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vs项羽,谁才是真英雄?性格真能决定成败吗?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的英雄对决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的英雄对决刘邦和项羽,是中国鸿沟历史中最为耀眼的两位英雄人物。
他们在楚汉之争中,展开了一场鏖战,这场英雄对决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一、刘邦与项羽的背景与崛起刘邦,出身农民家庭,背负着贫苦和冷嘲热讽。
然而,他却深思熟虑,通过不断进取和发展壮大自己的军队,逐渐积累力量,并在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
最终,他成功地打破了统治者的阴谋,带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函谷关,成为楚汉之争的领导者。
项羽,则是身怀绝技的一代猛将,出生于豪门世家。
他在各项军事技能上都表现出色,并随刘邦一同领导起义军,力图推翻暴虐的秦朝统治。
然而,在攻克咸阳后,刘邦却将其排除于领导核心,项羽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
随后,他带领自己的军队南下,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楚汉之争中的敌对者。
二、刘邦与项羽的战略与军事才华刘邦与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与军事才华。
刘邦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积极寻求与各个诸侯国的合作,形成强大的联军。
他制定了一系列明智的政策,并以“舍千金买士马” 的策略,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加入自己的队伍中。
刘邦在战略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动攻势,利用楚军分裂的机会,最终击败项羽,夺取了胜利。
项羽则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军事天才。
他擅长以快攻快战的战术对敌,运用奇兵突袭、迅猛进攻等手段,让敌人措手不及。
项羽还曾多次以寡敌众,凭借自己出色的战术能力战胜敌人。
尽管他的军事才能非常出众,但在政治智慧和善于交际方面却不及刘邦,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输给了刘邦。
三、刘邦与项羽的人格特点与处世哲学刘邦个性稳重,处事深思熟虑。
他始终保持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并注重与士兵的交流与沟通。
刘邦不断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塑造了一种宽容而坚定的人格特点,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受人爱戴的领导者。
项羽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冲动的人。
他有时会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这使得他在与其他诸侯联军的斗争中表现出不稳定的一面。
尽管他身怀绝技,但缺乏刘邦那种深思熟虑的智慧,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英雄的对决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英雄的对决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涉及两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刘邦和项羽。
他们的对决既是一场智谋与勇气的较量,也是两个时代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刘邦与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对决,展示他们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刘邦和项羽都出身于军旅世家,他们的成长经历为他们后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刘邦聪明机智,从小就展示了出色的军事头脑。
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后,终于聚集起了一支令人瞩目的军队。
相比之下,项羽则以其勇猛和出色的战斗技巧而著名。
他身经百战,堪称一代战神。
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权力争夺战。
刘邦积极寻找同盟,与韩信等其他诸侯合作,以稳固自身的势力。
而项羽则是单独行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来征服敌人。
这两位英雄的不同策略和战术使得楚汉之争变得更加精彩。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优势在于他的统一思想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他认识到要战胜项羽,必须确保自己的势力和军队的协调一致。
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目标,并与他的将领密切合作,共同实施战略。
这使得刘邦能够应对各种敌对势力,稳步推进他的统一大业。
然而,刘邦并非没有遇到困难。
在楚汉之争的后期,他面临了来自项羽的强大打击。
刘邦必须用尽他的智慧来阻止项羽的进攻,并保证自己的军事优势。
他利用了项羽的骄傲和高度自信,采取了分化策略并迅速收复失地。
最终,刘邦成功地击败了项羽,获得了中国的统治权。
项羽虽然在楚汉之争的初期一度占据上风,但他的自负和固执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他拒绝与其他诸侯合作,坚持独自行动,并对自己的部下抱有过高的期望。
这导致了他在战略上的失误和军事上的挫败。
当他的军队士气低落时,刘邦趁机发动了致命一击,并彻底摧毁了项羽的势力。
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他们的对决不仅体现了智谋和勇气的较量,也展示了两位英雄的不同领导风格。
刘邦的统一思想和组织能力为他赢得了胜利,而项羽的过于自信和固执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这场战争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王朝统治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项羽和刘邦,一对一世的冤家。
项羽才能出众,“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古人对他的评价,而“霸王”一词,也是项羽的专称;而共同争霸的刘邦,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了。
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面对种种的差距,刘邦是怎么取胜的呢?从鸿门宴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性格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一、项羽。
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都不差。
他有蒲松龄笔下的“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决心,也有李清照笔下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
但是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判断,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是优柔寡断的。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就体现出了他的“妇人之仁”。
面对自己成功道路上的阻碍,项羽本应该是“急击勿失”的,但他的犹豫,他做事的不干脆,使自己失去了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
同样对于樊哙,项羽也是优柔寡断的。
樊哙为了保护君主刘邦冲入军门,并且忍辱负重吃下生肉,在这之后,樊哙又当众说出项羽做法的错误。
他如此的高调,就是为了给刘邦时间逃走。
而项羽对待樊哙,却是“未有以应”。
同时,项羽也是傲慢的。
他的胜利以及百姓对他的爱戴蒙蔽了他的双眼。
项羽为什么要攻打刘邦呢?因为他听说刘邦在关中称了王,把珍宝全部占为己有。
这严重的伤害了他的尊严,所以他要攻打刘邦。
而范增的观点呢?他看到了刘邦的志向,认为刘邦是项羽称霸道路上的阻碍。
两人的认识不同,也造成了鸿门宴上对刘邦的态度不同:一个是急着杀掉刘邦,另一个是在听到刘邦进入关中“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认为挽回了自己的面子,被刘邦虚假的讨好所蒙骗。
二、刘邦。
刘邦有着远大的志向,也有努力的决心。
他以前贪图钱财,喜爱美女,但在进入关中以后,他清醒过来,并且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足见他的决心。
刘邦最可贵的在于他能屈能伸。
“立诛曹无伤”可以看出他的决绝,而在鸿门宴中面对项羽,他却是卑躬屈膝的。
刘邦带了一百多人马来拜见项羽,到了鸿门,小心翼翼的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一辩辩论稿

辩题:刘邦项羽谁是真英雄。
我方观点:刘邦是真英雄。
辩手:1辩。
谢谢主席。
我方观点认为,刘邦乃是真英雄。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乃是不争事实。
项羽虽勇,却无谋无智,最重要的是没有一个身为王者的仁爱之心与宽广胸怀。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此语我方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项羽的失败乃是历史必然。
反观刘邦。
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
更没有项羽荣光的出身。
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
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
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
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
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他具备身为一个王者所必备的四种品质:一是善用人才,能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相较于项羽的一个范增尚不能用,刘邦麾下实为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
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乃成大事者之风范。
四是坚忍克己。
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司马迁笔下的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大环境(历史背景、人物经历、主要事件等)作烘托背景,做到有详有略,紧扣人物性格特征,层层揭示成败原因,最终水到渠成。
一、外在性格与内在心理比较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文章之始这样刻画项羽的外在形象:“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仅这么一句,就给读者一个孔武有力的高大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戏台上的古代武将。
他的暴戾是喜欢用“坑”或“烧”的办法来对待下层人士或自己所憎恶的东西,使自己失去人心,由义军变为被诸侯讨伐于垓下的“逆贼”。
暴戾而无谋,最终的归宿是自刎。
然而项羽又是善良的,最讲情面的。
一方面是刚毅勇武,一方面是百转柔肠;一方面是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
他嫉恶如仇,不惜大肆杀戮,却又极易被别人的顺遂、依附所影响,其脆弱的感情之门极易被虚假的亲敬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仁爱和荒唐的姑息。
刘邦的心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豁达大度,却又暗藏心机。
他的性格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优化,从而促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起初,刘邦外向豁达的性格中包含着粗疏散漫的一面。
他年轻时整日蛰居乡里,四处游荡,好酒色。
但是在参加起义之后,“军事斗争的刀光剑影,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迫使刘邦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
刘邦克服了自己的欲望,采取了一系列笼络秦民、收买人心的措施。
可见刘邦在起义后逐步抛弃了自己性格中散漫不羁的成分,朝着成热稳健的方向发展。
从总体说来,刘邦的性格中优点的部分是勇敢、豁达,缺点是粗疏散漫。
向好的方向发展是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乐观向上,善于结交。
显然,刘邦的远大抱负驱动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锻炼和他身边智能之士的影响,迫使他由粗疏变为严密,由散漫变为有心机,使自己的性格不断优化,表现了独特的性格魅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楚汉之争中的刘邦与项羽

楚汉之争中的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最终以刘邦领导的汉军的胜利而告终。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和项羽的角色格外突出。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创世之君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
而项羽则是一个勇猛无双的将领,其勇气和决心令人敬畏。
本文将论述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表现和作为历史人物的价值。
一、刘邦的角色刘邦是汉族的创世之君,他的军事统帅素质非常突出。
在楚汉之争中,刘邦领导汉军打败了項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
刘邦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许多明智的政策,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胜利,使他成为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创世之君之一。
刘邦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成功的君主。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善于领导人民、处理政治事务的政治家。
刘邦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他的成功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二、项羽的角色与刘邦相反,项羽是一位著名的将领,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敬畏。
他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也是一位善于振奋士气、领导部队的领袖人物。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带着他的军队,与刘邦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在战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尽管项羽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失败,但他的勇气和决心仍然使其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历史人物。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不仅在战场上得到体现,而且在人民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形象之所以能够被后人铭记,既是因为他的勇猛无双,更是因为他胸怀抱负,充满激情。
三、刘邦和项羽在历史上的价值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表现,以及作为历史人物的价值,都会持续地向后延续。
对于刘邦来说,他在统一中国后的治国理政,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将被遗留下去,成为无数人学习的对象。
而项羽在其勇猛无双的表现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他的形象将永远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每一位为国家荣誉而奋斗的人,都能够从项羽身上汲取力量。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 “楚汉相争”实为 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 能激荡天地。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在人 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
•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别姬”时“泣下数行”的
•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
•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克 服 缺 陷 , 务 必 修 身 养 性
天 天 向上
发 扬 优 点 , 须 知 过 犹 不 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人生启示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项羽死了,他以大无畏的死完 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既辉煌、又无 比缺憾的人生表演。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 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 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 想 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 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 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 个 遗憾……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 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 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 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 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项羽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 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 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 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 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 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 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和领导力分析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项羽、刘邦作为争夺天下的两位英雄,其性格对战争的结果有何影响、对其领导能力有何影响、对于当今企业的管理有何启示,都是值得分析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
第一、作为一个领导者,两人都胸怀大志。
秦始皇巡游天下,经沛县,刘邦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好酒及色、不事生产的汉子说出这话实在令人刮目。
到了楚地时,项羽观看时候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
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第二、两人都不甘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
当年进攻秦都的两路义军同时出发,刘邦先入关,但“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作为对比,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由此观之,二人皆不甘平凡,胸怀大志。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逆境中又过分自卑。
刘邦在几次打败之后欲自尽了事,都是左右劝谏而止,而项羽最后放弃了回归江东,东山再起的机会,选择了自刎而终,“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两者在性格上及处事的差异则更为明显。
第一、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
反观刘邦,则是能忍能退,随机应变。
陈平用反间计,项羽就对范增生出疑心,《史记》载“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被项羽的进攻的质问,项羽出卖了自己的亲信曹无伤,《史记》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后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项羽一句话断送了自己的眼线。
而刘邦任泗水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
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
项羽刘邦谁是真英雄

辩论素材:关于刘邦项羽谁是真英雄我方观点:刘邦是真英雄素材一:英雄,后来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刘邦无一条具备!所以根本不能称之为英雄!但是项羽重情重义,光明磊落,宁可凛然就义也不苟且偷生,实乃真英雄。
项羽:一生大战大小战70余次,历史上传诵的有8千战胜20万的破釜沉舟气吞万里如虎的巨鹿大战!3万铁骑战胜刘邦56万大军的彭城大战!项羽能在局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迅速找到对方弱点,并且完成一次空前的战略计划。
此2战,纵观历史千年,可有人匹敌?有人说他刚腹自用,他却不知项羽为求将时收服英布是何等豪情,只身一人来到英布的山寨,独臂举起千斤鼎,大丈夫亦莫过于此;有人说他有勇无谋,我到觉得说这话的人没什么智商,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军事天才。
巨鹿,有秦帝国的核心部队,秦之最杰的将,章邯,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将军,天才的项羽不惧怕他,以三万精兵三天时间为限,每人都报死而后以的决心渡河,无不以一敌十,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一时间,威震天下,名扬四海,天下诸侯莫敢仰视。
说他残暴?是因为他坑杀了二十万秦朝降卒,我想问,你自己仅有三万兵力却面对着二十万的降卒,且降卒中怨言四起,你会怎么做?杀!难道站在那等死?至于火烧咸阳宫,项羽都说了,他做皇帝以后不会劳民伤财的修建宫殿,以此为戒。
说他妇人之仁呢,这很容易让人误解,项曾多次放走刘邦,这正说明了他重情比过江山,放走刘邦因为他是我的兄弟。
项羽就是这么一个人,正直,善良,倘若韩信能有正直的一面,不走旁门左道来博得霸王的赏识或者也会被重用刘邦不是英雄为什么呢项羽是刘邦的主公,背主弃义,是为不忠;项羽以烹煮刘太公为威胁,刘邦竟敛不知耻,要项羽分一杯羹,实为不孝;刘邦被楚军追杀,数次要把两个女儿推下车,好加快逃跑速度,是为不仁;项羽与刘季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等等项羽归还其父母妻子后,马上毁约进攻项羽,是为不信;杀掉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英布、彭越,是为不义;多次抛下太公、妻儿、部下,匹马逃跑,是为不勇;刘邦未消灭项羽前,每有儒生戴儒帽来拜见的,往往把对方的儒帽脱下,往里面洒尿!是为不礼。
辩论稿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

辩题: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我方观点:刘邦。
辩手:四辩。
西楚霸王,沽名钓誉;妇人之仁,当断不断;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残暴恣睢,粗鲁放纵;火烧秦宫,大杀开戒;儿女情长,难成大器。
尤其是退至乌江,竟为面子,不图东山再起,自绝退路,实乃非大丈夫所为。
汉王刘邦,胸怀大志;寄人篱下,心终不甘;忍辱负重,虚与委蛇;善于用人,用人不疑;胸有城府,随机应变。
为了大业,不计得失,不惜代价,不惧艰难,终一统天下,开创出大汉王朝的宏伟基业!自古皆以成败论英雄,他正是不折不扣的英雄!有其《大风歌》为证: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短短诗篇,慷慨激昂;求贤若渴,安邦定国之心昭然。
英雄气概,自不待言!故,我方坚定认为,刘邦乃真英雄。
英雄,后来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刘邦无一条具备!所以根本不能称之为英雄!但是项羽重情重义,光明磊落,宁可凛然就义也不苟且偷生,实乃真英雄。
我认为就历史人物而言,真正的英雄一定得是有益于当时百姓的,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
首先,英雄必须是有益于百姓的。
如果一个人物靠夸大武功,穷兵黩武来证明自己是英雄,那纯属扯淡!这好比是班上哪个人打架牛逼欺负了很多人所以他就是英雄一样没有道理。
如果这种人是英雄,那项羽就是英雄,他作为中华一班时因班长秦大在任期间欺负同学所以全班同学不畏强权集体要求换届选举时的种子选手,尽管在推倒秦大方面表现的相当牛逼,但是前届班委被推翻后,项同学非但没有重组班委,重建新的领导班子,反而打破原有秩序,在班内分封诸侯,大搞小团体,破坏班级团结。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事没事欺负一下田氏兄弟,攻打一下彭越。
全班同学基本上被他打了一半。
这种穷兵黩武式的攻伐,成就的恐怕只有他一个人的成就吧?他正是用他一生时光在谱写”一将功成万骨枯”七个大字!恕我愚昧,我实在是看不出他的这些武功到底有什么伟大之处。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

《史记》中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比较分析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伟人。
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享有崇高的、不朽的地位。
他为我们留下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史记》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和史学领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为什么要将项刘进行比较?《史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大大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部散文著作。
司马迁善于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他敏锐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运的手法,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小吏酒徒,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其中刘邦和项羽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尽管同为历史人物、同为英雄人物,作者对他们的写法,对他们的感情,对他们的好恶,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是各有褒贬,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公正、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去叙述,同时又以一个作家所特有的细腻、丰富的大写意手法去渲染,使其跃然纸上,出现在读者眼前,真可谓是掩卷而人物形神俱在。
刘邦和项羽两人同为一代英雄豪杰,既有相同之处:两人都出身于贫穷之家、崛起于草莽之间,同样生活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之中;后来又都加入农民起义,共立楚怀王,举兵攻帝阙;在农民起义中分别被推举为首领,为推翻暴君,两人均居功至伟,并携手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但又有不同之处:项羽在少年时学万人敌,力拔山河。
其性格刚勇、率直而又暴戾,而刘邦则机智、多变且又无赖;在对待战争方面,项羽只是一味靠武力,而刘邦更讲究战略战术;对秦之态度,项羽大烧阿房宫,刘邦则秋毫无犯;在成功方面,早期项羽志满意得,刘邦谨慎卑谦,后来垓下之围,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则成就西汉大业。
通过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两人从多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二、具体比较第一,在《史记》中,作者提到两人在秦始皇巡游时,都曾见到过。
性格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鸿门宴》作为史传文学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它在细节刻画与人物性格塑造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通过对比和分析《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的鲜明性格,更利于把握作品的主旨,从更深层次鉴赏文学作品,深刻体会“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内涵。
标签: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鸿门宴”之所以家喻户晓,并非因宴会丰盛,而是因为它代表了楚汉之争的转折点,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与矛盾冲突尽显无疑,十分精彩。
宴会中,刘邦和项羽的明争暗斗,对后来的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影响巨大,直至项羽褪去曾经辉煌,一朝名败;而刘邦一举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
通过对《鸿门宴》细读深究不难发现,这样的结果看似偶然,但是从刘邦与项羽的性格来看,这样的结果又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一、刘邦的审时度势和项羽的自尊自大刘邦一生的经历可谓是传奇之作,他生得逢时,懂得审时度势,能把握机会,这为成就高祖大业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当他感到最佳时机还没有到来,所以就一直忍耐,这恰是项羽与其不同之处。
鸿门宴中有约定,谁先入关谁就封王,但是面对敌强我弱的阵势,刘邦不图一时之快,而是讲究方法策略,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范增作为智者,他看穿了刘邦的野心:“今入关,财物五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原本贪财好色,但是入关后却能克制自己并且赢得关中父老的敬佩,这为他称帝积累了丰厚的群众基础。
当刘邦进关的意图被识破之后,面对项王强大军队的进攻,他意识到自己“战必败,逃必溃”,于是接受了张良的劝谏:“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刘邦的果断决议成为鸿门宴胜局的关键转折点。
相比刘邦,项羽则鲁莽冲动,听说刘邦进关,马上按耐不住性子,一意孤行地决定进攻;但是知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又放弃进攻,错失了良机。
设宴时,项羽东向而坐,刘邦北向而坐,他特意自诩为诸侯总盟主,但是刘邦隐忍不发,一方面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暂且保全自己。
刘邦和项羽:到底谁是真英雄

”
。
当时
,
13
是有心 的 但早 已被重重硬壳包 裹得 不留
一
“
:
谁先攻入 函谷关 就
,
丝缝隙
。
为得天 下 他厚颜无
,
一
。
起先 项羽跟刘邦争着
, ,
耻 地 向项 羽 借 兵 才 赢 得 自己 的 之地
天下
,
席争要去,源自。楚 怀 王 寻 思 项 家是 贵族 有 势
, ,
而 后 又 恩 将 fJ t 报 地 与 项 羽
,
。
场 上 杀 人 无 数 偏 偏 常 为 部下 的疾 病
,
别 人 杀 不 死 他 能致 他 于 死 地 的 只有 他 自己
自己 !
项 羽 是 个 真英雄 !
。
流泪
个
;
一
生不听别人 劝说 却听 了
,
一
。
项 羽 失 去 了 江 山 却赢 回 了
,
13 岁
小 孩 的话
,
,
饶了
一
城 性 命 ;他
是个好丈夫 垓下被 围 他与虞姬情
,
“
等 的 英 雄 ;每 次 参 战 项 羽 总 是 身 先
士卒
一
项 写 中 而且 把《 羽本纪》 得特别生动
,
,
马 当先
,
,
他所 到之 处 如入 无
,
有趣 慕
。
,
足见 人 们对 项 羽 的敬佩 与仰
,
人之 境 从古 到今没 有 第二 个
是何
” ,
汉 高祖 刘 邦祭 祀 项 羽 时 好 像看
,
等 的神威
,
刘邦与项羽之比较

刘邦与项羽之比较
刘邦和项羽的差别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走向,二人的差别可谓天翻地覆,我们主要列举以下几点
一、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则缺乏识人的慧眼。
刘邦知人善任,手下聚集了一批能干之材。
就拿最著名“汉三杰”来说,会谋略的张良,能够在他手下运筹帷幄;善于运营的萧何,他敢将大后方交与;军事天才韩信,他敢直接封大将军。
刘邦擅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用人不拘一格。
项羽不善于用人,亲项伯而远范增,项羽手下虽有五虎将,但难掩其用人上的缺陷,其用人全凭个人好恶,韩信、陈平都曾在项羽麾下,因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才转投刘邦。
二、刘邦善于听取意见,项羽则显得刚愎自用。
“为之奈何”是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口头禅,殊不知这显示了刘邦的大智慧,刘邦的手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其提出意见,而对于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刘邦一向是言听计从。
相比之下,项羽这里很多不错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走刘邦,实属放虎归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二、刘邦小人作风,而项羽坦荡君子。
刘邦出生市斤,有商人的利己,心狠又虚伪,为了自己活命曾经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且为人粗鄙,喜欢骂人。
相比之下,项羽出生于贵族世家,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有着很强的英雄气概。
当然,君子往往干不过小人。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编年史书,以记史为主,同时夹杂了一些评传的内容。
其中,项羽和刘邦是史记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立双雄。
本文将对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项羽和刘邦在出身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对比。
项羽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出身卑微,但他勇猛无畏,年少时就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项籍将军”。
刘邦则是出身于王侯子弟之家,虽然因为贫穷没能接受正统的教育,但他聪明伶俐,乐于向人请教,受过一些教育。
这种出身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行动方式。
其次,在为人处世方面,项羽和刘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项羽性格豪放,行事鲁莽,不拘小节,对待部下虽然礼遇有余,但对待敌人则极为残忍,常常妄自菲薄,目中无人。
刘邦则与项羽恰恰相反,他稳重而深思熟虑,善于计划,对待敌人处事圆滑,能够屈伸自如,不会过分贬低敌人。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的过程中,刘邦能够化解内外矛盾,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两人在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上也有很大不同。
项羽一向野心勃勃,妄图称霸天下,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
然而,由于过分自负和缺乏谋略,他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相反,刘邦不仅注重个人的成就,更加重视天下苍生的疾苦。
他提出了“化民为主”的理念,鼓励民众自立自强,少征求压榨,倾听民意,以此赢得民心。
最后,在智慧和战略上,刘邦远胜于项羽。
刘邦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会,制定出恰当的战略,以战胜敌人。
他先后采取诱敌深入、守势为攻等战术,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相比之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缺乏深思熟虑,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综上所述,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存在明显的对比。
他们的背景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
项羽勇猛豪放,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而刘邦稳重而深思熟虑,注重天下苍生的疾苦。
刘邦的智慧和战略胜过项羽,使他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司马迁在《鸿门宴》中以独特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希望有所帮助!一、性格典型、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1、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
鸿门宴上刘邦以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暴露了曹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
范增多次目示、举例,“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项羽听之任之,说明他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直斥项羽。
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
刘邦逃跑,项羽受璧,表现了项羽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
这样的重大事件,刘邦却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足见其心计颇深。
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
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
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他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通过“约为婚姻”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说服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他又卑躬屈膝,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
见状,樊哙与张良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察纳雅言,“军霸上”。
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
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
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暗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vs项羽,谁才是真英雄?性格真能决定成败吗?本文导读: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
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身世魅力相差悬殊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
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
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
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
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
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
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
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
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
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
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
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
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
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
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
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
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
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
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
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
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
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
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
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
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
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
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
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
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
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
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
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
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
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
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
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
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
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
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
“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
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
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
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
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
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