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领域专家介绍及理论

合集下载

远程教育学基础

远程教育学基础

远程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请分析关于远程教育起源的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___英__国, 该观点的代表学者是丁兴富___。

观点二: 远程教育起源于东方的___中__国, 该观点的代表学者是___谢新观_____。

原因:造成认识上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_____古代的一些教育现象是否是远程教育现象, 或者说远程社会教育现象是否是远程教育__理解的不同2.请列举远程教育的两种定义。

广义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而导致的、表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别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

狭义的远程教育:学校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别离,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 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3.丁兴富三代远程教育的名称分别是: P12第一代远程教育: 函授教育第二代远程教育: 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教育第三代远程教育: 开放灵活的远程学习4.泰勒五代远程教育的名称分别是: P15第一代远程教育: 函授模式第二代远程教育: 多种媒体模式第三代远程教育: 远程学习模式第四代远程教育: 灵活学习模式第五代远程教育: 智能灵活学习模式5.请列举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4个阶段和各阶段中的主要历史事件。

阶段一: 萌芽和准备期〔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末〕主要事件: 〔1〕我国最早的函授学校是1914年商务会馆创设的函授学社。

〔2〕陶行知率先租用无线电举办教育广播。

〔3〕1940年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阶段二: 创建、起步和中断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主要事件:〔1〕第一代大学乘此远程教育的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就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初。

〔2〕第二代大学层次远程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于1960年2月。

远程会诊主要专家详细介绍

远程会诊主要专家详细介绍

远程会诊主要专家简介(参与远程会诊的专家共计200余位,以下是部分专家简介)心血管外科王奇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血管外科主任。

博士毕业后,在301医院工作十余年,为中央保健组专家库成员。

在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的诊治以及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参加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4000余例,其中主刀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500余例,并发症及死亡率小于1%,达国际领先水平。

个人年手术量连续两年突破300台,能独立完成高难度的手术,例如冠状动脉搭桥加室壁瘤切除、Bentall 、Switch 、Rastelli 等心外科一流难度的手术。

朱郎标武警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客座教授,我国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301医院专家组成员,曾长年担任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培养高级专业人才10余名,并协助、指导部队和地方多家医院开展心血管外科业务。

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联合瓣膜及重症瓣膜置换成功率已连续多年在98%以上,多种复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矫治亦有创新技术或国内首先开展,处国内先进行列,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余翼飞武警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客座教授,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和二尖瓣成形术。

近年担当军队重点研究课题激光心肌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共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辑多部著作。

获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成果奖,军队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多项。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胸外科朱金如胸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现担任武警部队胸心血管外科专业组主任委员,全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

从亊胸心外科专业三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在胸部肿瘤的诊断治疗方面具有很高水平,尤其擅长肺癌及其它类型的肺部肿瘤手术,纵隔肿瘤摘除手术等。

微创小切口手术操作精细娴熟,疗效良好。

食管癌的外科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相当高的造诣,在肿瘤手术及综合治疗方面成级显著。

远程教育理论

远程教育理论

LOGO
三个大的阶段
LOGO
基更( 基更(Desmend Keegen)认为: )认为: 60年代 年代~70年代,远程教育理论研究集中在领 年代, 年代 年代 域的描述和定义上; 域的描述和定义上; 到了80年代 年代, 到了 年代,人们在区分远程教育领域中的各个 组成部分和各种教学形式的关键因素上取得了很 大的进展; 大的进展; 进入90年代 人们开始从教育属性出发, 年代, 进入 年代,人们开始从教育属性出发,对远程 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构建。 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构建。
LOGO
远程教育技术分代理论则表明了远程教育与技术 媒体发展的内在密切关系及其远程教育的技术意 义的特征。 义的特征。
LOGO
远程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远程教育投资与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远程教育事业或产业 自身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规律,从而为远程教 自身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规律, 育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 育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控制提供经济学依 据。远程教育形态理论及其对远程教育基本特征 的认识将成为远程教育经济学直接的理论基础和 重要的讨论素材, 重要的讨论素材,如工业化形态远程教育的经济 活动规律,降低教育成本与扩大教育规模的平衡 活动规律, 点研究, 点研究,三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教育经济效益分析 因此, 等。因此,远程教育形态理论的研究会对远程教 育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范畴产生广泛影响。 育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范畴产生广泛影响。
阿蒙森的学习核心理论
LOGO
学习核心理论指出, 学习核心理论指出,远程教育理论应基于教与学 的一般结构之中, 的一般结构之中, 应以学习而不是以学习者或距离为核心, 应以学习而不是以学习者或距离为核心, 对于其它因素的分析都要从学习的角度去看待。 对于其它因素的分析都要从学习的角度去看待。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讲座专家,内容介绍

讲座专家,内容介绍

讲座专家及内容介绍
一、讲座专家
邢磊,新教学法和教育技术方面
专家。

曾在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担任首席培训师,多年致力于在北大教
师中推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以学
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法有深入的见解与
丰富的经验。

编著有《高校教师应该知道的120 个教学问题》、《教师教育技术一级培训教材》等书籍。

2011 年9月起供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二、讲座内容——《翻转课堂:示例、剖析与展望》
你知道近2 年国际上最潮的教学法是什么吗?
有人说,它是自黑板粉笔发明以来唯一可以比肩的技术革命。

也有人说,它将颠覆课堂教学……
2011 年4 月《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实验研究报告称:采用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学生在测验中得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并且3/4 的学生表示如果全程都用翻转模式能学得更多!
本次专题讲座将带您了解:
什么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使用“翻转课堂”对我的教学有什么好处?
“翻转课堂”的效果究竟如何?
我的课程适合采用“翻转课堂”吗?
如果我想尝试“翻转”,该怎么做呢?时间:1.5 小时
条件:投影。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远程教育名人录

远程教育名人录

国内代表人物——丁兴富 国内代表人物——丁兴富
丁兴富 教授、博导。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教授、博导。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比较远程教育博士. 比较远程教育博士.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 术与远程教育学科特聘教授、 术与远程教育学科特聘教授、网络教育学院常 务副院长、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 务副院长、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 学术著作:已发表专著译著10余部、 学术著作:已发表专著译著10余部、中英文论 10余部 文译文二百篇。 中国第一本《远距离高等教育》 文译文二百篇。 中国第一本《远距离高等教育》 译著的主译、第一本《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 译著的主译、第一本《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 专著的主笔和第一本《 专著的主笔和第一本《世界远距离高等教育概 编著的主编。 其专著、 观》编著的主编。 其专著、论文被中外大学选 为远程教育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材。 为远程教育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材。被誉为我 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率先开拓者。 国远程教育研究的率先开拓者。
国内代表人物——张际平 国内代表人物——张际平
张际平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 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 生导师、也是华东师范大学“ 生导师、也是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 通讯和信息系统” 用”、“通讯和信息系统”、“教育技术 学”三个硕士生点的硕士生导师。 三个硕士生点的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 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 远程教 学习支持系统(SPSS)、 )、课件开发技 育、 学习支持系统(SPSS)、课件开发技 虚拟现实(虚拟学习环境) 术、 虚拟现实(虚拟学习环境)
国内代表人物——高利明 国内代表人物——高利明

远程教育关于大卫西沃特的研究的感想 高秀东

远程教育关于大卫西沃特的研究的感想 高秀东

查阅西沃特对远程教育贡献之感受在本次的作业经历中,我通过网络大量的查找关于西沃特的“学生支持服务”理论的研究经历过程,虽说查找的过程有点繁重,可我觉得很值得,因为在查找的过程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远程教育的理论精髓,让我对远程教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激发了我对远程教育课程学习的热情,同时让我也了解了一些教育技术学的经典理论,对教育技术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专业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

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名成员,我也有责任担负起教育技术学将来发展的重任,将教育技术学发展广大,将远程教育的理论概念普及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将来的教育有更多的手段,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等的教育。

我们组的选题是西沃特对远程教育的主要贡献。

我的任务就是查阅,搜集,整理西沃特对远程教育发展的贡献。

说实话,我身边的事实告诉我远程教育开展的并不成功。

因此我也一直从心底认为远程教育离我有距离,尽管我的专业是教育技术学,正在学着远程教育这门课,但是在亲自查阅西沃特之前我也还是这样想的。

经过这次查阅,我真正的感觉到远程教育真的是一项切实可行并且可以给学习者带来好多方便的教育方式。

最重要的是,我了解到西沃特的理论好大程度上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同时我经过这次自己查资料(也可以说成是体验远程教育的一次经历),我也切实感受到了远程教育的好处(不可限性)。

这就有告诉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在这次的作业中我们小组完成的是第四个题目——通过查询文献等方式调查西沃特对远程教育的主要贡献(了解其工作经历,研究经历;总结其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介绍其对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其中我负责的是查找西沃特的学术成果。

在没有研究之前,我对学生支助服务与西沃特几乎不了解,但通过研究我知道了支助服务是什么,西沃特在远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西沃特的三个方面的重要理念:“持续关注”理论;服务项目是无限的;“服务性”理念。

让我对远程教育和支助服务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主讲人及课程内容简介【模板】

主讲人及课程内容简介【模板】

附件2主讲人及课程内容简介1、数字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课程简介:数字时代的智慧教育是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知识爆炸的产物,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

它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

智慧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主讲人简介:祝智庭,毕业于华东师大数学系,80年代初投入教育技术领域,1996年从荷兰Twente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大学终身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被聘任**大学、**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担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信息化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组长以及四家国际学刊编委;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网络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研究。

2、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资源设计课程简介:该讲座将重点以各类新型教学资源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典型案例帮助教师掌握各类新型教学资源(如MOOC、微课程等)的教学设计方法、应用策略及原则。

主讲人简介:刘名卓,教育技术学理学博士,副教授,现为**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资源建设部主任,英国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Technology编委。

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数字化教学设计及教育软件可用性测试。

3、案例分享:开放大学移动学习活动设计课程简介:课程分享内容以实际课程《运营管理》为例,从基于活动理论角度出发,分析阐释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运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将资源投入转化为有形的实物产品或无形的服务产品。

现代远程教育理论

现代远程教育理论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

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征: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准永久性地分离;教育机构或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学生主要是作为个人在学习,为了社交和教学目的进行必要的会面。

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一、基更对远程教育的定义:1.远距离教育是教育致力开拓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整个学习期间,学生和教师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2.学生和学习集体也在整个学习期间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3.技术媒体代替了常规的、口头讲授的、以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的人际交流(这样与自学计划区别开来);4.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交流是可能的(这样与其它教育技术形式区别开来);5.它相当于一个工业化的教育过程。

二、远程教育的本质: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时空分离三、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重点是: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是实现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难点是:将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是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难点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整合的策略有:(1)学习材料不论是否为印刷品,都应该设计尽可能多的具有人际交流的特征。

(2)当课程开发出来后,教学活动的重新整合要通过各种双向通信来实现。

远程教育理论基础篇因为远程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教育一样教学与学习的理论构成了远程教育的首要理论基础。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于这一特征而造成了远程教育的不健全。因此远程教育的关 键就是对教和学行为的再综合,在远程教育中重构教与学两 者内在的主动性,重构超越时空的相互作用。
对远程学生来说,教与学的重新整合必须通过人际交流来实
现,人际交流不只限于面授辅导,电话辅导和其它双向通信 技术都能提供人际交流,印刷教学材料也可以设计包含许多 人际交流的特征。
教与学的交互问题
教学分离现象导致的后果
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努力
单向传递与双向交互
重新构建教学交互的努力
教材单元4
整合的重点和难点
技术与媒体的作用 学习材料作为整合的途径
远程教育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
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资源
嵌入教学活动的学习材料 适合个别化学习的学习材料
远程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 从相似性看 宏观理论:终身学习观念、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远程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 从差异性看:技术中介与教育“工业化” 课程、教学和学习的不同
远程教育教学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
教与学的分离
解决的方案:
教和学的再综合理论
爱尔兰Desmond Keegan在《远程教育基础》(1986年)提出 教与学相分离的特征,才是远程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正是由
教与学的交互问题教与学的交互问题教学分离现象导致的后果教学分离现象导致的后果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努力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努力单向传递与双向交互单向传递与双向交互重新构建教学交互的努力重新构建教学交互的努力教材单元教材单元44整合的重点和难点整合的重点和难点技术与媒体的作用技术与媒体的作用学习材料作为整合的途径学习材料作为整合的途径远程教育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远程教育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资源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资源嵌入教学活动的学习材料嵌入教学活动的学习材料适合个别化学习的学习材料适合个别化学习的学习材料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不同媒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不同媒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远程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远程教育中的工业化理论远程教育中的工业化理论??远程教育学的教学理论远程教育学的教学理论??远程教育中的信息传播远程教育中的信息传播10远程教育中的工业化理论远程教育中的工业化理论ottopetersottopeters为代表为代表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劳动分工流水线大规模生产计划与组织标准化垄断的趋势等等劳动分工流水线大规模生产计划与组织标准化垄断的趋势等等工业化工业化理论理论教学过程的工业化教学过程的工业化学习资源生产的工业化学习资源生产的工业化教学管理的工业化教学管理的工业化11远程教育中的工业化理论远程教育中的工业化理论远程教育的后工业化远程教育的后工业化后工业化

我国的教育技术大师级人物

我国的教育技术大师级人物

我国的教育技术大师级人物一、南国农教授简介南国农,男,1920年生,江西清江人,194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同年任重庆教育部部长秘书,195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获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硕士学位回国。

南国农教授作为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

解放后,他与萧树滋教授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萧树滋教授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南国农教授除扎根于西北师范大学、培养研究生之外,还在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樟木头国家教委电教办培训中心等院校亲自讲课,一心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指导教学,培养研究生。

南国农教授老骥伏枥,桃李满天下,像他这样被所高等学校聘为研究生的兼职教授,在我国高教战线上还是仅有的一位。

南国农教授为新中国电教的开拓、创新、进取、发展走遍了全国各地,作过无数次学术报告培养了不少研究生。

至2002年止,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大的影响。

二、何克抗教授简介何克抗,男,1937年生,广东大埔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4年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目前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第一副主席;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执行委员;国际计算机教育促进会亚太分会执行委员;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

远程教育学

远程教育学

第一章远程教育的历史与发展1、远程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1)远程教育起源于古时代中国(谢新观,2001)(2)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丁兴富,2002)2、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的原因:(1)英国是近代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故乡,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

工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种专业人才和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对传统教育造成了巨大压力,并成为新的教育形态产生的动力。

(2)函授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先驱是以一定的技术基础为前提。

3、远程教育的定义(任何一个):(1)广义的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双方由于物理上的距离而导致的、表现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教与学行为间的分离而采取的、重新整合教学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将具有实践上的和理论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谢新观,2001)。

(2)狭义的远程教育:学校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丁兴富,2002)。

4、远程教育发展的阶段理论(两个流派中的不同阶段名称、代表人物,每个阶段的特点、常用媒体等)(1)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代表人物:加拿大学者加里森、荷兰学者尼珀、英国学者贝茨首先提出,中国学者丁兴富进一步发展(2)五代信息技术和五代远程教育(这两种观点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实都是分析了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5、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4个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历史事件:【1】萌芽和准备期(20世纪初—40年代末)(1)函授教育:1914年商务会馆创设函授学社(2)视听媒体教育A、陶行知租用无线电广播举办教育广播B、1936年教育部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建立81个电影施教区C、1937年教育部成立播音教育委员会,建立41个播音教育指导区【2】创建、起步和中断期(20世纪50—70年代末)⑴函授教育第一代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的代表,我国函授高等教育创建于50年代初,即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先驱的普通高校创建函授部和函授学院。

国外著名远程教育专家——魏德迈

国外著名远程教育专家——魏德迈

国外著名远程教育专家——魏德迈转载▼(2006-03-14 16:52:51)(1)个⼈简介查尔斯·魏徳迈(1911.9.8-1999.8.1),被誉为美国远程教育之⽗。

他出⽣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在威斯康星⼤学麦迪逊分校获得英语专业学⼠和硕⼠学位。

第⼆次世界⼤战爆发后,他中断博⼠学位的学习,加⼊美国海军。

魏德迈在这段军旅⽣涯有意外的收获——选择了他毕⽣热爱的事业:远程教育。

战争结束后,他带着在军队中对通信技术在成⼈培训中应⽤的发现和思考回到了威斯康星⼤学。

1967年他被评为教育学教授,主持威斯康星⼤学函授学习项⽬,同时任威斯康星⼤学麦迪逊分校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教授[1]。

从此他将⼈⽣都奉献给了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968-1972年期间他担任国际函授教育理事会协会(1982年更名为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主席,并担任了多个国家和组织的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和顾问。

魏德迈教授对早期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他获得了包括⽜津⼤学荣誉博⼠学位和埃塞俄⽐亚⼤学荣誉博⼠学位在内的很多荣誉学位。

他是第⼀个获得英国开放⼤学荣誉博⼠学位的外国⼈。

为了表达对他的尊敬,1987年8⽉3⽇在第三届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世界⼤会上,设⽴并第⼀次颁发查尔斯·魏德迈奖。

该奖项每年奖励⼀位在远程教育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员或者实践⼯作者。

现在这⼀奖项已成为全球远程教育界的最⾼荣誉之⼀。

(2)理论建树1、独⽴学习的概念魏德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于1971年提出 “独⽴学习”的概念——独⽴学习包含许多教与学的安排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学⽣和教师相互分离,他们以各种⽅式进⾏沟通以完成和履⾏各⾃的基本任务和责任。

独⽴学习能够把校内学⽣从不适当的学习进度或模式中解放出来,也能为校外学⽣提供在他们⾃⼰的环境⾥继续学习的机会,同时促使所有学⽣发展⾃主学习的能⼒[3]。

由独⽴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包括了两种教育形式:校内学⽣的学习和校外学⽣的学习。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的内容2、了解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的内容3、了解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的内容4、掌握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五原理”理论5、掌握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和三大学派的理论6、熟知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第一节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是指那些反映远程教育与所处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某些规律性认识的各种特定理论。

一、对建立远程教育普遍理论体系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远程教育普遍理论体系的尝试和探索没有间断过。

二、对远程教育发展动力基础理论的探讨在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为什么远程教育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化社会中、并随着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

对远程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理论的探讨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

丁兴富关于远程教育发展的“五原理”理论:战后各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力;战后教育思想的演变和革新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战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长足进步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战后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和各国政府对智力投资的重视是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决策基础;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基础。

三、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是在远程教育思想界有深远影响的一种理论学说。

过去30余年中,德国的彼得斯一直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发展者。

1967年,彼得斯首次用德文发表了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并于1983年发表了这一理论的修订的英文论文。

彼得斯理论的核心是将远程教育比做教育的工业化和技术化形态,将传统的、面授的和集体的教育归结为教育的前工业化形态。

四、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远程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始终都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系列历史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函授教育和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大众媒体开展多种媒体教学(以各国开放大学为主要代表)是普遍公认的远程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特性:远程培训是对纳税人的教育,培训是个别化的、全球化的、工业化的。远程培训中学生的情况也是各种各样 的,如有对于学习有不愉快经历的,有不愿到学校进行学习和不能加入到培训机构进行学习的等。 2.教学特性:远程培训有快速的反馈,它具有流动性,可以在许多地方开展。远程培训是进行终身学习的首选途径,是利 用www进行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3.系统特性:远程培训具有规模效益,比其它培训方式便宜。由于远程培训在培训中使用各种技术和媒体,与传统培训方 式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远程培训同时成为人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促使其成为了一种职业。 基更对于远程培训特性的澄清,使人们了解了远程培训的这些特点,能够将它与远程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区分开来,同时 也有助于人们了解远程培训与其它培训的区别。基更还就现有技术支持下的虚拟远程培训和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培训从课 程组织、资源建设和培训过程等方一面进行了阐述,对人们认识、分析、策划、组织和开展远程培训都有积极的意义。
1.独立学和教(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teaching):
(1)穆尔认为独立学和教是一个教育系统,其中学习者是自治的并且与教师在空间和时间分离,因此传播是通过印刷的, 电子的或其他非人类媒介进行的。 (2)独立教学系统又包括三个子系统:学习者,教师和传播方法。这几个子系统是与其他教育形式有着关键性区别。要 理解学习系统,我们要建立一个"自主学习者"概念。要理解传播系统,我们要考虑"远距离教学"。要理解教学系统,则必 须依据距离和自主性所带来的挑战和机会,改变传统教的观念。 2.独立学习:穆尔认为它的两个关键因素是结构和对话.
但基更博士不同意将师生分离看作是自主学习者的优势与挑战。他认为学习材料与学习过程联结在传统教育中是现成的, 因为学习者就置身于人们创造的、用于支持学习的环境之中。从远距离教育的角度考虑教与学双方联结的重新建立,必 须通过精心安排人际交流来完成基更更关注学习行为,而不是直接在学习者和教学上。他认为可能通过对印刷教学材料 进行交互设计等,使其包括人际交流的许多特性,即人际交流的概念不局限在电话、电信会议或其它教学形式上。因此 他认为远程教育方案对于重新整合的实施越成功,学生的辍学率就越低,学习质量就越高,实行这种项目的教育机构的 地位就越高。基更博士根据远程教育的特点和需要,总结了远程教育教与学理论的最基本内容,提出了远程教育学习环 境各组成的要素,特别是教学材料设计的关键所在,这种看法得到了一些支持,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三)对远程培训的原理及方法的提炼 基更在近年来承担和主持了多项远程培训项目,如欧洲的虚拟课堂项目、欧洲Leonardo da Vinci项目“从eLearning到 mLearning”等。由于他对远程教育有深刻了解,因此他对远程教育中的一种形态—远程培训,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了 一系列的理论与模式。在他写作的《远程培训》一书中他阐述了对远程培训的认识。基更认为在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 术等高度发展的今天,远程培训面临挑战,但在适当选择技术的前提下,有许多发展的机会。基更提出了远程培训的特 征有:
交互影响距离是由物理距离导致师生在心理/传播上产生潜在误解的距离。 4.结构(Structure) 结构是指教学计划的设计,即"某个教育计划能够反馈学生个人需要的量度/大小"。 5.对话(Dialogue)
6.交互(interaction) 穆尔所指的交互指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 (一)独立学习和自主
教育的第一个理论;1986年创办了美国第一本远程教育杂
志; 1987年开设了第一个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以经济学 的背景和长期的发展国际远程教育的经验从事国际性的培 训,评估工作,并提供咨询建议。
学历:1956-1959:伦敦经济学学院:经济学硕士
1959-1960:伦敦Goldsmiths‘学院:中等后教育证书(PGCE) 1970-1973: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成人教育博士
由于基更对远距离教育提出的定义清楚地界定了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并清楚说明了远程教育与常规教育、自学及教育技 术等相关领域的区别,从而较清晰地定义了远程教育的研究领域,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远程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 育形式。这一定义己经成为人们应用最广泛、引用最多的远程教育定义,这是基更对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做出的非常重要的 贡献。
基更:
德斯蒙德· 基更博士是国际远程教育界中对远程教育基本概念及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对远程教育 概念和基本特征的概括,对远程教育教与学理论的提炼,及对远程培训及移动学习的研究和理论,都对远程 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一直活跃于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前沿,不断收集、整理、归 纳和提炼各国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并长期承担远程教育研究项目,无论是从理论建树到实践创新上,还是 对远程教育发展的把握和引导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人物简介
经典理论
穆尔循着导师魏德迈强调远程教育中的独立性这一路子,发展了一套独立学习的理论,通过两个向度 去把课程分类:自主性和交互距离,而后者又是“对话”和“结构”两个变量构成的函数。他的经典理论包括 有如下三个部分:(一)独立学习和自主;(二)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三)交互理论。其理论中涉及到的 几个概念与变量有: 1.独立学习(Independent study)
二、理论建树
德斯蒙德· 基更博士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远程教育研究,其理论建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对远程教育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的理论概括
德斯蒙德· 基更综合多位远程教育学者、专家对远程教育的定义,通过归纳和分析,概括了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师与学 生分离。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但分离程度不一。2.教学组织的作用。即远程教育提 供的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这与学生个别学习是有本质区别的3.技术媒体的使用。技术媒体的应用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机械 的或电子的交流方式:印刷、电话、交互电视、录像和计算机等。技术媒体把准永久性分离的学生和教师联系起来并传递教 学内容,使学生从中受益。4.提供双向通信。强调双向通信是将远程教育与教育技术区别开来的重要因素。5.学习与学习 群体的分离。他总结了在远程教育中,除了形体上的学生集体外,还有电子学生集体,远程教育不强制学生加入学习集体 ,这也是远程教育与常规教育相区别的特征。6.工业化。基更同意奥托.彼得斯的观点,认为远程教育具有工业化的特点。 基更清楚地阐述出远程教育的这些特点,使人们能够明确远程教育与常规学校教育、教育技术等的小同之处,而不将他们 混为一谈。 在此基础上,基更于1991年提出了远程教育的定义:“远距离教育是教育致力开拓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整个学习 期间,学生和教师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学生和学习集体也在整个学习期间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技术媒体代替了常规的、 口头讲授的、以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的人际交流(这样与自学计划区别开来);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交流是可能的(这样与 其它教育技术形式区别开来)。它相当于一个工业化的教育过程。”
霍姆伯格
主要理论:远程教育是一门学科(A Discipline of Distance Education)
基于对远程教育理论基础、研究领域及其课程的研究, 博瑞.霍姆伯格得出结论,在研究和大学学习方面,远程教育已经 建立了自己的学科 。他认为:在远程教学大学和世界各地的所谓双重模式大学中进行研究和开发的部门,他们工作的文 字材料,大量可利用的学术文献,以及作为大学课程开设的远程教育课程,所有这些都是这门新兴学科存在的实质性标 志。
穆尔所指的独立学习是针对独立学和教系统中的学习者来说的,其中的独立学和教系统即现在所指的远距离 教育系统 2.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 学习者自主性指在教/学关系中的目标、手段和评价这三个要素由学习者而不是教师决定。 3.交互影响距离(Transactional distance)
(二)首创教与学的活动重新整合的理论 基更博士(1990年)认为,远距离教育将从一般的教育理论当中,而不是从集体形式的面授教学的框架中,找到自己的理 论基础。他坚持这个观点,主张远距离教育的主流不是人际间面对面的交流,相反,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在时间上、 地点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分离。因此他认为:学从教中来,这个过程发生在教师与学习者主观性的相互影响中,这种教 师与学习者主观性的相互影响必须被人为地重新建立起来。远距离教育系统超越地点与时间的限制,寻求重建发生教与 学双方交互作用的时机。学习材料与学习行为的联结,是这个过程的核心。
专家介绍及其理论
教技1402 李姣姣 14405421
远程教育中的国际代表人物:穆尔,基 更,西沃特,霍姆伯格;国内代表人物: 丁兴富,谢新观,陈丽,张际平。
穆尔
人物简介: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
美国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人兼主任。构建远程教育理论
体系,进行远程教育教学的先驱。1972年发表了关于远程
3.自主:穆尔依据教/学关系中的目标、手段和评价这三个要素把远程教育项目归类为"自主的"(autonomous)和"非自主 的"(nonautonomous)。穆尔认为,学习者自主性会由于距离的存在而得到加强。 (二)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穆尔指的交互影响距离是由物理距离导致师生在心理/传播上产生潜在误解的距离。交互距离涉及了对话、结构和学习的 自主性等多个变量.
穆尔的观点:交互有三种类型:学习者-内容交互,学习者-教师交互,学习者-学习者交互。
1.学习者-内容交互(Learner-content interaction):此为教育的一个定义性特征,没有它就不成其教育。它是与内容交 互的智力活动,结果将改变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穆尔认为这种类型的交互至少包含在霍姆博格的"内部inner指导会谈" 里。 2.学习者-教师交互(Learner-instructor interaction):主要是学习者与准备课程材料的专家进行的交互,或者与其他 担任教学的专家的交互。在这种交互中,远距离教师尝试达到传统学校教师认为是平常普通的目标。 3.学习者-学习者交互(Learner-learner interaction):这是90年代对我们的思考和实践具有挑战性的一个新的维度。 它是一种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也就是一个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单独的或以小组形式的,教师可以在场或不在场的交 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