因素,特别是人格因素。

(1)满足现状的思维特征:如对现有的理论、现场、实验设计、产品设计,包括管理规章等,只满足于对进步的理解,不向前看,缺乏横向比较等。

(2)刻板僵化的思维特征:即以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没有或放弃对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和态度,缺乏思维的弹性。

(3)崇拜权威,过于相信报刊书籍、专家甚至外国人的看法,甚至以这些看法代替实证。

创造教育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

创造教育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创造教育的本质与基础教育改革一、我国的创造教育的思想(一)南宋胡宏提出“有疑”、“有见”;朱熹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创造性学习程序;《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二)蔡元培五育并举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三)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质和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实施创造教育,首先要有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以生活为本源与内容,要做到“教学做合一”。

“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有三大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他强烈地批判旧教育中的陈规陋习,主张以新教育代替旧教育,并明确指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的根本方法就是实验。

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二、西方的创造教育思想(一)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文雅教育)。

(二)杜威的创造教育思想:他以“变化”为基本出发点,认为人的教育也要有变化。

一个具体的教育目的应有三个标准:1、它必须与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关系;2、它必须有弹性,既能指导活动也能被活动改变;3、它必须在计划的程序中对自由和创造的活动起作用。

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将儿童的学习和创作冲动分为四种:1、社会冲动,与他人共享的欲望和兴趣;2、建设性冲动,制造东西的欲望和兴趣;3、探究性冲动,试探环境的欲望和兴趣;4、表现性冲动,表现自己的个体的欲望和兴趣。

为此,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革命性的教育主张。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

在实用主义教育看来,其教育目的只有通过活动这一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最好地实现。

三、创造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创造教育是在人们普遍地接受“素质教育”这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美国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

人力资源的人化形式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创造教育的关键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创造教育的关键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创造教育的关键作者:莫瑶来源:《成才之路》 2015年第6期莫瑶(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重庆400067)摘要: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各国在经济浪潮中脱颖而出,创造教育日益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教师实施创造教育的重中之重。

只有培养大量创造性人才,才能将创造教育真正惠及全民,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关键中图分类号:C961;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6-0004-02作者简介:莫瑶(1987-),女,重庆合川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遍地开花,创造教育已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我国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规划,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已成全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1 世纪就是创造的世纪,创造教育必将成为21 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一、创造教育的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陶行知,于20 世纪30 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

创造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们中小学实施的教育一般指广义的创造教育,即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个性、创新能力为目标,并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

总的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激发创造的热情,树立创造的意志,培养创造的精神,增长创造的才干,训练创造的思维,进而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以看作是创造教育。

[关于,创新,人才,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关于,创新,人才,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论文摘要: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由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四大要素构成。

这四大要素在创造活动中均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替代。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通常认为,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造性人格,能顺利地完成创造性活动,并富有创造性成果的人才。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创新人才是由彼此联系、不同素质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作为整体发挥作用。

由创造性精神构成的意向驱动系统属于“想到要去创新”;由创造性能力构成的技术支撑系统属于“知道怎样去创新”;由创造性人格构成的意志维持系统则属于“能够坚持创新”。

而这一切都必须有科学的创新知识结构作为基础。

由此可见,作为创新人才,其最优化的结构必须是知识、智能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因此,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由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四大要素构成。

这四大要素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均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替代。

一、创新知识结构所谓创新知识,是指对创新实践活动过程具有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主体的知识系统及其结构。

创新知识通常与创造能力一起,以组合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1.知识与创新众多研究表明,个体所占有知识的数量与其创造能力的强弱并不完全呈正比。

也就是说,知识量多的人创造能力不一定强;反之,知识量少的人创造能力不一定弱。

个体的创造活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掌握的知识的质量如何,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

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或者表面的问题,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或者根本的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才最有利于成就自己的创造实践活动。

2.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离不开科学知识。

宽厚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首要条件。

离开了知识积累和储备,创新素质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常见的创新思维方式有哪些_常用练习方法是什么

常见的创新思维方式有哪些_常用练习方法是什么

常见的创新思维方式有哪些_常用练习方法是什么创新思维的方式都有哪些呢?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人的思维要具有创新性。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常见的创新思维方式有哪些,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常见的创新思维方式1、发散思维(1)概念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2)特性A?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

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

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B?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C?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

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D?多感官性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

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

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2、逆向思维(1)概念逆向思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取向总是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比如人弃我取,人进我退,人动我静,人刚我柔等等。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逆向思维模式,当一种公认的逆向思维模式被大多数人掌握并应用时,它也就变成了正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并不是主张人们在思考时违逆常规,不受限制地胡思乱想,而是训练一种小概率思维模式,即在思维活动中关注小概率可能性的思维。

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是决策思维的重要方式。

(2)特性A?反向性反向性是逆向思维的重要特点,也是逆向思维的出发点,逆向思维离开了它也就不存在。

1 创意开发理论

1 创意开发理论

二、创造性思维的方向
3.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结合—两面神思维 小问题: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有一天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到 面前,对他们说:“你们赛马跑到沙漠里的绿洲去吧。 谁的马赢了,我就把全部财产给谁。但是这场比赛不比 往常,不是比快,而是比慢。我到绿洲去等你们,我要 看看谁的马到得较迟。”兄弟俩照着父亲的话,骑着各 自的马开始慢吞吞地赛跑。可是干燥炎热的沙漠里,火 盆一样的太阳烧烤着大地,慢吞吞地走怎么得了啊。两 人正在痛苦难熬下马休息的时候,前边来了一位有名的 学者,听了两人的难处,就告诉他们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兄弟俩听了很高兴,这可真是口渴遇甘泉。兄弟俩快马 加鞭,一溜烟奔驰在炎热的沙漠中。那么,你知道学者 的办法是什么吗?
二、创造性思维的方向
1.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内涵:发散思维就是指在间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 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散开去,而 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或范围等的约束,并 从这种扩散的或者辐射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 办法,衍生出不同的结果。收敛思维,是在解题过程中 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 到条理化的逻辑程序中去,以便最终得到一个合乎逻辑 规范的结论来。收敛性思维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 绎、科学抽象等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形式。
二、创造性思维的方向
2.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顾名思义,是指这个人的思维有其横向、向宽 处发展的特点。具有这种思维特点的人,思维面都不会 太窄,且善于举一反三。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种思维 就像河流一样,遇到宽广处,很自然的就会蔓延开来, 但欠缺的是深度不够。 所谓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 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这是一种符 合事物发展方向和人类认识习惯的思维方式,遵循由低 到高、由浅到深、由始到终等线索,因而清晰明了,合 乎逻辑。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都采用这种思维方 式。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之林。

创造意识是创造内容形成和创造活动开展的基础。

创造意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体现主动的想去创造的欲望和自觉性。

教师要特别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问题的敏感性;指导学生领悟创造成果;启动学生对创造意义的价值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兴趣,产生创造意识。

根据许多有丰富教育经历的教师的经验我大致总结了下面老师应该注意和做到的四大要点。

一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创造意识,使学生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形成的问题教学环境创造欲望的形成是受所处环境的刺激。

问题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它将学生与特定的问题连接起来,,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促成学生从普通的思维意识向创造意识转变。

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探索愿望,使学生明确探索目的,促成创造意识。

以激起学生创造动机出发2、利用创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欲望是对创造成果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创造成果对学生创造意识激励的潜在动力,要充分觉悟到只有教师合理利用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教学。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3、让学生了解创造的意义只有明白了重要性,人才会去重视。

如果学生没有对创造能力的意义的正确理解和理性价值态度,那么学生就不会形成积极和正确的创造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认识、领悟创造的价值意义,感受创造的魅力。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观首先教师要明白教育是发展,而不是挑选,更不是淘汰,教师要教会学生知的能力,要促使学生去求知。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

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

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则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

一个国家创新人才的数量是其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离不开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动力系统,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体现在创新活动中的个体心理特征,它虽然不对创新活动起直接的决定作用,但它为个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动力支持。

一、创新人格的内涵“人格”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性范畴,已被引入许多学科,成为跨学科的范畴。

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表现和形成的思想自我,是一个人长期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气质、性格、意志力、观察力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一个人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个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人格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创新素质中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素质方面,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往往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德育视野下的“人格”主要是指道德人格,它是“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作为人的全部尊严、价值、品格和行为范式的总和,是由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1]。

创新人格是指人的诸多人格特征中,能使人长久地保持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

它主要包括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严谨求真的学术态度、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力、敢于标新立异、不为环境所拘、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富有批判精神、完善和超越自我、坚韧不拔的性格等个体特征。

好奇心、自信心、探索欲、热情、想象力、求新求异、质疑能力和意志力是其核心品质。

创新人格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动力系统和方向性保证,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心理特征。

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纪宝成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

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

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

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来说,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从来都必须成为一切基础工作的目的。

这句话不仅对科学家适用,对创新型人才同样适用。

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

学习与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体验实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与项目。

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

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

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

小学健康教育学期工作总结

小学健康教育学期工作总结

小学健康教育学期工作总结小学健康教育学期工作总结1回顾一学期来的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始终把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重中之重。

对于学校的健康教学,我们表现在长抓不懈,领导重视,教师认真贯彻等几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

我们学校在抓健康教育时,建立了健全的领导班子,定期召开有关工作会议。

每学期开学初,专门召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校委会联席会议,研究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好课职务,明确分工并实行定期检查,保证计划任务的落实,为搞好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保证。

二、认真落实好学科教育计划。

健康课是小学的必修课之一,教导处在学期初切实安排好健康课的任课教师,落实好课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按照教学管理常规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备好课,上好课,做到有作业,有考核。

教导处还与其它课程一个样,业务检查时对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作业进行检查,并记入教师个人档案。

三、关心学生健康,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卫生设施,与学生的健康专有密切的关联。

学校的设备一切为孩子着想,从坐的桌凳到照明设施,从环境到饮食卫生,都有完整的规章制度,责任到人,定期检查评比,各种设施,人为损坏,照价赔偿,自然损坏及时维修,保证课桌凳、日光灯、黑板等常年完好率100%。

四、加强常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健康卫生意识。

不断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和丰富学生的健康卫生知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能起带积极的促进作用。

每学期我们除开设好健康课之外,还充分利用校会和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常规教育,对学生的“三十要”做好宣传教育,并要求学生对照实行。

利用学校的闭路电视和有线广播进行不定期的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在今年“乙型脑炎”的时候,我们多次进行宣传讲座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校利用橱窗班级利用黑板报定期开辟专栏,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使学生的卫生健康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健康意识。

五、做好学生的体检工作和预防工作。

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

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

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人格与创造力是两个相互影响的概念,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不同的人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有着明显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格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影响。

一、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影响1. 开放性开放性是一个人是否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思维方式的能力。

开放性较高的人往往更有创造性思维,并且更容易产生新的创意和创新。

这是因为开放性使得个体能够对新事物和新观念保持敏感,并敢于探索和尝试。

2. 自我自信自我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某个任务或应对挑战的内在信念。

自我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着高度认同,他们更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自信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有勇气去尝试创新的想法,而不会轻易放弃。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创造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并从其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4. 坚持与毅力坚持和毅力是创造力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创造力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挑战和困难,只有具备坚持和毅力的人才能够克服这些阻碍并将创意付诸实践。

坚持和毅力不仅是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更是接受失败的勇气和重新尝试的动力。

二、创造力对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也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具备更好的人格特征。

1. 自信心通过创造力的实践,个体能够产生一系列成功的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

创造力的成功经历可以让人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一步提升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内省和自我发现创造力的实践要求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进行反思和评估,这种内省和自我发现的过程有助于个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创造力的实践,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人格。

3. 坚持和耐心创造力的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辛的。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

【关键词】中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作为中学教师,笔者认为,每门学科都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

本文拟对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来实现的。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

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灿烂文化在历史教材中均在不同的章节中得以体现。

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他们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

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遏止和否定。

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

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更别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各项工作的主要活动。

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

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时,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

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

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矢志不渝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之一。

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

人格试题

人格试题

人格[填空题]1需要参考答案: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填空题]2动机参考答案: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填空题]3兴趣参考答案: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填空题]4智力参考答案: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填空题]5创造力参考答案: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填空题]6人格参考答案: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填空题]7性格参考答案: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填空题]8生理性动机参考答案: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动机,也称内驱力,包括饥饿动机、干渴动机等。

[填空题]9社会性动机参考答案: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心理、社会需要有关的后天习得的动机,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比较原始的三种驱动力,即好奇心、探索和操作;二是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如被社会承认、尊重、赞许、群体感、友谊感、归属感等。

[填空题]10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先天的();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参考答案: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填空题]11()是人的最基本需求,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参考答案:生理需要[填空题]12尊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填空题]13动机的功能:()()()参考答案: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填空题]14兴趣可以分为()和(),也可以分为()和()。

教育局面试的题目

教育局面试的题目

教育局面试的题目教育局面试的标题问题1.现代师生关系特征是什么?(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

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尊重关爱。

(2)民-主平等。

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彼此之间存在依赖关系。

(3)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2.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是什么?(1)清晰的教育理念。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熟练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

3.教师应具备教育能力?(以范跑跑为例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基本职业素养有哪些?)(1)职业道德素养。

包罗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包罗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博识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科学教育知识。

(3)能力素养。

包罗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办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和自我控能和反思能力。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进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2)培养创造性人格。

想象力、创造力等优秀品质是个性的表示。

为此,实施以报酬本的人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3)培养创造性思维。

a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b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

c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性能力。

d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5.班主任应该具备哪些素养?(1)高尚的思想道德本质。

(2)合理的业务知识本质。

(3)良好的心理本质。

(4)健康的身体本质及文明的仪表举止。

班级办理:1.标的目的性2.科学方法性3.前瞻预防性6.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级办理)(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7.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表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培养创造性人格
绵竹中学实验学校向帝东
要给“创造力”、“创造性”下定义是很困难的。

在不少关于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的著述中,常常是将“创造力”、“创造性”、“创造活动”混用的。

这在理论上不合逻辑,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在指导实际工作上容易出现偏差。

有的中小学在创造教育中重复80年代中期的做法,注重思维的创造技法培养,忽视创造性人格因素的培养,这可能与认识上的误导有夫。

这里我无意对这几个概念作界定,只是想强调培养创造性人格或培养人格的创造性是根本。

“创造力”是人格创造性的智慧表现,包含有智力因索,而思维又是智力因素中的核心成分。

但这并不意味着“创造力”是“智力品质”,更不能将其归结为“思维品质”。

实证研究业已表明“创造力”与“智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创造力除智力因素外还含有认知风格、价值、目的、信念、策略等诸多非智力因素。

至于“创造性”的内涵似更为丰富,含有更多的非智力因素。

如台湾学者郭有遹所言:创造是“智情意前所未有的表现”。

我认为创造是人“自由自觉活动”,“创造性”、“创造力”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发挥创造才能的深层的、内在因素或内在根据。

“创造性”与当下所说的“创新精神”是一致的,包含着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等多种成分,表现有丰富的内容,诸如开拓进取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挑战精神,冒险精神,负责精神,献身精神,坚韧精神等等。

创造性或创造精神是创造性人格的本质方面,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导向作用以及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各要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

创造性人格特征,国外已有很多研究。

例如吉尔福特的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特点有8个方面。

再如麦金农对包括作家、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共400人的研究表明,占总体半数以上的人都具有7个方面的品质,即智力、独创性、坦率、直觉性、理论的和美学的兴趣,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

不同领域内创造者的人格特点又有所不同。

国内学者王极盛研究了学部委员们的创造人格特征,把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分为情绪、兴趣、意志、性格四类52种,经数量分析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发挥创造性作用大的非智力因素中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兴趣、勤奋、求知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创造活动作用大的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求知欲、勤奋、意志。

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格应包括形成、发展人格结构中那些积极的有利于创造才能发挥的素质;还应包括防止、克服消极的、妨碍发挥创造才能的不良素质。

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要改变不妥当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这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不便展开。

这里只提出要改变两个观点。

一是认为有的人无创造性。

这是不妥当的。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有“真创造”和“类创造”<对个体而言>之别。

还有一种说法,有一本“创造心理学”说1950年以后才肯定每个人有创造性。

这也是不确切的。

30年代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就已开展了创造教育,40年代初发表《创造宣言》更进一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认为只有坚信“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才会更有信心去做好创造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