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教案知识讲解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苏科版九年级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案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第十一章第三节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功》。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不同情况下的功的计算;3. 功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2. 不同情况下的功的计算;3. 功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学生提着书包上楼梯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提着书包上楼梯时,对书包做了什么?这个过程中做了多少功?2. 概念讲解:解释功的概念,给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cosθ。
讲解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θ对功的影响。
3. 例题讲解:讲解几个不同情况下的功的计算例子,如:学生在水平地面上推动物体、学生提着物体上下移动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功的应用:讲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中的功、人体运动中的功等。
6. 动手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在不同距离下做的功,验证功的计算公式。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不同情况下的功的计算、功的应用等。
七、作业设计(1)一个学生用10N的力推一辆自行车,推了5m,求做的功;(2)一个学生用20N的力提着一桶水,提了10m,求做的功。
2. 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功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功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设备,了解其工作原理,分析其是如何利用功的原理工作的。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人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3. 学生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功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理解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梯上升、人爬楼梯等,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查找有关功的资料、实际测量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反思,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1节和第2节,详细内容如下: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的实例。
2. 技能目标: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下的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功的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直尺、小车、斜面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名学生沿斜面向上推小车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推小车?力对小车做了什么?2.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力F=10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5m时,力所做的功。
解:W=Fs=10N×5m=50J(2)分析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F1=5N和F2=10N,分别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水平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2m时,各力所做的功。
解:F1的功:W1=F1s=5N×2m=10JF2的功:W2=0(因为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垂直)3. 随堂练习:(1)一个物体受到力F=15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3m,求该力所做的功。
(2)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F1=8N和F2=6N,分别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水平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4m时,各力所做的功。
4. 知识拓展:介绍斜面、滑轮等简单机械中力的功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W=Fs3. 功的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受到力F=20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4m,求该力所做的功。
物理学科《功》教案
物理学科《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科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功》,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方法,功的性质,以及实际生活中功的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物体受力时的能量转化。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功的性质。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功与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推门的实例,让学生思考推门过程中力的作用与效果。
2. 知识讲解:a. 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受力时的能量转化。
b. 介绍功的计算方法,讲解公式:W = F × s × cosθ。
c. 分析功的性质,讲解功与能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黑板和挂图,演示并讲解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上移动的例子,计算物体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个简单的功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小车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的计算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3. 功的性质:标量,具有大小,无方向。
4. 功与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力的作用所做的功。
b. 分析一个实例,判断力对物体的作用是否具有功的效果。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功的例子,如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功》教案
物理学科《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功》,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重点讲解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名工人用弹簧测力计将货物拉上楼的视频,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力做了多少功。
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讲解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学生从一楼到三楼所做的功。
(2)计算在斜面上,物体从高处滑到低处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1)计算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引擎所做的功。
(2)计算一个人在向上爬梯子过程中,所做的功。
5. 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做功现象,讨论如何计算这些现象中的功。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名学生从一楼到四楼所做的功,已知学生的质量为50kg,每层楼高3米。
(2)计算一辆汽车在斜坡上行驶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已知汽车质量为1000kg,斜坡倾斜角度为30°,行驶距离为100米。
2. 答案:(1)1500J(2)975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1)研究物体在非水平面上做功的计算方法。
(2)探讨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初中物理《功》教案通用
2024年初中物理《功》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机械能》第一节“功”。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尤其是在非水平方向上的力做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实验小车和斜面,演示在不同高度放手后,小车滑行的距离。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距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解释各物理量的含义。
(3)分析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力做功的计算。
4. 随堂练习出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力做功的大小,观察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W=Fs3. 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4. 例题解析5. 随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10N的力,移动了5m,求该力做的功。
(2)实验题:设计实验,测量重力做功与物体高度变化的关系。
2. 答案(1)50J(2)实验报告形式提交,包括实验过程、数据记录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等。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说课稿是教育部门、上级领导和专家观摩评估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认真负责地撰写、检查和修改自己的说课稿。
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水平等情况来制定说课稿。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精选篇1)一、教学分析1、“功”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
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初中物理《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功劳、立功——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中的功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
(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二)功的计算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 m)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6
教案6:初中物理功的讲解与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功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物理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功吗?它有什么意义?二、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 = 力×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举例说明:如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车的移动方向和力的方向一致,则cosθ=1,功 = 力× 距离。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实验中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人体运动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功的理解。
2. 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加强的地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能否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对功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案:《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3节《功》。
本节主要介绍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叫做功。
2. 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cosθ,其中θ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应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力做功,物体的能量就会发生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个举重运动员举重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举重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多少功?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定义,强调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叫做功。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解释各符号的含义和运用。
4.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7. 板书设计:板书功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应用实例。
8. 作业设计:题目1: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这个力做了多少功?答案1:50J题目2: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力,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不一致,如何计算这个力做的功?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功的概念。
在讲解公式时,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效果。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在讲解功的应用时,可以进一步拓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1节-功 辅导教学案(基础班)
第十一章第1节功辅导科目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讲义类型基础版(适用于考试得分率低于60%的学员)教学目的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重、难点重点: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难点:应用公式W=Fs进行的计算授课时长建议授课时长2小时教学内容【课程导入】【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功1.力学中的功:通常而言,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注意:换句话说如果某个力对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效,说这个力对物体作了功.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寻找规律:这些做功实例中的共同点是: 都受到了力,在力的方向上都移动了距离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例如:踢足球时,离开脚的足球因为具有惯性会继续向前滚动,但是叫并没有继续施力,说明踢力对冰球做功.)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F F F马拉车 人推车向前运动 人拉物体升高 F F甲乙丙(1)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有力无距,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2)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有距无力,不劳无功(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3)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有力有距,但力距垂直,垂直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即移动的距离不是这个“力”产生的).※例题【例1】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练习1、下列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A. 学生拎着书包上楼B. 人用力推讲桌,但没推动C. 某同学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运动了10mD.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A.扛重物水平匀速前行C.用力推石头没有推动D.挎着背包原地不动B.用力推车前行2、如图所示,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A.宇宙飞船飞向月球,飞船所受的推力 B. 磁铁对小铁球的引力C. 人推石头未动时的推力D. 人推车向前行驶的推力§知识小结※知识点二:功的计算1.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2.表达式:W = Fs ,变形式:F=W/s ,s=W/F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N),距离的单位是米(m),则功的单位是牛米(Nm),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且1J= 1 N·m.(说明:使用公式时要注意公式书写要正确,单位要统一)※例题【例1】在水平地面上,工人用10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600N的箱子,2s内前进了6m.在这个过程中,木箱所受重力对木箱做功为J,工人对木箱做功为J.W3,关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W1<W2<W3B.W1<W2=W3C.W1=W2=W3D.W1=W2<W34.下列关于功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用力推发生故障的汽车而未推动时,推力对汽车做了功B.吊车吊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一段距离时,吊车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功C.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时,重力对足球做了功D.举重运动员从地面将杠铃举起的过程中,举重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5.小华的家住在五楼,一天,他把装有30个鸡蛋的塑料袋从一楼提到家里,提篮子的力所做的功大约为()A.2JB.20JC.2000JD.200J6.下列有关功的说法正确的是()A.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重力对足球没有做功B.吊车吊着重物使其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过程中,吊车对重物做了功C.运动员举着杠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内对杠铃要做很大的功D.用相同的力将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所做的功不同7.如图甲所示,重为5N的铁块吸附在竖直放置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铁块沿直线竖直向上运动.铁块运动过程中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等于5NB.在2~6s内克服摩擦力做功等于6JC.在0~6s内拉力F等于5ND.在2~6s内拉力F等于7N8、李阳同学用100N的力踢一个重为6N的足球,球离开脚后在水平草地上向前滚动了20m.在球滚动的过程中,李阳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A.2000J B.120JC.0J D.600J9、下列过程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A.人提着水桶水平移动10mB.人推铅球,铅球在空中飞行10m的过程C.人用10N的水平推力推着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移动10mD.人举起杠铃在空中保持不动的过程10、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小聪用力将箱子拉走了;小明用力推箱子,但箱子没有移走,下面关于做功的分析,正确的是()A.小明用了力,他对箱子做了功B.小聪用力拉动了箱子,她对箱子做了功C.小聪在拉箱子的过程中,箱子的重力做了功D.小明、小聪都没有对箱子做功11、一个重500N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小孩用100N的水平拉力将箱子匀速移动5m,另一个大人把这个箱子举高2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孩做的功多B.大人做的功多C.他们做的功一样多D.无法比较【课堂总结】【家庭作业】一、填空题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________,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物理九年级苏科版113《功》教案
教案:物理九年级苏科版11.3《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1.3节《功》。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单位。
具体内容如下:1. 功的概念:通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过程来引入功的概念。
2. 功的计算:根据功的定义,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等于1N·m。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单位进行功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
2.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练习册、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物体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推力对物体做了什么。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功的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进行计算,巩固对功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 单位讲解:讲解功的单位,让学生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焦耳进行功的计算。
6. 实际问题解决:讲解一道有关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 距离功的计算方法:W = F × s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各题:(1)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该力做的功。
(2)一个物体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移动了10m,推力为5N,求推力做的功。
答案:(1)W = 10N × 5m = 50J(2)W = 5N × 10m = 50J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移动了15m,拉力为10N,求拉力做的功。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点、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难点:功的计算设计思路:本节教材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全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要求通过典型实例辨析、例题讲解与计算训练,组织学生谈话与讨论使学生建立比较牢固准确的功的概念。
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可分为实验探究、学习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公的计算三个主要内容。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的重点。
研究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由于学生没有能的转化知识,这个问题是很难直接解决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
而是首先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就做了功。
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
因为,如果力没有使物体在它的作用下移动,这个力就没有成效,很自然的就可以得出它没有做功的结论。
教材中的“想想议议”就是通过实例帮助学胜理解功的概念,这也是本节课中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STS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力学里做功既然是指“力使物体移动了距离”这种力的成效,功的大小就由力和物体移动的距离决定,由此引出计算功的公式,并介绍功的单位及焦耳的由来。
初中只计算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情况下的功,不涉及力和运动方向成角度的问题。
但可以告诉学生力跟运动方向垂直时不做功,因为它没有使物体在它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他没有成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一节《功》。
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3. 掌握功与能的关系,理解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与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功的性质,以及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电子秤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学生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使小车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3. 例题讲解: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讲解计算公式:功 = 力× 路程× cosθ。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种常见情况下的功,巩固计算方法。
5. 讲解功的性质,阐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介绍功与能的关系。
6. 拓展延伸:讨论物体做功与内能的改变,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3. 功的性质:能量转化的量度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一个人提着一桶水上楼。
(2)一辆自行车在平地上行驶。
答案:见附录。
2. 拓展题目:讨论物体做功与内能的改变,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对功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功的性质和功与能关系的理解,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功与能的转化现象。
附录:作业答案1. (1)提桶水上楼的功:W = F × h = m × g × h,其中m为桶水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楼层高度。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初中人教版物理功教案
教案:初中人教版物理——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功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分类:(1)正功: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相同,功为正值。
(2)负功: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相反,功为负值。
(3)零功:力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功为零。
4. 功的应用:生活中的例子,如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做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功的分类和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举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3.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和移动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3. 讲解功的分类,让学生掌握功的正负和零的概念。
4. 通过举例,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功》教案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难点:理解功的性质,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
初中物理《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
1.功的定义:教材第9.1节,阐述功的概念,介绍功的表示方法。
2.功的计算:教材第9.2节,讲解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
3.功的性质:教材第9.3节,介绍功的正负性质,分析不同情况下功的特点。
1.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
补充说明:在讲解功的概念时,要详细解释“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在计算方法上,要强调公式W=Fs中的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特别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一致性。
2.难点:功的性质,特别是正功和负功的概念。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功的定义
2.功的计算公式
3.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
4.功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计算题:给出一个物体受力移动的情景,要求计算力所做的功。
(2)分析题:分析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受力时,力所做的功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
(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 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
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
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节本课重的的两个必要因素更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这也是判断是否做功的必要点是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
其中,理解力学里做功条件。
“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
一直以来教师在讲授《功》的时候,总是先讲功的含义及两个必要因素,再举学利用公式计算,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使得爱学习几个例子,让学生识别哪些现象是做功了,哪些现象没做功,然后让的学生很努力地听,不学习的就只能“开小差”了。
本人尝试对这生节课进行重新安排与设计,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讨论”的形式,让一切变得更加顺理成章。