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创新教学作业及答案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5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课程基本信息:教材版本: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年级:七年级课题:《春》课时:2课时(每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掌握文中描绘春天的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绘春天的手法,如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提升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描绘春天的手法,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难点: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学会在作文中运用类似的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春天的图片、音频资料) 课文打印材料学生预习作业(搜集关于春天的诗词、歌曲或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春天背景音乐,同时展示几幅春天的美丽图片,如嫩绿的柳枝、绽放的花朵、潺潺的溪水等,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春天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感受他笔下的春天。
”作者简介: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强调其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
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搜集的关于春天的诗词、歌曲或图片,教师适时点评,营造课堂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正音释词:教师出示文中重点字词,如“酝酿"、“蓑衣”、“窠巢"等,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教师纠正发音,确保学生准确掌握。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调,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整体感知:学生尝试概括文章大意,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描绘的春天景象入手。
春《创新教学》作业及答案
13春季《创新教学》作业第一次作业(第1-2章)一、填空题:1、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于1912年在他的德文着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答案:熊彼特]2、创新作为一种能力,它的特性包括:、、原则性。
[答案:敏锐性、变通性]3、对创新一词的解释,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的创新,;二是个人价值的创新。
[答案:社会价值]4、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组织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分为和整体创新。
[答案:局部创新]5、影响创新的各种因素,概括起来包括内在因素和两大方面。
[答案:外部因素]二、简答题1、创新的动态性表明了哪些含义?[答案: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和社会的变化刺激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由于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就应相应地调整影响创新的各种因素。
随着其它组织和个体对该组织创新的模仿、学习,必然使该组织的创新成果不断扩散,使得自身初始的创新优势逐步消失,组织要谋求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势必要进行不断的创新。
因此,创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创新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改变、调整影响创新的内外部因素,组织的创新才能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2、组织结构对创新具有哪些显着的影响作用?[答案:(1)灵活的有机式组织结构对创新有着正面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应变能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更易于发动和实施组织创新;(2)富足的组织资源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
(3)多向的组织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三、分析题1、陶行知在20年代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
1943年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 创新与创造是完全可以等同吗?为什么?试分析之。
[答案:两者不能等同。
创新和创造的区别包括以下几点:(1)主体上的差异:创造的主体是多重的,它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自然界,如自然创造了沟壑山川、奇峰异谷等美景;创新的主体专指人类,它是人的社会特质。
三年级数学创新作业答案2022春
3.②
2.
2 4 3 无数 1
平移和旋转(
1)
2.100÷3=33(张)1(元)
1.— ○ — ○ — ○ ○ — — ○
2.(
1)③⑤ (
282
575÷5=115(元) 115×2=230(元)
答:每位小 朋 友 的 票 价 是 115 元,平 时 的 票 价 是
230 元一张.
猴子的烦恼
1.101
102
130
150
1305
1202
2.312÷3=104(个)
答:平均每只小鸟要拿 104 个鸟蛋.
3.840÷6=140(根) 答:可以买 140 根.
492
299
3.14×12=168(元) 168+22=190(元)
180<190 答:不够.
4.足球:
43×11=473(元)
篮球:
24×12=288(元)
答:买足球应付 473 元,买篮球应付 288 元.
5
13×12=156(页) 答:看了 156 页.
6
26×11=286(只) 答:有 286 只黑天鹅.
960÷4=240(米)
答:小刚平均每分跑 240 米.
2022 春三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课堂练习及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24 页)
613÷5=122(只)3(千克)
节约(
1)
1.1402 1101
2.864÷6=144(个) 6+2=8(瓶)
864÷8=108(个)
答:用 1 号箱装,需要准备 144 个 箱 子,用 2 号
箱装,需要准备 108 个箱子.
朱自清春创新课后作业设计
朱自清春创新课后作业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教学目的】1、诵读文章,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 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启发。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春夜喜雨》。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作家作品:(材料见课件)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朗润(lǎng)嘹亮(liao)嫩绿(nèn )眨眼(zhǎ)酝酿(yùn niàng)鸟巢(cháo)宛转(wǎn)蓑衣(suō)稀疏(shū)抖擞精神(sǒu)2、辨识下列多音字: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迷藏cáng 黄晕yùn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宝藏zàng 头晕yūn3、积累运用:卖弄烘托舒活筋骨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提示: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教学设计朱自清【教学设想】《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优美的语言向大家描绘了多幅春日图景,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赞美。
通过教授本课文,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通过不同方面对语言进行分析,体会文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盼望、赞美之情。
初一学生处于升学过渡期,他们对关于春天的文章了解较多,掌握基本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是对于修辞手法的深层表达效果理解有一定困难。
而且,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当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近课文,感受文章的美,体会到作者感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等画面的描写,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仔细琢磨和品位文中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效果,感受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读出重音和连读,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2、通过分析语言的句式、手法,体会文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盼望、赞美之情。
(重难点)【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流程】《春》朱自清一、问题导入。
1、教师提问: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学们,你们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思考回答。
2、导入课文:春天在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会通过不一样的语言的描绘春天,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吧。
板书:春朱自清二、初读课文。
1、教师布置任务:安排同学默读课文,标记课文中不懂的词语,小组结合文中注解进行讨论,把最终不会的词语上交给老师。
老师集中分析课文学生不会的词语。
2、疏通文意,通过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尝试根据老师的朗读标出重音和连读,学生自由朗读。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课《春》讨论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课《春》讨论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深入研读文本,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 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的魅力和表现力。
2.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景的层次,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1.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2.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写景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联想法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3 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2. 教师明确:文章可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绘春部分分别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精读赏析(20 分钟)1. 春草图- 请学生朗读“春草图"相关段落(第3 自然段)。
- 提问: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从草的情态(“偷偷地”“钻")、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色泽(“绿绿的”)、长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等方面描写春草;运用了拟人(“偷偷地”“钻")和排比(“嫩嫩的,绿绿的”)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和嫩绿可爱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2. 春花图- 学生默读“春花图"段落(第4 自然段)。
- 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春花的?运用了哪些感官描写?-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树上的花写到花下的蜜蜂、蝴蝶,从高到低描写;运用了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听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嗅觉(“花里带着甜味儿")描写,全方位展现了春花的多、艳、甜。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基本信息年级:七年级授课篇目:《春》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型:新授课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学习主题:“四季美景"2.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能力培养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汉语之美。
“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要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如下细化:(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部分由三篇现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构成。
《春》描绘了春季新、美、力的独特魅力;《济南的冬天》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温晴、小山和小雪;《雨的四季》描绘了四季中雨的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态度。
四首古诗表达情感各不相同,但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自有特点。
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
学习这个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顿,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一课的课前预习要求有两个:一是回忆以往读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文;二是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景。
《春》是朱自清于1933年应中华书局之邀为中学语文教材所作的一篇文章。
1933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春》可以分为“盼春”(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初中语文1《春》教学实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春》教学实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春》教学实录《春》教学实录一、导语1、直接入课,今天我们学习《春》。
2、作者作品。
这是朱自清写的一篇精美写景散文,文中景物描写生花妙笔动人心弦。
师:拿起笔批注四字词语:精美散文生花妙笔拨动心弦脍炙人口二、学习方式美读《春》训练活动。
训练段三、积累1字音字形略读起来,纠错再来读,用手指在桌子上写藏抖擞薄嘹亮蓑衣2、常用雅词(八个2字词语四个4字词语)读起来师:来继续鞋子润默默繁花嫩叶3、精妙用字,读句子注意划线的美词主要是张钻闹酝酿卖弄等教师范读,生自由度。
师:在课文中圈出这些美词,这些词都有着美妙的动感,渗透着作者的赞叹之情,每位同学都要考虑这些词用的好处,然后欣赏它,再读。
四、进行第二次训练概说训练,课文段落美说师:首先在第三段批注小草,由景到人角度丰富,绘景写人角度美。
第三段用“赞草"概括第七段用“写人”概括,四五六段是你的事了?分组开始精彩地概括,注意老师表达的形式,我要观察每一个人的动笔情况。
师:现在请说话。
第四段请你来,一二三我找三个人。
请你来。
生甲:赞花师:我用过了,你不能用生乙:绘画师:这个还可以吧!还有其他说法吗?生丙:赏花师:欣赏花的色彩。
请你概括第五段。
生甲:描风师:思路对了,但是描风不好。
请继续,风字前加个动词不好加。
生乙:春风师:不好。
语言形式不对,请你说生丙:感风师:不太好请继续生丁:唤风颂风师:这个说得过去,第六段生甲:观雨师:好听。
继续生丁:赏雨师:用过了不好生:绘雨师:用过了生:说雨师:不好听拿笔来记忆咏花赋风,这个事重点要记得积累赋字绘雨这种概括就难多了,一起来读一读。
五、继续精段手法赏析师:继续学习。
来吧,读吧。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生齐读师:这样读可不行,一点感情也没有,我们只是在读字,要读出情味。
师范读,再来一遍读的柔美抒情读吧!生读这一次读得好多了。
再来读,要读出重音来。
创新作业5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答案(2022春)
创新作业5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答案(2022春)一、积累与运用(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共4分)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直溯渊源,常通书画之理,兼具镌刻技艺,内含着作者的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在方寸之间雕世间万物,以刀情笔趣载千秋讯息,zhāng显华夏民族的审美特质,诠释中华文化的审美内hán,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之一。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shuò sānB、sù sànC、sù sānD、shuò sàn(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分)Zhāng()显内hán()2、古诗默写。
(8分)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引“山”入诗,抒发情感。
见南山,陶渊明借“山气日夕佳,①”[《饮酒(其五)》]表现闲适恬淡的心境;望泰山,杜甫用“②,③”(《望岳》)表现登上高峰的决心;登飞来峰,王安石用“④,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表现无所畏惧的气概。
都写到巴山,刘禹锡用“⑤,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遭受贬谪的辛酸和悲凉;李商隐用“⑦,⑧”(《夜雨寄北》)想象未来重聚的期盼。
3、名著阅读。
(4分)阅读名著要有自已的思考和判断。
在“名著人物大家谈”活动中,下面两个问题是同学们的争论,请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两点理由。
①(西游记)中的沙僧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吗?②(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吗?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
它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
(),();(),(),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
①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又称“量天尺”,圭面上刻有水槽和刻度②它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③由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体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组成④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向中心内倾⑤台体呈方形覆斗状A、②③①⑤④B、②③⑤①④C、③⑤④①②D、③④①⑤②5、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节口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班级围绕此话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统编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夏秋冬》教学设计(内含创新作业)
统编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夏秋冬》教学设计(内含创新作业)一、教材分析本课为看图识字。
课文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插图以扇形图画呈现,文字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
整个识字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一组与四季相关联的词语以及由这些词扩展的短语组成,表现了四季最有代表性的季节特点。
第二部分借鉴了传统文学的一些表达方式,呈现的是两行意义相关联的词和短语,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美好画面。
这些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图文对照,便于诵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词义,识记字形,感受汉语言文化之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识“霜、吹”等8个生字和雨字头、双耳旁2个偏旁,会写“春、风”等7个字和横斜钩1个笔画。
2.通过朗读、看图和动作演示等方法了解词和短语的意思,了解四季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
三、重点难点重点:认识1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其中7个生字能按照笔顺正确书写。
掌握两种偏旁部首,能说出他们的名称并学会书写。
难点:借助插图和拼音,结合生活场景和整体语境,引导学生将图中事物、词语的读音及意思与文字符号整合起来,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好。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还记得《四季》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识字1 春夏秋冬)3.(出示图片)谁能说说这四幅图是哪个季节的景物?看了之后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哪儿美?4.小朋友们,四季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它们还有一些汉字朋友呢,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春夏秋冬》。
(二)指导看图,认识事物1.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你看到了哪些事物?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让学生结合图画,结合生活积累,认识事物。
春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轻轻的、柔柔的)夏雨:夏天的雨是怎样的?(边打雷边下雨,又急又大)秋霜:谁来说说“秋霜”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秋霜”吗?(下霜时,地上都是白白的一层,薄薄的小冰晶)冬雪:“冬雪”大家比较熟悉,下雪时,我们都做些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雪)(三)图文对照,识字识词小朋友们,你们看,它们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1.分别出示,逐行认读。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4.学习本文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揣摩关键语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向阳草木青,明媚春光暖,春天的美,怎能叫人不爱呢?那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脚步,一起去欣赏他笔下的春天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3.背景介绍《春》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
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4.检查学生字词的和预习情况(1)读准字音。
嗡朗润rùn 酝酿yùn niàng 卖弄喉咙lóng 应和hè嘹亮liáo 烘hōng 托静默风筝抖擞dǒusǒu 健壮呼朋引伴花枝招展(2)释义抖擞:振作。
朗润:明亮滋润。
窠巢:鸟兽昆虫的窝。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4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朱自清【教材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春》,是部编版教材中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居于定篇,属精读课文。
《春》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通过学习这篇散文,带领学生领会自然景物之美、汉语声韵之美、语言之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情怀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受过抒情性散文的学习,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对抒情性散文有基本认识,但在整个单元中具体学习写景抒情性散文是第一次。
因此,教师在本堂课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写景性散文的写景特点,重视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领会汉语之美,景物之美。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尚未成熟。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教学目标】积累生字词,能够有感情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文;感悟作者诗情画意的艺术语言,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景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培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把握作者情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有层次的写景方法;理解作者诗情画意的艺术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语言,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法与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批注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播放《春回大地》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春天是怎样的景象。
春天,春回大地,鸟语花香,万物生机勃勃,在这无限的生机中,总会给人无尽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记录春天,赞美春天,如“春眠不觉晓,处处知多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
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5
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春/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词句,感受春的魅力;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细腻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富有感情的美读,品析散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及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用美的语言来表现景物的美三、教学分析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首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春天。
学生无非回答两种答案,喜欢或者不喜欢。
喜欢春天的人占大多数。
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活力,给人以努力的力量。
每当春天到来人们总情不自禁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曲赋。
课前布置学生去积累搜集有关春的古诗文,了解古人对春的感受。
接下来看看今人是怎么赞美春天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
(二)新课讲解环节2:走进作者。
学习课文之前简单的介绍作者,让学生对朱自清有初步的了解。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大工20春《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在线作业2答案
(单选题)1: 以下不属于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动力的选项是()。
A: 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B: 对创新成功概率的预期
C: 企业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
D: 政府政策的制定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2: 决定组织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是()。
A: 产权制度
B: 经营制度
C: 管理制度
D: 企业制度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下列哪一项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A: 制度
B: 管理
C: 利润
D: 文化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4: 下列不属于企业产品创新促进因素的选项是()。
A: 成功的企业家
B: 企业的科技人员
C: 企业的管理人员
D: 产品创新的收益递减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5: 新产品开发的进攻策略不包括()。
A: 独创式
B: 超前式
C: 改进式
D: 独辟蹊径式
正确答案: C
(多选题)6: 构成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有()。
A: 扩散客体
B: 扩散源
C: 扩散汇
D: 扩散媒介
正确答案: A,B,C,D
(多选题)7: 产品创新的类型主要包括()。
A: 模仿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教学设计(3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的春之景。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优美的情境。
3.把握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关于春天的古诗我们学过很多了,回忆一下,选一首你认为最能表现春天特点的诗背诵给同学们听,好吗预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点评:这首诗里有春鸟、春风、春雨、春花,还有一个沉醉在春天里的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点评:诗人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冒出嫩芽的柳枝在春风中轻轻摇动,春意盎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点评:绵绵细雨,滋润万物,复苏万物。
夜雨向我们宣告了春天的来临!)春天让人陶醉,春天令人振奋。
现代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名作《春》里,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图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好的春天。
二、初读入文,寻“春"之景(初步感知的朗读)1.【课前预习】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读得响亮、准确、流畅。
2.【检测预习】学生多形式朗读:女生/教师读1-2段,分小组读3-7段,齐读8-10段。
(教师关注学生读音的正确与否,让学生跟随着书写课文注释中的重点语词。
)字音字形水涨(zhǎng) 迷藏(cang) 抖擞(sou) 酝云酿(niang) 宛转(wan) 应和(he)笼着(long) 薄烟(bo) 嘹亮(liao) 眨眼(zha) 黄晕(yun) 蓑衣(suo) 常用雅词朗润气息润湿清脆寻常烘托静默喉咙繁花嫩叶呼朋引伴轻风流水花枝招展精妙用词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蜜蜂嗡嗡地闹着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些精妙的用字用词,大家在课文中把它们圈画出来。
1春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春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四季美景单元素养人文内涵语文要素想象描绘之景,领略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掌握朗读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停连,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概述、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表达”。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
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三、单元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要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
要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把学习的起点放置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上。
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初中语文学习。
例如,学生在小学学过朱自清、老舍的散文,老师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的兴趣;又如,学生在小学习惯朗读,可以利用这一基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春》创新教学设计
《春》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积累“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品读写景画面,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的方法;3、赏析语言,学习本文用词精当、修辞恰切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学生朗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和水平。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的清新优美,抓住作者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情感。
【方法手段】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导入语: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这样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协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作者简介方法:学生展示预习情况,最后简化为如下知识点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①字词疏导:叫学生在多媒体上注音,后纠正。
朗(lǎng)润钻(zuān)出嫩(nân)绿眨(zhǎ)眼酝酿(yùn niàng)鸟巢(cháo)宛(wǎn)转蓑(suō)衣稀疏(shū)抖擞(sǒu)精神②多音字: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â捉迷藏cáng 黄晕yùn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ã宝藏zàng 头晕yūn二、整体把握文章:1.配音听《春》的朗读,把握文章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创新教学作业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13春季《创新教学》作业第一次作业(第1-2章)一、填空题:1、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于1912年在他的德文着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答案:熊彼特]2、创新作为一种能力,它的特性包括:、、原则性。
[答案:敏锐性、变通性]3、对创新一词的解释,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的创新,;二是个人价值的创新。
[答案:社会价值]4、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组织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分为和整体创新。
[答案:局部创新]5、影响创新的各种因素,概括起来包括内在因素和两大方面。
[答案:外部因素]二、简答题1、创新的动态性表明了哪些含义?[答案: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和社会的变化刺激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由于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就应相应地调整影响创新的各种因素。
随着其它组织和个体对该组织创新的模仿、学习,必然使该组织的创新成果不断扩散,使得自身初始的创新优势逐步消失,组织要谋求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势必要进行不断的创新。
因此,创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创新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改变、调整影响创新的内外部因素,组织的创新才能有日新月异的发展。
]2、组织结构对创新具有哪些显着的影响作用?[答案:(1)灵活的有机式组织结构对创新有着正面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应变能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更易于发动和实施组织创新;(2)富足的组织资源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
(3)多向的组织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三、分析题1、陶行知在20年代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
1943年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 创新与创造是完全可以等同吗为什么?试分析之。
[答案:两者不能等同。
创新和创造的区别包括以下几点:(1)主体上的差异:创造的主体是多重的,它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自然界,如自然创造了沟壑山川、奇峰异谷等美景;创新的主体专指人类,它是人的社会特质。
(2)开端上的差异:创造起始于无,它开端于一片空白,是无中生有;而创新起始于创造的成果,开端于已有的积累,是有中生无,具体地说,就是在人类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事物。
(3)过程上的差异:创新与创造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但创造更为侧重创造性产品,即创造的结果;而创新更强调的是过程及其效果。
]3、开放性原则就是一切开放而无限制。
这句话是否正确?试分析之。
[答案:开放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向广大师生开放,向现代社会开放,要敢于面对国内外一切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经验。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虽然始终强调开放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限制。
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强调开放性要注意学会“扬弃”。
]第二次作业(第3-4章)一、填空题1、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提出的第一层次的要求。
[答案:参与学习]2、“教育即生活”,是以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的重要观点。
[答案:杜威]3、发展性学习能力的目标主要在于能以积极态度探索性地获取,形成技能。
[答案:知识]4、创新教学要研究教师、、教材、四大要素。
[答案:学生、环境]5、间接性和是思维的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特征。
[答案:概括性]二、简答题1、什么是创新教学的社会性价值?它包含哪几个方面?[答案:所谓创新教学的社会性价值,是指创新教学对一定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呈现出的意义。
创新教学表现出很高的社会学价值,主要有两点。
(1)创新教学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2)创新教学可以促进国家、民族的富强]2、头脑风暴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案:首先使头脑兴奋起来,要使与会人员进入“角色”,需先热身,制造出激励活跃的气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此阶段只需要几分钟即可,具体做法提出一个与会上所要解决的问题毫无关联的简单的问题,促使与会者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次应遵守四个原则:严禁批评;畅所欲言;追求数量;相互启发。
]三、分析题1、开发人脑的潜能依靠教学中的不断创新。
这里所说的全面开发人脑,它的含义有哪几层?试分析之。
[答案:一是指以人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潜能的全面开发;二是指脑的各个部分的全面开发,就是大脑,也不只是左半球与右半球某一侧的开发,而就是左右两半球整体功能的协调开发;三是指人脑在现有水平(显有)、潜能水平(潜能)和自我调控水平(“反思”功能)三个层次水平的全面开发,这里的“反思”不仅是人脑功能的核心,也是全身心开发的核心,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调控过程,是人类高级智能活动的核心。
]第三次作业(第5-6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创新教法和两个方面。
[答案:创新学法]2、创新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围绕基于为出发点的设计。
[答案:人]3、主体性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规定性,即、选择性、和创造性。
[答案:自主性、能动性]4、人们通过语言、行为或其他方法去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能力即。
[答案:参与主体性]5、创新型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人格。
[答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二、简答题1、什么是创新教学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创新教学方法?[答案:创新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创新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改革(2)创新教学方法是对教学方法的整合与优化]2、在创新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答案:(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2)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3)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3、教师的创新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教师创新人格建塑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创新教学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
(1)强烈奉献精神(2)良好的合作意识(3)顽强的意志]三、分析题1、试分析创新教学方法是对教学方法的整合与优化。
[答案:(1)创新教学的方法必然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方法不是与以往不同就属于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应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最佳环境。
这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与优化,剔除不利于创新教学的方法。
(2)整合与优化应来自于创新教学的内在要求,它不是大杂烩,创新教学方法是众多方法的结合应用,它的表现是在创新教学过程各环节上对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3)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造成固定与僵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缺乏生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往往还会抑制创新,因为创新教学方法本来就是要求多样的,不是唯一的。
]第四次作业(第7-9章)一、填空题1、是创新教学的基本环境。
[答案:创新型学校]2、具有创新意识的是创新学校环境的主体。
[答案:教育管理者]3、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一个非物质环境,是一个。
[答案:软环境]4、教学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有系统地对教学活动所作的判断。
[答案:价值]5、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有功能和功能。
[答案:强化、反馈]二、简答题1、政府的创新教育观念对创新教学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教育行政部门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包括政府对人才的要求,政府对推进学校改革的支持。
(2)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创新教学的影响(3)政府的舆论手段及政策手段对创新教学的影响]2、诊断性评价的功能有哪些?[答案:确定学生入学或升学的准备程度;确定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适当安置;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3、创新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及创新教学评价原则有哪些?[答案:(1)现代教育科学理论。
这包括教育社会学、集体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
(2)评价方法理论。
这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理论等。
创新教学评价原则包括多元化开放性评价原则和创新化激励性评价原则。
]三、分析题1、“家长的职业或文化程度问题等是家庭环境的一部分,但与创新教学没有正相关”,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试分析之。
[答案:家长职业状况、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只是反映出家庭氛围的一种特定现象,一般并不能够将这种现象显性地反映在子女身上,即家长的职业或文化程度与子女学习的创新过程成正向趋势,由此,家长的职业或文化程度对创新教学的间接影响,也不具有正向趋势。
例如,一些教师子女的创新能力并不等同其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也不一定教育出同等文化程度的子女。
反之,一些创新能力较好的学生并不受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局限。
家长是学校的教育伙伴,“少提意见,多提建议”是大家的共识,继而形成“学生更像教师,家长更像校长,社会更像学校”的人文环境。
]2、结合实际,论述良好校风班风对创新教学的作用。
[答案:(1)同化作用。
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形成的推崇创新、勇于创新的氛围中,能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教育导向,在耳濡目染中,好比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化,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2)促进作用。
一所学校如果有着推崇创新的学习风气,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能够带着宽松愉悦、不畏艰难的心情,接受教学中的任何创新。
(3)约束作用。
一所学校,如果有创新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拘泥保守的不良习惯,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