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义
复习目标
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
(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4)主要表现
项目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
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
营
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1949年,成立“北约”1955 年,成立“华约”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
①“不对称”的两极格局: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不完全”的两极格局: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知识点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1)呈现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典型事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
瓦解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崛起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
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
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
时期特征表现
20世纪70年
代日趋紧张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
计划”
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
(1)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②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标志:苏联解体。
(3)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学习情境——二战后期大国的争夺
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的讲话中说:“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
”
斯大林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提示:实质目的是提出对波兰的领土要求,维护苏联西部边界的安全。
2.学习情境——马歇尔计划
下面为某国针对马歇尔计划的漫画,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国家的观点。
提示:漫画中美国用美元大棒破坏西欧国家的主权,强调了马歇尔计划的负面影响,这应该是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揭露和批判。
3.名师指津——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关系
4.图解历史——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
5.史学新论——美苏关系的性质
美苏冷战对抗有四大基本性质。
第一在于其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特征,第二在于其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三是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军备竞赛,最后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微点拨:美苏之间的冷战关系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
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6.名师指津——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发展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
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
共研主题冷战对峙——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全面认识美苏冷战
史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史料二苏联是曾经有用的敌人。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摘编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导读] 史料一反映出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对抗的危险之下,但两国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性冲突的可能;史料二反映出美苏军备竞赛促进了科技发展。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提示:辩证地评价。
既强调了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美苏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1)冷战表现
(2)国际关系特点
①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②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④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⑤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
材料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
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分期各异。
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年至今);“三分法”(1945—1955年,1955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年至今);“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至今);等等。
——摘编自《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导读] 本题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分期法出现的依据及其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
提示:示例:
提出新的分期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阐述: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局部性的军事对抗较为激烈,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第三世界等力量开始冲击两极格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美苏两极格局逐渐终结,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其他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都推动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具体原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