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fb2d7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9.png)
梅岭三章教案教案梗概:本教案以「梅岭三章」为素材,旨在通过学习梅岭三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精神。
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梅岭三章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勇敢、坚定、忠诚等美德。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梅岭三章的内容和背景,理解梅岭三章的意义,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和相关概念。
2.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强化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内容:1. 梅岭三章的内容及历史背景。
2. 梅岭三章的意义与现实意义。
3. 梅岭三章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 你们知道什么是梅岭三章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二、学习梅岭三章(25分钟):1. 教师介绍梅岭三章的内容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2.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章节背后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3. 小组展示成果,全班共同讨论。
三、梅岭三章的意义(10分钟):1. 对于每一章的意义进行解析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梅岭三章背后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四、梅岭三章与爱国主义教育(10分钟):1. 学生就梅岭三章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如何将梅岭三章中的精神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相结合。
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梅岭三章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六、作业:小组合作,围绕梅岭三章的意义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撰写一篇小结,明天交给教师。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8068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09.png)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梅岭三章》;理解并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梅岭三章》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
2.熟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梅岭三章》,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课文以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梅岭三章》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对关键句子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拟人、借景等。
4.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如“《梅岭三章》中的自然景观”、“《梅岭三章》中的情感表达”等;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梅岭三章》,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拓展延伸以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古典诗词?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后,进行拓展阅读,欣赏更多古典诗词。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梅岭三章》;2.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3.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发现古典诗词中的美;3.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534c9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5.png)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为《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春日梅岭”的美景以及梅岭上的那些故事和传说,是一篇充满古典意味的散文。
本课文既能升华学生的艺术情操,也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和变化性。
二、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2.学生感受“梅岭”这一自然景观的美丽和魅力,培养情感气质;3.学生能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意义,掌握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4.学生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3.1.1 课前导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梅岭”这一概念,让学生谈谈对梅岭的认识和想象,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1.2 课文讲解教师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节、结构、意义等。
3.1.3 课文理解•初步感受:让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感受梅岭的美丽和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热爱自然景色和保护环境;•深度剖析:教师通过解读部分段落,帮助学生分析一些文学基本要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例如文章的用典和文化内涵。
3.1.4 语言应用以课文中所提到的三种春花为例,让学生寻找相关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同时,老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拓展性的写作任务,如在体验梅岭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梅岭”为主题的游记或感想。
3.2 教学方法•预习导图: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讲解分析:老师结合具体段落,进行逐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多媒体展示:配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课文;•听课笔记:请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做好笔记以便加深理解。
四、教学评价教师需通过学生的阅读反应和写作表现,对教学成果进行动态评估,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ab9bdd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1.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情节和主题。
2.掌握本文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
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情节和主题。
1.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体现作品的深刻含义。
1.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1.5 教学过程1.阅读、理解与情感共鸣(1)教师朗读《梅岭三章》。
(2)领读本文,学生猜想文意。
(3)构建情感联接。
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
2.阅读、审视与体味(1)分组朗读整篇文章,确立章节大意。
(2)教师解释生僻的词汇和句子。
(3)学生阅读文章,在理解事件经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阅读、理解和评析(1)教师导读,让学生关注修辞手法和文章的细节描述、铺垫等。
(2)分析每一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评析文章的情感、思想和风格。
4.创设情境,体验文学魅力(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文中的生动描述、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
(2)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创设情境,演绎文中主要人物的角色。
(3)鼓励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体验文学魅力。
1.6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400~500字。
2.课堂所学词汇造句,每个词汇至少造一个句子。
3.动手写一段文章,运用本文常用修辞手法进行修辞。
二、教学反思《梅岭三章》是一篇自然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文字清新流畅,写实手法深入人心,揭示了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了情感共鸣和文学魅力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在与文学作品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文学魅力,也有利于启示学生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df064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f.png)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优秀15篇)梅岭三章1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
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
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
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
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
“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
本文中有两处:①旌旗十万斩阎罗。
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
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
“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
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
“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
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1.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4dc57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6.png)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将课文与其他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课文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赏析,领悟其深刻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艰苦岁月里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态度方面: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不屈不挠;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梅岭三章》这一课,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但对于课文中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僻词汇,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2.能力层面: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和表达能力上有所差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主旨和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fb111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f.png)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诗歌,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难点】把握意象,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
也正是在这一关头,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梅岭三章》正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二、展示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诗歌,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三、创作背景1934 年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兵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 10 月,陈毅率部被困梅山,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写下了这篇《梅岭三章》。
诗歌中的小序就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这一时代背景。
这三首诗是诗人在“梅山遇险”,“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虑不得脱”表明形势危急,诗人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得诗三首留衣底”表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从容镇定,以诗名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四、诗歌朗读1.看视频范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重音。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g)旗十万/斩.阎(yÁn)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xuè)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学生朗读诗歌。
五、感知诗歌内容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阅读提示等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梅岭三章优秀教案
![梅岭三章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a1a3847e21af45b207a8d6.png)
梅岭三章【教课目的】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想新奇、想象奇异的写作特点。
【教课要点】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课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想新奇、想象奇异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人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冬季,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 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仇敌一无所得,便悻悻救围而去。
今日,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即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剖析1.朗诵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诵、齐读,读出气概,读出感情,直至娴熟背诵。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说说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议论并概括: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址、缘故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究竟的信心。
3.这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存亡不渝、誓与难创业的征战路程,申反动统治苦战究竟的革明今生不见革命成功,命精神死后必需招集旧部英魂,持续战斗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人抱恨终天,鼓励幸存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者努力作战,以成功捷神报告慰死者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知反动派势必失败,自由之花势必绽放4.发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崇奉牺牲的革命精神议论并概括: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e9ce6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3.png)
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体会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梅岭三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梅岭三章》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梅岭三章》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梅岭三章》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梅岭三章》,了解作者和背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梅岭,引导学生了解梅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2.介绍作者陈毅,引导学生了解陈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梅岭三章》,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三)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章,理解梅岭的象征意义和陈毅的豪情壮志。
2.分析第二章,体会陈毅对战友的怀念和敬意。
3.分析第三章,感受陈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信念。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梅岭三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梅岭三章》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章中的意象,如“梅岭”、“寒风”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2.分析第二章中的意象,如“战友”、“鲜血”等,体会陈毅的怀念之情。
3.分析第三章中的意象,如“梅岭”、“红旗”等,感受陈毅的信念和豪情。
(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章节,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强调《梅岭三章》的思想内涵,如革命精神、忠诚、信仰等。
六、作业布置1.背诵《梅岭三章》。
七、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章中的意象,如“梅岭”、“寒风”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梅岭”在这首诗中代表了什么?生1:我觉得“梅岭”代表了陈毅将军坚定的革命意志。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31786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6d.png)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梅岭三章》教案设计汇编《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一教学设想一、领会诗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崇高的献身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二、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运用借代、借喻和引用的手法,把现实、想象和理想来,表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
三、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节奏、押韵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这节课,我们学习陈毅的诗《梅岭三章》。
梅岭就是大疫岭,"五岭"之一,在江四、广东交界处。
三章,指诗歌三首。
梅岭三章是写梅岭山区的三首诗歌。
"章"字从"音"从"十","音"表示音乐,‘"十"表示完满,完足.古代音乐一曲叫做一章,因而"章"也指诗歌段落,后泛指文章段落。
二、分析小序。
时间:1936年冬。
地点:梅山。
事情原因:"虚不得脱"。
"得诗""留衣底"是为了以诗作遗言,表现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决心。
得:①能愿动词,能够;②完成。
伏:躲藏。
莽:密生的草。
旋:不久。
三、教师范读全诗,正音。
1.三首诗形式上独立,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指名朗读第一转后,提问:第一句"意如何"是向谁发问?"断头"是牺牲生命,面对"断头"的考验,向自己发问。
"创业""创业"即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要经历无数斗争,而即使牺牲也要人"泉台""招旧部"一起"斩阎罗",提问:这里的"阎罗"是什么人?反动派这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现实,提问:除了现实,哪些是作者的想象?"旌旗"指代军队,"去来台""招旧部""斩阎罗",作者将想象句现实结合。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c42ab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7.png)
《梅岭三章》教案【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革命者悲壮而又激越的情感,传承革命精神。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炽烈情感和豪壮情怀。
(重点)◎审美创造: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板书文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引用诗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1.学生齐朗读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1)口译小序。
预设一九三六年冬天,梅山被包围。
我受伤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间二十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预设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这组诗的时间、地点及缘由,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作者在“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
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
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c6a1d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2.png)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梅岭三章》优秀教案
![《梅岭三章》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f941b383c4bb4cf7ecd1dd.png)
《梅岭三章》优秀教案冷雨教学目标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3.领会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陈毅(板书)。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板书)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板书)。
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
三章,三首。
《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
我们读《梅岭三章》,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冲天的浩然之气,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激荡心中的革命豪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正是因为这三首诗是从一位无产阶级英雄的情感的心河中流出来的。
要做革命诗,首先必须做革命人。
请允许我用两句诗表达我的这种认识:绝唱三章留梅岭,诗人本色是英雄。
二、听读品文(一)整体感知,引读小序1.讲述: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
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bf9e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9.png)
梅岭三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内容,掌握文学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2.了解梅岭的地理环境及植被分布、水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状况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珍爱自然生态环境、感悟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梅岭三章》的内容,掌握文学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将自然地理知识与文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知。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播放《梅岭三章》介绍视频,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小说的情节背景。
2.进行观察和思考:展示梅岭地图和梅岭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梅岭地理环境,了解山地地貌的特征、植被分布、水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认识。
2.阅读原文1.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梅岭三章》。
2.针对不同的段落内容,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文本细节。
3.理解文学方法和技巧1.通过分析《梅岭三章》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文学魅力。
2.进行句法分析、修辞分析、形象对比等细节分析,加深文学理解和认知。
4.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身处环境,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与评价1.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成果和收获,识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仍需努力的地方。
2.适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和成长。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文学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
同时,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效果。
梅岭三章教案完整版本
![梅岭三章教案完整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60e7594b02020740bf1e9b0a.png)
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比较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
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
大家看大屏幕。
(PPT1)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
板题。
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请大家齐读课题。
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请大家再读课题。
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要想读懂这组诗,咱必须知人论诗,先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大家先仔细看一遍。
(PPT2)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请大家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过渡:这就是本组诗的写作背景。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生通读全诗。
检查预习。
(见PPT3)谁能把这些字词读准确?个别读,齐读。
2、谁愿意把全诗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3、师范读。
同学们已经达到了我的要求。
老师给大家范读全诗,请大家听清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在刚才的朗读中,你听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了吗?(豪迈、大气、乐观……)4、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011cd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3.png)
梅岭三章教案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内容和作者背景。
2.理解梅岭三章的主旨和观点。
3.学习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梅岭三章的主旨和观点。
2.学习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梅岭三章的背景、内容和作者背景;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
并与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
2. 学习梅岭三章的背景和内容:通过讲解,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梅世章的背景。
并让学生阅读梅岭三章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思考其主旨和观点。
3. 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例如采用写景、夸张、警示等手法。
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4. 学生合作探究:每个小组从梅岭三章中选择一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作。
最后,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5. 教师总结与拓展: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拓展梅岭三章的相关内容,如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小组合作、展示和教师的观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于梅岭三章的理解程度、对于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梅岭三章原文2. 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3. 多媒体设备七、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如鲁迅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梅岭等相关场所,增加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学的体验感。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04614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d.png)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儒学代表章回小说——《梅岭三章》。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学习这个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故事中的主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
2. 理解和诠释儒家思想的内涵。
3. 认识故事中的主题,史料与文学的关系。
4. 增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儒家思想的运用,如何将其应用到对人性、道德标准的思考中。
2. 通过阅读小说,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史料,探寻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儒家思想在《梅岭三章》中的具体运用,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2.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阅读指导法:对小说中的生僻词汇、语言风格、地理背景等进行解释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五、教学步骤1.引言(5分钟)利用PPT展示关于明代小说《水浒传》的一些背景介绍,为本次教学做铺垫,并带领学生一起读《梅岭三章》的开头,了解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
2.讲授儒家思想的内涵(20分钟)通过PPT讲授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举例说明在《梅岭三章》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标准等问题。
3.阅读指导与导读(30分钟)指导学生对小说的生僻词汇和语言风格进行解释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4.课堂讨论(4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等问题,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
5.结语(5分钟)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学习历史和文学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成果:学生可以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文学作品中的阅读与理解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压韵和节奏的特点。
教学设计:
1、课前,学生认真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明白词、句的大意,培养自读能力。
2、根据教材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强调诵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3、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不少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梅岭三章》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设计: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核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朗读时,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3、再听一遍朗读录音,请学生轻轻跟读,进一步领会诗歌感情。
4、齐读小序。
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诗作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诗作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
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
(板书:“小序——时代背景”)
5、男生朗读第一首诗。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可以说,为革命,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尚嫌不够,他是死而不已,因为他到了阴曹地府,还要“招旧部”、“斩阎罗”。
“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板书:“一、视死如归(招、斩)”]
6、女生朗读第二首诗。
提问: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捷报飞来当纸钱”。
前句出自汪精卫的《狱中杂感》。
偶尔袭用前人成句,在旧体诗的创作中是可以的。
用春秋时吴将伍子胥眼悬东门典故,意为诗人也像伍子胥一样死不瞑目。
他寄望后来人多多努力,胜利的喜讯早日飞传。
“飞”,轻捷、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板书:“二、死不瞑目(飞)”]
7、齐读第三首诗。
提问: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可以说诗人对自己的死毫无遗憾,因为他坚信人间必定到处种植“自由花”,革命必定成功,人民大众必定解放,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种”,动作有力,声调铿锵。
[板书:“三、死而无憾(种)”]
8、提问:这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又是一个整体。
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展开来,从眼前写到未来,从个人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豪壮的情怀一步步展现出来。
[板书:“豪壮情怀”]
9、全班放声齐读课文,注意领会诗中的感情。
完成教学目标1。
10、朗读指导:韵脚、节奏。
明确:这三首诗运用了绝句形式。
绝句属旧体诗中的格律诗,在压韵上很讲究。
三首诗的压韵分别是“uo”、“ian”、“a”;韵脚分别是“何”、“多”、“罗”(第一首);“年”、“悬”、“钱”(第二首);“家”、“涯”、“花”(第三首)。
七绝的朗读节奏可按意义划分,节奏是四字、三字各作一停顿。
1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用“▲”和“/”标出韵脚和节奏。
12、指一名朗读好的学生朗读,之后全班齐读,最后要求学生分散小声朗读,试着背诵。
如观察到条件成熟,可指名背诵。
13、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背几遍。
14、全班齐背。
完成教学目标2。
三、作业:
熟背这三首绝句,并自己默写、纠正,直至完全正确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