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优化知识结构出发,深入探讨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培养目标模式,并就大学生如何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目标模式;就业;竞争力

一、转变人才观念,优化知识结构

(一)知识的新内涵与科学的知识构架

《出国与就业》杂志2010年第13期刊登了拙稿“新人才观与优化知识结构”,本文进一步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如何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它符号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与我国传统的知识观念相比,知识的范围不仅包括那些能够字授言传的如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而且还包括那些只能意会的如技巧、诀窍、联想、感悟和应变等内容。按照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前者是可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显性知识,后者则属于难以言表、只可意会的隐性知识。

拙文同时提出“人体构架型”知识结构:科学的知识构架可以类比于人体构架,两条腿是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两只手分别代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这些属于显性知识;而由脊柱(躯干)直至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代表着隐性知识。人们发现,多数问题的解决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需要将许多相关知识集合起来进行编码、重组,并且具体问题具体应对。这就产生了“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并进一步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活动。

(二)从新人才观出发,优化个体知识结构

在传统的人才观念中,只有“拔尖创新”的个体才能算人才,那种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既要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我们要努力建设人才强国,就必须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真正建立起每个人都可能成才、各行各业都出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发挥才能的舞台的新人才观。

就“人体构架型”知识结构而言,由脊柱直至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所代表的隐性知识至关紧要。知识的数量与创新并不是正比例关系,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并不是指知识是多么多么的丰富、多么多么的深奥,而只是说被个体把相关知识组合的好,从而巧妙地解决了实际问题。由此,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面临实际时动手能力差,还因隐性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吸收和组合,从而直接影响了认知活动的水平,致使每个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洞察、体会、感悟、认识和应对也各各不同。对于数以亿计的各类专项人才而言,只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而并不需要全方位高深知识的积累;但他们必须善于将一些基本知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这类人才当然要学习与职业岗位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能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实习、模拟实战、仿真操作、接触实际等去学习、联想和感悟。毫无疑问,这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

伴随着人才维度的扩大,高等教育分化为研究型教育与应用型教育两大阵营。应用型教育

要认清与研究型教育的区别,切实把握自身的本质特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亿万各类人才。

我们认为,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追求丰富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不追求拔尖创新型人才那种出类拔萃的研发能力和创新品质。简单概括之: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在这里,应用能力的高低,有赖于“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基础理论适度:理论是应用的基础,对实践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应用”就是把科学理论付诸实践活动。因此,应用型人才并不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以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为前提,虽然在学术研究上不及研究型人才,但他也有自己的长处,有较丰富的相关知识储备,在“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模式下,能够学有所长。

专业知识牢固: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三百六十行,隔行如隔山。应用型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专业目标对学生传道授业。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选择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行改革试点,认真研究分析该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及整体改革方案,精心传授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再加上毕业前安排顶岗实习,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专业实用性,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时的一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

应用能力突出:既是“应用”,当然强调实用、能用,这一点很关键。如前所说,应用能力依赖于“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能力是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内在条件,是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为了培养十分突出的应用能力,必须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将某领域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按照已经学到的操作程序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且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境,创造性地把自己学习的理论和专业技能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实际工作之中,创造性地提高效率,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以上说明,“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目标模式可以促使大学生知识结构得以优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取得成功经验,该院实行以“八共同”为特征的“订单”培养形式,即校企签定合同,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教育管理、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设立奖学金、共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共同关注学生职业发展。由于企业深度介入了教育教学过程,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针对性。订单培养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 “市场营销”专业05级的一名学生毕业不久就已成为红豆集团的旗舰店店长。

三、优化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

知识结构的优化,归根结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成材目标和发展方向,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状况,结合社会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优化、建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就要善于科学的学习和积累知识。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不少高校毕业生经过三五年的学习,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造的孤立、线型、平面、低功能的知识架构。2010年6月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正式对外发布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该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方面依次是实习实践不够(占42%)、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占17%)、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占12%)。再联系2009年的麦可思蓝皮书分析的2008届高校毕业生调查情况,他们亟需提升的能力就是沟通和创新能力。麦可思年度系列“就业蓝皮书”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教育总体效能,这种教育状况所能赋予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尤其应用型教育这一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