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与利之外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练习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练习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练习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重心在关中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城镇稀少。

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战乱频仍,经济遭受重创,人口大量南迁,而长江流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逐步追上黄河流域。

建康(今南京)、扬州、荆州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中心城市,长江沿线城镇开始呈现带状分布的雏形。

隋唐五代至两宋是长江城镇带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大势的驱动下,长江沿线城镇获得了蓬勃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条横贯东西的城镇带。

至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性农业的迅速发展、区域性生产分工的强化,长江沿线城镇得到全面发展,沿江城镇的带状化、体系化特征显著。

近代以来,长江沿线城镇在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交汇碰撞中,又成为我国早期工业化的先行地区。

从几千年的长时段看,长江城镇带扮演了以下历史角色。

我国历史上东中西部区域经济整合的重要纽带。

作为一条黄金水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就是沟通巴蜀与中原的主干交通线。

两汉时期,长江及其支流的航运有了进一步发展,“蜀汉之粟,方船而下”,开了“西粮东运”的先河。

三国时期,“浮船长江,贾作上下”已成一种社会常态。

隋唐时期,长江航运更为畅达,从上游奉节至中游江陵一日可达,长江上下游之间的经贸互动更加频繁。

五代至宋元,长江流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持续发展,长江沿线的三吴两浙地区、江西荆湖地区、巴蜀地区均获得不同程度发展,沿江大小城镇星罗棋布。

2021-2022学年【全国百强校首发】福建省厦门外国语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全国百强校首发】福建省厦门外国语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1.给文段中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与原文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历史是汹涌的潮汐,它呼啸着冲上沙滩时,人人都为之惊叹;它悄然退落时,许多人竟会忘却它的磅礴,然而沙滩忠实地记录着它的足迹。

历史是起伏的潮汐,,更不是历史的倒退,落潮之后,必定会有新的潮汐。

A.涨潮,是历史的峰巅;落潮,是历史的中断B.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巅;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C.落潮,是历史的中断;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巅D.落潮,也不是历史的中断;涨潮,未必是历史的峰巅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如果孩子太小,就总担心她是不是这样那样啦,结果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

(川端康成《父母的心》)C.可是这么小的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躯呀?(《渔夫的故事》D.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3.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不仅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大发展,而且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使用价值。

B.一场大火,将实验室烧毁,全体实验人员都对这次遭受的损失令人心痛和惋惜。

C.从这些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

江苏省常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8~21题风声在耳①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见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

古人把人叫“两脚兽”,是确当的。

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生之维系的基础。

并且,世人多认为,物质索求得愈多,支配起来就愈有余裕,生命的自由就愈多。

② 然而,即使对物的追逐是人性的,但被物支配着的人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因为人到底是人,而不是兽。

想到此心情竟烦躁起来。

③从街市踅回书房,翻几本闲书,一本纪德的《人间食粮》,一本《梁宗岱批评集》,一本《难忘徐志摩》。

当我作无目的地阅读的时候,总是同时翻几本书。

便发现了一个趣处:既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均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我行我素地活的很热烈,很幸福(至少在感觉上很幸福)。

稍做思忖,我笑了: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因此,他们具有了超越兽性的一种“神性”,即:不为物像所动,煮字疗饥。

感觉着他们的“神性”,烦躁的心意在不知不觉间,平静如水。

④便想到了梭罗。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远离红尘,仅靠最起码的一点物质资料为生,居然滋养了那原本枯瘠的心地,成就了伟大的超验主义代表作《瓦尔登湖》。

在书中他说:多余的金钱,只能购买多余的物资;真正的生活所需,是不需钱的。

沿着梭罗的指引,我想,人之所以生活得惶恐与急迫,是把追逐多余的物资,当作人生的目的了。

正如饕餮的兽们,虽食已餍足,逐尸之欲却不能餍足,悲苦在于欲望本身。

⑤所以,涵养着书香的人,与物欲淡远了,饱尝着简约之境给内心带来的平静。

这种平静,就是心灵的自由,就是幸福本身。

那么,书籍对人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做着这样的证明: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不为生存而生存。

⑥一书在手,神游太极。

阅读《在义与利之外》附答案

阅读《在义与利之外》附答案

阅读《在义与利之外》附答案阅读《在义与利之外》附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义与利之外①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

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②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

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

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③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

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

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

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的。

④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

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

⑤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它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

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

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

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

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

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

⑥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

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

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湖南省株洲市2024届高三上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株洲市2024届高三上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株洲市2024届高三上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真实:文学的第一天性真实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文学的对象是人性和人的生存条件。

因此,文学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见证与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

伟大的作品总是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

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东方的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都无与伦比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和拥有对人类生存环境最深刻的认知。

他们笔下的人物,其性情性格,全都具有多重暗示,绝无简单化现象。

人物所处的环境,也都是复杂的多重冲突,父与子、母与子、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姐妹、恋人与恋人,等等,他们在生存历程中所产生的自然悲剧(生老病死)、人为悲剧(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冲突)、个体悲剧(情与欲、义与利等),相互交织,把人性的各个层面,展示得极为真实动人。

文学的真实性除了表现为展示于作品中的人性真实与环境真实之外,还特别表现在作家主体写作态度的真诚。

不欺骗读者,这对于作家来说,不仅是创作的思路,而且是创作的道德。

古往今来,一切不朽的经典,其生命力的密码就在这里。

超越:文学的第二天性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现实功利、现实道德、现实视角,也超越现实时空的审美境界。

“超越”是指跳出经验世界而进入先验世界。

真实讲进入,超越讲跳出,两项加起来便是“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文学创作既要把握现实经验,又要跳出现实经验。

超越现实经验的内容很广泛,它既是指超越整个现实存在即现实世界,也可以指超越现实表象而进入现实深层。

说文学是最自由的领域,就因为文学具有超越性,它可以超越现实存在的各种束缚、羁绊与局限。

政治、经济、新闻等现实活动都要受到现实条件,包括法律的制约,唯有文学不然。

它遵循的法是“无法之法”,它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鲸鱼跃海。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打人的自由,泛爱的自由,而在文学中则有书写一切的自由,只是必须用良心审视这些自由。

【加练半小时】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六章 专题二 群文通练四 Word版含解析

【加练半小时】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六章 专题二 群文通练四 Word版含解析

群文通练四义利观念主题解说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先秦儒家主张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制利,他们把义以为上、尚义轻利作为一项重要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并将其视为君子型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

在他们看来,义既是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又是个体内在的道德精神和高尚品质,所以,先秦儒家把义作为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认为利义面前,应舍利取义;生死关头,也要舍生取义。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 1.苏秦为什么认为人生不能轻忽势位富贵?答:2.综述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

答: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义,利也。

(《墨子·经说上》)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为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答:4.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答: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

高考语文冲刺第21天 精选模拟重组套卷(第三周)(解析版)

高考语文冲刺第21天 精选模拟重组套卷(第三周)(解析版)

第21天精选模拟重组套卷(第三周)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pù)光后,我们无不痛心疾首,怒斥那些唯利是图、有恃.(shì)无恐的不法奸商,对尸位素餐的有关官员进行无情地鞭挞。

B.出于对甲骨书法的热爱,他们总想在当今篆.(zuàn)书书坛中另立门,把甲骨文列为与之并列的甲骨书法序列。

为此,他们大力鼓吹,到处游说.(shuì)。

C.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zhà)风云的人物莅校讲学,但是没有谁能像博闻强记的梁启超先生那样,在听众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D.遇到这样一位谆.(zhūn)谆善诱的班主任,我的父母真该额首称庆了!还有谁能让我改变原先那副邋.(lā)遢的打扮,收拾好脏乱的房间,以一个阳光男孩出现在大家面前呢?【答案】C【解析】A项,“曝pù”改为“bào”;B项,“篆zuàn”改为“zhuàn ”;D项,“额首称庆”改为“额手称庆”。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甲)身处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如何纾解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精神困惑?人生究竟应向何处去?灵魂又该在哪里安放?这些追本溯源..,在广袤的大自然....。

(乙)或许....的生活命题,事关一个人怎样安身立命里涵养情趣、放飞思想、诗意栖居;学会体悟自然旨趣,是抵达内心安宁的一条通途。

感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诗意禅境,聆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自然物语,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图景……生活中总会有某个时刻、某种场景,让人气定神闲。

(丙)苏东坡认为,人生赏心之乐事良多: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亲近自然的情趣,犹如清新洁净的空气,吐露..之中令人获取了力量。

高三语文优选现代文阅读专练116

高三语文优选现代文阅读专练116

高三语文优选组合专练(第116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

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

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

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

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

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

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

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

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

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

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

2020-2021学年延庆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延庆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延庆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

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

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又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

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又务生焉。

父在,义务生焉。

父义当慈,子义当孝。

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滨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

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

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

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之一。

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

《孔子的义利观》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孔子的义利观》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孔子的义利观》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论语》记载,孔子很少言及“利”的问题,偶或有之,也常常与“义”对举。

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

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儒家将义利之辨看作一个重要问题,重义轻利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义”由对君主品行的要求,演变为君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

与前人相比,孔子及其门人在使用“义”这一概念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义”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这里的个人,主要是君子,一般指士及士以上阶层中的个体。

第二,在君臣关系层面,突出臣下这一方面的“义”。

这并不是说,孔子把君臣关系看作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绝对的服从。

因为孔子明确讲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如果将君主看作贵族阶层的一个成员,则君主也要讲“义”,所谓“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使臣以礼”为君主之“义”;“事君以忠”为臣下之“义”。

只不过,孔子从个体的内省精神出发,更多地强调作为臣下的君子,应该尽自己能力“事君尽礼”“务民之义”。

在这个意义上,“忠”和“义”就统一起来。

到了后世,臣下之“义”完全被单向的、绝对的“忠”所取代。

第三,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作为抽象的价值标准,《论语》中的“义”虽然也具有“公正”等含义,但在多数情况下,却只有形式意义而无内在规定性。

例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应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否则其他的好品质都将失去依据。

但什么是“正当性”,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具体答案和标准又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遭遇到任何事,凡是处理得当的,都可以叫做“义”。

尽管在孔子之前,义利关系问题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了孔子那里,义利才真正对举而言,并且具有了对立的意味。

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义而轻利是孔子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周国平:在义与利之外

周国平:在义与利之外

周国平:在义与利之外周国平:在义与利之外"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

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真情的迂君子。

那个时代过去了。

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

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的一句时髦口号。

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

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

试问,不花钱你可能买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丁点儿恻隐之心?不过,无须怀旧。

想靠形形色色的义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

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

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

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

"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

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5 人应当坚持正义(可编辑Word)

5 人应当坚持正义(可编辑Word)

5*人应当坚持正义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蚕是一种昆虫,往往使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童年时家里养过蚕,后来才知道,蚕,只是这种动物的幼虫;它要先变成蛹,再变成蛾,然后交配、产卵、死亡;蛾,才是它的成虫形态。

所以当读到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时,便以为诗人对蚕的生命过程察之未详,产生了误解。

但也许,原本不必那样拘泥,谁知道呢!但人们对蚕还有另一种比较严重的误解:。

应该说这是蚕的绝顶聪明之举,以之为蠢笨,实在是对蚕的不恭。

而真正时常作茧自缚的,倒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人。

人创造了神,从此便自堕于渺小,甘为臣仆,之余,甚至把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人类自身所做的一个最大的茧。

至于其他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茧,那就更多了。

有的是从别人那里弄来,再自己钻了进去的;有的是自己亲手造就,再自己套自己的。

这些茧被我们艰于呼吸难于动弹,甚至直接被闷死。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然而在动物学上,它却是千真万确地属于昆虫纲B.而且它在动物学上属于昆虫纲,却是千真万确的C.然而它却在动物学上属于昆虫纲,倒是千真万确的D.然而在动物学上它属于昆虫纲,却是千真万确的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借喻取譬束手无策顶礼膜拜听之任之B.借箸代筹作茧自缚如痴如醉听之任之C.借喻取譬作茧自缚顶礼膜拜任其摆布D.借箸代筹束手无策如痴如醉任其摆布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茧被我们艰于呼吸、难于动弹,或许可能被闷死。

B.使我们艰于呼吸、难于动弹,甚至这些茧可能被闷死。

C.这些茧使我们艰于呼吸、难于动弹,甚至可能被闷死。

D.这些茧把我们艰于呼吸、难于动弹,而是直接被闷死。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过去提及网络文艺,人们总感觉其制作粗糙、格调不高,针对微电影、网络文学时不时打“擦边球”的内容,相关主管部门还曾出台过法规予以规范。

在义与利之外

在义与利之外
中 l文 自


1.文章花大量笔墨介绍 “丝绸之路”的历史,有何作用? 2.文中 作者 记叙 了关 于 “杂志 西行 探访 ”的 过程 ,是否 可 以删去 ,为什 么,7
凰一 纵 阅 读
1.《丝绸之 路 :一部全新 的世 界史 》 彼得 ·弗兰科 潘著 邵旭 东 、孙芳 译 浙江 大学 出版 社 2.《数说 “一带一路”》 欧阳夏丹著 商务印书馆
据 说 观 念 更 新 ,义 利之 辨 有 了 新 “至 喻 以情 。”
献 ,奉 献 只 是 完 成 外 在 的 责 任 ,
解 ,原 来 利 并 非 小 人 的 专 利 ,倒
义 和 利 ,貌 似 相 反 ,实 则 相 创 造 却 是 实 现 真 实 的 “自 我 ”。
是做 人 的 天 经地 义 。


值 是 超 乎义 务和 权利 之 外 的 。义 接 物 有 一种 闲 适 之情 。我 不是 指
和 利 都 脱 不 开 计 较 ,所 以 ,无 论 中 国 土 大 夫 式 的 闲 ·睛逸 致 ,也 不
义 师 讨 伐 叛 臣 ,还 是 利 欲 支 配 是 指 小 农 式 的知 足 保 守 ,而 是 指
轻 信 义 的 旗 号 的迂 君 子 。那个 时 色 色 的 义 的说 教 来 匡 正 ,拯 你 的 真 实 “自 我 ”。生 命 的 意 义
代过 去 了。曾几何 时,世 风剧 变 , 救 世 风 人 ,出,事 实 上 无 济 于 事 。 不在奉 献或占 有,而在创造 ,创
义 的 信 誉 一 落 千丈 ,真 君子 销 声 在 义利 之 外 ,还 有 别 样 的 人 生态 造就 是人 的真 性情 的积 极 展 开 ,
通 。“义 ”要 求 人 献 身 抽 象 的 社 至 于 创 造 和 占 有 ,其 差 别更 是 一

2.21答案+

2.21答案+

2.21答案
二、(一)1.寄:托付攘除:铲除宜:应该适:正好,正逢
2.D3.A
4.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

5.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二)1、A 解析:A项中“卑鄙”的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C 解析:C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意思都是“因为”;A项中“以”的意思是“用”;B项中“以”的意思是“用来”;D项中“以”的意思是“用”。

3.C 解析:“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思是“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锦官城外”是定语,不能在“城”与“外”之间停顿,应在“外”的后面停頓。

4.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理解情感的能力。

“自春色”“空好音”是以乐景衬哀情,故C项中“体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错。

5.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选文的①②段都是以记叙为主,记叙中蕴含情感,故A项中“【甲】文第①段寓情于议”错。

6.(1)(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之中闻名显达。

(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7.出师未捷身先死。

【优质文档】荀子义利观 黄娟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3页)

【优质文档】荀子义利观 黄娟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荀子义利观黄娟阅读附答案荀子义利观黄娟荀子的义利思想是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使其既能正视人的求利之心,又深知顺其情欲、不加节制会使人性沦为恶乱。

因此,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荀子提出了内容丰富而多元的主张,较之先秦诸子的义利思想更为客观合理。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荀子虽然坚持性恶,但不同于法家。

法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并以追求功利为人生要务。

而荀子则明辨义利,认为虽然追求名利是人之所欲,但人有知仁义法正之质,能仁义法正之具,因此能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能够做到先义后利。

同时,荀子也认为义与利是相互依存的,“利”是“义”得以体现的前提,而“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规定和调节“利”。

因为欲多物寡,若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必然发生争夺,破坏社会秩序。

因此,荀子主张“以义制利”,就是通过礼义来调节人们的欲望,达到义与利的和谐。

荀子这一思想基本承袭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和“见得思义”,但与孔孟又有所不同:孔孟更为强调是作为道德价值的“义”,荀子则兼论“义”、“利”存在的事实。

义利兼重,以义变应。

荀子所讲的“义”,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意志,而是将“义”与“利” 结合,承认“义”与“利”具有同时存在的可能,并把“义”作为调和二者冲突的应变之道。

这个“义”在荀子看来,就是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标准。

一方面,荀子把“义”视为辨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在荀子看来,君子是以“义”作为处世准则,能够做到以义应变,按照礼义法度来推类世间万物法则,身处其中,既能修身,又能义荣、势荣兼有,实现“君子两进”。

而小人则不然,不知以义应变,而是以利处世,此种处世方式,义与利无法兼得,实则两废。

另一方面,荀子还将“以义应变”用于政事方面。

认为国君治理国家,若能以义变应,广纳贤才,罢黜邪恶之人,国家定能国泰民安,君王“以义应变”既是修养自身,也是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良方。

2021届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

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

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完成严仲子所托后为不连累家人,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

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

”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

郭解处理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

“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

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2020年英华学校初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英华学校初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英华学校初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笑于德北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州。

或许,这也称不上是一个故事吧。

1993 年的春天,他因为单位的业务,从北方直抵上海,又从上海转杭州,从杭州坐夜航船到苏州。

船上的一夜十分诗意,他要了一碟豆腐,一碟青菜,一瓶老酒,一碗饭。

他吃掉了这些东西。

他近铺的一个老者说:“小伙子好饭量呢!”他就笑了。

夜风从运河上吹来,潮潮的,带有一点水腥。

船是早上七点钟到的苏州,苏州给他的印象是水气忒重。

他背了一个大包,茫然地伫立在街头。

远远地可见北寺塔,高高地占据苏州的天空。

他望着北寺塔,信手翻着从家里带来的小册子,那上面说:“寺乃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为乳母陈氏买地所建。

”他觉得这一切真遥远。

他翻看地图。

那上边标明,怡园离他最近。

他就步行去了。

他想在江南见到的桐花,一树一树的,美丽极了。

是桐花吧。

那么高大的树开花了,他还是第一次领略。

他去怡园。

书上说:怡园位于人民路343号。

苏州的路少有灰尘。

他以全新的感觉走在苏州的路上,像一个诗人。

他在心里说:苏州,是春天里的一条飘带。

印花的飘带,淡淡的水墨把白绢点染出几分娇羞。

你看,他可不就是一个诗人。

诗人到怡园去了,他第一次看园林,他一下就给迷住了。

怡园中有一口小井,他去的时候,一个苏州女孩正用小桶向上提水,那优雅的姿势无限娉婷,腰肢款款,春衫荡起微风。

他举起相机。

镜头里的女孩肤白,发黑,弯眉细目,齿洁唇红。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她说的是苏州话,但他好像一下就听懂了。

他没想到苏州话这样好听,像女孩手中的小桶,一汪清水透明而晶莹。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他说:“竹风。

”那女孩的身后真有一簇春竹呢,葱郁、茂盛、青翠。

女孩说:“什么?”他说:“竹风,竹子刮起的风。

”女孩就掩口笑了,她的意思是只有风能刮动竹子,竹子怎么能刮动风呢。

她转而又笑了,她的意思是:可不嘛,风能刮竹竿,竹子怎么就不能刮动风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义与利之外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在义与利之外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

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

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

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

“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

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

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的。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

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

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它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

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

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

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

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

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

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

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

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

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

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

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

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性情的人,能彰显自我,回归本心,率性而行,可以不被世俗的评价标准所牵绊。

B. 对重情轻利的人而言,人生的真价值既不在于义务,也不在于权利,而在于获得闲适之情。

C. 重情轻利的人便可以免除许多的琐屑和渺小的痛苦,便不会体味到人生
的辛酸悲哀。

D. 作者否定义利评价标准,提出“至人喻以情”的观点,并把这种审美之情作为救世良策。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否定把“义”和“利”作为两种人生追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以“情”作为审美追求的人生态度,先破后立。

B. 作者从对“义”与“利”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二者其实是相通的,都脱不开计较,使人与人关系紧张,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C. 文章以“著作等身”和“不朽的小诗”两类追求为例,论证了写作是一种活得自在的方式的观点。

D. 作者引用萧伯纳的话,指出其所说的人生两大悲剧是立足于占有而言的,如果立足于创造,则可以成为人生的两大快乐。

17. 结合文章,谈谈如何获得作者所说的“情”所代表的审美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5.(3分)A(B“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C“人生的真价值是保持自己的真性情”D“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
16.(3分)C(论证的观点是“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
17.(6分)率性而行,适情而止,保持真实“自我”;通过创造实现真实的“自我”,追求审美情趣;待人接物要有一种闲适之情,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

(每点2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