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鼓胀-鼓胀神昏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鼓胀笔记

中医内科学--鼓胀笔记
鼓胀:腹部胀大如鼓为主症的病证,临床表现为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
鼓胀气血水交凝,肝脾肾脏常俱病,气滞柴胡合胃苓,水湿困脾实脾行,水热中满合茵陈,瘀结水留需调营,六味一贯主阴虚,阳虚附苓或济生。
鼓胀气湿热,瘀水阴阳虚,变证出血神昏与黄疸
30
鼓胀
标实
气滞湿阻
腹胀按之不坚,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舌苔薄白腻,脉弦。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热缩六君知猪泽,枳朴芩连干姜黄。
瘀结水留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晦暗黧黑,见赤丝血缕,面、颈、胸、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地萸药,丹苓泽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调营莪芎归元胡,赤芍瞿黄槟陈腹,葶苈赤苓辛桑皮,桂草白芷姜枣煮。
本虚
阳虚水盛
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济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丸
附子+理中汤+五苓散(肉桂)
八味六味加桂附,济生八味加车膝
阴虚水停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前胡草香附。
平胃散加五苓散
水湿困脾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肝胆疾病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

概述1.历史沿革历史沿革(点击看大图)2.鉴别诊断鼓胀与水肿、肠蕈鉴别诊断(点击看大图)3.预后转归:①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互相联系与转化;②鼓胀后期,正虚邪盛,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鼻衄、齿衄、大量呕血、便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鼓胀为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引起肝、脾、肾俱损或功能失调,气血搏结,水湿内停而为病。

1.病因:①酒食不节(酿湿生热,蕴阻中焦,气血郁滞,湿邪与气血交阻);②虫毒感染(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形成癥积,后气滞络瘀,水液停聚);③他病继发(黄疸、积聚损伤肝脾,致肝脾失调,水湿积聚);④情志刺激(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水湿与血瘀蕴结,痞塞中焦)。

2.病位:肝、脾,久则及肾。

3.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4.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

辨证论治1.常证常证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2.变证变证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3.辨证要点初期以实为主(点击看大图)晚期以虚为主(点击看大图)必备经典1.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素问·腹中论》2.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

——喻嘉言《医门法律》3.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中医关于“鼓胀”的病因和病机

中医关于“鼓胀”的病因和病机

中医关于“鼓胀”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鼓胀病因复杂,主要是由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等因素引发,致肝脾肾俱损或功能失调,气血搏结,水湿内停。

一、病因1.酒食不节如嗜酒过度,或恣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阻中焦,滞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脾土壅滞,则肝之疏泄失常,气血郁滞,湿邪与气血交阻日久,便成鼓胀。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肿胀》云:“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

盖酒为水谷之液,血亦水谷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

2.虫毒感染多因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日久失治,肝脾两伤,形成癥积;气滞络瘀,清浊相混,水液停聚,乃成鼓胀。

3.他病继发凡他病损伤肝脾,致肝脾失调,水湿积聚者,均有继发鼓胀的可能。

常见如黄疸、积聚、痢疾等。

黄疸日久,湿邪阻滞,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或癥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塞塞,正气耗伤,痰瘀不化,水湿停聚;亦或久泻久痢,气阴耗伤,肝脾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滞涩,水湿停留等,均可形成鼓胀。

4.情志刺激忧思郁怒,损伤肝脾。

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致肝脉瘀阻;另一方面,肝气郁结不舒,气机不畅,气不行水,或横逆犯脾胃,脾胃受克,运化失司,以致水湿停留,水湿与血瘀蕴结,日久不化,痞塞中焦,便成鼓胀。

二、病机1.鼓胀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肝、脾、肾三脏受损,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

病变脏腑先在肝脾,久则及肾。

因肝主疏泄,为藏血之官,肝病则疏泄失职,气滞血瘀,进而横逆犯脾;脾主运化,脾病则运化失司,水湿内聚,进而土壅木郁,以致肝脾俱病。

疾病日久,累及于肾,肾主水,司开阖,水湿不化,则胀满愈甚。

病理因素无外乎气滞、血瘀、水液停聚。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言:“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

”气、血、水三者既各有侧重,又常相互为因,错杂同病。

2.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初起,肝脾先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者相因,乃致气滞湿阻,清浊相混,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阻滞气机,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久则气血凝滞,隧道壅塞,瘀结水留更甚。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失司 湿聚水生—而成鼓胀 伤及脾肾-气化不行
4、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渐成鼓胀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5、感染血吸虫
感染血吸虫
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 未能及时治疗 清浊相混—渐成鼓胀
6、黄疸、积聚失治
黄疸失治—肝脾肾三脏俱病—气血凝滞,水饮内停 —渐成鼓胀 肝脾血瘀 水湿停聚 积聚失治 而成鼓胀 肾失气化 气滞血瘀
舌红苔黄燥
七、转归预后
转归
攻乏太过 实证 复感外邪 虚证
湿重
湿热 热重
脾肾阳虚
肝肾阴虚
八、预后:
出血 鼓胀 神昏 预后差
痉厥 黄疸
临床缓解 带病延年
九、结语
病机 –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饮互结腹。 病位 – 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临床特征 – 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辩证-分虚实两大类 治则 – 攻补兼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鼓胀
广州中医药大学 周福生
鼓 胀
一、概述
· 定义: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
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 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机: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交阻, 概 水气内停于腹中。 括 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 病位:肝 (与脾肾密切相关)
方药:实脾饮。
舌苔白腻水滑
3、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皮紧拒按,烦 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塘垢, 小便赤涩,或有黄疸,舌红,苔黄腻 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鼓胀特点+湿热内蕴症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舟车丸。
舌红苔黄腻
黄疸
4、肝脾血瘀 症状:腹大坚硬,脉络暴露, 胁腹刺痛,面色晦暗,头颈胸臂 等处可见赤丝血缕,唇紫褐,便 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 咽,舌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鼓胀特点+瘀血内阻症 治法:活血化瘀,化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 胀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 胀

特征 腹大胀满
绷急如鼓 皮色苍黄 脉络显露
鼓:他觉证状 胀:自觉证状
病名沿革
本病文献中名称繁多,如水蛊、蛊胀、膨 脖、蜘蛛蛊、单腹胀等。
鼓胀病名,首见于《内经》 “鼓胀何如? 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 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此由水毒气 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名水 蛊也。”
兼见面色青晦, 面颈 部有血痣赤缕, 胁下 癥积坚硬, 腹皮青筋 显露等
腹中积块又多为诱发 鼓胀的原因之一。
痞满
脾胃功能障碍, 痞满是以腹中自觉有胀满
中焦气机不利, 之感,而按之柔软无物,
升降失常。
虽有胀满而无胀急之象为
主证。
鼓胀可兼有腹满,且 有胀急之状,病程长, 腹内有积块等有形之 物。
三:相关检查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气在上。 《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与感染“水毒”有关。 李东垣主脾胃虚弱生寒,他提出:“胃中寒则
胀满,或藏寒生满病,以治寒胀,中满分消汤 主之。” 朱丹溪认为是由于湿热相生,清浊相混,隧道 壅塞之故。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张景岳认为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或饮酒过度, 都是鼓胀的原因,明确指出“少年饮酒无节, 多成水臌”。
脉象:沉细滑。 治法:扶正行气,化瘀利水。
2-2、 鼓 胀 中 期
方药:扶正以四君子汤加黄芪、黄精为 主方;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以调
营饮为主方。
方解:用四君子汤和黄芪、黄精健脾益气以 扶正,黄芪、黄精用量宜大。虽然肝脾肾三 脏俱伤,治当从后天脾胃调治人手,以资化 源。
调营饮方解
调营饮中当归、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 莪术、延胡索、大黄以行气活血; 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等以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抗血吸虫治疗等。
05
鼓胀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情况
01
患者男性,52岁,因腹胀、下肢水肿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肝硬
化引起的鼓胀。
症状表现
02
患者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尿少等
症状。
既往病史
03
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多年,长期饮酒。
治疗方案探讨
中医治疗
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中药治疗原则,方剂选用五皮饮、五 苓散加减。
03
鼓胀的预防与保健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
多饮水
鼓胀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稀粥等,以减轻肠胃 负担。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新陈 代谢和体内废物的排出,对缓解鼓胀 有一定帮助。
控制钠盐摄入
过量摄入钠盐会加重鼓胀症状,患者 应减少盐的摄入,同时避免食用含盐 量高的食品。
生活调护
西医治疗
给予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 放液。
辅助治疗
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效果评估
短期效果
患者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明显缓解,尿量增加。
中长期效果
经过持续治疗,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腹水减少,病情稳定。
注意事项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防 治并发症。
鼓胀的病因
外邪侵袭
长期感染湿热、疫毒等外邪, 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
血瘀、水停于腹中。
饮食不节
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 腻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气 血生化不足,气滞、血瘀、水 停于腹中。
情志失调
长期情志不畅,忧思过度,导 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水 停于腹中。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

名词解释1.鼓胀: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系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淤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肋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症。

本证反复迁延,久治难愈,晚期可见吐血,便血,昏迷等症2.关格: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脾伤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症状。

多见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病的晚期。

3.肺痨:是指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型疾病4.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5.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6.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7.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涨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8.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 斜;或不经昏扑,仅以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9.郁病:凡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至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10.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11.癃闭:主要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的一种疾患12.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13.紫斑: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瘀斑,瘀点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 或痛,食少纳呆,嗳气后稍减,或下肢 微肿,苔白腻,脉弦细。
鼓胀特点+肝郁湿阻症 治法:疏肝解郁,除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中肝医内科散学—合—鼓胀胃——苓鼓胀 汤。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源流
朱丹溪认为本病病机是湿热相生, 隧道壅塞之故。 《格致余论·鼓胀论》 中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 不节…脾胃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 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 生,遂成胀满。”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源流
6、明清基本确立了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 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源流
小结
1、内经对鼓胀病名、症状、理法方药的认识
2、历代医家对鼓胀病机和治法的观点 虚寒论 湿热论 水裹气结血凝说 治法观点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范畴 西医学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
、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时可参 照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而成鼓胀
2、酒食不节
嗜酒过度-脾胃受伤-酒湿浊气-气机不利 饮食不节-运化失职- 蕴结中焦-波及肝肾 气滞不畅
气、血、水互结—遂成鼓胀 血行受阻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失司 伤及脾肾-气化不行
4、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湿聚水生—而成鼓胀 渐成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二、证候特征
1、临床特征:
腹胀大如鼓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04
与痞满鉴别:痞满以脘腹胀满为主,但不伴有腹部胀大如鼓。鼓胀则 以腹部胀大如鼓为主,伴见胁痛、嗳气等。
02
中医对鼓胀的认识
病因病机
肝脾肾损伤
痰饮内停
中医认为鼓胀的病因与肝脾肾损伤密 切相关。肝气郁结、脾虚湿困、肾阳 不足等因素均可导致鼓胀的发生。
痰饮内停也是鼓胀的常见病因之一, 痰湿困脾,影响水谷运化,进而导致 鼓胀。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鼓胀症状明显缓解,肝功能恢 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病例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案例
01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慢性胃炎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鼓胀症状。
02
治疗过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为原则,采用中
药汤剂口服。西医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 息时间。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有助 于病情恢复。
定期复查
鼓胀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 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03
现代医学对鼓胀的研究
发病机制研究
肝性腹胀
肝功能障碍导致腹水形成,进而 引发腹胀。
热鼓:腹胀满,按之疼痛,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寒鼓:腹胀满,按之柔软不痛,大便 溏薄,小便清长。
水鼓:腹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血鼓:腹胀满,按之疼痛或腹壁有青 筋暴露。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02
鉴别诊断
03
与水肿鉴别:水肿以头面、眼睑、四肢为主,伴见小便短少。鼓胀以 腹部胀大为主,伴见胁痛、嗳气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鼓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鼓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鼓胀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鼓胀复习的好处在于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记忆,应届毕业生店铺准备了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鼓胀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概述】一、概念: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二、历史沿革:1、《内经》首提本病病名。

2、《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之肝水、脾水、肾水,均以腹大胀满为主要表现,与臌胀类似。

3、《诸病源候论》认为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

4、《丹溪心法》提出了臌胀的主要病因病机。

5、《证治要决》称之为“膨脝”、“蜘蛛病”。

6、《景岳全书》又称本病为“单腹胀”。

7、《医门法律》认识到癥积日久可致臌胀。

8、《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关。

三、讨论范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旰硬化腹水形成期。

至于其它疾病出现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心肾疾病等,表现臌胀特征者,亦当按本篇内容辨证施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2、病理变化为气血水互结:气滞、血瘀、水湿内停,而致形成臌胀3、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初期以实为多,后期以虚为主;本虚指肝脾肾三脏的损伤;邪实指气血水的壅结。

一般初起,多为肝脾功能失调,此时正气损伤不著,病势较轻,以标实为多。

后期肝脾损伤日渐明显,进而肾气亦虚。

肾阳衰微,则蒸化无力,开合不利,肾阴不足,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故以本虚为主。

然本虚标实往往错杂互见。

如何理解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水为阴邪,得阳则化,故阳虚患者使用温阳利水药物,腹水较易消退。

若是阴虚型鼓胀,温阳易伤阴,滋阴又助湿,治疗颇为棘手。

临证可选用甘寒淡渗之品(如沙参、麦冬、干地黄、芦根、茯苓等),以达到滋阴生津而不粘腻助湿的效果。

中医关于“鼓胀”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鼓胀”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鼓胀”及其防控措施小结一、鼓胀1. 鼓胀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

2.鼓胀病因复杂,主要与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受损,气滞、瘀、水停腹中。

二、治疗原则本病常属虚实错杂,临床辨证时,需根据虚实偏盛不同,采取不同治法。

1.偏实以疏肝运脾为原则,根据气、血、水三者的偏盛,采用理气、活血、行水等法。

2.偏虚者以补虚为要,根据阳虚与阴虚的不同,采用温阳利水和养阴利水之法。

3.注意虚实之间的错杂与转化,重调理脾胃,把扶正和祛邪有机结合起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鼓胀病情易于反复,预后般较差。

因此,本病后期伴见F热、出血、昏迷等危候时,要予以退热、止血、开窍醒神等法积极治疗,以防阴阳虚脱之象。

三、鼓胀的日常保健防控措施1.平时应增强体质,同时避免与血吸虫疫水接触。

注重保护胃气,避免饮酒、食用生冷寒凉伤胃之品。

2.调节情志,怡情养性,安心休养,避免过劳。

起居有常,顺应四时,以养身心。

清·沈金在《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中说:“先令却盐味,厚衣裳,断妄想,禁愤怒。

”强调了生活调摄的重要性。

3.注意鼓胀早期的诊治,积极治疗黄疸和积聚等原发病,防止病邪传变。

4.本病患者应多注意卧床休息,腹水较多者,可取半卧位。

腹水明显而小便少者,宜忌盐。

寒湿证应忌生冷,阳虚证可子腹部热敷。

5.可适当配合外治法,亦可配合针灸等进行治疗。

鼓胀后期兼见F热、大出血甚至昏迷者,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防止正虚邪袭。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鼓胀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鼓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标本之主次。 初起——肝脾失调——以邪气盛实为主,正气亏虚不 甚明显,病程相对较短; 久病——肝、脾、肾损伤——正虚为主;
(二)标实者辨气、血、水的偏盛 1.气鼓:肝郁气滞 少量腹水,肠腔充气 2.水鼓:脾虚湿阻 腹水量多,下肢浮肿 3.血鼓:肝脾血瘀 积块肿大,瘀血征突出
或服药不当,劳倦过度,病情可致恶化,而见动 血、神昏谵语、痉厥、气脱等严重征象。
病证鉴别
(一)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相似点:都有躯体某个部位肿胀的特征,病机上也有水湿 内蕴的存在;
不同点:臌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 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 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 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有关,提出鼓胀的病机是“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 内”; 《丹溪心法·鼓胀》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 不节,房劳致虚,……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 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
历史沿革
张景岳认为鼓胀的形成与情志、劳欲、饮
食等有关,指出“少年纵酒无节,成水臌”,
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认识到症积日
病因病机
5、病后续发
如黄疸日久——湿Biblioteka (湿热或寒湿)蕴阻,肝脾受损,气滞 血瘀;
癥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 水湿不化;
久泻久痢——气阴耗伤,肝脾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滞涩, 水湿停留。
病机分析
(一)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 (二)病理变化为气、血、水互结:

肝脾肾
气机壅阻,湿浊内聚,遂成臌胀。 2、情志刺激

鼓胀的中医辨证论治

鼓胀的中医辨证论治

鼓胀的中医辨证论治鼓胀是临床常见病,属于“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数虚中夹实,虚实并见。

那么鼓胀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1、气滞湿阻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嗳气后稍减,尿量减少,舌白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水。

2、寒湿困脾症状:腹大胀满,安置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则舒,周身困重,畏寒肢肿,面浮或下肢微肿,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3、湿热蕴结症状: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便垢,或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4、肝脾血瘀症状: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于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5、脾肾阳虚症状: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胸脘满闷,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尿少腿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6、肝肾阳虚症状: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或有鼻衄,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7、鼓胀出血症状:轻者齿鼻出血,重者病势突变,大量吐血或便血,脘腹胀满,胃脘不适,吐血鲜红或大便油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8、鼓胀神昏症状:神志昏迷,高热烦躁,怒目狂叫,或手足抽搐,口臭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心开窍。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鼓胀一、鼓胀的概念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二、鼓胀的病因病机病因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

病机基本病机——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三者。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初期多以气滞湿阻或湿热壅结为主。

后期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虚者愈虚,气血水壅滞腹中而不化,实者愈实,呈现瘀热互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之象。

三、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胁下或腹部积块,腹部有振水音,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四、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鼓胀与水肿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瘕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晃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鼓胀与痞满两者均有腹部胀满的症状。

胃痞胀满见于上腹部,外观无胀形可见,按之柔软无物。

鼓胀胀及全腹,皮色苍黄,脉络显露,按之腹皮绷紧,腹内有积块等有形之物。

五、鼓胀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气血水三者轻重;再辨寒热偏盛。

六、鼓胀的辨证论治1.气滞湿阻证候: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课件24鼓胀

中医内科学课件24鼓胀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胀
• 鼓胀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医治疗方法 • 西医治疗方法 • 预防与调护
01
鼓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 致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引 发的疾病。
分类
鼓胀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阳 水多因湿热内蕴所致,阴水多因 脾肾阳虚引发。
病因与病机
病因
运动康复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增 强免疫力,缓解症状。
饮食调理主要是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 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避免过 度饮酒等。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 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 和配合度。
05
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刺激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以降低鼓胀的发病风险。
水肿
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积聚
腹部可触及肿块,或痛或 胀。
并发症的识别
出血
可出现呕血、便血等。
黄疸
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昏迷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03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04
肝脾不和证
治以疏肝健脾,选用柴胡疏肝 散加减。
脾肾阳虚证
治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选 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
对于严重的鼓胀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缓解腹水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腹腔穿刺放液术、肝移 植等。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康 复、心理辅导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 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症状,但并 不能治愈鼓胀。

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方式

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方式
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 方式
鼓胀的诊断要点
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 方式
诊断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 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 方式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 齿诊衄断 、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 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 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
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 方式
案例
于某,男,46岁,工人。病人长期大量饮 酒,每日饮56度白酒约500ml,时间长达17 年。近1个月来开始出现腹部胀大,并进行性 加重。现在症,腹部胀大,腹壁绷急拒按,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黄赤短少,舌红, 苔黄腻,脉弦数。中医应诊断为何病?如何 进行辨证、立法、处方?其病机转化以是怎 样?
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 方式
治法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 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 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
茯苓、猪苓
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 方式
2、寒湿困脾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 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 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祛寒 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
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 方式
3、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感染后,未及时治疗,晚期内伤
肝脾,脉络瘀塞,气机不畅,升降失常, 清浊相混,气、血、水停瘀腹中,而成鼓 胀。
中医治己病之中医对鼓胀的辨证论治 方式
4、黄疸、积聚等病,迁延日久,而成鼓胀 黄疸本由湿热或寒湿停聚中焦,久则脾
胃俱伤,气血凝滞,脉络瘀阻,升降失常, 终至肝、脾、肾三脏俱病而成鼓胀。积聚 由于气郁与痰瘀凝结,久则气血壅滞更甚, 脾失健运,肾失开阖,逐渐形成鼓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或用醒脑静注射液。

上方皆为清心开窍之剂,皆适用于上述高热,神昏,抽风诸症,然也各有侧重,热势尤盛,内陷心包者,选用安宫牛黄丸;痰热内闭,昏迷较深者,选用至宝丹;抽搐痉厥较甚者,选用紫雪丹。

可用醒脑静注射液40-60nd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连续1-2周。

若症见神情淡漠呆滞,口中秽气,舌淡苔浊腻,脉弦细者,当治以化浊开窍,选用苏合香丸、玉枢丹等。

若病情进一步恶化,症见昏睡不醒,汗出肢冷,双手撮空,不时抖动,脉微欲绝,此乃气阴耗竭,元气将绝的脱证,可依据病情急用生脉注射液静滴及参附牡蛎汤急煎,敛阴固脱。

并应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阿魏、硼砂各30g,共为细末,用白酒适量调匀,敷于脐上,外用布带束住,数日一换,有软坚散结之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