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象的分类
论张岱《陶庵梦忆》中四大审美意象 张岱 陶庵梦忆
![论张岱《陶庵梦忆》中四大审美意象 张岱 陶庵梦忆](https://img.taocdn.com/s3/m/243f2acf90c69ec3d4bb7548.png)
论张岱《陶庵梦忆》中四大审美意象张岱陶庵梦忆一、所谓四大审美意象周作人在给俞平伯校点的《陶庵梦忆》作序时写道: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所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
⑵另外,按照恩师张德建先生的分析,张宗子属于明末名士一流,不仅仅流连诗文,彼此唱和,风流映照,他们对生活也十分讲究。
⑶诚然,宗子小品,内容庞杂,触及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听戏、造园、饮酒、品茗、狎妓,在这八卷回忆录里作者饱含深情地追忆这些繁华,描景状物,写人记事,琴棋书画,民俗风情俱备。
但宗子之文留给人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摹山范水的文字,也正是这些文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得宗子的小品区别于公安的狂瞽、竟陵的狭隘,私以为这正是我们解读这位辗转市井与山林之间的名士散文家的关键所在。
《陶庵梦忆》凡文123篇,其中纯粹的写景之文四十七篇,包括山水、亭台楼阁(当然按照对宗子小品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数据会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写景文章在全书中的比例超过三成);状物文二十三篇,包括金石、动植物;民俗文章二十五篇,包括灯会、集市、梨园;其余为记人及杂感一类。
由这些粗略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寄情山水之文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在其他类型文章中有大段的绘景的也达到五十篇,并且在描绘民俗人物时也常常渲染出一番情景,以景衬托。
当然,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手法,但宗子笔下的景物却别有一种风情,一言以蔽之,曰凄清。
而这种氛围又是通过什么意象产生?《琅嬛福地》既是《梦忆》的收关之作,更是对全书的一个总结,所抒之情、所发之感皆凝结与这一篇似梦呓一般的幻想之中,是对作者情志的一个很好的总结概括。
文末提到在福地可坐、可风、可月,在下认为恰可这样解释:可坐者石也,可风者松(荫)也,可月者夜也。
由是大约便可看出宗子生活中最高的趣味,当然还需加上一样才完整:雪。
是为本篇论文所要详细论述的四大审美意象。
而作者喜静、喜幽的一面可见一斑,下文将具体展开。
二、分述松、石、雪、月1、松石宗子中意之木,大约松竹一类,而前者怕更喜爱些。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32735ead02de80d4d84082.png)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
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
![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d7e3405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0.png)
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审美意象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感性体验和心理反应,它是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审美意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将从基本类型、自然界、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基本类型1.色彩意象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为基本的元素之一,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情感和意义也不尽相同。
例如红色代表热情、活力和力量,蓝色则代表冷静、深邃和安静。
2.形态意象形态是指物体在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状或轮廓。
不同形态所产生的审美意象也各有特点。
例如圆形代表完整和完美,方形则代表稳定和坚固。
3.空间意象空间是指物体在三维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关系。
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例如对称排列可以产生平衡感和稳定感,而错落有致则能够产生活力和动感。
4.节奏意象节奏是指时间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元素。
不同的节奏可以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例如快速节奏可以产生紧张和兴奋感,而缓慢节奏则会让人感到平静和安详。
二、自然界1.动物意象动物是自然界中最为丰富多彩的存在之一,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例如狮子代表力量和威严,鸟类代表自由和轻盈。
2.植物意象植物是大自然中最为美丽的存在之一,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例如花朵代表爱情和美好,树木则代表生命和成长。
3.天空意象天空是自然界中最为广阔壮观的存在之一,它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和形态也极具魅力。
例如晴空代表明亮和开朗,夜空则代表神秘和浪漫。
三、社会文化1.历史文化意象历史文化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并继承下去的珍贵财富,它所包含的审美意象也非常丰富多彩。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麒麟等都代表着吉祥和神秘。
2.现代文化意象现代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包含的审美意象也非常多样化。
例如电影、音乐、时尚等都是现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3.地域文化意象不同地域所拥有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审美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所产生的山水画就与北方地区所产生的花鸟画有着明显的区别。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2966e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d.png)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主体:创作阶段,文学主体是指文学创作者;而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文学主体则是指的欣赏主体,即文学作品的读者。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具有一定审美素养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的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等因素的复杂的心理现象。
审美意识对于文学的意义:活动中的审美意识是主体从事文学创作和欣赏时的一种主体条和能力;审美意识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条,也是文学活动的起点和动力。
文学审美意识是文学活动的枢纽。
文学的语符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从动态上看,整个文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主体审美意识的语言符号化过程。
2.从静态上看,一个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语言符号化了的对象性存在,语言符号成为文学作品的唯一存在方式。
言显现是文学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特殊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1)从艺术哲学的层面上说,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基于人类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
(2)在文艺美学的层面上,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体现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3)在语言艺术的层面上,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表明了语言之于文学的特殊地位。
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和谐的和自由的关系活动就在于通过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形象化地把握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艺术中的“化丑为美”要通过。
在文学这个世界里,人们尽可以调动自身的潜能,展开驰骋的想象,在一种意象的幻境、虚拟的时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体察、对个性的张扬,或是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渴望等。
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就是这样体现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的,文学的性质也就在这里找到了它的美学基点。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言之于文学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是由语言之于人类的地位和文学语言本身的审美性能这两个方面决定的。
其一,从语言之于人类的地位上看,它对于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文化、人类的生存交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c168ed08bd63186bcebbcec.png)
名词解释1、隐含读者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伦理批评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伦理道德批评之所以兴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4、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5、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6、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ecb3705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3.png)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象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充满着独特的审美意象。
这些意象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象,感受其中的奇妙之处。
一、自然景观与人的内心世界的融合中国古代文学中,自然景观常常成为作者借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意象。
在诗歌中,山水、花鸟、雨雪等自然景物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色彩。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的内心世界与月亮、庭院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富有禅意的画卷。
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的内心世界融合的审美意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审美追求。
二、喜怒哀乐与人生情感的抒发喜怒哀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象恰恰在这些情感的抒发上展现着独特的风格。
在喜的表达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繁花似锦、笑逐颜开的画面;而在怒的表达中,则有烈火熊熊、雷霆万钧的形象。
哀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自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通过凄风苦雨、寒山落叶等意象,表达出作者对人世冷漠和命运无常的痛惜之情。
至于乐,虽然不如喜欢怒和哀那样常见,但在一些喜庆场合以及田园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三、历史与时空的交融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与历史和时空相结合,形成深远的审美意象。
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过去事件的描写和演绎,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思和敬仰之情。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平实的笔触为后世流传了大量的历史故事。
而时间和空间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运用,文学作品可以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中展现出宏大的想象力。
古代神话中的长生不老、飞天遁地等人物和场景,正是靠着创作者的想象,将历史与时空的界限打破,实现了跨越时代和空间的审美体验。
四、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性的探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心理,也探索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爱情题材中,爱人、父母、兄弟、朋友等关系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含义。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ebb03fb90d6c85ed3ac60c.png)
填空1.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2.中国古代文学中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与发展。
在现实型文学方面,《诗经》可以说是其源头。
在理想型文学方面,《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在象征型文学方面,有《庄子》中的预言和神话。
3.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4.(特征性原则)成了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5.(王昌龄)作的(《诗格》)中,就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6.审美意象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7.俄国学者(普洛普)在1928年发表(《民间故事形态学》)。
8.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许是单位。
9.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10.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
11.(亚里士多德)发展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12.西方的“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指“刀笔”,指古希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引申为用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
(了解)13.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以(刚柔)两字分类影响最大。
14.19世纪的法国作家和批评家斯达尔夫人就指出存在地域风格的差别和地域文化对地域风格的影响。
她把西欧分为(北方)和(南方)。
15.应伽登把再现客体没有被文本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称为(“不定点”);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16.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
名词解释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8206eefab069dc51220105.png)
一、名词解释1、陌生化:使习见事物换一种样式出来,来获取一种“新奇”的艺术效应。
①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②被陌生化的事物形象以作者或读者似乎从未见过(实际上作者已见过,读者也可能见过),不得不以“第一次”见到时的新奇形状和感受去描写它的方式呈现出来。
③陌生化可作为手法和方式,也是作=作家观察和表现生活的总原则。
2、意象:意象一词的古义是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另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
有如下特征:①本质特征是哲理性②表现特征是象征性③形象特征是荒诞性④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审美意象的分类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3、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4、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5、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
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和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
6、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中已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材料,反映客观存在。
文学意象(汉语言文学)
![文学意象(汉语言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236fa4c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e.png)
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以及高级形态审美意象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
本教材采用第四种意象即观念意象。
观念意象是文学形象中那种表意性艺术形象,其高级形态是审美现象。
这里的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都简称文学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它的最早源头可归朔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象的古义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面。
另外,古代象征艺术也可见观念意象的应用。
清代叶燮提出:“至理”、“至事”的概念。
朱光潜根据康德的观念,翻译出“审美意象”这一词,并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一种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它有四种基本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和抽象性。
第一,哲理性。
这是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指形象往往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
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概括了读书给人带来的那种智慧之光启迪心智的精神升华和享受,说明了学问境界犹如源头活水,要常读常新,才能日新日进的道理。
第二,象征性。
这是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说审美意象总是以其直接呈现的感性事物去暗示更广泛和普遍的意义。
卡夫卡《变形记》里的大甲虫,暗示了现代社会“人变成非人”这一普遍意义。
第三,荒诞性。
这是指审美意象呈现出外形上的愈出愈奇或生活逻辑上的不可思议特征。
如古代断头后以乳为目而以脐为口的刑天,埃及狮身人面兽,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等;二是生活逻辑上的荒诞性,指违背生活情理而令人不可思议,如现代主义文学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荒诞性的着力揭示。
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6a00fdf28ea81c758f5782a.png)
文学概论复习文艺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文学理论提供具体的文学现象的研究成果,密切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的关系;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文学理论:以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状况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研究评论对象的实践性学科。
文学理论分为五个阶段: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轮、发展论文学活动的三原则: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审美升华历史理性:不被生活中的一时假象所迷惑,以艺术家的勇气,把生活假象转化为艺术真实;作家不盲目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与社会思潮保持一段距离,反映出生活的本质方面。
人文关怀:既是指文学的一种历史传统,也是指文学的现代主题。
文学作为人学,自古以来作家诗人们便以他们博大的仁爱情怀关心人的生活处境,提倡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中心构筑他们的艺术世界,表达人性的呼声和要求。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
现代社会商品经济贬低人的价值)审美升华:作家对社会的反映是一种审美反映,即使是否定性、揭露性的描写也应该是“诗意的裁判”。
生活真实不同于艺术真实,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现象作审美升华。
(三方面意义:给人以审美享受,给人以愉快和休息,满足人的审美精神需求,这是文学艺术直接给人带来的精神价值;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全面改善人的人性建构和生存质量;文学的最终价值将体现在“人也按美的规则来建造”这一实践方式上)文学活动四要素(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本质论的过去几种理论:再现论、表现说、象征说、反本质主义。
(他们的特点及评价见笔记)文学的初级本质:是言理、言情、言史三个互补性的侧面,包括文学的哲理本质观、情感本质观、历史本质观。
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591b41e9aeaad1f346933fca.png)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 敞口中,凝结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 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 着那寒风料峭中乃东在一望无际的永 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 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 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 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 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 静的馈赠,表征这大地在东县的荒芜 田野里朦胧的东冥。这器具渗透着对 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 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 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 战慄。”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 本源》,斯图加特,1982年,第2627页。译文参照李普曼编:《当代美 学》,中译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年,第392页。
—— ·
始终以诗人、艺术家的心灵为 本位,或偏于清醒的哲理,拈花微 笑,洞观宇宙人生的真谛,或偏于 沉醉的情感,苍茫踌躇,另是一番 滋味在心头。 大体分为三类:比喻喻象、象 征喻象和神话喻象 。
梵· 高的《向日葵》
四 君 子
梅
兰
竹
菊
它是用人造的符号,一般是高 度单纯的点线面体和色,按照艺术 家个人独特的方式组合成的整体, 它同自然形象的对应不再明了而直 接,一般也不构成象征,它就是它 自身,并不成为喻体。是非再现、 非概念、非喻体的意象。
元气论:气内含着道,气、道 成为关于艺术的形而上的根据的理 论。万物的本体生命,相对于它来 说,任何象都是恍惚悄悄的。气与 道的探讨,使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深 入到本体的层次。 对气的独特规定导致了中国古 代美学独特的艺术真实论,一是意 象说,要求艺术作品的形象要丰富 有蕴籍,二是意境说,艺术的最高 境界是象与象外的结合。 审美心胸论要求创作主体必须 保持虚静的状态,涤除玄鉴。
梵· 高《农妇的鞋》
审美潜意识的结构——第三层次:审美意象
![审美潜意识的结构——第三层次:审美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f2ddc4ca647d27284a73513f.png)
审美潜意识的结构——第三层次:审美意象作者:张玉能来源:《云梦学刊》 2012年第3期张玉能1,2(1.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
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
2.审美图式。
(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
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关键词:审美潜意识;结构;审美内在表象世界;审美图式;审美意象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3-0088-09人的审美意识一般包括表层审美意识和深层审美意识。
表层审美意识一般就是所谓审美显意识,即审美活动中的认知(知)、情感(情)、意志(意)活动;而深层审美意识则包括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无意识。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
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
它是审美潜意识的第一层次,是人们和人类的审美记忆库,是审美认识深化、审美情感丰富化、审美意志现实化的数据库,是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思维的孵化器。
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
它是审美潜意识的中间层次,是审美内在表象世界的抽象化,定型化,概括化,是形成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转换器。
3.审美意象。
它是审美潜意识的最高层次,是审美潜意识前两个层次的综合,无论在个人那里还是在人类那里,它都是审美文化中的精华和结晶,它可以形成原始意象(原型)、典型意象、意境意象,使得审美活动具有民族性、个体性、叙事性、抒情性等特征。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daea4d2b9f3f90f76c61bb0.png)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话语层面.——文学作品表层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普通言语外指性与文学言语内指性)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蕴含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人类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举例同上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陌生的不易被人所理解,从而引起兴趣有了审美效果(自动化言语:过分熟悉而失去兴趣语言)举例:女神凤凰涅槃,弹指间(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含义: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时在头脑中经过想象联想而产生的生动的生活图景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的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反映人们真切感受举例《城堡》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举例《天净沙。
秋思》中的旅人形象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他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举例林黛玉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文学意蕴层面.——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历史内容层李商隐的《乐游原》哲学意味层陶渊明《饮酒》审美意蕴层苏轼的《海棠》艺术至境三美神: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_——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特征化含义: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显示的生命的魅力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灵魂的深度灵魂的深度三方面:1 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2 灵魂显现的历史真实程度3 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三,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的含义: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地人物的生活环境.1 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2 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 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2 典型环境制约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 典型人物作用于环境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意境的含义: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二,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情境交融举例: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登幽州台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虚实相生举例:叶绍翁《游园不值》(三)韵味无穷李白《忆秦娥》三,意境的分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第四节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文学意象泛化意象——文学形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尼采:诗人应当是伟大的哲学家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变形记》(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 《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余光中的《夸父》(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大甲虫,《等待戈多》贝克特(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大甲虫的甲壳和没有翅膀,体现了抽象思维对形象设计的严格引导作用(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审美意象的含义: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三,审美意象的分类预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典型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化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的过程意境,抒情性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ce6683631126edb6f1a10f7.png)
1、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2、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一部作品兼具几种类型特征;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学潮流。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现实型文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结合型文学。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特征性: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4、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第四节文学意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章学诚:《文史通义》“《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愈出愈奇,不可思议。
构成审美意象的3个层次
![构成审美意象的3个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ff9111a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7.png)
构成审美意象的3个层次审美意象可以被理解为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它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反映着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美的认识和感受。
构成审美意象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符号层和情感层。
下面将对这三个层次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是感知层。
感知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感受的过程,是审美经验的基础。
感知可以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个方面。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它通过眼睛的感光细胞接收光线传递的信息,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视觉形象。
视觉感知可以分为颜色、形状、空间、明暗和运动等方面。
听觉则依靠耳朵的听觉细胞接收声波传递的信息,形成对声音的感知。
而触觉、嗅觉和味觉则主要通过皮肤、鼻子和舌头等感受器官接收相关刺激传递的信息。
这些感知方式共同构成了人们感知世界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象形成的基础。
其次是符号层。
符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语言,对人们的观念、思想和感受进行传达和表达。
符号通常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媒介进行表现。
在审美经验中,符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符号可以是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也可以是人工创造的符号,如语言文字、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还可以是社会文化中的各种象征和象征性行为。
通过符号,人们可以在审美活动中进行感知、理解和表达,进而形成审美意象。
最后是情感层。
情感是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集合,是个体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美感的情绪化表达,是审美意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状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情感对美的感受进行赞美、喜爱、鄙视或厌恶等情感表达。
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起到了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使审美经验更具深度和内涵。
在构成审美意象的三个层次中,感知层提供了对外界的感知基础,符号层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媒介进行传达和表达,情感层则是个体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表达。
这三个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审美
![古诗词中的意象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c39d322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5.png)
古诗词中的意象审美
古诗词中的意象审美是指通过具象的形象和意象的选择和描绘,传达诗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审美:
1.自然景物:自然景物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如山
水、花草、江河等。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美丽、壮丽或优
雅,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2.色彩与光影:古诗词通过描绘色彩和光影的变化,表达丰
富的情感。
例如,春天的繁花似锦、秋天的金黄落叶,以
及朝阳、夜空中的明月等。
3.季节与时光:古诗词常以季节和时间的流转为背景,通过
描绘春夏秋冬、清晨黄昏等时刻的氛围和景象,表达情感
的变化和生命的短暂。
4.动物与昆虫:动物与昆虫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鸟儿
的飞翔、蝴蝶的舞动、鱼儿的游动等。
它们以独特的形态
和行为,传递诗人对生命的触动和抒发。
5.构建和建筑:古诗词中常以宫殿、楼阁、园林等构建和建
筑物为意象,通过描绘其形态和氛围,表达对人类文化与
创造力的赞美。
6.情感与思绪:意象审美也常通过抽象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
思绪,如忧郁的云霭、奔放的江河、沉静的月夜等,用来
传递情感的深度和思考的深刻。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和描绘,古诗词中的意象审美可以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
这些意象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不仅显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的图案均 有其象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 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 诞生。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 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 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 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 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 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 象征。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 金红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 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 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在先秦诸子的作品中,庄子的寓言作品无疑是独具特色的,它不同于论语的语录体,也不 同孟子的论辩体。庄子寓言的魅力在于其超凡的想象力,富有诗意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 这也是庄子在先秦诸子作品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原因。
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 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 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 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 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传说西施由于有心脏病(据说是心绞痛)在村里 病发时会(捂住心口)紧蹙娥眉,同村的一个丑女见到 西施发病时的神态认为很美,此后也在村里捂住胸口皱 眉。同村的有钱人看了,就赶紧闭门不见;穷人见了, 拉起妻子和儿女就躲。那个丑女只看到了(西施)皱眉 时很美,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很美(意指 西施的美是天生的不是皱眉得来的)。 哲理: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符号式意象
一种是抽象型符号式意象:一 般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 艺术中比较发达 这 你 意的 感 这 个 只 。崇 到 种 概 有 高一抽念用 风种象来巨 格令型描大 和人依述的 神肃然它方 圣静会,锥 的起让但体
具象型符号式意象
另一种是具象型符号式意象: 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 张和拼接组合而成的,不论在 哪一门艺术中都是符号式意象 的主要形态。
审美意象的分类
李海洋 201320490226
审美意象的分类
寓言式意象: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 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寓言式象征意象的显著特征就 在于有故事情节。
符号式意象: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它以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 观念或哲理。
寓言式意象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
老马(臧克家诗作)
诗中的老马似乎生来就得无条件 的承受装大车的命运,即使"背上的 压力往肉里扣","也横竖不说一句 话","只好把头沉重的垂下."这里诗 人写出了老马任劳任怨的命运和 忠厚善良的性格.这匹老马也曾思 考过自己不幸的命运,但它始终是"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 里咽."从这里我们也能体会到老马 的愚昧无知.尽管老马任劳任怨,也 要常常挨皮鞭.无奈"只好抬起头望 望前面."诗人写出了老马的悲惨命 运,痛苦的感受和悲凉的心境,增强 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
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
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寓言 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常见于叙事性作品,以叙事诗,小说, 和戏剧的形式,通过有情节的整体形 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寓言 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先秦诸子散文中 十分发达,说明这种意象是人类创造 和使用的最古老而又是最普遍的艺术 形式之一。
《变形记》
现代派作家卡夫卡在《变形 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 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甲壳虫 的故事,采用寓言式风格,人 变成甲虫这一荒诞不经的审 美意象,表达出多层寓意,影 射了当代社会人们所处的险 恶的生活处境,从而显示了作 家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哲理思考,也使作品具有寓 言式审美意象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